国外社会学

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孔德)

核心:(1)本体论上的自然主义倾向,追求社会事实原来的自然状态而不要过分人文干预(2)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倾向: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坚持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演绎方法是假设演绎法,科学家说的陈述必须有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以接受的。(3)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倾向:强调只有研究社会整体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部分。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1)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对实证概念的诠释:1、真实的而非虚幻的2、有用的而非无用的3、肯定的而非犹豫的4、精确的而非模糊的5、肯定得而非否定的(2)科学的分类:1、整个宇宙现象机器相应的科学分类2、科学等级体系3、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同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

社会学与生物学的联系与区别(相互依赖)1、联系:1、同属实证主义(整体),从复杂到简单2、区别:生物学有物质界限、社会学的界限复杂(界限不同)生物有机体不可改变,社会学可以改变

社会静力学: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研究社会有集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的横截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持续原则 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宗教)(社会分工)

社会动力学: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核心是社会颈部,进步是多方面的。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静态现象—静态观察—社会静力学理论 动态现象—动态观察—社会动力学理论 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 2、实验法:直接实验—自然科学 间接实验—社会现象 3、比较法(横向比较)4、历史法(社会学固有方法,纵向比较) 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一、孔德的实证政治纲领是把他的实证主义哲学变成人类的信仰和宗教二、实行普遍的道德教育(情感、行动、智力)三种力量:1建立在行动基础上的表现为财富的物质力量2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表现为观念的背力力量3建立在博爱基础上的表现为命令与服从的道义力量三、牧师的特殊作用四、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1、确定社会行动的现有原则2、公众接受这些原则,并同意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些原则3、设立公认的机构,负责制定这类原则并付诸日常生活实践五、关于社会的进步 社会学方法论(迪尔凯姆)

社会本质: 1、社会唯实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是指社会是一种相对个人来说处于更高层次上并且具有特殊性质的客观存在2、社会整体观:社会究其实质来说是一个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1、社会事实: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2、社会事实分类:1社会比率:由个别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相互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2:集体表象:某些社会成员共有的集体观念只有在社会成员的交往联系和群体联系中想成(公众一件,社会行李,社会规范,道德思想和思维模式)3、特征:1外在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内化得到肯定,愿意遵守)2强制性(强迫及压制使个人服从)3普遍性(建立在社会生活的整体基础上)4、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制度)

社会分工和社会团结:

社会分工的功能:1创造了新的生存条件2. 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3削弱了集体意

识对个人的控制力

三种失范的社会分工(破坏社会团结):1失范的分工—规范(统一要求规定)2强制性分工(不平等分工)—分工本身3不适当的分工(不协调的分工)—分工组织

社会分工造成的后果(改变社会团结的基础):1造成了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2为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集体意识

社会团结:社会团结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以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社会内聚力,社会整合)社会团结的基础:是“集体意识”或“集体良心”(同一社会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总体) 社会团结的类型:1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2联结纽带:宗教情感和宗教体验3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连接纽带(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

社会团结的威胁与支持:1越轨与师范2自杀的三种类型3中交的社会整合作用

对自杀现象的研究:1定义(与社会团结的强弱有关)(社会整合)人们通常讲自杀定义行为者自身完成的主动的或被动的死亡的行为 2影响原因:1利己型自杀: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带来的个人主义膨胀,个人与社会联系松弛—利己型自杀与成员内部整合程度有关三条基本定律:1自杀与宗教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2自杀与家庭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3自杀与政治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 原因:集体力量是最能抑制自杀因素之一 紧密结合的团体也为成员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生活目标2利他型自杀:原因: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 义务利他自杀 自由利他自杀 强烈利他自杀 利己型自杀与利他型自杀的区别:个性出现原因,利己(自我)利他(社会) 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1失范型:社会经济危机破坏和谐,出现价值迷失的社会失范状态,威胁个人的生存,使个人无法实现自我,从而导致自杀的增多2宿命型自杀: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

小结:坚持用社会群体的整合程度或规范程度这类社会事实作为决定自杀率变化的原因:1利己型、失范型与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而利他型以及宿命型自杀正好与社会整合程度成正比率关系2自杀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3一个正常的社会必然有相对稳定的自杀率 宗教社会学: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式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中 来源:群体生活的产物

功能:1惩戒性2聚合性3激发性4振作性

本质:(群体意识、群体经验、社会):1本质上社会的集体再现2宗教信仰所提供的宗教观和分类图示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组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扩展3宗教同时是社会的再造剂

宗教的整合作用:宗教被看成是以群体生活和群体经验为基础,可以在不同历史条件跟新内容和变换形式的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宗教由此获得永久性和合法性

评价:1对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坚持了实证主义原则,从客观的社会事实出发考察社会现象 功能分析:社会团结2缺点:1缺少历史的和能动的观点,以静态来解释社会2过分夸大了社会对个人的外在性和对立性3把资本主义危机归为社会分工发展与道德意识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

人本主义社会学

实证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本体论地位和认识论作用1关注某些特定时间或过程所拥有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2关注社会行动者的动机和意图3倾向于适应相对灵活的主观色彩很浓的研究方法 特征:研究主体(价值关联性)研究客体(与自然界不同)

研究的逻辑顺序(社会唯名论)方法论(二元方法论)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社会学:意在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原因、过程、结果的解释的科学

韦伯的基本主张(不做价值判断,引导):1社会学的研究目的(还原本身)2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行为者的关系(理解行为者意图,但不做价值判断)3理想类型(实现特殊性与一般性统一,比较研究创造理想状态)

价值取向—科学研究的“价值相关性”与“价值中立性”1价值相关性原则(1研究工作开始之前,在选题和手机材料上所表现的主观兴趣2研究工作得出结论之后,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2价值中立性原则(1选定研究对象后,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2严格区分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解释性“理解”1理解社会学:意在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原因,进行结果的解释性的科学2“理解”的类型:1合理明晰的(对行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上获得完全明晰和理智的把握)2移情明晰的(通过同情参与并能恰当把握行动发生情感环境从而获得移情和欣赏的准确性)3解释性理解(比较) 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行动)1社会行动(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2社会行动的两个条件(1行动这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2社会行动必须以他人的行为为取向)3社会行动的分类(1目的合理的行动:把对外界对象以及他人行为的期待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以最有效的途径达到目的和取得成就2价值合理的向东:对纯粹自身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所持的自觉信仰3情感或情绪的行动4传统的行动) 社会学方法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1理想类型:主观意义上的客观分析、把个别主观性上升一般客观性的分析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意愿,共同理想共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某种情感类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普通化2基本特征:1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建构2以理论结构的形式表示一种时代兴趣3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4体现了价值中立5类型是社会和现代科学的特点,即理性化过程联系在一起 3理想类型分类1具体的历史事件的理想类型2由社会现实现象因素组成3一种特定类型的理性化重构

研究过程(因果恰当性/客观可能性)1主观恰当性:对具体社会行动过程和动机的理解,是表示对行动者的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定目的的认识程度2因果恰当性:从主观观点出发所做的理解结果与从客观观点出发所作的观察结果之间的相符概率3过程:1分解给定事件2各因素看成特例3借助“想象”排除考察因素4其它因素保存,期待可能性后果5与现实对比,不同即为重要因素 政治社会学思想

基本概念:1权利:意味着一种社会关系2统治:所属人员那里找到服从某一具体命令的机会3纪律:所属大多数人员中,找到由于训练有素而自觉的机械的公式化的把服从某一命令

合法的通知的三种纯粹类型:1卡里斯马型统治:建立基础是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最不稳定的统治形式)2传统型统治:建立基础是对个人忠诚的臣服(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市场经济收到限制,无法自由竞争)3法理型统治:建立基础是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由协议或强制来建立,非人格化的法制关系,一种稳定又合理的统治形式)4科层制: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理想类型”建立的基础是有技术专长的官吏阶级和合理性的法律(特征:它的运行充分依照纯粹形式的

法律制度,而非依据某些绝对价值所衍生的法律原则,具有工具性合理性)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社会学:社会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他通常称之为“交往”构成了社会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互动的形式和内容:1社会学应当以社会互动(交往)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社会生活内容,各种动机和行为其本身并不是社会的,只有把他们纳入社会交往关系中,才是社会交往中的因素(内容) 社会交往的因素只有通过确定的交往形式,才能实现自身从个人的属性转变为社会属性(形式)2形式社会学:1齐美尔认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很复杂,只能从中抽出某些共同的形式特征,才能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客观性,有机整体):1利益不同,实现的形式相同2内容相同的利益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3社会生活形式化—社会问题研究4极力追求解释复杂多变社会生活的一般理论模式

社会互动的矛盾

1统治与服从(1服从于个人2服从于多人3服从于思想原则)2冲突与凝聚(1冲突是凝聚的必要因素2类型:性质:现实的冲突 非现实的冲突 范围:群体内部的冲突 群体之间的冲突 功能:始终存在明显或潜在的差异)

文化社会学:文化堕距:1主体文化: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外在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中的综合体现2容体文化:人们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因素,外在于个体,只有主体吸收这种观念并将其内化,使其成为主体文化一部分之后才能实现3文化堕距:在理想情形中,个体文化影响塑造着客体文化,并同时也接受着客体文化的影响,但客体文化一经产生,便有了内在的生命力,不再受主体的控制,并且存在着深远的疏远与对应,虽然我们保持着创造和更新客体文化的能力但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压倒性优势却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对行为者产生压制作用

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优势表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客体文化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领域急剧扩展;精细的劳动分工使人们看不到自己的工作价值文化堕剧根源:根源于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的区别:客体文化的绝对范围成长;客体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增加社会分化:社会复杂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1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的程度是社会复杂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2互动形式的变化:群体的组成原则发生了变化;社会分化还会导致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造成了角色的冲突,而且也为个性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批判主义社会学

基本概念:生产力: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为了惊醒物质生产过程而形成的社会交往、社会联系 经济基础: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各样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在经济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设施,政治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人们意识之外,不以人们的意识独立存在的那些社会现实 社会意识:以图像或符号形成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内容的观念

基本命题:1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要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2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要和经济基础的状况相适应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变革—生产力发展 2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1部落所有制2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3封建的和等级的所有制4资本主义所有制5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将要经理经

历的一种所有制形式)3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1阶级与阶级关系(阶级:从特定的生产关系中,形成起来的那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的集合 阶级关系:特殊的生产关系及对抗性的生产关系)2阶级关系与生产力(1阶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阶级关系虽然源于生产过程,但并不限于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及其后果

资本主义的产生:个体化生产方式转变为工场手工业的集中化生产方式、生产与交换的跨地域、地区间形成相互依赖的经济整体—封建制度,规范尖锐矛盾—封建的所有制关系阻碍生产—代之以自由竞争以及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本阶级的经济通知和政治统治由此而诞生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矛盾:1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动力(剩余价值的追求){1能够获得剩余价值的原因(特殊商品—劳动力)2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无限关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获得无限扩展的基本动力3资本家通过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高剩余价值率来增加剩余价值量(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额外增加时间来完成人物、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降低必要劳动时间)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的瓶颈):1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性要求真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的追求与平均利润不断下降趋势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上升但是效益却下降)3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不断趋于缩小的矛盾(1生产过大,商品已饱和 不需要再购买2生产力不断提升,机械化大生产,劳动力减弱,购买力下降) 社会危机: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机械大工业条件下劳动过程的合理化趋势(分工:等级式生产关系与机械化大生产存在矛盾——机械化大生产提高了相对剩余价值,但并没有停止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资本主义形式,导致劳动者对资本家的依赖越来越强)2机械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形式,导致社会日益向两极化以及工人阶级的普遍贫困化趋势 结构功能主义

主要特征:1研究层次上2研究方向上(现存结构)3研究主题上(功能优先)4是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法

基本方法:强调系统优于它的组成部分,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一种功能,每个社会都是一个自我调节,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也就是功能一体化,几个会导致社会系统解体的因素

社会行动理论

单元行动: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单元行动(包含4个因素的个人行动)是社会行动(行动系统)的基础1单元行动首先是具有主观性的个人行动2在行动者行动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包含四中因素,从而构成一个单元行动(行动者、目标、状态:阻碍目标实现的条件,手段,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工具、规范或限定)2社会系统:单元行动(个体的行为)通过“制度化”能够成为社会系统 单元行动分类(工具性取向—目标 表意性取向—情感 道德性取向—是非标准)不同取向的行动者互动时产生预定,并维持互动模式,就是“制度化”,这种制度化被称为“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由四个子系统组成(1文化系统——价值观、信仰、规范的联合体2社会系统——制约着系统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使之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形式之中3人格系统——动机与角色扮演技巧的结构4有机系统——动机与角色扮演技巧的结构) 结构功能分析(社会整合或社会和谐)社会整合有两层含义(1社会行动系统内部共同维持以抗拒外来压力2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使社会行动系统达到均衡状态以使社会变迁)具体来说,需要满足四个条件:1适应(能够从外界获取资源以维

持自身发展的能力,行为有机体的生物特性决定着系统适应问题的性质)2达鹄(个体的动机、欲望、目标行动系统的达鹄要求的满足正是在聚合和调节个体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的)3整合(满足着行动系统的整合要求)4模式维持(实现维模功能) 社会冲突理论

冲突的根源:在价值观。信仰及稀缺地位、权利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在这中斗争中,一方的真正的是企图压制,伤害或消除另一方

冲突的功能:

1群体间的冲突有助于群体内的凝聚和整合(1建立和维系社会或群体身份与分界线2加强群体内部成员统一与整合) 前提:群体认同感(才能有助于群体内的凝聚与整合及加强群体内部成员统一与整合、整个群体内部成员都认识到这种威胁是对群体的威胁,而不是个人) 精华群体成分

2群体内部的冲突对群体内部的凝聚和整合作用:安全阀:群体允许并鼓励一定条件下的某种冲突存在,这些冲突有利于“排泄”社会关系积累起来的紧张情绪

社会交换理论(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一般称之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整合与冲突(1整合——权利想权威的变化2冲突——群体内部报酬结构发生变化)

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孔德)

核心:(1)本体论上的自然主义倾向,追求社会事实原来的自然状态而不要过分人文干预(2)认识论上的经验主义倾向: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坚持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演绎方法是假设演绎法,科学家说的陈述必须有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以接受的。(3)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倾向:强调只有研究社会整体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部分。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1)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对实证概念的诠释:1、真实的而非虚幻的2、有用的而非无用的3、肯定的而非犹豫的4、精确的而非模糊的5、肯定得而非否定的(2)科学的分类:1、整个宇宙现象机器相应的科学分类2、科学等级体系3、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同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

社会学与生物学的联系与区别(相互依赖)1、联系:1、同属实证主义(整体),从复杂到简单2、区别:生物学有物质界限、社会学的界限复杂(界限不同)生物有机体不可改变,社会学可以改变

社会静力学: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研究社会有集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的横截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持续原则 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宗教)(社会分工)

社会动力学: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核心是社会颈部,进步是多方面的。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静态现象—静态观察—社会静力学理论 动态现象—动态观察—社会动力学理论 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 2、实验法:直接实验—自然科学 间接实验—社会现象 3、比较法(横向比较)4、历史法(社会学固有方法,纵向比较) 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一、孔德的实证政治纲领是把他的实证主义哲学变成人类的信仰和宗教二、实行普遍的道德教育(情感、行动、智力)三种力量:1建立在行动基础上的表现为财富的物质力量2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表现为观念的背力力量3建立在博爱基础上的表现为命令与服从的道义力量三、牧师的特殊作用四、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1、确定社会行动的现有原则2、公众接受这些原则,并同意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些原则3、设立公认的机构,负责制定这类原则并付诸日常生活实践五、关于社会的进步 社会学方法论(迪尔凯姆)

社会本质: 1、社会唯实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是指社会是一种相对个人来说处于更高层次上并且具有特殊性质的客观存在2、社会整体观:社会究其实质来说是一个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1、社会事实: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2、社会事实分类:1社会比率:由个别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相互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2:集体表象:某些社会成员共有的集体观念只有在社会成员的交往联系和群体联系中想成(公众一件,社会行李,社会规范,道德思想和思维模式)3、特征:1外在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内化得到肯定,愿意遵守)2强制性(强迫及压制使个人服从)3普遍性(建立在社会生活的整体基础上)4、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制度)

社会分工和社会团结:

社会分工的功能:1创造了新的生存条件2. 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3削弱了集体意

识对个人的控制力

三种失范的社会分工(破坏社会团结):1失范的分工—规范(统一要求规定)2强制性分工(不平等分工)—分工本身3不适当的分工(不协调的分工)—分工组织

社会分工造成的后果(改变社会团结的基础):1造成了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2为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集体意识

社会团结:社会团结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以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社会内聚力,社会整合)社会团结的基础:是“集体意识”或“集体良心”(同一社会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总体) 社会团结的类型:1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2联结纽带:宗教情感和宗教体验3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连接纽带(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

社会团结的威胁与支持:1越轨与师范2自杀的三种类型3中交的社会整合作用

对自杀现象的研究:1定义(与社会团结的强弱有关)(社会整合)人们通常讲自杀定义行为者自身完成的主动的或被动的死亡的行为 2影响原因:1利己型自杀: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带来的个人主义膨胀,个人与社会联系松弛—利己型自杀与成员内部整合程度有关三条基本定律:1自杀与宗教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2自杀与家庭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3自杀与政治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 原因:集体力量是最能抑制自杀因素之一 紧密结合的团体也为成员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生活目标2利他型自杀:原因: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 义务利他自杀 自由利他自杀 强烈利他自杀 利己型自杀与利他型自杀的区别:个性出现原因,利己(自我)利他(社会) 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1失范型:社会经济危机破坏和谐,出现价值迷失的社会失范状态,威胁个人的生存,使个人无法实现自我,从而导致自杀的增多2宿命型自杀: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

小结:坚持用社会群体的整合程度或规范程度这类社会事实作为决定自杀率变化的原因:1利己型、失范型与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而利他型以及宿命型自杀正好与社会整合程度成正比率关系2自杀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3一个正常的社会必然有相对稳定的自杀率 宗教社会学: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式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中 来源:群体生活的产物

功能:1惩戒性2聚合性3激发性4振作性

本质:(群体意识、群体经验、社会):1本质上社会的集体再现2宗教信仰所提供的宗教观和分类图示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组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扩展3宗教同时是社会的再造剂

宗教的整合作用:宗教被看成是以群体生活和群体经验为基础,可以在不同历史条件跟新内容和变换形式的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宗教由此获得永久性和合法性

评价:1对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坚持了实证主义原则,从客观的社会事实出发考察社会现象 功能分析:社会团结2缺点:1缺少历史的和能动的观点,以静态来解释社会2过分夸大了社会对个人的外在性和对立性3把资本主义危机归为社会分工发展与道德意识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

人本主义社会学

实证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本体论地位和认识论作用1关注某些特定时间或过程所拥有的独特的价值和意义2关注社会行动者的动机和意图3倾向于适应相对灵活的主观色彩很浓的研究方法 特征:研究主体(价值关联性)研究客体(与自然界不同)

研究的逻辑顺序(社会唯名论)方法论(二元方法论)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社会学:意在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原因、过程、结果的解释的科学

韦伯的基本主张(不做价值判断,引导):1社会学的研究目的(还原本身)2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行为者的关系(理解行为者意图,但不做价值判断)3理想类型(实现特殊性与一般性统一,比较研究创造理想状态)

价值取向—科学研究的“价值相关性”与“价值中立性”1价值相关性原则(1研究工作开始之前,在选题和手机材料上所表现的主观兴趣2研究工作得出结论之后,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2价值中立性原则(1选定研究对象后,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2严格区分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解释性“理解”1理解社会学:意在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原因,进行结果的解释性的科学2“理解”的类型:1合理明晰的(对行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上获得完全明晰和理智的把握)2移情明晰的(通过同情参与并能恰当把握行动发生情感环境从而获得移情和欣赏的准确性)3解释性理解(比较) 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行动)1社会行动(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2社会行动的两个条件(1行动这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2社会行动必须以他人的行为为取向)3社会行动的分类(1目的合理的行动:把对外界对象以及他人行为的期待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以最有效的途径达到目的和取得成就2价值合理的向东:对纯粹自身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所持的自觉信仰3情感或情绪的行动4传统的行动) 社会学方法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1理想类型:主观意义上的客观分析、把个别主观性上升一般客观性的分析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意愿,共同理想共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某种情感类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普通化2基本特征:1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建构2以理论结构的形式表示一种时代兴趣3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4体现了价值中立5类型是社会和现代科学的特点,即理性化过程联系在一起 3理想类型分类1具体的历史事件的理想类型2由社会现实现象因素组成3一种特定类型的理性化重构

研究过程(因果恰当性/客观可能性)1主观恰当性:对具体社会行动过程和动机的理解,是表示对行动者的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定目的的认识程度2因果恰当性:从主观观点出发所做的理解结果与从客观观点出发所作的观察结果之间的相符概率3过程:1分解给定事件2各因素看成特例3借助“想象”排除考察因素4其它因素保存,期待可能性后果5与现实对比,不同即为重要因素 政治社会学思想

基本概念:1权利:意味着一种社会关系2统治:所属人员那里找到服从某一具体命令的机会3纪律:所属大多数人员中,找到由于训练有素而自觉的机械的公式化的把服从某一命令

合法的通知的三种纯粹类型:1卡里斯马型统治:建立基础是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最不稳定的统治形式)2传统型统治:建立基础是对个人忠诚的臣服(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市场经济收到限制,无法自由竞争)3法理型统治:建立基础是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由协议或强制来建立,非人格化的法制关系,一种稳定又合理的统治形式)4科层制: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理想类型”建立的基础是有技术专长的官吏阶级和合理性的法律(特征:它的运行充分依照纯粹形式的

法律制度,而非依据某些绝对价值所衍生的法律原则,具有工具性合理性)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社会学:社会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他通常称之为“交往”构成了社会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互动的形式和内容:1社会学应当以社会互动(交往)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社会生活内容,各种动机和行为其本身并不是社会的,只有把他们纳入社会交往关系中,才是社会交往中的因素(内容) 社会交往的因素只有通过确定的交往形式,才能实现自身从个人的属性转变为社会属性(形式)2形式社会学:1齐美尔认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很复杂,只能从中抽出某些共同的形式特征,才能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客观性,有机整体):1利益不同,实现的形式相同2内容相同的利益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3社会生活形式化—社会问题研究4极力追求解释复杂多变社会生活的一般理论模式

社会互动的矛盾

1统治与服从(1服从于个人2服从于多人3服从于思想原则)2冲突与凝聚(1冲突是凝聚的必要因素2类型:性质:现实的冲突 非现实的冲突 范围:群体内部的冲突 群体之间的冲突 功能:始终存在明显或潜在的差异)

文化社会学:文化堕距:1主体文化: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外在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中的综合体现2容体文化:人们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因素,外在于个体,只有主体吸收这种观念并将其内化,使其成为主体文化一部分之后才能实现3文化堕距:在理想情形中,个体文化影响塑造着客体文化,并同时也接受着客体文化的影响,但客体文化一经产生,便有了内在的生命力,不再受主体的控制,并且存在着深远的疏远与对应,虽然我们保持着创造和更新客体文化的能力但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压倒性优势却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对行为者产生压制作用

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优势表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客体文化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领域急剧扩展;精细的劳动分工使人们看不到自己的工作价值文化堕剧根源:根源于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的区别:客体文化的绝对范围成长;客体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增加社会分化:社会复杂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1社会分化:社会分化的程度是社会复杂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2互动形式的变化:群体的组成原则发生了变化;社会分化还会导致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造成了角色的冲突,而且也为个性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批判主义社会学

基本概念:生产力: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为了惊醒物质生产过程而形成的社会交往、社会联系 经济基础: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各样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在经济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设施,政治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人们意识之外,不以人们的意识独立存在的那些社会现实 社会意识:以图像或符号形成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内容的观念

基本命题:1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要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2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要和经济基础的状况相适应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变革—生产力发展 2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1部落所有制2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3封建的和等级的所有制4资本主义所有制5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将要经理经

历的一种所有制形式)3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1阶级与阶级关系(阶级:从特定的生产关系中,形成起来的那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的集合 阶级关系:特殊的生产关系及对抗性的生产关系)2阶级关系与生产力(1阶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阶级关系虽然源于生产过程,但并不限于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及其后果

资本主义的产生:个体化生产方式转变为工场手工业的集中化生产方式、生产与交换的跨地域、地区间形成相互依赖的经济整体—封建制度,规范尖锐矛盾—封建的所有制关系阻碍生产—代之以自由竞争以及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本阶级的经济通知和政治统治由此而诞生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矛盾:1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动力(剩余价值的追求){1能够获得剩余价值的原因(特殊商品—劳动力)2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无限关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获得无限扩展的基本动力3资本家通过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高剩余价值率来增加剩余价值量(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额外增加时间来完成人物、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降低必要劳动时间)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的瓶颈):1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性要求真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的追求与平均利润不断下降趋势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上升但是效益却下降)3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不断趋于缩小的矛盾(1生产过大,商品已饱和 不需要再购买2生产力不断提升,机械化大生产,劳动力减弱,购买力下降) 社会危机: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机械大工业条件下劳动过程的合理化趋势(分工:等级式生产关系与机械化大生产存在矛盾——机械化大生产提高了相对剩余价值,但并没有停止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资本主义形式,导致劳动者对资本家的依赖越来越强)2机械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形式,导致社会日益向两极化以及工人阶级的普遍贫困化趋势 结构功能主义

主要特征:1研究层次上2研究方向上(现存结构)3研究主题上(功能优先)4是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法

基本方法:强调系统优于它的组成部分,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一种功能,每个社会都是一个自我调节,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也就是功能一体化,几个会导致社会系统解体的因素

社会行动理论

单元行动: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单元行动(包含4个因素的个人行动)是社会行动(行动系统)的基础1单元行动首先是具有主观性的个人行动2在行动者行动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包含四中因素,从而构成一个单元行动(行动者、目标、状态:阻碍目标实现的条件,手段,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工具、规范或限定)2社会系统:单元行动(个体的行为)通过“制度化”能够成为社会系统 单元行动分类(工具性取向—目标 表意性取向—情感 道德性取向—是非标准)不同取向的行动者互动时产生预定,并维持互动模式,就是“制度化”,这种制度化被称为“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由四个子系统组成(1文化系统——价值观、信仰、规范的联合体2社会系统——制约着系统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使之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形式之中3人格系统——动机与角色扮演技巧的结构4有机系统——动机与角色扮演技巧的结构) 结构功能分析(社会整合或社会和谐)社会整合有两层含义(1社会行动系统内部共同维持以抗拒外来压力2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使社会行动系统达到均衡状态以使社会变迁)具体来说,需要满足四个条件:1适应(能够从外界获取资源以维

持自身发展的能力,行为有机体的生物特性决定着系统适应问题的性质)2达鹄(个体的动机、欲望、目标行动系统的达鹄要求的满足正是在聚合和调节个体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的)3整合(满足着行动系统的整合要求)4模式维持(实现维模功能) 社会冲突理论

冲突的根源:在价值观。信仰及稀缺地位、权利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在这中斗争中,一方的真正的是企图压制,伤害或消除另一方

冲突的功能:

1群体间的冲突有助于群体内的凝聚和整合(1建立和维系社会或群体身份与分界线2加强群体内部成员统一与整合) 前提:群体认同感(才能有助于群体内的凝聚与整合及加强群体内部成员统一与整合、整个群体内部成员都认识到这种威胁是对群体的威胁,而不是个人) 精华群体成分

2群体内部的冲突对群体内部的凝聚和整合作用:安全阀:群体允许并鼓励一定条件下的某种冲突存在,这些冲突有利于“排泄”社会关系积累起来的紧张情绪

社会交换理论(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一般称之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整合与冲突(1整合——权利想权威的变化2冲突——群体内部报酬结构发生变化)


相关内容

  • 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概况与评析
  • 作者:张注洪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06期 [中图分类号] K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952(2007)01-0113-09 当代中国史的学科定位,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为实现社会主义 ...

  • 国外社会科学权威刊物
  • 刊名: 国外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Abroad 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0-4777 CN: 11-1163/C 邮发代号: 82-632 复合影响因子: 0.676 综合影响因子: 0. ...

  • 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第一稿)
  • 2011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 调研分析报告 [内容摘要] 本研究抽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的1309名外籍人士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深入地了解中国电影文化和价值观在国际传播中的现实状况.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对国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接触情况及偏好.国外 ...

  • 国外领取结婚证国内认可吗
  • 国外领取的结婚证国内是否认可? 相信这是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即将打算举行跨国婚姻的人来说,相信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么,国外领取结婚证需认证吗? 网友提问:? 白城律师解答: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缔结地法律 ...

  • 国外学前教育特征分析与启示
  • [幼教与成才研究]国外学前教育特征分析与启示 邵雅玲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第一幼儿园,宁夏西吉756200) 摘要:在学生养成习惯.发展智力等方面,学前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国外学前教育的特征,研究国外学前教育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认为应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从而解决和完善我国学前教 ...

  • 试谈国外幼儿教育理念本土化中存在的问题
  • 摘    要: 作者从国外幼儿教育理念的含义及特征谈起,对国外幼儿教育理念本土化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实际对其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了国外幼教理念本土化的目标和原则.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幼教理念    本土化 近年来,幼儿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引入国外幼儿教育理念对于 ...

  • 国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管窥
  • 摘要:国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初具规模至今已历一个甲子.在这个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捷克学者普实克与美国学者夏志清的论争,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学者们在研究方法方面的意识萌动,至70年代,不同研究方法的运用已蔚然成风.其中历史主义与非历史主义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的运用.有鲜明的实例,亦有显著的成果. 关键 ...

  • 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_趋势及启示
  •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年第12期(总第234期) 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 姚本先,程海云,王东华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 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服务范围.队伍建设.实施途径等方面存在鲜明特点;在服务理念.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工作实践 ...

  • 中外职业教育差异:国外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
  • 2011-2-28 在国外蓝领高薪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据报道(<浙江日报>),德国蓝领收入最高,一个普通工人年薪高达3.9万美元:美国.法国其次,英国蓝领收入略低,但也超过2.7万美元.近年来,美国蓝领工人的地位也在变化.例如,在底特律,福特.通用汽车制造厂的蓝领工人的工资一直在涨,现在已 ...

  • 送孩子出国留学,他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 送孩子出国留学,他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如今,留学低龄化现象已不再是新闻.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已突破52万,其中低龄留学生的比例占一半以上,不少中国留学生却喜扎堆.难融入.他们往往需要花三个月到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适应国外的留学生活,根本就不具备到英语国家留学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