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发展的历程

丝绸发展的历程

初级阶段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可视为中国丝绸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中,丝绸生产的各项技术初步形成。

人们已具有较高的缫丝技术,可获得平直的生丝。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杭州附近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来看,当时采用的是原始腰机,能织出平纹组织,也能编出丝带、绞丝织物。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丝绸业也得到了极迅速的发展。丝绸生产技术也比初期有了较大的进步。

主要表现为:桑树开始人工栽培,对蚕生理有了较深的了解,出现了提花织物和刺绣,商代青铜器上可以看到几何纹的单层提花织物和复杂的绞经罗,是当时织造最高水平的代表。到了周代出现了织锦,虽然尚属初创,但已基本成型。这为秦汉时代我国丝绸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奠定了基础。

通往欧洲的丝绸贸易之路已初步开通。

辉煌的战国秦汉

战国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繁荣的时期,丝绸日益普及,产区扩大,消费扩大,当时已有“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民谚。传统丝绸生产技术体系形成。

战国秦汉丝织品种空前丰富,有绢、纱、绮、罗、缟、素、锦、縠等品类。縠是一种极为轻薄的丝织品,所以古人用雾来形容它。

秦汉时期的染色工艺已相当发达,当时在丝绸上施加文彩的方式有染、绘、绣及印,仅马王堆出土的绢颜色就有绛紫、烟色、金黄、酱色、赤色等十余种。

秦汉时期的丝绸以连环锁丝绣为主,富贵之家不仅衣服,帷帐也要刺绣。印花则有印花敷彩和金银粉印花之别。

战国秦汉时期,脚踏板在织机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较完善的提花机已在此时出现。经锦的定型及绒圈锦的诞生都说明丝织提花技术已达极高的水平。总体而言,西汉的纹样以充满动势的不对称变体花鸟禽兽为主,东汉的纹样则逐渐过渡到稳定的对称结构,并日益突显出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在西汉初年正式开通。至迟在5世纪中叶,丝绸传入波斯,接着传入欧洲,从此,中国的养蚕、缫丝、丝织技术在欧洲发展。

转折的隋唐时期

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融合的现象,它导致传统的丝绸技术体系中逐渐注入新的内容,终于在隋唐之际出现了较大的转折。

在织造技术方面,斜纹组织和纬线显花被大量使用,绞经织物组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织机的类型也随之换代和更新。

在印染技术方面,大量新染料得到使用,如红花、苏木、靛蓝等,许多新的印花方法被发明或被采用,防染印花法在这一时期占了上风,使唐代各缬(xié)名扬千古。

在刺绣技术方面,页逐渐淘汰了唐以前作为唯一刺绣技法的锁绣法,而采用各种新针法。这些针法对于中国后世丝绸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丝绸外贸也空前发达,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总体上畅通。同时海上丝绸之路日趋繁忙,陆海同时进行对外交流也达到极盛。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丝绸生产技术体系由于吸取了大量新因素而形成一个新体系,主导了宋元明清时期的丝绸技术主流。

宋元明清

宋元明清时间虽然不短,但其丝绸技术主要是沿着唐代转折后的方向,逐渐完善这一新的体系,同时也表现出许多新特点。

宋代开始,丝绸技术开始出现专门著作。北宋秦观《蚕书》是现存最早的一册;明代《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书均以大量篇幅记叙丝绸染织生产技术;清代书籍更多,卫杰的《蚕桑萃遍》等。

宋代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上棉纤维的冲击,丝绸产区主要就局限于太湖流域一带,就连皇家的丝绸作坊,宋代在南方遍设,到清代基本集中在江南一带了;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的繁忙就说明了这一点。

宋元明清的工艺重心集中在织绣上面,基本放弃印染这一技术在丝绸上的大量应用,这是由于丝绸产品的贵族化所致,也是因为中国丝绸技术确实很高的缘故。丝织主要是对缎和罗的发展,同时又有妆花技术的诞生,是丝织品种极为华贵。同时,缂绣产品大量发展、用于仿制艺术珍品或装饰。这类产品从技术角度看并不难,但能随心所欲地表达,故而应用极广。

宋元明清时期,中外丝绸文化交流继续进行并有所发展。中国的纺车和提花机、踏板机均是此时真正传到西方的。并且,西方工业革命对纺织业有了极大地推进,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从而再传入中国。因此,晚清时期的中国丝绸中有些事仿制西洋风格和原理的,有些色彩是采用西洋化学染料染制的。

几千年来,中国丝绸以它独有的魅力、炫丽的色彩、滑爽柔软的质感、浓郁的文化艺术特色,不仅为美化世界人民的生活做出了贡献,而且传播着和平、自由、合作和宽容的精神,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广泛交流的桥梁,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发展的历程

初级阶段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可视为中国丝绸发展的初期。在这一时期中,丝绸生产的各项技术初步形成。

人们已具有较高的缫丝技术,可获得平直的生丝。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杭州附近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来看,当时采用的是原始腰机,能织出平纹组织,也能编出丝带、绞丝织物。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丝绸业也得到了极迅速的发展。丝绸生产技术也比初期有了较大的进步。

主要表现为:桑树开始人工栽培,对蚕生理有了较深的了解,出现了提花织物和刺绣,商代青铜器上可以看到几何纹的单层提花织物和复杂的绞经罗,是当时织造最高水平的代表。到了周代出现了织锦,虽然尚属初创,但已基本成型。这为秦汉时代我国丝绸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奠定了基础。

通往欧洲的丝绸贸易之路已初步开通。

辉煌的战国秦汉

战国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繁荣的时期,丝绸日益普及,产区扩大,消费扩大,当时已有“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民谚。传统丝绸生产技术体系形成。

战国秦汉丝织品种空前丰富,有绢、纱、绮、罗、缟、素、锦、縠等品类。縠是一种极为轻薄的丝织品,所以古人用雾来形容它。

秦汉时期的染色工艺已相当发达,当时在丝绸上施加文彩的方式有染、绘、绣及印,仅马王堆出土的绢颜色就有绛紫、烟色、金黄、酱色、赤色等十余种。

秦汉时期的丝绸以连环锁丝绣为主,富贵之家不仅衣服,帷帐也要刺绣。印花则有印花敷彩和金银粉印花之别。

战国秦汉时期,脚踏板在织机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较完善的提花机已在此时出现。经锦的定型及绒圈锦的诞生都说明丝织提花技术已达极高的水平。总体而言,西汉的纹样以充满动势的不对称变体花鸟禽兽为主,东汉的纹样则逐渐过渡到稳定的对称结构,并日益突显出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在西汉初年正式开通。至迟在5世纪中叶,丝绸传入波斯,接着传入欧洲,从此,中国的养蚕、缫丝、丝织技术在欧洲发展。

转折的隋唐时期

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融合的现象,它导致传统的丝绸技术体系中逐渐注入新的内容,终于在隋唐之际出现了较大的转折。

在织造技术方面,斜纹组织和纬线显花被大量使用,绞经织物组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织机的类型也随之换代和更新。

在印染技术方面,大量新染料得到使用,如红花、苏木、靛蓝等,许多新的印花方法被发明或被采用,防染印花法在这一时期占了上风,使唐代各缬(xié)名扬千古。

在刺绣技术方面,页逐渐淘汰了唐以前作为唯一刺绣技法的锁绣法,而采用各种新针法。这些针法对于中国后世丝绸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丝绸外贸也空前发达,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总体上畅通。同时海上丝绸之路日趋繁忙,陆海同时进行对外交流也达到极盛。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丝绸生产技术体系由于吸取了大量新因素而形成一个新体系,主导了宋元明清时期的丝绸技术主流。

宋元明清

宋元明清时间虽然不短,但其丝绸技术主要是沿着唐代转折后的方向,逐渐完善这一新的体系,同时也表现出许多新特点。

宋代开始,丝绸技术开始出现专门著作。北宋秦观《蚕书》是现存最早的一册;明代《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书均以大量篇幅记叙丝绸染织生产技术;清代书籍更多,卫杰的《蚕桑萃遍》等。

宋代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上棉纤维的冲击,丝绸产区主要就局限于太湖流域一带,就连皇家的丝绸作坊,宋代在南方遍设,到清代基本集中在江南一带了;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的繁忙就说明了这一点。

宋元明清的工艺重心集中在织绣上面,基本放弃印染这一技术在丝绸上的大量应用,这是由于丝绸产品的贵族化所致,也是因为中国丝绸技术确实很高的缘故。丝织主要是对缎和罗的发展,同时又有妆花技术的诞生,是丝织品种极为华贵。同时,缂绣产品大量发展、用于仿制艺术珍品或装饰。这类产品从技术角度看并不难,但能随心所欲地表达,故而应用极广。

宋元明清时期,中外丝绸文化交流继续进行并有所发展。中国的纺车和提花机、踏板机均是此时真正传到西方的。并且,西方工业革命对纺织业有了极大地推进,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从而再传入中国。因此,晚清时期的中国丝绸中有些事仿制西洋风格和原理的,有些色彩是采用西洋化学染料染制的。

几千年来,中国丝绸以它独有的魅力、炫丽的色彩、滑爽柔软的质感、浓郁的文化艺术特色,不仅为美化世界人民的生活做出了贡献,而且传播着和平、自由、合作和宽容的精神,成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广泛交流的桥梁,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内容

  • 基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
  • [摘 要]中华民族开发利用海洋有久远的历史,古代研究中西方的交通道路有海陆两种,其中,中国丝和丝织品通过海陆运输给西方,因此被称为海上西方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的海洋活动.广州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本文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为切入点,在概述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上,探讨 ...

  •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连宏 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4年第07期 摘 要:从我国史料记载,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属于比较发达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对外商贸发展进程,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于路上丝绸之路的 ...

  • 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
  • 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教材辅导材料 本册教材立意面向世界,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追寻人类古老的文明遗产:环视当今社会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痛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表达人们对未来世界和平的向往.共设计了三个单元:<灿烂辉煌的东西方文明>.<面向世界>和<我们热爱和平> ...

  • 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
  • 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 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先秦):商朝:职业商人.货币(贝币):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工 商食官"政策被打破),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各国都城亦是 商业中心 先曲折后繁荣阶段(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曲折发展:隋唐至宋元发展繁荣) 隋唐商业发展的原因:交通便利(大运河.丝绸之 ...

  • 匠心筑梦之专家篇--王亚蓉
  • 推开中国丝绸档案馆厚重的库房大门,摇起高高的密集架,一盒盒档案整齐的呈现在眼前,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 曾于2016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在这里面,有一批在丝绸之路上默默奉献的"工匠"们的宝贵 ...

  • 中国丝绸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杭州历史·文化·传说
  • 杭州历史•文化•传说 历史 杭州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从新石器时代的萧山跨湖桥文化开始,杭州已有8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杭州最初的名称为"禹杭",曾用名有"余杭"."钱唐"."钱塘"."临安& ...

  •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 课 题 1.废墟上崛起汽车城 活动目标 1.了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立和发展. 2.了解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程. 3.能采用多种形式探究新中国的辉煌成就. 4.感受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国产汽车的图片的文字资料以及新中国建设 ...

  • 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与华夏文明
  • [摘要]"华夏"与"文明"两词均出自<尚书>.华夏文明的起源.组成.传承发展是其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华夷之辨"每出现一次,华夏文明的覆盖范围就扩大一圈,因而甘肃也逐步进入华夏文明圈,且秦安大地湾一带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