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和一个大国的崛起

  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千百年来无数英雄膜拜的偶像级国王。一般的历史书在谈到这段历史时,总是从推行改革、加强军备、重视外交之类的角度来看问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化学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要谈到齐国的化学,就不能不说那个了不起的管仲。

  

  一、军费从哪儿来?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元年,管仲相齐。

  从一个社会底层的小商贩到齐国上卿,十多年来的坎坷与屈辱让管仲感慨良多。但现实没有给他太多时间用来慨叹,上任之初他就答应血气方刚又野心勃勃的齐桓公:30年内,齐国将成为北方的霸主。但眼前这个国家却面临两大问题,不先解决它们,生存都有问题。因为军费不足,齐国一再削减边防部队的规模,而其正南面的鲁国则趁此机会屡屡对齐国边境进行军事骚扰;更要命的是,在西南,隔着一大坨墙头草般的弹丸小国,蒸蒸日上的楚国正觊觎着中原的土地。

  这两个问题之中,后一条最棘手。楚国才是齐国称霸一方的最大绊脚石。楚国人的内聚力强,军队战斗经验丰富,楚文王又有着和齐桓公一样的野心,一旦楚国羽翼丰满,夺取并巩固北方的粮食产地将会是它的最优选择,而这无疑会剥夺齐的发展空间――决不能让楚先发制人!

  要遏止楚国向北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与其抗衡乃至压过它;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就必须先振兴齐国的经济。没有坚实的国家经济基础,单纯依靠军力得来的霸权不过是穷兵黩武,外强中干,难以持久。军费!军费!军费成了齐国发展的瓶颈,就算将军们有再好的智谋和战术,也不能指挥动一支吃不饱饭的军队啊!同理,抑制楚国军事力量的最好办法也是抑制楚国的经济。而楚国经济最薄弱的一环就是食盐,这恰恰是齐国所拥有的。

  一幅关于贸易战争的宏伟蓝图正在形成。以齐国的天然优势疲敝楚国,让楚国人被迫将全国劳动力的相当一部分都投入到用来交换食盐的丝绸与茶叶的生产,同时齐国还通过与其他各国进行贸易,换回大量物资充实国库。

  

  二、作为战略物资的盐

  

  管仲上任后颁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将齐国所有的制盐作坊造册登记,统一管理。这是振兴齐国盐业的第一步。渐渐地,齐国的制盐场所从一家家的小作坊,发展成规模庞大、生产环节紧凑、工人分工细致的大型盐场,制盐技术在整体上得到极大改善。不过下属们对这些成绩颇不以为然,他们对新任上卿这种不着调的行事方式表示不解:一不治军,二不授权,却天天忙着研究煮盐!

  管仲没时间向别人解释他的计划,好在他的背后有齐王在全力支持。齐王不理解管仲的做法,但他了解管仲,相信他这样做自有其道理。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盐几乎和火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一支作战部队可能出于种种原因吃不饱饭,但战士们打仗之前必须吃到足够的盐!

  楚国是春秋各国中领土最多的,其版图覆盖了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即使在今天,这三个省份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气候潮湿,民风嗜辣。楚地自古不产盐。而那时的楚国也不临海,无法生产海盐。西边的巴蜀倒是有井盐,可惜运输成本太高。只好硬着头皮在“国际”市场上高价收购食盐。在这种交换中耗费了本国所产的大量丝绸、漆器。由此可见,战略资源的匮乏对一个谋求崛起的大国来说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三、生产过程并不复杂

  

  齐国沿海富有一种因海而生而且含盐量又远高于海水的矿藏――卤水。今天的莱州湾南岸仍存有大量地下卤水,估计总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含盐浓度比正常海水高四五倍。

  当时齐国制盐的方式被称为淋煎法,除了卤水之外,还用到草木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和碳酸钠。盐工先在黏土层上挖出一深一浅两个联通的坑,然后在浅坑底部与深坑联通的孔上面铺几层细密的稻草或芦苇,压实作为过滤网,网上撒一层草灰,接着用收集来的浓卤水淋浇草木灰。卤水中的氯化镁、氯化钙与草木灰中的碳酸钠反应,沉淀下来,被过滤网拦下,而氯化钠则溶解到卤水中并随卤水流人深坑,成了高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盐工将深坑中的浓卤水舀出,随后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

  1、将卤水集中到大陶罐里熬煮以促使水分大量蒸发,然后让卤水在陶罐中自然冷却。由于水分大量减少,食盐从溶液中析出。由于含有未除尽的氯化镁,这样产出的食盐略带苦味。2、将卤水倒在浅锅中煎熬。没多久,锅底就会析出纯度较高的氯化钠;同时,在加热过程中,氯化镁会分解成气体及白色无味的氧化镁。这样制出的食盐不易潮解,口感良好,主要供给贵族。

  

  四、垄断“国际”市场

  

  燕国也有较长海岸线。但地处较寒冷的渤海北岸,可真正满足制盐条件的海岸十分有限。

  越国的海岸线也同样漫长。但由于地处水网纵横的江南地区,这一时期的越国正忙于国内地形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无暇大力发展制盐业。更要命的是,越国所在的浙闽沿海地区并没有大量地表浅层的卤水矿的储藏。所以,该国的制盐方法是直接熬煮海水。可海水中的食盐含量并不算高。熬煮海水使水蒸发,将溶液浓缩至每千克海水含265克食盐时,食盐才开始析出,所以越国制盐工艺效率很低。再加上越盐中的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太多(它们是重要的吸水剂),所以越国的盐很容易板结,销路并不好。

  同样重视盐的生产,又拥有丰富湖盐资源的只有秦。不过,秦国的盐是“官制民卖”,政府组织食盐生产,再通过代理商将盐贩出去。经过代理商的层层加价,秦盐在“国际”贸易中已失去价格优势。而齐国的模式恰好反过来,私人制盐,官方收购。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植下,齐国制盐业迅猛发展。齐国成了“国际”食盐市场的垄断者。

  此后的几年中,齐国的食盐贸易迅速成了它手中一把无形的巨锤。而这一点在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选自《新京报》

  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千百年来无数英雄膜拜的偶像级国王。一般的历史书在谈到这段历史时,总是从推行改革、加强军备、重视外交之类的角度来看问题。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化学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要谈到齐国的化学,就不能不说那个了不起的管仲。

  

  一、军费从哪儿来?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元年,管仲相齐。

  从一个社会底层的小商贩到齐国上卿,十多年来的坎坷与屈辱让管仲感慨良多。但现实没有给他太多时间用来慨叹,上任之初他就答应血气方刚又野心勃勃的齐桓公:30年内,齐国将成为北方的霸主。但眼前这个国家却面临两大问题,不先解决它们,生存都有问题。因为军费不足,齐国一再削减边防部队的规模,而其正南面的鲁国则趁此机会屡屡对齐国边境进行军事骚扰;更要命的是,在西南,隔着一大坨墙头草般的弹丸小国,蒸蒸日上的楚国正觊觎着中原的土地。

  这两个问题之中,后一条最棘手。楚国才是齐国称霸一方的最大绊脚石。楚国人的内聚力强,军队战斗经验丰富,楚文王又有着和齐桓公一样的野心,一旦楚国羽翼丰满,夺取并巩固北方的粮食产地将会是它的最优选择,而这无疑会剥夺齐的发展空间――决不能让楚先发制人!

  要遏止楚国向北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与其抗衡乃至压过它;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就必须先振兴齐国的经济。没有坚实的国家经济基础,单纯依靠军力得来的霸权不过是穷兵黩武,外强中干,难以持久。军费!军费!军费成了齐国发展的瓶颈,就算将军们有再好的智谋和战术,也不能指挥动一支吃不饱饭的军队啊!同理,抑制楚国军事力量的最好办法也是抑制楚国的经济。而楚国经济最薄弱的一环就是食盐,这恰恰是齐国所拥有的。

  一幅关于贸易战争的宏伟蓝图正在形成。以齐国的天然优势疲敝楚国,让楚国人被迫将全国劳动力的相当一部分都投入到用来交换食盐的丝绸与茶叶的生产,同时齐国还通过与其他各国进行贸易,换回大量物资充实国库。

  

  二、作为战略物资的盐

  

  管仲上任后颁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将齐国所有的制盐作坊造册登记,统一管理。这是振兴齐国盐业的第一步。渐渐地,齐国的制盐场所从一家家的小作坊,发展成规模庞大、生产环节紧凑、工人分工细致的大型盐场,制盐技术在整体上得到极大改善。不过下属们对这些成绩颇不以为然,他们对新任上卿这种不着调的行事方式表示不解:一不治军,二不授权,却天天忙着研究煮盐!

  管仲没时间向别人解释他的计划,好在他的背后有齐王在全力支持。齐王不理解管仲的做法,但他了解管仲,相信他这样做自有其道理。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盐几乎和火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一支作战部队可能出于种种原因吃不饱饭,但战士们打仗之前必须吃到足够的盐!

  楚国是春秋各国中领土最多的,其版图覆盖了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即使在今天,这三个省份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气候潮湿,民风嗜辣。楚地自古不产盐。而那时的楚国也不临海,无法生产海盐。西边的巴蜀倒是有井盐,可惜运输成本太高。只好硬着头皮在“国际”市场上高价收购食盐。在这种交换中耗费了本国所产的大量丝绸、漆器。由此可见,战略资源的匮乏对一个谋求崛起的大国来说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三、生产过程并不复杂

  

  齐国沿海富有一种因海而生而且含盐量又远高于海水的矿藏――卤水。今天的莱州湾南岸仍存有大量地下卤水,估计总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含盐浓度比正常海水高四五倍。

  当时齐国制盐的方式被称为淋煎法,除了卤水之外,还用到草木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和碳酸钠。盐工先在黏土层上挖出一深一浅两个联通的坑,然后在浅坑底部与深坑联通的孔上面铺几层细密的稻草或芦苇,压实作为过滤网,网上撒一层草灰,接着用收集来的浓卤水淋浇草木灰。卤水中的氯化镁、氯化钙与草木灰中的碳酸钠反应,沉淀下来,被过滤网拦下,而氯化钠则溶解到卤水中并随卤水流人深坑,成了高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盐工将深坑中的浓卤水舀出,随后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

  1、将卤水集中到大陶罐里熬煮以促使水分大量蒸发,然后让卤水在陶罐中自然冷却。由于水分大量减少,食盐从溶液中析出。由于含有未除尽的氯化镁,这样产出的食盐略带苦味。2、将卤水倒在浅锅中煎熬。没多久,锅底就会析出纯度较高的氯化钠;同时,在加热过程中,氯化镁会分解成气体及白色无味的氧化镁。这样制出的食盐不易潮解,口感良好,主要供给贵族。

  

  四、垄断“国际”市场

  

  燕国也有较长海岸线。但地处较寒冷的渤海北岸,可真正满足制盐条件的海岸十分有限。

  越国的海岸线也同样漫长。但由于地处水网纵横的江南地区,这一时期的越国正忙于国内地形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无暇大力发展制盐业。更要命的是,越国所在的浙闽沿海地区并没有大量地表浅层的卤水矿的储藏。所以,该国的制盐方法是直接熬煮海水。可海水中的食盐含量并不算高。熬煮海水使水蒸发,将溶液浓缩至每千克海水含265克食盐时,食盐才开始析出,所以越国制盐工艺效率很低。再加上越盐中的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太多(它们是重要的吸水剂),所以越国的盐很容易板结,销路并不好。

  同样重视盐的生产,又拥有丰富湖盐资源的只有秦。不过,秦国的盐是“官制民卖”,政府组织食盐生产,再通过代理商将盐贩出去。经过代理商的层层加价,秦盐在“国际”贸易中已失去价格优势。而齐国的模式恰好反过来,私人制盐,官方收购。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植下,齐国制盐业迅猛发展。齐国成了“国际”食盐市场的垄断者。

  此后的几年中,齐国的食盐贸易迅速成了它手中一把无形的巨锤。而这一点在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选自《新京报》


相关内容

  • 探索中国的崛起之路
  • 探索中国的崛起之路 --<大国崛起>读后感 内容提要:<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历史故事的形式,描述了自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竞相登上世界舞台 ...

  • 工业化大国崛起模式背后的理性计算
  • 工业化大国崛起模式背后的理性计算 --历史透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高 程 2013-04-16 13:41:19 来源:<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5期 [内容提要]工业时代的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崛起时期市场环境①的差异导致了各种类型崛起模式的出现.不同的崛起模式选择和战略空间定位是约束条件下 ...

  • 2013大国崛起与中国梦(历史小论文)
  • 大国崛起与中国梦 邓州市穰东镇一初中九五班 王开天 辅导教师 穆月丽 二0一三年六月 大国崛起与中国梦 邓州市穰东镇一初中九五班 王开天 辅导教师 穆月丽 前几年有一部颇具影响的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由于学习历史的需要,我便认真的看完了它,就产生良多感慨,对这些大国有了更新的认识. ...

  • 和平崛起 1
  • 要:"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当今中国发展与强大的战略选择.由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良好的发展局面,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历史性机遇.同时,在人类社会急剧变动的今天,中国的"和平崛起&quo ...

  • 大国崛起之荷兰观后感
  • 大国崛起之荷兰观后感 13个大国崛起全过程,各具特色,应该来说,对中国借鉴意义最大的,是荷兰. 欧洲西北部,有一个和英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它的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这就是荷兰. 八百年以前,荷兰还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12世纪到14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 ...

  • 大国崛起_观后感
  • <大国崛起>读观感--各国崛起对于中国的现实意义 大国崛起,让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 在学校看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后,我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在假期看完了全集的<大国崛起>. 回首百年,一路 ...

  • [大国的兴衰]读书报告
  • 从大国兴衰历史浅谈中国崛起之程 -读[美]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的报告 在昔日,我国也曾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而今关于"中国崛起"的话题甚嚣尘上.既然谈到崛起,那么也就是我们承认中国已不再有几千年前的大国地位了,在某种意义上,"复兴"也许比 ...

  • 大国崛起日本
  • 大国崛起日本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学 号:[] 完成时间: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 <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 ...

  • 大国崛起观后感完整
  •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回顾过去5 个世纪大国 ...

  • 资本主义的原罪
  • 马克思说:有50%的利润,资产阶级就会激动起来,有100%的利润,资产阶级肯定会被利用,为了200%的利润,资产阶级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为了300%的利润,资产阶级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资本原始积累始的血腥史充分证实:"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