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自我测评'答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自我测评答案

P9

1.意在重申“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的观点;再次强调“直立行走”与“劳动”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为B 和C 。 2.可从身体形态(直立行走)、手的功能和面部特征等几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3. 从表面上看,此题属于识记范畴的题,但要准确回答,学生必须清楚地理解人类进化过程中关键性的变化或者是每一个典型代表的突出特点。排列顺序为:B 直立行走—A 打制石器—C 保存火种—D 熟食—E 人工取火。 P15

1. 生产方面:生产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生活方面:生活用具新,主要使用陶器。 2

2了高超的制作工艺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P18

1. 传说中,炎帝的功绩有: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 开辟集市;

黄帝的功绩有:开始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们打井。 2. 共同点:

从传说反映的时间来看:大致都是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内容来看:多是英雄人物的故事,反映了早期民众的英雄史观倾向; 从历史资料的形式来看:都属于口述资料;

从它们的意义或价值来看:传说故事中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3. 黄帝、炎帝等部落通过战争与融合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因

此,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P28

1

2都位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P35

在法典中,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

P43-44

1古代埃及的历法;西亚的星期制度;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西亚的“60进位法。 2.

古代文献证明:“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少,人们就会停止呼吸。”这是在一张纸草上记载的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它说明了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

地理环境证明: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这里是大干旱地区的一部分,终年雨量稀少,尼罗河成了惟一的水源。若无此水源,埃及人将无法生存。由于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河水灌溉了两岸的土地,还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肥沃的淤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河水退却后,埃及人依靠集体的力量,用粗糙简陋的工具,清除荆棘,排干沼泽,开构筑坝,辛勤耕耘。

科学与数学证明:埃及天文历法的产生,是因为要准确预测洪水的泛滥和播种时节。埃及的数学是要计算洪水退却后的土地面积。 4. 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 云南元谋人,170万年前 北京人:70~20万年前 山顶洞人:18000年前 河姆渡文化:约7000年前 半坡文化:约5000~6500年前 华夏族初祖:大约4000多年以前

中国最早王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左右) P56 1.A 。

2.在古典文化中,自然科学、文学、戏剧、历史、罗马法、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对后来西方政治制度也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 P60 1.A.

2.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为了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必须忍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交纳地租,服劳役。封建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它的生产不是为了出卖,而是为了庄园内部的消费。

中世纪城市市民不再依附于土地,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和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人身自由。当然,封建主对城市仍有一定控制权,市民还要受到城市贵族的剥削。城市手工业者所从事的是商品生产,目的是为了出卖并获得利润。

3.最大特征表现于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P64

1.罗马帝国

佛教:浴佛节、涅盘节、:成道节(农历12月初8,相传佛祖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中国佛教徒在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伊斯兰教:开斋节、宰牲节。斋功:每年伊斯兰教教历9月全月斋戒,斋月期间,每天从黎明到日落禁止饮食,日落后开斋。 P82

1.评价商鞅变法:内容+点面结合评价(P75-76) 2.依次是: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孙子

3.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以“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P103-104

1.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统治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大败匈奴,开疆拓土;外交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 2.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方面回答。

3.中日钱币的相同之处:都是圆形方孔钱,代表天圆地方;钱币的文字用的都是汉字;钱币的大小基本相同

⑴说明了中国是文明古国,世界上有很多发明、制度、文化等都源于中国

⑵事例: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汉唐的建筑、唐三彩、京杭大运河等可以看出汉唐盛世对世界的影响

P121---P122

1.同唐宋中期以前的城市相比,宋代城市的特点:坊市界线被打破,商业区与居民区不再隔离,形成了类似现代的街市格局;集市逐渐形成;夜市、晓市开始普遍出现;城市商业贸易更加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兴起了大量的手工业、商业城镇。

2.科技成就及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⑴指南针的发明,极大提高了人类航海的能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也大大受惠于指南针的导航。

⑵火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增添了人们生活的趣味,火药武器更将人类战争由冷兵器时代推进到热兵器时代,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⑶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有效地克服了雕版印刷术的缺陷。降低了书籍的成本,大大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⑷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合适的衣料,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3.⑴原因:元帝国的统治区域空前扩大,扫除了诸多割据政权,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便利;朝廷容许和鼓励各国商人来华经商;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所有这些都使元代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极盛时代。

⑵它的开放和交流表现在: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中国的瓷器和茶叶等大量出口,远销亚非欧大洲;中外科技交流达到高峰,指南针、火药等科技发明在这个时期传播出去,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等科学知识也传入中国;中外人员往来和民族融合又迎来了一个高潮,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传入中国,并传播开来。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南移的过程, (1)它起于唐朝后期,成于南宋; (2)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

①北方数遭战乱,经济和环境破坏严重,而南方相对和平,有利于经济的开发。 ②北方民众的南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④中原传统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也促进了这一进程(如东晋建都南京和 南宋建都杭州) 5.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绵延不断,经历了多民族融合的过程„„(P122) ⑴政权分立与统一

西周一统(公元前1046――前771年)

春秋战国分立混乱(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秦一统(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汉一统(公元前202――公元9年;公元25年―――220年)

分立:魏蜀吴鼎立(220――280年) 南北朝南北对峙(420――589年) 隋唐一统(581――618――907年)

宋、辽、西夏和金的分立(960――1276――1279年) 元朝一统(1271――1368年) ⑵民族融合与交往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周边民族的战争和融合 两汉时期汉族和匈奴等族的交往

东汉末期开始的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最终融合于汉族之中,不再为唐以后的史书记载,南迁的汉族也与当地的土著融合

隋唐大一统局面下,汉族与周边各族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密切 元代又是一个民族融合的高峰期,产生了新的民族“回族” ⑶区域发展和变化

答:即北方领先地位的丧失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自我测评答案

P9

1.意在重申“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的观点;再次强调“直立行走”与“劳动”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为B 和C 。 2.可从身体形态(直立行走)、手的功能和面部特征等几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3. 从表面上看,此题属于识记范畴的题,但要准确回答,学生必须清楚地理解人类进化过程中关键性的变化或者是每一个典型代表的突出特点。排列顺序为:B 直立行走—A 打制石器—C 保存火种—D 熟食—E 人工取火。 P15

1. 生产方面:生产工具新,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生活方面:生活用具新,主要使用陶器。 2

2了高超的制作工艺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P18

1. 传说中,炎帝的功绩有: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 开辟集市;

黄帝的功绩有:开始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们打井。 2. 共同点:

从传说反映的时间来看:大致都是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内容来看:多是英雄人物的故事,反映了早期民众的英雄史观倾向; 从历史资料的形式来看:都属于口述资料;

从它们的意义或价值来看:传说故事中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3. 黄帝、炎帝等部落通过战争与融合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因

此,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P28

1

2都位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P35

在法典中,奴隶的生命和安全毫无保障。

P43-44

1古代埃及的历法;西亚的星期制度;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西亚的“60进位法。 2.

古代文献证明:“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少,人们就会停止呼吸。”这是在一张纸草上记载的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它说明了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

地理环境证明: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这里是大干旱地区的一部分,终年雨量稀少,尼罗河成了惟一的水源。若无此水源,埃及人将无法生存。由于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河水灌溉了两岸的土地,还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肥沃的淤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河水退却后,埃及人依靠集体的力量,用粗糙简陋的工具,清除荆棘,排干沼泽,开构筑坝,辛勤耕耘。

科学与数学证明:埃及天文历法的产生,是因为要准确预测洪水的泛滥和播种时节。埃及的数学是要计算洪水退却后的土地面积。 4. 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 云南元谋人,170万年前 北京人:70~20万年前 山顶洞人:18000年前 河姆渡文化:约7000年前 半坡文化:约5000~6500年前 华夏族初祖:大约4000多年以前

中国最早王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左右) P56 1.A 。

2.在古典文化中,自然科学、文学、戏剧、历史、罗马法、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对后来西方政治制度也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 P60 1.A.

2.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为了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必须忍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交纳地租,服劳役。封建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它的生产不是为了出卖,而是为了庄园内部的消费。

中世纪城市市民不再依附于土地,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和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人身自由。当然,封建主对城市仍有一定控制权,市民还要受到城市贵族的剥削。城市手工业者所从事的是商品生产,目的是为了出卖并获得利润。

3.最大特征表现于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P64

1.罗马帝国

佛教:浴佛节、涅盘节、:成道节(农历12月初8,相传佛祖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中国佛教徒在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伊斯兰教:开斋节、宰牲节。斋功:每年伊斯兰教教历9月全月斋戒,斋月期间,每天从黎明到日落禁止饮食,日落后开斋。 P82

1.评价商鞅变法:内容+点面结合评价(P75-76) 2.依次是: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孙子

3.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以“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P103-104

1.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统治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大败匈奴,开疆拓土;外交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 2.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方面回答。

3.中日钱币的相同之处:都是圆形方孔钱,代表天圆地方;钱币的文字用的都是汉字;钱币的大小基本相同

⑴说明了中国是文明古国,世界上有很多发明、制度、文化等都源于中国

⑵事例: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汉唐的建筑、唐三彩、京杭大运河等可以看出汉唐盛世对世界的影响

P121---P122

1.同唐宋中期以前的城市相比,宋代城市的特点:坊市界线被打破,商业区与居民区不再隔离,形成了类似现代的街市格局;集市逐渐形成;夜市、晓市开始普遍出现;城市商业贸易更加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兴起了大量的手工业、商业城镇。

2.科技成就及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⑴指南针的发明,极大提高了人类航海的能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也大大受惠于指南针的导航。

⑵火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增添了人们生活的趣味,火药武器更将人类战争由冷兵器时代推进到热兵器时代,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⑶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有效地克服了雕版印刷术的缺陷。降低了书籍的成本,大大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⑷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合适的衣料,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3.⑴原因:元帝国的统治区域空前扩大,扫除了诸多割据政权,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便利;朝廷容许和鼓励各国商人来华经商;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所有这些都使元代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极盛时代。

⑵它的开放和交流表现在: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中国的瓷器和茶叶等大量出口,远销亚非欧大洲;中外科技交流达到高峰,指南针、火药等科技发明在这个时期传播出去,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等科学知识也传入中国;中外人员往来和民族融合又迎来了一个高潮,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传入中国,并传播开来。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南移的过程, (1)它起于唐朝后期,成于南宋; (2)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

①北方数遭战乱,经济和环境破坏严重,而南方相对和平,有利于经济的开发。 ②北方民众的南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④中原传统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也促进了这一进程(如东晋建都南京和 南宋建都杭州) 5.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绵延不断,经历了多民族融合的过程„„(P122) ⑴政权分立与统一

西周一统(公元前1046――前771年)

春秋战国分立混乱(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秦一统(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汉一统(公元前202――公元9年;公元25年―――220年)

分立:魏蜀吴鼎立(220――280年) 南北朝南北对峙(420――589年) 隋唐一统(581――618――907年)

宋、辽、西夏和金的分立(960――1276――1279年) 元朝一统(1271――1368年) ⑵民族融合与交往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周边民族的战争和融合 两汉时期汉族和匈奴等族的交往

东汉末期开始的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内迁,最终融合于汉族之中,不再为唐以后的史书记载,南迁的汉族也与当地的土著融合

隋唐大一统局面下,汉族与周边各族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密切 元代又是一个民族融合的高峰期,产生了新的民族“回族” ⑶区域发展和变化

答:即北方领先地位的丧失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评卷及标准答案
  •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测评卷 一.知识空格你会填.(23分) 7511111 1. +++=⨯()=(). 2. 时=( )分 吨=( )千克 12855555 523. 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 ), ( )与0.125互为倒数. 47 2 4.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cm ,它的周长是( )cm ...

  • 2017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6月光曲]同步练习题,课时测评
  • 月 光 曲 一.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入场券(ju àn quàn ) 陌生(m î mâ) .. 幽静(y ōu yuō) 一缕(l ǔ lǚ) .. 二.读拼音,写词语. là zhú mî shēn ɡ qín jiàn jì lù ( ) ( ) ( ) ( ) l ái yīn hã shà ...

  • 2017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詹天佑]同步练习题,课时测评
  • 詹天佑 一.读拼音,写词语. shī ɡōn ɡ zǔ náo jiān kǔ yì rán chǎn pín ɡ ( ) ( ) ( ) ( ) ( ) â liâ jī xiào ní jiān ɡ chà dào kǒu ( ) ( ) ( ) ( ) 二.在词语全部正确的一组后画" ...

  • 测评网PEP小学六年级英语五动词
  • 动词(五年级上册) 1.Wait (等待) 2.have (有,吃)have a friend have dinner have math class 3.do homework(做功课) do morning exercises(晨练)do housework(做家务) 4.watch TV(看电 ...

  •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课后习题答案
  •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课后习题答案 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议一议 1.提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提高,从过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这种至尊地位的信念发展到自然与人类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利的认识.人类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不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战胜与被战胜的关系 ...

  • 2.3.5世界大家庭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第四课时关爱世界大家庭一.教学目标 能举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或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对世界大 家庭的关爱. 二. 教 学 重 点 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主要世界组织的名称及功能. 教学难点:主要世界组织的对世界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为了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电子书
  • 取消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 首页 视频 答案 作文 知识点 APP 学子斋 >电子课本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电子课本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电子书 时间:07-25学子斋APP下载 相关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1电子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2电子书 人教版 ...

  •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人教版)
  • 1 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第一课时)_八_年级 学科 语文 班级 ___ 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思想内 ...

  • 鲁教版初一生物上学期第一章 认识生物测评卷B
  • 鲁教版六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章 认识生物B (鲁教版)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00分)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 .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 .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机器人.火山.钟乳石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