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乡愁]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 细腻地感受 诗意地仿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母子 夫妻 母子 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 夫妻之别 母子之别 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 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板书:邮票--母子情 船票--夫妻情 坟墓--生死别 海峡--家国恋 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

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6、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生齐读)( “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7、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两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一二小节)( “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

的,厚度不够。) 8、说得妙极了!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齐读) 五、丰富连读,读出诗情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生齐读) 六、寻美之旅,竞聘"审美家"

1、读得好美啊!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 " (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比如说,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 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 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七、寻美之旅,竞聘"摄影家"

1、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我们来竞聘"摄影家"。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 演读,说想象的话(学生分组讨论)

★我选第2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晚上,躺在船舱里,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我也选第2节。慢镜头推出:"我"与妻子跑着,跑着„„终于,手握在了一起! ★我选第1节。我采用倒叙手法拍摄,时间是春天。

★第3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

第4节。我把时间定为除夕,"我"的一家人贴"福"字,过大年!

★我这样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白沙滩,指着大陆方向,对孙子说:"这,--才是咱们的家!"我选配《彩云追月》这支曲子。

2、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很多,谁能背出几句?(几生背诵) 3、又如现代席慕容的诗《乡愁》(多媒体展示),品析 八、联想想象,体会乡情

1、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味、去体验、去想象,还要去再创造。让我们放飞想象,就"乡愁是„„"这个话题书写自己离家时的真切感受。

比如说: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 ★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书。 ★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还是重复的记忆?

2、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 九、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1、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课件展示) 教师示范一:

“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教师示范二: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2、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学生结合写作要求进行评价。

3、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浓浓的意境之美啊!(课件展示) 4、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崇高的情感。(学生齐读) 5、央视曾经对余光中进行过采访,诗人说:“故乡已经找不到了,那种感觉已经找不到了,长江黄了,胡同不在了„„沧桑感也不一样了„„”。他再也回不到那个„„故乡了,见不到„„母亲了,回不到那个最初的岁月了,《乡愁》里有回不去的乡愁啊,周杰伦有歌词说,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种回不去的感觉就是乡愁,我们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岁月啊,他们回不到天真的搬个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钓凉凉的云的天真烂漫,所以这是每一个人的乡愁,我们心中每一个人都有乡愁,它呼唤我们回归,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回到那个永远也不肯老去的最初„„,最后我们让我们用心用情地再读课文:小时候„„

6、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乡愁”的思绪。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

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7、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谢谢大家!

《乡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 细腻地感受 诗意地仿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一生读、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母子 夫妻 母子 家国

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 夫妻之别 母子之别 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 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板书:邮票--母子情 船票--夫妻情 坟墓--生死别 海峡--家国恋 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

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6、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生齐读)( “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7、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两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一二小节)( “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

的,厚度不够。) 8、说得妙极了!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齐读) 五、丰富连读,读出诗情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生齐读) 六、寻美之旅,竞聘"审美家"

1、读得好美啊!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 " (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比如说,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 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 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 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七、寻美之旅,竞聘"摄影家"

1、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我们来竞聘"摄影家"。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 演读,说想象的话(学生分组讨论)

★我选第2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晚上,躺在船舱里,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我也选第2节。慢镜头推出:"我"与妻子跑着,跑着„„终于,手握在了一起! ★我选第1节。我采用倒叙手法拍摄,时间是春天。

★第3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

第4节。我把时间定为除夕,"我"的一家人贴"福"字,过大年!

★我这样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白沙滩,指着大陆方向,对孙子说:"这,--才是咱们的家!"我选配《彩云追月》这支曲子。

2、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很多,谁能背出几句?(几生背诵) 3、又如现代席慕容的诗《乡愁》(多媒体展示),品析 八、联想想象,体会乡情

1、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味、去体验、去想象,还要去再创造。让我们放飞想象,就"乡愁是„„"这个话题书写自己离家时的真切感受。

比如说: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 ★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书。 ★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还是重复的记忆?

2、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 九、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1、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课件展示) 教师示范一:

“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教师示范二: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2、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学生结合写作要求进行评价。

3、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浓浓的意境之美啊!(课件展示) 4、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崇高的情感。(学生齐读) 5、央视曾经对余光中进行过采访,诗人说:“故乡已经找不到了,那种感觉已经找不到了,长江黄了,胡同不在了„„沧桑感也不一样了„„”。他再也回不到那个„„故乡了,见不到„„母亲了,回不到那个最初的岁月了,《乡愁》里有回不去的乡愁啊,周杰伦有歌词说,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种回不去的感觉就是乡愁,我们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岁月啊,他们回不到天真的搬个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钓凉凉的云的天真烂漫,所以这是每一个人的乡愁,我们心中每一个人都有乡愁,它呼唤我们回归,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回到那个永远也不肯老去的最初„„,最后我们让我们用心用情地再读课文:小时候„„

6、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乡愁”的思绪。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

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7、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谢谢大家!


相关内容

  • 高中语文[小雅采薇]教案(6)北师大版必修2
  • 高中语文<小雅 采薇>教案(6) 北师大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 ...

  •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乡愁]精品教案 语文版
  • <乡愁>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及文常知识: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诗作主题. 2.分析诗歌"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朗读并背诵该诗. 3.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旋律美,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 ...

  • 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有效性初探
  • 中国自古以来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圣人孔子就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来阐明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在文学形式上的重要地位.在小学与中学课堂,"诗教"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诗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有着区别于其他文类的特点:集中反映社会生活,蕴含丰富情感,想象 ...

  • [沙田山居]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高一.高二.高三在线视频课堂,名师讲解.  40节免费高中视频课程任你选.. <沙田山居>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沙田山居>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2010-08-06 <沙田山居>教案 一.教学目标 ( ...

  • 春酒公开课教案_语文组
  • <春酒>公开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理解作者通过生动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生活体验,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体 ...

  • 八年级语文教案-听听那冷雨
  •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 题 <听听那冷雨> 课 型 比较探究 课 时 1 上课日期 2013年1月3日 作者姓名 黄亮 单 位 枣庄六中 难遣的家园之思,难舍的文化恋慕 <听听那冷雨> 课前预习: 1.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舔舐 氤氲 滂沱 鞭挞 啁啾 苔藓 仓颉 咬啮 椽( ...

  • [乡愁]公开课教案
  •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 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 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

  • 句子排序题初中语文
  • 句子排序 4.(2007年河南省实验区)2007年3月27日,北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式样.下面介绍奖牌的句子,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①奖牌背面镶嵌玉璧 ②即站立的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全景 ③奖牌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 ④奖牌的挂钩由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演变而成 ...

  • [海燕]教案设计2
  •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海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三)品味语言,并尝试通过朗读来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