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

D.评价教育计划 分,共30分)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计上,布鲁纳主张( ) 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

A.接受学习 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B.发现学习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

C.有意义学习 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 )

D.解决问题学习 A.《怎样编制课程》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B.《课程》

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C.《课程编制》

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 ) ( )

A.上位学习 A.《潜在课程论》

B.下位学习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并列学习 C.《现代课程论》

D.结合学习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

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

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

应以( ) 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 )

A.发现式学习 A.教师

B.讲解式教学 B.学生

C.合作学习 C.教材

D.自主式学习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

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A.《普通教育学》

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B.《大教学论》

的( ) C.《教育论》

A.一般发展 D.《教育漫话》

B.特殊发展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

C.全面发展 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

D.个性发展 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A.教学的教育性

的目标是( ) B.教学的直观性

A.创造性发展 C.教学的循序渐进

B.潜能的发挥 D.教学的因材施教

C.人格的完善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

D.自我实现 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

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 ) 取向上实际是追求( )

A.技术理性 A.古德莱德

B.实践理性 B.艾斯纳

C.解放理性 C.斯腾豪斯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

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1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示范 B.显示 C.展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 A.奥苏贝尔 B.赞科夫 C.布鲁纳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 ) A.课程要素 B.课程组织 C.课程结构 D.课程目标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整合性 D.螺旋性

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种课程类型称为 ( ) A.要素课程 B.综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学科课程

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 )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 ) A.道尔顿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

2

D.凯勒计划

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 ) 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 ) A.拒绝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忠实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23.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 )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 )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质的评价 D.量的评价

25.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课程研究的范式称为( ) A.课程开发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反思范式 D.课程发展范式 26.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称为( ) A.文化性 B.国际性 C.多元性 D.民族性

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 A.校本课程 B.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 D.个人课程

28.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称为( )

B.结构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非结构性知识

29.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灌输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 )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C.批判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 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 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教师

3

"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

"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A.查特斯 B.奥利沃 C.博比特 D.施瓦布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A.进步主义课程 B.要素主义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学术中心课程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A.拉特克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斯太克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A.复习 B.呈现 C.拓展 D.方法

5.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这本不朽名著是() A.《儿童与课程》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我的教育信条》 D.《明日之学校》

6.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表现模式 D.普遍模式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A.目标原则 B.过程原则 C.评价原则 D.组织原则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附属驱力 D.自我驱力

4

10.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 A.潜在发展区 B.实际发展区 C.最近发展区 D.现有发展区

11.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高速度原则 B.高难度原则 C.小步子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12."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体验性目标

13.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A.统一论 B.平行论 C.超越论 D.独立论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课程开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

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学习者的经验 D.学习过程的价值

15.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属于() A.综合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学术中心课程

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 A.原理 B.过程 C.学生 D.教师

17.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种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称为()

A.课程要素 B.课程组织 C.课程结构 D.课程目标

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A.裴斯泰洛齐 B.福禄贝尔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9.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 A.分组学习 B.个别学习 C.同步学习 D.交差学习

21.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22.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

A.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C.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D.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23.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评价称为()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称为()

5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质的评价 D.量的评价

25.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 A.量的研究方法 B.质的研究方法 C.纵向研究方法 D.横向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称为() A.科学世界 B.儿童世界 C.生活世界 D.成人世界

27.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 A.激进建构主义 B.社会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D.社会文化认知观

28.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这是() 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29.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是() 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30."泛智课程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创

立者为()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卢梭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

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下面记录的是苏格拉底与青年尤苏戴莫斯的一段关于"正义"的对话:

"虚伪是人们中间常有的事,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当然是,"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苏格拉底问.

"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人们彼此之间也有欺骗,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肯定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应该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当然是非正义的一边." "是不是也有做坏事的?" "也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奴役人怎么样呢?" "也有"

"尤苏戴莫斯,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义的一边了?"

"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的一边,那可就是怪事了."

"如果一个被推选当将领的人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人民,我们是不是也能说他是非正义的呢?" "当然不能."

"那么,我们得说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当然"

6

"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这也是正义的."尤苏戴莫斯回答. ……

"既然我们已经这样放了,我们就应该再给它划个界限:这一类的事,做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却是非正义的,对待朋友必须绝对忠诚坦白,你同意吗?"苏格拉底问. "完全同意",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段对话反映了教学方法中的哪一种典型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性质如何?组织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什么策略?

全国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

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出版于1918年,标志着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著作是(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为"泰勒原理"奠定心理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斯金纳、博比特 B.贾德、桑代克 C.加涅、查特斯 D.布鲁纳、波特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是( ) A.学术性、创造性、结构性 B.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C.学术性、主动性、基本性 D.科学性、专门性、理解性

4.被认为是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的教学论著作是( )

A.《教育学讲授纲要》 B.《实验教学论》 C.《大教学论》 D.《教学的艺术》

5.提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是( ) A.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 B.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C.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D.裴斯泰洛齐的"基础教养论" 7."实验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克伯屈、斯腾豪斯 B.布鲁纳、冯特 C.拉伊、梅伊曼 D.普莱西、斯金纳

8.儿童在熟悉了"萝卜"、"菠菜"、"西红柿"等概念之后,再来掌握"蔬菜"这一概念,这种学习类型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归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教学不仅应当以儿童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一观点所符合的教学理论是( )

A.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B.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C.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D.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10."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 A.生成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素主义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学者、结构主义课程论者都主张( )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C.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3.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的观点属于( )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 D.超越论

1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行为目标取向所追求的价值是( ) A.普遍主义 B.解放理性 C.实践理性 D.唯科学主义

15.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 A.合作教学 B.编程教学 C.个别教学 D.程序教学

7

16.在课程发展史上,最早论述课程组织问题的学者是( ) A.麦克尼尔

B.博比特与查特斯 C.拉格

D.拉尔夫·泰勒 17."泛智课程"属于( )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8.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课程",经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发展,后来又融入了德国的"有机整体观",从而发展为"乡土教育论",进而发展为( ) A."发现教学" B."合科教学" C."问题解决教学" D."国际理解教育"

19."合成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 A.人本主义哲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结构心理学 D.有机发生学原理

20."环境教育课程"有两种典型的组织模式,即( )

A.情境中心模式和问题中心模式 B.班级教学模式和小组活动模式 C.单学科模式和多学科模式 D.多学科模式和学科际模式 21.提出"副学习"概念的学者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鲍尔斯和金蒂斯 D.阿普尔

22.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即( )

A."自由原则"和"合作原则"

B."个性化原则"和"小组合作原则" C."创新原则"和"活动原则" D."活动原则"和"个性化原则"

23.在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教师的角色是( )

A.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B.课程变革方案的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 C.课程开发者 D.课程计划制定者

24.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 ) A.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B.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C.主体与特殊客体的关系 D.交互主体的关系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测验和测量的时期属于(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在价值观上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 )

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 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 D.课程与教学的建构取向评价

27.以"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是(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8

28."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着( )

A.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B.每一个适龄儿童所接受的是达到一定质量规格和标准的教育

C.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D.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自由选择教育资源、获得自主发展的权利

29.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表述上比较全面的是( ) A.学校管理者 B.校长和教师

C.校长、教师和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等 30.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模式 B.合作教学模式

C.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D.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 3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 33.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4.简述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

35.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三类观点,请你分别谈谈对这三类观点的理解,并进行比较.

37.结合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开发隐性课程?

9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罗杰斯的一个学生所报告的罗杰斯本人执教的一堂课的情况:

"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安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是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思想,并联系实际谈谈此种教学模式对现实教育的意义.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

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 ) A.多尔 B.麦克尼尔 C.博比特 D.阿普尔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

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 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 )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 ) 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 A.经济大萧条 B.泰罗主义 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0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 ) A.巴格莱 B.狄尔泰 C.斯宾塞 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 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 )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 )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 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 )

A.《大教学论》 B.《教育过程》 C.《班级生活》 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

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

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

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加涅 B.布鲁纳 C.施瓦布 D.奥苏伯尔

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 ). 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 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 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

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 A.课程与教学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

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 A.初级学习 B.中级学习 C.高级学习 D.以上都适合

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 A.教育质量 B.教育地位 C.教育公平 D.受教育权

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 ).

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 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

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 ).

A.教不同于学 B.学不同于教

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 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 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实践理性

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康德 C.斯宾塞 D.杜威

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 ). A.经验 B.活动 C.做中学 D.主动作业

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C.卢梭出版《爱弥儿》

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杜威

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 A.柏拉图 B.孔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 A."因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 A.斯宾塞 B.吉鲁 C.阿普尔 D.威利斯

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 ). A.STS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轮形课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

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 ). A.进步主义运动 B.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C.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D.学科结构运动

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并将其界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斯宾塞 C.杜威 D.克伯屈

3.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体现的是 ( ).

A."经验论"思想 B."兴趣论"思想 C."文化论"思想 D."泛智论"思想

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是完全相同的,"工作分析"就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就是"工作分析"

B."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活动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C."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工作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D. "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完全不同

6.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被称为(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

7.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12.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8.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 ). A.哲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 C.相互适应取向 D.背离取向

9.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 ).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0."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 ( ). A.活动兴趣 B.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D.实践兴趣

1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 ).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13.帕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计划主要包括三种措施,分别是作业安排、实验室和( ). A.及时反馈 B.个别指导 C.成绩记录 D.合作学习

14.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15. "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 ). A.课程变革 B.课程采用 C.课程计划 D.课程实施

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 A.主体 B.资源 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17. 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 A.独立论

B.统一论 C.平行论 D.超越论

18."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 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19."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 ). 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2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25. 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 A.学科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6.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

20.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 的教育家是( ). A.《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A.布里格斯 B.《实验教学论》的出版 B.麦克尼尔 C.《大教学论》的出版 C.维果茨基 D.《爱弥儿》的出版 D.裴斯泰洛齐 21.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教育家是( ). A.皮特斯 B.麦克尼尔 C.斯腾豪斯 D.斯皮伯格

22.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 ). A.随机性 B.活动性 C.连续性 D.积极性

23. 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示范

27. 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2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 A.自我完善 B.兴趣发展 C.德性养成 D.持续生长

29."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课程是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

东西";"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以上观点强调课程是一种( ). A.制度课程 B.体验课程 C.理想课程 D.正式课程

中,又以景物描写、语言描写为研读主题.学生中个性化的研读主题则有细节描写、选材构思、全文风格等.

第三步,引导.由于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学习小说,所以教师作些研读方法上的引导:1.研读时要找一些典型的句段,深入地品味欣赏,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2.欣赏后要能表达出感受,不能"只可意会,不可

30.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旷世教育名著言传",而且要能用散文化的情感性语言表达,是 ( ). 而不能用"这说明"之类的理性化语言抽象地A.《爱弥儿》 分析.使得自己阅读本文是一种享受,人家听B.《爱的教育》 了你的赏析也是一种享受,能激起听者阅读C.《教育漫话》 《荷花淀》的兴趣,也想一读为快. D.《理想国》 第四步,学生带着定向的主题和研读方法开

始研读欣赏,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

探索.课堂上给他们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

共30分)

他们细细地品味欣赏.

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

第五步,每位同学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研读

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

感受,然后相互讨论补充.各组同时进行.

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

第六步,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每位

其代表人物.

代表发言结束后,班里任何一位同学都可自

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由发言,或点评,或补充,或纠正.教师只作为

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

认真的倾听者,对任何发言都表现出鼓励和

的基本内涵.

赞赏的神情,以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

在学生比较充分地对《荷花淀》一文的艺术

共24分)

特色研读讨论的基础上(有十之七八乃至十

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

之八九),教师作最后的引导.这引导不是下

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

结论,更不是发布标准答案(文学欣赏没有标

要素.

准答案),而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员,谈谈自己对《荷花淀》艺术特色的研读感受,让学生从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中受到一些启发. 38.以下是一则"荷花淀"的教学设计:

以上这则教学设计反映了什么教学思想?并第一步,学生自读《荷花淀》全文,总体了解

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师的作用. 第二步,学生读后思考:本文哪些方面可作为

学习主题?本节课又可以哪一方面为学习主

题?自己定向后,交给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讨

论.教师不作任何指示和暗示,只作组织者和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倾听者.全班形成的共识是:本文内容和形式学论试题 两方面都值得学习,其中形式更突出一些,所

以本节课以艺术特色为学习主题.艺术特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8.以下主要“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分,共30分) 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方针之中”的是【 】 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A.教育目的 B.教育目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标 1.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C.培养目标 D.课程与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教学目标 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 9.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A.查特斯 B.坦纳 标本、绘画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 C.泰罗 D.博比特 为【 】 2.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加涅和A.示范 B.呈示 【 】 C.展示 D.口述 A.布里格斯 B.夸美纽10.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斯 【 】 C.赫尔巴特 D.麦克尼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尔 度原则 3.在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时代,科学与C.高难度原则 D.逐渐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分化原则 A.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B.11.一些评价专家认为,迄今为止最全面、最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有效的评价模式是【 】 C.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D.A.目标达成模式 B.行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为模式 4.将课程各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进行组织C.差别模式 D.回的基本标准是【 】 应模式 A.阶段性和顺序性 B.12.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阶段性和连续性 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C.阶段性和整合性 D.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连续性和顺序性 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5.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学的教育学”被称为【 】 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教育学 是【 】 C.实验教育学 D.活动A.轮形课程 B.教育学 环境教育课程 13.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A. 课外活动 B.课堂 D.STS课程 C.游戏 D.提问 6.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1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 向是【 】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A.技术兴趣 B.实践兴域 趣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C.活动兴趣 D.解放兴域 趣 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15.“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它们家是【 】 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A.泰勒 B.博比特 所关心的问题” ,持这种观点的评价专家是C.查特斯 D.坦纳 【 】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24.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 ,正C.莱斯 D.利维 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 【 】 A.主体 B.资源 A. 教学的教育性 B.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教学的直观性 17.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C.教学的因材施教 D.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教学的循序渐进 【 】 25.一般认为,最早倡导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的教育家是【 】 C.斯金纳 D.兰德 A.雅各布斯 B.埃利奥18.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特 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C.康茨 D.罗杰斯 发范式”转变为【 】 26.美国教育家杰克逊提出的概念是A.课程解读范式 B.课【 】 程理解范式 A.STS课程 B.隐性课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 程评价范式 C.附带学习 D.副学习 19.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在2400年前就为 我们确立了教学对话的范型,即【 】 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A.精神助产术 B.设计试题 教学法 C.发现学习 D.掌握 学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 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 1.教育统计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融为一体的评估,这种评估被称为【 】 系的,其中,_____________是A.总结性评价 B.目_______________的基础,而良好的标游离评价 _______________才能使我们获得真实的有C.场合驱动评价 D.内价值的数据,对这样的数据的统计处理才能在评价 得出正确的结论。 21.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 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 2.按照数据的来源来分,某次考试中某A.初级学习 B.高级学学生得了87分属于_______________数据,习 他这一考分在全班学生中位于第12名,这一C.分散学习 D.集中学名次属于_______________数据。 习 22.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观是【 】 3.标准正态曲线的平均数为_______,标A.有意义发现学习 B.准差为_______. 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有意义经验学习 D. 4.某学生某次数学测验的标准分为2.58,有意义机械学习 这说明全班同学中成绩在他以下的人数百分23.以下能体现杜威的关于儿童、学科、社会比是_______,如果是-2.58,则全班同学中成相统一的课程开发理念的是【 】 绩在他以上的人数百分比是_______. A.主动作业 B.连续性 原则 5.在这组考分:43、57、91、65、69、C.实践理性 D.二元论 83、73、78、92、88中,算术平均数 =_______,

21

中位数 =_______,标准差 =_______.

6.正态曲线与基线之间某一区间的面积,相当于能在该区间找到个体的_______,总面积等于_______.

7.某次数学测验,假设是呈正态分布的,某班 =85, =10,此次测验的中位数等于_______,某考生的考分是85分,他这一考分是第_______百分位数。

8.从某市初中二年级数学测验中随机抽取120份试卷,算得平均数为76,标准差为12.5,估计该市此次数学测验95%的置信区间为(_______,_______)。

9.假设检验一般有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即_______假设和_______假设。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同一个群体(例如某个教学班)既可以是一个总体,也可以是一个样本。( )

2.当样本容量N≥30时,我们称之为大样本;反之,则称之为小样本。( )

3.当频数分布为正偏态时,样本的平均数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 )

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 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

22

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实质是追求( )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活动兴趣

3.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实质是( )

A.阶段性原则 B.连续性原则

C.序列性原则 D.统一性原则

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

A.斯金纳 B.拉伊

C.格拉泽 D.加涅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 )

A.康德 B.赫尔巴特

C.拉特克 D.夸美纽斯

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 )

A.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B.情境、主体、协作和意义建构

C.情境、主体、会话和意义建构 D.情境、主体、协作和会话

7.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克拉夫基和( )

A.洛扎诺夫 B.瓦根舍因

C.施滕策尔 D.博莱

8.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的是( )

A.施瓦布 B.杜威

C.哈里斯 D.泰勒

9.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反对管理主义倾向”的是(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10.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康德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11.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理念实质上就是追求教育( )

A.平等与平均的内在统一 B.高质量与高数量的内在统一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D.平均与高数量的内在统一

12.实践性课程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是( )

A.决策 B.审议

C.理解 D.建构

13.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是( )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教育过程》

23

C.《实践:课程的语言》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4.美国学者多尔指出“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这一有关课程的定义倾向于认为课程是( )

A.学科 B.文化

C.目标 D.体验

15.随机访问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 )

A.认知弹性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结构主义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

16.“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类评价称为( )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量的评价 D.质的评价

17.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学观可以简称为( )

A.塑造说 B.展开说

C.预成说 D.内烁说

18.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课程计划制定的重视,纷纷开始重视课程变革过程中的另一个环节,即( )

A.课程内容的选择 B.课程内容的组织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19.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

A.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B.学术

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C.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20.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的内容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 )

A.动作表征 B.心理体验

C.符号表征 D.生活体验

21.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 )

A.顺应 B.同化

C.联想 D.平衡

22.加涅按照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五类,它们是( )

A.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

B.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论学习、简单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

C.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

D.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3.“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 )

A.赞科夫 B.维果茨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2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 )

A.斯金纳 B.赞可夫

24

C.罗杰斯 D.布鲁纳

25.“指向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种目标称为(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26.“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称为(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27.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 )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知识主义价值观

C.精英主义价值观 D.主体教育观

28.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典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人是( )

A.施瓦布 B.斯腾豪斯

C.泰勒 D.利维

29.以下属于“质的研究”的研究方法是( )

A.行动研究 B.测量研究

C.问卷调查研究 D.实验研究

30.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2.提示型教学方法具有哪些教育价值?

33.如何看待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3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35.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37.试比较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不同,并谈谈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38.下表是传统评价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对比。

传统评价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区别

传统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

提供标准化的教学和测验 个性化的教学和评价

使用纸笔测验 运用多种评价技术

将学生进行比较 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

25

可以由机器阅卷 人工评判

学生再现限定范围的知识 学生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的问题

要求选择一个答案 要求学生生成一个答案

所有学生同时测试 个别化的测试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要求学生解决开放性的复杂的问题

要求学生从已经获得的知识中寻找答案 让学生投入到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新的知识中去

在教学前对内容提供概述 在教学前提供学生标准、程序、评价内容,以便让学生知道他们将如何评价,如何做才是成功的。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理论,分析研究性学习评价更注重哪些取向?(2)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评价取向的本质?(3)这些评价的取向对我国目前课程改革有何意义?

2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28.以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作为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的是【 】

A.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B.学科结构运动

C.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D.进步主义运动

29.“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

性目标

30.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体验模式 D.情境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学科结构的基本涵义。

32.将当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必须要遵循哪三条原则? 3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杜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步骤。 35.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有什么样的区别?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中国课程教材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后应朝怎样的方向努力?

37.论述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并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38.以下是有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关系的一段论述: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有长短,既都不全面,又都含有合理因素,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支持它们存在的条件。同时,它们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又都不是一样的。搞单一化和绝对化是行不通的。要解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孰优孰劣之争,必须摆脱多年来影响教学论和课程论领域的理论脱离实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如实地、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实际,不要把这两类各具特点、各有侧重的课程论搞成水火不容的两大营垒,不能像国外的‘现代派’或‘进步派’把学科课程论批判得一无是处。” 请根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应如何认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

26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

D.评价教育计划 分,共30分)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计上,布鲁纳主张( ) 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

A.接受学习 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B.发现学习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

C.有意义学习 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 )

D.解决问题学习 A.《怎样编制课程》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B.《课程》

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C.《课程编制》

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 ) ( )

A.上位学习 A.《潜在课程论》

B.下位学习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并列学习 C.《现代课程论》

D.结合学习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

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

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

应以( ) 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 )

A.发现式学习 A.教师

B.讲解式教学 B.学生

C.合作学习 C.教材

D.自主式学习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

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A.《普通教育学》

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B.《大教学论》

的( ) C.《教育论》

A.一般发展 D.《教育漫话》

B.特殊发展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

C.全面发展 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

D.个性发展 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A.教学的教育性

的目标是( ) B.教学的直观性

A.创造性发展 C.教学的循序渐进

B.潜能的发挥 D.教学的因材施教

C.人格的完善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

D.自我实现 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

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 ) 取向上实际是追求( )

A.技术理性 A.古德莱德

B.实践理性 B.艾斯纳

C.解放理性 C.斯腾豪斯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

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1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示范 B.显示 C.展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 A.奥苏贝尔 B.赞科夫 C.布鲁纳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 ) A.课程要素 B.课程组织 C.课程结构 D.课程目标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整合性 D.螺旋性

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种课程类型称为 ( ) A.要素课程 B.综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学科课程

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 )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 ) A.道尔顿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

2

D.凯勒计划

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 ) 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 ) A.拒绝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忠实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23.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 )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 )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质的评价 D.量的评价

25.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课程研究的范式称为( ) A.课程开发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反思范式 D.课程发展范式 26.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称为( ) A.文化性 B.国际性 C.多元性 D.民族性

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 A.校本课程 B.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 D.个人课程

28.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称为( )

B.结构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非结构性知识

29.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灌输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 )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C.批判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 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 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教师

3

"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

"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A.查特斯 B.奥利沃 C.博比特 D.施瓦布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A.进步主义课程 B.要素主义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学术中心课程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A.拉特克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斯太克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 A.复习 B.呈现 C.拓展 D.方法

5.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这本不朽名著是() A.《儿童与课程》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我的教育信条》 D.《明日之学校》

6.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表现模式 D.普遍模式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A.目标原则 B.过程原则 C.评价原则 D.组织原则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 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附属驱力 D.自我驱力

4

10.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 A.潜在发展区 B.实际发展区 C.最近发展区 D.现有发展区

11.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高速度原则 B.高难度原则 C.小步子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12."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体验性目标

13.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A.统一论 B.平行论 C.超越论 D.独立论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课程开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

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学习者的经验 D.学习过程的价值

15.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属于() A.综合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学术中心课程

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 A.原理 B.过程 C.学生 D.教师

17.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种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称为()

A.课程要素 B.课程组织 C.课程结构 D.课程目标

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 A.裴斯泰洛齐 B.福禄贝尔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9.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 A.分组学习 B.个别学习 C.同步学习 D.交差学习

21.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 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22.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

A.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C.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D.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23.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评价称为()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称为()

5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质的评价 D.量的评价

25.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 A.量的研究方法 B.质的研究方法 C.纵向研究方法 D.横向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称为() A.科学世界 B.儿童世界 C.生活世界 D.成人世界

27.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 A.激进建构主义 B.社会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D.社会文化认知观

28.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这是() 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29.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是() 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30."泛智课程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创

立者为()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卢梭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

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下面记录的是苏格拉底与青年尤苏戴莫斯的一段关于"正义"的对话:

"虚伪是人们中间常有的事,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当然是,"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苏格拉底问.

"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人们彼此之间也有欺骗,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肯定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应该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当然是非正义的一边." "是不是也有做坏事的?" "也有",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奴役人怎么样呢?" "也有"

"尤苏戴莫斯,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义的一边了?"

"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的一边,那可就是怪事了."

"如果一个被推选当将领的人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人民,我们是不是也能说他是非正义的呢?" "当然不能."

"那么,我们得说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当然"

6

"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这也是正义的."尤苏戴莫斯回答. ……

"既然我们已经这样放了,我们就应该再给它划个界限:这一类的事,做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却是非正义的,对待朋友必须绝对忠诚坦白,你同意吗?"苏格拉底问. "完全同意",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段对话反映了教学方法中的哪一种典型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性质如何?组织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什么策略?

全国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

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出版于1918年,标志着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著作是(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为"泰勒原理"奠定心理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斯金纳、博比特 B.贾德、桑代克 C.加涅、查特斯 D.布鲁纳、波特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是( ) A.学术性、创造性、结构性 B.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C.学术性、主动性、基本性 D.科学性、专门性、理解性

4.被认为是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的教学论著作是( )

A.《教育学讲授纲要》 B.《实验教学论》 C.《大教学论》 D.《教学的艺术》

5.提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是( ) A.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 B.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C.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D.裴斯泰洛齐的"基础教养论" 7."实验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克伯屈、斯腾豪斯 B.布鲁纳、冯特 C.拉伊、梅伊曼 D.普莱西、斯金纳

8.儿童在熟悉了"萝卜"、"菠菜"、"西红柿"等概念之后,再来掌握"蔬菜"这一概念,这种学习类型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归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教学不仅应当以儿童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一观点所符合的教学理论是( )

A.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B.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C.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D.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10."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 A.生成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素主义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学者、结构主义课程论者都主张( )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C.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3.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的观点属于( )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 D.超越论

1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行为目标取向所追求的价值是( ) A.普遍主义 B.解放理性 C.实践理性 D.唯科学主义

15.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 A.合作教学 B.编程教学 C.个别教学 D.程序教学

7

16.在课程发展史上,最早论述课程组织问题的学者是( ) A.麦克尼尔

B.博比特与查特斯 C.拉格

D.拉尔夫·泰勒 17."泛智课程"属于( )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8.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课程",经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发展,后来又融入了德国的"有机整体观",从而发展为"乡土教育论",进而发展为( ) A."发现教学" B."合科教学" C."问题解决教学" D."国际理解教育"

19."合成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 A.人本主义哲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结构心理学 D.有机发生学原理

20."环境教育课程"有两种典型的组织模式,即( )

A.情境中心模式和问题中心模式 B.班级教学模式和小组活动模式 C.单学科模式和多学科模式 D.多学科模式和学科际模式 21.提出"副学习"概念的学者是( ) A.杜威 B.克伯屈

C.鲍尔斯和金蒂斯 D.阿普尔

22.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即( )

A."自由原则"和"合作原则"

B."个性化原则"和"小组合作原则" C."创新原则"和"活动原则" D."活动原则"和"个性化原则"

23.在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教师的角色是( )

A.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B.课程变革方案的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 C.课程开发者 D.课程计划制定者

24.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 ) A.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B.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C.主体与特殊客体的关系 D.交互主体的关系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测验和测量的时期属于(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在价值观上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 )

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 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 D.课程与教学的建构取向评价

27.以"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是(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8

28."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民主或教育公平意味着( )

A.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B.每一个适龄儿童所接受的是达到一定质量规格和标准的教育

C.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D.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自由选择教育资源、获得自主发展的权利

29.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表述上比较全面的是( ) A.学校管理者 B.校长和教师

C.校长、教师和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等 30.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模式 B.合作教学模式

C.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D.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 3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 33.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4.简述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征.

35.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三类观点,请你分别谈谈对这三类观点的理解,并进行比较.

37.结合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开发隐性课程?

9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罗杰斯的一个学生所报告的罗杰斯本人执教的一堂课的情况:

"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安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是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思想,并联系实际谈谈此种教学模式对现实教育的意义.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

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 ) A.多尔 B.麦克尼尔 C.博比特 D.阿普尔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

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 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 )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 ) 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 A.经济大萧条 B.泰罗主义 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0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 ) A.巴格莱 B.狄尔泰 C.斯宾塞 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 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 )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 )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 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 )

A.《大教学论》 B.《教育过程》 C.《班级生活》 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

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

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

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

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加涅 B.布鲁纳 C.施瓦布 D.奥苏伯尔

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 ). 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 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 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

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 A.课程与教学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

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 A.初级学习 B.中级学习 C.高级学习 D.以上都适合

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 A.教育质量 B.教育地位 C.教育公平 D.受教育权

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 ).

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 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

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 ).

A.教不同于学 B.学不同于教

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 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 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实践理性

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康德 C.斯宾塞 D.杜威

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 ). A.经验 B.活动 C.做中学 D.主动作业

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C.卢梭出版《爱弥儿》

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杜威

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 A.柏拉图 B.孔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 A."因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 A.斯宾塞 B.吉鲁 C.阿普尔 D.威利斯

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 ). A.STS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轮形课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

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

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 ). A.进步主义运动 B.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C.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D.学科结构运动

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并将其界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斯宾塞 C.杜威 D.克伯屈

3.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体现的是 ( ).

A."经验论"思想 B."兴趣论"思想 C."文化论"思想 D."泛智论"思想

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是完全相同的,"工作分析"就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就是"工作分析"

B."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活动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C."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工作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D. "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完全不同

6.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被称为(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

7.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12.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8.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 ). A.哲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 C.相互适应取向 D.背离取向

9.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 ).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0."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 ( ). A.活动兴趣 B.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D.实践兴趣

1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 ).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13.帕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计划主要包括三种措施,分别是作业安排、实验室和( ). A.及时反馈 B.个别指导 C.成绩记录 D.合作学习

14.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15. "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 ). A.课程变革 B.课程采用 C.课程计划 D.课程实施

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 A.主体 B.资源 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17. 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 A.独立论

B.统一论 C.平行论 D.超越论

18."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 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19."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 ). 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2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25. 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 A.学科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6.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

20.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 的教育家是( ). A.《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A.布里格斯 B.《实验教学论》的出版 B.麦克尼尔 C.《大教学论》的出版 C.维果茨基 D.《爱弥儿》的出版 D.裴斯泰洛齐 21.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教育家是( ). A.皮特斯 B.麦克尼尔 C.斯腾豪斯 D.斯皮伯格

22.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 ). A.随机性 B.活动性 C.连续性 D.积极性

23. 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A.示范

27. 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2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 A.自我完善 B.兴趣发展 C.德性养成 D.持续生长

29."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课程是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

东西";"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以上观点强调课程是一种( ). A.制度课程 B.体验课程 C.理想课程 D.正式课程

中,又以景物描写、语言描写为研读主题.学生中个性化的研读主题则有细节描写、选材构思、全文风格等.

第三步,引导.由于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学习小说,所以教师作些研读方法上的引导:1.研读时要找一些典型的句段,深入地品味欣赏,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2.欣赏后要能表达出感受,不能"只可意会,不可

30.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旷世教育名著言传",而且要能用散文化的情感性语言表达,是 ( ). 而不能用"这说明"之类的理性化语言抽象地A.《爱弥儿》 分析.使得自己阅读本文是一种享受,人家听B.《爱的教育》 了你的赏析也是一种享受,能激起听者阅读C.《教育漫话》 《荷花淀》的兴趣,也想一读为快. D.《理想国》 第四步,学生带着定向的主题和研读方法开

始研读欣赏,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

探索.课堂上给他们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

共30分)

他们细细地品味欣赏.

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

第五步,每位同学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研读

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

感受,然后相互讨论补充.各组同时进行.

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

第六步,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每位

其代表人物.

代表发言结束后,班里任何一位同学都可自

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由发言,或点评,或补充,或纠正.教师只作为

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

认真的倾听者,对任何发言都表现出鼓励和

的基本内涵.

赞赏的神情,以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

在学生比较充分地对《荷花淀》一文的艺术

共24分)

特色研读讨论的基础上(有十之七八乃至十

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

之八九),教师作最后的引导.这引导不是下

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

结论,更不是发布标准答案(文学欣赏没有标

要素.

准答案),而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员,谈谈自己对《荷花淀》艺术特色的研读感受,让学生从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中受到一些启发. 38.以下是一则"荷花淀"的教学设计:

以上这则教学设计反映了什么教学思想?并第一步,学生自读《荷花淀》全文,总体了解

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师的作用. 第二步,学生读后思考:本文哪些方面可作为

学习主题?本节课又可以哪一方面为学习主

题?自己定向后,交给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讨

论.教师不作任何指示和暗示,只作组织者和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倾听者.全班形成的共识是:本文内容和形式学论试题 两方面都值得学习,其中形式更突出一些,所

以本节课以艺术特色为学习主题.艺术特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8.以下主要“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分,共30分) 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方针之中”的是【 】 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A.教育目的 B.教育目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标 1.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C.培养目标 D.课程与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教学目标 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 9.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A.查特斯 B.坦纳 标本、绘画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 C.泰罗 D.博比特 为【 】 2.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加涅和A.示范 B.呈示 【 】 C.展示 D.口述 A.布里格斯 B.夸美纽10.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斯 【 】 C.赫尔巴特 D.麦克尼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尔 度原则 3.在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时代,科学与C.高难度原则 D.逐渐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分化原则 A.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B.11.一些评价专家认为,迄今为止最全面、最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有效的评价模式是【 】 C.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D.A.目标达成模式 B.行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为模式 4.将课程各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进行组织C.差别模式 D.回的基本标准是【 】 应模式 A.阶段性和顺序性 B.12.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阶段性和连续性 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C.阶段性和整合性 D.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连续性和顺序性 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5.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学的教育学”被称为【 】 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教育学 是【 】 C.实验教育学 D.活动A.轮形课程 B.教育学 环境教育课程 13.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A. 课外活动 B.课堂 D.STS课程 C.游戏 D.提问 6.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1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 向是【 】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A.技术兴趣 B.实践兴域 趣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C.活动兴趣 D.解放兴域 趣 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15.“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它们家是【 】 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A.泰勒 B.博比特 所关心的问题” ,持这种观点的评价专家是C.查特斯 D.坦纳 【 】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24.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 ,正C.莱斯 D.利维 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 【 】 A.主体 B.资源 A. 教学的教育性 B.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教学的直观性 17.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C.教学的因材施教 D.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教学的循序渐进 【 】 25.一般认为,最早倡导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的教育家是【 】 C.斯金纳 D.兰德 A.雅各布斯 B.埃利奥18.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特 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C.康茨 D.罗杰斯 发范式”转变为【 】 26.美国教育家杰克逊提出的概念是A.课程解读范式 B.课【 】 程理解范式 A.STS课程 B.隐性课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 程评价范式 C.附带学习 D.副学习 19.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在2400年前就为 我们确立了教学对话的范型,即【 】 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A.精神助产术 B.设计试题 教学法 C.发现学习 D.掌握 学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 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 1.教育统计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融为一体的评估,这种评估被称为【 】 系的,其中,_____________是A.总结性评价 B.目_______________的基础,而良好的标游离评价 _______________才能使我们获得真实的有C.场合驱动评价 D.内价值的数据,对这样的数据的统计处理才能在评价 得出正确的结论。 21.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 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 2.按照数据的来源来分,某次考试中某A.初级学习 B.高级学学生得了87分属于_______________数据,习 他这一考分在全班学生中位于第12名,这一C.分散学习 D.集中学名次属于_______________数据。 习 22.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观是【 】 3.标准正态曲线的平均数为_______,标A.有意义发现学习 B.准差为_______. 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有意义经验学习 D. 4.某学生某次数学测验的标准分为2.58,有意义机械学习 这说明全班同学中成绩在他以下的人数百分23.以下能体现杜威的关于儿童、学科、社会比是_______,如果是-2.58,则全班同学中成相统一的课程开发理念的是【 】 绩在他以上的人数百分比是_______. A.主动作业 B.连续性 原则 5.在这组考分:43、57、91、65、69、C.实践理性 D.二元论 83、73、78、92、88中,算术平均数 =_______,

21

中位数 =_______,标准差 =_______.

6.正态曲线与基线之间某一区间的面积,相当于能在该区间找到个体的_______,总面积等于_______.

7.某次数学测验,假设是呈正态分布的,某班 =85, =10,此次测验的中位数等于_______,某考生的考分是85分,他这一考分是第_______百分位数。

8.从某市初中二年级数学测验中随机抽取120份试卷,算得平均数为76,标准差为12.5,估计该市此次数学测验95%的置信区间为(_______,_______)。

9.假设检验一般有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即_______假设和_______假设。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同一个群体(例如某个教学班)既可以是一个总体,也可以是一个样本。( )

2.当样本容量N≥30时,我们称之为大样本;反之,则称之为小样本。( )

3.当频数分布为正偏态时,样本的平均数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 )

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 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

22

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实质是追求( )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活动兴趣

3.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实质是( )

A.阶段性原则 B.连续性原则

C.序列性原则 D.统一性原则

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

A.斯金纳 B.拉伊

C.格拉泽 D.加涅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 )

A.康德 B.赫尔巴特

C.拉特克 D.夸美纽斯

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 )

A.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B.情境、主体、协作和意义建构

C.情境、主体、会话和意义建构 D.情境、主体、协作和会话

7.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克拉夫基和( )

A.洛扎诺夫 B.瓦根舍因

C.施滕策尔 D.博莱

8.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的是( )

A.施瓦布 B.杜威

C.哈里斯 D.泰勒

9.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反对管理主义倾向”的是(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10.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康德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11.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理念实质上就是追求教育( )

A.平等与平均的内在统一 B.高质量与高数量的内在统一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D.平均与高数量的内在统一

12.实践性课程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是( )

A.决策 B.审议

C.理解 D.建构

13.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是( )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教育过程》

23

C.《实践:课程的语言》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4.美国学者多尔指出“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这一有关课程的定义倾向于认为课程是( )

A.学科 B.文化

C.目标 D.体验

15.随机访问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 )

A.认知弹性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结构主义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

16.“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类评价称为( )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量的评价 D.质的评价

17.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学观可以简称为( )

A.塑造说 B.展开说

C.预成说 D.内烁说

18.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课程计划制定的重视,纷纷开始重视课程变革过程中的另一个环节,即( )

A.课程内容的选择 B.课程内容的组织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19.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

A.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B.学术

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C.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20.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的内容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 )

A.动作表征 B.心理体验

C.符号表征 D.生活体验

21.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 )

A.顺应 B.同化

C.联想 D.平衡

22.加涅按照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五类,它们是( )

A.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

B.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论学习、简单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

C.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

D.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3.“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 )

A.赞科夫 B.维果茨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2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 )

A.斯金纳 B.赞可夫

24

C.罗杰斯 D.布鲁纳

25.“指向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种目标称为(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26.“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称为(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27.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 )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知识主义价值观

C.精英主义价值观 D.主体教育观

28.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典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人是( )

A.施瓦布 B.斯腾豪斯

C.泰勒 D.利维

29.以下属于“质的研究”的研究方法是( )

A.行动研究 B.测量研究

C.问卷调查研究 D.实验研究

30.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卢梭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2.提示型教学方法具有哪些教育价值?

33.如何看待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3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35.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37.试比较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不同,并谈谈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38.下表是传统评价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对比。

传统评价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区别

传统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

提供标准化的教学和测验 个性化的教学和评价

使用纸笔测验 运用多种评价技术

将学生进行比较 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

25

可以由机器阅卷 人工评判

学生再现限定范围的知识 学生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的问题

要求选择一个答案 要求学生生成一个答案

所有学生同时测试 个别化的测试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要求学生解决开放性的复杂的问题

要求学生从已经获得的知识中寻找答案 让学生投入到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新的知识中去

在教学前对内容提供概述 在教学前提供学生标准、程序、评价内容,以便让学生知道他们将如何评价,如何做才是成功的。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理论,分析研究性学习评价更注重哪些取向?(2)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评价取向的本质?(3)这些评价的取向对我国目前课程改革有何意义?

2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28.以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作为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的是【 】

A.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B.学科结构运动

C.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D.进步主义运动

29.“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

性目标

30.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体验模式 D.情境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学科结构的基本涵义。

32.将当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必须要遵循哪三条原则? 3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杜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步骤。 35.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有什么样的区别?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中国课程教材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后应朝怎样的方向努力?

37.论述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并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38.以下是有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关系的一段论述: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有长短,既都不全面,又都含有合理因素,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支持它们存在的条件。同时,它们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又都不是一样的。搞单一化和绝对化是行不通的。要解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孰优孰劣之争,必须摆脱多年来影响教学论和课程论领域的理论脱离实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如实地、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实际,不要把这两类各具特点、各有侧重的课程论搞成水火不容的两大营垒,不能像国外的‘现代派’或‘进步派’把学科课程论批判得一无是处。” 请根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应如何认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

26


相关内容

  • 2.4.5试题库建设规划
  • 试题库建设规划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命题的好坏又是每一次考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编制试题库,采用计算机随机抽题制卷是进行客观.标准.规范化考试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当前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步骤与措施.为进一步做好试题库建设工作,提高试题库建 ...

  • 比较初等教育
  • 比较初等教育-0032 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分钟 客观题 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 美国于1992年3月成立了品格教育协作组织(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简称CEP .他认为学校也可通过无记名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来评价学生品格的三个领域:认 ...

  • 电大入学指南资料(省)
  • 第一次任务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180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 1. 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籍有效期是( )年. A. 5 B. 6 C. 7 D. 8 2. 如某必修课程考试没通过,这门课程( ). A. 可修可不修 B. 不能用其它课程 ...

  • 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理论考试试题样题试题大全
  • 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理论考试试题 注:满分100分,按照50%进行折算纳入总分. 填空题: 请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在以下题目中填上正确答案.(共15分,每题1分) 1. 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义务教育______________的目标为基础,共有 ______________级别(_______ ...

  • 数学新课程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 2012年第1-2期 Journal of Chinese Mathematics Education No. 1-22012 数学新课程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罗增儒(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系) 摘要:数学新课程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涉及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课程标准.现行教材.考试大纲的关系, ...

  •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 四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红星小学-----李彪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为能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先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 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 ...

  •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试题及试卷分析
  •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试题及试卷分析 试题分析 (一).试题质量分析: (1)题型比例分析: (2)内容比例分析: (3)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 本套试题内容丰富,侧重对生活知识的考查,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题目所占比例搭配合理,试题比较简单,层次性较好,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 ...

  •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实现_贾丹
  • 第14卷第4期 2012年8月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14,No.4 A u g. 2012 本刊核心层次文章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实 ...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1. - 大学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2.- 中小学生作文辅导专业网站. 3.- 初中语文教学网,含作文.日记.咨询.教学等. 4.- 含语文论文.教案.课件资源等. 5.百分网 - 提供教案下载,课件.试卷等资源. 6. - 含教研动态,科研课题,中考辅导等. 7. - 高考语文教案 ...

  • 音乐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 音乐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40 分) 1.音乐课程目标可以从三个维度表述. 2.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 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 3.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一首需要为主要内容的欣赏课型,另一种是以一类需要为主要内容的欣赏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