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我的导师王凯波

工业工程系 包璐璐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也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也者,犹涉险之有助也。得师得友,可以为学矣。”清代的思想家唐甄在《潜学》中这样写道。我的身边就有那么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师,为师,严谨治学,谆谆教导;为友,真诚相待,为人着想。他就是我的导师——王凯波老师。与王老师的相处,总让我们这些学生有难以言表的感激和感动。

严谨治学,谆谆教导

严谨认真是我对王老师的第一印象,耐心细致是我在跟随王老师做学术过程中的深刻体会,平易近人是所有同学对王老师一致评价。

大三的《实验设计》课上,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网络学堂上提交的电子版作业也能看到除分数以外的批阅结果。看到我的作业批阅结果里有一个pdf文档,上面花花绿绿地画出了我作业中的错误,并批注了错误的原因,提示了解决的方法,这是自纸版作业以后我收到的第一份作业回馈。对学生真正有用的不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得了几分,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这样才能改正错误,有所进步。知晓这个道理的老师不少,而真正践行这个道理的老师却不多。不仅如此,每次作业,王老师都会挑出优秀作业,在课前总结大家共同的问题;每次考试,王老师会在网络学堂上写出每一项评分细则,力求做到公正和公平。从这些小细节中,我看到了王老师治学的严谨细致,对待学生的认真负责,这是一名学者,一位老师最值得尊敬的美德。

在做毕业论文时,我一度遇到许多问题,王老师给我的课题比较新,可供参考的论文不多,身边能够讨论的人不多,只能一人静静思考,却百思而不得其解。遇到问题时,我经常会去找王老师一起讨论,王老师每次都会耐心地跟我讲解,由于王老师的思维很活跃,我经常跟不上他的速度,开始一脸茫然,王老师就会跟我细致地进行讲解,在纸上一步一步地写下他的思路,直到我明白为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有的问题也是王老师不能完美解决的,这种时候,王老师都会跟我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推导公式,一起检查代码,并且积极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帮助我学习。在毕业设计期间,王老师和我经常与南加州大学的一位与我课题类似的博士生开电话会议,一起讨论我遇到的问题,解答我的疑惑。每一次有相关的学者过来访问,王老师总会抓住每一个学术讨论的机会,让我在与这些老师们的讨论中找到问题的解答,不断地进步。

真诚相待,为人着想

无论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中,王老师总是用心为我们着想,无数的小细节润物无声地温暖着我们,感动着我们,影响着我们。

8字班同学《实验设计》课的期中考试,虽然只有两道题,但是工作量却不小,所以考试时间相对较长。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同学们还是没有完成考试。曾经作为一个学生,王老师知道考试和分数对于学生而言的重要性,应该要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来完成题目;现在作为一位老师,王老师不忍看到同学们饿着肚子考试,而在考试结束以后去吃饭,食堂的饭菜却已经没了。王老师想到了一个两全的方法,他亲自跑到超市,买光了那个超市所有的面包,带回了考场,让同学们吃完再接着考试。50多人的考场,大家围在一起开心地吃面包。考试结束后,人人网上就沸腾了,大家都纷纷地发状态,有惊讶,也有感动。

作为7字班的学生,我不幸没有吃到王老师的面包,但是也不乏许多让我感动的事。本科毕

业那年的夏天,我与一个学姐跟随王老师去出差,由于出差的时间不长,所以我和学姐都各自带了一个书包,电脑,书本,相机……各种东西把书包塞得满满的。王老师看到我们的书包,竟然打开自己的行李箱,让我们把书包里重的东西都放到他的箱子里,他来帮我们拿。作为一个学生,我觉得我应该帮老师拿东西,怎么能让老师反过来帮我呢!虽然我跟学姐都推辞了,但是王老师的态度却很诚恳,很坚决,于是,我们的电脑和书都放到了王老师的箱子里,来回的路上,都是王老师一直拿着。去出差的火车上,还有一段小插曲,我的座位与王老师和学姐的座位不在一起,差了好几个车厢,我本想与他们旁边的一位阿姨换座位,结果阿姨嫌我的座位太远而不愿意换,王老师遂与阿姨商量,帮阿姨把行李送过去,阿姨才答应了,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是我帮阿姨送行李,而王老师却让我和学姐坐下,他去送行李。对待学生,王老师不只是把我们当做他的研究生,更是把我们当做了他的亲人,他的朋友。

我很荣幸,在我“为学”的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作为我人生的灯塔。我想,如果我以后能成为一名老师,我一定要成为这样的老师,让人尊敬,给人温暖,亦师亦友。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我的导师王凯波

工业工程系 包璐璐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也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也者,犹涉险之有助也。得师得友,可以为学矣。”清代的思想家唐甄在《潜学》中这样写道。我的身边就有那么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师,为师,严谨治学,谆谆教导;为友,真诚相待,为人着想。他就是我的导师——王凯波老师。与王老师的相处,总让我们这些学生有难以言表的感激和感动。

严谨治学,谆谆教导

严谨认真是我对王老师的第一印象,耐心细致是我在跟随王老师做学术过程中的深刻体会,平易近人是所有同学对王老师一致评价。

大三的《实验设计》课上,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网络学堂上提交的电子版作业也能看到除分数以外的批阅结果。看到我的作业批阅结果里有一个pdf文档,上面花花绿绿地画出了我作业中的错误,并批注了错误的原因,提示了解决的方法,这是自纸版作业以后我收到的第一份作业回馈。对学生真正有用的不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得了几分,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这样才能改正错误,有所进步。知晓这个道理的老师不少,而真正践行这个道理的老师却不多。不仅如此,每次作业,王老师都会挑出优秀作业,在课前总结大家共同的问题;每次考试,王老师会在网络学堂上写出每一项评分细则,力求做到公正和公平。从这些小细节中,我看到了王老师治学的严谨细致,对待学生的认真负责,这是一名学者,一位老师最值得尊敬的美德。

在做毕业论文时,我一度遇到许多问题,王老师给我的课题比较新,可供参考的论文不多,身边能够讨论的人不多,只能一人静静思考,却百思而不得其解。遇到问题时,我经常会去找王老师一起讨论,王老师每次都会耐心地跟我讲解,由于王老师的思维很活跃,我经常跟不上他的速度,开始一脸茫然,王老师就会跟我细致地进行讲解,在纸上一步一步地写下他的思路,直到我明白为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有的问题也是王老师不能完美解决的,这种时候,王老师都会跟我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推导公式,一起检查代码,并且积极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帮助我学习。在毕业设计期间,王老师和我经常与南加州大学的一位与我课题类似的博士生开电话会议,一起讨论我遇到的问题,解答我的疑惑。每一次有相关的学者过来访问,王老师总会抓住每一个学术讨论的机会,让我在与这些老师们的讨论中找到问题的解答,不断地进步。

真诚相待,为人着想

无论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中,王老师总是用心为我们着想,无数的小细节润物无声地温暖着我们,感动着我们,影响着我们。

8字班同学《实验设计》课的期中考试,虽然只有两道题,但是工作量却不小,所以考试时间相对较长。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同学们还是没有完成考试。曾经作为一个学生,王老师知道考试和分数对于学生而言的重要性,应该要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来完成题目;现在作为一位老师,王老师不忍看到同学们饿着肚子考试,而在考试结束以后去吃饭,食堂的饭菜却已经没了。王老师想到了一个两全的方法,他亲自跑到超市,买光了那个超市所有的面包,带回了考场,让同学们吃完再接着考试。50多人的考场,大家围在一起开心地吃面包。考试结束后,人人网上就沸腾了,大家都纷纷地发状态,有惊讶,也有感动。

作为7字班的学生,我不幸没有吃到王老师的面包,但是也不乏许多让我感动的事。本科毕

业那年的夏天,我与一个学姐跟随王老师去出差,由于出差的时间不长,所以我和学姐都各自带了一个书包,电脑,书本,相机……各种东西把书包塞得满满的。王老师看到我们的书包,竟然打开自己的行李箱,让我们把书包里重的东西都放到他的箱子里,他来帮我们拿。作为一个学生,我觉得我应该帮老师拿东西,怎么能让老师反过来帮我呢!虽然我跟学姐都推辞了,但是王老师的态度却很诚恳,很坚决,于是,我们的电脑和书都放到了王老师的箱子里,来回的路上,都是王老师一直拿着。去出差的火车上,还有一段小插曲,我的座位与王老师和学姐的座位不在一起,差了好几个车厢,我本想与他们旁边的一位阿姨换座位,结果阿姨嫌我的座位太远而不愿意换,王老师遂与阿姨商量,帮阿姨把行李送过去,阿姨才答应了,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是我帮阿姨送行李,而王老师却让我和学姐坐下,他去送行李。对待学生,王老师不只是把我们当做他的研究生,更是把我们当做了他的亲人,他的朋友。

我很荣幸,在我“为学”的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作为我人生的灯塔。我想,如果我以后能成为一名老师,我一定要成为这样的老师,让人尊敬,给人温暖,亦师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