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新解

  摘 要: 对《论语》中“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但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不谋器”,因为器是由小人于肆中造作而成;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关键词: 君子不器 “不” “器” “君子”      《论语・为政》中有“君子不器”一语。对“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钱穆先生解为:“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能供某一特定的使用)。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所谓专家之学者近之。不器非谓无用,乃谓不专限于一才一艺之长,犹今之通才……通览全局,领导群伦,尤以不器为君子之贵。”[1]南怀瑾先生释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通懂。‘不器’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成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2]李泽厚先生译为:“君子不是器具。……君子作为‘社会脊梁’,不是、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某种专业人员。他们读书、做官和做人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其职责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3]当然,对这句话也有不同的解释,胡翼根据古语“不”与“丕”通用,认为,“君子不器”即为“君子大器”,[4]意即君子应有博大的胸怀,多方面的才能。   然而,如果我们通篇考虑《论语》,考察孔子对君子的界定和对器的理解,就会发现把“君子不器”解释为“君子不谋器”更符合孔子的意思。   理解“君子不器”,需要全面理解“不”、“器”和“君子”。   首先看“不”的解释。《说文解子》曰:“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凡不之属皆从不。”即“不”是一个否定词。虽然根据古语“不”与“丕”通用,而且有人把“君子不器”解释为君子应有博大的胸怀、多方面的才能,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君子不器”即为“君子大器”。因为要说明“君子不器”即为“君子大器”,除了要论证“不”与“丕”通用外,还要论证此处“不”作“丕”解更符合孔子要表达的意思,然而,作者缺少此方面的功夫。所以,本文对此处的“不”的解释仍沿用了从古至今的一贯理解――把“不”作否定词用。   其次看“器”的解释。《说文解字》曰:“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论语注疏》云:“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楫以济川,车舆以行陆,反之则不能。君子之德,则不若器物,各守一用,言见机而作,无所不施也。”(《论语注疏・为政第二》)朱熹《四书集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礼无不俱,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5]刘宝楠《论语正义》云:“包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注‘器者’至‘不施’。说文:‘器,皿也。’周书宝典:‘物周为器’。孔晃注:‘周用之为器,言器能周人之用也。’”[6]   显然,把“君子不器”中的“器”解释为只供某一特定使用的器具是恰当的,从“君子不是器具”的角度来理解“君子不器”是有根据的,但是如果理解到此为止,似有不尽之义,把“不器”理解为“通才”就更令人费解。   最后看《论语》对君子的规定,会发现《论语》中不但没有要求君子做通才,反而树立了一个专才的君子形象。在《论语》中,君子是与小人相对应的概念。何为君子?萧公权先生曾作过如下总结:“孔子言君子,就《论语》所记观之,则有纯指地位者,有纯指品性者,有兼指地位与品性者。”如“君子而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又如“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则为盗”,(《论语・阳货》)凡此,所谓“君子”显然为在位之士大夫,而“小人”则属田野市井之细民,纯就社会地位言,与个人之品性无涉。而“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此皆纯就个人品性言,非指社会之地位。其兼二者而言之者,如“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又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由病诸。’”(《论语・宪问》)[7]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包括从事稼圃、百工之人。很显然,君子是统治者,小人是被统治者。君子是孔子设计用来实现其政治抱负的理想人格。“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论语・子张》指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而“肆谓官府造作之处”,[8]“居肆者,其居常作器物之处也。言百工由日日居其常业之处,则其业乃成也”。[9]器非君子所谋,器由百工(小人)而非君子于肆中制作出来的。君子应该谋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10]《汉书・董仲舒传》认为君子是用来治国平天下的,应努力完成治国平天下之大业。对于君子,孔子提出了要求:当君子成为君主时,君主应行“先王之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落实在具体政策上就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春秋左传注・哀公十一年》)君子作为臣民,首先要“以道事君”,(《论语・先进》)“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其次,“以道事人”。(《论语・微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君子之目的在于道,在于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其所学必是治国平天下之术,所谓“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反观孔子所学及其向弟子传授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孔子自谓‘多能鄙事’,而其所学者殆皆当时士大夫持身用世之术”。其向弟子所授“诗书六艺,政治、文学诸端”,当弟子超出此范围时便遭讥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可见,孔子“搞的是政治伦理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官僚”。[11]那么,君子必然不可能是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如果用“通”来形容君子之才,也只能说君子通治国平天下之术,稼圃百工等术非君子所通,君子也不屑去通,同样,当今的自然科学亦不在君子所学之列。显然,从所通之内容来看,君子只是具有高尚品德且精通政治统治之术的人,不是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通才。如《旧唐书》:“史臣曰: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致庐陵复位,唐祚中兴,诤由狄公,一人以蔽。或曰:许之太甚。答曰:当革命之时,朋邪甚众,非推诚竭力,致身忘家者,孰能与于此乎。仁杰流死不避,骨�有彰,虽逢好杀无辜,能使终畏大义。竟存天下,岂不然乎。王方庆干城南海,羽翼东宫,台阁枢机,无不功济,所谓君子不器者也。”[12]史臣称赞狄仁杰和王方庆,认为二者都体现了“君子不器”,为何?才能固然是其重要方面,然当时才高此二人者未必乏人,为何以“君子不器”独赞此二人?关键在于二人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功绩。   所以,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我认为,与其把“君子不器”理解为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不如把“君子不器”理解为“君子不谋器”,器应由小人所谋;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8.   [2]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9.   [3][9]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61-62.   [4]胡翼.浅谈“君子不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73-74.   [5][8]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68,215.   [6]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56.   [7]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47.   [10]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499.   [11]刘泽华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1.   [12]刘�.旧唐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985.

  摘 要: 对《论语》中“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但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君子不器”应解释为“君子不谋器”,因为器是由小人于肆中造作而成;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关键词: 君子不器 “不” “器” “君子”      《论语・为政》中有“君子不器”一语。对“君子不器”这句话,解释几乎千篇一律――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钱穆先生解为:“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能供某一特定的使用)。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所谓专家之学者近之。不器非谓无用,乃谓不专限于一才一艺之长,犹今之通才……通览全局,领导群伦,尤以不器为君子之贵。”[1]南怀瑾先生释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通懂。‘不器’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成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2]李泽厚先生译为:“君子不是器具。……君子作为‘社会脊梁’,不是、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某种专业人员。他们读书、做官和做人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其职责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3]当然,对这句话也有不同的解释,胡翼根据古语“不”与“丕”通用,认为,“君子不器”即为“君子大器”,[4]意即君子应有博大的胸怀,多方面的才能。   然而,如果我们通篇考虑《论语》,考察孔子对君子的界定和对器的理解,就会发现把“君子不器”解释为“君子不谋器”更符合孔子的意思。   理解“君子不器”,需要全面理解“不”、“器”和“君子”。   首先看“不”的解释。《说文解子》曰:“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凡不之属皆从不。”即“不”是一个否定词。虽然根据古语“不”与“丕”通用,而且有人把“君子不器”解释为君子应有博大的胸怀、多方面的才能,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君子不器”即为“君子大器”。因为要说明“君子不器”即为“君子大器”,除了要论证“不”与“丕”通用外,还要论证此处“不”作“丕”解更符合孔子要表达的意思,然而,作者缺少此方面的功夫。所以,本文对此处的“不”的解释仍沿用了从古至今的一贯理解――把“不”作否定词用。   其次看“器”的解释。《说文解字》曰:“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论语注疏》云:“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楫以济川,车舆以行陆,反之则不能。君子之德,则不若器物,各守一用,言见机而作,无所不施也。”(《论语注疏・为政第二》)朱熹《四书集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礼无不俱,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5]刘宝楠《论语正义》云:“包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注‘器者’至‘不施’。说文:‘器,皿也。’周书宝典:‘物周为器’。孔晃注:‘周用之为器,言器能周人之用也。’”[6]   显然,把“君子不器”中的“器”解释为只供某一特定使用的器具是恰当的,从“君子不是器具”的角度来理解“君子不器”是有根据的,但是如果理解到此为止,似有不尽之义,把“不器”理解为“通才”就更令人费解。   最后看《论语》对君子的规定,会发现《论语》中不但没有要求君子做通才,反而树立了一个专才的君子形象。在《论语》中,君子是与小人相对应的概念。何为君子?萧公权先生曾作过如下总结:“孔子言君子,就《论语》所记观之,则有纯指地位者,有纯指品性者,有兼指地位与品性者。”如“君子而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又如“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则为盗”,(《论语・阳货》)凡此,所谓“君子”显然为在位之士大夫,而“小人”则属田野市井之细民,纯就社会地位言,与个人之品性无涉。而“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此皆纯就个人品性言,非指社会之地位。其兼二者而言之者,如“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又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由病诸。’”(《论语・宪问》)[7]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包括从事稼圃、百工之人。很显然,君子是统治者,小人是被统治者。君子是孔子设计用来实现其政治抱负的理想人格。“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论语・子张》指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而“肆谓官府造作之处”,[8]“居肆者,其居常作器物之处也。言百工由日日居其常业之处,则其业乃成也”。[9]器非君子所谋,器由百工(小人)而非君子于肆中制作出来的。君子应该谋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10]《汉书・董仲舒传》认为君子是用来治国平天下的,应努力完成治国平天下之大业。对于君子,孔子提出了要求:当君子成为君主时,君主应行“先王之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落实在具体政策上就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春秋左传注・哀公十一年》)君子作为臣民,首先要“以道事君”,(《论语・先进》)“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其次,“以道事人”。(《论语・微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君子之目的在于道,在于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其所学必是治国平天下之术,所谓“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反观孔子所学及其向弟子传授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孔子自谓‘多能鄙事’,而其所学者殆皆当时士大夫持身用世之术”。其向弟子所授“诗书六艺,政治、文学诸端”,当弟子超出此范围时便遭讥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可见,孔子“搞的是政治伦理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官僚”。[11]那么,君子必然不可能是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如果用“通”来形容君子之才,也只能说君子通治国平天下之术,稼圃百工等术非君子所通,君子也不屑去通,同样,当今的自然科学亦不在君子所学之列。显然,从所通之内容来看,君子只是具有高尚品德且精通政治统治之术的人,不是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通才。如《旧唐书》:“史臣曰: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致庐陵复位,唐祚中兴,诤由狄公,一人以蔽。或曰:许之太甚。答曰:当革命之时,朋邪甚众,非推诚竭力,致身忘家者,孰能与于此乎。仁杰流死不避,骨�有彰,虽逢好杀无辜,能使终畏大义。竟存天下,岂不然乎。王方庆干城南海,羽翼东宫,台阁枢机,无不功济,所谓君子不器者也。”[12]史臣称赞狄仁杰和王方庆,认为二者都体现了“君子不器”,为何?才能固然是其重要方面,然当时才高此二人者未必乏人,为何以“君子不器”独赞此二人?关键在于二人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功绩。   所以,据《论语》整篇表达之意,我认为,与其把“君子不器”理解为君子不是器具,君子要做通才,不如把“君子不器”理解为“君子不谋器”,器应由小人所谋;君子谋道,学习治国平天下之术,维系和指引整个社会关系,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业。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8.   [2]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9.   [3][9]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61-62.   [4]胡翼.浅谈“君子不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73-74.   [5][8]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68,215.   [6]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56.   [7]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47.   [10]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499.   [11]刘泽华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1.   [12]刘�.旧唐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985.


相关内容

  • 论语新解读后感
  • 德才兼备堪为君子 --读<论语新解>有感 护理学院 护理专业 滨江二班 学号:[**************] 阮珮琼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我们中学的语文学习中,都 ...

  • 文海新解道德经三十一道之恬淡为上
  • 道之恬淡为上 一易堂 风萧萧 上回说到,关尹子向师父请教以道佐君之要义,老聃告知,以道佐君,最重要的就是让国君掌握三去法门,免受欲望所驱,放弃先军思想.其因有三,一则兵事好还,二则兵凶战危,三则强兵非道. 关尹子听后,进而说道,但是老师也说到,圣人治理天下,虽不可穷兵黩武,但有时也不得已而用兵,以便 ...

  • 成语新解(讽刺版)
  • [成语短语新解(社会讽刺版)]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由于成语有义涵丰富且深刻的特性,因此,在说话或言谈时,适时地引用成语,不但可以美化语句,而且可以免除冗长的叙述,更可 ...

  • 成语新解(意思2版)
  • 成语新解(意思搞笑版2) [放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林,以保护野生动物.比喻要让事物置于适宜的环境. [鸦雀无声]严重的大气污染造成的后果. [一决雌雄]对动物或人作性别检验. [害群之马]残害群众的马匹,有时也用来指骡子. [网开一面]这就是网络,让你看见一面,看不见另一面. [江郎才尽]江边的青年 ...

  • 选人.用人和留人新解--贵在用心
  • 本文转载自感悟心灵<选人.用人和留人新解--贵在用心> 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衰.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各个行业都是如此.虽然"引才贵引心,留才靠用才"等等计谋早已烂熟于心,然而砼行业发展这么多年来,招才留才的问题始终存在.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更好的" ...

  • [诗经·卷耳]"我仆痡矣"新解
  • <诗经·卷耳>"我仆痡矣"新解 夏辉映 < 博览群书 >( 2011年01月07日) <诗经>这东西读起来很有趣,一是以今人揣摩古人,有一种"我其由来"的好奇:另外,诗无达诂,有的地方随意而解,有一种不受束缚的自由快意. & ...

  • 荀子礼法学说新解
  • 第28卷第5期 2010年9月政法论坛Tribun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Vol.28,No.5Sep.2010 荀子礼法学说新解 周伟 摘要:战国变法运动有力顺应了宗法封建国家崩溃后新君主的建国问题.纯物量精神 "法治"成就了政治社会的客观化,这种物化 ...

  • 论周易中的理想人格
  • 谈周易中的理想人格及其后世影响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大刚 [摘要]<易经>一书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亦是儒家君子观的思想之源.孔子读< ...

  • 钱穆:[论语新解]电子版--子罕第九
  • 2006-03-29 09:06:33 来自: 先 子罕篇第九 (一)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利者,人所欲,启争端,群道之坏每由此,故孔子罕言之.罕,稀少义.盖群道终不可不言利,而言利之风不可长,故少言之.与,赞与义.孔子所赞与者,命与仁.命,在外所不可知,在我所必当然.命原于天,仁本于心.人能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