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知识点历史.

1.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意义。

2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意义。

3土地改革原因,时间,意义,这也是简答题之一。

4五一计划的目的和成就。

5,三大改造也比较重要。

6,是党的左倾错误,这是重点。

7文化大革命是一定要考的。

8邓小平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

9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第十五届会议的重点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历史巨变)

1、筹备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1949 、9

2、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49——1953年间国家政治生活的依据)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

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成立新中国 ——— 开国大典 1949 、10 、1 (国庆节的由来)

准备: 10月1日下午2 时,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大典: 10月1日下午3 时,北京 30 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新中国的成立,也是 20 世纪世界的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

1、和平解放西藏 :1951年5月(知识联系:唐与吐蕃的关系;元朝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达赖集团分裂西藏、分裂祖国行为。——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为实现全国统一,解放军向青藏高原进军。

过程:①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②人民解放军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基本统一。

2、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背景:①为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②为争取农村广大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政策: 1950 、 6 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 1952 年底基本完成,三亿农民分到了土地。

意义:①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抗美援朝

背景:①美国入侵朝鲜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②美国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③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

目的:保家卫国

概况: 1950——1953 年,美国最终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英雄人物: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

遵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的邱少云

——发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保障了我国的安全 ②从根本上粉碎了美国的侵略,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③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备考建议:

本考点的考查常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主。复习的重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探索时期的成功探索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概况: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

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知识联系: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①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参考苏联的建设经验

背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时期: 1953——1957 年

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结果:到 1957 年底,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基本形成,青藏高原上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提前建成。

② 三大改造的完成

概况:

农业:1955 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 90% 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到 1956 年, 90% 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方式: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结果:到 1956 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共八大正确决策

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二、探索时期的两次严重失误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8 年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过分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在宣传中强调了前八个字,造成了全国范围严重的浮夸风。

大跃进主要目标:盲目求快,片面追求生产和建设的速度

全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重大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影响:破坏了国内经济正常的发展,工农业生产落后,党和人民遇到建国后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

2、“文化大革命”

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文革发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 —— 我的一张大字报》 过程: 第一阶段:红卫兵、造反派掀起夺取党和政府领导权的狂暴行动

第二阶段:夺权狂潮发展成造反派组织之间的激烈武斗。

结束标志:1976 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各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影响:①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严重破坏。

②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工矿交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④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严重摧残,推迟了全民族为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3、20 世纪 50——60 年代英雄人物

①“铁人” ——— 王进喜

②“两弹元勋”——— 邓稼先

③人民的好干部 ——— 焦裕禄

④人民解放军好战士 ——— 雷锋

备考建议:

该考点考察多以选择和材料题为主。考察的重点为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两次重大失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思想界关于真理评价标准的讨论,使人民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内容:1,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转折)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2和3是党的政治和经济工作重心的转移。)

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组织路线的转移。)

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的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率先尝试)

形式:“包产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特点: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

方向:促使农业经济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意义: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乡镇企业的崛起改变了农村单一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三、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成为重点。 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了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朝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迈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对外开放

内容:(1)1979 年,对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2)1980 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3)1984 年,开放了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4)1985 年,进一步开辟经济开放区;

(5) 1990 年,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新格局: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

五、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1982 年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成为根本大法。

它规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初步建立了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六、邓小平理论

提出: 十五大通过江泽民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首次使用这个称谓。

意义: 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指导我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备考建议:

该考点是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重点。可以各种题型进行考察。其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等内容。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民族团结

1、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195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颁布

②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③我国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建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建立)

二、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的构想

背景: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是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特色:在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指导方针:“一国两制”

过程:香港

①1982年,我国政府做出收回香港的决策

②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③1997年6月30日晚21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的先头部队开进香港,是中国队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

④1997 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政权交接仪式(图)。

澳门:

①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了澳门政权的交接仪式(图)。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汪辜会谈)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祖国的完全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备考建议:

该考点考察多以选择和问答题为主。考察的重点为:各民族的团结、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及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国防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核武器的发展

过程:①1964 年10月,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③1967年6月,成功地进行了氢弹爆炸实验

意义: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过程:1970年 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入太空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地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生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解放军的发展:①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②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③1966 年7月1日组建地地导弹部队

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1)组成:①地地战略导弹部队;②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③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2)意义: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国之路。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历史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万隆会议:1955 年 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内容: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性质: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洲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万隆原则:“求同存异”

3、重返联合国

概况:1971 年10月第二十六节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意义:①中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等上国际政治舞台。

②在联合国组织内,我国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种植、维护十家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屑的努力。

4、中美建交

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十分紧张

②1970年,两国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直接会谈的共同愿望

③“乒乓外交”:1971 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对访问中国

过程:①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②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③1979年1月1日,中国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①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②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注:当前中美关系以三个公报为原则: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建交公报》、1982年《八一七公报》。

5、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1)1972 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2)70 年代: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显著成就: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注: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主要归功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备考建议:

该考点考察多以选择和材料题为主。内容标准要求了解人民空军和人民海军建立的史实、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1.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意义。

2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意义。

3土地改革原因,时间,意义,这也是简答题之一。

4五一计划的目的和成就。

5,三大改造也比较重要。

6,是党的左倾错误,这是重点。

7文化大革命是一定要考的。

8邓小平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

9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第十五届会议的重点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历史巨变)

1、筹备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1949 、9

2、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49——1953年间国家政治生活的依据)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

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成立新中国 ——— 开国大典 1949 、10 、1 (国庆节的由来)

准备: 10月1日下午2 时,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大典: 10月1日下午3 时,北京 30 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新中国的成立,也是 20 世纪世界的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

1、和平解放西藏 :1951年5月(知识联系:唐与吐蕃的关系;元朝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达赖集团分裂西藏、分裂祖国行为。——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为实现全国统一,解放军向青藏高原进军。

过程:①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②人民解放军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基本统一。

2、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背景:①为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②为争取农村广大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政策: 1950 、 6 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 1952 年底基本完成,三亿农民分到了土地。

意义:①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抗美援朝

背景:①美国入侵朝鲜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②美国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③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

目的:保家卫国

概况: 1950——1953 年,美国最终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英雄人物: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

遵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的邱少云

——发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保障了我国的安全 ②从根本上粉碎了美国的侵略,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③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备考建议:

本考点的考查常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主。复习的重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探索时期的成功探索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概况: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

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知识联系: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①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参考苏联的建设经验

背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时期: 1953——1957 年

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结果:到 1957 年底,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基本形成,青藏高原上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提前建成。

② 三大改造的完成

概况:

农业:1955 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 90% 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到 1956 年, 90% 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方式: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结果:到 1956 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共八大正确决策

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二、探索时期的两次严重失误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8 年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过分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在宣传中强调了前八个字,造成了全国范围严重的浮夸风。

大跃进主要目标:盲目求快,片面追求生产和建设的速度

全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重大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影响:破坏了国内经济正常的发展,工农业生产落后,党和人民遇到建国后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

2、“文化大革命”

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文革发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 —— 我的一张大字报》 过程: 第一阶段:红卫兵、造反派掀起夺取党和政府领导权的狂暴行动

第二阶段:夺权狂潮发展成造反派组织之间的激烈武斗。

结束标志:1976 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各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影响:①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严重破坏。

②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工矿交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④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严重摧残,推迟了全民族为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3、20 世纪 50——60 年代英雄人物

①“铁人” ——— 王进喜

②“两弹元勋”——— 邓稼先

③人民的好干部 ——— 焦裕禄

④人民解放军好战士 ——— 雷锋

备考建议:

该考点考察多以选择和材料题为主。考察的重点为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两次重大失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思想界关于真理评价标准的讨论,使人民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内容:1,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转折)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2和3是党的政治和经济工作重心的转移。)

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组织路线的转移。)

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的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率先尝试)

形式:“包产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特点: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

方向:促使农业经济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意义: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乡镇企业的崛起改变了农村单一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三、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成为重点。 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了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朝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迈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对外开放

内容:(1)1979 年,对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2)1980 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3)1984 年,开放了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4)1985 年,进一步开辟经济开放区;

(5) 1990 年,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新格局: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

五、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1982 年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成为根本大法。

它规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初步建立了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六、邓小平理论

提出: 十五大通过江泽民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首次使用这个称谓。

意义: 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指导我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备考建议:

该考点是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重点。可以各种题型进行考察。其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等内容。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民族团结

1、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195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颁布

②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③我国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建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建立)

二、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的构想

背景: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是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特色:在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指导方针:“一国两制”

过程:香港

①1982年,我国政府做出收回香港的决策

②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③1997年6月30日晚21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的先头部队开进香港,是中国队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

④1997 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政权交接仪式(图)。

澳门:

①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了澳门政权的交接仪式(图)。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汪辜会谈)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祖国的完全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备考建议:

该考点考察多以选择和问答题为主。考察的重点为:各民族的团结、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及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国防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核武器的发展

过程:①1964 年10月,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③1967年6月,成功地进行了氢弹爆炸实验

意义: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过程:1970年 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入太空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地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生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解放军的发展:①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②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③1966 年7月1日组建地地导弹部队

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1)组成:①地地战略导弹部队;②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③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2)意义: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国之路。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历史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万隆会议:1955 年 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内容: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性质: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洲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万隆原则:“求同存异”

3、重返联合国

概况:1971 年10月第二十六节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意义:①中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等上国际政治舞台。

②在联合国组织内,我国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种植、维护十家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屑的努力。

4、中美建交

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十分紧张

②1970年,两国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直接会谈的共同愿望

③“乒乓外交”:1971 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对访问中国

过程:①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②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③1979年1月1日,中国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①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②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注:当前中美关系以三个公报为原则: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建交公报》、1982年《八一七公报》。

5、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1)1972 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2)70 年代: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显著成就: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注: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主要归功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备考建议:

该考点考察多以选择和材料题为主。内容标准要求了解人民空军和人民海军建立的史实、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相关内容

  • 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标准
  • Yunnan College of Foreign Affairs & Foreign Language <中国历史文化> 课 程 标 准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教务处 <中国历史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不加书名号)中国历史文化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学时 ...

  • 2013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历史)
  • 2013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中学历史)教材 第一章 中学历史课程基础 第一节 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一.中学历史课程的性质 ★★★ (一) 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 ...

  • 历史学习园地
  • 高考最后冲刺背书指导 [ 2008-5-22 15:21:00 | By: 绿湖荷香 ] 1.高考要想获成功,考前背书莫放松.对历史学科而言,记忆在整个应试活动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记忆是获得高考成功的前提条件,甚至看作"核心因素"也不过分.就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而言,文科综合全国卷 ...

  • 高三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2012年9月)
  •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III部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落实 本学期坚持贯彻赵校长提出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创建四星级学校的目标,围绕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聚焦有效课堂,提升教学品质",本备课组立足于努力 ...

  • 反思历史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
  • 摘要: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课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教学方法多样化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学手段现代化与教学现代化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课改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中学历 ...

  • 初三历史老师工作总结
  • 今年担任初三(7)、三(8)、三(9)三(10)四个a班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研究近年来的中考历史命题,我感觉到选拔性的中考非常注重检测学生的阅读概括、综合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然而学生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能力提高也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师不能“处处设防”、“全线出击”,而应“集中优势兵 ...

  • 九年级下历史教学计划
  • 篇一:2014年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赵守东 唐丽英 2014.2 一.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贯彻 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河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努 力提高个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做好九年级历史 教学工作,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争取做 ...

  •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新的)
  • 第1课 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 ...

  •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案例
  • 2011年湖北省历史优秀案例评比 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 武汉市汉南区陡埠中学 2011-05-15 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 一.问题由来 其实,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由来已久.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线的历史教师围 绕"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学习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