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结构

中国金融体系结构特征分析

一、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金融体系优劣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熊彼特在他的成名著作《财富增长论》中,着重强调了金融体系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具有资本请求权的银行家或者资本市场,将社会资本通过货币的形式转移到更有利可图的行业中,从而创造出剩余价值。企业家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了超额利润,并且提高了社会资源的运用效率,用更有效的方式满足或创造了社会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得到了发展,社会得以繁荣。随着人们对于金融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一般都认为金融具有在不确定条件下,跨时间跨空间调配资源的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种金融体系的组织模式,一种以银行体系为主导,一种以货币和资本市场为主导。前者的代表为日本和德国,而后者的代表为英国和美国。历年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两者金融体系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结论。

(一)从效率和稳健性方面看两种体系的优点

一般认为,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多明显的优点:从运行效率的方面看,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动员储蓄,集中资本进行投资,所以当一个国家在发展的初期,资本比较匮乏的时候,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将资本投资于关键的行业,迅速拉动经济发展。从稳健性的方面来看,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主动规避经营风险,能够更有效地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行为,评估

公司的财务风险,抑制道德风险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信贷政策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冷热程度。所以,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更好的稳健性和可调控性。

而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则具有如下优点:从运行效率看,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支持更有风险性的创新能力。其原因在于,市场具有更大的分散风险的功能。所以,一般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经济后续的发展。从稳健性的方面看,社会储蓄通过市场投资于企业,能够更好地行使公司控制权,或者监督公司的权利。

所以,从运行效率和稳健性的方面来看,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各有其优势。前者的明显例子为在1953年至1973年的高速发展日本,而后者的例子为在20世纪崛起的美国。

(二)从泡沫和危机的角度看两种体系的缺点

但是,从历史上看,日本在1991年爆发了股市奔溃,经历了“迷失的十年”。而后者,在1929年,爆发了经济危机,并在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从而引起全球性衰退。

从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发生的危机来看,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金融危机的发生作用有限。我们先来看看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发生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中,银行一反稳健常态,为房地产投机商和企业发放大量贷款,以追逐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润,从而助长了整个经济的道德风险。在看待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一个特别的方面:政府提供的隐形

担保。政府的隐形担保是指公众和银行都认为,在银行出现问题的时候,政府肯定不会做事不管,定会积极营救。所以不仅银行在面对风险的时候,减少了规避的积极性;对于一般储户来说,也放心地将钱投入到银行体系中。总而言之,这场危机从本质上看就是运用纳税人的钱玩道德风险游戏,而政府的隐形担保,助长了这种行为,并最终导致危机的产生。这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一大弊端。

我们再来看看2008年的美国,那时的美国正被一场规模巨大的“次贷危机”所笼罩。在看待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抛开一切技术性问题(如资产证券化),来观察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指出,市场是一个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机制,但是它能有效的识别和分散风险。但是在这场危机的发生过程中,风险的识别明显没起到很好的作用。有些人把这归咎与风险测度理论,认为它没能很好地测度风险水平。但是,作者认为,在群体性的狂躁与不理性面前,任何理性的分析测度,都将是脆弱和不堪一击的。在金融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由于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和“搭便车”问题的存在,公众缺乏去深入了解公司和投资项目风险的动力,从而助长了狂躁的非理性因素,最终导致泡沫的产生和破灭。2001年有名的“安然事件”便是一个市场失灵的缩影。

从上面的比较看,我们似乎得不出两个金融体系孰优孰劣的结论。而现实中也的确如此,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保持着较高的效率和较强的稳健性,没有谁比谁强,也没有谁取代谁。

二、金融体系的决定原因分析

随着金融的全球化,两种不同的金融体系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和交融。不管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有必要在这两种金融体系之间进行取舍。选择一种适合国情和本国经济资源禀赋的最优金融体系,对于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考察现有不同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化,一般认为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实体经济发展状况与金融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金融体系结构特征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是有所联系的。例如,Goldsmith(1969)和 Mckinnon(1973)在研究了许多国家之后的金融体系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之后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现代的一些学者也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经济体更适合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经济发展水平先进的经济体更适合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Tadesse,2002)。Allen(2006)更认为,一个国家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情况决定了该国的金融体系特征,前者倾向于建立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后者倾向与建立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二)政治因素

很多学者认为,一个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是由民主社会中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决定的,如Perotti 和 von Thadden(2006)。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结构在演化过程中会受政治体制和当权

者的影响。例如,Rajan 和 Zingales(2003,2004)在研究了政治因素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之后得出结论:各国的金融体系的演变往往受到当权者发展意图的影响,甚至是政治阻碍。

(三)文化偏好因素

很多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国民的风险偏好和信任程度对该国的金融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陈雨露和马勇(2008)在研究了63个国家的信用文化和金融体系之后认为,一种更加信任的社会信用文化往往产生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信任感不强的金融体系往往孕育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Kwok 和 Tadesse(2006)认为,国民的风险厌恶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应对不确定性时往往跟倾向于与银行产生业务往来,所以相对而言,金融体系中银行占主导。

(四)法律因素

也有一些学者从法律体系的视角,研究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演化。La Porta等学者研究后普遍认为,在一个重视对普通中小投资者的法律环境中,由于强调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往往倾向于形成发展程度好的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在缺乏对投资者和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律环境中往往形成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三、中国金融结构特征原因分析

很多学者在研究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之后,普遍认为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为主导。不仅如此,从银行的资金规模和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规模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市场发展水平相对于银行的巨大差距,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差距产生的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00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人均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例如,从今年来看,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始终在世界100名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东西部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所以,从整体上看,中国仍然是个相对不发达的国家。

另外,中国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对较多,所以,根据Allen的研究,中国倾向于产生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体系。

(2)政治因素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主要照搬苏联模式。在政治上,主要是一种中央集权制度,以领导人为核心的当权者牢牢把握着国家的权利。相对应的,在经济上,采用国家调配资源生产的方式。这样的制度,造成了资源调配的不合理,中国一度落后于世界其它国家。

80年代后,中国在经济上选择了利用市场的力量进行资源调配。但是,在政治上,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现象并没有太大改变。更重要的是,经济制度包括金融体系的建立基本依赖于顶层设计。政治因素始终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起着重大的作用。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中国缺乏发展壮大的优质土壤,发展较为不足;而以银行为主导的金

融体系获得了管理层的青睐,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结构特征。

(3)文化因素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这些文化中,“忧患意识”深深的烙印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从《周易·系辞下传》的“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到唐代《贞观政要》的“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居安思危”的思想深刻地占据着人们的生存哲学之中。人的行动往往受意识的支配和影响,因此忧患意识影响着人们的行动。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相对较安全的银行,而远离收益和风险并存的金融市场。换句话说,人们的风险厌恶水平较高,往往选择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融资方式。所以总体而言,银行的业务较为繁荣,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

(4)法律因素

虽然中国较早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推动法律改革的进程上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原来法律的缺陷较为严重,法律制度不健全,现阶段的法律问题依然比较多。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中,企业等融资机构钻法律漏洞,进行着高风险的行为,严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投资者面临着定价转移、资产剥离和股权稀释等危害,投资信心极大地受挫,从而最终导致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

而另一方面,银行拥有政府的隐形担保,更容易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更容易选择银行开展业务,促进了金融体系向以银行为主

导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还是法律因素,中国的现状都对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极为有利,所以更倾向与发展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人民投资需求的日益强盛,发展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切实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且在出台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法规是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立稳健有效的金融市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金融体系结构特征分析

一、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金融体系优劣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熊彼特在他的成名著作《财富增长论》中,着重强调了金融体系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具有资本请求权的银行家或者资本市场,将社会资本通过货币的形式转移到更有利可图的行业中,从而创造出剩余价值。企业家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了超额利润,并且提高了社会资源的运用效率,用更有效的方式满足或创造了社会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得到了发展,社会得以繁荣。随着人们对于金融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一般都认为金融具有在不确定条件下,跨时间跨空间调配资源的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种金融体系的组织模式,一种以银行体系为主导,一种以货币和资本市场为主导。前者的代表为日本和德国,而后者的代表为英国和美国。历年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两者金融体系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结论。

(一)从效率和稳健性方面看两种体系的优点

一般认为,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多明显的优点:从运行效率的方面看,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动员储蓄,集中资本进行投资,所以当一个国家在发展的初期,资本比较匮乏的时候,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将资本投资于关键的行业,迅速拉动经济发展。从稳健性的方面来看,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主动规避经营风险,能够更有效地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行为,评估

公司的财务风险,抑制道德风险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信贷政策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冷热程度。所以,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更好的稳健性和可调控性。

而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则具有如下优点:从运行效率看,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支持更有风险性的创新能力。其原因在于,市场具有更大的分散风险的功能。所以,一般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经济后续的发展。从稳健性的方面看,社会储蓄通过市场投资于企业,能够更好地行使公司控制权,或者监督公司的权利。

所以,从运行效率和稳健性的方面来看,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各有其优势。前者的明显例子为在1953年至1973年的高速发展日本,而后者的例子为在20世纪崛起的美国。

(二)从泡沫和危机的角度看两种体系的缺点

但是,从历史上看,日本在1991年爆发了股市奔溃,经历了“迷失的十年”。而后者,在1929年,爆发了经济危机,并在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从而引起全球性衰退。

从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发生的危机来看,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金融危机的发生作用有限。我们先来看看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发生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中,银行一反稳健常态,为房地产投机商和企业发放大量贷款,以追逐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润,从而助长了整个经济的道德风险。在看待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一个特别的方面:政府提供的隐形

担保。政府的隐形担保是指公众和银行都认为,在银行出现问题的时候,政府肯定不会做事不管,定会积极营救。所以不仅银行在面对风险的时候,减少了规避的积极性;对于一般储户来说,也放心地将钱投入到银行体系中。总而言之,这场危机从本质上看就是运用纳税人的钱玩道德风险游戏,而政府的隐形担保,助长了这种行为,并最终导致危机的产生。这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一大弊端。

我们再来看看2008年的美国,那时的美国正被一场规模巨大的“次贷危机”所笼罩。在看待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抛开一切技术性问题(如资产证券化),来观察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指出,市场是一个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机制,但是它能有效的识别和分散风险。但是在这场危机的发生过程中,风险的识别明显没起到很好的作用。有些人把这归咎与风险测度理论,认为它没能很好地测度风险水平。但是,作者认为,在群体性的狂躁与不理性面前,任何理性的分析测度,都将是脆弱和不堪一击的。在金融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从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到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由于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和“搭便车”问题的存在,公众缺乏去深入了解公司和投资项目风险的动力,从而助长了狂躁的非理性因素,最终导致泡沫的产生和破灭。2001年有名的“安然事件”便是一个市场失灵的缩影。

从上面的比较看,我们似乎得不出两个金融体系孰优孰劣的结论。而现实中也的确如此,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保持着较高的效率和较强的稳健性,没有谁比谁强,也没有谁取代谁。

二、金融体系的决定原因分析

随着金融的全球化,两种不同的金融体系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和交融。不管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有必要在这两种金融体系之间进行取舍。选择一种适合国情和本国经济资源禀赋的最优金融体系,对于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考察现有不同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化,一般认为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实体经济发展状况与金融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金融体系结构特征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是有所联系的。例如,Goldsmith(1969)和 Mckinnon(1973)在研究了许多国家之后的金融体系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之后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现代的一些学者也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经济体更适合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经济发展水平先进的经济体更适合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Tadesse,2002)。Allen(2006)更认为,一个国家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情况决定了该国的金融体系特征,前者倾向于建立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后者倾向与建立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二)政治因素

很多学者认为,一个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是由民主社会中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决定的,如Perotti 和 von Thadden(2006)。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结构在演化过程中会受政治体制和当权

者的影响。例如,Rajan 和 Zingales(2003,2004)在研究了政治因素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之后得出结论:各国的金融体系的演变往往受到当权者发展意图的影响,甚至是政治阻碍。

(三)文化偏好因素

很多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国民的风险偏好和信任程度对该国的金融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陈雨露和马勇(2008)在研究了63个国家的信用文化和金融体系之后认为,一种更加信任的社会信用文化往往产生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信任感不强的金融体系往往孕育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Kwok 和 Tadesse(2006)认为,国民的风险厌恶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应对不确定性时往往跟倾向于与银行产生业务往来,所以相对而言,金融体系中银行占主导。

(四)法律因素

也有一些学者从法律体系的视角,研究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演化。La Porta等学者研究后普遍认为,在一个重视对普通中小投资者的法律环境中,由于强调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往往倾向于形成发展程度好的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在缺乏对投资者和股东权益保护的法律环境中往往形成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三、中国金融结构特征原因分析

很多学者在研究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之后,普遍认为中国现行的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为主导。不仅如此,从银行的资金规模和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规模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市场发展水平相对于银行的巨大差距,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差距产生的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00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人均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例如,从今年来看,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始终在世界100名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东西部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所以,从整体上看,中国仍然是个相对不发达的国家。

另外,中国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对较多,所以,根据Allen的研究,中国倾向于产生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体系。

(2)政治因素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主要照搬苏联模式。在政治上,主要是一种中央集权制度,以领导人为核心的当权者牢牢把握着国家的权利。相对应的,在经济上,采用国家调配资源生产的方式。这样的制度,造成了资源调配的不合理,中国一度落后于世界其它国家。

80年代后,中国在经济上选择了利用市场的力量进行资源调配。但是,在政治上,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现象并没有太大改变。更重要的是,经济制度包括金融体系的建立基本依赖于顶层设计。政治因素始终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起着重大的作用。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中国缺乏发展壮大的优质土壤,发展较为不足;而以银行为主导的金

融体系获得了管理层的青睐,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结构特征。

(3)文化因素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这些文化中,“忧患意识”深深的烙印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从《周易·系辞下传》的“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到唐代《贞观政要》的“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居安思危”的思想深刻地占据着人们的生存哲学之中。人的行动往往受意识的支配和影响,因此忧患意识影响着人们的行动。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相对较安全的银行,而远离收益和风险并存的金融市场。换句话说,人们的风险厌恶水平较高,往往选择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融资方式。所以总体而言,银行的业务较为繁荣,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

(4)法律因素

虽然中国较早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推动法律改革的进程上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原来法律的缺陷较为严重,法律制度不健全,现阶段的法律问题依然比较多。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中,企业等融资机构钻法律漏洞,进行着高风险的行为,严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投资者面临着定价转移、资产剥离和股权稀释等危害,投资信心极大地受挫,从而最终导致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

而另一方面,银行拥有政府的隐形担保,更容易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更容易选择银行开展业务,促进了金融体系向以银行为主

导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还是法律因素,中国的现状都对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极为有利,所以更倾向与发展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人民投资需求的日益强盛,发展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切实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且在出台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法规是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立稳健有效的金融市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相关内容

  • 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
  • 一中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研究 (一)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已经从各个层次表现出来,这些差异对实体经济增长.技术成长过程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冲击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成为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从多个角度表现并从不同路径制约着实体经济 ...

  •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行业深度调研报告
  • 2011-2015年中国农村金融体系行业深度 调研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分析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应该增加支农资金的有效供给,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并加强政策支持来推进农村 ...

  •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主要症结及其化解
  • 2012年第1期中旬刊(总第468期) 时代金融 TimesFinance NO.01,2012 (CumulativetyNO.468)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主要症结及其化解 范慧杰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农村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二元"共存与分割的经济结 ...

  • 社会信用文化_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_陈雨露
  • 2008年第3期 社会信用文化.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 陈雨露 马 勇 * 内容提要:本文以银行业绩效为依托,纳入社会信用文化这一新的影响因子,试图在一个更广阔的层面上综合考察决定金融业绩效的各种因素,并尝试在这一过程中探求社会信用文化.金融体系结构和金融业组织形式及其绩效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机 ...

  • 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缺陷-忽视结构分析
  • 2007年8月 总第161期第8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Aug.,2007SerialNo,161No.8 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缺陷:忽视结构分析 王少国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金融发展理论是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由于传统 ...

  • 广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 广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金融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金融强省"的战略部署 ...

  •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中国策略
  •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和弊端,危机也表明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极端重要性. 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与局限性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始于1976年的"牙买加协定".国际储备货币以美元为主,美元面临"特里芬难题", ...

  • 普惠金融文献综述_杨琳
  • HAINANFINANCE金融实务 Monthly 普惠金融文献综述 杨 琳,虞 斌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 摘要:近年来,普惠金融理论被越来越多的提及,相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结合2005年"普惠金融体系"这一概念被首次推出以来的相关文献,对国内外的研 ...

  • 宏观审慎监管_概念_特点与政策框架
  • INNER MONGOLIA BANKING RESEARCH 2009.7 专稿 宏观审慎监管: 概念.特点与政策框架 成家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北京 100140) 内容摘要:经济金融危机的加剧与金融自由化推动监管理念从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监管演进.后者相较于前者在监管目的.监管对象 ...

  •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
  •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时间:2008-08-04 12:00:00 原始链接:http://www.chinairn.com/doc/70320/317877.html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作用的充分发挥是以一定的(金融)体制为基础的.所谓金融体制(financial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