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

写在课前的话

慢性胃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对于慢性胃炎,目前在治疗上还没有特效药物。通过本次学习我们来了解一下目前慢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的概况。

一、 慢性胃炎在西医方面的概述和治疗

(一)概述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慢性胃炎发生在胃黏膜上,它是一个慢性病程,是炎症改变或者发展到萎缩性病变。

(二)流行病学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在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人当中,可有80%—90%都有慢性胃炎,一般女性少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越来越高。

(三)分型

慢性胃炎的分型是一个历史概况。

1728年,Stahl 首先提出慢性胃炎的概念。

1947年,Schindler 提出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三大类。

1973年,Strickland 提出慢性胃炎分成A 、B 两型。A 型是指胃体部弥漫性萎缩,胃窦黏膜基本正常。通常是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B 型是指胃窦部的炎症和萎缩,胃窦黏膜基本正常,通常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化学损伤所造成的。

1988年,Wyatt 提出慢性胃炎分成三大类,分别叫A 、B 、C 。 A(Autoimmune)是指自身免疫性,B(Bacterial)是指细菌性的,C(Chemical damage)是指化学损伤性的。

1982年,在我国慢性胃炎学术会议上,有人提出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 1990年,在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提出了一种悉尼胃炎分类法,在1996年的时候被更新。它从组织学上方面进行分类,以病变为核心,作出三种诊断,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特殊类型胃炎。诊断时需要在前面加上病因诊断,在后面要有形态学描述。根据描述有无炎症、活动度情况、有无萎缩、有无肠化生、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在程度上可给予分级,分成无、轻、中、重四级。

目前,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靠内镜诊断,以肉眼所见描述为主,胃黏膜有无充血、水肿、黏膜是否易脆、有无渗出、扁平糜烂、隆起糜烂、皱襞萎缩或者增粗、结节状,黏膜下血管有无显露、黏膜内有无出血等。根据内镜下肉眼所见的。可确定7种内镜下的胃炎诊断,包括充血渗出型、平坦糜烂型、隆起糜烂型、萎缩型、出血型、反流型、皱襞增生型。

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要求从临床、内镜、病理组织学上进行分类,可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特殊类型。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

1、生物因素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90%以上都有Hp 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革兰阴性微需氧菌,呈弯曲螺旋状,一端带有2-6根鞭毛,寄居于胃上皮细胞表面,在胃小凹上部胃上皮表面和黏液层中易找到,亦可侵入到细胞间隙中。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可以产生多种酶如尿素酶及其代谢产物氨、过氧化氢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 等,对黏膜有破坏作用;

2)幽门螺杆菌可分泌细胞毒素,如含有细胞毒素相关基因和空泡毒素基因的菌株,可导致胃黏膜细胞的空泡样变性及坏死;

3)Hp 抗体可造成自身免疫损伤。

HP 感染作为慢性胃炎病因的主要依据:

1)绝大多数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可检出HP ;

2)HP 在胃内的分布与胃内炎症的分布一致;

3)根除HP 可以使胃黏膜炎症消退。

2、免疫因素

部分慢性胃炎病因是以胃体胃炎表现为主,血清中能检测到壁细胞抗体(PCA ),伴恶性贫血者还能检出内因子抗体(IFA ), 壁细胞抗原和PCA 形成免疫复合体在补体参与下,破坏壁细胞。IFA 与内因子结合后阻断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结合,导致恶性贫血。

3、物理因素

长期饮用浓茶、烈酒、咖啡、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都可导致胃黏膜的反复损伤。

4、化学元素

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黏膜屏障;烟草中的尼古丁不仅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还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造成胆汁反流;各种原因的胆汁反流均破坏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症改变。

5、其他

慢性胃炎的萎缩性病变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胃黏膜营养因子(如胃泌素,表皮生成因子等)缺乏,或胃黏膜感觉神经终器对这些因子不敏感,可引起胃黏膜萎缩; 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营养不良都可引起慢性胃炎; 糖尿病、甲状腺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干燥综合征患者同时伴有萎缩性胃炎者亦较多见。

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

A. 长期饮用浓茶、烈酒、咖啡等食物

B. 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

C. 免疫力低下

D. 幽门螺杆菌感染

正确答案:D

解析:因为绝大多数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可检出HP ;HP 在胃内的分布与胃内炎症的分布一致;根除HP 可以使胃黏膜炎症消退。

(五)病理改变

胃炎是从浅表逐渐向深扩展至腺区,继而腺体有破坏和减少(萎缩)的过程。

1、黏膜慢性炎症

黏膜的慢性炎症主要是以胃小弯之间的固有膜内有炎性细胞侵润为特征,炎性细胞主要是浆细胞、淋巴细胞,偶有嗜酸细胞。

固有膜上可看到水肿、充血,甚至灶性出血。有时可见糜烂,即固有膜坏死(病变不涉及黏膜肌层)。表层上皮细胞变扁平,其排列常不规则。

根据慢性炎症细胞密集程度和侵润深度分级,如果两个都有,可以前者为主。 正常情况下,如果单个核细胞每高倍视野

黏膜慢性炎症可分为三度:

1)轻度是指慢性炎性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

2)中度是指慢性炎性细胞较密集,超过黏膜层的1/3,达到2/3;

3)重度是指慢性炎性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

在计算密度程度时要避开淋巴滤泡及周围淋巴细胞区。

对于活动性炎症,慢性炎症背景上有中性粒细胞侵润,可把它分为Ⅱ度:

1)中度是黏膜层较多中性粒细胞,并在表面上皮细胞间、小凹上皮细胞间或腺管上皮间可见;

2)重度是中性粒细胞较密集,或除中度所见外还见小凹脓肿。

2、腺体萎缩

腺体萎缩是指胃的固有腺体减少。幽门腺萎缩是指幽门腺减少或由肠化腺体来替代;胃底(体)腺萎缩是指胃底(体)

腺假幽门腺化生、肠上皮化生或腺体本身减少。

根据腺体萎缩的程度可分为三度:

1)轻度是指固有腺体数减少,但少于原来腺体的1/3,大部分腺体保留。

2)中度是指固有腺体数减少,但多余原有腺体的1/3,小于原有腺体的2/3,残存腺体不规则

分布。

3)重度是指固有腺体数减少,但多余原有腺体的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于完全消失掉。

3、肠腺化生

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性病变常见肠上皮化生(肠化)或是假幽门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肠化是指胃黏膜内出现肠型上皮。

根据细胞形态以及分泌黏液类型,可将肠腺化生分为四型:

1)Ⅰ型:小肠型完全肠化,占多数;

2)Ⅱ型:小肠型不完全肠化;

3)Ⅲ 型:大肠型完全肠化;

4) Ⅳ型:大肠型不完全肠化。

肠腺化生的小肠型肠化,一般可在正常胃内出现,无重要临床意义。大肠型肠化,尤其Ⅳ型与胃癌密切相关,现在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期病变。

4、异形增生(不典型增生)

异形增生指的是腺管以及表面上皮在增生中偏离了正常分化所产生的形态和功能异常,可以发生在胃小凹上皮和肠化生处。按程度可分为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

5、其他组织学特征

在病理上还可看到一些其他的组织学特征,一般分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不需分级。非特异性是指有淋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等。特异性是指肉芽肿、集簇性的嗜酸性的粒细胞侵润,及明显上皮内淋巴细胞和特异性病原体等。

6、其它病理改变

针对临床上慢性表浅性胃炎(CSG ),它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炎性细胞侵润,局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面,腺体则完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它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

CAG 除炎性细胞浸润外,有腺体破坏、萎缩、消失,黏膜变薄。表面上皮细胞萎缩并失去分泌黏液能力。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两类,,一类是多灶萎缩性胃炎: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多由Hp 感染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来。另一类是自身免疫性胃炎: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由自身免疫引起。

7、小结

总之,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实质是胃黏膜上皮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六)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轻重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并非一致。一般情况下,它的病程迁延,大多无症状或症状很轻。 部分病人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无规律性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

少数病例出现较重的症状,比如疼痛、厌食、消瘦,酷似胃癌的表现。另外临床上自身免疫性胃炎除了有明显厌食、消瘦外,同时伴有贫血、舌炎等。

(七)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胃镜和活组织检查

浅表性胃炎在胃镜和活组织检查中主要表现为黏膜的充血、水肿,然后有花斑状的红白相间的改变,并且是以红为主的,或者呈那个麻疹样的表现,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以有局限性的糜烂和出血点。

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红色,可呈浅红色、灰色、灰黄色或灰绿色,重度萎缩呈灰白色,色泽深浅不一,皱襞变细、变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枝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黏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成的颗粒。萎缩的黏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可有糜烂灶。 在做胃镜时如果感觉到病人有异常,通常都会做活检,然后及时做病理组织学及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慢性胃炎的诊断有赖于胃镜检查直视下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它的确诊及程度判定主要靠病理学检查。慢性胃炎病变有局灶性分布,活检宜多部位取材,标本要足够大,达到黏膜肌层,取材部位越多,诊断正确率越高。

胃镜和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排除胃癌及消化性溃疡病变。

2、胃液分析

胃液分析能够判断胃泌酸的功能,有助于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注射组织胺或五肽胃泌素后可测定它的最大泌酸量和高峰泌酸量。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酸是正常的。疣状胃炎(以增生为主),它可有胃酸分泌增高。萎缩性胃炎,是指比较广泛而严重的,它的胃酸分泌降低,尤其以胃体胃炎明显,并且与腺体萎缩的程度呈正比。

3、血清学检测-胃泌素含量测定

胃体为主的慢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它的胃泌素水平升高,因为胃酸缺乏不能抑制G 细胞分泌,若病变严重,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内因子分泌减少,因而影响维生素B12也下降。慢性胃窦胃炎的胃泌素下降,下降程度随G 细胞破坏程度而定;因免疫因素引起的慢性胃炎的血清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阳性率75%以上)、内因子抗体或胃泌素抗体。

4、胃肠X 线钡餐检查

X 线钡餐检查不准确,不全面,但在排除某些恶性病灶如侵润性胃癌(皮革胃)、了解胃肠动

力方面是胃镜无法取代的。另外有一种气钡双重造影可以显示胃黏膜结构。对于萎缩性胃炎,它的胃黏膜皱襞相对平坦、减少;对于胃窦胃炎,它的胃窦黏膜呈钝锯齿状及胃窦部痉挛,或幽门前段持续性向心性狭窄,黏膜粗乱。对于疣状胃炎,它的胃窦部有结节状粗大皱襞,某些皱襞结节的中央有钡斑。

5、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目前幽门螺杆菌检查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一般包括有创和无创检查。有创是指在做胃镜时,胃镜获取胃黏膜标本,包括检查快速尿酸酶试验、病理Hp 检查、组织PCR 技术等;无创现在应用的比较多,是指血清抗体检测、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查HP 抗原检测等。

6、其他检查

实验室其他检查可以测一下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泌素抗体等。

(八)诊断

在临床上诊断慢性胃炎主要有以下要点:

1)要结合病史和体检:这个无特异性,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2)评估胃炎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有无消化不良症状和严重程度。

3)找出可能的病因或诱因:药物、酒精或胃十二指肠反流。

4)X 线检查:无多大价值,只能作为排它性诊断。

5)胃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九)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还需要注意一些鉴别诊断,病人即使出现消化不良症状也不一定是由慢性胃炎引起的,当按慢性胃炎处理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时,需考虑其他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胆道疾病等。

(十)治疗

目前在西医方面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1、消除或削弱攻击因子

(1)根除HP

成功根除HP 可使胃黏膜慢性活动性炎症得到明显改善,但对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的作用有限。 在临床上根除HP 的指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明显异常(做胃镜显示胃黏膜糜烂、中~重度萎缩、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 的慢性胃炎患者;

2)有胃癌家族史者;

3)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者;

4)消化不良症状经常规治疗疗效差者。

推荐根除HP 治疗方案:

1) 铋剂+两种抗生素

①铋剂标准剂量+阿莫西林500mg+甲硝唑 400mg ,bid × 2周。

②铋剂标准剂量+四环素500mg+甲硝唑400mg ,bid × 2周。

③铋剂标准剂量+克拉霉素250mg+甲硝唑400mg ,bid × 1周。

2)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

①PPI 标准剂量+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g ,bid × 1周。

②PPI 标准剂量+阿莫西林1 g+甲硝唑400mg ,bid × 1周。

③PPI 标准剂量+克拉霉素250mg+甲硝唑400mg ,bid × 1周。

3)四联疗法

对根除困难的可采用四联疗法,上述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再加上PPI 或CBS 。

(2)抑酸或抗酸治疗:

主要适用于胃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的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3. 针对胆汁反流或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的患者等情况要作相应治疗和处理。

2、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

主要适用于胃黏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治疗药物包括兼有杀菌作用的胶体铋、兼有抗酸和胆盐吸咐作用的铝碳酸制剂和具黏膜保护作用的硫糖铝等。

3、动力促进剂

主要适用于以上腹饱胀、早饱等症状为主者。

4、消除致病因子

在治疗方面要消除一些治病因子,如戒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停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5、对症治疗

在临床上也可采用对症治疗。比如给病人一些助消化药物、解痉药,或者补充一些维生素B 、

C 、E 等。

6、中药

在治疗上也可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也可与西药联合应用。

7、其他

在临床上还存在一些其他治疗,如病人有抑郁状态的可用抗抑郁的药物以及镇静药,适用于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的患者;对于恶性贫血患者可注射维生素B12;对于重度不典型增生,可采取预防性手术治疗,另外建议内镜下黏膜切除等。

(十一)预后

慢性胃炎的预后一般比较好。但是对于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发生癌变可能的,应定期随访,做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二、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上一部分主要介绍慢性胃炎在西医方面的认识和治疗,下一部分重点向大家介绍慢性胃炎在中医方面的治疗。

(一)病名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在中医中没有胃炎这个病名。

(二)病因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一般是饮食、劳倦、七情所伤。

1、饮食不当

平时饱餐过度、饥饿过度;素有胃疾或脾胃运作无力,复加饮食生冷或夏日炎热之时贪凉食用冰冷瓜果等等,导致寒湿积于胃中;或者吃的食物粗糙固硬,饮食辛辣厚味,多饮烈酒,饮茶过浓过多等,都会阻滞胃之气机。

2、情志因素

平常七情不畅,如抑郁寡欢,情怀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横逆犯胃;忧思过度,脾胃升降功能受阻等。

3、体质因素

个人素体禀赋不足,易感外邪;素体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易导致饮食内伤;先天脾胃虚弱,病后失调,导致脾胃纳运功能失调,不化水谷精微。

(三)病位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位在胃脘,主要涉及脾胃肝,初病在气分,久病可入血分。

(四)病性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有虚实之分,实者乃一般认为是有寒凝、食积、痰湿、气滞、血瘀,虚者主要是指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另外因为它的病情比较错综复杂,临床上容易见到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这是本病的特点。

(五)病机转化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的病机转化主要体现在寒转化为热,食积生痰湿,痰湿郁而化火,肝郁而化火,气滞导致痰阻,气滞导致血瘀,久病伤及中气,或中气虚弱易受外邪侵袭,脾胃虚弱导致食积,肝郁导致脾虚,脾虚易受肝侮等变化过程。

(六)分证论治

根据临床上分证,在中医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型。

1、脾虚胃寒

脾胃虚寒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胃凉隐痛,喜按喜热,吃的比较少,大便稀溏,畏寒肢冷,得温痛缓,餐后饱胀,口淡流涎,舌 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迟。

病机分析主要为素体脾胃阳气虚损,运化不及,寒浊内生,困阻脾胃之阳,常因饮冷感寒而复发。

它的治则主要是益气温中,散寒和胃。

方药一般用黄芪建中汤加上理中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黄芪 党参 桂枝 白芍 干姜 甘草 延胡索等。

2、肝胃不和

肝胃不和型的临床主要表现是胃脘胀满,气逆攻痛连胁,嗳气频频,得气则舒,嘈杂吞酸,喜叹息,舌苔薄白,脉弦。

主要是因为因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本证常因情志所伤而诱发。

在临床上治则是舒肝理气,和胃降逆。

常用的方药是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常用药物如醋柴胡 醋炒白芍 枳壳 甘草 延胡索 炒川楝子等。

3、湿热阻胃

湿热阻胃的临床表现为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口苦口粘,头身重着,纳呆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主要为湿热困阻中焦,气机不畅,不能运化水湿,郁而化火,湿热互结,困扰脾胃,中焦阻滞不通。

它的治则主要是清热化湿和胃。

方药用连朴饮合六一散加减。常用药物如黄连 栀子 清半夏 吴茱萸 藿香 六一散等。

4、血瘀阻滞

血瘀阻滞的临床表现是胃以疼痛为主,痛有定处,如针刺或刀割样疼痛,或吐血黑便,食后痛重,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脉弦涩。主要是因为患者胃痛日久不愈,气滞则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胃络壅塞,不通则引起的疼痛。

它的治法主要是理气化瘀止痛。

主要的方药用丹参饮和失笑散加减。主要的药物常用丹参 蒲黄 五灵脂 生大黄 檀香 三七粉。

5、阴虚胃燥

阴虚胃燥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胃热隐痛,兼见灼热不舒,口舌干燥,胃纳不馨,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无苔或苔剥脱,脉细数。它主要是患者素体阴虚,平时喜欢吃辛辣燥热之

品,或热病耗损胃阴,或久病中虚,生化乏源以致胃阴亏损,胃失濡养,气机不畅,上不布津。

我们治法主要是育阴生津,润燥和胃。

常用的方药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主要用的药物有北沙参 麦冬 鲜生地 玉竹 白芍 淡竹叶 生石膏 天冬 甘草等。

6、食滞伤胃型

食滞伤胃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伤食胃痛,脘腹饱胀,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吐后症轻,大便秘结有腐败异臭,苔厚黄腻,脉象弦滑。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停滞于胃,致使脾胃受损,胃失和降,腑气不通。

治法上我们主要采取消食导滞,调理气机。

常用的方药是枳实导滞丸合保和丸加减。常用的药物有枳实 莱菔子 炒橘皮 大黄 焦三仙 鸡内金 厚朴 半夏曲等。

(七)临证思路

在临床上病人病情迁延,临床证型比较复杂。所以在辨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主诉与现病史

它具有一个反复发作史,询问诱发原因,特别是受凉、饮食、情志、劳累等所伤,了解全身症状和治疗情况。有助于帮助诊断和辨证。

2、重视四诊合参及现代检查

通过望闻问三诊,明确疾病性质,了解涉及的脏腑、气血,病情的轻重缓急,现代医学手段为中医的检查扩大了视野,现在纤维胃镜的使用,强化了中医望诊的直观性。

3、明确病位

如果病史较短,一般会病在气分,属胃气阻滞,胃失和降;如果反复发作,病史长,一般病在血分,属气滞血瘀,经络不通,病位较深。通过现病史进一步辨证脏腑盛衰,所涉及脏腑主要是脾、胃、肝、胆。

4、确定病性

(1)根据发病特点分虚实

实证多为新病体壮,他的疼痛是按之尤甚或惧按,痛而胀闭,食后加剧,空腹减轻,脉实有力;虚证多为久病体弱,病势缓慢,按之得减或喜按,隐痛不闭,食后得缓,空腹加剧,脉虚沉弱。

此病虚多实少,实指的是寒热气滞,虚一般是指脾胃虚弱。

(2)根据临症的症候群分寒性、热性

1)如果患者素体脾胃气虚,一般多兼内寒,易受外寒侵袭,或为饮食生冷所伤,多为寒证,

表现为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泛吐清水,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或弦或迟;

2)如果患者素体胃热偏盛,或气机常郁,滞而不舒,一般认为是“气有余便是火”,多为热证,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吐酸嘈杂,口干口臭,渴喜冷饮,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如属胃阴不足,阴虚生热,兼见食少形瘦,舌光红少苔,脉细数。

(3)根据病初病久分气血

1)如果初病一般认为在气,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气滞多胀痛,气逆于上,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肝胃失和,兼见胃脘胀痛,涉及两胁,性情急躁易怒;气虚多隐痛,兼食少,食后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脉细。

2)在血者,有血瘀血虚之分。血瘀的特点是疼痛部位固定,状如针刺,舌质紫黯,脉细涩;血虚的病人多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气血生化不足,表现为面色萎黄不华,唇甲舌淡,头晕目眩,心悸神倦,舌淡脉细弱。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的各种证型往往不是单一出现或者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或者有兼杂,如虚实互见,寒热错杂,气血同病,或者同时兼有痰饮、食滞、湿热等等一些复杂症候。在治疗的过程中可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也可与西药联合应用。慢性胃炎的预后一般比较好。但是对于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发生癌变可能的,应定期随访,做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11

写在课前的话

慢性胃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对于慢性胃炎,目前在治疗上还没有特效药物。通过本次学习我们来了解一下目前慢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的概况。

一、 慢性胃炎在西医方面的概述和治疗

(一)概述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慢性胃炎发生在胃黏膜上,它是一个慢性病程,是炎症改变或者发展到萎缩性病变。

(二)流行病学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在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人当中,可有80%—90%都有慢性胃炎,一般女性少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越来越高。

(三)分型

慢性胃炎的分型是一个历史概况。

1728年,Stahl 首先提出慢性胃炎的概念。

1947年,Schindler 提出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三大类。

1973年,Strickland 提出慢性胃炎分成A 、B 两型。A 型是指胃体部弥漫性萎缩,胃窦黏膜基本正常。通常是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B 型是指胃窦部的炎症和萎缩,胃窦黏膜基本正常,通常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化学损伤所造成的。

1988年,Wyatt 提出慢性胃炎分成三大类,分别叫A 、B 、C 。 A(Autoimmune)是指自身免疫性,B(Bacterial)是指细菌性的,C(Chemical damage)是指化学损伤性的。

1982年,在我国慢性胃炎学术会议上,有人提出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 1990年,在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提出了一种悉尼胃炎分类法,在1996年的时候被更新。它从组织学上方面进行分类,以病变为核心,作出三种诊断,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特殊类型胃炎。诊断时需要在前面加上病因诊断,在后面要有形态学描述。根据描述有无炎症、活动度情况、有无萎缩、有无肠化生、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在程度上可给予分级,分成无、轻、中、重四级。

目前,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靠内镜诊断,以肉眼所见描述为主,胃黏膜有无充血、水肿、黏膜是否易脆、有无渗出、扁平糜烂、隆起糜烂、皱襞萎缩或者增粗、结节状,黏膜下血管有无显露、黏膜内有无出血等。根据内镜下肉眼所见的。可确定7种内镜下的胃炎诊断,包括充血渗出型、平坦糜烂型、隆起糜烂型、萎缩型、出血型、反流型、皱襞增生型。

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要求从临床、内镜、病理组织学上进行分类,可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特殊类型。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

1、生物因素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90%以上都有Hp 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革兰阴性微需氧菌,呈弯曲螺旋状,一端带有2-6根鞭毛,寄居于胃上皮细胞表面,在胃小凹上部胃上皮表面和黏液层中易找到,亦可侵入到细胞间隙中。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可以产生多种酶如尿素酶及其代谢产物氨、过氧化氢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 等,对黏膜有破坏作用;

2)幽门螺杆菌可分泌细胞毒素,如含有细胞毒素相关基因和空泡毒素基因的菌株,可导致胃黏膜细胞的空泡样变性及坏死;

3)Hp 抗体可造成自身免疫损伤。

HP 感染作为慢性胃炎病因的主要依据:

1)绝大多数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可检出HP ;

2)HP 在胃内的分布与胃内炎症的分布一致;

3)根除HP 可以使胃黏膜炎症消退。

2、免疫因素

部分慢性胃炎病因是以胃体胃炎表现为主,血清中能检测到壁细胞抗体(PCA ),伴恶性贫血者还能检出内因子抗体(IFA ), 壁细胞抗原和PCA 形成免疫复合体在补体参与下,破坏壁细胞。IFA 与内因子结合后阻断维生素B12与内因子结合,导致恶性贫血。

3、物理因素

长期饮用浓茶、烈酒、咖啡、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都可导致胃黏膜的反复损伤。

4、化学元素

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黏膜屏障;烟草中的尼古丁不仅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还可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造成胆汁反流;各种原因的胆汁反流均破坏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症改变。

5、其他

慢性胃炎的萎缩性病变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胃黏膜营养因子(如胃泌素,表皮生成因子等)缺乏,或胃黏膜感觉神经终器对这些因子不敏感,可引起胃黏膜萎缩; 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营养不良都可引起慢性胃炎; 糖尿病、甲状腺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干燥综合征患者同时伴有萎缩性胃炎者亦较多见。

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

A. 长期饮用浓茶、烈酒、咖啡等食物

B. 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

C. 免疫力低下

D. 幽门螺杆菌感染

正确答案:D

解析:因为绝大多数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可检出HP ;HP 在胃内的分布与胃内炎症的分布一致;根除HP 可以使胃黏膜炎症消退。

(五)病理改变

胃炎是从浅表逐渐向深扩展至腺区,继而腺体有破坏和减少(萎缩)的过程。

1、黏膜慢性炎症

黏膜的慢性炎症主要是以胃小弯之间的固有膜内有炎性细胞侵润为特征,炎性细胞主要是浆细胞、淋巴细胞,偶有嗜酸细胞。

固有膜上可看到水肿、充血,甚至灶性出血。有时可见糜烂,即固有膜坏死(病变不涉及黏膜肌层)。表层上皮细胞变扁平,其排列常不规则。

根据慢性炎症细胞密集程度和侵润深度分级,如果两个都有,可以前者为主。 正常情况下,如果单个核细胞每高倍视野

黏膜慢性炎症可分为三度:

1)轻度是指慢性炎性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1/3;

2)中度是指慢性炎性细胞较密集,超过黏膜层的1/3,达到2/3;

3)重度是指慢性炎性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

在计算密度程度时要避开淋巴滤泡及周围淋巴细胞区。

对于活动性炎症,慢性炎症背景上有中性粒细胞侵润,可把它分为Ⅱ度:

1)中度是黏膜层较多中性粒细胞,并在表面上皮细胞间、小凹上皮细胞间或腺管上皮间可见;

2)重度是中性粒细胞较密集,或除中度所见外还见小凹脓肿。

2、腺体萎缩

腺体萎缩是指胃的固有腺体减少。幽门腺萎缩是指幽门腺减少或由肠化腺体来替代;胃底(体)腺萎缩是指胃底(体)

腺假幽门腺化生、肠上皮化生或腺体本身减少。

根据腺体萎缩的程度可分为三度:

1)轻度是指固有腺体数减少,但少于原来腺体的1/3,大部分腺体保留。

2)中度是指固有腺体数减少,但多余原有腺体的1/3,小于原有腺体的2/3,残存腺体不规则

分布。

3)重度是指固有腺体数减少,但多余原有腺体的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于完全消失掉。

3、肠腺化生

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性病变常见肠上皮化生(肠化)或是假幽门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肠化是指胃黏膜内出现肠型上皮。

根据细胞形态以及分泌黏液类型,可将肠腺化生分为四型:

1)Ⅰ型:小肠型完全肠化,占多数;

2)Ⅱ型:小肠型不完全肠化;

3)Ⅲ 型:大肠型完全肠化;

4) Ⅳ型:大肠型不完全肠化。

肠腺化生的小肠型肠化,一般可在正常胃内出现,无重要临床意义。大肠型肠化,尤其Ⅳ型与胃癌密切相关,现在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期病变。

4、异形增生(不典型增生)

异形增生指的是腺管以及表面上皮在增生中偏离了正常分化所产生的形态和功能异常,可以发生在胃小凹上皮和肠化生处。按程度可分为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

5、其他组织学特征

在病理上还可看到一些其他的组织学特征,一般分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不需分级。非特异性是指有淋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等。特异性是指肉芽肿、集簇性的嗜酸性的粒细胞侵润,及明显上皮内淋巴细胞和特异性病原体等。

6、其它病理改变

针对临床上慢性表浅性胃炎(CSG ),它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炎性细胞侵润,局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面,腺体则完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它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

CAG 除炎性细胞浸润外,有腺体破坏、萎缩、消失,黏膜变薄。表面上皮细胞萎缩并失去分泌黏液能力。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两类,,一类是多灶萎缩性胃炎: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多由Hp 感染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来。另一类是自身免疫性胃炎: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由自身免疫引起。

7、小结

总之,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实质是胃黏膜上皮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六)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轻重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并非一致。一般情况下,它的病程迁延,大多无症状或症状很轻。 部分病人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无规律性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

少数病例出现较重的症状,比如疼痛、厌食、消瘦,酷似胃癌的表现。另外临床上自身免疫性胃炎除了有明显厌食、消瘦外,同时伴有贫血、舌炎等。

(七)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胃镜和活组织检查

浅表性胃炎在胃镜和活组织检查中主要表现为黏膜的充血、水肿,然后有花斑状的红白相间的改变,并且是以红为主的,或者呈那个麻疹样的表现,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以有局限性的糜烂和出血点。

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红色,可呈浅红色、灰色、灰黄色或灰绿色,重度萎缩呈灰白色,色泽深浅不一,皱襞变细、变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枝状或网状。有时在萎缩黏膜上见到上皮细胞增生而成的颗粒。萎缩的黏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可有糜烂灶。 在做胃镜时如果感觉到病人有异常,通常都会做活检,然后及时做病理组织学及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慢性胃炎的诊断有赖于胃镜检查直视下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它的确诊及程度判定主要靠病理学检查。慢性胃炎病变有局灶性分布,活检宜多部位取材,标本要足够大,达到黏膜肌层,取材部位越多,诊断正确率越高。

胃镜和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排除胃癌及消化性溃疡病变。

2、胃液分析

胃液分析能够判断胃泌酸的功能,有助于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注射组织胺或五肽胃泌素后可测定它的最大泌酸量和高峰泌酸量。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酸是正常的。疣状胃炎(以增生为主),它可有胃酸分泌增高。萎缩性胃炎,是指比较广泛而严重的,它的胃酸分泌降低,尤其以胃体胃炎明显,并且与腺体萎缩的程度呈正比。

3、血清学检测-胃泌素含量测定

胃体为主的慢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它的胃泌素水平升高,因为胃酸缺乏不能抑制G 细胞分泌,若病变严重,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内因子分泌减少,因而影响维生素B12也下降。慢性胃窦胃炎的胃泌素下降,下降程度随G 细胞破坏程度而定;因免疫因素引起的慢性胃炎的血清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阳性率75%以上)、内因子抗体或胃泌素抗体。

4、胃肠X 线钡餐检查

X 线钡餐检查不准确,不全面,但在排除某些恶性病灶如侵润性胃癌(皮革胃)、了解胃肠动

力方面是胃镜无法取代的。另外有一种气钡双重造影可以显示胃黏膜结构。对于萎缩性胃炎,它的胃黏膜皱襞相对平坦、减少;对于胃窦胃炎,它的胃窦黏膜呈钝锯齿状及胃窦部痉挛,或幽门前段持续性向心性狭窄,黏膜粗乱。对于疣状胃炎,它的胃窦部有结节状粗大皱襞,某些皱襞结节的中央有钡斑。

5、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目前幽门螺杆菌检查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一般包括有创和无创检查。有创是指在做胃镜时,胃镜获取胃黏膜标本,包括检查快速尿酸酶试验、病理Hp 检查、组织PCR 技术等;无创现在应用的比较多,是指血清抗体检测、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查HP 抗原检测等。

6、其他检查

实验室其他检查可以测一下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泌素抗体等。

(八)诊断

在临床上诊断慢性胃炎主要有以下要点:

1)要结合病史和体检:这个无特异性,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2)评估胃炎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有无消化不良症状和严重程度。

3)找出可能的病因或诱因:药物、酒精或胃十二指肠反流。

4)X 线检查:无多大价值,只能作为排它性诊断。

5)胃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九)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还需要注意一些鉴别诊断,病人即使出现消化不良症状也不一定是由慢性胃炎引起的,当按慢性胃炎处理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时,需考虑其他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胆道疾病等。

(十)治疗

目前在西医方面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1、消除或削弱攻击因子

(1)根除HP

成功根除HP 可使胃黏膜慢性活动性炎症得到明显改善,但对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的作用有限。 在临床上根除HP 的指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明显异常(做胃镜显示胃黏膜糜烂、中~重度萎缩、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 的慢性胃炎患者;

2)有胃癌家族史者;

3)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者;

4)消化不良症状经常规治疗疗效差者。

推荐根除HP 治疗方案:

1) 铋剂+两种抗生素

①铋剂标准剂量+阿莫西林500mg+甲硝唑 400mg ,bid × 2周。

②铋剂标准剂量+四环素500mg+甲硝唑400mg ,bid × 2周。

③铋剂标准剂量+克拉霉素250mg+甲硝唑400mg ,bid × 1周。

2)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

①PPI 标准剂量+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g ,bid × 1周。

②PPI 标准剂量+阿莫西林1 g+甲硝唑400mg ,bid × 1周。

③PPI 标准剂量+克拉霉素250mg+甲硝唑400mg ,bid × 1周。

3)四联疗法

对根除困难的可采用四联疗法,上述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再加上PPI 或CBS 。

(2)抑酸或抗酸治疗:

主要适用于胃黏膜糜烂或以烧心、反酸、上腹饥饿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的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3. 针对胆汁反流或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的患者等情况要作相应治疗和处理。

2、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

主要适用于胃黏膜糜烂、出血或症状明显者。治疗药物包括兼有杀菌作用的胶体铋、兼有抗酸和胆盐吸咐作用的铝碳酸制剂和具黏膜保护作用的硫糖铝等。

3、动力促进剂

主要适用于以上腹饱胀、早饱等症状为主者。

4、消除致病因子

在治疗方面要消除一些治病因子,如戒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停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5、对症治疗

在临床上也可采用对症治疗。比如给病人一些助消化药物、解痉药,或者补充一些维生素B 、

C 、E 等。

6、中药

在治疗上也可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也可与西药联合应用。

7、其他

在临床上还存在一些其他治疗,如病人有抑郁状态的可用抗抑郁的药物以及镇静药,适用于睡眠差、有明显精神因素的患者;对于恶性贫血患者可注射维生素B12;对于重度不典型增生,可采取预防性手术治疗,另外建议内镜下黏膜切除等。

(十一)预后

慢性胃炎的预后一般比较好。但是对于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发生癌变可能的,应定期随访,做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二、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上一部分主要介绍慢性胃炎在西医方面的认识和治疗,下一部分重点向大家介绍慢性胃炎在中医方面的治疗。

(一)病名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在中医中没有胃炎这个病名。

(二)病因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一般是饮食、劳倦、七情所伤。

1、饮食不当

平时饱餐过度、饥饿过度;素有胃疾或脾胃运作无力,复加饮食生冷或夏日炎热之时贪凉食用冰冷瓜果等等,导致寒湿积于胃中;或者吃的食物粗糙固硬,饮食辛辣厚味,多饮烈酒,饮茶过浓过多等,都会阻滞胃之气机。

2、情志因素

平常七情不畅,如抑郁寡欢,情怀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横逆犯胃;忧思过度,脾胃升降功能受阻等。

3、体质因素

个人素体禀赋不足,易感外邪;素体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易导致饮食内伤;先天脾胃虚弱,病后失调,导致脾胃纳运功能失调,不化水谷精微。

(三)病位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位在胃脘,主要涉及脾胃肝,初病在气分,久病可入血分。

(四)病性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有虚实之分,实者乃一般认为是有寒凝、食积、痰湿、气滞、血瘀,虚者主要是指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另外因为它的病情比较错综复杂,临床上容易见到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这是本病的特点。

(五)病机转化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的病机转化主要体现在寒转化为热,食积生痰湿,痰湿郁而化火,肝郁而化火,气滞导致痰阻,气滞导致血瘀,久病伤及中气,或中气虚弱易受外邪侵袭,脾胃虚弱导致食积,肝郁导致脾虚,脾虚易受肝侮等变化过程。

(六)分证论治

根据临床上分证,在中医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型。

1、脾虚胃寒

脾胃虚寒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胃凉隐痛,喜按喜热,吃的比较少,大便稀溏,畏寒肢冷,得温痛缓,餐后饱胀,口淡流涎,舌 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迟。

病机分析主要为素体脾胃阳气虚损,运化不及,寒浊内生,困阻脾胃之阳,常因饮冷感寒而复发。

它的治则主要是益气温中,散寒和胃。

方药一般用黄芪建中汤加上理中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黄芪 党参 桂枝 白芍 干姜 甘草 延胡索等。

2、肝胃不和

肝胃不和型的临床主要表现是胃脘胀满,气逆攻痛连胁,嗳气频频,得气则舒,嘈杂吞酸,喜叹息,舌苔薄白,脉弦。

主要是因为因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本证常因情志所伤而诱发。

在临床上治则是舒肝理气,和胃降逆。

常用的方药是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常用药物如醋柴胡 醋炒白芍 枳壳 甘草 延胡索 炒川楝子等。

3、湿热阻胃

湿热阻胃的临床表现为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口苦口粘,头身重着,纳呆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主要为湿热困阻中焦,气机不畅,不能运化水湿,郁而化火,湿热互结,困扰脾胃,中焦阻滞不通。

它的治则主要是清热化湿和胃。

方药用连朴饮合六一散加减。常用药物如黄连 栀子 清半夏 吴茱萸 藿香 六一散等。

4、血瘀阻滞

血瘀阻滞的临床表现是胃以疼痛为主,痛有定处,如针刺或刀割样疼痛,或吐血黑便,食后痛重,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脉弦涩。主要是因为患者胃痛日久不愈,气滞则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胃络壅塞,不通则引起的疼痛。

它的治法主要是理气化瘀止痛。

主要的方药用丹参饮和失笑散加减。主要的药物常用丹参 蒲黄 五灵脂 生大黄 檀香 三七粉。

5、阴虚胃燥

阴虚胃燥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胃热隐痛,兼见灼热不舒,口舌干燥,胃纳不馨,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无苔或苔剥脱,脉细数。它主要是患者素体阴虚,平时喜欢吃辛辣燥热之

品,或热病耗损胃阴,或久病中虚,生化乏源以致胃阴亏损,胃失濡养,气机不畅,上不布津。

我们治法主要是育阴生津,润燥和胃。

常用的方药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主要用的药物有北沙参 麦冬 鲜生地 玉竹 白芍 淡竹叶 生石膏 天冬 甘草等。

6、食滞伤胃型

食滞伤胃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伤食胃痛,脘腹饱胀,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吐后症轻,大便秘结有腐败异臭,苔厚黄腻,脉象弦滑。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停滞于胃,致使脾胃受损,胃失和降,腑气不通。

治法上我们主要采取消食导滞,调理气机。

常用的方药是枳实导滞丸合保和丸加减。常用的药物有枳实 莱菔子 炒橘皮 大黄 焦三仙 鸡内金 厚朴 半夏曲等。

(七)临证思路

在临床上病人病情迁延,临床证型比较复杂。所以在辨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主诉与现病史

它具有一个反复发作史,询问诱发原因,特别是受凉、饮食、情志、劳累等所伤,了解全身症状和治疗情况。有助于帮助诊断和辨证。

2、重视四诊合参及现代检查

通过望闻问三诊,明确疾病性质,了解涉及的脏腑、气血,病情的轻重缓急,现代医学手段为中医的检查扩大了视野,现在纤维胃镜的使用,强化了中医望诊的直观性。

3、明确病位

如果病史较短,一般会病在气分,属胃气阻滞,胃失和降;如果反复发作,病史长,一般病在血分,属气滞血瘀,经络不通,病位较深。通过现病史进一步辨证脏腑盛衰,所涉及脏腑主要是脾、胃、肝、胆。

4、确定病性

(1)根据发病特点分虚实

实证多为新病体壮,他的疼痛是按之尤甚或惧按,痛而胀闭,食后加剧,空腹减轻,脉实有力;虚证多为久病体弱,病势缓慢,按之得减或喜按,隐痛不闭,食后得缓,空腹加剧,脉虚沉弱。

此病虚多实少,实指的是寒热气滞,虚一般是指脾胃虚弱。

(2)根据临症的症候群分寒性、热性

1)如果患者素体脾胃气虚,一般多兼内寒,易受外寒侵袭,或为饮食生冷所伤,多为寒证,

表现为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泛吐清水,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或弦或迟;

2)如果患者素体胃热偏盛,或气机常郁,滞而不舒,一般认为是“气有余便是火”,多为热证,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吐酸嘈杂,口干口臭,渴喜冷饮,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如属胃阴不足,阴虚生热,兼见食少形瘦,舌光红少苔,脉细数。

(3)根据病初病久分气血

1)如果初病一般认为在气,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气滞多胀痛,气逆于上,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肝胃失和,兼见胃脘胀痛,涉及两胁,性情急躁易怒;气虚多隐痛,兼食少,食后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脉细。

2)在血者,有血瘀血虚之分。血瘀的特点是疼痛部位固定,状如针刺,舌质紫黯,脉细涩;血虚的病人多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气血生化不足,表现为面色萎黄不华,唇甲舌淡,头晕目眩,心悸神倦,舌淡脉细弱。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的各种证型往往不是单一出现或者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或者有兼杂,如虚实互见,寒热错杂,气血同病,或者同时兼有痰饮、食滞、湿热等等一些复杂症候。在治疗的过程中可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也可与西药联合应用。慢性胃炎的预后一般比较好。但是对于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发生癌变可能的,应定期随访,做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11


相关内容

  • 探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方法
  • 摘要:在医学界,慢性肝炎一直以来都是复杂难愈的代名词,这主要因为慢性肝炎病机复杂,医疗过程迁延漫长.现代医学领域治疗慢性肝炎普遍以西医为主,但结果一直不尽如人意,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这一领域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法在治疗时需要进一步找寻更多的切入点,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实现相互渗透,同时加 ...

  • [心衰国际学院]季晓平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的最新进展
  • 在2017年心力衰竭国际学院济南站活动中,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季晓平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衰的最新进展"的精彩报告. HF现状 上个世纪末 ◆确定了心肌重构是慢性心衰(HF)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机制 ◆肯定了导致心肌重构的主因为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神 ...

  • 中西医结合治肝病殊途同归
  • 得了肝病该如何进行治疗?究竟是西医好还是中医治疗肝病好呢?许多的患者在错误的宣传.误导下,感觉到无所适从.如何选择医院?如何选择治疗?如何自己能够判断疗效.这是目前长期困扰许多慢性肝病患者的严重问题.为此,本刊专门请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二科主任蒋芳莉为大家讲解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的特点. ...

  • 中医药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展_郑翔
  • 2011年11月河南中医November Vol.31 2011No.11 第31卷第11期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药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展 郑 12翔,陈好远 (1.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14:2.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 ...

  •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病因及诊断要点_于萍
  • DOI:10.15912/j.cnki.gocm.2011.32.067 • 中医中药 • 397 白芍各15g ,当归10g .便秘者,加肉苁蓉15g .大黄10g .1.3 疗效判断 ①治愈,腰腿疼痛消失,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根性压痛(-),胜任工作者.②显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活动基本无 ...

  • 重庆知名名老中医大全
  • 重庆的名老中医要消失了,他们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人都学西医切老 重庆的名老中医要消失了,他们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人都学西医切老,需要的老师们赶紧收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收藏,收藏,再收藏 在重庆,有这么一群人 不管他们在不在江湖 江湖总有关于他们的传说„„ 你哪怕只是想qio他们一眼, 呵呵, 出门左手 ...

  • 外科3个临床路径
  • 乳痈(急性乳腺炎)成脓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急性乳腺炎的成脓期患者. 一.乳痈(急性乳腺炎)成脓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乳痈(ICD 编码:BWR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乳腺炎(ICD-10:O91,N61) (二)诊断依 ...

  • 2010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 要点: 1.西医病因及中医病因病机 2.诊断 3.西医治疗 4.辨证论治 细目二:支气管哮喘 要点: 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心源性哮喘的鉴别 4.西医治疗 5.辨证论治 细目三:肺炎球菌肺炎 要点: 1.分类 医学 教育.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疲劳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 第37卷第3期2009年6月 广州医学院学报 ACADEMICJOURNALOFGUANGZHOUMEDICALCOLLEGE V01.37No.3 Jun.2009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疲劳的中西医发病 机制及治疗进展 陈务华1 姚红2潘宗奇3 (1广州医学院08级研究生:2广州医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