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感悟"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感悟“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内知识的外向扩展,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

的实践活动,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巩固学生知识内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同

时又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最佳载体。但长期以来还是有位数不少的教师仅

把作业视为一种“程式”,仅仅几遍词语抄写、课文背诵或是教辅材料中的标准

化试题来巩固学生的知识。这些单打弥散、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作业不但禁锢

了学生的思维,也有碍于孩子们天性和个性发展。

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既要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又要根据学情,对作

业内容和形式有目的地进行取舍、整合,以体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依托文本,放

眼生活,加强整合”的理念,使之成为拓展知识,开发智力,点燃思维火花的“营

养套餐”,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作业 整合 语文素养

一、知识点的整合

课本中所呈现的文章,大多是知名作家写的,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内涵丰富,

语言精炼,用词准确,条理清晰,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导师,所以我们要引导

学生品读经典,随时积累,融会贯通。可以设计一些作业让学生进行想像、记忆、

理解,在他们头脑中构建一个较为牢固的知识网络体系。如学完季羡林写的《自

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后,我设计了如下作业题:

①“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成语写出了 ,其中

前者侧重写 ,后者侧重写 。

②这一课中,我学到了很有表现力的词语,如“莞尔一笑”是

写 ,使人一读就感受到 ;“应接不暇”的

意思是 ,通常用于 。

③如果你来到了德国,漫步在街头,抬头会看到一种怎样的奇丽景色?请

动笔写下来。(用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①②题是针对新词语巩固的习题,我不是让学生机械抄写,而是让他们结合

理解来积累词语。而第③题不是让学生单纯的背诵记忆,而是结合词义展开想象,

在学生形象思维的空间形成一个“姹紫嫣红”画面。词文结合,获得感性的个人

涵义。抄写与思维熔为一炉,理解与背诵结为一体。

又如五上年级第二组课文都是游子思乡怀乡的绝唱,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深的

思恋和热爱。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把这一组四篇课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之

形成一个知识链,也使教与学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①在诗人眼中,“明月”是思乡之情的象征:宋代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

中写道:“ , ”;清代的袁枚也说:

“ ,年年相见在他乡。”“秋”也总能引发诗人的乡愁:唐代的

张籍在《秋思》中说:“ , ”马戴写得更加凄苦:

“ ,寒灯独夜人。”我还知道这样的诗句

有 , ; , (写得越多越

好)

②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如一杯茗茶,越品味越醇香。这一组课文中,

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 ,香气袭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

了 ,而《小桥流水人家》又深情地写

了 。

③阅读链接:余光中、席慕容的《乡愁》

课文中有些词句具有丰富的内涵,只有入景入情,才能和书(诗)中之人

同悲欢。如果用平淡的语言去解释,势必破坏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高浓度

高的意境美。因此我们可以从课文的语段中搜索这些意思相同或相互关联的词

句,科学地整合,继而指导学生倾心理解,让学生在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认

知、占有文本的语言。

二、积累与运用的整合

学习语文,建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因而,在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

知识的建构时,就应该考虑到要为迁移而教。作业的本质就是一种知识的内化和

迁移。内化迁移类作业的设计既要区别于旧知,又要含有旧知,应在引导学生在

产生新知与相关旧知的联系中,固化旧知,迁移新知,使语言积累与运用得到有

机的整合。

例如,教学五上年级《回顾拓展·七》中的日积月累后,我设计了以下的

练习:

同( )敌( ) 临危( )( ) 勇往( )( ) 不( )不( )

( )( )壮志 大义( )( ) ( )生( )义 众志( )( )

①先把词语填写完整。

②以上成语表示团结一心的有:

表示英勇顽强的有:

③根据开头选择以上2-3个词语,写一段50字左右的话。

狼牙山五壮士

这样的作业基于文本,既要学生熟悉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又要熟知狼牙山

五壮士的英勇事迹;其次,在把握成语的特点后,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延伸,

即将平时积累的零散的语言信息纳入到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去,这样掌握的语言信

息才是丰满的,灵动的。

三、能力与方法的整合

判断一道作业题的优良,其一看是否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其二是否体现

语文能力的提高与甄别,即我们要思考的是这道作业题背后的“含金量”,通过

练习我们可以提升学生哪些语文能力,掌握哪些方法,是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是

把握关键性词语的能力,是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是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和综合归

纳的能力,这是我们每位教师要思考的。如学好四下年级第一组描写景物的课文

以后,我设计了以下习题:

①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

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

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

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③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

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1、这三个语段都在写水,语段①从 和 两个方面描写

了 ;语段②选自课文 ,所写的漓江水 ;

语段③所写的天山水则给了我们 的感觉。

2、三个语段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特别是语段①和③都是在写流动之水,

你觉得这些比喻可以互换吗?为什么?请写出你的意见。

3、你能学着第②语段的语言表达特点,来写一段话吗? 以上三个语段从不同的侧重点来描写流动之水的美,第①语段是四上年级课

文中选取的,从声音和形状两方面写出潮水壮观之美。第②③语段是四下年级一

组课文里的,第②语段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写出漓江水宁静之美。第③语段作

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写出天山雪水动人的美。真可谓是各具千秋,各

领风骚。我巧妙地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比,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多

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的,以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表达

能力。

四、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语文素养的提出把学习做人与学习语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整体人的发展思

想。每一篇课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就决定了语文作业应

注重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减

少单一训练功能的语文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多个维度、多个培养目标相融的综合

性作业。如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我设计如下作业题: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颤抖:

破烂不堪:

②课文里,最令我感动的句子: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

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当时,父亲也许在想: 感动的理由:

④学了课文,你有什么话对自己的父母说吗?回家后想为父母做些什么?

以上作业,既有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训练,又有思想教育的

渗透。第③题是让孩子移情体验,培养想象力。而第④题则切己体情,给学生一

个自己向父母抒发感激之情、表达爱意的机会。这样的作业练习,可谓多方整合,

巧妙融通,关注的是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

课文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就是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零星地散落在语言的海洋

中,单个的珍珠虽然也很美,但总不如成串的珍珠更漂亮,更具魅力。所以我们

老师要做的就是通过作业这一途径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使之成为一串价

值连城的珍珠项链,让学生获得应当获得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1+1>2”的整

体效益。

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感悟“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内知识的外向扩展,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

的实践活动,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巩固学生知识内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同

时又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最佳载体。但长期以来还是有位数不少的教师仅

把作业视为一种“程式”,仅仅几遍词语抄写、课文背诵或是教辅材料中的标准

化试题来巩固学生的知识。这些单打弥散、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作业不但禁锢

了学生的思维,也有碍于孩子们天性和个性发展。

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既要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又要根据学情,对作

业内容和形式有目的地进行取舍、整合,以体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依托文本,放

眼生活,加强整合”的理念,使之成为拓展知识,开发智力,点燃思维火花的“营

养套餐”,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作业 整合 语文素养

一、知识点的整合

课本中所呈现的文章,大多是知名作家写的,是精心挑选出来的。内涵丰富,

语言精炼,用词准确,条理清晰,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导师,所以我们要引导

学生品读经典,随时积累,融会贯通。可以设计一些作业让学生进行想像、记忆、

理解,在他们头脑中构建一个较为牢固的知识网络体系。如学完季羡林写的《自

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后,我设计了如下作业题:

①“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成语写出了 ,其中

前者侧重写 ,后者侧重写 。

②这一课中,我学到了很有表现力的词语,如“莞尔一笑”是

写 ,使人一读就感受到 ;“应接不暇”的

意思是 ,通常用于 。

③如果你来到了德国,漫步在街头,抬头会看到一种怎样的奇丽景色?请

动笔写下来。(用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①②题是针对新词语巩固的习题,我不是让学生机械抄写,而是让他们结合

理解来积累词语。而第③题不是让学生单纯的背诵记忆,而是结合词义展开想象,

在学生形象思维的空间形成一个“姹紫嫣红”画面。词文结合,获得感性的个人

涵义。抄写与思维熔为一炉,理解与背诵结为一体。

又如五上年级第二组课文都是游子思乡怀乡的绝唱,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深的

思恋和热爱。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把这一组四篇课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之

形成一个知识链,也使教与学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①在诗人眼中,“明月”是思乡之情的象征:宋代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

中写道:“ , ”;清代的袁枚也说:

“ ,年年相见在他乡。”“秋”也总能引发诗人的乡愁:唐代的

张籍在《秋思》中说:“ , ”马戴写得更加凄苦:

“ ,寒灯独夜人。”我还知道这样的诗句

有 , ; , (写得越多越

好)

②款款思乡情,浓浓恋乡意,如一杯茗茶,越品味越醇香。这一组课文中,

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 ,香气袭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

了 ,而《小桥流水人家》又深情地写

了 。

③阅读链接:余光中、席慕容的《乡愁》

课文中有些词句具有丰富的内涵,只有入景入情,才能和书(诗)中之人

同悲欢。如果用平淡的语言去解释,势必破坏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高浓度

高的意境美。因此我们可以从课文的语段中搜索这些意思相同或相互关联的词

句,科学地整合,继而指导学生倾心理解,让学生在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认

知、占有文本的语言。

二、积累与运用的整合

学习语文,建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因而,在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

知识的建构时,就应该考虑到要为迁移而教。作业的本质就是一种知识的内化和

迁移。内化迁移类作业的设计既要区别于旧知,又要含有旧知,应在引导学生在

产生新知与相关旧知的联系中,固化旧知,迁移新知,使语言积累与运用得到有

机的整合。

例如,教学五上年级《回顾拓展·七》中的日积月累后,我设计了以下的

练习:

同( )敌( ) 临危( )( ) 勇往( )( ) 不( )不( )

( )( )壮志 大义( )( ) ( )生( )义 众志( )( )

①先把词语填写完整。

②以上成语表示团结一心的有:

表示英勇顽强的有:

③根据开头选择以上2-3个词语,写一段50字左右的话。

狼牙山五壮士

这样的作业基于文本,既要学生熟悉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又要熟知狼牙山

五壮士的英勇事迹;其次,在把握成语的特点后,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延伸,

即将平时积累的零散的语言信息纳入到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去,这样掌握的语言信

息才是丰满的,灵动的。

三、能力与方法的整合

判断一道作业题的优良,其一看是否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其二是否体现

语文能力的提高与甄别,即我们要思考的是这道作业题背后的“含金量”,通过

练习我们可以提升学生哪些语文能力,掌握哪些方法,是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是

把握关键性词语的能力,是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是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和综合归

纳的能力,这是我们每位教师要思考的。如学好四下年级第一组描写景物的课文

以后,我设计了以下习题:

①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

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

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

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③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

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1、这三个语段都在写水,语段①从 和 两个方面描写

了 ;语段②选自课文 ,所写的漓江水 ;

语段③所写的天山水则给了我们 的感觉。

2、三个语段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特别是语段①和③都是在写流动之水,

你觉得这些比喻可以互换吗?为什么?请写出你的意见。

3、你能学着第②语段的语言表达特点,来写一段话吗? 以上三个语段从不同的侧重点来描写流动之水的美,第①语段是四上年级课

文中选取的,从声音和形状两方面写出潮水壮观之美。第②③语段是四下年级一

组课文里的,第②语段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写出漓江水宁静之美。第③语段作

者通过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写出天山雪水动人的美。真可谓是各具千秋,各

领风骚。我巧妙地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比,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多

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的,以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表达

能力。

四、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语文素养的提出把学习做人与学习语文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整体人的发展思

想。每一篇课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就决定了语文作业应

注重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减

少单一训练功能的语文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多个维度、多个培养目标相融的综合

性作业。如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我设计如下作业题: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颤抖:

破烂不堪:

②课文里,最令我感动的句子: ③“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

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当时,父亲也许在想: 感动的理由:

④学了课文,你有什么话对自己的父母说吗?回家后想为父母做些什么?

以上作业,既有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训练,又有思想教育的

渗透。第③题是让孩子移情体验,培养想象力。而第④题则切己体情,给学生一

个自己向父母抒发感激之情、表达爱意的机会。这样的作业练习,可谓多方整合,

巧妙融通,关注的是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

课文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就是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零星地散落在语言的海洋

中,单个的珍珠虽然也很美,但总不如成串的珍珠更漂亮,更具魅力。所以我们

老师要做的就是通过作业这一途径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使之成为一串价

值连城的珍珠项链,让学生获得应当获得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1+1>2”的整

体效益。


相关内容

  •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9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堂 9 泉 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体会泉水的奇丽,并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品味泉 ...

  • 泉城第一课时教案
  • <泉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读"剔""啸""昼",学会10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首尾两个自然段. 3. 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泉城 ...

  • 杨保军讲话:什么是好的城市设计
  •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杨保军先生评析城市规划设计的启发 在五合国际的设计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城市规划设计.从单纯的住宅区到旅游度假区再到大规模的新城开发,规划设计的尺度越来越大,项目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在保持这种增长速度的同时,我们对于设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合规划的发展 ...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 盐城市名教师 王防刚 一.拼音园地 1.易读错音节: 济南 散落 拎起 喷吐 散布 村寨 倒映 恰似 羚羊 窜出 咀嚼 毛毡 牛犊 骠悍 鬃毛 驰骋 吆喝 一抹 诗兴 吩咐 撮一点 口占一绝 古木参天 长毛山羊 笨笨拙拙 2.多音字: 济 散 倒 载 ...

  •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塾堂皇筻堡 21 年 9 1 01 月 5日■江苏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l 水多 . 泉水美 , 激发热爱祖 国大 自 l 苏教版小学语 文教 科书第七 然的思想感情. l 册三 单元 第八课 . 周绪红 8 . 济南的泉水就是这么让人喜 1 I 师引读 :说到济南 , 欢! " --&quo ...

  • 小学语文S版[珍珠鸟]教学设计
  • < 珍珠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龙台小学 安晋英 教学目标: 1. 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 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2.初步学会观察.描写动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只有与动物和谐 ...

  • [小露珠](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 一. 营造氛围,引领学生感受童话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露珠(课件出示小露珠的图片),你们喜欢它吗? 生:喜欢.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跟它交朋友,再次走进童话世界.首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师:(出示小露珠组图.音乐,展示小露珠的形成过程)秋风起,天气凉.夜幕降临 ...

  • 小学语文听课评语
  • 杭州市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老师说:每一次观摩研讨课分为两种:思考型和创新型的,思考型就是课听了以后,想想我能像她们这样上得好吗?;创新型就是思考如果我来上这堂课,打算怎么上,哪个地方该怎样处理。他说不写字的课,不读书的课,不当堂完成课堂作业的课,不是低段的课。 纪育华老师说小学语文要注重人文性的特点, ...

  • 我与"群文阅读"一起成长
  • 我与"群文阅读"一起成长 第二实验小学 黄小艳 群文阅读是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阅读多篇相关文章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方式.群文阅读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多篇文章为阅读形式,阅读资源更加丰富,阅读思维更丰富."它不是只把文章按人文内涵组合在一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章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