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嵇康的诗学思想探析

第9卷第1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 .9 No.1 2008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Feb .2008

嵇康的诗学思想探析

于晓峰

(深圳大学 城市文化研究所 广东 深圳,518060)

摘 要:嵇康在其诗歌创作的实践中,自觉地形成了一种诗学精神,其诗学反儒家传统而行之,以玄学思想为理论基础,

以声无哀乐为诗学核心,以越名任心为个性特征,对其创作和时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 键 词:嵇康;诗学思想;玄学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08)01-0080-04

诗学即何谓文学,何为文学之特性。大凡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必定会根据自己的文学理想和审美取向,在作品中灌注自己的诗学观念,久之则自觉地形成一种诗学精神,渗透于作家所有的作品之中,并且对后来的诗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诚如罗宗强先生所说:“……那我们就会发现,它(即文学思想发展)的主体,是由创作反映出来的,理论形态只不过是创作所反映的文学思想倾向、文学观念的升华而已,虽然它往往更明确也更深刻。”[1]因此,对作家作品诗学精神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而且于文艺理论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资料意义。作为魏晋时期的思想家、诗人——嵇康,就在其艺术创作的实践中体现出一种鲜明的诗学精神,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诗学形态或者即使有理论也并非就诗学而论,但对中国诗学的发展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值得认真挖掘和探讨。

伦理是没有价值的,齐家治国、济世致用的儒家理想也日渐为老庄逍遥超世的人生理想所挤压,社会心理的重心由社会转向个人,由外在的形质转向内在的精神。事实上,玄学是老庄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崇尚逍遥,向往一种玄远的精神境界,追求超世,以超脱尘世的烦扰,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人生的意义和玄妙。嵇康就生于这次思想大碰撞、大变革的转型时期,叛逆而任心,成长为魏晋时期玄学思潮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典型代表。由于社会的混乱和衰颓,嵇康精神世界的主导方面远非传统经学的济世致用,而是老庄思想,追求一种无为超世的境界。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如是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三国志·魏·王粲传》也记载:“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不难理解,从哲学上来说,嵇康深受老庄思想濡染,向往一种自由无为的玄远世界。不仅如此,嵇康根据老庄的阴阳二气相互交融而产生万物,形成了自己的玄学元气说,对元气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太师箴》里,嵇康描述宇宙为“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在《明胆论》中,嵇康又指出:“夫元气陶铄,众生禀焉。”在嵇康看来,宇宙为一浩浩元气,人生一切皆元气所造,元气衍而为阴阳五行,于是人便有智或勇及其他种种个体的区别。以玄学思想为基础的元气说崇尚自然,认为“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定,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声无哀乐论》)站在玄学元气说的基础上,嵇康认为理想的人格应是“至人远鉴,归之自然”(《赠秀才入军》十八),而传统的儒家六经则是压抑人的自然本性,束缚人的自由行为。于是,嵇康在其《难自然好学论》里攻击司马昭集团倡导的读经活动,“非汤武而薄周孔”,激烈地

一、诗学基础:玄学思想

经历汉末的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至魏晋时期,传统经学思想日益颓废,逐渐失去了主流地位,各种思潮都在涌动,但主要的是一代玄风的兴起,即魏晋玄学。从哲学思潮的发展来看,玄学溯源于“汉末三国时期荆州一派《易学》与曹魏‘形名家’言的综合”[2]110,至正始方成气候,是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理论上多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为基础,而何晏、王弼则是玄学理论的集大成者。玄学是对儒家经学的反动和超越,认为儒家所倡导的政治、

收稿日期:2008-01-10

作者简介:于晓峰(1973-),男,江西九江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与文化传播。

第9卷第1期 于晓峰 嵇康的诗学思想探析 81

否定儒家经学的传统价值;进而在《释私论》中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即人之思想及行为应“和理日济,同乎大顺”。可以看出,嵇康向往的是顺应自然的精神自由,追寻个体的超越,因此,他珍重一种任心无为、傲然独得的精神,崇尚一种典雅风流的生活情调,而其最为突出的一面便是任心傲物,即为人处事全凭己意,性情直率,不事圆通。嵇康也自称:“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与山巨源绝交书》)事实上,在魏晋时期玄学思潮无处不在,不仅明显影响个体生活和社会政治,而且文学内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也往往根源于此。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也谈到“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因此,嵇康作为魏晋玄学的典型代表,其整体的人生思想富于玄学色彩,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形成诗学精神,使其创作浸染一种鲜明的玄学色彩也是时代使然。

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声,声音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将老庄的思想融进诗学领域。之后,嵇康详细论证了“心之为声,诚为二物”即心有哀乐,而声无哀乐,声与心之关系仅在于“声音有大小,而动人有猛静也”,而和声无象,也就不能唤起具体的情感,只能是“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就是“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最后,嵇康得出结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声之与心,殊途同轨,不相经纬。”十分明显,嵇康“声无哀乐”的命题否认音乐有哀乐的情感内容,同时也否认音乐能激发人的哀乐情感,这在理论上自有其偏颇之处,但这一命题的阐述仍有其诗学的意义。首先,嵇康偏激的批评态度意在强调音乐的自主性,即音乐与人的哀乐之情实为二物,音乐有其本质和特点,这与人之哀乐情感迥异,也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关,“声音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儒家的功利主义的乐论,张扬了音乐的审美艺术特征,而非功利目的。儒家诗学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认为音乐有哀乐情感,其哀乐情感与国家政治的好坏有密切的联系。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一种激烈的批判姿态,否定儒家“音乐——人之哀乐——治道”的诗学模式,反儒家传统而行之,这不能不说是魏晋玄学对传统乐论的改造。鲁迅认为魏晋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也即是说魏晋人意识到了文学的独立性及其审美特征,而不仅仅只有伦理教化功能,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学思想的嬗变。其次,由于“心之为声,诚为二物”,人的哀乐之情生于个体自身,“是故怀戚者闻之,则莫不潜懔惨凄,愀怆动心”,“其康乐者闻之,则敂愉欢释,抃舞涌溢”,“和平者听之,则怡养悦愉,淑穆玄真”(《声无哀乐论》)主体的差异,决定了音乐的作用只能是“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强调了主体在音乐活动中的能动作用。这种理论应用于诗学,即是强调主体之于文学创作和接受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声无哀乐论》传达出这样的诗学思想:艺术是非功利的,自有其审美的性质;人在艺术活动中既要顺乎艺术的自然,又要发挥主体的作用,体现主体追求的意义。因此,《声无哀乐论》

二、诗学核心:声无哀乐

论及魏晋玄学,汤用彤先生认为其“思想中心不在社会而在个人,不在环境而在内心,不在形质而在

[2]112

嵇康作为魏晋玄学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实践精神。”

者,其思想核心也体现了弃事遗身、凸现主体、追求自由的玄学特征。这在其《声无哀乐论》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玄学的重要代表作品,从表层来看,论述的是音乐理论,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音乐之体”——艺术的本原;“声无哀乐”——艺术与情感的关系。从深层来看,《声无哀乐论》也是一篇诗学论文。中国古代的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论乐也常常与论诗相通,比较典型的是《乐记》,它的许多观点,都是适用于诗的。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也说“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在刘勰看来,辞章、音乐和绘画等都属于“文”。事实上,作为艺术理论,《声无哀乐论》在论及音乐的功能和审美价值时还是与诗文相通的,涉及文学功能、文学接受等许多理论问题。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基于自己的玄学元气说,将音乐的本质归结为自然之道:“夫天地合德,

82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2月

堪称是嵇康诗学理论的精华所在,虽然是论乐文章,但充分体现了嵇康的诗学精神,具有思想核心的性质。嵇康倡导声无哀乐,艺术自主,强调创作中凸现主体意识和个体自由的必要,在源远流长的古代诗学理论中具有深刻的影响。

伦理,齐物养生,向往山水,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带进了诗歌创作,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以超脱的姿态看待人生,将自然山水表现于诗歌艺术之中,将越名任心的人生理想带进诗歌,使作品表现出一种向往自然的情趣和追求个体的优游闲适。不难理解,对自然山水的发现实际是魏晋人逃避名的世界的纷扰,回归自然的审美觉醒,也是主体意识或情感的自我认同。诚如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里指出:“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3]这种深情也就是摒弃名教伦理,归之自然的闲适和谐。如: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璠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昂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之十五)

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赠秀才入军》之十八)

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汎汎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檝容裔。放投櫂竿,优游卒岁。(《酒会诗》之二)

“弃智遗身”,也就是摒弃伦理智慧的蒙蔽,顺从自然的变化,精神上无所拘束,达到“游心太玄”的自由状态。嵇康在自然山水中表现自己的理想生活:闲适,任性而为,不受名教伦理的约束;热爱自然,在回归自然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一种逃离现实、诗意地栖居的理想,一种追求自然之道的境界的执着。同时,诗人赋予自然以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即向往自然的玄虚之趣,体现了艺术之审美的一面,这也是与《声无哀乐论》强调艺术的自主性及其独特的艺术特质的精神是相通的。

嵇康诗歌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追求自由。任心即指意识自由,是破除名的表象世界,复归人性的本真,通向心灵自由的通途。嵇康崇尚养生术和神仙思想,向往超然自由的玄想境界,其在《释私论》中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就要求摆脱儒家礼教及繁杂世俗的束缚,追求一种率性而为、自由愉悦的理想生活。“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官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也是与《声无哀乐论》的精神相通的,即艺术创作要渗透艺术家强烈的主体意识,追求主体的超越性,表现对自由的强烈的渴望。这种艺术个性充分体现在嵇康的《游仙诗》及一些山水诗中,如其《游仙

三、艺术实践:越名任心

嵇康诗歌创作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越名任心。“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释私论》)名与心属于不同的世界,但均要遵循本体“大道”,自然和谐发展。所谓“静默无文,大朴未亏;万物熙熙,不夭不离。”只有遵循本体“道”的规律,人才能与万物和谐共存,达到逍遥玄远的境界,实现人的本真存在和自由超世。但社会的混乱和现实的黑暗,经学道德教化的强化和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人的欲望逐渐膨胀,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嵇康在《难自然好学论》谈到:

及至人不存,大道陵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有族类;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其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文,以神其教。故六经纷错,百家繁炽;开荣利之涂,故奔骛而不觉。

至人即知晓自然真理的智者,至人的消失,人们以语言等中介确立仁义道德及各种名分,社会逐渐倾向“开荣利之涂”。这就是传统经学所倡导的名的世界,现实生存的世界。在嵇康看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断裂,也剥离了名与心的和谐,世俗的功利欲望日益挤压超世的逍遥无为而成为时代的中心价值。在没有至人的时代,儒家伦理(名教)崇尚功名的价值导向,使人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即所谓“坎壈趣世教,常恐婴网罗”。嵇康认为,要实现个体的本真存在,必须做到“至人远见,归之自然”,也就是越名任心,个体精神不能为名教伦理限制,“齐物养生,与道逍遥”,领悟真理而达致自由的存在。嵇康在哲学上如是思之,在人生实践也是如此,并自觉地贯注在其艺术创作之中:向往自然,追求自由,鲜明体现了越名任心的诗歌个性。

嵇康越名任心的艺术个性首先在于其诗歌常常以自然山水为主题。世俗世界,也即名的世界充斥着流俗和功利,遁归山林,游心自然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了。关于山水,《诗经》、《楚辞》都有涉及,但基本上是一种引发情感或寄托情感的物象;而嵇康厌弃名教

第9卷第1期 于晓峰 嵇康的诗学思想探析 83

诗》:

遥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葱。自遇一何高,独立迥无双。愿想游其下,蹊路绝不通。王乔弃我去,乘云驾游龙。飘瑶戏玄圃,黄老路相逢。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嵇康在山水中找到自己的本真存在,通向自由之途。“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上天下地,任我逍遥,忘情山水,志在守朴。嵇康还将自己的神仙、养生观念幻化为现实的情境,描绘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即自由地活着。又如: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萋萋绿林,奋荣扬晖。鱼龙瀺灂,山鸟群飞。驾言游之,日夕忘归。(《赠秀才入军》之十三)乘风高逝,远登灵丘。结好松乔,携手俱游。朝发泰华,夕宿神州。弹琴咏诗,聊以忘忧。(《赠秀才入军》之十六)

诗人嵇康用清新的语言描绘出越名任心的境界:戏水的鸳鸯,水中的小洲,水鸟的和鸣,奔腾的流水,还有芳草绿荫,鱼龙畅游,山鸟群飞……而精神主体面对这些生机勃勃的自然景物,流连忘返,乐不思归,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忘情山水的自由和快乐。其中,“结好松乔”、“弹琴咏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由的神往。嵇康在狱中作的《幽愤诗》的最后两句“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更是集中体现了诗人向往自由的诗学精神。总之,嵇

康的诗时时使人感到越名任心的快意,感到诗中充盈着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和呼求!

总之,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思想在精神上是与诗学相通的,其思想虽然较为零碎、不成系统,却远比抽象的诗学理论更为生动,更引人领悟。“声无哀乐”,既是嵇康理论方面的自觉和深化,也自然体现在其诗歌创作的实践之中。嵇康的诗歌创作以自我感受和个体超越为中心,既言说了对自然山水的神往,又不忘怀于主体的超越性追求,鲜明地体现了魏晋时期艺术嬗变的倾向:突出主体,越名任心。艺术实践就是借山水以忘世,借山水以纵情,在山水之乐中表现自己向往自由人生的理想。不仅如此,嵇康还在玄学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主体性和自我感受,将魏晋时代的山水意识提升到审美层次,表现了一种向往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实为晋代山水诗歌之滥觞,对后来山水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嵇康诗学精神影响于后世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参考文献:

[1] 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4.

[2]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15.

责任编辑:曾凡盛

第9卷第1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 .9 No.1 2008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Feb .2008

嵇康的诗学思想探析

于晓峰

(深圳大学 城市文化研究所 广东 深圳,518060)

摘 要:嵇康在其诗歌创作的实践中,自觉地形成了一种诗学精神,其诗学反儒家传统而行之,以玄学思想为理论基础,

以声无哀乐为诗学核心,以越名任心为个性特征,对其创作和时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 键 词:嵇康;诗学思想;玄学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08)01-0080-04

诗学即何谓文学,何为文学之特性。大凡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必定会根据自己的文学理想和审美取向,在作品中灌注自己的诗学观念,久之则自觉地形成一种诗学精神,渗透于作家所有的作品之中,并且对后来的诗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诚如罗宗强先生所说:“……那我们就会发现,它(即文学思想发展)的主体,是由创作反映出来的,理论形态只不过是创作所反映的文学思想倾向、文学观念的升华而已,虽然它往往更明确也更深刻。”[1]因此,对作家作品诗学精神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而且于文艺理论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资料意义。作为魏晋时期的思想家、诗人——嵇康,就在其艺术创作的实践中体现出一种鲜明的诗学精神,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诗学形态或者即使有理论也并非就诗学而论,但对中国诗学的发展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值得认真挖掘和探讨。

伦理是没有价值的,齐家治国、济世致用的儒家理想也日渐为老庄逍遥超世的人生理想所挤压,社会心理的重心由社会转向个人,由外在的形质转向内在的精神。事实上,玄学是老庄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崇尚逍遥,向往一种玄远的精神境界,追求超世,以超脱尘世的烦扰,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人生的意义和玄妙。嵇康就生于这次思想大碰撞、大变革的转型时期,叛逆而任心,成长为魏晋时期玄学思潮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典型代表。由于社会的混乱和衰颓,嵇康精神世界的主导方面远非传统经学的济世致用,而是老庄思想,追求一种无为超世的境界。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如是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三国志·魏·王粲传》也记载:“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不难理解,从哲学上来说,嵇康深受老庄思想濡染,向往一种自由无为的玄远世界。不仅如此,嵇康根据老庄的阴阳二气相互交融而产生万物,形成了自己的玄学元气说,对元气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太师箴》里,嵇康描述宇宙为“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在《明胆论》中,嵇康又指出:“夫元气陶铄,众生禀焉。”在嵇康看来,宇宙为一浩浩元气,人生一切皆元气所造,元气衍而为阴阳五行,于是人便有智或勇及其他种种个体的区别。以玄学思想为基础的元气说崇尚自然,认为“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定,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声无哀乐论》)站在玄学元气说的基础上,嵇康认为理想的人格应是“至人远鉴,归之自然”(《赠秀才入军》十八),而传统的儒家六经则是压抑人的自然本性,束缚人的自由行为。于是,嵇康在其《难自然好学论》里攻击司马昭集团倡导的读经活动,“非汤武而薄周孔”,激烈地

一、诗学基础:玄学思想

经历汉末的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至魏晋时期,传统经学思想日益颓废,逐渐失去了主流地位,各种思潮都在涌动,但主要的是一代玄风的兴起,即魏晋玄学。从哲学思潮的发展来看,玄学溯源于“汉末三国时期荆州一派《易学》与曹魏‘形名家’言的综合”[2]110,至正始方成气候,是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理论上多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为基础,而何晏、王弼则是玄学理论的集大成者。玄学是对儒家经学的反动和超越,认为儒家所倡导的政治、

收稿日期:2008-01-10

作者简介:于晓峰(1973-),男,江西九江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与文化传播。

第9卷第1期 于晓峰 嵇康的诗学思想探析 81

否定儒家经学的传统价值;进而在《释私论》中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即人之思想及行为应“和理日济,同乎大顺”。可以看出,嵇康向往的是顺应自然的精神自由,追寻个体的超越,因此,他珍重一种任心无为、傲然独得的精神,崇尚一种典雅风流的生活情调,而其最为突出的一面便是任心傲物,即为人处事全凭己意,性情直率,不事圆通。嵇康也自称:“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与山巨源绝交书》)事实上,在魏晋时期玄学思潮无处不在,不仅明显影响个体生活和社会政治,而且文学内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也往往根源于此。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也谈到“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因此,嵇康作为魏晋玄学的典型代表,其整体的人生思想富于玄学色彩,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形成诗学精神,使其创作浸染一种鲜明的玄学色彩也是时代使然。

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声,声音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将老庄的思想融进诗学领域。之后,嵇康详细论证了“心之为声,诚为二物”即心有哀乐,而声无哀乐,声与心之关系仅在于“声音有大小,而动人有猛静也”,而和声无象,也就不能唤起具体的情感,只能是“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就是“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最后,嵇康得出结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声之与心,殊途同轨,不相经纬。”十分明显,嵇康“声无哀乐”的命题否认音乐有哀乐的情感内容,同时也否认音乐能激发人的哀乐情感,这在理论上自有其偏颇之处,但这一命题的阐述仍有其诗学的意义。首先,嵇康偏激的批评态度意在强调音乐的自主性,即音乐与人的哀乐之情实为二物,音乐有其本质和特点,这与人之哀乐情感迥异,也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关,“声音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儒家的功利主义的乐论,张扬了音乐的审美艺术特征,而非功利目的。儒家诗学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认为音乐有哀乐情感,其哀乐情感与国家政治的好坏有密切的联系。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一种激烈的批判姿态,否定儒家“音乐——人之哀乐——治道”的诗学模式,反儒家传统而行之,这不能不说是魏晋玄学对传统乐论的改造。鲁迅认为魏晋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也即是说魏晋人意识到了文学的独立性及其审美特征,而不仅仅只有伦理教化功能,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学思想的嬗变。其次,由于“心之为声,诚为二物”,人的哀乐之情生于个体自身,“是故怀戚者闻之,则莫不潜懔惨凄,愀怆动心”,“其康乐者闻之,则敂愉欢释,抃舞涌溢”,“和平者听之,则怡养悦愉,淑穆玄真”(《声无哀乐论》)主体的差异,决定了音乐的作用只能是“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强调了主体在音乐活动中的能动作用。这种理论应用于诗学,即是强调主体之于文学创作和接受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声无哀乐论》传达出这样的诗学思想:艺术是非功利的,自有其审美的性质;人在艺术活动中既要顺乎艺术的自然,又要发挥主体的作用,体现主体追求的意义。因此,《声无哀乐论》

二、诗学核心:声无哀乐

论及魏晋玄学,汤用彤先生认为其“思想中心不在社会而在个人,不在环境而在内心,不在形质而在

[2]112

嵇康作为魏晋玄学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实践精神。”

者,其思想核心也体现了弃事遗身、凸现主体、追求自由的玄学特征。这在其《声无哀乐论》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玄学的重要代表作品,从表层来看,论述的是音乐理论,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音乐之体”——艺术的本原;“声无哀乐”——艺术与情感的关系。从深层来看,《声无哀乐论》也是一篇诗学论文。中国古代的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论乐也常常与论诗相通,比较典型的是《乐记》,它的许多观点,都是适用于诗的。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也说“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在刘勰看来,辞章、音乐和绘画等都属于“文”。事实上,作为艺术理论,《声无哀乐论》在论及音乐的功能和审美价值时还是与诗文相通的,涉及文学功能、文学接受等许多理论问题。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基于自己的玄学元气说,将音乐的本质归结为自然之道:“夫天地合德,

82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2月

堪称是嵇康诗学理论的精华所在,虽然是论乐文章,但充分体现了嵇康的诗学精神,具有思想核心的性质。嵇康倡导声无哀乐,艺术自主,强调创作中凸现主体意识和个体自由的必要,在源远流长的古代诗学理论中具有深刻的影响。

伦理,齐物养生,向往山水,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带进了诗歌创作,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以超脱的姿态看待人生,将自然山水表现于诗歌艺术之中,将越名任心的人生理想带进诗歌,使作品表现出一种向往自然的情趣和追求个体的优游闲适。不难理解,对自然山水的发现实际是魏晋人逃避名的世界的纷扰,回归自然的审美觉醒,也是主体意识或情感的自我认同。诚如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里指出:“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3]这种深情也就是摒弃名教伦理,归之自然的闲适和谐。如: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璠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昂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之十五)

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赠秀才入军》之十八)

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汎汎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檝容裔。放投櫂竿,优游卒岁。(《酒会诗》之二)

“弃智遗身”,也就是摒弃伦理智慧的蒙蔽,顺从自然的变化,精神上无所拘束,达到“游心太玄”的自由状态。嵇康在自然山水中表现自己的理想生活:闲适,任性而为,不受名教伦理的约束;热爱自然,在回归自然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一种逃离现实、诗意地栖居的理想,一种追求自然之道的境界的执着。同时,诗人赋予自然以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即向往自然的玄虚之趣,体现了艺术之审美的一面,这也是与《声无哀乐论》强调艺术的自主性及其独特的艺术特质的精神是相通的。

嵇康诗歌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追求自由。任心即指意识自由,是破除名的表象世界,复归人性的本真,通向心灵自由的通途。嵇康崇尚养生术和神仙思想,向往超然自由的玄想境界,其在《释私论》中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就要求摆脱儒家礼教及繁杂世俗的束缚,追求一种率性而为、自由愉悦的理想生活。“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官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也是与《声无哀乐论》的精神相通的,即艺术创作要渗透艺术家强烈的主体意识,追求主体的超越性,表现对自由的强烈的渴望。这种艺术个性充分体现在嵇康的《游仙诗》及一些山水诗中,如其《游仙

三、艺术实践:越名任心

嵇康诗歌创作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越名任心。“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释私论》)名与心属于不同的世界,但均要遵循本体“大道”,自然和谐发展。所谓“静默无文,大朴未亏;万物熙熙,不夭不离。”只有遵循本体“道”的规律,人才能与万物和谐共存,达到逍遥玄远的境界,实现人的本真存在和自由超世。但社会的混乱和现实的黑暗,经学道德教化的强化和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人的欲望逐渐膨胀,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嵇康在《难自然好学论》谈到:

及至人不存,大道陵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有族类;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其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文,以神其教。故六经纷错,百家繁炽;开荣利之涂,故奔骛而不觉。

至人即知晓自然真理的智者,至人的消失,人们以语言等中介确立仁义道德及各种名分,社会逐渐倾向“开荣利之涂”。这就是传统经学所倡导的名的世界,现实生存的世界。在嵇康看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断裂,也剥离了名与心的和谐,世俗的功利欲望日益挤压超世的逍遥无为而成为时代的中心价值。在没有至人的时代,儒家伦理(名教)崇尚功名的价值导向,使人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即所谓“坎壈趣世教,常恐婴网罗”。嵇康认为,要实现个体的本真存在,必须做到“至人远见,归之自然”,也就是越名任心,个体精神不能为名教伦理限制,“齐物养生,与道逍遥”,领悟真理而达致自由的存在。嵇康在哲学上如是思之,在人生实践也是如此,并自觉地贯注在其艺术创作之中:向往自然,追求自由,鲜明体现了越名任心的诗歌个性。

嵇康越名任心的艺术个性首先在于其诗歌常常以自然山水为主题。世俗世界,也即名的世界充斥着流俗和功利,遁归山林,游心自然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了。关于山水,《诗经》、《楚辞》都有涉及,但基本上是一种引发情感或寄托情感的物象;而嵇康厌弃名教

第9卷第1期 于晓峰 嵇康的诗学思想探析 83

诗》:

遥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葱。自遇一何高,独立迥无双。愿想游其下,蹊路绝不通。王乔弃我去,乘云驾游龙。飘瑶戏玄圃,黄老路相逢。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嵇康在山水中找到自己的本真存在,通向自由之途。“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上天下地,任我逍遥,忘情山水,志在守朴。嵇康还将自己的神仙、养生观念幻化为现实的情境,描绘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即自由地活着。又如: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萋萋绿林,奋荣扬晖。鱼龙瀺灂,山鸟群飞。驾言游之,日夕忘归。(《赠秀才入军》之十三)乘风高逝,远登灵丘。结好松乔,携手俱游。朝发泰华,夕宿神州。弹琴咏诗,聊以忘忧。(《赠秀才入军》之十六)

诗人嵇康用清新的语言描绘出越名任心的境界:戏水的鸳鸯,水中的小洲,水鸟的和鸣,奔腾的流水,还有芳草绿荫,鱼龙畅游,山鸟群飞……而精神主体面对这些生机勃勃的自然景物,流连忘返,乐不思归,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忘情山水的自由和快乐。其中,“结好松乔”、“弹琴咏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由的神往。嵇康在狱中作的《幽愤诗》的最后两句“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更是集中体现了诗人向往自由的诗学精神。总之,嵇

康的诗时时使人感到越名任心的快意,感到诗中充盈着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和呼求!

总之,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思想在精神上是与诗学相通的,其思想虽然较为零碎、不成系统,却远比抽象的诗学理论更为生动,更引人领悟。“声无哀乐”,既是嵇康理论方面的自觉和深化,也自然体现在其诗歌创作的实践之中。嵇康的诗歌创作以自我感受和个体超越为中心,既言说了对自然山水的神往,又不忘怀于主体的超越性追求,鲜明地体现了魏晋时期艺术嬗变的倾向:突出主体,越名任心。艺术实践就是借山水以忘世,借山水以纵情,在山水之乐中表现自己向往自由人生的理想。不仅如此,嵇康还在玄学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主体性和自我感受,将魏晋时代的山水意识提升到审美层次,表现了一种向往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实为晋代山水诗歌之滥觞,对后来山水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嵇康诗学精神影响于后世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参考文献:

[1] 罗宗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6:4.

[2]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15.

责任编辑:曾凡盛


相关内容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美学理想探析 ? 国学网
  •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美学理想探析 罗海燕 (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清代学者章学诚论及北宋以后南宋与金对峙局面时曾说:"当日程学盛行于南,苏学盛于北."(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第九条)程学指理学,由杨时.尹敦传入南宋,朱熹后来将其发扬光大, ...

  • 试论[诗镜]是藏族文学理论中的作用
  • [中图分类号]I29 七世纪下半叶印度作者檀丁所著的集诗身.庄严.诗病等为一体的<诗镜>在十二世纪下半叶时首先由萨迦班智达将其有选择性地翻译到了所著的<智者入门>中,他的著作中将<诗镜>中对所提到的诗德.风格和及个别的庄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他在书中重点介绍了味,为 ...

  •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文选题
  •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文艺学.美学 编号 论文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 ...

  • "遽情"理论与王夫之的诗学思想
  • 作者:韩胜 文艺研究 2012年08期 发端于先秦思孟学派的"性情论"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理论命题之一,汉代"发乎情,止乎礼义"以及西晋"诗缘情"等观点,是性情论与早期诗学理论结合的结果.此后,"吟咏情性"."诗 ...

  • 生态批评的中国机理
  • [摘 要]中国生态批评在中西生态文明的交流中生发,与西方生态批评构成了平行研究的共生关系.在生态性与审美性的耦合中,鲁枢元等学者初成了生态诗学,显示了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自觉.中国的绿色审美范式较之西方的绿色阅读范式,避免了生态诗理和绿色诗律的缺失,实现了生态性与审美性的平衡.中国生态批评虽形成了新的 ...

  • 优秀书法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收集汇编,论文题目
  •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文字美的表现方式,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铸就了书法学术研究一座座高塔,在此毕业时节,小编特意收集整理了部分2016年最新书法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1.书法创作的"动"与"静" 2.篆刻"写意"的内涵 3.试析书法家应 ...

  • 王国维境界说的佛学阐释
  • 十固文学研究 2008年第4期 ResearchofChineseLiterature 第4期,2008 L理论纵横] 王国维"境界说"的佛学阐释 /矗,.X,11"詹志和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诗学:佛学:境界说:王国维 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王国维的" ...

  • 谢榛诗话的格调论探析
  • 摘 要: 谢榛的<四溟诗话>在明前后七子的诗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其他论诗家一样,他也主张"格调论",但与他人的剽窃.蹈袭.模拟不同,他主张贵有新意.他推崇古人,但不迷信古人,在主张"格调论"的同时,他看到了"诗贵性灵"之处.谢榛 ...

  • 我国近十年林纾翻译研究综述
  • 我国近十年林纾翻译研究综述 作者:李妍 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12期 摘 要:对我国近十年来对林纾翻译(林译)活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将林译研究分为对林译翻译本体问题的研究,对林译背后文化问题的研究,对林译现象的翻译研究以及对林译的对比研究这四大类别,并分别通过典型的研究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