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权主义的理论与实践_从西方到中国

2008年第2期

      

(总第175期)学 习 与 探 索Study&Exploration         No.2,2008        Serial.No.175

・当代哲学问题探索・

哲学视野中的女权主义与性别政治

  编者按:在当今世界,,从边缘走向中心,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女权主义与性别政治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关怀作了详细的阐述,。》为个案,探讨了性。夏莹围绕对“诱惑”,。她指出,超越男性和女性对峙的二元结构,也就意味着超越政治经济学与精神分析理论的途径;诱惑与女性气质直接相关,从女性、性别与社会性别向女性气质的转变同时也就是从确定性向一般的非确定性的转变。那么,在传统的基础受到怀疑时,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和性别研究如何发展?李晓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从自由、平等和公正三个方面入手,展开了对当代女性主义的深度思考。四篇论文角度各异,详略不同,但都表现了理论探索的认真态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女性话语实践上的某些特点。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8)02-0001-19

当代女权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西方到中国

李  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女权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到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系列发展阶段。基于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的背景,当代西方的女权主义主要包括后女权主义、赛博女权主义、后父权制理论等流派。女权主义在中国更多地表现为各个方面的具体关怀。在现实的话语实践中,中国女性成长为话语主体,为社会的全面解放和人类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女权主义;后女权主义;赛博女权主义;后父权制;中国女性

  女权主义(feminism),也被译为女性主义。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不是一种译法的差别,也不是译者的偏向和喜好,而是一种理论发展的表征。在这些不同的称谓里包含有女权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递进的过程。女权主义从出现起就强调男女平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首先追求的争取选举权、工作权、生存权以及其他的政治权利和经济

权利,在社会解放的进程中,逐步获得了成功。女权主义的目标确立为争取真正的人权,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存在权和发展权。虽然20世纪的女权主义发展有自己的特色,与19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不同,表现在语境不同、理论任务和目标不

同、达成的社会效应不同,但是女性的权力仍然是得不到真正的保证的。尤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中,女权主义的任务和目标仍然是艰巨和持久的。

收稿日期:2007-12-20

作者简介:李燕(1956-),女,山东济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研究。

  一

当代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是在新的语境和历

・1・

史平台上展开的,即后现代主义批判和全球化的背景。女权主义成为颠覆和重构的新思想。目前盛行的后女权主义和赛博女权主义,以及后父权制的概念和理论,都表现了这种努力及其成果。

(一)后女权主义(postfeminism)

体,她认为英语国家的女权主义亦即英美女权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或自由主义的,它越来越变得歇斯底里,不再是具有破坏性意义的话语,而是被男权话语所俘获;男权话语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将女性特征与缺失等同起来。克里斯蒂娃担心,这样一来,女权主义将被男权主流话语所同化。她以自己的术语“符号态”与“象征态”的区分,重新规范了拉康的想象和象征的区别:用母性意义的符号态作为对于父权象征的破坏者和创造性力量,象征态则与身份在父权制社会秩序和指示性法则中的形成联系在一起。她用柏拉图在《蒂迈欧尼》中的超若(chora),、子宫般的空,。

,后女权主义文化理论家广泛地使用罗兰・巴特的方法,分析通俗文化中隐含的女性歧视。注重话语分析和话语主体的法国后女权主义,认为不一定要通过改变家庭和劳动关系中的社会结构来动摇父权制的根基,可以通过颠覆男性主流话语结构,实现动摇父权制的根基的目的。

(二)赛博女权主义

后女权主义作为女权主义的特殊形态,缘起于1968年法国政治与精神分析组织成立之时。作为女性解放运动的文化和智识的中心,这个组织创办了《女性周刊》。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了与以往女权主义不同的理论形态,以及与美国女权运动不同的法国女权运动。它认为女性与男性毫无差别,而且每个女性都是独特的。安东妮特・弗克强调指出,这个运动有双重指向,一是平等,二是认同。这种语境下的身份认同必须理解为相对于他者的独特性而非同一性。

的,,后女权主义认为,对女性缺席和非存在的黑洞状态的改变,不一定非得破坏家庭结构和颠覆社会结构,通过话语结构的改变以及女性文化创造力的发挥,也可以完成这场革命。他们借助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方法,批判了本质主义和二元论的错误;借助于索绪尔关于语言结构的能指—所指关系和现实中男女分离对立的差别,以及语言有效性和潜在的差异规律,又对精神分析的语言结构展开批评。露丝・伊格瑞格批评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批判,赞美女性气质,倡导采用女性写作。她指出,精神分析学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它的话语和其他的东西一样,也是由历史和文化决定的。精神分析学是父权制的,是阳具中心主义的,它没有充分认识到母性或女性的欲望所发挥的作用。伊格瑞格对精神分析学关于父亲认同和服从父权法的先决条件进行批评,同时也对拉康的心理分析学派展开批评。在拉康看来,必须强调语言在潜意识结构中的作用,阳具是将语言和欲望显现出来的优先能指。问题是,在拉康所谓的镜像阶段中,把身体先验地看成男性的,女性身体被贬为黑洞。伊格瑞格反驳说,必须看到女性独特的东西,这需要一面向内看的镜子———反射镜。在男权的表述中,女性并不存在,这种缺席依旧没有得到承认,是因为女性的差异没有被象征化。伊格瑞格提出了一种文化的女性阅读,由此解构了父权制,并在后父权的未来中寻找到一种替代物。她还设计了一种未来,即通过给予母性与父性同等地位,使得性别差异得到承认,回到语言之前的前父权空间里去。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关注的中心是话语主

赛博的女权主义(cyberfeminism)积极认同且赞扬后现代数字化信息革命、人工智能和远程控制,把女权主义和具体的技术化结合起来。赛博

(cyber)是一个可自我调适的普遍理论和控制系

统,是一种控制系统的科学。从这种系统理论中产生了“赛博空间”,即在因特网上全球性的互动空间。赛博格(cyberg)是通过化学药品、仿生修复和神经系统一致而得到加强的人类主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意识史教授丹娜・哈瑞卫于

1991年发表了《赛博格声明》,这是一份女权主义

的关于西方世界后现代生活的技术境遇的分析。她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权主义方法论,分析了种族、性别和阶级话语是怎样被技术进步所改变的。赛博格自我是她把赛博格作为女性贴切的后现代隐喻。赛博格打破了传统人文主义的界限,人与动物、人与机器、有形的和无形的等界限都被打破。因为文化话语的缘故,女性没有参与和学会控制这些技术,是非常遗憾的。赛博格是一种拆分又重组的存在,是一种既有后现代的聚合性又有个人化的自我,是女权主义者现在必须学会破译的自我。

萨迪・普兰特试图利用赛博病毒来颠覆父权制叙事。作为一名技术理论家,她宣称父权制中的机器是女性的,因为它们是无法预料的,并由男性们操作,没有能动的作用,没有自主性和自觉意识。男性把技术作为自身发展绝对控制权的途

・2・

径。“只有一个类属,那边是男性:人类。没有其他任何成为人类的东西了,女性只是一个存在而已。”赛博病毒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以非线性的超文本打乱了父权制文本的叙事方式。超文本是电子文本,它允许读者在信息中无序地穿梭,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宽带网新的核心技术。普兰特指出,数字化和传统的女性编制艺术相似,她认为现在技术已经极易受到赛博女权主义的影响了。

女权主义的赛博朋克是另一种对赛博科技运用的方式。“赛博朋克”是评论威廉・吉普森的科幻小说《神经控制者》的一个术语,它是一个折中主义的混合体,本质上对技术闯入人类生活持欢迎态度。一个妄想狂的未来降临了,这里没有任何进步或人道主义的余地。不是政府而是由全球化公司操纵大权,。界,后女权主义的特征还在于它的跨学科性和温和的政治倾向。朱丽・汤普森・克莱恩在《跨学科:历史、理论和方法》中指出:在20世纪,跨学科被定义成一种方法论,是一个概念,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哲学,一种反思的意识形态……在通常情况下,我用跨学科一体化互换等形容词来表达融合不同观点的设想或渴望。后女权主义主张通过教育来普及和提高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增强女性的社会性别觉悟,循序渐进地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性别意识不等于社会性别觉悟,从前者到后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女性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只是有了一种社会性别的敏感性,如果再能具备社会性别觉悟,就可以在女权主义的规划中挑战传统的两性结构,有效地干预社会不平等的社会性别机制。因此,后女权主义和女权主义同样是争取女性的解放、追求女性的自我,但所采取的策略不同。后者倡导自上而下的变革,主张激烈变革,通过颠覆和消解男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前者倡导自下而上的改革,通过提高全体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觉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男女平等合作、雌雄共体的社会理想或

超越对立的差异,推进文化多元化,倡导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追寻平等、无暴力、文化多样性、合作的价值理想。

围绕颠覆父权制,有一些不同的解释。克里丝・威登认为,传统的两性关系和父权制家庭是父权社会存在的基础,它从根本上把女性排除在政治、经济权力系统之外,女性被剥夺了对资源的所有控制权,成为一无所有的、非存在的人,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生存与发展,由此,女性成为从属于男性的、被动的第二性别。海蒂・哈特曼则认为,父权制是男性用来统治女性的一套完整的社会关系系统,、团结一,,这种物质基础建基,限制女性的经,。,女性受压迫的核心根源是父权制,父权制的男女关系是一切权力关系的规范。

消除冲突、权力和压迫,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重视和平和建设,崇尚性别合作协调的社会制度模式,是对父权制的一种辩证的双重否定。后父权制蕴涵着一种批判,对现代性或父权制恶劣的消极特性的批判,明确地包含了一种我们与其说是想去取而代之,不如说只是不想去再生产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新的事物、新的天空和大地的渴望,渴望一种真正不同的、全新的东西。后父权制在认识论上采取多元论的立场,充分肯定事物多样性、差异性的重要意义。它强调不存在任何独立于主体、历史和社会情境的普适性真理,知识不再是客观的、永恒的和普遍的,而是由权力和话语决定的,也不存在任何稳定可靠、不涉及个人利益和情感的、超历史的中立的知识主体。

后父权制的价值理想更关心广泛的平等,社会之内的平等和社会之间的平等,主张必须改变现代社会基于权力关系之上的等级结构,走向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伦理观;必须整合虚假的二元对立,改变思想对行动、精神对自然、艺术对科学、经验对知识的割裂,把自我与他者、人类与自然真正结合起来;坚持过程和目的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在特定的关系和环境中考虑我们的权利、义务和原则,克服赤裸裸的个人主义,确实认识到我们依赖于历史和社会环境,依赖于我们处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

后父权制理论

女性要获得彻底解放,就必须打碎已经存在几千年的父权制社会。后现代女权主义在批判和颠覆父权制的目标中,努力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和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危机,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后父权制”社会,即消除了父权制的男女平等合作的社会。男女平等合作、雌雄共体的社会或后父权制强调内在联系,重视

女权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到哲学思想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而是经历了理论和实践斗争发展的多个阶段的。从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

・3・

实践的发展看来,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把女权主义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加入既定社会秩序的权力,在“普遍化”的背景下考虑女性问题;第二阶段是“差异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内在固有的积极性,摒弃不平等的社会秩序,主张建立一种女性能够摆脱男性压迫而生存的社团或群体;第三阶段则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形成,致力于发展一个超越男女性别对立的社会。

随着文化政治学的探究,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更加紧密起来。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揭露文化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些冲突,,都以颠覆性别的、,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男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共同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借助于后殖民主义的启发,人们发现,第三世界女性在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话语中是缺席的。有些持女权主义立场的后殖民主义者认为,仅仅关注种族政治必然会忽视女性在帝国主义状况下的“双重殖民化”境遇。第三世界女性是本土的与外来的父权制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牺牲品。在一些女权主义者看来,第三世界反殖民的民族主义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后殖民主义理论在这方面则表现出严重的理论盲视。莫汉蒂在《在西方的眼睛之下:女权主义学术与殖民话语》中指出,“第三世界女性”范畴具有殖民主义的性质:首先表现出种族还原主义,无视在第三世界女性之间存在大量物质的与历史的差异;其次,通过把第三世界女性当做与第一世界女性相对的“他者”,来巩固西方女权主义者的自我身份。这样,西方的女权主义者实际上生产出了一种双重殖民化的叙述,以便把第三世界女性政治上的“不成熟”与第一世界女性的“成熟”相比较。把第三世界女性再现为贫苦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束缚在传统中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正好反衬出西方女性是富有的、有教养的、现代的、自我决定的,她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性与身体。

从这个视角看中国女权主义的现状,一是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二是需要建构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特别是需要创建女性文化,从女权主义理论揭示的问题,如男性与女性(male/female)、积极与消极(active/nassive)、思想与身体(mind/

body)、主体与客体(subject/object)、理性与感性(rational/irrational)、在场与缺席(presence/ab2sence)、自己人与他者(self/other)言说与写作(speak/wright)等视角出发,反对父权制强权和文

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建构发展的方略和方向。毋庸讳言,中国女权主义的当代发展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上,人们对女权主义理论和学术研究还很不了解,女性自身的认知和觉悟还很不足,亟待思想启蒙。

斯皮瓦克在分析克里斯蒂娃《论中国女性》时提出,中国女性渴求期盼着法国女权主义者的演说,但是,,,后者说,我们从来。斯皮瓦克说,面对这些,她的问题与其说与她们相关,不如说与她自己的身份相关。第一世界的女权主义者拥有一种“认识论暴力”,这使得她们自己成为权威性的认识主体,而中国的女性则成了被动的、被剥夺了话语权的认识对象。面对这样的讨论,中国女权主义须迅速崛起,中国女性需要积极参与女权主义的话语实践,成长为话语主体。

总的说来,中国女权主义起步和发展的关键是:争取女性生存权利,争取社会平等公正,提高“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和社会文明程度,正视现实中的女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地寻求对策。当前尤其要关注以下问题:

1.女性教育问题。普通教育和专业技能教

育、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等,都是当代女性所需要的。在城市里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较多,可是有些贫困的家庭还是难以保证女性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众多女性被繁重的劳动和家务束缚,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更是严重的问题。

2.女性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女性找工作受到

排斥,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常常打出“不要女生”或“只要男生”的牌子,表现出排斥女性就业的性别歧视主义,此类情形还比较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女性的发展。

3.对女性的性骚扰问题。性骚扰的实质是对

女性的性别歧视主义和男性优越的父权制统治。中国已在法律上明确了性骚扰罪,但这并不能迅速解决性骚扰问题,需要社会和女性个人对性骚扰的言论行为予以斗争和打击。

4.家庭暴力问题。家庭暴力的实质是维护男

性在家庭里对女性的控制和特权。在一些家庭里,性虐待、性滥用,甚至对未成年人实施虐待,存在性恐怖主义和极端方式的暴力。社会的干预和

・4・

当事人的反抗对制止暴力是极为必要的。

5.直接的女性性别歧视问题。人们往往把女

的谄媚和屈从。要赋予女性反传统的写作方式以政治意义,鼓励正面的、批判的女性写作,学会揭露和更改文本中的权力关系,使得女性话语具有积极的破坏力和建设性。

10.女性贫困问题。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

性和两件事相关联:一是家庭里的奉献者和牺牲者,二是生儿育女的工具。这直接危害到女性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的确立。这种观念需要通过社会实践的革新来加以改变,首先要把女性当人看待,这是现代文明创建的基本要求。

6.生殖健康和教育养育孩子问题。这是中国

更是指精神的匮乏、知识的匮乏。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女性,母亲、未成年和老年的女性,贫困不仅导致了她们的愚昧和无知,而且严重束缚了她们的自由发展。

11.女性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保护问题。对

女性困惑最多的所在,女性对这些方面的知识不足,女性健康教育和子女教育的知识必须尽快普及,女性健康和发展对一代人的成长,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7.女性发展升迁自立问题。在发达国家的女

女性的创造力往往视而不见,更有甚者,采取打击和毁灭的态度,,是对人类创造力。,无论是,。

,中国女权主义发展是需要中国女性和男性共同的努力方可见效的。女性的解放是社会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解放程度的衡量标准。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在今天,女性的解放、自由发展的程度更是成为了整个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程度的指示器。女权主义所提出的女性解放和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任务,是中国和世界各国文明进步最基本的任务之一,所有的女性和男性都应当为完成这一任务积极努力。

〔责任编辑:高云涌〕

性中,流行着“玻璃天花板”的说法,意思是说,女性的发展受到阻止,似乎可以看到前途,以确实拥有。板”,会的进步。,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8.“毒、滋、黄”对女性的毒害问题。随着开

放的步伐,以往只在其他国家存在的病祸在中国出现。吸毒贩毒毁灭了人性;艾滋病摧毁了人类的免疫性;黄色出版物极大地损害了人类的文明生活。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女性和孩子,这严重影响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9.身体写作问题。一些人用身体写作,是为

了迎合男性的主流话语,是对父权制的男权统治

法西斯主义与性政治:奥・赖希的阐述及其启示

张 立 波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摘 要:在考察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时,奥・赖希对马克思主义肯定中蕴涵着否定、继承中蕴涵着批评。他提出,法西斯主义是普通人性格结构的组织化的政治表现,性压抑和权威主义家庭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宗教神秘主义的实质在于否认性经济的原则,文化政治的核心是性问题。构成劳动民主的三种生活职能爱情、劳动和认识是有机统一的。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性政治;奥・赖希;性格结构;劳动民主

  以精神分析活动为业的奥・赖希(以下简称赖希),一开始就不打算局限于纯粹的学术实践,

总想从事“性政治”。他1927年参加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后不久,就创办了“社会主义性卫生和性学研究会”,1930年他移居德国并加入德国共产

收稿日期:2007-12-20

作者简介:张立波(1968-),男,山西闻喜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理论研究。

党后,又创建了一个宣传“性解放”的协会,到

1932年发展了4万会员。一年后,赖希被开除党

籍。也就在这一年,他出版了《法西斯主义群众

・5・

2008年第2期

      

(总第175期)学 习 与 探 索Study&Exploration         No.2,2008        Serial.No.175

・当代哲学问题探索・

哲学视野中的女权主义与性别政治

  编者按:在当今世界,,从边缘走向中心,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女权主义与性别政治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关怀作了详细的阐述,。》为个案,探讨了性。夏莹围绕对“诱惑”,。她指出,超越男性和女性对峙的二元结构,也就意味着超越政治经济学与精神分析理论的途径;诱惑与女性气质直接相关,从女性、性别与社会性别向女性气质的转变同时也就是从确定性向一般的非确定性的转变。那么,在传统的基础受到怀疑时,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和性别研究如何发展?李晓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从自由、平等和公正三个方面入手,展开了对当代女性主义的深度思考。四篇论文角度各异,详略不同,但都表现了理论探索的认真态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女性话语实践上的某些特点。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8)02-0001-19

当代女权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西方到中国

李  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女权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到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系列发展阶段。基于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的背景,当代西方的女权主义主要包括后女权主义、赛博女权主义、后父权制理论等流派。女权主义在中国更多地表现为各个方面的具体关怀。在现实的话语实践中,中国女性成长为话语主体,为社会的全面解放和人类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女权主义;后女权主义;赛博女权主义;后父权制;中国女性

  女权主义(feminism),也被译为女性主义。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不是一种译法的差别,也不是译者的偏向和喜好,而是一种理论发展的表征。在这些不同的称谓里包含有女权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递进的过程。女权主义从出现起就强调男女平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首先追求的争取选举权、工作权、生存权以及其他的政治权利和经济

权利,在社会解放的进程中,逐步获得了成功。女权主义的目标确立为争取真正的人权,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存在权和发展权。虽然20世纪的女权主义发展有自己的特色,与19世纪的女性解放运动不同,表现在语境不同、理论任务和目标不

同、达成的社会效应不同,但是女性的权力仍然是得不到真正的保证的。尤其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中,女权主义的任务和目标仍然是艰巨和持久的。

收稿日期:2007-12-20

作者简介:李燕(1956-),女,山东济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研究。

  一

当代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是在新的语境和历

・1・

史平台上展开的,即后现代主义批判和全球化的背景。女权主义成为颠覆和重构的新思想。目前盛行的后女权主义和赛博女权主义,以及后父权制的概念和理论,都表现了这种努力及其成果。

(一)后女权主义(postfeminism)

体,她认为英语国家的女权主义亦即英美女权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或自由主义的,它越来越变得歇斯底里,不再是具有破坏性意义的话语,而是被男权话语所俘获;男权话语的根本性问题在于将女性特征与缺失等同起来。克里斯蒂娃担心,这样一来,女权主义将被男权主流话语所同化。她以自己的术语“符号态”与“象征态”的区分,重新规范了拉康的想象和象征的区别:用母性意义的符号态作为对于父权象征的破坏者和创造性力量,象征态则与身份在父权制社会秩序和指示性法则中的形成联系在一起。她用柏拉图在《蒂迈欧尼》中的超若(chora),、子宫般的空,。

,后女权主义文化理论家广泛地使用罗兰・巴特的方法,分析通俗文化中隐含的女性歧视。注重话语分析和话语主体的法国后女权主义,认为不一定要通过改变家庭和劳动关系中的社会结构来动摇父权制的根基,可以通过颠覆男性主流话语结构,实现动摇父权制的根基的目的。

(二)赛博女权主义

后女权主义作为女权主义的特殊形态,缘起于1968年法国政治与精神分析组织成立之时。作为女性解放运动的文化和智识的中心,这个组织创办了《女性周刊》。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了与以往女权主义不同的理论形态,以及与美国女权运动不同的法国女权运动。它认为女性与男性毫无差别,而且每个女性都是独特的。安东妮特・弗克强调指出,这个运动有双重指向,一是平等,二是认同。这种语境下的身份认同必须理解为相对于他者的独特性而非同一性。

的,,后女权主义认为,对女性缺席和非存在的黑洞状态的改变,不一定非得破坏家庭结构和颠覆社会结构,通过话语结构的改变以及女性文化创造力的发挥,也可以完成这场革命。他们借助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方法,批判了本质主义和二元论的错误;借助于索绪尔关于语言结构的能指—所指关系和现实中男女分离对立的差别,以及语言有效性和潜在的差异规律,又对精神分析的语言结构展开批评。露丝・伊格瑞格批评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批判,赞美女性气质,倡导采用女性写作。她指出,精神分析学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它的话语和其他的东西一样,也是由历史和文化决定的。精神分析学是父权制的,是阳具中心主义的,它没有充分认识到母性或女性的欲望所发挥的作用。伊格瑞格对精神分析学关于父亲认同和服从父权法的先决条件进行批评,同时也对拉康的心理分析学派展开批评。在拉康看来,必须强调语言在潜意识结构中的作用,阳具是将语言和欲望显现出来的优先能指。问题是,在拉康所谓的镜像阶段中,把身体先验地看成男性的,女性身体被贬为黑洞。伊格瑞格反驳说,必须看到女性独特的东西,这需要一面向内看的镜子———反射镜。在男权的表述中,女性并不存在,这种缺席依旧没有得到承认,是因为女性的差异没有被象征化。伊格瑞格提出了一种文化的女性阅读,由此解构了父权制,并在后父权的未来中寻找到一种替代物。她还设计了一种未来,即通过给予母性与父性同等地位,使得性别差异得到承认,回到语言之前的前父权空间里去。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关注的中心是话语主

赛博的女权主义(cyberfeminism)积极认同且赞扬后现代数字化信息革命、人工智能和远程控制,把女权主义和具体的技术化结合起来。赛博

(cyber)是一个可自我调适的普遍理论和控制系

统,是一种控制系统的科学。从这种系统理论中产生了“赛博空间”,即在因特网上全球性的互动空间。赛博格(cyberg)是通过化学药品、仿生修复和神经系统一致而得到加强的人类主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意识史教授丹娜・哈瑞卫于

1991年发表了《赛博格声明》,这是一份女权主义

的关于西方世界后现代生活的技术境遇的分析。她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权主义方法论,分析了种族、性别和阶级话语是怎样被技术进步所改变的。赛博格自我是她把赛博格作为女性贴切的后现代隐喻。赛博格打破了传统人文主义的界限,人与动物、人与机器、有形的和无形的等界限都被打破。因为文化话语的缘故,女性没有参与和学会控制这些技术,是非常遗憾的。赛博格是一种拆分又重组的存在,是一种既有后现代的聚合性又有个人化的自我,是女权主义者现在必须学会破译的自我。

萨迪・普兰特试图利用赛博病毒来颠覆父权制叙事。作为一名技术理论家,她宣称父权制中的机器是女性的,因为它们是无法预料的,并由男性们操作,没有能动的作用,没有自主性和自觉意识。男性把技术作为自身发展绝对控制权的途

・2・

径。“只有一个类属,那边是男性:人类。没有其他任何成为人类的东西了,女性只是一个存在而已。”赛博病毒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以非线性的超文本打乱了父权制文本的叙事方式。超文本是电子文本,它允许读者在信息中无序地穿梭,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宽带网新的核心技术。普兰特指出,数字化和传统的女性编制艺术相似,她认为现在技术已经极易受到赛博女权主义的影响了。

女权主义的赛博朋克是另一种对赛博科技运用的方式。“赛博朋克”是评论威廉・吉普森的科幻小说《神经控制者》的一个术语,它是一个折中主义的混合体,本质上对技术闯入人类生活持欢迎态度。一个妄想狂的未来降临了,这里没有任何进步或人道主义的余地。不是政府而是由全球化公司操纵大权,。界,后女权主义的特征还在于它的跨学科性和温和的政治倾向。朱丽・汤普森・克莱恩在《跨学科:历史、理论和方法》中指出:在20世纪,跨学科被定义成一种方法论,是一个概念,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哲学,一种反思的意识形态……在通常情况下,我用跨学科一体化互换等形容词来表达融合不同观点的设想或渴望。后女权主义主张通过教育来普及和提高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增强女性的社会性别觉悟,循序渐进地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性别意识不等于社会性别觉悟,从前者到后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女性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只是有了一种社会性别的敏感性,如果再能具备社会性别觉悟,就可以在女权主义的规划中挑战传统的两性结构,有效地干预社会不平等的社会性别机制。因此,后女权主义和女权主义同样是争取女性的解放、追求女性的自我,但所采取的策略不同。后者倡导自上而下的变革,主张激烈变革,通过颠覆和消解男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前者倡导自下而上的改革,通过提高全体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和觉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男女平等合作、雌雄共体的社会理想或

超越对立的差异,推进文化多元化,倡导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追寻平等、无暴力、文化多样性、合作的价值理想。

围绕颠覆父权制,有一些不同的解释。克里丝・威登认为,传统的两性关系和父权制家庭是父权社会存在的基础,它从根本上把女性排除在政治、经济权力系统之外,女性被剥夺了对资源的所有控制权,成为一无所有的、非存在的人,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生存与发展,由此,女性成为从属于男性的、被动的第二性别。海蒂・哈特曼则认为,父权制是男性用来统治女性的一套完整的社会关系系统,、团结一,,这种物质基础建基,限制女性的经,。,女性受压迫的核心根源是父权制,父权制的男女关系是一切权力关系的规范。

消除冲突、权力和压迫,尊重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重视和平和建设,崇尚性别合作协调的社会制度模式,是对父权制的一种辩证的双重否定。后父权制蕴涵着一种批判,对现代性或父权制恶劣的消极特性的批判,明确地包含了一种我们与其说是想去取而代之,不如说只是不想去再生产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新的事物、新的天空和大地的渴望,渴望一种真正不同的、全新的东西。后父权制在认识论上采取多元论的立场,充分肯定事物多样性、差异性的重要意义。它强调不存在任何独立于主体、历史和社会情境的普适性真理,知识不再是客观的、永恒的和普遍的,而是由权力和话语决定的,也不存在任何稳定可靠、不涉及个人利益和情感的、超历史的中立的知识主体。

后父权制的价值理想更关心广泛的平等,社会之内的平等和社会之间的平等,主张必须改变现代社会基于权力关系之上的等级结构,走向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伦理观;必须整合虚假的二元对立,改变思想对行动、精神对自然、艺术对科学、经验对知识的割裂,把自我与他者、人类与自然真正结合起来;坚持过程和目的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在特定的关系和环境中考虑我们的权利、义务和原则,克服赤裸裸的个人主义,确实认识到我们依赖于历史和社会环境,依赖于我们处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

后父权制理论

女性要获得彻底解放,就必须打碎已经存在几千年的父权制社会。后现代女权主义在批判和颠覆父权制的目标中,努力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和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危机,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后父权制”社会,即消除了父权制的男女平等合作的社会。男女平等合作、雌雄共体的社会或后父权制强调内在联系,重视

女权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到哲学思想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而是经历了理论和实践斗争发展的多个阶段的。从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

・3・

实践的发展看来,朱莉娅・克里斯蒂娃把女权主义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加入既定社会秩序的权力,在“普遍化”的背景下考虑女性问题;第二阶段是“差异女权主义”阶段,强调女性内在固有的积极性,摒弃不平等的社会秩序,主张建立一种女性能够摆脱男性压迫而生存的社团或群体;第三阶段则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形成,致力于发展一个超越男女性别对立的社会。

随着文化政治学的探究,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关系更加紧密起来。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揭露文化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些冲突,,都以颠覆性别的、,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男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共同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借助于后殖民主义的启发,人们发现,第三世界女性在自由主义的女权主义话语中是缺席的。有些持女权主义立场的后殖民主义者认为,仅仅关注种族政治必然会忽视女性在帝国主义状况下的“双重殖民化”境遇。第三世界女性是本土的与外来的父权制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牺牲品。在一些女权主义者看来,第三世界反殖民的民族主义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后殖民主义理论在这方面则表现出严重的理论盲视。莫汉蒂在《在西方的眼睛之下:女权主义学术与殖民话语》中指出,“第三世界女性”范畴具有殖民主义的性质:首先表现出种族还原主义,无视在第三世界女性之间存在大量物质的与历史的差异;其次,通过把第三世界女性当做与第一世界女性相对的“他者”,来巩固西方女权主义者的自我身份。这样,西方的女权主义者实际上生产出了一种双重殖民化的叙述,以便把第三世界女性政治上的“不成熟”与第一世界女性的“成熟”相比较。把第三世界女性再现为贫苦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束缚在传统中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正好反衬出西方女性是富有的、有教养的、现代的、自我决定的,她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性与身体。

从这个视角看中国女权主义的现状,一是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二是需要建构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特别是需要创建女性文化,从女权主义理论揭示的问题,如男性与女性(male/female)、积极与消极(active/nassive)、思想与身体(mind/

body)、主体与客体(subject/object)、理性与感性(rational/irrational)、在场与缺席(presence/ab2sence)、自己人与他者(self/other)言说与写作(speak/wright)等视角出发,反对父权制强权和文

化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建构发展的方略和方向。毋庸讳言,中国女权主义的当代发展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上,人们对女权主义理论和学术研究还很不了解,女性自身的认知和觉悟还很不足,亟待思想启蒙。

斯皮瓦克在分析克里斯蒂娃《论中国女性》时提出,中国女性渴求期盼着法国女权主义者的演说,但是,,,后者说,我们从来。斯皮瓦克说,面对这些,她的问题与其说与她们相关,不如说与她自己的身份相关。第一世界的女权主义者拥有一种“认识论暴力”,这使得她们自己成为权威性的认识主体,而中国的女性则成了被动的、被剥夺了话语权的认识对象。面对这样的讨论,中国女权主义须迅速崛起,中国女性需要积极参与女权主义的话语实践,成长为话语主体。

总的说来,中国女权主义起步和发展的关键是:争取女性生存权利,争取社会平等公正,提高“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和社会文明程度,正视现实中的女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地寻求对策。当前尤其要关注以下问题:

1.女性教育问题。普通教育和专业技能教

育、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等,都是当代女性所需要的。在城市里女性受教育的机会较多,可是有些贫困的家庭还是难以保证女性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众多女性被繁重的劳动和家务束缚,得不到应有的教育,更是严重的问题。

2.女性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女性找工作受到

排斥,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常常打出“不要女生”或“只要男生”的牌子,表现出排斥女性就业的性别歧视主义,此类情形还比较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女性的发展。

3.对女性的性骚扰问题。性骚扰的实质是对

女性的性别歧视主义和男性优越的父权制统治。中国已在法律上明确了性骚扰罪,但这并不能迅速解决性骚扰问题,需要社会和女性个人对性骚扰的言论行为予以斗争和打击。

4.家庭暴力问题。家庭暴力的实质是维护男

性在家庭里对女性的控制和特权。在一些家庭里,性虐待、性滥用,甚至对未成年人实施虐待,存在性恐怖主义和极端方式的暴力。社会的干预和

・4・

当事人的反抗对制止暴力是极为必要的。

5.直接的女性性别歧视问题。人们往往把女

的谄媚和屈从。要赋予女性反传统的写作方式以政治意义,鼓励正面的、批判的女性写作,学会揭露和更改文本中的权力关系,使得女性话语具有积极的破坏力和建设性。

10.女性贫困问题。这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

性和两件事相关联:一是家庭里的奉献者和牺牲者,二是生儿育女的工具。这直接危害到女性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的确立。这种观念需要通过社会实践的革新来加以改变,首先要把女性当人看待,这是现代文明创建的基本要求。

6.生殖健康和教育养育孩子问题。这是中国

更是指精神的匮乏、知识的匮乏。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女性,母亲、未成年和老年的女性,贫困不仅导致了她们的愚昧和无知,而且严重束缚了她们的自由发展。

11.女性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保护问题。对

女性困惑最多的所在,女性对这些方面的知识不足,女性健康教育和子女教育的知识必须尽快普及,女性健康和发展对一代人的成长,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7.女性发展升迁自立问题。在发达国家的女

女性的创造力往往视而不见,更有甚者,采取打击和毁灭的态度,,是对人类创造力。,无论是,。

,中国女权主义发展是需要中国女性和男性共同的努力方可见效的。女性的解放是社会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解放程度的衡量标准。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在今天,女性的解放、自由发展的程度更是成为了整个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程度的指示器。女权主义所提出的女性解放和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任务,是中国和世界各国文明进步最基本的任务之一,所有的女性和男性都应当为完成这一任务积极努力。

〔责任编辑:高云涌〕

性中,流行着“玻璃天花板”的说法,意思是说,女性的发展受到阻止,似乎可以看到前途,以确实拥有。板”,会的进步。,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8.“毒、滋、黄”对女性的毒害问题。随着开

放的步伐,以往只在其他国家存在的病祸在中国出现。吸毒贩毒毁灭了人性;艾滋病摧毁了人类的免疫性;黄色出版物极大地损害了人类的文明生活。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女性和孩子,这严重影响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9.身体写作问题。一些人用身体写作,是为

了迎合男性的主流话语,是对父权制的男权统治

法西斯主义与性政治:奥・赖希的阐述及其启示

张 立 波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摘 要:在考察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时,奥・赖希对马克思主义肯定中蕴涵着否定、继承中蕴涵着批评。他提出,法西斯主义是普通人性格结构的组织化的政治表现,性压抑和权威主义家庭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宗教神秘主义的实质在于否认性经济的原则,文化政治的核心是性问题。构成劳动民主的三种生活职能爱情、劳动和认识是有机统一的。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性政治;奥・赖希;性格结构;劳动民主

  以精神分析活动为业的奥・赖希(以下简称赖希),一开始就不打算局限于纯粹的学术实践,

总想从事“性政治”。他1927年参加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后不久,就创办了“社会主义性卫生和性学研究会”,1930年他移居德国并加入德国共产

收稿日期:2007-12-20

作者简介:张立波(1968-),男,山西闻喜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理论研究。

党后,又创建了一个宣传“性解放”的协会,到

1932年发展了4万会员。一年后,赖希被开除党

籍。也就在这一年,他出版了《法西斯主义群众

・5・


相关内容

  •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综述_李金 (2)
  •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综述 □李 金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572)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本研究.思想史研究.认识论研究.价值观研究.解释学的研究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 ...

  • 开放的民族主义
  • 作者:胡亚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年03期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7)06-0098-05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孕育和发展,是与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交织在一起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更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 ...

  • 中国新哲学的构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 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 为人类文明摆脱危机,提供理想世界的指引.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和狭隘浅薄的门户之见,加强论辩和对话.这本来就是哲学和哲学家存在的方式. 因此,面对深刻变化的世界和时代问题,哲学要承担起指导人们改变世界的责任,首先必须积极倡导和推动哲学各学科间的交流对话,实现方法. ...

  • 2013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研究报告
  • 作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课题组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4年06期 2013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指中国学者在该年度内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相关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第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第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包括译介 ...

  • 当代中国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构成_基于三种研究进路的分析_李家祥
  • 2011年1月总第26卷第1期社科纵横 SOIAL SCIENCES REVIEW Jan ,2011VOL . 26NO . 1 当代中国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构成 ---基于三种研究进路的分析 李家祥 (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0031)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构成可以分为实证主义的进 ...

  • 李建群:女性主义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的传播与实践
  • 来源:雅昌艺术网 李建群    时间:2013-03-29 11:03:43 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女性艺术以其前沿.激进以及活跃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的视野,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和美学价值成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女性艺术从文化的边缘走向文化主体.这样的变化与... 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女性 ...

  • 当代世界为何需要马克思主义
  • 编者按:今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130周年纪念日.130年过去了,马克思的思想魅力没有因时间久远而消失,它依然像世界最高处的灯塔光芒四射.特别是在当下西方经济持续低迷的状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球发展的一抺亮色,更彰显着马克思的思想光辉.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组织中外专家主题研讨了" ...

  •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意蕴
  • 2013年第4期理论探讨 No.4,2013(总第173期) THEORErICALINVESTIGATl0N General.No.173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意蕴 陈坤,仲帅 (哈尔滨工程大学思政教研部,哈尔滨150001) 摘要:葛兰西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之我见 黄楠森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在30年代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1942年至1948年上大学期间学得最多的是西方哲学史,毕业论文是关于康德的.1948年至1950年作研究生期间,我仍研究西方哲学史,导师是康德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