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膳食营养结构与疾病发病率的关系

医学社会学

医学与哲学2013年5月第34卷第5A期总第476期

我国膳食营养结构与疾病发病率的关系

王晓耕①

摘要:膳食营养结构与疾病发病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从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来看,近30多年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明显放缓。究其原因,除了医保缺失和生存环境压力加大以外,国民膳食结构的急剧转换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与居民饮食结构由“一高三低型”向“三高一低型”快速转变相伴随的,是慢性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关键词:人均预期寿命,膳食结构,营养失衡,慢性病,营养干预

()中图分类号:R-05,R15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305-0038-02

TheRelationshibetweenDietarNutritionalStructureandDiseaseIncidenceinChinaXiaoenBeiinPuren         WANG -gg.jg py  

Hosital,Beiin00062,Chinapjg1:AbstractThereisacloselinkbetweendietarnutritionalstructureanddiseaseincidence.Fromthecomarisonofbefore              yp 

,,anderrowthafterthereformandoeninucaitalifeexectancisslowindownoneoftheimortantreasonsisthe                pgpgpppygp   ,raidconversionofnationaldietstructurebesidesthelossofmedicalinsuranceandtheoflivinenvironment.ressure               pgp ,’,wSincethereformandoeninuthestructureofresidentsfoodanddrinkhasetfastchanintrendshichisfrom               pgpggg  ,,,,,,eatinhihcarbohdratelowlowfatlowvitamintohihenerhihfathihlowdietarfiber.Theroteinrotein-  -   -  ggypggyggpy  raidconversionofnationaldietstructureleadstotheincidenceofchronicincreasesinificantl.             pgy

:,,,,erKeWordscaitalifeexectancdietarstructurenutritionimbalancechronicdiseasenutritionintervention      pppyyy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1957年为57岁,1976年  据统计,

为6年均增长05岁,19年间增长了8岁,.5岁。1981年

,达到6男6女67.9岁(6.4岁、9.3岁)1976年~1981年

岁,如果年均增长0.581957年~1981年均增长0.45岁,剔除出现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的三年困难时期,年均增

长水平肯定远高于0.45岁。反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的人均预期寿命,男1990年为68.6岁(

,女7男6女66.8岁、0.5岁)2000年为71.4岁(9.6岁、,73.3岁)2010年为73.5岁,1981年~2010年年均增长

其中10.19岁,981年~1990年年均增长不到0.08岁,

1990年~2000年年均增长0.28岁,2000年~2010年年均增长0就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而言,改.21岁。显然,

革开放前后出现了明显的反差,1981年~2010年29年间的年均增幅比1957年~1981年24年间的年均增幅低

[]

了0.26岁1-2。笔者曾撰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医保缺失对人均预

]3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发期寿命增长趋势的影响[

还有国民膳食结构的急剧转展但医保缺失同时伴随的,

换,后者同样也影响到国民的健康素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营养调查的基本数据来看,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进入了一个快速转换的时期,改革开放以前的饮食结构属于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低脂肪、低维生素的“一

,改革开放以后快速转换为高热能、高脂肪、高高三低型”

00062①北京普仁医院 北京 1

8 3

,低膳食纤维的“三高一低型”而且城市的转换速度蛋白、

明显快于农村,转换程度尤以8恰好与0年代最为剧烈,

]4

。这一时期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的显著放缓相吻合[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谷类食物供2002年与1992年相比,

能比例已从6其中城市由56.8%下降到57.0%,7.4%下

农村由7动物性食物降到47.4%,1.7%下降到60.7%;供能比例从9其中城市由1.3%上升到13.7%,5.2%上农村由6脂肪供能比例升到19.2%,.2%上升到11.6%;从2其中城市由22.0%上升到29.8%,8.4%上升到

[]

农村由1我国城市35.4%,8.6%上升到27.7%4。可见,居民膳食供能结构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农村也在快

速跟进。

1 营养失衡引发的健康问题1.1 膳食营养结构转换与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

膳食结构转换的突出表现是,除了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改善以外,还体现在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降低等多个方面。但是相应地,新的问题也来了。以往我国普通居民的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不利于某些营养素的吸收,营养不良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脂肪消失、肌肉萎缩以及生长发育停滞,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诱发其他疾病。膳食结构转

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奶换以后,

类、豆类制品摄入仍然不足,导致相当多的人群营养失

衡:一方面是脂肪、蛋白质摄入量迅速上升甚至摄入过

,MedicineandPhilosohMa2013,Vol.34,No.5A,TotalNo.476   pyy 

——王晓耕我国膳食营养结构与疾病发病率的关系—

医学与哲学2013年5月第34卷第5A期总第476期

量;另一方面却因食品加工过精、过细导致营养素摄入

一些“富贵病”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不足,

疾病以及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并呈年轻

以北京市为化的发展趋势。这些情况在城市尤其突出,

例:北京市12002年,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

糖尿病患病率高达7.达25.0%,7%;7岁~12岁儿童超重率在8.肥胖率在13%~19.4%之间、1.8%~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21.8%之间;7.1%和22.4%;15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率为26.4%,3岁~

营养缺12岁儿童高胆固醇血症为2.6%。从趋势上看,

慢性病日益增多,预防慢性病已成为2乏病日趋减少,1世纪卫生工作乃至营养工作的重点。

1.2 居民死因顺位的变化

由于膳食结构转换过快、人体的适应能力下降,我国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和致死率要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上海和北京,居民死因顺位已经向欧美国家看齐,建国初期是麻疹、肺结核和老衰,现在是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在澳门,第一位就2005年居民十大主要死因,

,,是恶性肿瘤(第二位就是心脏病(第三位33%)25%),心脑血管病成为头号杀手。2是脑血管病(9%)010年

5月26日发布的《2009年宁波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报告》称,慢性病与伤害是危害宁波人生命的两大因

排在前五位的致死素。2009年全市有35841人死亡, 疾病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

心脏病,致死人数占总死亡数的八成多。慢性病致死原因排名在前几位的分别为:癌症,循环系统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类疾病。在“上,王陇德院士2005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披露了一组令人吃惊的数字:中国的1958年~2005年,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3倍,心脑血管病患病率增加了4倍,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是致残的首位原因,每年耗费近336%,000亿元人民 币。当前,平均每15秒就有一位中国居民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生命,每2全2秒就有一人因此丧失工作能力,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在260万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若采取控制高血压、增加体力活动/和合理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能够成功预防34心脑血

5]

。同理,管疾病的发生[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可预防80%的冠心病、90%的2型糖尿病、55%的高血

/压、人们面临的将不13的肿瘤。如不积极采取行动,而是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是单纯的寿命长短问题,标的战略问题。

2 改善国民健康素质须加强营养干预2.1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遗传、膳食营养和医疗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三大因素,医疗、营养、护理则是临床治疗的三大环节。遗传因

素人为干预的余地不大,膳食营养调节却大有作为,抓

向居民大力推广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好这项工作,

但可以减少患病人数、改善居民健康素质,而且可以显

著节省医疗费用。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新概念是:健康不仅

不体虚,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是没有疾病和病痛,

”应均处于完好的状态。其中,生理上的完好状态是指身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则是指一体各系统无疾病;

种持续的、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发

“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社会功能。简单地说,健康生活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方式”

这能使高血压减少5冠心病减少7糖尿病减少5%,5%,/肿瘤减少1平均寿命延长150%,3,0年以上。2.2 加强居民营养干预成功的营养干预可以通过平衡膳食结构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从而有效预防疾病、降低患病率、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所以,营养干预理应是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预防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普及健康

。这些提法较之“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十一教育,

五”规划纲要明确了许多。中共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

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并且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确定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卫生部也已经意识到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疾病模式快速转化以及生态环境变化,慢性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威胁日益加重,对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应积极开展公民健康教育行动。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政府的营养干预一要立法,二要落实,关键是要引起全民的高度重视。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两点,因营养失衡导致的健康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缓解,人均预期寿命也就可望实现正常增长。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2013-01-18].ht 卫生部.-

:///////twww.moh.ov.cnhtmlfileszwkztdiest2008tt66.pgggpjyqhtm.

[]/(2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2012-06-06) 卫生部.

://///[2013-01-18].httwww.moh.ovc.nmohwsbwstxxzxs7967pgj///20120655044files3ca7756121334b7a870a25ac79988f23.df.p[]“]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保障与人均预期寿命展望[医学3J. 王晓耕.

():与社会,2011,24823-26.

[]/科学技术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4EB 卫生部,

([://OL].2004-10-12)2013-01-18].httnews.xinhuanet.p////_comvideo2004-1012content2080855.htm.

[]]:心血管病对健康的危害[家庭医学:新健康,5J.2008(6) 张良佐.

47.

,作者简介:王晓耕(女,北京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营养、1963-)公共卫生。

收稿日期:2012-08-05修回日期:2013-01-18

(责任编辑:李 枞)

,MedicineandPhilosohMa2013,Vol.34,No.5A,TotalNo.476    pyy 9 3

医学社会学

医学与哲学2013年5月第34卷第5A期总第476期

我国膳食营养结构与疾病发病率的关系

王晓耕①

摘要:膳食营养结构与疾病发病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从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来看,近30多年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明显放缓。究其原因,除了医保缺失和生存环境压力加大以外,国民膳食结构的急剧转换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与居民饮食结构由“一高三低型”向“三高一低型”快速转变相伴随的,是慢性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关键词:人均预期寿命,膳食结构,营养失衡,慢性病,营养干预

()中图分类号:R-05,R15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305-0038-02

TheRelationshibetweenDietarNutritionalStructureandDiseaseIncidenceinChinaXiaoenBeiinPuren         WANG -gg.jg py  

Hosital,Beiin00062,Chinapjg1:AbstractThereisacloselinkbetweendietarnutritionalstructureanddiseaseincidence.Fromthecomarisonofbefore              yp 

,,anderrowthafterthereformandoeninucaitalifeexectancisslowindownoneoftheimortantreasonsisthe                pgpgpppygp   ,raidconversionofnationaldietstructurebesidesthelossofmedicalinsuranceandtheoflivinenvironment.ressure               pgp ,’,wSincethereformandoeninuthestructureofresidentsfoodanddrinkhasetfastchanintrendshichisfrom               pgpggg  ,,,,,,eatinhihcarbohdratelowlowfatlowvitamintohihenerhihfathihlowdietarfiber.Theroteinrotein-  -   -  ggypggyggpy  raidconversionofnationaldietstructureleadstotheincidenceofchronicincreasesinificantl.             pgy

:,,,,erKeWordscaitalifeexectancdietarstructurenutritionimbalancechronicdiseasenutritionintervention      pppyyy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1957年为57岁,1976年  据统计,

为6年均增长05岁,19年间增长了8岁,.5岁。1981年

,达到6男6女67.9岁(6.4岁、9.3岁)1976年~1981年

岁,如果年均增长0.581957年~1981年均增长0.45岁,剔除出现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的三年困难时期,年均增

长水平肯定远高于0.45岁。反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的人均预期寿命,男1990年为68.6岁(

,女7男6女66.8岁、0.5岁)2000年为71.4岁(9.6岁、,73.3岁)2010年为73.5岁,1981年~2010年年均增长

其中10.19岁,981年~1990年年均增长不到0.08岁,

1990年~2000年年均增长0.28岁,2000年~2010年年均增长0就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而言,改.21岁。显然,

革开放前后出现了明显的反差,1981年~2010年29年间的年均增幅比1957年~1981年24年间的年均增幅低

[]

了0.26岁1-2。笔者曾撰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医保缺失对人均预

]3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发期寿命增长趋势的影响[

还有国民膳食结构的急剧转展但医保缺失同时伴随的,

换,后者同样也影响到国民的健康素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营养调查的基本数据来看,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进入了一个快速转换的时期,改革开放以前的饮食结构属于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低脂肪、低维生素的“一

,改革开放以后快速转换为高热能、高脂肪、高高三低型”

00062①北京普仁医院 北京 1

8 3

,低膳食纤维的“三高一低型”而且城市的转换速度蛋白、

明显快于农村,转换程度尤以8恰好与0年代最为剧烈,

]4

。这一时期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的显著放缓相吻合[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谷类食物供2002年与1992年相比,

能比例已从6其中城市由56.8%下降到57.0%,7.4%下

农村由7动物性食物降到47.4%,1.7%下降到60.7%;供能比例从9其中城市由1.3%上升到13.7%,5.2%上农村由6脂肪供能比例升到19.2%,.2%上升到11.6%;从2其中城市由22.0%上升到29.8%,8.4%上升到

[]

农村由1我国城市35.4%,8.6%上升到27.7%4。可见,居民膳食供能结构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农村也在快

速跟进。

1 营养失衡引发的健康问题1.1 膳食营养结构转换与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

膳食结构转换的突出表现是,除了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改善以外,还体现在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降低等多个方面。但是相应地,新的问题也来了。以往我国普通居民的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不利于某些营养素的吸收,营养不良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脂肪消失、肌肉萎缩以及生长发育停滞,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诱发其他疾病。膳食结构转

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奶换以后,

类、豆类制品摄入仍然不足,导致相当多的人群营养失

衡:一方面是脂肪、蛋白质摄入量迅速上升甚至摄入过

,MedicineandPhilosohMa2013,Vol.34,No.5A,TotalNo.476   pyy 

——王晓耕我国膳食营养结构与疾病发病率的关系—

医学与哲学2013年5月第34卷第5A期总第476期

量;另一方面却因食品加工过精、过细导致营养素摄入

一些“富贵病”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不足,

疾病以及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并呈年轻

以北京市为化的发展趋势。这些情况在城市尤其突出,

例:北京市12002年,5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

糖尿病患病率高达7.达25.0%,7%;7岁~12岁儿童超重率在8.肥胖率在13%~19.4%之间、1.8%~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21.8%之间;7.1%和22.4%;15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率为26.4%,3岁~

营养缺12岁儿童高胆固醇血症为2.6%。从趋势上看,

慢性病日益增多,预防慢性病已成为2乏病日趋减少,1世纪卫生工作乃至营养工作的重点。

1.2 居民死因顺位的变化

由于膳食结构转换过快、人体的适应能力下降,我国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和致死率要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上海和北京,居民死因顺位已经向欧美国家看齐,建国初期是麻疹、肺结核和老衰,现在是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在澳门,第一位就2005年居民十大主要死因,

,,是恶性肿瘤(第二位就是心脏病(第三位33%)25%),心脑血管病成为头号杀手。2是脑血管病(9%)010年

5月26日发布的《2009年宁波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报告》称,慢性病与伤害是危害宁波人生命的两大因

排在前五位的致死素。2009年全市有35841人死亡, 疾病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

心脏病,致死人数占总死亡数的八成多。慢性病致死原因排名在前几位的分别为:癌症,循环系统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类疾病。在“上,王陇德院士2005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披露了一组令人吃惊的数字:中国的1958年~2005年,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3倍,心脑血管病患病率增加了4倍,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是致残的首位原因,每年耗费近336%,000亿元人民 币。当前,平均每15秒就有一位中国居民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生命,每2全2秒就有一人因此丧失工作能力,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在260万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若采取控制高血压、增加体力活动/和合理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能够成功预防34心脑血

5]

。同理,管疾病的发生[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可预防80%的冠心病、90%的2型糖尿病、55%的高血

/压、人们面临的将不13的肿瘤。如不积极采取行动,而是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是单纯的寿命长短问题,标的战略问题。

2 改善国民健康素质须加强营养干预2.1 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遗传、膳食营养和医疗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三大因素,医疗、营养、护理则是临床治疗的三大环节。遗传因

素人为干预的余地不大,膳食营养调节却大有作为,抓

向居民大力推广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好这项工作,

但可以减少患病人数、改善居民健康素质,而且可以显

著节省医疗费用。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新概念是:健康不仅

不体虚,而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是没有疾病和病痛,

”应均处于完好的状态。其中,生理上的完好状态是指身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则是指一体各系统无疾病;

种持续的、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发

“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社会功能。简单地说,健康生活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方式”

这能使高血压减少5冠心病减少7糖尿病减少5%,5%,/肿瘤减少1平均寿命延长150%,3,0年以上。2.2 加强居民营养干预成功的营养干预可以通过平衡膳食结构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从而有效预防疾病、降低患病率、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所以,营养干预理应是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预防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普及健康

。这些提法较之“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十一教育,

五”规划纲要明确了许多。中共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

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并且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确定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卫生部也已经意识到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疾病模式快速转化以及生态环境变化,慢性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威胁日益加重,对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应积极开展公民健康教育行动。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政府的营养干预一要立法,二要落实,关键是要引起全民的高度重视。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两点,因营养失衡导致的健康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缓解,人均预期寿命也就可望实现正常增长。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2013-01-18].ht 卫生部.-

:///////twww.moh.ov.cnhtmlfileszwkztdiest2008tt66.pgggpjyqhtm.

[]/(2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2012-06-06) 卫生部.

://///[2013-01-18].httwww.moh.ovc.nmohwsbwstxxzxs7967pgj///20120655044files3ca7756121334b7a870a25ac79988f23.df.p[]“]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保障与人均预期寿命展望[医学3J. 王晓耕.

():与社会,2011,24823-26.

[]/科学技术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4EB 卫生部,

([://OL].2004-10-12)2013-01-18].httnews.xinhuanet.p////_comvideo2004-1012content2080855.htm.

[]]:心血管病对健康的危害[家庭医学:新健康,5J.2008(6) 张良佐.

47.

,作者简介:王晓耕(女,北京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营养、1963-)公共卫生。

收稿日期:2012-08-05修回日期:2013-01-18

(责任编辑:李 枞)

,MedicineandPhilosohMa2013,Vol.34,No.5A,TotalNo.476    pyy 9 3


相关内容

  • 食品营养与安全
  • 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摘要]:首先,通过分析膳食结构和方式和改变与慢性病的关系,阐述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重要性.其次,说明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应遵循哪些内容.最后,小结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意义. [关键词]合理营养 平衡膳食 一.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重要性 "以食为天",生命必须 ...

  • 膳食营养.生活方式与糖尿病论文
  • 浅谈膳食营养.生活方式与糖尿病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近年来日益增长,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三大疑难疾病之一.膳食结构的改变与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地区与人群中呈现不同的数字.本文就膳食营养.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与总结,旨 ...

  • 浅谈膳食营养.生活方式与糖尿病
  •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近年来日益增长,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三大疑难疾病之一.膳食结构的改变与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地区与人群中呈现不同的数字.本文就膳食营养.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与总结,旨在提高专家学者与患者对于糖尿病的 ...

  •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及发展
  •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现状及发展 摘要: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总让人们为如何健康生活伤透了脑筋,胃病是三分治七分养,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保胃"的前提,因此,人们在确定膳食营养结构时,既要考虑传统膳食结构中那些有益的方面,也要孝虑目前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以便使我们的膳食营养结构更 ...

  • 浅析体力活动.营养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摘 要:心血管病发生的绝大部分原因是缺乏运动和膳食营养因素,因此可以预防.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使营养摄入不平衡,导致高血压及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脂类摄入的不平衡也导致肥胖症.冠心病死亡率.缺血型脑卒中发病率等逐年上升.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的推荐方案已将传统的运动--素质模式.扩展为体力活 ...

  • 论合理膳食
  • 论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 引言--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需要食物提供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用以维持生理和生活的需要,保证人体的健康.健康是身体的最大本钱,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一系列的现代病也缠绕着人们,所以健康对我们来说真的太重要了同时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需物质,但是饮食 ...

  • 老年人的膳食营养.运动及健康
  • 老年人的合理营养.运动及健康问题 单位 姓名 [摘 要]: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我国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各种器官的生理功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尤其是消化和代谢功能,直接影响人体的营养状况,如牙齿脱落.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道蠕动缓慢,使机体营养成分吸收利用下降.如何加强老 ...

  • 常见疾病营养防治
  • 第一节 肥胖 一.概述 近半个世纪以来,肥胖在发达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蔓延:在发展中国家迅速流行,肥胖即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问题之一.与其说肥胖是一种状态,不如说是一种疾病.作为一种全球性多发疾病,肥胖不仅对患者的身心有较大的损害,而且还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

  • 饮食营养与健康材料
  • 饮食营养与健康 提要: 营养的概念:营养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合理膳食,老年人长寿饮食等四个方面: 一.营养的概念: "民以食为天"说明饮食的重要性,食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1.什么是营养:我们每天都要摄取多种食物,把食物进口经过口腔.胃.小肠.大肠等十米左右消化道,用机械和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