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1.舆薪 不见, 不用 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看不见一整车的材,是因为不肯用视力。

2.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 与 也 。 (《鸿门宴》)

译文:(我)派遣将领守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进入以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3.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4.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

5.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译文: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因为曹丘生的传诵啊 。

6.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译文:景帝认为辕固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太傅。

7.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您因为一个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个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

8.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石头。

9.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10.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文: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译文: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1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站不住的时候不去扶(他),摔倒了不去搀扶(他),那么还要你这个引导盲人走路的人做什么?引申的意思是,在危机的时候你不援助,要你做什么?

13.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译文: (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1.舆薪 不见, 不用 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看不见一整车的材,是因为不肯用视力。

2.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 与 也 。 (《鸿门宴》)

译文:(我)派遣将领守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进入以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3.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4.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道路。

5.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译文: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因为曹丘生的传诵啊 。

6.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译文:景帝认为辕固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太傅。

7.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您因为一个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个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

8.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石头。

9.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10.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文: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译文: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1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站不住的时候不去扶(他),摔倒了不去搀扶(他),那么还要你这个引导盲人走路的人做什么?引申的意思是,在危机的时候你不援助,要你做什么?

13.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译文: (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相关内容

  • 评估课-文言文翻译抢分秘诀
  • [教学案例设计]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抢分秘诀 罗定中学东校区高三语文备课组 梁建华 设计思想 把握教育的的本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透彻理解高考考纲考点,从学生的知识层面出发,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中培养抓得分点的敏锐意识,培养文 ...

  • 高考文言文翻译例说
  •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句的翻译,还是对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文的翻译.大家都知道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在具体翻译时需遵循"留.增.删.换.调"的原则.但不少同学由于对文言文翻译的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因而失误率也比较高.下面笔者结合近年高 ...

  • 高三一模语文质量分析
  • 2015 年 2 月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质量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临潼区 2015 年二月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采用陕西省统考 试题,从整体看,试卷形式.内容构成.知识点考查与 2014 年高考 陕西卷基本一致,小阅读.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大阅读等,基本 上扣着高考考点.难易程度适中,试题考查灵活,注 ...

  • 文言文助读翻译十
  • 文言文助读翻译 十 与韩荆州书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躬行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 ...

  • 文言文助读
  • 1.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1)与诸(2)小儿游(3).看道边李树多子(4),折枝(5),诸儿竞(6)走(7)取之,唯(8)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9),信然(10). 1.翻译全文.并解释下列的字词和句子 (1)尝:(2)诸: (3)游: (4 ...

  •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言文1
  • 文言文 金考点与对策 从高考命题看,文言文的考题是历年考试中最稳定的部分,考试范围和内容基本没有变化.选文仍以叙述类的人物传记为主,取之不同的史书材料,上海试题则偏重议论阐发. 试题的选材以浅易文言文为主,近两年的难度又有所下降,仔细阅读并不难懂.<考试说明>对所考内容有明确规定,使复习 ...

  • 文言文翻译指导及训练
  • 文言文翻译指导及训练 做文言文翻译题,还是有章可循的.除了要积累文言 词汇以外,具体方法有: 一.增缩换留 1.增 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在单音节词前或后 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几原文省略了必要的成 分,翻译时要做适当补充扩展. 2.缩 对那些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的文言虚词, 翻译时应删掉. ...

  • 文言文翻译技巧摭谈 闫 涛-2015[教学考试之高考语文4]-23
  • 破解文言实词词义的三个技巧 江苏 李雪松 学习文言文,碰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基本的语言要素--文言实词.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也会发生变化,古代的许多词语词义词性在今天都发生了较大或明显的改变.这就必然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这也说明备考文言文,最根本的还是要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词义和用法,包括一 ...

  • 2015~201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 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年级1.2.3.班计算机科教学,在本次期中考试中取的一定成绩,也暴露出问题分析如下: ①试卷方面 本次试卷与高考模式保持一致,共三个大题26个小题,共100分.不足之处在于选择题中有6个小题及一个简答题超出了高二学生现阶段掌握范围,共23分.另外试卷时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