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册提纲

第一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王国的更替】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楔形文字与《吉尔加美什》】

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刻在石板和泥锥上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吉尔加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汉穆拉比法典》】

《汉穆拉比法典》: 由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颁布,用写成。

1、目的:

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内容:

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3、意义(或价值):

(1)、法学意义:

《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史学意义:

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4)、特点:保留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的部分,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

第二课、古代埃及

【法老专制统治】

古埃及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经埃及全境,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又一发源地。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是古代埃及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

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和,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三课、古代印度

【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

进入印度之初,用者,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普通自由民)和首陀罗(被征服者、奴隶)。

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印度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大潮,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在古代印度创立佛教,被尊称“释迦牟尼”。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公元前3世纪,佛教臻于鼎盛,开始向域外(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四课、美洲印第安文明(略)

第五课、古代黑非洲(略)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第六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雅典城邦以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

【希腊城邦的形成】

公元前8世纪之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

1、特点:

以成年男性的直接参与为核心,核心机构为公民大会。

2、形成原因:

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3、形成过程:

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引来了全盛时期,即“伯里克里时代”。

4、评价:

积极作用: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局限性: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七课、希腊古典文化

【史诗与戏剧】

古代希腊人荷马创作的英雄史诗——《荷马史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

也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建筑艺术】帕特农圣庙

【哲学与史学】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

第八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罗马帝国】

建立:公元前30年,屋大维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代表着罗马帝国的建立。 发展: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衰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代表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进入中世纪)。

【基督教的兴起】

公元1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间,相传由耶稣创立。

基督教信仰上帝,尊耶稣为“救世主”,经典称为圣经。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宣布称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九课、罗马法体系

古代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

【“十二铜表法”】

颁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不断斗争,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

特点:是罗马人传统,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意义:

(1)、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2)、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滥用权力,规范社会生活,体现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3)、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公民法”与“万民法”】

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

万民法: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这些法令和决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二法合一: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统一起来。

意义: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局限性: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十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上创立伊斯兰教。不久,他在此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

【阿拉伯帝国】

661年,穆阿威亚建立,定都,从此阿拉伯国家进入了帝国时代。随着不断地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叶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随之广为流传,成为世界性宗教。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略)

第十一课、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略)

【攻占君士坦丁堡】

1453年4月,率奥斯曼军队亡。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不久后变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的统治】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第五单元 中世纪西欧

第十二课、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产生】

西欧封建制度产生:罗马帝国的隶农制和日耳曼人的世族制互相影响与结合。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8世纪上半叶,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西欧封建制度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采邑改革: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封建主层层分封,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成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中世纪庄园】

特征: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

第十三课、城市的复兴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世纪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落后,城市环境脏乱,一旦遇到大规模瘟疫,便会迅速蔓延。

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封建领主之间矛盾不断。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经过斗争,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自治权。还有一些城市取得了部分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处于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

中世纪城市的特征:

1)、经济:

发展手工业、商业,商品经济发达

2)、政治:

部分城市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相对独立与自治。市民拥有人身自由。

3)、规模与环境:

中世纪的城市规模有限,人口少,公共设施建设滞后

【等级君主制】

1、背景: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形成:

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产生。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概念: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利。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4、特征:

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5、意义: 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四课、王权与教权(略)

第十五课、中世纪文化

【大学的兴起】

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由此而兴起。

中世纪大学比较重视神学教育,但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第一册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王国的更替】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楔形文字与《吉尔加美什》】

楔形文字: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刻在石板和泥锥上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吉尔加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汉穆拉比法典》】

《汉穆拉比法典》: 由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颁布,用写成。

1、目的:

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内容:

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3、意义(或价值):

(1)、法学意义:

《汉穆拉比法典》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史学意义:

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4)、特点:保留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的部分,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

第二课、古代埃及

【法老专制统治】

古埃及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经埃及全境,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又一发源地。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识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是古代埃及它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金字塔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象形文字】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

古代埃及人的书写材料:和,的使用最为普遍。

第三课、古代印度

【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

进入印度之初,用者,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普通自由民)和首陀罗(被征服者、奴隶)。

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印度的社会发展、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大潮,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在古代印度创立佛教,被尊称“释迦牟尼”。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公元前3世纪,佛教臻于鼎盛,开始向域外(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

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四课、美洲印第安文明(略)

第五课、古代黑非洲(略)

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

第六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雅典城邦以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

【希腊城邦的形成】

公元前8世纪之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

1、特点:

以成年男性的直接参与为核心,核心机构为公民大会。

2、形成原因:

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

3、形成过程:

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引来了全盛时期,即“伯里克里时代”。

4、评价:

积极作用: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局限性:然而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第七课、希腊古典文化

【史诗与戏剧】

古代希腊人荷马创作的英雄史诗——《荷马史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

也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建筑艺术】帕特农圣庙

【哲学与史学】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

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志的。

第八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罗马帝国】

建立:公元前30年,屋大维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代表着罗马帝国的建立。 发展:到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衰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代表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进入中世纪)。

【基督教的兴起】

公元1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兴起于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间,相传由耶稣创立。

基督教信仰上帝,尊耶稣为“救世主”,经典称为圣经。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宣布称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第九课、罗马法体系

古代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

【“十二铜表法”】

颁布: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不断斗争,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

特点:是罗马人传统,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 意义:

(1)、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2)、明文公示、按律量刑,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滥用权力,规范社会生活,体现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3)、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公民法”与“万民法”】

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

万民法: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这些法令和决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二法合一: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统一起来。

意义: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局限性: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

第十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产生】

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上创立伊斯兰教。不久,他在此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

【阿拉伯帝国】

661年,穆阿威亚建立,定都,从此阿拉伯国家进入了帝国时代。随着不断地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叶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伊斯兰教随之广为流传,成为世界性宗教。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略)

第十一课、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略)

【攻占君士坦丁堡】

1453年4月,率奥斯曼军队亡。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不久后变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的统治】

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第五单元 中世纪西欧

第十二课、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产生】

西欧封建制度产生:罗马帝国的隶农制和日耳曼人的世族制互相影响与结合。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8世纪上半叶,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西欧封建制度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采邑改革: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封建主层层分封,形成封建等级制度。

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成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中世纪庄园】

特征: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

第十三课、城市的复兴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世纪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落后,城市环境脏乱,一旦遇到大规模瘟疫,便会迅速蔓延。

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封建领主之间矛盾不断。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经过斗争,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自治权。还有一些城市取得了部分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一部分中、小城市仍然处于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

中世纪城市的特征:

1)、经济:

发展手工业、商业,商品经济发达

2)、政治:

部分城市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相对独立与自治。市民拥有人身自由。

3)、规模与环境:

中世纪的城市规模有限,人口少,公共设施建设滞后

【等级君主制】

1、背景: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形成:

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产生。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概念: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利。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4、特征:

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5、意义: 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四课、王权与教权(略)

第十五课、中世纪文化

【大学的兴起】

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由此而兴起。

中世纪大学比较重视神学教育,但大学的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研究摆脱教会控制,有利于师生的自由探索,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doc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4(理解记忆) 公 ...

  •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详
  • 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岳麓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产生了王位世袭制 2.商朝:内服与外服制度:君权神授 3.周朝:①主要政治制度:⑴分封制⑵宗法制 分封制:对象: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等级序列"周王- ...

  • 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1500字)
  • 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和格式 一:引言 1.规划. ⑴突出重点,推动全局.有所为,有所不为.塑造地区和学校个性,体现深度和高度. ⑵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2.规范.其涵义是运用教育科研方法论开展教育科研,以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率和水平.教育科研的规范化按时间要求包括: ⑴前期研究规范化 ① ...

  •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 返回 导航 首页 分类 专题 客户端 充值 建筑 考研 小说 微案例 日报 分享 收藏 下载 1/31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上传人:lflvpeipei 2012-03-31 举报 相关文档 doc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提纲及要点)(人教版) 热度: doc高一地理 ...

  • 初中一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 2010-2011 学 年 度 初 一 年 级 上 学 期 - 1 - <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2010-2011学年度初一年级上学期 <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复习 1 C.图例和注记 我的家在哪里 ①构成社区的要素: P6 ②地图的三要素:P7-8 A.方向:&qu ...

  • 中学2013年效能建设活动汇报提纲
  • 周 明 学 一.三点认识: 1.效能定义和衡量依据 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 衡量效能的依据是效率.效果.效益. 2.学校效能建设的目的 效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管理制度和有效载体,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从学校来讲,就是要达到"三调动" ...

  •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理科会考)
  •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Ⅰ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帝王后代.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诸侯享有相当大 ...

  • 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3
  • 人教版高中历史阶段性复习提纲:中国近代史 重要提示: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9月 中国民主革命:1840年-1949年9月.(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 1924年初-1927年7月15日:第一次国民革命.大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 ...

  • 五种有效记忆方法助你轻松学好高中历史
  • 1.框架记忆法 五种有效记忆方法助你轻松学好高中历史 要形成知识框架,首先要背好课本的章节目录,这是最粗的线条,也是最基础的内容.比如本册书共包括七个单元,可归纳为三个大框架:古代的中国(第一单元)和世界(第二单元):近代的世界(第三单元)与中国(第四单元--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五单元--新民主主义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