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花篮 学雕版 练武术·杭州日报

编花篮 学雕版 练武术

杭报小记者探访杭州万向职院“非遗”基地

2015-01-19

实习生 张宇洲 记者 方秀芬

小花篮怎么编?雕版如何完成?武术怎么学?上周六,杭报小记者来到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参观访问。小记者眼中的“非遗”文化是怎样呢?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小记者的报道吧。

老记有话说

楼时伟

(小记者基地特别顾问)

提问要一问到底

姓名勿张冠李戴

这次杭报小记者去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采访雕版印刷、西溪小花篮和十八般武艺,在采访现场,我发现同学们有的拿采访本、有的用照相机,还有的用录音笔,小记者的采访“行头”,也堪称“十八般武艺”。

这一次采访,我发现善于提问的人比以前多了。长寿桥小学周羽涵同学提问得很仔细:苦竹削掉篾青时,刀必须倾斜;削好的篾再用牙齿撕成十六层,这些制作过程,想必都是通过她一问再问获得的。采荷二小胡彦铠同学的提问也很到位,他不但了解到雕版传人黄小建“干这一行有近四十年”的背景,还通过追问,挖出了黄小建的一幅雕版作品《护戒牒》被灵隐寺作为馆藏文物的细节。小胡同学通过查资料搞清了护戒牒原来是和尚受戒罚的证书。灵隐寺以前的这种“证书”,就是用这块雕版印出来的。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让他对雕版印刷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所以采访时做到一问再问、一问到底,写作时就不会有缺乏细节的困惑。

采访中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说。即小记者在询问被采访者的姓名时,常常不问清楚就下笔。如西溪小花篮的传人姓姚,有的同学把她写成“杨奶奶”,有的则写成“洪奶奶”;雕版师傅姓“黄”,有的小记者把他改成“王”姓了。

以后我们在问采访对象的姓名时,一定要长个心眼。比如对方姓吴,不妨再问一下是口天“吴”还是古月“胡”,如果姓张,也要再问一下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切勿“自作主张”。记得以前有一次我去杭州一家医院采访,院长姓傅,大家都叫他傅院长,结果我没作进一步核实,以为他就是“副院长”。稿子见报后,不仅造成了差错,也给人家添了麻烦。这个教训后,我就特别注意对姓氏和职务的核实了。

另外,这次采访有雕版印刷、西溪小花篮和十八般武艺三个点,怎么写?写什么?也是考验小记者的观察功力和综合能力。有的同学在采访中抓住了重点,因此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记流水账式的写作。比如采荷一小的钱睿暄同学,她对三个“非遗”项目都感兴趣,但在文章中她笔锋一转,把采访雕版技艺写得活龙活现。这样,重点就突出了。

不管是雕版印刷还是西溪小花篮、十八般武艺,那些传人手上的绝技能传承至今,靠的就是苦练坚持,日积月累。通过这次在玩乐中的采访,许多小记者不但发现了新闻,还感悟到了传承“非遗”的意义,很好。

》》》法心社

竹条像个调皮的孩子

燕皮纸上写好字六根竹条变“魔术”雕版是怎么印刷的?

和睦小学 李萌

老师叫姚水琴,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西溪小花篮”的传承人。老师编小花篮已50多年了。老师拿出几捆竹条说:“我先教你们编个小花篮的底吧!”只见老师捏出一根竹条,将竹条的弧口面朝自己,再拿一根竹条交叉起来,接着又拿起一根竹条固定住。当我上手时,却发现竹条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左蹦右跳,始终不肯停息,我的手指左按右放,可还没把它固定住,它就已经跑到桌上了。我跟法心社的小记者似乎都遇上了难题。幸好有大姐姐帮忙,不然编个底都要几小时。

燕皮纸上写好字

建德市明镜小学 盛傲然

我被一个正在雕版的老爷爷吸引住了。他正在雕刻着一块木板,看着他娴熟的刀法,我忍不住问:“爷爷,你刻雕版刻了多少年了呀?”“四十年了。”他抬起头,望了望我说道:“这个东西可不好刻,要先学会写毛笔字,练得有劲了,才能刻得好。”“这是什么木头呀?”我指了指他正在雕刻的木头,好奇地问。“这个是梨木,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那个梨子的木头。”他怕我不懂,又用手比划了两下。他边刻边告诉我:“先在燕皮纸上写好字,再反贴在木板上,刻的时候要用双勾线把字誊出来,这个就需要有反着写字的恰到好处的笔锋……”

六根竹条变“魔术”

文一街小学 谢炳阳

阿姨讲了编花篮底部的方法:要用六根竹条不断地叠合、交叉。我也开始了尝试:先拿两根竹条往上一搭,再拿第三根……咦,第一根怎么掉了,只能重新做,接下来的几次尝试,结果都差不多,都是在三四根竹条时突然掉落,每次都要从头再来。我看了看四周,发现几乎所有的小记者都是这种情况。我问阿姨:“为什么每次编到一半就会失误呢?”阿姨说:“你们不要着急,我刚刚开始学编花篮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况,练多了就好了。”听了这句话,我们刚刚失去的信心又找回来了。

雕版是怎么印刷的?

采荷二小 李羿桓

我一路哼着小曲,蹦蹦跳跳地走进雕版印刷教室,发现教室里很亮堂,几位哥哥正在娴熟地操作,我向其中一位请教刻板技术,他说,首先,要用颜料刷在整块板子上,要注意板的边边角角都要刷到,然后用刷子吸一吸多余的颜料,也要刷到边边角角,再把宣纸平铺到板上,注意不要有褶皱。最后,用板擦在宣纸上来回打圈擦拭,这样就印刷出来了。我得意洋洋地拿起我的“大作”,向小伙伴们展示。

见到“非遗”传人了

金都天长小学 张馨文

我们首先来到了“编花篮”这个展区,只见这里摆满了各种用细竹条做成的小花篮,看着这些精美别致的小篮子,很难让人想到这些竟然是出自一位60余岁的老奶奶之手,真是让人瞠目结舌。那么,这位老奶奶是怎样学会编织花篮的呢?原来,老奶奶一开始学习编织只是为了谋生,但慢慢地因为种种原因,会这些传统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这位老奶奶也不知不觉地成了非遗传人。

先辈的技术真厉害

仁和中心小学 王宇航

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雕版印刷了。雕刻师傅用雕刻刀把版本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先辈的技术真厉害,看似简单的雕刻,但稍不留意,都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哈!一幅作品就完成了!

采荷一小 钱睿暄

只见大姐姐一手握住画笔,往刻板上刷颜料,一手拿着一个类似刷子的“大扫帚”。“这是干什么的呢?”我指着“大扫帚”问。“哦!这个是用来吸水用的,如果刻板上有太多水分的话,印出来的作品就会渗开来,那就不好看啦。”大姐姐一边耐心地回答着我的疑问,一边拿着那把“大扫帚”在刻板上平刷吸水。“接下来就要开始印了。”说着,她从旁边抽一张宣纸,小心翼翼地盖了上去,又从旁边拿出了个“黑板擦”,在宣纸上“画圈圈”。过了一会儿,轮到我自己操作了,我学着大姐姐的样儿涂好颜料,用“大扫帚”吸好水,再用宣纸盖上一印,哈!一幅作品就完成了!

一次快乐的“非遗”采访

天杭实验小学 陈海芸

在杭报资深记者楼时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探访“非遗”基地。位于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内的“非遗”基地有西溪小花篮、雕版印刷、十八般武艺“非遗”传人等项目。小记者们依次参观,各个“非遗”项目的工作人员详细地给小记者们讲解这些“非遗”的故事,小记者们也不时参与到其中,亲自动手编织小花篮,观摩雕版印刷、十八般武艺的表演。结束时还得到了一个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品,学员们非常开心,觉得本次采访既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杭州灿烂的文化,收获很大。

我学会“印刷”啦

夏衍小学 江烨

小记者们走进武术馆,看到了精彩的武术表演,他们手持武器,左一下右一下,动作干净利落。接着,来到雕版印刷的教室,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给大家做示范。爷爷早在40年前就开始雕刻了,不仅雕刻完美,还有一手印刷的好手艺。更让大家敬佩的是,爷爷还会写毛笔字和画画儿,据说,在灵隐寺里还留有他的作品呢。小记者在这里练习了毛笔字,还学会了印刷。

雕版印了一幅乾隆御笔

文三街小学 杨宇澄

雕版印刷就是在模板上刻出文字或图片,然后在上面覆盖宣纸,把图案印下来印。我印了三幅,一幅是一个和尚踩在云上飘;一幅是陆鲁望文集序;还有一幅是乾隆御笔。回到家上网搜了一下“御笔”的意思,好厉害!原来是古代帝王亲笔所书所画呀!这些图画和文字都那么精美,如果刻的话,那要刻几天呀!

》》》鹿透社

“非遗”之旅——小花篮是怎么编成的

别让“非遗”消失耍武术了

长寿桥小学 周羽涵

首先,得把苦竹的篾青削去,刀必须斜着,不然会把竹纹割断,万一割断了,可就不能撕篾了。削去篾青后,把苦竹再削成一片片,用牙齿撕成十六层篾。这可不简单,听姚阿姨说,这可是编花篮最难的步骤了,当年她也是花了两年才练好……我真的希望,像姚阿姨一样的非遗传承人,能一代一代顺顺利利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下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延续,让后代也能欣赏到如此绚烂的文化精髓。

别让“非遗”消失

卖鱼桥小学文澜校区 陈远杰

这位爷爷教我:“手肘着桌子才能写出一手好细笔,这也是雕刻印刷的基础。”从这句话中,我能看出这位爷爷的经验是相当丰富的。同时雕刻是费时费力的活,要做到工艺精湛相当不容易。

参观采访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看着这些做工精湛,雕刻精细的作品,我知道,这些都不是我们一朝一夕能学会的。但是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有义务继续传承下去。别让非遗物质有一天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耍武术了

濮家小学 侍培熙

随后,我们去了武术馆、书画厅,还学会了编花篮。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武术馆,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音乐在耳边响起,只听“哈、嘿、哈、嘿”,叔叔们十分有力地喊着。他们手里的长刀好似轻盈的小燕子,“呼呼”直转。看完表演就轮到我们啦!我们学着叔叔的样子,耍了起来。我们站得笔直笔直,像一棵棵小松树。叔叔在前面示范,我们在后面跟着学,虽然我们的动作不是很标准,一招一式显得有些稚嫩,但是我们在努力地练。

》》》美莲社

竹编花篮

漂亮的水印图完成了要一笔一笔地刻出来

采荷一小 张书逸

又细又长的竹片上下翻动,在阿婆手中小竹篮几分钟就完成了。这位厉害的阿婆今年65岁,从10岁起就跟她妈妈一起编花篮了,以前是编花篮赚钱,现在这花篮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所以她也就成了非遗的继承人了。

我也试着编花篮,竹片在我手中一点都不听话,横的竹片摆好了,竖的竹片却滑走了。阿婆也说了,难的花篮就算是她也要编半个多小时,这真是一项考验人耐心的绝活。

漂亮的水印图完成了

夏衍小学 李悦

在志愿者大姐姐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雕版印刷处。里面的叔叔阿姨有的在写毛笔字,有的在雕刻,还有的在水印。小记者们一边询问,一边往自己感兴趣的地方钻。我比较好奇水印,就来到水印的大眼睛姐姐那里。只见她先在雕版上面均匀地涂上橙色的颜料,再用砂纸绕圈圈刷起来,打好底后,接着把宣纸拉直绷紧,再用硬物轻压,一张漂亮的水印图就完成了。我大胆地试了一遍,发现自己做的水印图厚薄粗细不匀,果然,功夫是要多练的。

要一笔一笔地刻出来

采荷一小 孟嘉阳

雕刻印刷雕得很精细,要一笔一笔地刻出来。老师介绍说,想要学好雕刻印刷技术,先要学好毛笔行书,然后写在木板上才能照样子雕刻,然后再上色。2006年,黄爷爷凭借精湛的杭印雕版手艺获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作品还贴在了灵隐寺的柱子上呢。有个姐姐教我们印刷技术,我也用雕刻板试了下,但手不稳,移动了一下,印出来的字像幻影一样重叠模糊了。

“我终于知道拍照要拍整体”

景成试验学校 邵千屿

我最喜欢的是小花篮,它的传人名叫姚水琴。姚阿姨说:“你先拿起两根竹条,把它交叉,再拿起一根竹条把它放进第二根竹条的下面。这样重复做就做好了小篮子的底。”我按照阿姨说的做了,真的做出了小篮子的底。这时楼老师走过来说:“给阿姨拍一张教同学做花篮的照片。”我就从包里拿出手机点击照相,但是我只对准了阿姨的头部,楼老师看到后说:“你要把阿姨教同学做的全景拍摄下来。”我觉得很有理,就往后退了几步,并调整了角度,“咔嚓”,一张照片拍了下来。我终于知道,拍照要拍整体。

雕版传人黄小建

采荷二小 胡彦铠

进入雕版工艺制作室,我看到了一群年轻的学生正在描绘毛笔字。突然,有一位老爷爷进入了我的视线,他正在用手上的小刻刀认真仔细地在一块木板上刻字,神情很专注,我觉得这个人应该是学生们的师傅,也是我们要找的非遗传人。采访中,我问这位老爷爷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叫黄小建,今年62岁,从25岁开始学习雕版技艺,到现在都四十年了。我就很好奇地问:“这么多年你该雕过好多好多的作品,大概有多少?”,爷爷回答说,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我接着又问“这么长时间只做一刀一划这么一件事,不觉得无聊吗?”,他马上笑了,然后对我说:“做雕版这个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并且还要用心。”

交谈中,我还了解到他曾经刻过一幅作品《护戒牒》,《护戒牒》就是和尚受戒时的“证书”,该雕版长52厘米、宽35厘米,是黄爷爷耗时两个月时间一笔一画雕成的,现在已经成为灵隐寺的馆藏作品。

要用心坚持才能做好

采荷一小 杜涵

我最喜欢的是编小花篮。给我们介绍编花篮的是姚水琴老师,她从十几岁就开始编花篮了,现在65岁了,已经编了50多年,编过无数只花篮。虽然开始编花篮只是为了能养家糊口,但50多年的时间,她已经把这个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了,也很高兴自己能成为这个手艺的传人。在姚老师的指点下,每一位小记者都试着编了一下花篮。我发现编花篮会使人变得细心耐心,编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因为只要出一点点差错,你的花篮就会变得怪模怪样。从姚老师编花篮的事情中我知道了,做事要用心,坚持才能做好。

非同寻常的课堂

大关小学 王羿典

你瞧,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在干什么呀?他们有些正在练毛笔字,只有把字练好了,才可以在木板上刻字。有些已经拿起刻刀在刻字了,他们刻的字像写出来的一样,特别工整美观。刻完字,再把颜料涂抹在有字的木板上,缝隙里的颜料要用刷子轻轻刷去。然后,把宣纸盖在木板上,用按压器把宣纸捋平,让颜料均匀渗透到宣纸上。最后,把宣纸打开,一张漂亮的雕版印刷画就完成了。

编花篮 学雕版 练武术

杭报小记者探访杭州万向职院“非遗”基地

2015-01-19

实习生 张宇洲 记者 方秀芬

小花篮怎么编?雕版如何完成?武术怎么学?上周六,杭报小记者来到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参观访问。小记者眼中的“非遗”文化是怎样呢?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小记者的报道吧。

老记有话说

楼时伟

(小记者基地特别顾问)

提问要一问到底

姓名勿张冠李戴

这次杭报小记者去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采访雕版印刷、西溪小花篮和十八般武艺,在采访现场,我发现同学们有的拿采访本、有的用照相机,还有的用录音笔,小记者的采访“行头”,也堪称“十八般武艺”。

这一次采访,我发现善于提问的人比以前多了。长寿桥小学周羽涵同学提问得很仔细:苦竹削掉篾青时,刀必须倾斜;削好的篾再用牙齿撕成十六层,这些制作过程,想必都是通过她一问再问获得的。采荷二小胡彦铠同学的提问也很到位,他不但了解到雕版传人黄小建“干这一行有近四十年”的背景,还通过追问,挖出了黄小建的一幅雕版作品《护戒牒》被灵隐寺作为馆藏文物的细节。小胡同学通过查资料搞清了护戒牒原来是和尚受戒罚的证书。灵隐寺以前的这种“证书”,就是用这块雕版印出来的。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让他对雕版印刷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所以采访时做到一问再问、一问到底,写作时就不会有缺乏细节的困惑。

采访中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说。即小记者在询问被采访者的姓名时,常常不问清楚就下笔。如西溪小花篮的传人姓姚,有的同学把她写成“杨奶奶”,有的则写成“洪奶奶”;雕版师傅姓“黄”,有的小记者把他改成“王”姓了。

以后我们在问采访对象的姓名时,一定要长个心眼。比如对方姓吴,不妨再问一下是口天“吴”还是古月“胡”,如果姓张,也要再问一下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切勿“自作主张”。记得以前有一次我去杭州一家医院采访,院长姓傅,大家都叫他傅院长,结果我没作进一步核实,以为他就是“副院长”。稿子见报后,不仅造成了差错,也给人家添了麻烦。这个教训后,我就特别注意对姓氏和职务的核实了。

另外,这次采访有雕版印刷、西溪小花篮和十八般武艺三个点,怎么写?写什么?也是考验小记者的观察功力和综合能力。有的同学在采访中抓住了重点,因此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记流水账式的写作。比如采荷一小的钱睿暄同学,她对三个“非遗”项目都感兴趣,但在文章中她笔锋一转,把采访雕版技艺写得活龙活现。这样,重点就突出了。

不管是雕版印刷还是西溪小花篮、十八般武艺,那些传人手上的绝技能传承至今,靠的就是苦练坚持,日积月累。通过这次在玩乐中的采访,许多小记者不但发现了新闻,还感悟到了传承“非遗”的意义,很好。

》》》法心社

竹条像个调皮的孩子

燕皮纸上写好字六根竹条变“魔术”雕版是怎么印刷的?

和睦小学 李萌

老师叫姚水琴,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西溪小花篮”的传承人。老师编小花篮已50多年了。老师拿出几捆竹条说:“我先教你们编个小花篮的底吧!”只见老师捏出一根竹条,将竹条的弧口面朝自己,再拿一根竹条交叉起来,接着又拿起一根竹条固定住。当我上手时,却发现竹条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左蹦右跳,始终不肯停息,我的手指左按右放,可还没把它固定住,它就已经跑到桌上了。我跟法心社的小记者似乎都遇上了难题。幸好有大姐姐帮忙,不然编个底都要几小时。

燕皮纸上写好字

建德市明镜小学 盛傲然

我被一个正在雕版的老爷爷吸引住了。他正在雕刻着一块木板,看着他娴熟的刀法,我忍不住问:“爷爷,你刻雕版刻了多少年了呀?”“四十年了。”他抬起头,望了望我说道:“这个东西可不好刻,要先学会写毛笔字,练得有劲了,才能刻得好。”“这是什么木头呀?”我指了指他正在雕刻的木头,好奇地问。“这个是梨木,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那个梨子的木头。”他怕我不懂,又用手比划了两下。他边刻边告诉我:“先在燕皮纸上写好字,再反贴在木板上,刻的时候要用双勾线把字誊出来,这个就需要有反着写字的恰到好处的笔锋……”

六根竹条变“魔术”

文一街小学 谢炳阳

阿姨讲了编花篮底部的方法:要用六根竹条不断地叠合、交叉。我也开始了尝试:先拿两根竹条往上一搭,再拿第三根……咦,第一根怎么掉了,只能重新做,接下来的几次尝试,结果都差不多,都是在三四根竹条时突然掉落,每次都要从头再来。我看了看四周,发现几乎所有的小记者都是这种情况。我问阿姨:“为什么每次编到一半就会失误呢?”阿姨说:“你们不要着急,我刚刚开始学编花篮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况,练多了就好了。”听了这句话,我们刚刚失去的信心又找回来了。

雕版是怎么印刷的?

采荷二小 李羿桓

我一路哼着小曲,蹦蹦跳跳地走进雕版印刷教室,发现教室里很亮堂,几位哥哥正在娴熟地操作,我向其中一位请教刻板技术,他说,首先,要用颜料刷在整块板子上,要注意板的边边角角都要刷到,然后用刷子吸一吸多余的颜料,也要刷到边边角角,再把宣纸平铺到板上,注意不要有褶皱。最后,用板擦在宣纸上来回打圈擦拭,这样就印刷出来了。我得意洋洋地拿起我的“大作”,向小伙伴们展示。

见到“非遗”传人了

金都天长小学 张馨文

我们首先来到了“编花篮”这个展区,只见这里摆满了各种用细竹条做成的小花篮,看着这些精美别致的小篮子,很难让人想到这些竟然是出自一位60余岁的老奶奶之手,真是让人瞠目结舌。那么,这位老奶奶是怎样学会编织花篮的呢?原来,老奶奶一开始学习编织只是为了谋生,但慢慢地因为种种原因,会这些传统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这位老奶奶也不知不觉地成了非遗传人。

先辈的技术真厉害

仁和中心小学 王宇航

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雕版印刷了。雕刻师傅用雕刻刀把版本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先辈的技术真厉害,看似简单的雕刻,但稍不留意,都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

哈!一幅作品就完成了!

采荷一小 钱睿暄

只见大姐姐一手握住画笔,往刻板上刷颜料,一手拿着一个类似刷子的“大扫帚”。“这是干什么的呢?”我指着“大扫帚”问。“哦!这个是用来吸水用的,如果刻板上有太多水分的话,印出来的作品就会渗开来,那就不好看啦。”大姐姐一边耐心地回答着我的疑问,一边拿着那把“大扫帚”在刻板上平刷吸水。“接下来就要开始印了。”说着,她从旁边抽一张宣纸,小心翼翼地盖了上去,又从旁边拿出了个“黑板擦”,在宣纸上“画圈圈”。过了一会儿,轮到我自己操作了,我学着大姐姐的样儿涂好颜料,用“大扫帚”吸好水,再用宣纸盖上一印,哈!一幅作品就完成了!

一次快乐的“非遗”采访

天杭实验小学 陈海芸

在杭报资深记者楼时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探访“非遗”基地。位于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内的“非遗”基地有西溪小花篮、雕版印刷、十八般武艺“非遗”传人等项目。小记者们依次参观,各个“非遗”项目的工作人员详细地给小记者们讲解这些“非遗”的故事,小记者们也不时参与到其中,亲自动手编织小花篮,观摩雕版印刷、十八般武艺的表演。结束时还得到了一个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品,学员们非常开心,觉得本次采访既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杭州灿烂的文化,收获很大。

我学会“印刷”啦

夏衍小学 江烨

小记者们走进武术馆,看到了精彩的武术表演,他们手持武器,左一下右一下,动作干净利落。接着,来到雕版印刷的教室,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给大家做示范。爷爷早在40年前就开始雕刻了,不仅雕刻完美,还有一手印刷的好手艺。更让大家敬佩的是,爷爷还会写毛笔字和画画儿,据说,在灵隐寺里还留有他的作品呢。小记者在这里练习了毛笔字,还学会了印刷。

雕版印了一幅乾隆御笔

文三街小学 杨宇澄

雕版印刷就是在模板上刻出文字或图片,然后在上面覆盖宣纸,把图案印下来印。我印了三幅,一幅是一个和尚踩在云上飘;一幅是陆鲁望文集序;还有一幅是乾隆御笔。回到家上网搜了一下“御笔”的意思,好厉害!原来是古代帝王亲笔所书所画呀!这些图画和文字都那么精美,如果刻的话,那要刻几天呀!

》》》鹿透社

“非遗”之旅——小花篮是怎么编成的

别让“非遗”消失耍武术了

长寿桥小学 周羽涵

首先,得把苦竹的篾青削去,刀必须斜着,不然会把竹纹割断,万一割断了,可就不能撕篾了。削去篾青后,把苦竹再削成一片片,用牙齿撕成十六层篾。这可不简单,听姚阿姨说,这可是编花篮最难的步骤了,当年她也是花了两年才练好……我真的希望,像姚阿姨一样的非遗传承人,能一代一代顺顺利利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下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延续,让后代也能欣赏到如此绚烂的文化精髓。

别让“非遗”消失

卖鱼桥小学文澜校区 陈远杰

这位爷爷教我:“手肘着桌子才能写出一手好细笔,这也是雕刻印刷的基础。”从这句话中,我能看出这位爷爷的经验是相当丰富的。同时雕刻是费时费力的活,要做到工艺精湛相当不容易。

参观采访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看着这些做工精湛,雕刻精细的作品,我知道,这些都不是我们一朝一夕能学会的。但是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有义务继续传承下去。别让非遗物质有一天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耍武术了

濮家小学 侍培熙

随后,我们去了武术馆、书画厅,还学会了编花篮。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武术馆,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音乐在耳边响起,只听“哈、嘿、哈、嘿”,叔叔们十分有力地喊着。他们手里的长刀好似轻盈的小燕子,“呼呼”直转。看完表演就轮到我们啦!我们学着叔叔的样子,耍了起来。我们站得笔直笔直,像一棵棵小松树。叔叔在前面示范,我们在后面跟着学,虽然我们的动作不是很标准,一招一式显得有些稚嫩,但是我们在努力地练。

》》》美莲社

竹编花篮

漂亮的水印图完成了要一笔一笔地刻出来

采荷一小 张书逸

又细又长的竹片上下翻动,在阿婆手中小竹篮几分钟就完成了。这位厉害的阿婆今年65岁,从10岁起就跟她妈妈一起编花篮了,以前是编花篮赚钱,现在这花篮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所以她也就成了非遗的继承人了。

我也试着编花篮,竹片在我手中一点都不听话,横的竹片摆好了,竖的竹片却滑走了。阿婆也说了,难的花篮就算是她也要编半个多小时,这真是一项考验人耐心的绝活。

漂亮的水印图完成了

夏衍小学 李悦

在志愿者大姐姐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雕版印刷处。里面的叔叔阿姨有的在写毛笔字,有的在雕刻,还有的在水印。小记者们一边询问,一边往自己感兴趣的地方钻。我比较好奇水印,就来到水印的大眼睛姐姐那里。只见她先在雕版上面均匀地涂上橙色的颜料,再用砂纸绕圈圈刷起来,打好底后,接着把宣纸拉直绷紧,再用硬物轻压,一张漂亮的水印图就完成了。我大胆地试了一遍,发现自己做的水印图厚薄粗细不匀,果然,功夫是要多练的。

要一笔一笔地刻出来

采荷一小 孟嘉阳

雕刻印刷雕得很精细,要一笔一笔地刻出来。老师介绍说,想要学好雕刻印刷技术,先要学好毛笔行书,然后写在木板上才能照样子雕刻,然后再上色。2006年,黄爷爷凭借精湛的杭印雕版手艺获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作品还贴在了灵隐寺的柱子上呢。有个姐姐教我们印刷技术,我也用雕刻板试了下,但手不稳,移动了一下,印出来的字像幻影一样重叠模糊了。

“我终于知道拍照要拍整体”

景成试验学校 邵千屿

我最喜欢的是小花篮,它的传人名叫姚水琴。姚阿姨说:“你先拿起两根竹条,把它交叉,再拿起一根竹条把它放进第二根竹条的下面。这样重复做就做好了小篮子的底。”我按照阿姨说的做了,真的做出了小篮子的底。这时楼老师走过来说:“给阿姨拍一张教同学做花篮的照片。”我就从包里拿出手机点击照相,但是我只对准了阿姨的头部,楼老师看到后说:“你要把阿姨教同学做的全景拍摄下来。”我觉得很有理,就往后退了几步,并调整了角度,“咔嚓”,一张照片拍了下来。我终于知道,拍照要拍整体。

雕版传人黄小建

采荷二小 胡彦铠

进入雕版工艺制作室,我看到了一群年轻的学生正在描绘毛笔字。突然,有一位老爷爷进入了我的视线,他正在用手上的小刻刀认真仔细地在一块木板上刻字,神情很专注,我觉得这个人应该是学生们的师傅,也是我们要找的非遗传人。采访中,我问这位老爷爷叫什么名字,他说他叫黄小建,今年62岁,从25岁开始学习雕版技艺,到现在都四十年了。我就很好奇地问:“这么多年你该雕过好多好多的作品,大概有多少?”,爷爷回答说,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我接着又问“这么长时间只做一刀一划这么一件事,不觉得无聊吗?”,他马上笑了,然后对我说:“做雕版这个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并且还要用心。”

交谈中,我还了解到他曾经刻过一幅作品《护戒牒》,《护戒牒》就是和尚受戒时的“证书”,该雕版长52厘米、宽35厘米,是黄爷爷耗时两个月时间一笔一画雕成的,现在已经成为灵隐寺的馆藏作品。

要用心坚持才能做好

采荷一小 杜涵

我最喜欢的是编小花篮。给我们介绍编花篮的是姚水琴老师,她从十几岁就开始编花篮了,现在65岁了,已经编了50多年,编过无数只花篮。虽然开始编花篮只是为了能养家糊口,但50多年的时间,她已经把这个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了,也很高兴自己能成为这个手艺的传人。在姚老师的指点下,每一位小记者都试着编了一下花篮。我发现编花篮会使人变得细心耐心,编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因为只要出一点点差错,你的花篮就会变得怪模怪样。从姚老师编花篮的事情中我知道了,做事要用心,坚持才能做好。

非同寻常的课堂

大关小学 王羿典

你瞧,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在干什么呀?他们有些正在练毛笔字,只有把字练好了,才可以在木板上刻字。有些已经拿起刻刀在刻字了,他们刻的字像写出来的一样,特别工整美观。刻完字,再把颜料涂抹在有字的木板上,缝隙里的颜料要用刷子轻轻刷去。然后,把宣纸盖在木板上,用按压器把宣纸捋平,让颜料均匀渗透到宣纸上。最后,把宣纸打开,一张漂亮的雕版印刷画就完成了。


相关内容

  • 寻根大运河
  • 滚动新闻: 西甲 第20版:聚焦西青·副刊  上 [大 中 小] 一篇 寻根之旅 发现之旅 友谊之旅(图) --"寻根大运河"山东段采访手记 作者: 2012-10-12 天津日报 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 山陕会馆门楼 冯立拜师魏庆新先生,魏先生向冯立赠送题字 ...

  • 2014西溪花朝节活动方案
  • 花开杭城 魅力西溪 2014中国杭州·西溪花朝节活动方案 (送审稿) 一.活动背景及主题 花开杭城 魅力西溪--畅游亲子乐园,徜徉爱情港湾 作为杭州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的花朝节,旧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举 ...

  • 中国雕版印刷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市场规模(Market Size) 市场规模(Market Size),即市场容量,本报告里,指的是目标产品或行业的整体规模,通常用产值.产量.消费量.消费额等指标来体现市场规模.千讯咨询对市场规模的研究,不仅要对过去五年的市场规模进行调研摸底,同时还要对未来五年行业市场规模进行预测分 ...

  • 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山东卷)试卷(含答案)
  • 绝密★启用前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 将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 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臵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 ...

  • 518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518项) 一.民间文学 (共计31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云南省梁河县 4 Ⅰ-4 牡帕密帕 云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 (共计518项) 一.民间文学 (共计31项)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2 Ⅰ-2 3 Ⅰ-3 4 Ⅰ-4 5 Ⅰ-5 6 Ⅰ-6 7 Ⅰ-7 8 Ⅰ-8 9 Ⅰ-9 10 Ⅰ-10 布洛陀 广西 ...

  • 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 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情况简介 (224人) 一.民间文学(3人) 1.<邵原创世神话群> 翟钢炮,男,汉族,1948年8月生,济源市邵原镇邵原村农民.先后任邵原镇中学教师.邵原镇邵原村党支部书记.邵原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现任邵原镇小沟背生态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女 ...

  • 散文句子赏析教案文档
  • 高考散文阅读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导学案 复习目标: 1.了解赏析句子的技巧. 2.掌握规律,规范答题思路. 一.高考典题感知 [典题](2015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 题.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 ...

  • 河南传统文化
  • 河南传统文化 [少林武术节]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奇葩,国之瑰宝.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郑州自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隔年举行.在武术节期间举行精彩的武术竞赛和表演,进行经贸.科技交流和各种富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娱乐及旅游活动.这是一项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