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科学工作者的信仰与科学精神

论科学工作者的信仰和科学精神 摘要:

我们应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进一步的认识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积极倡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哲学信仰与科学精神. 这是因为哲学思想携带的科学精神, 既是推动科学不断发展的精神源泉, 也是人类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关键的精神力量. 哲学要演绎时代精神, 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推动; 而自然科学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人类社会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追问和反思, 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哲学和科学统一于实践过程中, 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社会。让我们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可以达到一种平衡,这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有一个正确的信仰和一种科学的精神来完成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关键字:哲学 自然科学 信仰 精神 社会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两种方式,它们如人的双脚、鸟的两翼相互依存。科学需要人文关怀,人文也需要科学提升,科学与人文的互摄产生了“科学文化”这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凭以消解科学异化与人文浮躁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与交融成为时代的鲜明特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也应该注重中西文化之间、新旧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补,为自身科研的开展以及自身素质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哲学指导以及思想的后盾。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现代自然科学观的启迪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这样说过:“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1],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 同样普里高津也指出:“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玻尔和普里高津则是在创立自己的科学理论后,才发现在道家思想中存在着其理论的一种哲学的解释;霍金虽然不知道道家思想到底为何物,但其现代宇宙学的理论与老子的宇宙创生论相呼应。一向以严密思维和实验操作著称的西方科学家,渐渐地把目光移向了中国,在道家思想中寻找某种寄托,这是对东方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合理性的充分肯定

[2]。李约瑟一直坚持认为,不应把传统的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他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二分册的序言中说,道家思想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它的发展最终会导致现代科学。他认为现在的科学不是终极的而是暂时的,今天的科学决不是未来的科学。在保持其普遍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科学还要变革。在设想科学变革潜力时,李约瑟为中国科学在产生世界新科学的过程中安排了更崇高的地位:中国科学传统将为科学的未来发展开辟道路[3]。

二十世纪把目光转向东方的科学家,决不是屈指可数的。一群在第一线工作

的西方科学家,重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自觉地从中吸取营养,推动自己的研究工作,这是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当代科学思想的演变有重要的影响。古老的道家文化不是一种历史陈迹,而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深刻哲理的活的文化,这一点不仅在中国,也在西方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认可。当然,现代的科学家们所推崇的是道家思想与现代科学的耦合,而不是道家科学技术本身,但无论如何,道家思想中那些可为现代科学观所用的那部分值得重新定位的。正如董光璧所指出:“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会,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和出绿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4]。”

二、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统一与差异

既然把哲学与科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那么“何谓哲学”、“何谓科学”的问题便不可跨越地成为我们探讨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起点。其实, 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 人们都无法给出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最简单的原因莫过于个体理解角度的差异,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从学科的对象、目的、功能或者是该学科所运用的主要方法等角度来进行不同的定义。如果再深入探求, 就会发现, 哲学和科学是动态变化的, 本身就是纷繁庞杂的体系。尤其是哲学, 本身就学派林立。由于哲学并不像科学那样具有可实证性, 完全对立的学说可以在哲学体系内一直共存, 如此一来, 观点对立的学派可以得出相悖的概念。况且, 语言也只是思维的一种表现, 自身也存在对对象的无法穷尽之处, 因此, 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定义议论纷纷, 莫衷一是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虽然, 我们不能从两个确定的概念中获得关于哲学与科学异同的清晰认识, 但是通过比较两个思想体系中那些已被公认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基本廓清两者的范围。

如果说哲学与科学有共同之处的话, 那它们最大的相同点就在于两者都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作为思想体系, 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通过判断、推论、概念等理性思维建立起来的。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研究过程主要运用的是理性思维。既然哲学和科学都是用理性去认识世界, 那为什么哲学不是科学, 而科学也不能被称作哲学? 哲学与科学的最大差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从研究领域的方面来看, 哲学关注的是宇宙的全体, 因而它的问题是整个宇宙的终极, 即宇宙的原因、存在和发展。而一切科学都取宇宙的某一部分做研究的对象;从研究的方法来看, 科学总要假定一些事物而不穷其究竟, 而科学终止之境就是哲学起始之处。一切科学都假定了一个宇宙便了事, 而哲学却要问这个宇宙究竟是怎样来的。从研究问题的结果来看, 科学的结果具有可实证性。一种科学理论总是可以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其正确或错误的评价。而哲学的问题似乎千百年来都不曾有多少新意添加进来, 无论是承认还是否认终极问题, 哲学家们始终绕不开它,“不可能解决”甚至成为哲学问题的标志[5]。

三、哲学与科学统一于人类展开其存在的过程

哲学与科学都曾经一度傲视群雄, 自以为君临于其它学科之上。的确, 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力量。哲学作为一种思考、追问的学问是构建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力量。到了近代, 对科学的崇拜表明唯理智主义达到了顶峰。由此看来, 一种社会的形成, 必然可以追溯出其思想根源。就如学者马利坦所说的那样:福音在原有社会上撕开口子, 慢慢渗透, 改变了世界。哲学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科学, 作为推进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手段, 极大地丰富

了社会的物质条件, 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在科学为其提供的条件下越来越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类按自己的意愿塑造生活方式能力的增强。但是, 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 最终, 它们都感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局限。哲学善于思考, 它所提供的更多的是指导性的知识, 其产生实际效果的周期往往很长, 缺乏具有冲击力的瞬间效应; 哲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却也经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科学善于改造, 但却也时常遇到其抽象规律无法把握的东西; 科学忙于行动, 却常常使人类得不偿失。正如尼采所说:“科学受它强烈妄想的鼓舞, 毫不停留地奔赴它的界限, 它的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这界限上触礁崩溃了。”这里的界限指的就是永恒生成的生命本身。科学的极限体现了人的极限[6]。

四、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科学工作者应具备如下几点科学精神:

1. 求实精神、

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科学活动要求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即实事求是精神。“解放思想,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不断求知是科学精神的要求。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

2.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要求一切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经验基础上,以可检验的科学事实为出发点,运用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学理论的构建。实证精神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而不是个体的体验。实证精神,就是尊重事实、诚实正直,并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是科学的重要品质。

3.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是由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研究对象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思想解放亦永无止境。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探索,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科学研究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劳作,也是一种精神的探险,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坚持真理这样一个艰难过程。

4.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科学认识主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精神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客观规律,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科学认识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

单凭直观、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人们必须仰仗理性思维才能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终达到彼岸世界。

5.创新精神

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科学领域之所以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之所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不断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新。因此,科学的生命在于发展、创新和革命,在于不断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

6.怀疑精神

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7]。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

7.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是对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必备的基本要求。科学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要受到社会舆论、社会道德、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只能实事求是,不能屈服于任何外界的压力,所以,对于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对于社会而言,则必须具备民主精神。民主是科学发育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民主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随声附和,或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而随意编织自己的见解是与科学精神决不相容的。 8.原理精神

科学是发现规律,揭示事物最本质和原理。科学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同时,普遍性是规律的基本特征,不具有普遍性的不是规律。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去处理事物的特殊性。最基本、最本质的,同时是最普遍、最共同的。在理性社会,人类的行为模式已经从“生产—技术—科学”转向“科学—技术—生产”,也就是先通过科学研究,弄清事物的原理,以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理性社会的重要特性。

五、科技工作者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历史和现实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对崇高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和创新性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实践的和革命的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它提出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人的角度来说,它为人确立了一种乐观、积极向上、“不竭创造”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念,是对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决定了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理解,又能为我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8]。总而言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卡耐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如

同一艘没有航标的生命之舟,他不知道自己将驶向何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才能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信仰能够驱使人们共同应对不幸和灾难,促成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支持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实质和理想的正确认识。宗教信仰是一种非理智的信仰,它只要求人们相信它的教义,而不必知道“为什么”。还有很多信仰是建立在理智地了解所信仰的思想和学说的意义的基础上。如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等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人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信仰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信仰的形成不仅建立在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只有在实践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坚定地信服马克思主义。同时,科学信仰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意志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历困难、曲折和失败的磨难,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因此,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反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人们的行动,用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的科学信仰。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着重认清它们的思想实质。在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摒弃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科学的信仰[9]。

六、应进一步认识并加强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培养

自然科学的日益繁荣, 带来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然而, 随着科技革命的愈演愈烈, 它所引发的文明危机和全球问题也日益深重。自然科学的繁荣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 也打开了装有灾难和祸害的“潘多拉魔盒”,而且一发不可收。能源枯竭, 物种濒危, 人口爆炸, 生态失衡, 环境污染, 自然灾害肆虐等,一个个灭顶之灾向人类袭来。毫无疑问, 人类发展自然科学利用科技的初衷只是改造自然造福人类而绝无害人之意,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随着负效应和失控现象的加剧, 危害结果又实实在在存在且有上升蔓延趋势, 人们不禁疑窦顿生:到底谁之过? 为什么人类社会越是利用狂飙突进的科学技术走向文明和进步, 而文明危机却愈加严重, 人类对待自己的同类和异类也愈加冷酷无情, 甚至残忍凶狠, 这样的文明和进步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

面对文明危机的加重, 追根求源, 还应追溯到自然科学和哲学在某种程度的脱节上, 危害结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科技的不计后果的滥用上。现代人的急功近利, 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等都是导致科技发展悖论的罪魁祸首。自然科学赋予人类的是一种求知精神, 任务是认识自然, 回答自然界本身“是什么、为什么”

等问题。哲学赋予人类的则是仁爱精神和信仰精神, 任务是从最一般原则的高度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回答人类对自然界究竟要“做什么和怎样做”等问题, 对自然科学起着一种价值评判和导向作用。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在哲学最一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 哲学的研究亦不能游离于自然科学之外, 二者必须紧密结合不能脱节。然而, 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的百科全书派式的思想大师毕竟是凤毛麟角, 像一些西方哲学家那样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卓有建树, 而且在哲学领域也独领风骚的双栖明星也是少之又少,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哲学或自然科学素养的缺乏导致不能正确处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而造成的脱节现象时有发生。其后果之一: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缺少了哲学的导向和价值评判作用, 所以任何一项科技发明被盲目滥用的可能性将呈递增趋势, 一些自然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由于缺乏哲学素养, 将会更少的从为人类造福的视角下去考虑利用科学技术, 取而代之的将是肆无忌惮和为所欲为, 甚至会仅仅为了功利、兴趣和仇恨而去滥用某项科技发明, 可怕的科技伦理问题也会纷至沓来, 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将呈现无秩序的混乱状态, 所谓的科学充其量也只能称为伪科学。后果之二:由于哲学的研究游离于自然科学之外, 所以哲学的建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自然科学素养的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将无法揭示知识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历史运动的目标, 无法对知识、人生对世界做出解释, 最终将陷入空洞、简单、庸俗化的泥潭, 改造世界的任务更无从谈起。整个哲学领域将朝畸形发展, 甚至于萎缩, 勉强幸存的哲学也只能称为伪哲学。由此可见, 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无论对哲学, 自然科学还是人类社会来说都是一种致命的损害。

哲学和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 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发展和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然科学不深入到有价值的哲学形态中, 从人类思维精华中吸收有益成份, 没有对自然科学的哲学分析, 科学的进步将受到阻碍。而科学既是旧哲学的掘墓人, 也是新哲学的助产士。从人类认识发展的趋势看, 科学和哲学将日益呈现出合流的倾向, 科学将越来越渗透哲学精神, 而哲学问题的解决也日益依赖于自然科学本身的进步。自然科学史上大凡蔑视理论思想的科学家, 结果都不能不受到惩罚。恩格斯指出:“这些科学家失足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单凭经验、非常蔑视思维”, 所以必然“ 陷入最荒唐的迷信中, 陷入现代降神术中去了” 历史经验证明, “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们还是深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是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的哲学支配, 还是愿意受一种科学理论思想的支配。”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尊重自然科学, 始终把自然科学当作哲学的重要基础和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要求确立辩证法中又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一定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知识的总结, 所以它又能反过来指导人们进行认识与改造主客观世界, 人们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 为自然科学家提供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指明科学的理论思维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结成同盟, 完全是一种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繁荣。在我国当前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贡献。事实上近代大批的目然科学家也都在接近辩证唯物主义。这里显然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可达到辩证唯物主义, 这是一条漫长的、又艰苦曲折的道路;另一条就是通过学习, 做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家。

哲学要奏出时代的强音, 演绎时代精神, 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推动; 自然科学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要造福人类, 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求知精神靠自然科学去培养, 仁爱精神和信仰精神则要靠哲学去催生; 没有融入哲学的自然科学是盲目的,

没有汇通自然科学的哲学是虚浮的。缺乏哲学素养的自然科学家是残缺的; 缺乏自然科学素养的哲学家是蹩脚的。哲学不能并吞六合、包含环宇;自然科学也不能一味驰骋旁骛、为所欲为。总之, 繁荣哲学, 发展自然科学, 消解人类文明危机, 创建和谐社会,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道, 为万世开太平, 必须要对哲学和自然科学进行整合, 既要实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珠联璧合, 又要打造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强强连手。

近代科学史上有很多事实说明, 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对哲学的关心, 成为他们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因为他们的哲学理论始终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步前进, 所以他能从哲学角度对自然科学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 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着高科技发展时代, 现代自然科学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科技工作者如果不关心和注意自身的人文素养,就很难在当代的科学技术领域独树一帜、引领前沿。总之,作为科技工作者,只有不断掌握和学习哲学知识,确立自身的科学信仰和科学精神,才能在科研过程中站在最前沿。同时,只有有了坚定的信仰和科学精神,在面对科学过程中的疑难和挫折,我们才能做到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玻尔著《原子物理和人类知识续编》, 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9页。

[2]李恩军,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观的启迪,武汉大学,2007.11。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4]董光璧,《易学与科技》,沈阳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第245-246页。

[5]宋羽雅,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浙江师范大学, 2007.02。

[6]李莉,对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再认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7]温日锦,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分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01。

[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64.

[9]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第1 卷) [C ].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6.284.

论科学工作者的信仰和科学精神 摘要:

我们应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进一步的认识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积极倡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哲学信仰与科学精神. 这是因为哲学思想携带的科学精神, 既是推动科学不断发展的精神源泉, 也是人类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关键的精神力量. 哲学要演绎时代精神, 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推动; 而自然科学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人类社会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追问和反思, 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哲学和科学统一于实践过程中, 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社会。让我们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可以达到一种平衡,这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有一个正确的信仰和一种科学的精神来完成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关键字:哲学 自然科学 信仰 精神 社会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两种方式,它们如人的双脚、鸟的两翼相互依存。科学需要人文关怀,人文也需要科学提升,科学与人文的互摄产生了“科学文化”这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凭以消解科学异化与人文浮躁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与交融成为时代的鲜明特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也应该注重中西文化之间、新旧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补,为自身科研的开展以及自身素质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哲学指导以及思想的后盾。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现代自然科学观的启迪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这样说过:“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1],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 同样普里高津也指出:“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玻尔和普里高津则是在创立自己的科学理论后,才发现在道家思想中存在着其理论的一种哲学的解释;霍金虽然不知道道家思想到底为何物,但其现代宇宙学的理论与老子的宇宙创生论相呼应。一向以严密思维和实验操作著称的西方科学家,渐渐地把目光移向了中国,在道家思想中寻找某种寄托,这是对东方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合理性的充分肯定

[2]。李约瑟一直坚持认为,不应把传统的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他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二分册的序言中说,道家思想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它的发展最终会导致现代科学。他认为现在的科学不是终极的而是暂时的,今天的科学决不是未来的科学。在保持其普遍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科学还要变革。在设想科学变革潜力时,李约瑟为中国科学在产生世界新科学的过程中安排了更崇高的地位:中国科学传统将为科学的未来发展开辟道路[3]。

二十世纪把目光转向东方的科学家,决不是屈指可数的。一群在第一线工作

的西方科学家,重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自觉地从中吸取营养,推动自己的研究工作,这是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当代科学思想的演变有重要的影响。古老的道家文化不是一种历史陈迹,而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深刻哲理的活的文化,这一点不仅在中国,也在西方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认可。当然,现代的科学家们所推崇的是道家思想与现代科学的耦合,而不是道家科学技术本身,但无论如何,道家思想中那些可为现代科学观所用的那部分值得重新定位的。正如董光璧所指出:“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会,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和出绿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4]。”

二、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统一与差异

既然把哲学与科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那么“何谓哲学”、“何谓科学”的问题便不可跨越地成为我们探讨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起点。其实, 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 人们都无法给出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最简单的原因莫过于个体理解角度的差异,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从学科的对象、目的、功能或者是该学科所运用的主要方法等角度来进行不同的定义。如果再深入探求, 就会发现, 哲学和科学是动态变化的, 本身就是纷繁庞杂的体系。尤其是哲学, 本身就学派林立。由于哲学并不像科学那样具有可实证性, 完全对立的学说可以在哲学体系内一直共存, 如此一来, 观点对立的学派可以得出相悖的概念。况且, 语言也只是思维的一种表现, 自身也存在对对象的无法穷尽之处, 因此, 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定义议论纷纷, 莫衷一是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虽然, 我们不能从两个确定的概念中获得关于哲学与科学异同的清晰认识, 但是通过比较两个思想体系中那些已被公认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基本廓清两者的范围。

如果说哲学与科学有共同之处的话, 那它们最大的相同点就在于两者都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作为思想体系, 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通过判断、推论、概念等理性思维建立起来的。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研究过程主要运用的是理性思维。既然哲学和科学都是用理性去认识世界, 那为什么哲学不是科学, 而科学也不能被称作哲学? 哲学与科学的最大差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从研究领域的方面来看, 哲学关注的是宇宙的全体, 因而它的问题是整个宇宙的终极, 即宇宙的原因、存在和发展。而一切科学都取宇宙的某一部分做研究的对象;从研究的方法来看, 科学总要假定一些事物而不穷其究竟, 而科学终止之境就是哲学起始之处。一切科学都假定了一个宇宙便了事, 而哲学却要问这个宇宙究竟是怎样来的。从研究问题的结果来看, 科学的结果具有可实证性。一种科学理论总是可以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其正确或错误的评价。而哲学的问题似乎千百年来都不曾有多少新意添加进来, 无论是承认还是否认终极问题, 哲学家们始终绕不开它,“不可能解决”甚至成为哲学问题的标志[5]。

三、哲学与科学统一于人类展开其存在的过程

哲学与科学都曾经一度傲视群雄, 自以为君临于其它学科之上。的确, 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力量。哲学作为一种思考、追问的学问是构建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力量。到了近代, 对科学的崇拜表明唯理智主义达到了顶峰。由此看来, 一种社会的形成, 必然可以追溯出其思想根源。就如学者马利坦所说的那样:福音在原有社会上撕开口子, 慢慢渗透, 改变了世界。哲学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科学, 作为推进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手段, 极大地丰富

了社会的物质条件, 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在科学为其提供的条件下越来越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类按自己的意愿塑造生活方式能力的增强。但是, 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 最终, 它们都感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局限。哲学善于思考, 它所提供的更多的是指导性的知识, 其产生实际效果的周期往往很长, 缺乏具有冲击力的瞬间效应; 哲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却也经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科学善于改造, 但却也时常遇到其抽象规律无法把握的东西; 科学忙于行动, 却常常使人类得不偿失。正如尼采所说:“科学受它强烈妄想的鼓舞, 毫不停留地奔赴它的界限, 它的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这界限上触礁崩溃了。”这里的界限指的就是永恒生成的生命本身。科学的极限体现了人的极限[6]。

四、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科学工作者应具备如下几点科学精神:

1. 求实精神、

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科学活动要求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即实事求是精神。“解放思想,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不断求知是科学精神的要求。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

2.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要求一切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经验基础上,以可检验的科学事实为出发点,运用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学理论的构建。实证精神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而不是个体的体验。实证精神,就是尊重事实、诚实正直,并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是科学的重要品质。

3.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是由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研究对象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思想解放亦永无止境。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探索,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科学研究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劳作,也是一种精神的探险,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坚持真理这样一个艰难过程。

4.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科学认识主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精神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客观规律,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科学认识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

单凭直观、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人们必须仰仗理性思维才能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终达到彼岸世界。

5.创新精神

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科学领域之所以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之所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不断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新。因此,科学的生命在于发展、创新和革命,在于不断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

6.怀疑精神

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7]。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

7.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是对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必备的基本要求。科学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要受到社会舆论、社会道德、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只能实事求是,不能屈服于任何外界的压力,所以,对于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对于社会而言,则必须具备民主精神。民主是科学发育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民主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随声附和,或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而随意编织自己的见解是与科学精神决不相容的。 8.原理精神

科学是发现规律,揭示事物最本质和原理。科学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同时,普遍性是规律的基本特征,不具有普遍性的不是规律。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去处理事物的特殊性。最基本、最本质的,同时是最普遍、最共同的。在理性社会,人类的行为模式已经从“生产—技术—科学”转向“科学—技术—生产”,也就是先通过科学研究,弄清事物的原理,以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理性社会的重要特性。

五、科技工作者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历史和现实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对崇高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和创新性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实践的和革命的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它提出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人的角度来说,它为人确立了一种乐观、积极向上、“不竭创造”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念,是对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决定了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理解,又能为我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8]。总而言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卡耐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如

同一艘没有航标的生命之舟,他不知道自己将驶向何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才能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信仰能够驱使人们共同应对不幸和灾难,促成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支持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实质和理想的正确认识。宗教信仰是一种非理智的信仰,它只要求人们相信它的教义,而不必知道“为什么”。还有很多信仰是建立在理智地了解所信仰的思想和学说的意义的基础上。如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等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人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信仰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信仰的形成不仅建立在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只有在实践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坚定地信服马克思主义。同时,科学信仰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意志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历困难、曲折和失败的磨难,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因此,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反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人们的行动,用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的科学信仰。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着重认清它们的思想实质。在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摒弃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科学的信仰[9]。

六、应进一步认识并加强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培养

自然科学的日益繁荣, 带来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然而, 随着科技革命的愈演愈烈, 它所引发的文明危机和全球问题也日益深重。自然科学的繁荣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 也打开了装有灾难和祸害的“潘多拉魔盒”,而且一发不可收。能源枯竭, 物种濒危, 人口爆炸, 生态失衡, 环境污染, 自然灾害肆虐等,一个个灭顶之灾向人类袭来。毫无疑问, 人类发展自然科学利用科技的初衷只是改造自然造福人类而绝无害人之意,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随着负效应和失控现象的加剧, 危害结果又实实在在存在且有上升蔓延趋势, 人们不禁疑窦顿生:到底谁之过? 为什么人类社会越是利用狂飙突进的科学技术走向文明和进步, 而文明危机却愈加严重, 人类对待自己的同类和异类也愈加冷酷无情, 甚至残忍凶狠, 这样的文明和进步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

面对文明危机的加重, 追根求源, 还应追溯到自然科学和哲学在某种程度的脱节上, 危害结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科技的不计后果的滥用上。现代人的急功近利, 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等都是导致科技发展悖论的罪魁祸首。自然科学赋予人类的是一种求知精神, 任务是认识自然, 回答自然界本身“是什么、为什么”

等问题。哲学赋予人类的则是仁爱精神和信仰精神, 任务是从最一般原则的高度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回答人类对自然界究竟要“做什么和怎样做”等问题, 对自然科学起着一种价值评判和导向作用。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在哲学最一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 哲学的研究亦不能游离于自然科学之外, 二者必须紧密结合不能脱节。然而, 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的百科全书派式的思想大师毕竟是凤毛麟角, 像一些西方哲学家那样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卓有建树, 而且在哲学领域也独领风骚的双栖明星也是少之又少,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哲学或自然科学素养的缺乏导致不能正确处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而造成的脱节现象时有发生。其后果之一: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缺少了哲学的导向和价值评判作用, 所以任何一项科技发明被盲目滥用的可能性将呈递增趋势, 一些自然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由于缺乏哲学素养, 将会更少的从为人类造福的视角下去考虑利用科学技术, 取而代之的将是肆无忌惮和为所欲为, 甚至会仅仅为了功利、兴趣和仇恨而去滥用某项科技发明, 可怕的科技伦理问题也会纷至沓来, 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将呈现无秩序的混乱状态, 所谓的科学充其量也只能称为伪科学。后果之二:由于哲学的研究游离于自然科学之外, 所以哲学的建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自然科学素养的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将无法揭示知识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历史运动的目标, 无法对知识、人生对世界做出解释, 最终将陷入空洞、简单、庸俗化的泥潭, 改造世界的任务更无从谈起。整个哲学领域将朝畸形发展, 甚至于萎缩, 勉强幸存的哲学也只能称为伪哲学。由此可见, 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无论对哲学, 自然科学还是人类社会来说都是一种致命的损害。

哲学和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 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发展和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然科学不深入到有价值的哲学形态中, 从人类思维精华中吸收有益成份, 没有对自然科学的哲学分析, 科学的进步将受到阻碍。而科学既是旧哲学的掘墓人, 也是新哲学的助产士。从人类认识发展的趋势看, 科学和哲学将日益呈现出合流的倾向, 科学将越来越渗透哲学精神, 而哲学问题的解决也日益依赖于自然科学本身的进步。自然科学史上大凡蔑视理论思想的科学家, 结果都不能不受到惩罚。恩格斯指出:“这些科学家失足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单凭经验、非常蔑视思维”, 所以必然“ 陷入最荒唐的迷信中, 陷入现代降神术中去了” 历史经验证明, “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们还是深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是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的哲学支配, 还是愿意受一种科学理论思想的支配。”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尊重自然科学, 始终把自然科学当作哲学的重要基础和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要求确立辩证法中又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一定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知识的总结, 所以它又能反过来指导人们进行认识与改造主客观世界, 人们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 为自然科学家提供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指明科学的理论思维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结成同盟, 完全是一种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繁荣。在我国当前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贡献。事实上近代大批的目然科学家也都在接近辩证唯物主义。这里显然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可达到辩证唯物主义, 这是一条漫长的、又艰苦曲折的道路;另一条就是通过学习, 做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家。

哲学要奏出时代的强音, 演绎时代精神, 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推动; 自然科学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要造福人类, 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求知精神靠自然科学去培养, 仁爱精神和信仰精神则要靠哲学去催生; 没有融入哲学的自然科学是盲目的,

没有汇通自然科学的哲学是虚浮的。缺乏哲学素养的自然科学家是残缺的; 缺乏自然科学素养的哲学家是蹩脚的。哲学不能并吞六合、包含环宇;自然科学也不能一味驰骋旁骛、为所欲为。总之, 繁荣哲学, 发展自然科学, 消解人类文明危机, 创建和谐社会,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道, 为万世开太平, 必须要对哲学和自然科学进行整合, 既要实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珠联璧合, 又要打造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强强连手。

近代科学史上有很多事实说明, 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对哲学的关心, 成为他们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因为他们的哲学理论始终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步前进, 所以他能从哲学角度对自然科学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 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着高科技发展时代, 现代自然科学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科技工作者如果不关心和注意自身的人文素养,就很难在当代的科学技术领域独树一帜、引领前沿。总之,作为科技工作者,只有不断掌握和学习哲学知识,确立自身的科学信仰和科学精神,才能在科研过程中站在最前沿。同时,只有有了坚定的信仰和科学精神,在面对科学过程中的疑难和挫折,我们才能做到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玻尔著《原子物理和人类知识续编》, 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9页。

[2]李恩军,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观的启迪,武汉大学,2007.11。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4]董光璧,《易学与科技》,沈阳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第245-246页。

[5]宋羽雅,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浙江师范大学, 2007.02。

[6]李莉,对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再认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7]温日锦,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分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01。

[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64.

[9]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第1 卷) [C ].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6.284.


相关内容

  • 孙红霞:跨文化语境中的科学与信仰
  • 摘要:不同区域和语境中的科学发展不同,人们的信仰观自然也不同.科学是关于宇宙局部和整体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信仰则是人们对某种思想或观念的崇奉.科学与信仰是含义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科学不能消灭人的信仰,信仰也不能取代科学,但科学的发展一定会影响改变人们的信仰.因为,科学的发展不仅使人们进步.富裕.崇信 ...

  • 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 作者:佘双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年02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0)11-0006-04 信仰是人精神世界最高的价值信念,它是个体对某种理想和主张极度信服和尊重,而在日常行为中自觉身体力行的一种精神状态.信仰是一种信念,具有信念的基本特征 ...

  • 当代青年人生追求及信仰的研究
  • 当代青年人生追求及信仰的研究 作者:方华仁 年级:2013秋 学号:070587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 ...

  • 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及社会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一种选择,我国公民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力,而对大学生这一族群,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总体上是理性而客观的,但对于宗教的认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对宗教是认可的.他们 ...

  •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指导教师 孙忠义 课程名称 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 系 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班 级 11计本(3)班 姓名(学号)第一小组 吴波 孙毅威 孙元进 程绪海 章记红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关于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 ...

  • 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 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所谓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一主张.主义.宗教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以之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它表示人对思想.理论.原则,即对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种种理性认识的态度,反映了人的思想倾向和精神追求"."对某种主义.理论.主张或某种宗教的一种信服 ...

  •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
  •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价值理念和思维方法的笃信,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科学真理的信仰: ...

  • 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发言稿)
  • 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 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信仰与信念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带根本性的问题.加强对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 ...

  • 试论基督教和科学的关系
  • 作者:田薇 <学术月刊> 2001年05期 基督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往往被认为是对立甚至是对抗的.特别是由于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理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基督教信仰却日趋削弱,似乎更加确证了一个传统的见解:基督教扼杀了科学,文艺复兴运动才带来了科学的诞生.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对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