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埃及国界是个直角梯形?一个大龄古国的辛酸史 | 小历史

在殖民时代来临之前,国与国之间或者边界模糊,或者依托不同的高山、海洋、河流、湖泊、沙漠、森林等形成曲折的“自然边境”。而当西班牙、英国、法国等一批老派殖民帝国兴起之后,殖民者在对殖民地的瓜分中显然没有耐心充分考虑文化与民族问题,于是作为殖民地的重灾区,非洲——尤其是撒哈拉非洲一带,涌现出了一大批国界线笔直的国家:阿尔及利亚、马里、纳米比亚均是“个中翘楚”。那么问题来了,最“模范”的直线国界属于哪个国家呢?

答案是一个千年古国——埃及。埃及东向红海,北临地中海,除东北角与以色列/巴勒斯坦接壤而有一段短短的国界线(这段国界线同样笔直)外,其余的边界基本组成了一个大写的直角。向西,埃及以东经25度线为界与利比亚相邻;向南,又以北纬22度线为界与苏丹相邻。加之北部与东部的海岸均比较平直,埃及版图几乎是一个直角梯形,绝对是强迫症患者移民的首选。

  埃及地图:说你是直角梯形吧,你还多一块。

这个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直角梯形,是怎么炼成的呢?

殖民前夕:阿里王朝的昙花一现虽然是文明古国,但埃及独立的历史其实非常短。

在1517年马木留克战争后,奥斯曼帝国第九任苏丹塞利姆一世征服了埃及,使得埃及沦为这个民族帝国的行省。

1798年拿破仑大帝远征埃及,这位在欧洲大陆战无不胜的战神却在异国的沙漠中折腰——法国舰队被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全歼,陆军失去了补给最终不得不打道回府。然而拿破仑折戟沉沙却通过另一种方式改变了埃及的国运:此时奥斯曼帝国家道中落,埃及人趁法国势力离开时造成的权力真空期发动了三次起义,奥斯曼帝国军队里的一名阿尔巴尼亚裔军官穆罕默德·阿里站在了起义者一方,并乘机取得了埃及地区的控制权,最终迫使奥斯曼帝国第三十任苏丹马哈茂德二世于1805年承认他为埃及瓦利,开创了埃及阿里王朝。

  开罗有座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就是为了纪念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埃及史上最后一次帝国式的“回光返照”。1811年至1841年间,这位军人出身的统治者先后入侵了阿拉伯半岛、苏丹和两河流域,甚至一度越过托罗斯山脉打到了本家奥斯曼帝国的本土小亚细亚半岛。然而,时不我待——就在挑起鸦片战争的同一年,英国联合欧陆列强与奥斯曼帝国又一步步将埃及打回原形,而这个昙花一现的中兴帝国也终于渐渐沦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英国殖民:北纬22度国界线的确立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史同时也是西欧殖民帝国的兴起史,日渐强大起来的英国将触手伸入了这个文明古国,他们最终占领了在穆罕默德·阿里南征战争中被埃及征服的苏丹地区。巧合的是,征服苏丹的战争也与遥远的东方有着诡异的联系——1884年英国王室委派至苏丹的总督于苏丹马赫迪起义中战死,而这个马革裹尸的总督,便是在清朝组建“常胜军”并横扫太平天国的戈登。

为便于殖民统治,同时也为分化这个刚刚建成的埃及帝国,英国于1899年1月19日迫使埃及在开罗签订了《英埃共管苏丹协定》,规定在北纬22度以南的地区,成立英埃共管政府——当然埃及只是名义上的宗主国,主要“权利”便是负担管理苏丹的行政费用,而苏丹地区在共管的形式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由于英埃两国的矛盾,1924年英国一度单方面废除了与埃及的“共管”协议,从中也能看出埃及这个宗主国实在有些“喜当爹”的无奈。

  源于北非特殊的地貌,苏丹地区在近代之前其实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边境。

二战后,英国军队相继撤离其在非洲的殖民地,埃及与苏丹也再没有合并成一个国家,于是这一纸协定所规定的北纬22度被沿用下来,成为后世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与苏丹共和国的边境。

然而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么?怎么可能。英国人在巴基斯坦与印度边境留下了克什米尔,在中东留下了巴勒斯坦与以色列,怎么会亏待埃及和苏丹呢?仔细观察埃及的南段边界,会发现两个突出部,一处向南嵌入苏丹,一处向北直通红海。这段天杀的整死强迫症的国界是哪冒出来的?

  来来来,找找埃苏边界那一段逼死强迫症的曲线,看到了吗?

英国人适时的出现了。1899年的《英埃共管苏丹协定》规定英埃共管苏丹以北纬22度为界,但又于1902年重新调整了行政边界,把北纬22度以南一块阿巴达人部落的放牧地划归埃及,同时把该县以北一块贝沙族的放牧地划归苏丹——于是北纬22度线东部出现了一条的不规则曲线,而这个曲线与直线相交便形成了南北两个三角区。

向南的一处叫比尔泰维勒(中文意为“深井”,好炸裂的寓意)三角区,土地非常贫瘠,埃及和苏丹两个国家都不声称拥有该地的主权,也没有兴趣派出人国物力对其进行管理,于是可怜的比尔泰维勒三角区就成了没有任何国家政权和党派政府的自由之地。2014年7月,一个美国人为了实现其女儿当公主的梦,不远万里来到比尔泰维勒三角区建立了“北苏丹王国”——当然这个国家还属于私人国家,至今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认可。

  建立北苏丹王国的就是这位有爱又有想象力的父亲。

向北的一处叫哈拉伊卜三角区——嫌弃比尔泰维勒三角区的埃及和苏丹对这块土地的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变:双方均声明对此地区拥有主权。哈拉伊卜三角区东面俯瞰红海,雨量充沛,沿海一带土地肥沃,境内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埃及和苏丹都不傻,谁也不肯松口,双方进行多次磋商但均无结果,以致1995年在哈拉伊卜地区发生小规模的流血冲突。不过暴力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至今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只是1999年苏丹总统奥马尔·巴希尔出访埃及,两国发表了联合公报,宣誓将在兄弟般的条件下解决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争议——结果便是苏丹从哈拉伊卜三角区撤军,将此地的控制权让给了埃及。

那么,埃及与苏丹的边界争议线就此结束了么?并没有。细心观察,会发现埃苏国界在尼罗河两岸形成了一个向北的突出部,这个如软掉的手指(嘻嘻,还能是啥)的突出部是个什么鬼?

  用虚线标注的便是瓦迪哈勒法尖角、比尔泰维勒三角区与哈拉伊卜三角区。

事实上,这个地区也有一个名字,叫瓦迪哈勒法尖角,而瓦迪哈勒法尖角的形成也源于1902年的那次行政边界修正。因为瓦迪哈勒法尖角距离苏丹政府更近,为便于管理,英国将这一块土地划归苏丹。那么,为什么这个突出部并没有引发埃及与苏丹的冲突呢?

因为阿斯旺大坝修建后,这一地区几乎尽数被纳赛尔水库淹没,仅剩下不到40平方公里的纳赛尔湖东岸,而那又是一片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贫瘠土地。对比尔泰维勒三角区都没兴趣的埃及与苏丹显然对水库的河床更没有兴趣,于是瓦迪哈勒法尖角就这么软着,继续自己默默无闻的生活……

  纳赛尔湖的日落,你能看出湖水里的悠悠历史吗?

而英国人也没有浪费自己播(搅)种(屎)龙(棍)牙的天赋,在给埃及与苏丹留下了两个版本的分界线的同时,又将苏丹分为了南苏丹与北苏丹。由于种族、宗教、文化上的原因,英国原本希望合并南苏丹和乌干达,但最终于1947年的朱巴会议上作出了统合南、北苏丹的决议,导火索已然埋下——在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内战之后,南苏丹最终在2011年7月9日建国,成为第193个联合国会员国。

一战结束:东经25度国界线的确立构成埃及国界大直角的不仅有北纬22度线,还有和利比亚之间的东经25度线。这一条线又是怎么确定的呢?这条边界线依然有殖民地的印记,但却不是英国人留下的,而是意大利。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使得统一的北非与中东成了一盘散沙。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在其漫长历史的大部分时段中是以异族帝国行省的身份出现的。在罗马帝国时代,埃及行省的管辖范围的东界便徘徊于东经25度线附近;在一千年后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中,埃及行省的疆域依然与东经25度线大体重合。

利比亚则建国于一战结束后,当时协约国与战败国土耳其签订了《洛桑条约》。根据条约,土耳其实质上放弃被英、法、意等国瓜分的前属奥斯曼帝国的埃及、突尼斯、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等地区。1934年,的黎波里及昔兰尼加殖民地合并并改用古名“利比亚”,这个名字本由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沿用,墨索里尼则希望以此重振罗马帝国时代的雄风。

  罗马时代的北非其实只有沿海的那一小块,注意埃及与利比亚的分界。

如今的利比亚东部为昔兰尼加地区,而昔兰尼加的东部为浩瀚的利比亚沙漠。想在浩瀚的利比亚沙漠划出一条分界线并不是易事——事实上,虽然埃及人与利比亚人早在公元前就诗意地栖居在北非海岸,但由于地形原因,双方只在海岸附近有一道较为自然的人文边界,而向南的领地则通通融入了沙漠而变得漫漶不清。以利比亚文明与埃及文明的人文边界为基点向南延伸,最近的整数经线便是东经25度线。

于是,源于殖民者的图方便心理,也源于历史边界的惯性,东经25度线这条地理学意义上的直线最终由英国、意大利定为了埃及与利比亚的国界。

然而,与并不太平的埃苏边界一样,埃利边界也曾一度差点被弥合,而引发这段公案的主角便是中东地区'时尚时尚最时尚'的前利比亚领导人、小说家、军事家卡扎菲。

  组成利比亚的三个地区,东部的昔兰尼加现在还在闹独立。

依靠政变出身的卡扎菲曾说自己一生只崇拜两个人,一个是先知穆罕默德,另一个就是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出于对革命导师的崇拜以及对一统阿拉伯地区伟业的向往,卡扎菲一直希望利比亚与埃及合并成立阿拉伯共和国,肩负起把以色列在地图上抹去的“历史使命”。然而,卡拉菲“大阿拉伯之梦”并没有打动埃及人——事实上,阿拉伯国家合并早有先例:埃及与叙利亚早在1958年便共同组建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也门亦于同年并入,但这个松散的邦联成立不足五年便因三方分歧过多而解体。此时的埃及总统为萨达特,他显然对卡扎菲不够放心,最终,埃利两国于1977年断交,而东经25度线则继续在世界地图上继续着自己的政治使命。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后改名为阿拉伯合众国,全是飞地。

结语作为亚非欧三洲枢纽,埃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当下埃及那看似灵魂画风的垂直国界线,其背后是历史与文明多角度的暗流涌动。古老的埃及帝国早已成为象形式的古董,几千年里,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王旗变换,最终将埃及塑造成了世界上最“正点”的直角梯形。

十五言AI说:

唔,是不是还没有人在瓦迪哈勒法尖角建国?

  作者:江隐龙“一点都不记仇同时经常走神的天蝎座法律人”喜欢文章的,欢迎关注作者个人微信公众号

在殖民时代来临之前,国与国之间或者边界模糊,或者依托不同的高山、海洋、河流、湖泊、沙漠、森林等形成曲折的“自然边境”。而当西班牙、英国、法国等一批老派殖民帝国兴起之后,殖民者在对殖民地的瓜分中显然没有耐心充分考虑文化与民族问题,于是作为殖民地的重灾区,非洲——尤其是撒哈拉非洲一带,涌现出了一大批国界线笔直的国家:阿尔及利亚、马里、纳米比亚均是“个中翘楚”。那么问题来了,最“模范”的直线国界属于哪个国家呢?

答案是一个千年古国——埃及。埃及东向红海,北临地中海,除东北角与以色列/巴勒斯坦接壤而有一段短短的国界线(这段国界线同样笔直)外,其余的边界基本组成了一个大写的直角。向西,埃及以东经25度线为界与利比亚相邻;向南,又以北纬22度线为界与苏丹相邻。加之北部与东部的海岸均比较平直,埃及版图几乎是一个直角梯形,绝对是强迫症患者移民的首选。

  埃及地图:说你是直角梯形吧,你还多一块。

这个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直角梯形,是怎么炼成的呢?

殖民前夕:阿里王朝的昙花一现虽然是文明古国,但埃及独立的历史其实非常短。

在1517年马木留克战争后,奥斯曼帝国第九任苏丹塞利姆一世征服了埃及,使得埃及沦为这个民族帝国的行省。

1798年拿破仑大帝远征埃及,这位在欧洲大陆战无不胜的战神却在异国的沙漠中折腰——法国舰队被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全歼,陆军失去了补给最终不得不打道回府。然而拿破仑折戟沉沙却通过另一种方式改变了埃及的国运:此时奥斯曼帝国家道中落,埃及人趁法国势力离开时造成的权力真空期发动了三次起义,奥斯曼帝国军队里的一名阿尔巴尼亚裔军官穆罕默德·阿里站在了起义者一方,并乘机取得了埃及地区的控制权,最终迫使奥斯曼帝国第三十任苏丹马哈茂德二世于1805年承认他为埃及瓦利,开创了埃及阿里王朝。

  开罗有座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就是为了纪念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埃及史上最后一次帝国式的“回光返照”。1811年至1841年间,这位军人出身的统治者先后入侵了阿拉伯半岛、苏丹和两河流域,甚至一度越过托罗斯山脉打到了本家奥斯曼帝国的本土小亚细亚半岛。然而,时不我待——就在挑起鸦片战争的同一年,英国联合欧陆列强与奥斯曼帝国又一步步将埃及打回原形,而这个昙花一现的中兴帝国也终于渐渐沦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英国殖民:北纬22度国界线的确立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史同时也是西欧殖民帝国的兴起史,日渐强大起来的英国将触手伸入了这个文明古国,他们最终占领了在穆罕默德·阿里南征战争中被埃及征服的苏丹地区。巧合的是,征服苏丹的战争也与遥远的东方有着诡异的联系——1884年英国王室委派至苏丹的总督于苏丹马赫迪起义中战死,而这个马革裹尸的总督,便是在清朝组建“常胜军”并横扫太平天国的戈登。

为便于殖民统治,同时也为分化这个刚刚建成的埃及帝国,英国于1899年1月19日迫使埃及在开罗签订了《英埃共管苏丹协定》,规定在北纬22度以南的地区,成立英埃共管政府——当然埃及只是名义上的宗主国,主要“权利”便是负担管理苏丹的行政费用,而苏丹地区在共管的形式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由于英埃两国的矛盾,1924年英国一度单方面废除了与埃及的“共管”协议,从中也能看出埃及这个宗主国实在有些“喜当爹”的无奈。

  源于北非特殊的地貌,苏丹地区在近代之前其实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边境。

二战后,英国军队相继撤离其在非洲的殖民地,埃及与苏丹也再没有合并成一个国家,于是这一纸协定所规定的北纬22度被沿用下来,成为后世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与苏丹共和国的边境。

然而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么?怎么可能。英国人在巴基斯坦与印度边境留下了克什米尔,在中东留下了巴勒斯坦与以色列,怎么会亏待埃及和苏丹呢?仔细观察埃及的南段边界,会发现两个突出部,一处向南嵌入苏丹,一处向北直通红海。这段天杀的整死强迫症的国界是哪冒出来的?

  来来来,找找埃苏边界那一段逼死强迫症的曲线,看到了吗?

英国人适时的出现了。1899年的《英埃共管苏丹协定》规定英埃共管苏丹以北纬22度为界,但又于1902年重新调整了行政边界,把北纬22度以南一块阿巴达人部落的放牧地划归埃及,同时把该县以北一块贝沙族的放牧地划归苏丹——于是北纬22度线东部出现了一条的不规则曲线,而这个曲线与直线相交便形成了南北两个三角区。

向南的一处叫比尔泰维勒(中文意为“深井”,好炸裂的寓意)三角区,土地非常贫瘠,埃及和苏丹两个国家都不声称拥有该地的主权,也没有兴趣派出人国物力对其进行管理,于是可怜的比尔泰维勒三角区就成了没有任何国家政权和党派政府的自由之地。2014年7月,一个美国人为了实现其女儿当公主的梦,不远万里来到比尔泰维勒三角区建立了“北苏丹王国”——当然这个国家还属于私人国家,至今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认可。

  建立北苏丹王国的就是这位有爱又有想象力的父亲。

向北的一处叫哈拉伊卜三角区——嫌弃比尔泰维勒三角区的埃及和苏丹对这块土地的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变:双方均声明对此地区拥有主权。哈拉伊卜三角区东面俯瞰红海,雨量充沛,沿海一带土地肥沃,境内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埃及和苏丹都不傻,谁也不肯松口,双方进行多次磋商但均无结果,以致1995年在哈拉伊卜地区发生小规模的流血冲突。不过暴力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至今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主权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只是1999年苏丹总统奥马尔·巴希尔出访埃及,两国发表了联合公报,宣誓将在兄弟般的条件下解决哈拉伊卜三角区的争议——结果便是苏丹从哈拉伊卜三角区撤军,将此地的控制权让给了埃及。

那么,埃及与苏丹的边界争议线就此结束了么?并没有。细心观察,会发现埃苏国界在尼罗河两岸形成了一个向北的突出部,这个如软掉的手指(嘻嘻,还能是啥)的突出部是个什么鬼?

  用虚线标注的便是瓦迪哈勒法尖角、比尔泰维勒三角区与哈拉伊卜三角区。

事实上,这个地区也有一个名字,叫瓦迪哈勒法尖角,而瓦迪哈勒法尖角的形成也源于1902年的那次行政边界修正。因为瓦迪哈勒法尖角距离苏丹政府更近,为便于管理,英国将这一块土地划归苏丹。那么,为什么这个突出部并没有引发埃及与苏丹的冲突呢?

因为阿斯旺大坝修建后,这一地区几乎尽数被纳赛尔水库淹没,仅剩下不到40平方公里的纳赛尔湖东岸,而那又是一片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贫瘠土地。对比尔泰维勒三角区都没兴趣的埃及与苏丹显然对水库的河床更没有兴趣,于是瓦迪哈勒法尖角就这么软着,继续自己默默无闻的生活……

  纳赛尔湖的日落,你能看出湖水里的悠悠历史吗?

而英国人也没有浪费自己播(搅)种(屎)龙(棍)牙的天赋,在给埃及与苏丹留下了两个版本的分界线的同时,又将苏丹分为了南苏丹与北苏丹。由于种族、宗教、文化上的原因,英国原本希望合并南苏丹和乌干达,但最终于1947年的朱巴会议上作出了统合南、北苏丹的决议,导火索已然埋下——在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内战之后,南苏丹最终在2011年7月9日建国,成为第193个联合国会员国。

一战结束:东经25度国界线的确立构成埃及国界大直角的不仅有北纬22度线,还有和利比亚之间的东经25度线。这一条线又是怎么确定的呢?这条边界线依然有殖民地的印记,但却不是英国人留下的,而是意大利。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使得统一的北非与中东成了一盘散沙。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在其漫长历史的大部分时段中是以异族帝国行省的身份出现的。在罗马帝国时代,埃及行省的管辖范围的东界便徘徊于东经25度线附近;在一千年后奥斯曼帝国的版图中,埃及行省的疆域依然与东经25度线大体重合。

利比亚则建国于一战结束后,当时协约国与战败国土耳其签订了《洛桑条约》。根据条约,土耳其实质上放弃被英、法、意等国瓜分的前属奥斯曼帝国的埃及、突尼斯、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等地区。1934年,的黎波里及昔兰尼加殖民地合并并改用古名“利比亚”,这个名字本由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沿用,墨索里尼则希望以此重振罗马帝国时代的雄风。

  罗马时代的北非其实只有沿海的那一小块,注意埃及与利比亚的分界。

如今的利比亚东部为昔兰尼加地区,而昔兰尼加的东部为浩瀚的利比亚沙漠。想在浩瀚的利比亚沙漠划出一条分界线并不是易事——事实上,虽然埃及人与利比亚人早在公元前就诗意地栖居在北非海岸,但由于地形原因,双方只在海岸附近有一道较为自然的人文边界,而向南的领地则通通融入了沙漠而变得漫漶不清。以利比亚文明与埃及文明的人文边界为基点向南延伸,最近的整数经线便是东经25度线。

于是,源于殖民者的图方便心理,也源于历史边界的惯性,东经25度线这条地理学意义上的直线最终由英国、意大利定为了埃及与利比亚的国界。

然而,与并不太平的埃苏边界一样,埃利边界也曾一度差点被弥合,而引发这段公案的主角便是中东地区'时尚时尚最时尚'的前利比亚领导人、小说家、军事家卡扎菲。

  组成利比亚的三个地区,东部的昔兰尼加现在还在闹独立。

依靠政变出身的卡扎菲曾说自己一生只崇拜两个人,一个是先知穆罕默德,另一个就是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出于对革命导师的崇拜以及对一统阿拉伯地区伟业的向往,卡扎菲一直希望利比亚与埃及合并成立阿拉伯共和国,肩负起把以色列在地图上抹去的“历史使命”。然而,卡拉菲“大阿拉伯之梦”并没有打动埃及人——事实上,阿拉伯国家合并早有先例:埃及与叙利亚早在1958年便共同组建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也门亦于同年并入,但这个松散的邦联成立不足五年便因三方分歧过多而解体。此时的埃及总统为萨达特,他显然对卡扎菲不够放心,最终,埃利两国于1977年断交,而东经25度线则继续在世界地图上继续着自己的政治使命。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后改名为阿拉伯合众国,全是飞地。

结语作为亚非欧三洲枢纽,埃及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当下埃及那看似灵魂画风的垂直国界线,其背后是历史与文明多角度的暗流涌动。古老的埃及帝国早已成为象形式的古董,几千年里,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王旗变换,最终将埃及塑造成了世界上最“正点”的直角梯形。

十五言AI说:

唔,是不是还没有人在瓦迪哈勒法尖角建国?

  作者:江隐龙“一点都不记仇同时经常走神的天蝎座法律人”喜欢文章的,欢迎关注作者个人微信公众号


相关内容

  •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课例研究 张艳丽 一.问题的提出: 勾股定理的历史十分悠久,几乎所有的文明古国(希腊.中国. 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对这个定理都有所研究."在直角三角形中, 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它精 确地刻画 ...

  • 埃及金字塔与数学
  • 埃及金字塔与数学 摘要: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那么,数学这门学科究竟是何时诞生的呢?古埃及作为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之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了他们发展农业.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从控制洪水和灌溉,测量田地的面积.计算仓库的容积.推算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以及相关的财富计 ...

  • 古代亚非文化 - 初中三年级历史教案
  •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认识: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印度的史诗和诺亚方洲舟的神话. 2.通过纵向(例如归纳古埃及的文字.历法.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和横向(例如归纳整理古代亚非建筑方面的突出成就)两方面的 ...

  • 数学发展史教案
  • 数学发展史和三大数学危机 (2个课时) 数学的发展包括数学的萌芽期.常量数学时期 .变量数学时期. 近代数学时期. 一.数学的萌芽期(小学数学) 主要以记数为主,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贡献最大的国家有:中国,古巴比伦,埃及,印度. 主要贡献:十进制记数法,记数符号,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的计算 ...

  •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案
  •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漠拉比法典.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的种姓制度. 2.能力要求:(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从 ...

  • 2亚非文明古国
  • 九历上 学案 02号 第2课 亚非文明古国 编制教师: 审核领导: 使用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古埃及金字塔,从金字塔的建筑历史中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制定的目的及其历史地位,通过<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认识奴隶制度 ...

  • 埃及为什么亡国亡文明了中国却没有?站在埃及回望中国
  • 一.古埃及文明无可比敌 我们是在2008年八月底去往埃及的. 飞机飞行了十多个小时,当时的飞机上供应的便饭是两种,一种是鸡肉饭,一种是鱼肉饭,所以供饭的时间,空姐一般会一个一个的问:切坑(CHICKEN)哦(OR)菲哧(FISH)? 令人笑喷的事情在飞机降落之前,飞机的广播里传来这样的声音:我们将在 ...

  •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漠拉比法典.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的种姓制度. 2.能力要求:(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从国 ...

  • 陈明远:"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
  •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 许多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但我查阅了一些权威的世界历史著作,如<世界史纲>[英]赫.乔.韦尔斯著,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