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嫦娥形象初探

古诗词中的嫦娥形象初探

嫦娥奔月,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的一段神话故事。“昔嫦娥以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

奔月为月精。”1这是有关嫦娥神话故事的最初记载。英国人类学家马林斯基说:“以原始 的活的形式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矛盾先生又把这些 实体的存活方式分为二种:一是经过修改进入太古历史的;一是绝对不能附在史事的神话 ,保存它们的责任就落在文学家的肩膀上。2嫦娥故事就属于后者,是文学家的笔赐予嫦 娥永恒的生命,使它流传至今。据本人的不完全统计,有关超额的诗词历代以来不下60 首,此外,在其他的作品形式如戏剧戏曲的《嫦娥奔月》著名的就有剧作家吴祖光先生的 剧本和香港温志鹏先生的剧本、3寓言有《战国策 楚策四》中的《不死之药》、甚至在 现代作家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奔月》郭沫若的童话剧《广寒宫》中,作者们也从不 同的角度刻画出嫦娥形象。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嫦娥是一名副其实的“活下去的实体”。 本文主要根据古代诗词中的嫦娥形象,探讨这一形象的内涵和其魅力所在。

一、 古代诗词中的嫦娥形象面面观

嫦娥奔月作为后羿故事的一部分,民间对嫦娥本身形象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

度:其一认为嫦娥是该受谴责的叛夫者形象。其二则认为是一位救天下百姓于疾苦的深受 人们尊敬的女神。4千百年来,人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断的补充、完善、发展嫦娥形 象,使其内涵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现试归纳为以下几种:

1、 谴责嘲讽其对丈夫不忠的行为。持这种态度的语气最尖刻的要数孟郊了: 嫦娥盗药出人间,藏在月宫不放还。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竟容奸。

诗人用简练的语句概述了嫦娥窃药的罪行,并通过其丈夫后羿遍寻无觅处的辛劳行

为为补充,指责天庭竟容纳这样一位犯奸的女人,笔触辛辣犀利。与孟郊的诗相比,李商隐的《嫦娥》的谴责意味就显得比较含蓄,诗人是以嫦娥偷吃不死药,虽然成仙,却尝尽寂寞为喻,嘲讽封建同志阶级对长生不老的狂热追求。诗中极写超额奔月后的孤独与幽怨: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面对苍苍云海,茫茫青天,嫦娥是在悔恨自己对丈夫的不忠呢,抑或在悔恨对人间的草率摈弃,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以自责的口吻使诗歌显得含蓄而深刻。李商隐的另一首《寄远》云:“嫦娥捣药无穷已,玉女投壶未肯休”,陈陶的《海昌望月》亦云:“孀居应寒冷,捣药青冥愁”。在他们看来,“嫦娥捣药无穷已”“孀居应寒冷,捣药青冥愁”都是对她的私自奔月的一种惩罚。对嫦娥的谴责绝不是诗人的浪漫的凭空想象,而是有一定的民间故事为基础的。《搜神记》卷十四载有:“ 娥岁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娥即嫦娥。而且《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后汉书 天文志上》刘昭注引《灵宪》中,豆油关于嫦娥奔月后边为蟾蜍的记载,把嫦娥变成丑恶的蟾蜍无疑是对嫦娥的谴责、唾骂。当然对嫦娥形象的态度也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紧密联系的。在以三从四德维凯摸为女子生活的楷模的年代,诗词中的嫦娥是不可能被作为一个敢于反抗、叛逆的英雄而被赞美的,而是“无穷无尽的寂寞紧紧追随着她,作为严酷的惩罚,来处理这位叛夫的不忠 的妻子。5这种谴责的态度是封建文人对嫦娥形象的主要态度。

2、 同情其孤独寂寞的生活。同情别人的灾难、不幸是人类的一大天性。

超额,在封建文人们看来是名副其实的叛夫者该受惩罚。但一旦真的用孤苦伶仃、青光为伴的寂寞生活作为惩罚时,人民的同情心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李白的《把酒问月》云:“白兔捣药无穷已,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用一问号,显示了他对嫦娥孤栖月中无人做伴的寂寞的无限同情。杜甫也有《月》云:“斟酌嫦娥寡,天寡耐九秋”,孤苦的嫦娥要独自抵御多少个寒秋呀。一个数字“九”足见杜甫对月中嫦娥“独立寒秋”的理解和同情。罗隐《月》云:“嫦娥老大应惆怅,独倚苍苍挂一轮”,陆畅诗云:“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他们基于对嫦娥孤独寂寞的生活的理解展开想象,用“惆怅”“断肠”这种极写人间失意落

寞的词语,表现他们对嫦娥不幸遭遇的感同身受。

无疑,这些诗不是专以描写嫦娥形象而作,“写诗的人往往为表达某个观念而寻找形象”6因此,当热门内心要表达某种观念时会去寻找与此观念相统一的形象,而诗人们寂寞嫦娥则恰恰是他们同情心的最好选择。

3、羡慕月中不受管辖的自由生活并向她倾诉耐心秘密。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我意识的朦胧觉醒,嫦娥这种逃离丈夫只身奔月,在月中过没有神权、夫权管辖的仙人生活自然深受诗人们的羡慕,尤其是元明清时代的女诗人,更是羡慕不已。元代女诗人张玉娘词《水调歌头 次东坡韵》云:

素女炼云液、,万籁静秋天。琼楼无限佳景,都道胜前年。桂殿风香暗渡,银床罗袜立尽。冷浸一钩寒。雪浪翻银屋,身在玉壶间。

玉关愁,金屋怨,不成眠,粉郎一去,几见明月缺还圆。安得云环香臂,飞入瑶台银阕,兔鹤共清全。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 “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当然是指对嫦娥能够窃药奔月的向往之词。诗上阕极尽假想月宫中的豪华气象与人间不可能有的佳境:云液、琼楼、银床、银屋、雪浪以及风香暗渡的桂殿,下阕则写自己对嫦娥一去无回的相思之苦,并发出“安得„„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的奇想。显然在女诗人张玉娘眼中,嫦娥形象就是女性理想的化身。与此相似,清诗人熊琏《满庭芳 屋后月》中“应是嫦娥新浴,晚妆罢,海上飞来,云影动,轻风吹拂,香雾满天街”又是如何一副妙不可言的生活场景:浴后、晚妆、轻风、香雾、天街„„这不仅仅是当时妇女对舒适物质生活的追求,更是她们对自由、无拘束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元代郑奎妻的《鞠水月在手》嫦娥在其诗中快乐地婆娑起舞,其风神韵致宛然可见:

银塘水满蟾光吐,嫦娥夜入冯夷府;荡漾明月若可扪,分明兔颖如堪数;美人自挹濯春葱,忽讶水轮在掌中;女伴临流笑相语,指尖擎出广寒宫。

这里的嫦娥不再是一寂寞、孤独、可怜兮兮的同情对象了,女伴相戏,笑语盈盈,明珠可扪,这正是诗人们羡慕不已的主要原因吧。女诗人们想象中的嫦娥月宫生活如此强烈地吸引着她们,不知不觉中,她们把嫦娥作为了自己的一个已得到幸福的亲密姐妹,向她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倾诉自己的兴奋、忧郁以及内心的秘密。清代女诗人顾贞立的《满江红》云: 为问嫦娥,何事更,一生耽搁。也曾照,爆一楼伴,长生殿角,伴我倚窗朱户影,孤他碧海青天约。倩西风,迢递寄愁心,随漂泊。

玉色管,今闲却。千口酒,谁斟酌。有天涯羁旅鬓幽零落,别梦易醒,远书草草仍难托。判长眠,憔悴过三秋,人如削。虽然,此诗流露的是长夜难眠,相思人憔悴的愁思,本来这样一种暗地乡思的情感对一位封建社会中的女子来说应该是秘而不宣的,但对嫦娥她却毫不顾忌。一开头,便大声发问,然后道出浓浓往事,这无疑是把嫦娥当作一亲密无间的朋友知己。宋女诗人王清惠在她抒发国破家亡今非昔比的哀愁与痛苦的诗《满江红 题破壁》中,把其“千古恨,凭谁说?”的情感向嫦娥倾吐。“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而且还表达了自己准备与嫦娥共度余生的强烈愿望。可见,嫦娥形象对于这些女诗人来说已从遥不可及的说话中走了出来,嫦娥与她们之间不仅仅是仰望、羡慕,而是可以活在诗人们的生活中,仿佛也与同时代的女人们共同经历着一切„„

《四季五更驻云天 月里嫦娥》云:“月里嫦娥,只为人间是非多,晴天都蹉过,为人休似我!怨恨我哥哥,但与商量便把言来破,五十三人配与我!”这是明朝一个嫁与老头的少女的诉说,她把自己不幸却不能有反抗表示的婚姻向这月里嫦娥诉说,此中嫦娥无疑被此少女视为贴心人。

4、赞其惊世骇俗的美貌。无论是嫦娥窃药事持谴责态度的还是持赞赏的,嫦娥的美貌是为历代诗人们所公认的,即使是对嫦娥颇有微词的李商隐也有“嫦娥无粉黛,只得逞婵娟”(新月)“青女素娥俱耐寒,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素娥即嫦娥)7其诗《嫦娥》虽有谴责之

意,但也用云母屏风、烛影来衬托嫦娥 的美貌,此外,赞美嫦娥貌美的诗句还有“玉容白分比嫦娥,妆成但恐嫦娥妒”(王国器)把嫦娥作为美女的代名词了;“婺女丽经星,嫦娥栖飞月”(颜延之)“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与嫦娥竟爽”(徐陵〈玉台新咏〉序)其中,嫦娥光彩照人,温柔善良。但在众多的赞美诗中,最令人欣喜的是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诗人赞美的不仅仅是她的外貌,更是为人类造福的行为: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这里的嫦娥完全是以一种新的形象出现于人们的面前——一位对人类有贡献的女神。

综上几种,是诗人心目中的嫦娥形象的大致分类 。那么,为什么这位原为窃药的叛夫女子会如此频繁的出现与是作之中,嫦娥形象对于诗人们来说,其魅力究竟何在呢?

二、嫦娥形象魅力探

综观有关嫦娥故事的记载,可以说嫦娥被一致认为是一位神话传说所褒贬未定的长生不老的月中美神。因此,我认为,嫦娥形象的魅力就应该从以下最本质的几方面去探寻。

(一)做为神话本身的魅力:

人类的神话形象也不只是远古人类自己的一种异想天开,也不只是满足他们的幻想欲望,神话的价值正在于它是一种‚活下去的实体‛,我国的许多文学作品便是以神话为主要题材的,如《离骚》、《天问》等等,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神话传说多多少少呈现了我们民族的原始心态,是我们祖先无数次欢乐、悲哀、幻想的积淀,可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是他们对此积淀重现,是他们满足了人类的童年企慕、怀旧情绪,因为人总是喜欢怀旧的,尤其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子民,正如陶渊明的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恋故渊‛。如同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怀旧咏史作品一样,神话题材被重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的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绪,而且在其年代更为久远,可加以适当幻想方面比怀旧咏史作品具有更大的诱惑力。

另外,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创作于远古时代,对于后世的人民来说已遥不可及,更构不成任何利害关系,这就使文学作品的作者读者与作品内容之间产生一段无形的距离,其结果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距离美,也就是神话中奔月的嫦娥对于欣赏者来说纯粹仅是欣赏对象。也正因为有了这段距离,所以诗人们或谴责、或同情、或赞美、或羡慕,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需要,各取所需,百花齐放。

(二)嫦娥形象做为神话人物的特殊性:

嫦娥形象与神话中别的形象有明显的不同。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统一的,如人们赞美补天的女娲、填海的精卫、治水的大禹、唾骂制造水灾的九婴、残害生灵的各种精怪,可对嫦娥,人们却是褒贬不一的。嫦娥这种形象的二重性就使它区别于《白蛇传》的白娘子,《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嫦娥不象她们那样恬静地享受着人们对她们的坚贞爱情的赞誉,而是褒贬参半。不过,也正因为有争议,其形象才频繁出现于作品中,诗人们各论长短,不仅没有冷落了她,相反使其成为文人的笔下常客。也正因如此,其形象一直在发展演变,从而使嫦娥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意象,如见月便思乡怀情人叹世事,杨柳则送别依依……而是能给诗人们留在更宽阔的空间,容纳他们多种不同情感,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嫦娥形象与其它神相比的另一特殊性还在于她有一个从凡人到神,从人间飞往月球的经历,在神话中,嫦娥并不是一出现便是月中仙子的,却是一个普通的尘世凡人,直到她偷吃了丈夫羿的那份不老药后才奔月成仙的。因此这便能使诗人们迅速消除较远的心理距离感,又增加特殊的亲切感,因为嫦娥也曾是普通人中一员,也经历过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这对于女诗人们,尤其如此。

(三)嫦娥形象与月的联系。

‚月‛可以说是我国诗词最常用的一个意象,古往今来,月色光华朦胧而柔美引起诗人们多少的浮想。人们对月感时伤世:‚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初》);诗人仰望月思乡怀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色的这种朦胧、高高在上的意境为诗人们创造了美妙而融洽的适合情感自由流露的条件,望月便觉遥离尘世的庸俗卑劣,贴近纯洁美好境界,引发无穷的遐思与柔情。可见人们对月,总情有一种纯美的观感,因而对奔月而居住在月中的主人嫦娥也带上美丽好感了。况且嫦娥奔月故事本身就是非常动人的诗情和幻想结合的瑰奇美丽的图景,巨大洁白的月轮,身登白云美妙绝伦的嫦娥,手抱玉兔,向人微笑。可见,在人们心目中,月亮与嫦娥已被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嫦娥又称月中仙子、月精,在古人诗词中,甚至有直接用嫦娥、素娥来指代月亮的。如‚素娥偏耐寒光冷,来照鸳鸯百上霜‛(许孟昭《寒夜曲》),‚嫦娥眉小又擅弯,照得满阶花影只难攀‛(明.叶小鸾《南歌子》),‚嫦娥不把眉双扫,只教人看半面妆‛(清.程国贞《咏新月》)‚河鼓灵旗动,姮娥破镜斜‛(刘禹锡《七夕二首》)等诗句,诗中‚嫦娥‛初读只指月略过,细品之,则又觉使月亮带上人格化的色彩,素娥、鸳鸯、霜(双)-----有借素娥月以怀人的相思之情;嫦娥、花影、难攀------使人想起朦胧月夜的张生与崔莺莺的后花园约会场景;嫦娥、半面妆------则显出一副纯洁俏丽的姑娘面孔,可以说嫦娥形象以其月亮女神的特殊身份,倍受喜欢月亮的中国诗人们的青睐。月亮的美感为嫦娥形象抹上更动人的色彩,而嫦娥形象出现于咏月望月诗中又使诗附上特有的韵味。

(四)嫦娥盗药奔月成仙与道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巧合:

鲁迅说,中国的根抵全在道教。中国人几千年来自君臣到平民无不深受道教影响,而道教最大追求就是求仙,长生不老,此风刮得最猛的就是诗歌的盛期唐朝。唐朝的许多君主名流或直接或间接丧生于炼丹炉边,而嫦娥盗药后竟能成仙则成为当时许多道家后来者的安慰与追求目标。因此,方士道家们为了宣传他们所谓的‚五石散‛,引诱更多的人尤其是封建君主入道,搬出‚嫦娥奔月‛。在《抱朴方〃 对俗篇》中有关服药成仙的‚记载‛非常明显与‚嫦娥奔月‛故事有渊源关系:‚仙人或升天,或住地,要于俱长生,住留各从其所好耳。又服还丹金液之法,若后求升天,便尽服之‛,半剂则长生,尽服则升天,岂不正是嫦娥偷吃后羿那一半药的演义?正是此巧合,在封建社会的昏君们统治下的百姓们便以骂巧合的嫦娥来暗讽昏君,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诗人们借讽刺嫦娥奔月之事来隐射君王,因此他们对嫦娥形象发出强烈的谴责,前已例兴趣。当然也有不少诗人表现出对嫦娥能够窃药而长生不老表示羡慕,‚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这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道的各种态度、看法,但从另一角度也可见嫦娥窃奔月故事与道教求长生不老的苟合,也是她或被谴责或被羡慕,出现于诗词中的又一角度的魅力。诗人李商隐曾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姐妹》诗中,以嫦娥事喻女道士生活,将嫦娥与道教在某种程度上联系在一起: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

(五)嫦娥----美丽的女神:

在最初的有关嫦娥故事中,并没有对嫦娥形态的描写,随着嫦娥形象于诗词中的频繁出现,嫦娥慢慢被人们美化。唐以后,人们逐渐删除了嫦娥变成极丑的蟾蜍的说法,而‚月殿嫦娥‛、‚广寒仙子‛则成了美女的代名词。在各种雕刻绘画中,嫦娥身着艳装,人面桃花,身登白云,飘飘而上,鼓舞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如同屈原笔下的美人、宋玉笔下的神女、曹植诗中的洛神、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一样,对于诗人们来说尤其是愤懑、悲伤、痛苦之情通过自己笔下的一位艳美女子得以传达,‚从这些美人的躯壳背后来看,每一点上无不浸透着诗歌作者强烈的自我表现‛‚诗人们笔下经常出现的‘昭君’等人名意象,虽然历史上实有其人,但诗中所咏者,却是作者自己‛,这可以说是对诗歌中美女意象的通释,从《离骚》、《高唐赋》、《洛神》、《琵琶行》作品中的美女形象身上,若隐若现着被驱逐流放、投身汨罗江的屈原,落魅失意的宋玉、放弃江山做文人的曹植和那个被贬潮州为

‚终年不闻丝竹声‛而苦恼的白居易。而众多的嫦娥诗中的嫦娥形象也是如此,在呤咏着‚白兔捣药无穷已,嫦娥孤栖与谁邻?‛‚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嫦娥老大应惆怅,独倚苍苍挂一轮‛等等诸如此类的诗句的诗人们,他们在同情美丽嫦娥不幸的同时,更是联系到自己的人生失意、知已难寻、无人赏识的寂寞身世,如同白居易对于商人妇,最后引起‚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不只是对别人的同情,更多的却是同病相邻的悲痛。

而在女子诗中,由于她们的社会地位决定她们不能如同男性诗人那样可以直抒胸臆、长歌当哭、潇洒从容作‚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类诗句以抒情,而只能寻找一虚缈隐约的情感载体,含蓄而不露痕迹地宣泄情感。而美丽温柔的嫦娥则以其女性至美的形态吸引着她们钦羡的目光,以其同性的善解人意诱使着诗人向她敞开心扉,甚至以其神的先知先觉的高层形态使女性对她产生依赖感、从属感。因此女诗人们的嫦娥诗,既是自己情感的倾诉,又是她们对女神形成信任崇敬的流露。 诗人们以各自的手中的比,化腐朽为神奇。

古诗词中的嫦娥形象初探

张晓帆

嫦娥奔月,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的一段神话故事。“昔嫦娥以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

奔月为月精。”1这是有关嫦娥神话故事的最初记载。英国人类学家马林斯基说:“以原始 的活的形式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矛盾先生又把这些 实体的存活方式分为二种:一是经过修改进入太古历史的;一是绝对不能附在史事的神话 ,保存它们的责任就落在文学家的肩膀上。2嫦娥故事就属于后者,是文学家的笔赐予嫦 娥永恒的生命,使它流传至今。据本人的不完全统计,有关超额的诗词历代以来不下60 首,此外,在其他的作品形式如戏剧戏曲的《嫦娥奔月》著名的就有剧作家吴祖光先生的 剧本和香港温志鹏先生的剧本、3寓言有《战国策 楚策四》中的《不死之药》、甚至在 现代作家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奔月》郭沫若的童话剧《广寒宫》中,作者们也从不 同的角度刻画出嫦娥形象。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嫦娥是一名副其实的“活下去的实体”。 本文主要根据古代诗词中的嫦娥形象,探讨这一形象的内涵和其魅力所在。

一、 古代诗词中的嫦娥形象面面观

嫦娥奔月作为后羿故事的一部分,民间对嫦娥本身形象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

度:其一认为嫦娥是该受谴责的叛夫者形象。其二则认为是一位救天下百姓于疾苦的深受 人们尊敬的女神。4千百年来,人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断的补充、完善、发展嫦娥形 象,使其内涵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现试归纳为以下几种:

1、 谴责嘲讽其对丈夫不忠的行为。持这种态度的语气最尖刻的要数孟郊了: 嫦娥盗药出人间,藏在月宫不放还。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竟容奸。

诗人用简练的语句概述了嫦娥窃药的罪行,并通过其丈夫后羿遍寻无觅处的辛劳行

为为补充,指责天庭竟容纳这样一位犯奸的女人,笔触辛辣犀利。与孟郊的诗相比,李商隐的《嫦娥》的谴责意味就显得比较含蓄,诗人是以嫦娥偷吃不死药,虽然成仙,却尝尽寂寞为喻,嘲讽封建同志阶级对长生不老的狂热追求。诗中极写超额奔月后的孤独与幽怨: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面对苍苍云海,茫茫青天,嫦娥是在悔恨自己对丈夫的不忠呢,抑或在悔恨对人间的草率摈弃,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以自责的口吻使诗歌显得含蓄而深刻。李商隐的另一首《寄远》云:“嫦娥捣药无穷已,玉女投壶未肯休”,陈陶的《海昌望月》亦云:“孀居应寒冷,捣药青冥愁”。在他们看来,“嫦娥捣药无穷已”“孀居应寒冷,捣药青冥愁”都是对她的私自奔月的一种惩罚。对嫦娥的谴责绝不是诗人的浪漫的凭空想象,而是有一定的民间故事为基础的。《搜神记》卷十四载有:“ 娥岁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娥即嫦娥。而且《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后汉书 天文志上》刘昭注引《灵宪》中,豆油关于嫦娥奔月

后边为蟾蜍的记载,把嫦娥变成丑恶的蟾蜍无疑是对嫦娥的谴责、唾骂。当然对嫦娥形象的态度也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紧密联系的。在以三从四德维凯摸为女子生活的楷模的年代,诗词中的嫦娥是不可能被作为一个敢于反抗、叛逆的英雄而被赞美的,而是“无穷无尽的寂寞紧紧追随着她,作为严酷的惩罚,来处理这位叛夫的不忠 的妻子。5这种谴责的态度是封建文人对嫦娥形象的主要态度。

2、 同情其孤独寂寞的生活。同情别人的灾难、不幸是人类的一大天性。

超额,在封建文人们看来是名副其实的叛夫者该受惩罚。但一旦真的用孤苦伶仃、青光为伴的寂寞生活作为惩罚时,人民的同情心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李白的《把酒问月》云:“白兔捣药无穷已,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用一问号,显示了他对嫦娥孤栖月中无人做伴的寂寞的无限同情。杜甫也有《月》云:“斟酌嫦娥寡,天寡耐九秋”,孤苦的嫦娥要独自抵御多少个寒秋呀。一个数字“九”足见杜甫对月中嫦娥“独立寒秋”的理解和同情。罗隐《月》云:“嫦娥老大应惆怅,独倚苍苍挂一轮”,陆畅诗云:“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他们基于对嫦娥孤独寂寞的生活的理解展开想象,用“惆怅”“断肠”这种极写人间失意落寞的词语,表现他们对嫦娥不幸遭遇的感同身受。

无疑,这些诗不是专以描写嫦娥形象而作,“写诗的人往往为表达某个观念而寻找形象”6因此,当热门内心要表达某种观念时会去寻找与此观念相统一的形象,而诗人们寂寞嫦娥则恰恰是他们同情心的最好选择。

3、羡慕月中不受管辖的自由生活并向她倾诉耐心秘密。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我意识的朦胧觉醒,嫦娥这种逃离丈夫只身奔月,在月中过没有神权、夫权管辖的仙人生活自然深受诗人们的羡慕,尤其是元明清时代的女诗人,更是羡慕不已。元代女诗人张玉娘词《水调歌头 次东坡韵》云:

素女炼云液、,万籁静秋天。琼楼无限佳景,都道胜前年。桂殿风香暗渡,银床罗袜立尽。冷浸一钩寒。雪浪翻银屋,身在玉壶间。

玉关愁,金屋怨,不成眠,粉郎一去,几见明月缺还圆。安得云环香臂,飞入瑶台银阕,兔鹤共清全。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 “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当然是指对嫦娥能够窃药奔月的向往之词。诗上阕极尽假想月宫中的豪华气象与人间不可能有的佳境:云液、琼楼、银床、银屋、雪浪以及风香暗渡的桂殿,下阕则写自己对嫦娥一去无回的相思之苦,并发出“安得„„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的奇想。显然在女诗人张玉娘眼中,嫦娥形象就是女性理想的化身。与此相似,清诗人熊琏《满庭芳 屋后月》中“应是嫦娥新浴,晚妆罢,海上飞来,云影动,轻风吹拂,香雾满天街”又是如何一副妙不可言的生活场景:浴后、晚妆、轻风、香雾、天街„„这不仅仅是当时妇女对舒适物质生活的追求,更是她们对自由、无拘束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元代郑奎妻的《鞠水月在手》嫦娥在其诗中快乐地婆娑起舞,其风神韵致宛然可见:

银塘水满蟾光吐,嫦娥夜入冯夷府;荡漾明月若可扪,分明兔颖如堪数;美人自挹濯春葱,忽讶水轮在掌中;女伴临流笑相语,指尖擎出广寒宫。

这里的嫦娥不再是一寂寞、孤独、可怜兮兮的同情对象了,女伴相戏,笑语盈盈,明珠可扪,这正是诗人们羡慕不已的主要原因吧。女诗人们想象中的嫦娥月宫生活如此强烈地吸引着她们,不知不觉中,她们把嫦娥作为了自己的一个已得到幸福的亲密姐妹,向她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倾诉自己的兴奋、忧郁以及内心的秘密。清代女诗人顾贞立的《满江红》云: 为问嫦娥,何事更,一生耽搁。也曾照,爆一楼伴,长生殿角,伴我倚窗朱户影,孤他碧海青天约。倩西风,迢递寄愁心,随漂泊。

玉色管,今闲却。千口酒,谁斟酌。有天涯羁旅鬓幽零落,别梦易醒,远书草草仍难托。判长眠,憔悴过三秋,人如削。虽然,此诗流露的是长夜难眠,相思人憔悴的愁思,本来这样一种暗地乡思的情感对一位封建社会中的女子来说应该是秘而不宣的,但对嫦娥她却毫不顾

忌。一开头,便大声发问,然后道出浓浓往事,这无疑是把嫦娥当作一亲密无间的朋友知己。宋女诗人王清惠在她抒发国破家亡今非昔比的哀愁与痛苦的诗《满江红 题破壁》中,把其“千古恨,凭谁说?”的情感向嫦娥倾吐。“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而且还表达了自己准备与嫦娥共度余生的强烈愿望。可见,嫦娥形象对于这些女诗人来说已从遥不可及的说话中走了出来,嫦娥与她们之间不仅仅是仰望、羡慕,而是可以活在诗人们的生活中,仿佛也与同时代的女人们共同经历着一切„„

《四季五更驻云天 月里嫦娥》云:“月里嫦娥,只为人间是非多,晴天都蹉过,为人休似我!怨恨我哥哥,但与商量便把言来破,五十三人配与我!”这是明朝一个嫁与老头的少女的诉说,她把自己不幸却不能有反抗表示的婚姻向这月里嫦娥诉说,此中嫦娥无疑被此少女视为贴心人。

4、赞其惊世骇俗的美貌。无论是嫦娥窃药事持谴责态度的还是持赞赏的,嫦娥的美貌是为历代诗人们所公认的,即使是对嫦娥颇有微词的李商隐也有“嫦娥无粉黛,只得逞婵娟”(新月)“青女素娥俱耐寒,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素娥即嫦娥)7其诗《嫦娥》虽有谴责之意,但也用云母屏风、烛影来衬托嫦娥 的美貌,此外,赞美嫦娥貌美的诗句还有“玉容白分比嫦娥,妆成但恐嫦娥妒”(王国器)把嫦娥作为美女的代名词了;“婺女丽经星,嫦娥栖飞月”(颜延之)“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与嫦娥竟爽”(徐陵〈玉台新咏〉序)其中,嫦娥光彩照人,温柔善良。但在众多的赞美诗中,最令人欣喜的是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诗人赞美的不仅仅是她的外貌,更是为人类造福的行为: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这里的嫦娥完全是以一种新的形象出现于人们的面前——一位对人类有贡献的女神。

综上几种,是诗人心目中的嫦娥形象的大致分类 。那么,为什么这位原为窃药的叛夫女子会如此频繁的出现与是作之中,嫦娥形象对于诗人们来说,其魅力究竟何在呢?

二、嫦娥形象魅力探

综观有关嫦娥故事的记载,可以说嫦娥被一致认为是一位神话传说所褒贬未定的长生不老的月中美神。因此,我认为,嫦娥形象的魅力就应该从以下最本质的几方面去探寻。

(一)做为神话本身的魅力:

人类的神话形象也不只是远古人类自己的一种异想天开,也不只是满足他们的幻想欲望,神话的价值正在于它是一种‚活下去的实体‛,我国的许多文学作品便是以神话为主要题材的,如《离骚》、《天问》等等,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神话传说多多少少呈现了我们民族的原始心态,是我们祖先无数次欢乐、悲哀、幻想的积淀,可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是他们对此积淀重现,是他们满足了人类的童年企慕、怀旧情绪,因为人总是喜欢怀旧的,尤其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子民,正如陶渊明的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恋故渊‛。如同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怀旧咏史作品一样,神话题材被重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的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绪,而且在其年代更为久远,可加以适当幻想方面比怀旧咏史作品具有更大的诱惑力。

另外,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创作于远古时代,对于后世的人民来说已遥不可及,更构不成任何利害关系,这就使文学作品的作者读者与作品内容之间产生一段无形的距离,其结果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距离美,也就是神话中奔月的嫦娥对于欣赏者来说纯粹仅是欣赏对象。也正因为有了这段距离,所以诗人们或谴责、或同情、或赞美、或羡慕,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需要,各取所需,百花齐放。

(二)嫦娥形象做为神话人物的特殊性:

嫦娥形象与神话中别的形象有明显的不同。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统一的,如

人们赞美补天的女娲、填海的精卫、治水的大禹、唾骂制造水灾的九婴、残害生灵的各种精怪,可对嫦娥,人们却是褒贬不一的。嫦娥这种形象的二重性就使它区别于《白蛇传》的白娘子,《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嫦娥不象她们那样恬静地享受着人们对她们的坚贞爱情的赞誉,而是褒贬参半。不过,也正因为有争议,其形象才频繁出现于作品中,诗人们各论长短,不仅没有冷落了她,相反使其成为文人的笔下常客。也正因如此,其形象一直在发展演变,从而使嫦娥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意象,如见月便思乡怀情人叹世事,杨柳则送别依依……而是能给诗人们留在更宽阔的空间,容纳他们多种不同情感,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嫦娥形象与其它神相比的另一特殊性还在于她有一个从凡人到神,从人间飞往月球的经历,在神话中,嫦娥并不是一出现便是月中仙子的,却是一个普通的尘世凡人,直到她偷吃了丈夫羿的那份不老药后才奔月成仙的。因此这便能使诗人们迅速消除较远的心理距离感,又增加特殊的亲切感,因为嫦娥也曾是普通人中一员,也经历过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这对于女诗人们,尤其如此。

(三)嫦娥形象与月的联系。

‚月‛可以说是我国诗词最常用的一个意象,古往今来,月色光华朦胧而柔美引起诗人们多少的浮想。人们对月感时伤世:‚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初》);诗人仰望月思乡怀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色的这种朦胧、高高在上的意境为诗人们创造了美妙而融洽的适合情感自由流露的条件,望月便觉遥离尘世的庸俗卑劣,贴近纯洁美好境界,引发无穷的遐思与柔情。可见人们对月,总情有一种纯美的观感,因而对奔月而居住在月中的主人嫦娥也带上美丽好感了。况且嫦娥奔月故事本身就是非常动人的诗情和幻想结合的瑰奇美丽的图景,巨大洁白的月轮,身登白云美妙绝伦的嫦娥,手抱玉兔,向人微笑。可见,在人们心目中,月亮与嫦娥已被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嫦娥又称月中仙子、月精,在古人诗词中,甚至有直接用嫦娥、素娥来指代月亮的。如‚素娥偏耐寒光冷,来照鸳鸯百上霜‛(许孟昭《寒夜曲》),‚嫦娥眉小又擅弯,照得满阶花影只难攀‛(明.叶小鸾《南歌子》),‚嫦娥不把眉双扫,只教人看半面妆‛(清.程国贞《咏新月》)‚河鼓灵旗动,姮娥破镜斜‛(刘禹锡《七夕二首》)等诗句,诗中‚嫦娥‛初读只指月略过,细品之,则又觉使月亮带上人格化的色彩,素娥、鸳鸯、霜(双)-----有借素娥月以怀人的相思之情;嫦娥、花影、难攀------使人想起朦胧月夜的张生与崔莺莺的后花园约会场景;嫦娥、半面妆------则显出一副纯洁俏丽的姑娘面孔,可以说嫦娥形象以其月亮女神的特殊身份,倍受喜欢月亮的中国诗人们的青睐。月亮的美感为嫦娥形象抹上更动人的色彩,而嫦娥形象出现于咏月望月诗中又使诗附上特有的韵味。

(四)嫦娥盗药奔月成仙与道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巧合:

鲁迅说,中国的根抵全在道教。中国人几千年来自君臣到平民无不深受道教影响,而道教最大追求就是求仙,长生不老,此风刮得最猛的就是诗歌的盛期唐朝。唐朝的许多君主名流或直接或间接丧生于炼丹炉边,而嫦娥盗药后竟能成仙则成为当时许多道家后来者的安慰与追求目标。因此,方士道家们为了宣传他们所谓的‚五石散‛,引诱更多的人尤其是封建君主入道,搬出‚嫦娥奔月‛。在《抱朴方〃 对俗篇》中有关服药成仙的‚记载‛非常明显与‚嫦娥奔月‛故事有渊源关系:‚仙人或升天,或住地,要于俱长生,住留各从其所好耳。又服还丹金液之法,若后求升天,便尽服之‛,半剂则长生,尽服则升天,岂不正是嫦娥偷吃后羿那一半药的演义?正是此巧合,在封建社会的昏君们统治下的百姓们便以骂巧合的嫦娥来暗讽昏君,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诗人们借讽刺嫦娥奔月之事来隐射君王,因此他们对嫦娥形象发出强烈的谴责,前已例兴趣。当然也有不少诗人表现出对嫦娥能够窃药而长生不老表示羡慕,‚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这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道的各种态度、看法,但从另一角度也可见嫦娥窃奔月故事与道教求长生不老的苟合,也是她或被谴责或被羡慕,出现于诗词中的又一角度的魅力。诗人李商隐曾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姐妹》诗中,以嫦娥事喻

女道士生活,将嫦娥与道教在某种程度上联系在一起: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

(五)嫦娥----美丽的女神:

在最初的有关嫦娥故事中,并没有对嫦娥形态的描写,随着嫦娥形象于诗词中的频繁出现,嫦娥慢慢被人们美化。唐以后,人们逐渐删除了嫦娥变成极丑的蟾蜍的说法,而‚月殿嫦娥‛、‚广寒仙子‛则成了美女的代名词。在各种雕刻绘画中,嫦娥身着艳装,人面桃花,身登白云,飘飘而上,鼓舞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如同屈原笔下的美人、宋玉笔下的神女、曹植诗中的洛神、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一样,对于诗人们来说尤其是愤懑、悲伤、痛苦之情通过自己笔下的一位艳美女子得以传达,‚从这些美人的躯壳背后来看,每一点上无不浸透着诗歌作者强烈的自我表现‛‚诗人们笔下经常出现的‘昭君’等人名意象,虽然历史上实有其人,但诗中所咏者,却是作者自己‛,这可以说是对诗歌中美女意象的通释,从《离骚》、《高唐赋》、《洛神》、《琵琶行》作品中的美女形象身上,若隐若现着被驱逐流放、投身汨罗江的屈原,落魅失意的宋玉、放弃江山做文人的曹植和那个被贬潮州为‚终年不闻丝竹声‛而苦恼的白居易。而众多的嫦娥诗中的嫦娥形象也是如此,在呤咏着‚白兔捣药无穷已,嫦娥孤栖与谁邻?‛‚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嫦娥老大应惆怅,独倚苍苍挂一轮‛等等诸如此类的诗句的诗人们,他们在同情美丽嫦娥不幸的同时,更是联系到自己的人生失意、知已难寻、无人赏识的寂寞身世,如同白居易对于商人妇,最后引起‚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不只是对别人的同情,更多的却是同病相邻的悲痛。

而在女子诗中,由于她们的社会地位决定她们不能如同男性诗人那样可以直抒胸臆、长歌当哭、潇洒从容作‚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类诗句以抒情,而只能寻找一虚缈隐约的情感载体,含蓄而不露痕迹地宣泄情感。而美丽温柔的嫦娥则以其女性至美的形态吸引着她们钦羡的目光,以其同性的善解人意诱使着诗人向她敞开心扉,甚至以其神的先知先觉的高层形态使女性对她产生依赖感、从属感。因此女诗人们的嫦娥诗,既是自己情感的倾诉,又是她们对女神形成信任崇敬的流露。 诗人们以各自的手中的比,化腐朽为神奇。

古诗词中的嫦娥形象初探

嫦娥奔月,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的一段神话故事。“昔嫦娥以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

奔月为月精。”1这是有关嫦娥神话故事的最初记载。英国人类学家马林斯基说:“以原始 的活的形式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矛盾先生又把这些 实体的存活方式分为二种:一是经过修改进入太古历史的;一是绝对不能附在史事的神话 ,保存它们的责任就落在文学家的肩膀上。2嫦娥故事就属于后者,是文学家的笔赐予嫦 娥永恒的生命,使它流传至今。据本人的不完全统计,有关超额的诗词历代以来不下60 首,此外,在其他的作品形式如戏剧戏曲的《嫦娥奔月》著名的就有剧作家吴祖光先生的 剧本和香港温志鹏先生的剧本、3寓言有《战国策 楚策四》中的《不死之药》、甚至在 现代作家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奔月》郭沫若的童话剧《广寒宫》中,作者们也从不 同的角度刻画出嫦娥形象。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嫦娥是一名副其实的“活下去的实体”。 本文主要根据古代诗词中的嫦娥形象,探讨这一形象的内涵和其魅力所在。

一、 古代诗词中的嫦娥形象面面观

嫦娥奔月作为后羿故事的一部分,民间对嫦娥本身形象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

度:其一认为嫦娥是该受谴责的叛夫者形象。其二则认为是一位救天下百姓于疾苦的深受 人们尊敬的女神。4千百年来,人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断的补充、完善、发展嫦娥形 象,使其内涵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现试归纳为以下几种:

1、 谴责嘲讽其对丈夫不忠的行为。持这种态度的语气最尖刻的要数孟郊了: 嫦娥盗药出人间,藏在月宫不放还。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竟容奸。

诗人用简练的语句概述了嫦娥窃药的罪行,并通过其丈夫后羿遍寻无觅处的辛劳行

为为补充,指责天庭竟容纳这样一位犯奸的女人,笔触辛辣犀利。与孟郊的诗相比,李商隐的《嫦娥》的谴责意味就显得比较含蓄,诗人是以嫦娥偷吃不死药,虽然成仙,却尝尽寂寞为喻,嘲讽封建同志阶级对长生不老的狂热追求。诗中极写超额奔月后的孤独与幽怨: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面对苍苍云海,茫茫青天,嫦娥是在悔恨自己对丈夫的不忠呢,抑或在悔恨对人间的草率摈弃,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以自责的口吻使诗歌显得含蓄而深刻。李商隐的另一首《寄远》云:“嫦娥捣药无穷已,玉女投壶未肯休”,陈陶的《海昌望月》亦云:“孀居应寒冷,捣药青冥愁”。在他们看来,“嫦娥捣药无穷已”“孀居应寒冷,捣药青冥愁”都是对她的私自奔月的一种惩罚。对嫦娥的谴责绝不是诗人的浪漫的凭空想象,而是有一定的民间故事为基础的。《搜神记》卷十四载有:“ 娥岁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娥即嫦娥。而且《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后汉书 天文志上》刘昭注引《灵宪》中,豆油关于嫦娥奔月后边为蟾蜍的记载,把嫦娥变成丑恶的蟾蜍无疑是对嫦娥的谴责、唾骂。当然对嫦娥形象的态度也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紧密联系的。在以三从四德维凯摸为女子生活的楷模的年代,诗词中的嫦娥是不可能被作为一个敢于反抗、叛逆的英雄而被赞美的,而是“无穷无尽的寂寞紧紧追随着她,作为严酷的惩罚,来处理这位叛夫的不忠 的妻子。5这种谴责的态度是封建文人对嫦娥形象的主要态度。

2、 同情其孤独寂寞的生活。同情别人的灾难、不幸是人类的一大天性。

超额,在封建文人们看来是名副其实的叛夫者该受惩罚。但一旦真的用孤苦伶仃、青光为伴的寂寞生活作为惩罚时,人民的同情心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李白的《把酒问月》云:“白兔捣药无穷已,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用一问号,显示了他对嫦娥孤栖月中无人做伴的寂寞的无限同情。杜甫也有《月》云:“斟酌嫦娥寡,天寡耐九秋”,孤苦的嫦娥要独自抵御多少个寒秋呀。一个数字“九”足见杜甫对月中嫦娥“独立寒秋”的理解和同情。罗隐《月》云:“嫦娥老大应惆怅,独倚苍苍挂一轮”,陆畅诗云:“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他们基于对嫦娥孤独寂寞的生活的理解展开想象,用“惆怅”“断肠”这种极写人间失意落

寞的词语,表现他们对嫦娥不幸遭遇的感同身受。

无疑,这些诗不是专以描写嫦娥形象而作,“写诗的人往往为表达某个观念而寻找形象”6因此,当热门内心要表达某种观念时会去寻找与此观念相统一的形象,而诗人们寂寞嫦娥则恰恰是他们同情心的最好选择。

3、羡慕月中不受管辖的自由生活并向她倾诉耐心秘密。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我意识的朦胧觉醒,嫦娥这种逃离丈夫只身奔月,在月中过没有神权、夫权管辖的仙人生活自然深受诗人们的羡慕,尤其是元明清时代的女诗人,更是羡慕不已。元代女诗人张玉娘词《水调歌头 次东坡韵》云:

素女炼云液、,万籁静秋天。琼楼无限佳景,都道胜前年。桂殿风香暗渡,银床罗袜立尽。冷浸一钩寒。雪浪翻银屋,身在玉壶间。

玉关愁,金屋怨,不成眠,粉郎一去,几见明月缺还圆。安得云环香臂,飞入瑶台银阕,兔鹤共清全。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 “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当然是指对嫦娥能够窃药奔月的向往之词。诗上阕极尽假想月宫中的豪华气象与人间不可能有的佳境:云液、琼楼、银床、银屋、雪浪以及风香暗渡的桂殿,下阕则写自己对嫦娥一去无回的相思之苦,并发出“安得„„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的奇想。显然在女诗人张玉娘眼中,嫦娥形象就是女性理想的化身。与此相似,清诗人熊琏《满庭芳 屋后月》中“应是嫦娥新浴,晚妆罢,海上飞来,云影动,轻风吹拂,香雾满天街”又是如何一副妙不可言的生活场景:浴后、晚妆、轻风、香雾、天街„„这不仅仅是当时妇女对舒适物质生活的追求,更是她们对自由、无拘束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元代郑奎妻的《鞠水月在手》嫦娥在其诗中快乐地婆娑起舞,其风神韵致宛然可见:

银塘水满蟾光吐,嫦娥夜入冯夷府;荡漾明月若可扪,分明兔颖如堪数;美人自挹濯春葱,忽讶水轮在掌中;女伴临流笑相语,指尖擎出广寒宫。

这里的嫦娥不再是一寂寞、孤独、可怜兮兮的同情对象了,女伴相戏,笑语盈盈,明珠可扪,这正是诗人们羡慕不已的主要原因吧。女诗人们想象中的嫦娥月宫生活如此强烈地吸引着她们,不知不觉中,她们把嫦娥作为了自己的一个已得到幸福的亲密姐妹,向她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倾诉自己的兴奋、忧郁以及内心的秘密。清代女诗人顾贞立的《满江红》云: 为问嫦娥,何事更,一生耽搁。也曾照,爆一楼伴,长生殿角,伴我倚窗朱户影,孤他碧海青天约。倩西风,迢递寄愁心,随漂泊。

玉色管,今闲却。千口酒,谁斟酌。有天涯羁旅鬓幽零落,别梦易醒,远书草草仍难托。判长眠,憔悴过三秋,人如削。虽然,此诗流露的是长夜难眠,相思人憔悴的愁思,本来这样一种暗地乡思的情感对一位封建社会中的女子来说应该是秘而不宣的,但对嫦娥她却毫不顾忌。一开头,便大声发问,然后道出浓浓往事,这无疑是把嫦娥当作一亲密无间的朋友知己。宋女诗人王清惠在她抒发国破家亡今非昔比的哀愁与痛苦的诗《满江红 题破壁》中,把其“千古恨,凭谁说?”的情感向嫦娥倾吐。“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而且还表达了自己准备与嫦娥共度余生的强烈愿望。可见,嫦娥形象对于这些女诗人来说已从遥不可及的说话中走了出来,嫦娥与她们之间不仅仅是仰望、羡慕,而是可以活在诗人们的生活中,仿佛也与同时代的女人们共同经历着一切„„

《四季五更驻云天 月里嫦娥》云:“月里嫦娥,只为人间是非多,晴天都蹉过,为人休似我!怨恨我哥哥,但与商量便把言来破,五十三人配与我!”这是明朝一个嫁与老头的少女的诉说,她把自己不幸却不能有反抗表示的婚姻向这月里嫦娥诉说,此中嫦娥无疑被此少女视为贴心人。

4、赞其惊世骇俗的美貌。无论是嫦娥窃药事持谴责态度的还是持赞赏的,嫦娥的美貌是为历代诗人们所公认的,即使是对嫦娥颇有微词的李商隐也有“嫦娥无粉黛,只得逞婵娟”(新月)“青女素娥俱耐寒,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素娥即嫦娥)7其诗《嫦娥》虽有谴责之

意,但也用云母屏风、烛影来衬托嫦娥 的美貌,此外,赞美嫦娥貌美的诗句还有“玉容白分比嫦娥,妆成但恐嫦娥妒”(王国器)把嫦娥作为美女的代名词了;“婺女丽经星,嫦娥栖飞月”(颜延之)“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与嫦娥竟爽”(徐陵〈玉台新咏〉序)其中,嫦娥光彩照人,温柔善良。但在众多的赞美诗中,最令人欣喜的是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诗人赞美的不仅仅是她的外貌,更是为人类造福的行为: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这里的嫦娥完全是以一种新的形象出现于人们的面前——一位对人类有贡献的女神。

综上几种,是诗人心目中的嫦娥形象的大致分类 。那么,为什么这位原为窃药的叛夫女子会如此频繁的出现与是作之中,嫦娥形象对于诗人们来说,其魅力究竟何在呢?

二、嫦娥形象魅力探

综观有关嫦娥故事的记载,可以说嫦娥被一致认为是一位神话传说所褒贬未定的长生不老的月中美神。因此,我认为,嫦娥形象的魅力就应该从以下最本质的几方面去探寻。

(一)做为神话本身的魅力:

人类的神话形象也不只是远古人类自己的一种异想天开,也不只是满足他们的幻想欲望,神话的价值正在于它是一种‚活下去的实体‛,我国的许多文学作品便是以神话为主要题材的,如《离骚》、《天问》等等,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神话传说多多少少呈现了我们民族的原始心态,是我们祖先无数次欢乐、悲哀、幻想的积淀,可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是他们对此积淀重现,是他们满足了人类的童年企慕、怀旧情绪,因为人总是喜欢怀旧的,尤其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子民,正如陶渊明的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恋故渊‛。如同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怀旧咏史作品一样,神话题材被重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的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绪,而且在其年代更为久远,可加以适当幻想方面比怀旧咏史作品具有更大的诱惑力。

另外,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创作于远古时代,对于后世的人民来说已遥不可及,更构不成任何利害关系,这就使文学作品的作者读者与作品内容之间产生一段无形的距离,其结果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距离美,也就是神话中奔月的嫦娥对于欣赏者来说纯粹仅是欣赏对象。也正因为有了这段距离,所以诗人们或谴责、或同情、或赞美、或羡慕,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需要,各取所需,百花齐放。

(二)嫦娥形象做为神话人物的特殊性:

嫦娥形象与神话中别的形象有明显的不同。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统一的,如人们赞美补天的女娲、填海的精卫、治水的大禹、唾骂制造水灾的九婴、残害生灵的各种精怪,可对嫦娥,人们却是褒贬不一的。嫦娥这种形象的二重性就使它区别于《白蛇传》的白娘子,《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嫦娥不象她们那样恬静地享受着人们对她们的坚贞爱情的赞誉,而是褒贬参半。不过,也正因为有争议,其形象才频繁出现于作品中,诗人们各论长短,不仅没有冷落了她,相反使其成为文人的笔下常客。也正因如此,其形象一直在发展演变,从而使嫦娥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意象,如见月便思乡怀情人叹世事,杨柳则送别依依……而是能给诗人们留在更宽阔的空间,容纳他们多种不同情感,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嫦娥形象与其它神相比的另一特殊性还在于她有一个从凡人到神,从人间飞往月球的经历,在神话中,嫦娥并不是一出现便是月中仙子的,却是一个普通的尘世凡人,直到她偷吃了丈夫羿的那份不老药后才奔月成仙的。因此这便能使诗人们迅速消除较远的心理距离感,又增加特殊的亲切感,因为嫦娥也曾是普通人中一员,也经历过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这对于女诗人们,尤其如此。

(三)嫦娥形象与月的联系。

‚月‛可以说是我国诗词最常用的一个意象,古往今来,月色光华朦胧而柔美引起诗人们多少的浮想。人们对月感时伤世:‚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初》);诗人仰望月思乡怀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色的这种朦胧、高高在上的意境为诗人们创造了美妙而融洽的适合情感自由流露的条件,望月便觉遥离尘世的庸俗卑劣,贴近纯洁美好境界,引发无穷的遐思与柔情。可见人们对月,总情有一种纯美的观感,因而对奔月而居住在月中的主人嫦娥也带上美丽好感了。况且嫦娥奔月故事本身就是非常动人的诗情和幻想结合的瑰奇美丽的图景,巨大洁白的月轮,身登白云美妙绝伦的嫦娥,手抱玉兔,向人微笑。可见,在人们心目中,月亮与嫦娥已被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嫦娥又称月中仙子、月精,在古人诗词中,甚至有直接用嫦娥、素娥来指代月亮的。如‚素娥偏耐寒光冷,来照鸳鸯百上霜‛(许孟昭《寒夜曲》),‚嫦娥眉小又擅弯,照得满阶花影只难攀‛(明.叶小鸾《南歌子》),‚嫦娥不把眉双扫,只教人看半面妆‛(清.程国贞《咏新月》)‚河鼓灵旗动,姮娥破镜斜‛(刘禹锡《七夕二首》)等诗句,诗中‚嫦娥‛初读只指月略过,细品之,则又觉使月亮带上人格化的色彩,素娥、鸳鸯、霜(双)-----有借素娥月以怀人的相思之情;嫦娥、花影、难攀------使人想起朦胧月夜的张生与崔莺莺的后花园约会场景;嫦娥、半面妆------则显出一副纯洁俏丽的姑娘面孔,可以说嫦娥形象以其月亮女神的特殊身份,倍受喜欢月亮的中国诗人们的青睐。月亮的美感为嫦娥形象抹上更动人的色彩,而嫦娥形象出现于咏月望月诗中又使诗附上特有的韵味。

(四)嫦娥盗药奔月成仙与道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巧合:

鲁迅说,中国的根抵全在道教。中国人几千年来自君臣到平民无不深受道教影响,而道教最大追求就是求仙,长生不老,此风刮得最猛的就是诗歌的盛期唐朝。唐朝的许多君主名流或直接或间接丧生于炼丹炉边,而嫦娥盗药后竟能成仙则成为当时许多道家后来者的安慰与追求目标。因此,方士道家们为了宣传他们所谓的‚五石散‛,引诱更多的人尤其是封建君主入道,搬出‚嫦娥奔月‛。在《抱朴方〃 对俗篇》中有关服药成仙的‚记载‛非常明显与‚嫦娥奔月‛故事有渊源关系:‚仙人或升天,或住地,要于俱长生,住留各从其所好耳。又服还丹金液之法,若后求升天,便尽服之‛,半剂则长生,尽服则升天,岂不正是嫦娥偷吃后羿那一半药的演义?正是此巧合,在封建社会的昏君们统治下的百姓们便以骂巧合的嫦娥来暗讽昏君,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诗人们借讽刺嫦娥奔月之事来隐射君王,因此他们对嫦娥形象发出强烈的谴责,前已例兴趣。当然也有不少诗人表现出对嫦娥能够窃药而长生不老表示羡慕,‚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这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道的各种态度、看法,但从另一角度也可见嫦娥窃奔月故事与道教求长生不老的苟合,也是她或被谴责或被羡慕,出现于诗词中的又一角度的魅力。诗人李商隐曾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姐妹》诗中,以嫦娥事喻女道士生活,将嫦娥与道教在某种程度上联系在一起: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

(五)嫦娥----美丽的女神:

在最初的有关嫦娥故事中,并没有对嫦娥形态的描写,随着嫦娥形象于诗词中的频繁出现,嫦娥慢慢被人们美化。唐以后,人们逐渐删除了嫦娥变成极丑的蟾蜍的说法,而‚月殿嫦娥‛、‚广寒仙子‛则成了美女的代名词。在各种雕刻绘画中,嫦娥身着艳装,人面桃花,身登白云,飘飘而上,鼓舞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如同屈原笔下的美人、宋玉笔下的神女、曹植诗中的洛神、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一样,对于诗人们来说尤其是愤懑、悲伤、痛苦之情通过自己笔下的一位艳美女子得以传达,‚从这些美人的躯壳背后来看,每一点上无不浸透着诗歌作者强烈的自我表现‛‚诗人们笔下经常出现的‘昭君’等人名意象,虽然历史上实有其人,但诗中所咏者,却是作者自己‛,这可以说是对诗歌中美女意象的通释,从《离骚》、《高唐赋》、《洛神》、《琵琶行》作品中的美女形象身上,若隐若现着被驱逐流放、投身汨罗江的屈原,落魅失意的宋玉、放弃江山做文人的曹植和那个被贬潮州为

‚终年不闻丝竹声‛而苦恼的白居易。而众多的嫦娥诗中的嫦娥形象也是如此,在呤咏着‚白兔捣药无穷已,嫦娥孤栖与谁邻?‛‚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嫦娥老大应惆怅,独倚苍苍挂一轮‛等等诸如此类的诗句的诗人们,他们在同情美丽嫦娥不幸的同时,更是联系到自己的人生失意、知已难寻、无人赏识的寂寞身世,如同白居易对于商人妇,最后引起‚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不只是对别人的同情,更多的却是同病相邻的悲痛。

而在女子诗中,由于她们的社会地位决定她们不能如同男性诗人那样可以直抒胸臆、长歌当哭、潇洒从容作‚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类诗句以抒情,而只能寻找一虚缈隐约的情感载体,含蓄而不露痕迹地宣泄情感。而美丽温柔的嫦娥则以其女性至美的形态吸引着她们钦羡的目光,以其同性的善解人意诱使着诗人向她敞开心扉,甚至以其神的先知先觉的高层形态使女性对她产生依赖感、从属感。因此女诗人们的嫦娥诗,既是自己情感的倾诉,又是她们对女神形成信任崇敬的流露。 诗人们以各自的手中的比,化腐朽为神奇。

古诗词中的嫦娥形象初探

张晓帆

嫦娥奔月,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的一段神话故事。“昔嫦娥以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

奔月为月精。”1这是有关嫦娥神话故事的最初记载。英国人类学家马林斯基说:“以原始 的活的形式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矛盾先生又把这些 实体的存活方式分为二种:一是经过修改进入太古历史的;一是绝对不能附在史事的神话 ,保存它们的责任就落在文学家的肩膀上。2嫦娥故事就属于后者,是文学家的笔赐予嫦 娥永恒的生命,使它流传至今。据本人的不完全统计,有关超额的诗词历代以来不下60 首,此外,在其他的作品形式如戏剧戏曲的《嫦娥奔月》著名的就有剧作家吴祖光先生的 剧本和香港温志鹏先生的剧本、3寓言有《战国策 楚策四》中的《不死之药》、甚至在 现代作家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奔月》郭沫若的童话剧《广寒宫》中,作者们也从不 同的角度刻画出嫦娥形象。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嫦娥是一名副其实的“活下去的实体”。 本文主要根据古代诗词中的嫦娥形象,探讨这一形象的内涵和其魅力所在。

一、 古代诗词中的嫦娥形象面面观

嫦娥奔月作为后羿故事的一部分,民间对嫦娥本身形象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

度:其一认为嫦娥是该受谴责的叛夫者形象。其二则认为是一位救天下百姓于疾苦的深受 人们尊敬的女神。4千百年来,人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断的补充、完善、发展嫦娥形 象,使其内涵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现试归纳为以下几种:

1、 谴责嘲讽其对丈夫不忠的行为。持这种态度的语气最尖刻的要数孟郊了: 嫦娥盗药出人间,藏在月宫不放还。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竟容奸。

诗人用简练的语句概述了嫦娥窃药的罪行,并通过其丈夫后羿遍寻无觅处的辛劳行

为为补充,指责天庭竟容纳这样一位犯奸的女人,笔触辛辣犀利。与孟郊的诗相比,李商隐的《嫦娥》的谴责意味就显得比较含蓄,诗人是以嫦娥偷吃不死药,虽然成仙,却尝尽寂寞为喻,嘲讽封建同志阶级对长生不老的狂热追求。诗中极写超额奔月后的孤独与幽怨: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面对苍苍云海,茫茫青天,嫦娥是在悔恨自己对丈夫的不忠呢,抑或在悔恨对人间的草率摈弃,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以自责的口吻使诗歌显得含蓄而深刻。李商隐的另一首《寄远》云:“嫦娥捣药无穷已,玉女投壶未肯休”,陈陶的《海昌望月》亦云:“孀居应寒冷,捣药青冥愁”。在他们看来,“嫦娥捣药无穷已”“孀居应寒冷,捣药青冥愁”都是对她的私自奔月的一种惩罚。对嫦娥的谴责绝不是诗人的浪漫的凭空想象,而是有一定的民间故事为基础的。《搜神记》卷十四载有:“ 娥岁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娥即嫦娥。而且《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后汉书 天文志上》刘昭注引《灵宪》中,豆油关于嫦娥奔月

后边为蟾蜍的记载,把嫦娥变成丑恶的蟾蜍无疑是对嫦娥的谴责、唾骂。当然对嫦娥形象的态度也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紧密联系的。在以三从四德维凯摸为女子生活的楷模的年代,诗词中的嫦娥是不可能被作为一个敢于反抗、叛逆的英雄而被赞美的,而是“无穷无尽的寂寞紧紧追随着她,作为严酷的惩罚,来处理这位叛夫的不忠 的妻子。5这种谴责的态度是封建文人对嫦娥形象的主要态度。

2、 同情其孤独寂寞的生活。同情别人的灾难、不幸是人类的一大天性。

超额,在封建文人们看来是名副其实的叛夫者该受惩罚。但一旦真的用孤苦伶仃、青光为伴的寂寞生活作为惩罚时,人民的同情心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李白的《把酒问月》云:“白兔捣药无穷已,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用一问号,显示了他对嫦娥孤栖月中无人做伴的寂寞的无限同情。杜甫也有《月》云:“斟酌嫦娥寡,天寡耐九秋”,孤苦的嫦娥要独自抵御多少个寒秋呀。一个数字“九”足见杜甫对月中嫦娥“独立寒秋”的理解和同情。罗隐《月》云:“嫦娥老大应惆怅,独倚苍苍挂一轮”,陆畅诗云:“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他们基于对嫦娥孤独寂寞的生活的理解展开想象,用“惆怅”“断肠”这种极写人间失意落寞的词语,表现他们对嫦娥不幸遭遇的感同身受。

无疑,这些诗不是专以描写嫦娥形象而作,“写诗的人往往为表达某个观念而寻找形象”6因此,当热门内心要表达某种观念时会去寻找与此观念相统一的形象,而诗人们寂寞嫦娥则恰恰是他们同情心的最好选择。

3、羡慕月中不受管辖的自由生活并向她倾诉耐心秘密。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我意识的朦胧觉醒,嫦娥这种逃离丈夫只身奔月,在月中过没有神权、夫权管辖的仙人生活自然深受诗人们的羡慕,尤其是元明清时代的女诗人,更是羡慕不已。元代女诗人张玉娘词《水调歌头 次东坡韵》云:

素女炼云液、,万籁静秋天。琼楼无限佳景,都道胜前年。桂殿风香暗渡,银床罗袜立尽。冷浸一钩寒。雪浪翻银屋,身在玉壶间。

玉关愁,金屋怨,不成眠,粉郎一去,几见明月缺还圆。安得云环香臂,飞入瑶台银阕,兔鹤共清全。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 “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当然是指对嫦娥能够窃药奔月的向往之词。诗上阕极尽假想月宫中的豪华气象与人间不可能有的佳境:云液、琼楼、银床、银屋、雪浪以及风香暗渡的桂殿,下阕则写自己对嫦娥一去无回的相思之苦,并发出“安得„„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的奇想。显然在女诗人张玉娘眼中,嫦娥形象就是女性理想的化身。与此相似,清诗人熊琏《满庭芳 屋后月》中“应是嫦娥新浴,晚妆罢,海上飞来,云影动,轻风吹拂,香雾满天街”又是如何一副妙不可言的生活场景:浴后、晚妆、轻风、香雾、天街„„这不仅仅是当时妇女对舒适物质生活的追求,更是她们对自由、无拘束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元代郑奎妻的《鞠水月在手》嫦娥在其诗中快乐地婆娑起舞,其风神韵致宛然可见:

银塘水满蟾光吐,嫦娥夜入冯夷府;荡漾明月若可扪,分明兔颖如堪数;美人自挹濯春葱,忽讶水轮在掌中;女伴临流笑相语,指尖擎出广寒宫。

这里的嫦娥不再是一寂寞、孤独、可怜兮兮的同情对象了,女伴相戏,笑语盈盈,明珠可扪,这正是诗人们羡慕不已的主要原因吧。女诗人们想象中的嫦娥月宫生活如此强烈地吸引着她们,不知不觉中,她们把嫦娥作为了自己的一个已得到幸福的亲密姐妹,向她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倾诉自己的兴奋、忧郁以及内心的秘密。清代女诗人顾贞立的《满江红》云: 为问嫦娥,何事更,一生耽搁。也曾照,爆一楼伴,长生殿角,伴我倚窗朱户影,孤他碧海青天约。倩西风,迢递寄愁心,随漂泊。

玉色管,今闲却。千口酒,谁斟酌。有天涯羁旅鬓幽零落,别梦易醒,远书草草仍难托。判长眠,憔悴过三秋,人如削。虽然,此诗流露的是长夜难眠,相思人憔悴的愁思,本来这样一种暗地乡思的情感对一位封建社会中的女子来说应该是秘而不宣的,但对嫦娥她却毫不顾

忌。一开头,便大声发问,然后道出浓浓往事,这无疑是把嫦娥当作一亲密无间的朋友知己。宋女诗人王清惠在她抒发国破家亡今非昔比的哀愁与痛苦的诗《满江红 题破壁》中,把其“千古恨,凭谁说?”的情感向嫦娥倾吐。“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而且还表达了自己准备与嫦娥共度余生的强烈愿望。可见,嫦娥形象对于这些女诗人来说已从遥不可及的说话中走了出来,嫦娥与她们之间不仅仅是仰望、羡慕,而是可以活在诗人们的生活中,仿佛也与同时代的女人们共同经历着一切„„

《四季五更驻云天 月里嫦娥》云:“月里嫦娥,只为人间是非多,晴天都蹉过,为人休似我!怨恨我哥哥,但与商量便把言来破,五十三人配与我!”这是明朝一个嫁与老头的少女的诉说,她把自己不幸却不能有反抗表示的婚姻向这月里嫦娥诉说,此中嫦娥无疑被此少女视为贴心人。

4、赞其惊世骇俗的美貌。无论是嫦娥窃药事持谴责态度的还是持赞赏的,嫦娥的美貌是为历代诗人们所公认的,即使是对嫦娥颇有微词的李商隐也有“嫦娥无粉黛,只得逞婵娟”(新月)“青女素娥俱耐寒,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素娥即嫦娥)7其诗《嫦娥》虽有谴责之意,但也用云母屏风、烛影来衬托嫦娥 的美貌,此外,赞美嫦娥貌美的诗句还有“玉容白分比嫦娥,妆成但恐嫦娥妒”(王国器)把嫦娥作为美女的代名词了;“婺女丽经星,嫦娥栖飞月”(颜延之)“金星与婺女争华,麝月与嫦娥竟爽”(徐陵〈玉台新咏〉序)其中,嫦娥光彩照人,温柔善良。但在众多的赞美诗中,最令人欣喜的是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诗人赞美的不仅仅是她的外貌,更是为人类造福的行为: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这里的嫦娥完全是以一种新的形象出现于人们的面前——一位对人类有贡献的女神。

综上几种,是诗人心目中的嫦娥形象的大致分类 。那么,为什么这位原为窃药的叛夫女子会如此频繁的出现与是作之中,嫦娥形象对于诗人们来说,其魅力究竟何在呢?

二、嫦娥形象魅力探

综观有关嫦娥故事的记载,可以说嫦娥被一致认为是一位神话传说所褒贬未定的长生不老的月中美神。因此,我认为,嫦娥形象的魅力就应该从以下最本质的几方面去探寻。

(一)做为神话本身的魅力:

人类的神话形象也不只是远古人类自己的一种异想天开,也不只是满足他们的幻想欲望,神话的价值正在于它是一种‚活下去的实体‛,我国的许多文学作品便是以神话为主要题材的,如《离骚》、《天问》等等,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些神话传说多多少少呈现了我们民族的原始心态,是我们祖先无数次欢乐、悲哀、幻想的积淀,可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是他们对此积淀重现,是他们满足了人类的童年企慕、怀旧情绪,因为人总是喜欢怀旧的,尤其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子民,正如陶渊明的诗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恋故渊‛。如同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怀旧咏史作品一样,神话题材被重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的满足了人们的怀旧情绪,而且在其年代更为久远,可加以适当幻想方面比怀旧咏史作品具有更大的诱惑力。

另外,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创作于远古时代,对于后世的人民来说已遥不可及,更构不成任何利害关系,这就使文学作品的作者读者与作品内容之间产生一段无形的距离,其结果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距离美,也就是神话中奔月的嫦娥对于欣赏者来说纯粹仅是欣赏对象。也正因为有了这段距离,所以诗人们或谴责、或同情、或赞美、或羡慕,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需要,各取所需,百花齐放。

(二)嫦娥形象做为神话人物的特殊性:

嫦娥形象与神话中别的形象有明显的不同。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统一的,如

人们赞美补天的女娲、填海的精卫、治水的大禹、唾骂制造水灾的九婴、残害生灵的各种精怪,可对嫦娥,人们却是褒贬不一的。嫦娥这种形象的二重性就使它区别于《白蛇传》的白娘子,《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嫦娥不象她们那样恬静地享受着人们对她们的坚贞爱情的赞誉,而是褒贬参半。不过,也正因为有争议,其形象才频繁出现于作品中,诗人们各论长短,不仅没有冷落了她,相反使其成为文人的笔下常客。也正因如此,其形象一直在发展演变,从而使嫦娥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意象,如见月便思乡怀情人叹世事,杨柳则送别依依……而是能给诗人们留在更宽阔的空间,容纳他们多种不同情感,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嫦娥形象与其它神相比的另一特殊性还在于她有一个从凡人到神,从人间飞往月球的经历,在神话中,嫦娥并不是一出现便是月中仙子的,却是一个普通的尘世凡人,直到她偷吃了丈夫羿的那份不老药后才奔月成仙的。因此这便能使诗人们迅速消除较远的心理距离感,又增加特殊的亲切感,因为嫦娥也曾是普通人中一员,也经历过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这对于女诗人们,尤其如此。

(三)嫦娥形象与月的联系。

‚月‛可以说是我国诗词最常用的一个意象,古往今来,月色光华朦胧而柔美引起诗人们多少的浮想。人们对月感时伤世:‚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初》);诗人仰望月思乡怀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色的这种朦胧、高高在上的意境为诗人们创造了美妙而融洽的适合情感自由流露的条件,望月便觉遥离尘世的庸俗卑劣,贴近纯洁美好境界,引发无穷的遐思与柔情。可见人们对月,总情有一种纯美的观感,因而对奔月而居住在月中的主人嫦娥也带上美丽好感了。况且嫦娥奔月故事本身就是非常动人的诗情和幻想结合的瑰奇美丽的图景,巨大洁白的月轮,身登白云美妙绝伦的嫦娥,手抱玉兔,向人微笑。可见,在人们心目中,月亮与嫦娥已被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嫦娥又称月中仙子、月精,在古人诗词中,甚至有直接用嫦娥、素娥来指代月亮的。如‚素娥偏耐寒光冷,来照鸳鸯百上霜‛(许孟昭《寒夜曲》),‚嫦娥眉小又擅弯,照得满阶花影只难攀‛(明.叶小鸾《南歌子》),‚嫦娥不把眉双扫,只教人看半面妆‛(清.程国贞《咏新月》)‚河鼓灵旗动,姮娥破镜斜‛(刘禹锡《七夕二首》)等诗句,诗中‚嫦娥‛初读只指月略过,细品之,则又觉使月亮带上人格化的色彩,素娥、鸳鸯、霜(双)-----有借素娥月以怀人的相思之情;嫦娥、花影、难攀------使人想起朦胧月夜的张生与崔莺莺的后花园约会场景;嫦娥、半面妆------则显出一副纯洁俏丽的姑娘面孔,可以说嫦娥形象以其月亮女神的特殊身份,倍受喜欢月亮的中国诗人们的青睐。月亮的美感为嫦娥形象抹上更动人的色彩,而嫦娥形象出现于咏月望月诗中又使诗附上特有的韵味。

(四)嫦娥盗药奔月成仙与道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巧合:

鲁迅说,中国的根抵全在道教。中国人几千年来自君臣到平民无不深受道教影响,而道教最大追求就是求仙,长生不老,此风刮得最猛的就是诗歌的盛期唐朝。唐朝的许多君主名流或直接或间接丧生于炼丹炉边,而嫦娥盗药后竟能成仙则成为当时许多道家后来者的安慰与追求目标。因此,方士道家们为了宣传他们所谓的‚五石散‛,引诱更多的人尤其是封建君主入道,搬出‚嫦娥奔月‛。在《抱朴方〃 对俗篇》中有关服药成仙的‚记载‛非常明显与‚嫦娥奔月‛故事有渊源关系:‚仙人或升天,或住地,要于俱长生,住留各从其所好耳。又服还丹金液之法,若后求升天,便尽服之‛,半剂则长生,尽服则升天,岂不正是嫦娥偷吃后羿那一半药的演义?正是此巧合,在封建社会的昏君们统治下的百姓们便以骂巧合的嫦娥来暗讽昏君,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诗人们借讽刺嫦娥奔月之事来隐射君王,因此他们对嫦娥形象发出强烈的谴责,前已例兴趣。当然也有不少诗人表现出对嫦娥能够窃药而长生不老表示羡慕,‚窃取长生药,人月满婵娟‛这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道的各种态度、看法,但从另一角度也可见嫦娥窃奔月故事与道教求长生不老的苟合,也是她或被谴责或被羡慕,出现于诗词中的又一角度的魅力。诗人李商隐曾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姐妹》诗中,以嫦娥事喻

女道士生活,将嫦娥与道教在某种程度上联系在一起: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

(五)嫦娥----美丽的女神:

在最初的有关嫦娥故事中,并没有对嫦娥形态的描写,随着嫦娥形象于诗词中的频繁出现,嫦娥慢慢被人们美化。唐以后,人们逐渐删除了嫦娥变成极丑的蟾蜍的说法,而‚月殿嫦娥‛、‚广寒仙子‛则成了美女的代名词。在各种雕刻绘画中,嫦娥身着艳装,人面桃花,身登白云,飘飘而上,鼓舞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如同屈原笔下的美人、宋玉笔下的神女、曹植诗中的洛神、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一样,对于诗人们来说尤其是愤懑、悲伤、痛苦之情通过自己笔下的一位艳美女子得以传达,‚从这些美人的躯壳背后来看,每一点上无不浸透着诗歌作者强烈的自我表现‛‚诗人们笔下经常出现的‘昭君’等人名意象,虽然历史上实有其人,但诗中所咏者,却是作者自己‛,这可以说是对诗歌中美女意象的通释,从《离骚》、《高唐赋》、《洛神》、《琵琶行》作品中的美女形象身上,若隐若现着被驱逐流放、投身汨罗江的屈原,落魅失意的宋玉、放弃江山做文人的曹植和那个被贬潮州为‚终年不闻丝竹声‛而苦恼的白居易。而众多的嫦娥诗中的嫦娥形象也是如此,在呤咏着‚白兔捣药无穷已,嫦娥孤栖与谁邻?‛‚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嫦娥老大应惆怅,独倚苍苍挂一轮‛等等诸如此类的诗句的诗人们,他们在同情美丽嫦娥不幸的同时,更是联系到自己的人生失意、知已难寻、无人赏识的寂寞身世,如同白居易对于商人妇,最后引起‚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不只是对别人的同情,更多的却是同病相邻的悲痛。

而在女子诗中,由于她们的社会地位决定她们不能如同男性诗人那样可以直抒胸臆、长歌当哭、潇洒从容作‚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类诗句以抒情,而只能寻找一虚缈隐约的情感载体,含蓄而不露痕迹地宣泄情感。而美丽温柔的嫦娥则以其女性至美的形态吸引着她们钦羡的目光,以其同性的善解人意诱使着诗人向她敞开心扉,甚至以其神的先知先觉的高层形态使女性对她产生依赖感、从属感。因此女诗人们的嫦娥诗,既是自己情感的倾诉,又是她们对女神形成信任崇敬的流露。 诗人们以各自的手中的比,化腐朽为神奇。


相关内容

  •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初探
  • 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对阅读要求作了详细描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 ...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29课古诗两首之
  • 紧扣神话,教学<嫦娥> --<古诗两首>之<嫦娥>教学设计 四川省眉山市大北街小学 刘利平 文本分析: <嫦娥>为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编者将其归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旨在通过诗文学习 ...

  • 王会东:[嫦娥]教学设计
  • <嫦娥>教学设计 普底乡中心小学 王会东 教师简介:王会东,男,出生于1983年6月,现在于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普底乡中心小学任教,工作十年以来,曾任教过数学.语文.思品.艺术等课程.现任职称小学高级教师.2011年5月分别获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低年级组品德优质课(录像课)二等奖和普底乡中年 ...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
  • 人教版小学三年语文教学教案 乞(qǐ) 巧 作者:唐 林杰 1 2 七夕 今宵 在七月初七这天晚上 人们望着 看 碧 霄 深蓝色的星空 仿佛看到 牵牛 织女 渡河桥. 了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①叙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穿尽 红丝 几万条. 家家乞巧望秋月 在七夕这一天 人们对着月 ...

  • 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古诗翻译与诗文赏析
  • 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诗翻译与诗文赏析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文解释] 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河渐渐疏落,启明星要消失了.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 ...

  • 古诗--嫦娥
  • 嫦 娥 朗读 嫦娥奔月 远古天上十个太阳,人们无法生活 后羿射日 后羿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 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 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长生不死的灵药,把它交给嫦娥,要她好好保管,想挑一个吉日两人一块吃 . 一天晚上,嫦娥趁后羿不在家, ...

  • 高中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方法初探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中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方法初探 作者:秦菲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年第04期 [摘 要]高中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在教学中要分清类型整体把握诗歌内容,要关注题目.作者.注释.细节等内容,要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

  • 小学一年级语文实践活动教案
  • [课件展示]神奇的太空图,慢慢地出现一个卡通形象. [播放录音]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太空旅行社社长杰克,欢迎小朋友到神奇莫测的太空旅游.这一次的旅游景点主要有太阳城.月亮湾.彩虹桥.星星国.太空广场.那里的朋友们一听说你们要去都高兴极了,可他们有一个小小的要求. [课件展示]一群极富童趣的卡通形象 ...

  • 李建松[嫦娥奔月]教案及反思
  • 嫦娥奔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3.感受嫦娥的善良.机智,以及逢蒙的奸诈.贪婪. 教学重点: 借助文本的朗读.理解,感悟文字,学会审美,感受嫦娥的善良机智,逢蒙的奸诈贪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词造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