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史传论三题

第24卷第6期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Vol.24No162004年11月 AcademicForumofNanDu(Journalof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Nov.2004

章学诚史传论三题

陈志扬,鲍晓东

1

2

(11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2.咸宁学院中文系,湖北咸宁437000)

摘要:章学诚通过对/列女传0内涵的阐释,扩大了女性立传的范围,这是章学诚在封建道德范围内的对妇女人格日趋单一化的反拨。章学诚不仅唯/史意0是求,而且留心/史例0,提倡建立5帝王传6与5史官传6:前者出于其对/本纪0的独特见解,5帝王传6的创立有利于解决5本纪6一身双任带来的尴尬;后者不仅是出于一种史家类群自我存在的认识,更表现为一种史学学术史意识。

关键词:章学诚;5列女传6;5帝王传6;5史官传6

中图分类号:I2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4)06-0028-05

章学诚是我国文史理论史上罕见的具有强烈传记理论建树意识的学者,他除著有5传记6一文专门阐述自己关于传记的理论见解外,又于其所著的多部方志中设列传序例或总论,对传记理论的阐述亦多有建树。若再加上他散见于其他篇章中的对传记之见解,则更可见出他营构传记理论体系之苦心孤诣。章氏的传记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笔者已撰文作过一些专文论述,本文则仅就其三个史传论题作一阐述。 一、质疑5列女传6

今人论及清代学者之妇女观,大凡必征引汪中之5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6,与之不啻天壤之别的是,学界对同处乾嘉时代之章学诚的妇女观普遍的冷落。章氏妇女观之进步性似乎被其史学、目录学等方面的辉煌成果所掩盖。事实上,章学诚妇女观之进步性绝不亚于汪中。考察章学诚对史书5列女传6的见解是透视章氏妇女观的一条有效途径。

5列女传6首创于汉代刘向,南朝范晔又将其纳入正史,随后正史列女类传蔚为大观。二十四史中,计有5晋书6、5魏书6等10余部正史设有列女类传。刘向5列女传6之后的妇女类传,无论是在杂传还是在正史列传里,均以/列女0命名,故宋代王回5列女传序6云/凡以-列女.名书者,皆祖之刘氏0。随着我国封建专制的加强、封建伦理道德的强化,

收稿日期:2004-09-06

作者简介:1.陈志扬(1975-),男,湖北省阳新县人,中山大学中文系2003级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研究;2.,,,妇女人格日渐苍白单一,获得皇权支持的男权主义

的笔杆将许多优秀女性排除于史传之外,后世5列女传6仅袭得刘向5列女传6之皮相。世人对刘向、范晔5列女传6内涵的误解,章氏青年时期就早有所悟:

列女名传,创于刘向,分汇七篇,义近乎子;

,,自范蔚宗东汉书中,始载5列女6,后史因之,遂为定则。然后世史家所谓列女,则节烈之谓,而刘向所叙,乃罗列之谓也。节烈之烈为列女传,则贞节之与殉烈,已自有殊;若孝女义妇,更不相入,而闺秀才妇,道姑仙女,永无入传之例矣。夫妇道无成,节烈孝义之外,原可稍略;然班姬之盛德,曹昭之史才,蔡琰之文学,岂转不及方技伶官之伦,更无可传之道哉?刘向传中,节烈孝义之外,才如妾婧,奇如鲁女,无所不载;即下至施、旦,亦胥附焉。列之为义,可谓广矣。自东汉以后,诸史误以罗列之列,为殉烈之烈,于是法律之外,可载者少;而蔡文姬之入史,人亦议之。

章氏认为:刘向5列女传6之/列0/乃罗列之谓也0,内载/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0七种类型的女性,女性人格是立体丰满的。范晔继之,其5后汉书#列女传6凡属/才行尤高秀者0,皆为之立传,/不必专在一操而已0[2](5后汉书#列女传6)。蔡文姬一生坎坷,先后三嫁,若以封建传统观念论,决非/从一而终0者,但因其/博学而有才华0,范晔特意为她立了传。引文/蔡文姬之入史,人亦议之0之

[1](5章学诚遗书#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6)

2004年第6期 陈志扬,等:章学诚史传论三题 # 29 #

/人0实指刘知几。刘知几5史通#人物6云:/观东汉一代,贤明妇人,如秦嘉妻徐氏,动合礼仪,言成规

矩,毁形不嫁,哀动伤生,此则才德兼美者也。董祀妻蔡氏载诞胡子,受辱虏廷,文词有余,节概不足,此则言行相乖者也。至蔚宗5后汉6,传标5列女6,徐淑不齿,而蔡琰见书,欲使彤管所载,将安准的?0章氏认为刘知几在后世5列女传6涵义萎缩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知几讥范史之传蔡琰,其说甚谬;而后史奉为科律,专书节烈一门。0章氏责人未免过严,其实/列女0涵义的萎缩根源在于封建专制政治的发展、纲常名教势力的加强,刘知几所言也只不过正是这种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罢了。自明朝推崇程朱理学以来,明清两代妇女的个性压迫最为严厉,人格内涵最终高度浓缩为/为夫守贞0。章氏所言/自东汉以后,诸史误以罗列之列,为殉烈之烈,于是法律之外,可载者少0,在这种情势下也就顺理成章。近人章太炎云:/5后汉书6有5列女传6,搜次不行,不专节操(刘向5列女传6善恶兼收,不专崇节操),宋以后则为5烈女传6,专以激扬风教为事,与前史之旨趣违异。0[3](p140)章太炎所言是在近代妇女解放思潮下对章氏的一种呼应。

为了纠正这种不良倾向,章氏建议道:

今当另立贞节之传,以载旌奖之名;其正载之外,苟有才情卓越,操守不同,或有文采可观,一长擅绝者,不妨入于列女,以附方技、文苑、独行诸传之例;庶妇德之不尽出于节烈,而苟有一长足录者,亦不致有湮没之叹

[1](5章学诚遗书#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6)

云。

章氏不仅从刘向、班固的列女内涵释义着手破

[1](5章学诚遗书#永清县志列女传列传序例6)

节之妇不论妻妾,自三十岁以前守节,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身故,其守节已及十五年,果系孝义兼全,

厄穷堪闵,具准旌表。0章氏认为/律令不得不如是尔0,但/妇德之贤否,不可以年律也。穆伯之死,未必在敬姜三十岁前;杞梁妻亡,未必去战莒十五年后也。以此推求,但严真伪,不复拘岁年也0

5妇学6篇云:/妇学之目,德容言功。郑注:-言为辞令。.自非娴于经礼,习于文章,不足为学。乃知诵5诗6习5礼6,古之妇学,略亚丈夫。后世妇女之文,虽稍偏于华采,要其渊源所自,宜知有所受也,,至于通方之学,要于德、言、容、功,德隐难名,功粗易举,至其学之近于文者,言、容二事为最重也。0这是章氏遗著中最为集中地反映其妇女观的一段话,类似这样的话遗著中还有不少。章氏反顾/古之妇学0,汲其精神,故能够在妇女入传问题上显得颇为通达。当然,章氏此种妇女观也有其时代之原因。古之妇人/为夫守节0的最高形式乃殉夫,清统治者最初对这种惨无人道的极端形式持有清醒的态度,康熙与乾隆都否定女性节烈,这势必会引起士大夫对女性观的重新检视,这在李光地、纪昀、汪中等人身上均有体现,章氏难免为这种思潮所挟裹。同时,清乾隆三十年编写的5闻喜县志#列女序6认为/列女传犹言女列传耳0,/行有可传则传之,不独节烈也0。5明史#列传类序6亦云:/刘向传列女,取行事可为借鉴,不存一操,范氏宗之,亦采才行高秀者,非独贵节烈也。0我们不敢确定章氏是否见过5闻喜县志6,但是5明史6的编写在康乾时代是一件大事,章氏曾旅住京城多年,离京后又与在京任职好友常有书信往来,不可能不知道,所以断言章氏受5明史#列传类序6的启迪庶几不差。 二、倡设5帝王传6

章学诚虽极力声称自己唯/史意0是求,究其实,章氏何尝亦不辨史例?史例与史意切合无间,史意方能彰显。5家书三6云:/又十五六岁时,尝取5左传6删节事实;祖父见之,乃谓编年之书仍用编年删节,无所取裁,曷用纪传之体分其所合!吾于是力究纪传之史而辨析体例,遂若天授神诣,竟成绝业,祖父当时亦诧为教吾之时,初意不及此也,而不知有开于先,固如是尔。0司马迁5史记6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班固把记王侯封国的世家归并列传内,又把书改称为志,分为本纪、表、志、列传四个部分,大致沿袭为后世纪传体之定例。章氏以其/若天授神诣0的辨析体例之才,针对此种/定例0提倡建立5帝王传6。章氏倡导5帝王传6源/,/[1](5章学诚遗书#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6)

除俗见,又将这一传统追溯到司马迁、班固,以获得更为稳固的理论支持,/迁、固之书不著列女,非不著也;巴清叙于5货殖6,文君附于5相如6,唐山之入5艺文6,缇萦之见5刑志6,或节或孝,或学或文,磊落相望;不特杨敞之有智妻,买臣之有愚妇也0。章氏的5湖北通志未成稿6列女类分节妇、烈女、烈妇、才烈、侠烈、贞女、孝女、贤淑、才慧等若干种,就是对司马迁、刘向、班固、范晔所开创的传统的回归。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章氏的妇女观,总的说来,章氏的妇女观是在封建伦理道德允许范围内的松动。章氏于其遗著中曾多处指名道姓对袁枚/蛊惑0女性超越/礼制0口诛笔伐,不遗余力,并对妇女守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5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6篇云:/妇人守节,比于男子抒忠。0章氏主张/另立贞节之传,以载旌奖之名0,但是章氏对妇女守节的[1](5章学诚遗书#永清县志列女传列传序例6)

# 30 # 南都学坛 2004年第6期

纪0释义谈起。

唐刘知几5史通#本纪6云:/昔5汲冢竹书6是曰纪年,5吕氏春秋6肇立纪号,盖纪者,纲纪众庶,网罗万物。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司马迁之著5史记6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0/盖纪之为体,犹5春秋6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0刘知几的看法在唐代并非少见,司马贞5史记索隐6云:/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0张守节5史记正义6云:/裴松之5史目6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0按照刘知几等人的观点,/本纪0不光是/网罗万物0起/纪年0的目的,而且/又列天子行事0,/书君上以显国统0,较/世家0、/列传0为尊。章氏对于刘知几的见解有继承也有保留。5永清县志恩泽纪序例6云:

纪之于传,古人所以分别经纬,初非区辨崇卑。是以迁5史6中有无年之纪,刘子玄首以为讥,班5书6自叙,称十二纪为春秋考纪,意可知矣。自班、马而后,列史相仍,皆以纪为尊称,而传乃专属臣下,则无以解于5穆天子传6,与5高祖6、5孝文6诸传也。

上述材料表明,章学诚仅肯定刘知几认为/本纪0/网罗万物0具有/编年0性质的观点,对于/本纪/又列天子行事0以显尊卑的观点则未能苟同。

但是/自班、马而后,列史相仍0,不仅让本纪成为史书的/经0,承受编年的职责,而且/皆以纪为尊称,而传乃专属臣下0,即又让本纪承担记载帝王个人生平事迹,章氏深识这种作史方法所带来的弊端。5永清县志恩泽纪序例6云:

如人君行迹,不如臣子之详,篇首叙其灵徵,篇终断其大略;其余年编月次,但有政事,

以为志传之纲领;而文势不能更及于他,则以一经一纬,体自不可相兼故也。

历代纪传体正史都把皇帝的生平事迹放在本纪里叙述,开篇述其母系、出生时之祥瑞、幼年时之聪慧;篇尾撷取几段言论行事,寥寥数语,所以纵观二十四史,皇帝的面目大抵是平面的。诚如翦伯赞所云:/帝王虽为本纪的主人,但帝王本人在本纪中,只是被当作一个历史时代的符号。0[4]古代建立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制度,保障了皇帝起居等日常生活均有案可查,可惜这些生平事迹杂入本纪后,受本纪体例所限,或被剪裁,或被编年记事冲淡,作为/历史时代的符号0的皇帝,其事迹反倒不如群臣列传详细。梁启超深有同感,曾云:/因为所有本纪,在全部二,,是些官样文章,上面所载的都不过上谕日蚀饥荒进贡任官一类事情。所以读二十四史的人,对于名臣硕儒,读他们的列传,还可以看出一个大概;对于皇帝,读他们的本纪,反为看不清楚。0[5](P204)这就是/本纪0一身双任带来的尴尬。为了解决这一尴尬的处境,章氏建议:/诚以5春秋6大旨断之,则本纪但具元年即位,以至大经大法,足为事目,于义惬矣。人君行事,当参以传体,详载生平,冠于后妃列传之上。0[1](5章学诚遗书#永清县志恩泽纪序例6)即主张设立5帝王传6,让其分担原先/本纪0承载记载帝王生平行迹的功能。考虑到/纪传崇卑,分别已久,君臣一例,事理未安0,所以章氏在5帝王传6的编排位置上作了一个较为圆通的安排:/则莫若一帝纪终,即以一帝之传次其纪后。如郑氏5易6之以5象传6、5彖辞6,附于本卦之后之例,且崇其名曰大传,而不混列传;则名实相符,亦似折中之一道也。0[1](5章学诚遗书#永清县志恩泽纪序例6)对于5本纪6与5帝王传6的编写另各有一处具体的说明,兹录如下:

由吕后之纪传分载推之,则本纪祗当式

法春秋,上备天道,下系人事而止,即帝王一己之事,不关大书特笔例者,皆不当以入[1](5章学诚遗书#丙辰记6)纪。

开国帝王,叙其草创缔造,往往先占篇卷,不知此亦当入传也,至于事迹详者,或借前代编年,刘子元谓其事出于不得已,不知此亦当入于传,其追谥追尊帝王,不妨如世家之绳贯而下,即殇君、幼主、废贬之君,事迹无多,亦不妨如列传之附于父兄传末,惟后妃、皇子、义别尊卑,自当别自为篇,不得如臣庶之传,可以因

[1](5章学诚遗书#丙辰记6)

夫及妻,因父及子也。

章氏认为,本纪是用编年形式撰写的某一朝代的大事,如诏诰号令、三公拜罢、宰相升黜、薨卒刑杀、外交朝贡、灾祥变异等,它作为全书总纲能够使人对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得到全局性认识。因此帝王个人行事不关朝政大政方针不应列入本纪,必须另立传体,编写方式可参照臣庶之传,但亦要有区别。章氏在文中明确指出,帝王称/传0,并非自己独创,实古已有之,如5穆天子传6、5高祖传6、5孝文传6,并指出自己的想法受5吕后本纪6的启迪(5史记6用5吕后本纪6纪年纲纪天下,又在5外戚传6详载吕后事迹)。章氏提出区分帝王纪、传的设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今人罗尔纲著5太平天国史6几易其稿,最后将洪秀全、洪天贵个人事迹从/本纪0抽出归入/列传0内记叙,并将/本纪0改称为/纪年0,以示专用纪年之意。罗氏谓此是其覃思竭虑并翻检案头书籍所得[6],虽未明言是何等书籍,但依据章氏遗

2004年第6期 陈志扬,等:章学诚史传论三题 # 31 #

含章氏遗著在内。 三、标举5史官传6

章学诚于众学中独尊史学,其5报广济黄大尹论修志书6云:/大抵有文人之书,学人之书,辞人之

书,说家之书,史家之书;惟史家为得其正宗。0这种强烈的史家意识是章氏呼吁建立5史官传6的内在机缘。章氏倡议立5史官传6,始于其青年时期。5家书六6云:

廿三四时所笔记者,今虽亡失,然论诸史于纪、表、志、传之外更当立图,列传于儒林、文苑之外更当立史官传,此皆当日之旧论也;惟当时见书不多,故立说鲜所征引耳,其识之卓绝,则有至今不能易者。

/更当立史官传0之说在其后来的5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6、5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6、5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6、5湖北通志#前志传6等篇发为宏论,确有/至今不能易0之势。5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6篇列举了必立5史官传6的若干理由:当明史学宗旨;当明家学渊源;当明诸家流别;当明功力。但现实是:/5宋书6之传范蔚宗,5晋书6之传陈寿,或杂次文人之列,或猥编同时之人,而于史学渊源,作述家法,不复致意,是亦史法失传之积渐也。至于唐修5晋6、5隋6二书,惟资众力。人才既散,共事之人,不可尽知,或附著他人传末,或互见一二文人称说所及,不复别有记载,乃使5春秋6家学,塞绝梯航,史氏师傅,茫如河汉。0[1](5章学诚遗书#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6)与史学窘迫困境绝然对比的是,史书一直载有5儒林传6、5文苑传6,故崇扬/惟史家为得其正宗0的章氏。愤懑之余提出:/马、班作史,家法既失,后代史观之事,纵或不能协其义例,何不就当时撰述大凡,人文上下,论次为传,以集一史之成乎?夫儒林治经,而文苑谈艺,史官之业,介乎其间,亦编摩之不可不知所务者也。0也就是说,章氏主张恢复/史官之业0的崇高地位,至少是要争得与/儒林治经0、/文苑谈艺0同样的权利。史书新类例的增改都有前贤的开创之功,/史臣创例,各有所因,5列女6本于刘向,5孝义6本于萧广济,5忠义6本于梁元帝,5隐逸6本于皇甫谧,皆前史通裁,因时制义者也。0[1](5章学诚遗书#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6)对类传创例的回顾实隐含着章氏效仿/前史通裁0的冲动,倡导5史官传6是其行动之表征。

章氏批判与建设并举,对于5史官传6亦提出了编写设想。5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6云:

或以艺文部次,登其卷帙,叙录后语,略标作者之旨,以谓史部要旨,已见大凡。则不知

,儒林文苑之篇,详考生平,别为品藻,参观互证,胡可忽诸?其或事迹繁多,别标特传,不能合为一篇,则于史官篇内,亦当存录姓名,更注别自有传。董仲舒、王吉、韦贤之例,自有旧章(仲舒治5春秋6,王吉治5毛诗6,韦贤治5鲁诗6,并见5儒林6而别有专传),两无妨害者也。夫荀卿著5礼6、5乐6之论,乃非十二子书,庄周恣荒唐之言,犹叙禽、墨诸子,欲成一家之作,而不于前人论著,条析分明,祖述渊源,折衷至当;虽欲有功前人,嘉惠来学,譬则却步求前,未有得其至焉者也。

上述引文只是原则性指导,章氏在5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6有具体的操作示范,可以互见。因所讲范例大体是上述撰5史官传6缘由的实现,故在此不作赘述。

史书为史家立传,是后辈史家对前辈史家业绩重视的一种反映。5汉书6立有司马迁传;5后汉书6立有班固传;而唐修5晋书6卷82则集中为两晋史家立传,含陈寿、王长文、虞溥、司马彪、王隐、虞预、孙盛、干宝、邓粲、谢沈、习凿齿、徐广12人,史家生卒相距100余年。这种将史家行事、著述综括编为一卷的做法表明史家自我认识的意识达到了一个更为自觉的阶段。章氏认为/5晋书6之传陈寿0是/杂次文人之列0,未能认识到5晋书6卷82的重要史学意义。此外5旧唐书6、5新唐书6、5宋书6均有与5晋书6类似情况;明代李贽的5藏书6人物列传设有/史学儒臣0,传中列有司马谈至欧阳玄等17人。章氏确有不明这段历史之嫌,其期望/因时制义0确立5史官传6而成为又一/通裁0的良好愿望自然未免落空。但是,5晋书6、新旧5唐书6、5藏书6虽然实质上创立了5史官传6,内容上却侧重以叙述史家生平经历为主,未能反映史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后人难以通过这些记载考察该时期史学的利弊。通过上述章氏编写5史官传6的设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章氏的史家意识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类群自我存在的认识,更表现为一种史学学术史意识。可见章氏倡导的5史官传6在记载内容上与前人迥然有别,这也正是其倡5史官传6价值之所在。今人罗炳良指出:/章学诚对历代正史殚精竭虑,洞悉利弊,提出了全面改革史书体例的意见,其中主张设立5史官传6,最能够表明他具有史学史观念。0[7]章氏这种明确的史学史观念应该说是我国稀少而又极为珍贵的遗产,它启迪了近代梁启超、姚名达史学史观念的提出,并进而形成一门专门学科,实在是功泽后世。

章氏自言激发他倡为5史官传6,以列传形式反

# 32 # 南都学坛 2004年第6期

5庄子#天下篇6、5荀子#非十二子篇6,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另有两个原因不可忽视,章氏或许未能意识到,却实实在在存在于章氏身上。其一:章氏崇尚/三代天下之术业皆出于官师之掌故,古人所以即守官而存师法0的文化格局,认为/不能究官师之掌,将无以条流别之故,而因以不知末流之失,则天下学术,无所宗师0[1](5章学诚遗书#和州志艺文书序例6),所以章氏将其毕生致力的校雠之学的核心任务定性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0。章氏将这种认识延伸至史学,要求史书记载承载学术史的功能,亦正由此,故章氏云,/刘向、刘歆,盖知其意矣,故其校书诸叙论,既审定其篇次,又推论其生平。以书而言,谓之叙录可也;以人而言,谓之列传可也。史家存其部目于艺文,载其行事于列传,所以为详略互见之例也0,/艺文一志,实为学术之宗,明道之要,而列传与之为表里发明。0[1](5章学诚遗书#校雠通义#汉志六艺6)其二:明代遗民自觉的政治反思与文化反思,清廷高压与奖掖两手的运用,使得清代进入了一个文化大整理时期。作为我国文化大整理时期的清代,学术史意识非常发达,周汝登5圣学宗传6、孙奇逢5理学宗传6、黄宗羲5明儒学案6、万斯同5儒林宗派6、邵廷采5阳明王子及王门弟子传6、5蕺山刘子及刘门弟子传6、全祖望5宋元学案6等学术史著作纷繁叠

出,这些学案体学术史,体例上以某人为中心传主,在同一书中也为与之有联系的其他人物立传,内容

上偏重于学术师承关系的记载,即所谓/辑先哲师友渊源为一书0[8]。这股学术史思潮从思维方式到编写体例不可能不对章氏产生影响,尤其是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为章氏的/浙东0同仁前辈,章氏5浙东学术6一文曾流露出对浙东前贤无比崇敬之情,而邵廷采又是其自幼追慕者。

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撰文指出:/千年以来研治史家义法能心知其意者,唐刘子玄、宋郑渔仲与清之章实斋(学诚)三人而已。0又云:/章学诚,可以说,截至现在,只有他配说是集史学之大成的人。0[9](P329)嗣后,史家对章氏学术价值的评定大致不出此范围,如当代学者瞿林东亦云:/章学诚是全面总结中国史学理论的最后一个杰出的古代史家,他的5文史通义6、5校雠通义6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在基本体系发展上的终结。0史传固然不是史学之全部,但无疑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单以章氏上述史传论三题之识见来看,梁启超、瞿林东等评价并非虚言。当然,梁启超等人的评价并不仅仅根源于此三题之识见,但详论章氏史学见解非本篇所能承担,本文仅可为梁氏等人的评定提供个案佐证。

[10](P729)

[9](P362)

[参 考 文 献]

[1]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2]范晔.后汉书:卷84[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章太炎.国学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5.

[4]翦伯赞.论司马迁的历史学[A].翦伯赞.史料与史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6]罗尔纲.太平天国史#自序[A].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C].北京:中华书局,1991.

[7]罗炳良.评章学诚的史学史观念[J].史学史研究,2001,(3).[8]柳诒征.魏源师友记#序[A].李柏荣.魏源师友记[C].湖南:岳麓书社,1983.

[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0]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李法惠]

ThreeTopicsonZHANGXue-cheng.sViewofHistoricBiographies

CHENGZhi-yang1,BAOXiao-dong2

(1.ChineseDept.ofZhongshan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275,China;

2.ChineseDept.ofXiannningCollege,XianningHubei437000,China)

Abstract:Throughthediscussionoftheconnotationof/biographiesofeminentwomen0,ZhangXuechengenlargedthescopeofbiogra-phiesforwomen,whichsetrightthetendencythatthepersonalitiesofwomenwereincreasinglysimplifiedintheframeoffeudalmorality.ZhangXuechengnotonlysought/theaimofhistory0,butheeded/thestylisticrulesofhistory0.HeadvocatedwritingBiographiesofEmper-orsandBiographiesofHistoriographers:theformer,basedonhisuniqueinsightintoBen-ji,wasveryusefulinsavingBen-jioutoftheembarrassmentofactingtworolesatthesametime;thelatter,notonlyrepresentedthehistorians.self-consciousnessoftheirownexis-tence,butalsodisplayedasenseofacademichistoryofhistoriography.

Keywords:ZHANGXue-cheng;BiographiesofEminentWomen;BiographiesofEmperors;BiographiesofHistoriographers

第24卷第6期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Vol.24No162004年11月 AcademicForumofNanDu(Journalof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Nov.2004

章学诚史传论三题

陈志扬,鲍晓东

1

2

(11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2.咸宁学院中文系,湖北咸宁437000)

摘要:章学诚通过对/列女传0内涵的阐释,扩大了女性立传的范围,这是章学诚在封建道德范围内的对妇女人格日趋单一化的反拨。章学诚不仅唯/史意0是求,而且留心/史例0,提倡建立5帝王传6与5史官传6:前者出于其对/本纪0的独特见解,5帝王传6的创立有利于解决5本纪6一身双任带来的尴尬;后者不仅是出于一种史家类群自我存在的认识,更表现为一种史学学术史意识。

关键词:章学诚;5列女传6;5帝王传6;5史官传6

中图分类号:I2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4)06-0028-05

章学诚是我国文史理论史上罕见的具有强烈传记理论建树意识的学者,他除著有5传记6一文专门阐述自己关于传记的理论见解外,又于其所著的多部方志中设列传序例或总论,对传记理论的阐述亦多有建树。若再加上他散见于其他篇章中的对传记之见解,则更可见出他营构传记理论体系之苦心孤诣。章氏的传记议题涉及面相当广泛,笔者已撰文作过一些专文论述,本文则仅就其三个史传论题作一阐述。 一、质疑5列女传6

今人论及清代学者之妇女观,大凡必征引汪中之5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6,与之不啻天壤之别的是,学界对同处乾嘉时代之章学诚的妇女观普遍的冷落。章氏妇女观之进步性似乎被其史学、目录学等方面的辉煌成果所掩盖。事实上,章学诚妇女观之进步性绝不亚于汪中。考察章学诚对史书5列女传6的见解是透视章氏妇女观的一条有效途径。

5列女传6首创于汉代刘向,南朝范晔又将其纳入正史,随后正史列女类传蔚为大观。二十四史中,计有5晋书6、5魏书6等10余部正史设有列女类传。刘向5列女传6之后的妇女类传,无论是在杂传还是在正史列传里,均以/列女0命名,故宋代王回5列女传序6云/凡以-列女.名书者,皆祖之刘氏0。随着我国封建专制的加强、封建伦理道德的强化,

收稿日期:2004-09-06

作者简介:1.陈志扬(1975-),男,湖北省阳新县人,中山大学中文系2003级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研究;2.,,,妇女人格日渐苍白单一,获得皇权支持的男权主义

的笔杆将许多优秀女性排除于史传之外,后世5列女传6仅袭得刘向5列女传6之皮相。世人对刘向、范晔5列女传6内涵的误解,章氏青年时期就早有所悟:

列女名传,创于刘向,分汇七篇,义近乎子;

,,自范蔚宗东汉书中,始载5列女6,后史因之,遂为定则。然后世史家所谓列女,则节烈之谓,而刘向所叙,乃罗列之谓也。节烈之烈为列女传,则贞节之与殉烈,已自有殊;若孝女义妇,更不相入,而闺秀才妇,道姑仙女,永无入传之例矣。夫妇道无成,节烈孝义之外,原可稍略;然班姬之盛德,曹昭之史才,蔡琰之文学,岂转不及方技伶官之伦,更无可传之道哉?刘向传中,节烈孝义之外,才如妾婧,奇如鲁女,无所不载;即下至施、旦,亦胥附焉。列之为义,可谓广矣。自东汉以后,诸史误以罗列之列,为殉烈之烈,于是法律之外,可载者少;而蔡文姬之入史,人亦议之。

章氏认为:刘向5列女传6之/列0/乃罗列之谓也0,内载/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0七种类型的女性,女性人格是立体丰满的。范晔继之,其5后汉书#列女传6凡属/才行尤高秀者0,皆为之立传,/不必专在一操而已0[2](5后汉书#列女传6)。蔡文姬一生坎坷,先后三嫁,若以封建传统观念论,决非/从一而终0者,但因其/博学而有才华0,范晔特意为她立了传。引文/蔡文姬之入史,人亦议之0之

[1](5章学诚遗书#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6)

2004年第6期 陈志扬,等:章学诚史传论三题 # 29 #

/人0实指刘知几。刘知几5史通#人物6云:/观东汉一代,贤明妇人,如秦嘉妻徐氏,动合礼仪,言成规

矩,毁形不嫁,哀动伤生,此则才德兼美者也。董祀妻蔡氏载诞胡子,受辱虏廷,文词有余,节概不足,此则言行相乖者也。至蔚宗5后汉6,传标5列女6,徐淑不齿,而蔡琰见书,欲使彤管所载,将安准的?0章氏认为刘知几在后世5列女传6涵义萎缩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知几讥范史之传蔡琰,其说甚谬;而后史奉为科律,专书节烈一门。0章氏责人未免过严,其实/列女0涵义的萎缩根源在于封建专制政治的发展、纲常名教势力的加强,刘知几所言也只不过正是这种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罢了。自明朝推崇程朱理学以来,明清两代妇女的个性压迫最为严厉,人格内涵最终高度浓缩为/为夫守贞0。章氏所言/自东汉以后,诸史误以罗列之列,为殉烈之烈,于是法律之外,可载者少0,在这种情势下也就顺理成章。近人章太炎云:/5后汉书6有5列女传6,搜次不行,不专节操(刘向5列女传6善恶兼收,不专崇节操),宋以后则为5烈女传6,专以激扬风教为事,与前史之旨趣违异。0[3](p140)章太炎所言是在近代妇女解放思潮下对章氏的一种呼应。

为了纠正这种不良倾向,章氏建议道:

今当另立贞节之传,以载旌奖之名;其正载之外,苟有才情卓越,操守不同,或有文采可观,一长擅绝者,不妨入于列女,以附方技、文苑、独行诸传之例;庶妇德之不尽出于节烈,而苟有一长足录者,亦不致有湮没之叹

[1](5章学诚遗书#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6)

云。

章氏不仅从刘向、班固的列女内涵释义着手破

[1](5章学诚遗书#永清县志列女传列传序例6)

节之妇不论妻妾,自三十岁以前守节,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身故,其守节已及十五年,果系孝义兼全,

厄穷堪闵,具准旌表。0章氏认为/律令不得不如是尔0,但/妇德之贤否,不可以年律也。穆伯之死,未必在敬姜三十岁前;杞梁妻亡,未必去战莒十五年后也。以此推求,但严真伪,不复拘岁年也0

5妇学6篇云:/妇学之目,德容言功。郑注:-言为辞令。.自非娴于经礼,习于文章,不足为学。乃知诵5诗6习5礼6,古之妇学,略亚丈夫。后世妇女之文,虽稍偏于华采,要其渊源所自,宜知有所受也,,至于通方之学,要于德、言、容、功,德隐难名,功粗易举,至其学之近于文者,言、容二事为最重也。0这是章氏遗著中最为集中地反映其妇女观的一段话,类似这样的话遗著中还有不少。章氏反顾/古之妇学0,汲其精神,故能够在妇女入传问题上显得颇为通达。当然,章氏此种妇女观也有其时代之原因。古之妇人/为夫守节0的最高形式乃殉夫,清统治者最初对这种惨无人道的极端形式持有清醒的态度,康熙与乾隆都否定女性节烈,这势必会引起士大夫对女性观的重新检视,这在李光地、纪昀、汪中等人身上均有体现,章氏难免为这种思潮所挟裹。同时,清乾隆三十年编写的5闻喜县志#列女序6认为/列女传犹言女列传耳0,/行有可传则传之,不独节烈也0。5明史#列传类序6亦云:/刘向传列女,取行事可为借鉴,不存一操,范氏宗之,亦采才行高秀者,非独贵节烈也。0我们不敢确定章氏是否见过5闻喜县志6,但是5明史6的编写在康乾时代是一件大事,章氏曾旅住京城多年,离京后又与在京任职好友常有书信往来,不可能不知道,所以断言章氏受5明史#列传类序6的启迪庶几不差。 二、倡设5帝王传6

章学诚虽极力声称自己唯/史意0是求,究其实,章氏何尝亦不辨史例?史例与史意切合无间,史意方能彰显。5家书三6云:/又十五六岁时,尝取5左传6删节事实;祖父见之,乃谓编年之书仍用编年删节,无所取裁,曷用纪传之体分其所合!吾于是力究纪传之史而辨析体例,遂若天授神诣,竟成绝业,祖父当时亦诧为教吾之时,初意不及此也,而不知有开于先,固如是尔。0司马迁5史记6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班固把记王侯封国的世家归并列传内,又把书改称为志,分为本纪、表、志、列传四个部分,大致沿袭为后世纪传体之定例。章氏以其/若天授神诣0的辨析体例之才,针对此种/定例0提倡建立5帝王传6。章氏倡导5帝王传6源/,/[1](5章学诚遗书#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6)

除俗见,又将这一传统追溯到司马迁、班固,以获得更为稳固的理论支持,/迁、固之书不著列女,非不著也;巴清叙于5货殖6,文君附于5相如6,唐山之入5艺文6,缇萦之见5刑志6,或节或孝,或学或文,磊落相望;不特杨敞之有智妻,买臣之有愚妇也0。章氏的5湖北通志未成稿6列女类分节妇、烈女、烈妇、才烈、侠烈、贞女、孝女、贤淑、才慧等若干种,就是对司马迁、刘向、班固、范晔所开创的传统的回归。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章氏的妇女观,总的说来,章氏的妇女观是在封建伦理道德允许范围内的松动。章氏于其遗著中曾多处指名道姓对袁枚/蛊惑0女性超越/礼制0口诛笔伐,不遗余力,并对妇女守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5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6篇云:/妇人守节,比于男子抒忠。0章氏主张/另立贞节之传,以载旌奖之名0,但是章氏对妇女守节的[1](5章学诚遗书#永清县志列女传列传序例6)

# 30 # 南都学坛 2004年第6期

纪0释义谈起。

唐刘知几5史通#本纪6云:/昔5汲冢竹书6是曰纪年,5吕氏春秋6肇立纪号,盖纪者,纲纪众庶,网罗万物。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司马迁之著5史记6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0/盖纪之为体,犹5春秋6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0刘知几的看法在唐代并非少见,司马贞5史记索隐6云:/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0张守节5史记正义6云:/裴松之5史目6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0按照刘知几等人的观点,/本纪0不光是/网罗万物0起/纪年0的目的,而且/又列天子行事0,/书君上以显国统0,较/世家0、/列传0为尊。章氏对于刘知几的见解有继承也有保留。5永清县志恩泽纪序例6云:

纪之于传,古人所以分别经纬,初非区辨崇卑。是以迁5史6中有无年之纪,刘子玄首以为讥,班5书6自叙,称十二纪为春秋考纪,意可知矣。自班、马而后,列史相仍,皆以纪为尊称,而传乃专属臣下,则无以解于5穆天子传6,与5高祖6、5孝文6诸传也。

上述材料表明,章学诚仅肯定刘知几认为/本纪0/网罗万物0具有/编年0性质的观点,对于/本纪/又列天子行事0以显尊卑的观点则未能苟同。

但是/自班、马而后,列史相仍0,不仅让本纪成为史书的/经0,承受编年的职责,而且/皆以纪为尊称,而传乃专属臣下0,即又让本纪承担记载帝王个人生平事迹,章氏深识这种作史方法所带来的弊端。5永清县志恩泽纪序例6云:

如人君行迹,不如臣子之详,篇首叙其灵徵,篇终断其大略;其余年编月次,但有政事,

以为志传之纲领;而文势不能更及于他,则以一经一纬,体自不可相兼故也。

历代纪传体正史都把皇帝的生平事迹放在本纪里叙述,开篇述其母系、出生时之祥瑞、幼年时之聪慧;篇尾撷取几段言论行事,寥寥数语,所以纵观二十四史,皇帝的面目大抵是平面的。诚如翦伯赞所云:/帝王虽为本纪的主人,但帝王本人在本纪中,只是被当作一个历史时代的符号。0[4]古代建立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制度,保障了皇帝起居等日常生活均有案可查,可惜这些生平事迹杂入本纪后,受本纪体例所限,或被剪裁,或被编年记事冲淡,作为/历史时代的符号0的皇帝,其事迹反倒不如群臣列传详细。梁启超深有同感,曾云:/因为所有本纪,在全部二,,是些官样文章,上面所载的都不过上谕日蚀饥荒进贡任官一类事情。所以读二十四史的人,对于名臣硕儒,读他们的列传,还可以看出一个大概;对于皇帝,读他们的本纪,反为看不清楚。0[5](P204)这就是/本纪0一身双任带来的尴尬。为了解决这一尴尬的处境,章氏建议:/诚以5春秋6大旨断之,则本纪但具元年即位,以至大经大法,足为事目,于义惬矣。人君行事,当参以传体,详载生平,冠于后妃列传之上。0[1](5章学诚遗书#永清县志恩泽纪序例6)即主张设立5帝王传6,让其分担原先/本纪0承载记载帝王生平行迹的功能。考虑到/纪传崇卑,分别已久,君臣一例,事理未安0,所以章氏在5帝王传6的编排位置上作了一个较为圆通的安排:/则莫若一帝纪终,即以一帝之传次其纪后。如郑氏5易6之以5象传6、5彖辞6,附于本卦之后之例,且崇其名曰大传,而不混列传;则名实相符,亦似折中之一道也。0[1](5章学诚遗书#永清县志恩泽纪序例6)对于5本纪6与5帝王传6的编写另各有一处具体的说明,兹录如下:

由吕后之纪传分载推之,则本纪祗当式

法春秋,上备天道,下系人事而止,即帝王一己之事,不关大书特笔例者,皆不当以入[1](5章学诚遗书#丙辰记6)纪。

开国帝王,叙其草创缔造,往往先占篇卷,不知此亦当入传也,至于事迹详者,或借前代编年,刘子元谓其事出于不得已,不知此亦当入于传,其追谥追尊帝王,不妨如世家之绳贯而下,即殇君、幼主、废贬之君,事迹无多,亦不妨如列传之附于父兄传末,惟后妃、皇子、义别尊卑,自当别自为篇,不得如臣庶之传,可以因

[1](5章学诚遗书#丙辰记6)

夫及妻,因父及子也。

章氏认为,本纪是用编年形式撰写的某一朝代的大事,如诏诰号令、三公拜罢、宰相升黜、薨卒刑杀、外交朝贡、灾祥变异等,它作为全书总纲能够使人对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得到全局性认识。因此帝王个人行事不关朝政大政方针不应列入本纪,必须另立传体,编写方式可参照臣庶之传,但亦要有区别。章氏在文中明确指出,帝王称/传0,并非自己独创,实古已有之,如5穆天子传6、5高祖传6、5孝文传6,并指出自己的想法受5吕后本纪6的启迪(5史记6用5吕后本纪6纪年纲纪天下,又在5外戚传6详载吕后事迹)。章氏提出区分帝王纪、传的设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今人罗尔纲著5太平天国史6几易其稿,最后将洪秀全、洪天贵个人事迹从/本纪0抽出归入/列传0内记叙,并将/本纪0改称为/纪年0,以示专用纪年之意。罗氏谓此是其覃思竭虑并翻检案头书籍所得[6],虽未明言是何等书籍,但依据章氏遗

2004年第6期 陈志扬,等:章学诚史传论三题 # 31 #

含章氏遗著在内。 三、标举5史官传6

章学诚于众学中独尊史学,其5报广济黄大尹论修志书6云:/大抵有文人之书,学人之书,辞人之

书,说家之书,史家之书;惟史家为得其正宗。0这种强烈的史家意识是章氏呼吁建立5史官传6的内在机缘。章氏倡议立5史官传6,始于其青年时期。5家书六6云:

廿三四时所笔记者,今虽亡失,然论诸史于纪、表、志、传之外更当立图,列传于儒林、文苑之外更当立史官传,此皆当日之旧论也;惟当时见书不多,故立说鲜所征引耳,其识之卓绝,则有至今不能易者。

/更当立史官传0之说在其后来的5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6、5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6、5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6、5湖北通志#前志传6等篇发为宏论,确有/至今不能易0之势。5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6篇列举了必立5史官传6的若干理由:当明史学宗旨;当明家学渊源;当明诸家流别;当明功力。但现实是:/5宋书6之传范蔚宗,5晋书6之传陈寿,或杂次文人之列,或猥编同时之人,而于史学渊源,作述家法,不复致意,是亦史法失传之积渐也。至于唐修5晋6、5隋6二书,惟资众力。人才既散,共事之人,不可尽知,或附著他人传末,或互见一二文人称说所及,不复别有记载,乃使5春秋6家学,塞绝梯航,史氏师傅,茫如河汉。0[1](5章学诚遗书#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6)与史学窘迫困境绝然对比的是,史书一直载有5儒林传6、5文苑传6,故崇扬/惟史家为得其正宗0的章氏。愤懑之余提出:/马、班作史,家法既失,后代史观之事,纵或不能协其义例,何不就当时撰述大凡,人文上下,论次为传,以集一史之成乎?夫儒林治经,而文苑谈艺,史官之业,介乎其间,亦编摩之不可不知所务者也。0也就是说,章氏主张恢复/史官之业0的崇高地位,至少是要争得与/儒林治经0、/文苑谈艺0同样的权利。史书新类例的增改都有前贤的开创之功,/史臣创例,各有所因,5列女6本于刘向,5孝义6本于萧广济,5忠义6本于梁元帝,5隐逸6本于皇甫谧,皆前史通裁,因时制义者也。0[1](5章学诚遗书#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6)对类传创例的回顾实隐含着章氏效仿/前史通裁0的冲动,倡导5史官传6是其行动之表征。

章氏批判与建设并举,对于5史官传6亦提出了编写设想。5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6云:

或以艺文部次,登其卷帙,叙录后语,略标作者之旨,以谓史部要旨,已见大凡。则不知

,儒林文苑之篇,详考生平,别为品藻,参观互证,胡可忽诸?其或事迹繁多,别标特传,不能合为一篇,则于史官篇内,亦当存录姓名,更注别自有传。董仲舒、王吉、韦贤之例,自有旧章(仲舒治5春秋6,王吉治5毛诗6,韦贤治5鲁诗6,并见5儒林6而别有专传),两无妨害者也。夫荀卿著5礼6、5乐6之论,乃非十二子书,庄周恣荒唐之言,犹叙禽、墨诸子,欲成一家之作,而不于前人论著,条析分明,祖述渊源,折衷至当;虽欲有功前人,嘉惠来学,譬则却步求前,未有得其至焉者也。

上述引文只是原则性指导,章氏在5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6有具体的操作示范,可以互见。因所讲范例大体是上述撰5史官传6缘由的实现,故在此不作赘述。

史书为史家立传,是后辈史家对前辈史家业绩重视的一种反映。5汉书6立有司马迁传;5后汉书6立有班固传;而唐修5晋书6卷82则集中为两晋史家立传,含陈寿、王长文、虞溥、司马彪、王隐、虞预、孙盛、干宝、邓粲、谢沈、习凿齿、徐广12人,史家生卒相距100余年。这种将史家行事、著述综括编为一卷的做法表明史家自我认识的意识达到了一个更为自觉的阶段。章氏认为/5晋书6之传陈寿0是/杂次文人之列0,未能认识到5晋书6卷82的重要史学意义。此外5旧唐书6、5新唐书6、5宋书6均有与5晋书6类似情况;明代李贽的5藏书6人物列传设有/史学儒臣0,传中列有司马谈至欧阳玄等17人。章氏确有不明这段历史之嫌,其期望/因时制义0确立5史官传6而成为又一/通裁0的良好愿望自然未免落空。但是,5晋书6、新旧5唐书6、5藏书6虽然实质上创立了5史官传6,内容上却侧重以叙述史家生平经历为主,未能反映史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后人难以通过这些记载考察该时期史学的利弊。通过上述章氏编写5史官传6的设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章氏的史家意识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类群自我存在的认识,更表现为一种史学学术史意识。可见章氏倡导的5史官传6在记载内容上与前人迥然有别,这也正是其倡5史官传6价值之所在。今人罗炳良指出:/章学诚对历代正史殚精竭虑,洞悉利弊,提出了全面改革史书体例的意见,其中主张设立5史官传6,最能够表明他具有史学史观念。0[7]章氏这种明确的史学史观念应该说是我国稀少而又极为珍贵的遗产,它启迪了近代梁启超、姚名达史学史观念的提出,并进而形成一门专门学科,实在是功泽后世。

章氏自言激发他倡为5史官传6,以列传形式反

# 32 # 南都学坛 2004年第6期

5庄子#天下篇6、5荀子#非十二子篇6,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另有两个原因不可忽视,章氏或许未能意识到,却实实在在存在于章氏身上。其一:章氏崇尚/三代天下之术业皆出于官师之掌故,古人所以即守官而存师法0的文化格局,认为/不能究官师之掌,将无以条流别之故,而因以不知末流之失,则天下学术,无所宗师0[1](5章学诚遗书#和州志艺文书序例6),所以章氏将其毕生致力的校雠之学的核心任务定性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0。章氏将这种认识延伸至史学,要求史书记载承载学术史的功能,亦正由此,故章氏云,/刘向、刘歆,盖知其意矣,故其校书诸叙论,既审定其篇次,又推论其生平。以书而言,谓之叙录可也;以人而言,谓之列传可也。史家存其部目于艺文,载其行事于列传,所以为详略互见之例也0,/艺文一志,实为学术之宗,明道之要,而列传与之为表里发明。0[1](5章学诚遗书#校雠通义#汉志六艺6)其二:明代遗民自觉的政治反思与文化反思,清廷高压与奖掖两手的运用,使得清代进入了一个文化大整理时期。作为我国文化大整理时期的清代,学术史意识非常发达,周汝登5圣学宗传6、孙奇逢5理学宗传6、黄宗羲5明儒学案6、万斯同5儒林宗派6、邵廷采5阳明王子及王门弟子传6、5蕺山刘子及刘门弟子传6、全祖望5宋元学案6等学术史著作纷繁叠

出,这些学案体学术史,体例上以某人为中心传主,在同一书中也为与之有联系的其他人物立传,内容

上偏重于学术师承关系的记载,即所谓/辑先哲师友渊源为一书0[8]。这股学术史思潮从思维方式到编写体例不可能不对章氏产生影响,尤其是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为章氏的/浙东0同仁前辈,章氏5浙东学术6一文曾流露出对浙东前贤无比崇敬之情,而邵廷采又是其自幼追慕者。

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撰文指出:/千年以来研治史家义法能心知其意者,唐刘子玄、宋郑渔仲与清之章实斋(学诚)三人而已。0又云:/章学诚,可以说,截至现在,只有他配说是集史学之大成的人。0[9](P329)嗣后,史家对章氏学术价值的评定大致不出此范围,如当代学者瞿林东亦云:/章学诚是全面总结中国史学理论的最后一个杰出的古代史家,他的5文史通义6、5校雠通义6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在基本体系发展上的终结。0史传固然不是史学之全部,但无疑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单以章氏上述史传论三题之识见来看,梁启超、瞿林东等评价并非虚言。当然,梁启超等人的评价并不仅仅根源于此三题之识见,但详论章氏史学见解非本篇所能承担,本文仅可为梁氏等人的评定提供个案佐证。

[10](P729)

[9](P362)

[参 考 文 献]

[1]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2]范晔.后汉书:卷84[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章太炎.国学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5.

[4]翦伯赞.论司马迁的历史学[A].翦伯赞.史料与史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6]罗尔纲.太平天国史#自序[A].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C].北京:中华书局,1991.

[7]罗炳良.评章学诚的史学史观念[J].史学史研究,2001,(3).[8]柳诒征.魏源师友记#序[A].李柏荣.魏源师友记[C].湖南:岳麓书社,1983.

[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0]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李法惠]

ThreeTopicsonZHANGXue-cheng.sViewofHistoricBiographies

CHENGZhi-yang1,BAOXiao-dong2

(1.ChineseDept.ofZhongshan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275,China;

2.ChineseDept.ofXiannningCollege,XianningHubei437000,China)

Abstract:Throughthediscussionoftheconnotationof/biographiesofeminentwomen0,ZhangXuechengenlargedthescopeofbiogra-phiesforwomen,whichsetrightthetendencythatthepersonalitiesofwomenwereincreasinglysimplifiedintheframeoffeudalmorality.ZhangXuechengnotonlysought/theaimofhistory0,butheeded/thestylisticrulesofhistory0.HeadvocatedwritingBiographiesofEmper-orsandBiographiesofHistoriographers:theformer,basedonhisuniqueinsightintoBen-ji,wasveryusefulinsavingBen-jioutoftheembarrassmentofactingtworolesatthesametime;thelatter,notonlyrepresentedthehistorians.self-consciousnessoftheirownexis-tence,butalsodisplayedasenseofacademichistoryofhistoriography.

Keywords:ZHANGXue-cheng;BiographiesofEminentWomen;BiographiesofEmperors;BiographiesofHistoriographers


相关内容

  • 史学家章学诚:"北漂青年"变形记|章学诚|官师合一
  • 章学诚像 原标题:北漂青年章学诚的一生--<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读后 纵观章学诚一生,实在不算是有天资的人,二十出头离家游学,一直北漂,住在西城区珠市口一个叫柳树井的地方,然后一直就跟朱筠那一帮京城学术圈子的朋友混,直至41岁才中了进士,没做过官,身为绍兴人,也没继承师爷这份本事.有生 ...

  • 章学诚与乾嘉考据学的内在转向
  • 第30卷 第3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30 No.3 2009年3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2009 章学诚与乾嘉考据学的内在转向 周建刚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3) ...

  • 龙泉寺:变形"金刚"
  • 闭上眼.手拉手,结伴从传说是1000年前建造的拱门中鱼贯而出.按照领路者的指引,他们将在沉默中围着寺内佛殿绕行一圈. 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披着一件黄马甲,在北京西部山区寒冽的冬日,马甲背后"北京龙泉寺"五个红字分外明显,这是寺庙提供给周末义工的统一制服. 义工之间不分男女都习惯互称 ...

  • 历史编纂的理论自觉
  • 作者:陈其泰 人文杂志 2010年08期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0)03-0120-15 <史通>和<文史通义>是前后媲美的古代史学评论名著,是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史学在理论思维上的结晶,对于推进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意义重 ...

  • 史学与传统文化22
  • 通与断代体制的优劣之争 改朝换代是中国最为惹人注目的现象,也是最高统治者最 ①<史通六家>. 第 151 页 为关心的事,所以,班固以后,断代史成为主流.东汉以后, 不管是纪传体还是编年体,都是断代史吃香.通史也有,如吴 均等的<通史>.元晖等的<科录>,但因种种 ...

  • 才能来自于勤奋
  • 才能来自于勤奋 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才.--醒世格言 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才. 一位哲人这样说过:假如你拥有大地,你就成为一个农民:假如你拥有羊群,你就成为一个牧人:假如你拥有厂房,你就成为一个企业家:假如你拥有的不是金钱 ...

  • 论战国时期_百家争鸣_的历史条件_薛国中
  • 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薛国中 摘 要: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发生的历史条件,在于春秋时期为之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两大基础.其产生既是当时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国古典文化首次大展现.为后世文化的发展,树立了光辉榜样. 关键词:<六经>:孔子:庠 ...

  • 校雠通义叙 章学诚
  • 校雠通义叙  章学诚 校雠之义,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与此.后世部次甲乙,记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求能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于坟籍之初者,千百之中,不十一焉.郑樵生千载而后,慨然有会于向歆讨论之旨,因取历朝著录,略其 ...

  •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 学诚法师答问十分
  • 图 | Ray Oranges 答问十分 | 2017.06.27 来自龙泉寺龙泉之声 00:00 10:00 人都是活在自己的观念和认识中,想要别人理解自己,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如果无法解释清楚,那就放下,"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只要自己坚定初心,不负因果,就不必外求. --学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