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林富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8)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但长期以来, 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原因固然很多, 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开发理念, 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在开发内容和模式选择上思路单一, 通过对草原旅游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发现产品开发低级, 景点雷同性强,文化内涵不足是目前草原旅游开发中主要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最主要的草原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草原旅游开发文化内涵提升的纵向结构层次和地域文化凸显的空间差异化开发策略,以更全面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蒙古文化内涵 内蒙古旅游 文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回归自然旅游的出现与升温,草原旅游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学者对草原旅游的环境影响、资源条件分析、开发方向进行分析,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关注较多,有的研究还试图引入新理论拓宽草原旅游研究视角。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新疆、河北,也涉及南方草山。随着草原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不断增多,景点雷同性增强,旅游者需求转变,提升和挖掘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草原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虽有学者提及文化内涵的凸现,也有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学者关注草原文化研究,但缺乏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开发中需要的文化内涵具体开发内容、开发结构的研究。但以上研究及其旅游文化涵突现的呼吁、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和其他相关探索对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研究提供了相关借鉴。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古以来, 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 就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人先后以主角的身分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 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文明, 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是内蒙古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内蒙古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认识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 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这一现象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到今天, 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必须从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入手, 发掘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品位的旅游项目, 并以此塑造内蒙古的人文形象, 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品

位。但是如何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 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本文愿就此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 引起更大的关注。 1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现存问题

1.1产品开发初级,景点雷同性高

目前内蒙古草原旅游内容较为单一,大多数为草原观光、吃蒙餐、骑马和欣赏民族歌舞,主要集中在观光层次。再加之草原景观在小的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草原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和景观建设内容相对少,使得大量景点在接待设施建设、旅游活动内容组织等方面具有高度雷同性,甚至有人曾戏称内蒙古草原旅游到哪都是“一片草原,一座包;一条哈达,一碗酒;一首民歌,一块肉;一匹马,外加一堆石头(敖包) 。”这使得内蒙古草原吸引力降低,景点之间低水平恶性竞争。改变现有草原旅游的单调性,增加现有产品经济价值需要文化内涵的挖掘。

1.2景点小散弱差情况严重

由于草原旅游经营成本低和政府加强草原生态利用方式的政策引导,是的近年来草原旅游景点不断增多,但是目前草原旅游点多且分散,景点规模小。据2003年内蒙古主要草原旅游景区的不完全统计,仅辉腾锡勒(包含多个草原旅游点)达到56万,其他的草原旅游点都在20万以下,其中,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下的景点占到50%。这种规模小,分布散的局面使得内蒙古至今没有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和品牌形象的草原旅游区,而且基础设施和管理成本高,管理困难,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隐患。此外,这样局面使得单个景点不具备宣传促销的实力,扩展市场和提高知名度较困难。

1.3主要客源市场被分流

内蒙古草原旅游面临周边市场激烈竞争,河北、北京、吉林、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地的草原旅游地对内蒙古草原旅游构成有效竞争,同时近年来相邻的蒙古国草原旅游也异军突起,分流内蒙古主要的海外客源市场。在这种激烈竞争中,内蒙古草原旅游地想生存与求胜就必须挖掘自己的文化内涵,进行差异化开发,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1.4现有旅游活动不能满足游客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和整个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旅游者开始注重旅游的文化含量。据内蒙古旅游局2003年游客调查显示[29],到内蒙古之前游客最想看到的是草原风光,其人数约占调查总数的58.26%,但旅游者游完后最感兴趣的是民族风情,其比重占43.23%,还有部分游客认为文化表现不足,反映出单纯的草原观光和简单的民俗表演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全面文化内涵的提升是市场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草原和草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草原的环境创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只有依附于草原才有生命力。旅游者在观

光之后必然想进一步的感受草原文化。

1.5担负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重任

草原生态系统本来较脆弱,由于草原景观的均一性,游览区与生活服务区常合为一体并占据草原核心区,使得旅游开发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草原旅游作为草原资源消耗利用的有效替代方式,同时也是有效宣传地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窗口。内蒙古草原文化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和地区都不可替代的,其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雕塑绘画、民族工艺、节庆游乐、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仪式、集市贸易、建筑形式,乃至服饰饮食、待客礼仪等都各有特色。这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也呼吁着在草原旅游开发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并通过旅游重新认识和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综上所述,改变草原旅游现存问题,迫切需要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此塑造内蒙古草原旅游的独特卖点,提升草原旅游的品质

2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开发

2.1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草原牧业文化, 蒙古族文化是典型代表。同时, 内蒙古民族文化又具有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草原牧业文化。以蒙古族为代表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虽然各具特色, 但从基本形态上来说属于草原牧业文化, 其精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兼容并蓄的人文观和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 表现特征是开放性和流动性, 这与中原地区稳定的、保守的农业文化构成鲜明对比。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 是草原牧业文化的主要创造者, 蒙古族文化是草原牧业文化的典型代表, 理应成为开发的重点和核心。内蒙古是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地域辽阔, 不仅各民族间有一定的文化差异, 就是同一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 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所以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时, 既要突出重点, 又要重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2.2内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的局限性

作为旅游资源, 内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先天的局限性。游牧文化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决定了草原游牧民族很少像汉族那样留下很多地面建筑和遗存。虽然在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都在内蒙古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 但如果按照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打分, 就会发现现今所存的大多数遗迹或因体量规模过小, 或因已彻底残破, 已经缺少了旅游吸引物所要求的必要的价值要素, 大多数资源属于不可利用资源, 或者说是没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所剩下的很少一部分虽可利用, 但也因点小线长, 而使旅游价值大打折扣。在所有的遗存中既没有像秦陵兵马俑那样的遗存, 也没有像敦煌莫高窟

那样的遗迹, 更没有像北京故宫那样的建筑遗留。大多数历史文化遗址如果作为学术研究或考古研究尚可, 而作为旅游景观则无多大吸引力。这种情况就使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陷入了尴尬境地, 一方面是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 一方面是缺少应有的载体, 精神的东西多, 物化的东西少, 精神文化难以物化成旅游产品。这种状况, 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时, 既要充分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又要正视现实, 立足可开发的资源。

2.3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注意

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有所选择, 处理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内蒙古历史悠久, 民族众多, 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别具特色的民俗。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 为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提。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都能或都可以开发成为旅游产品, 必须有所选择。首先, 要开发的产品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 符合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原则。在内容的取舍上, 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待民族历史文化的正确态度, 去粗取精, 存优汰劣, 着力弘扬各族的优秀文化。内蒙古民族文化从总体上来说, 是草原文明的优秀文化。但是, 由于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 就不能不具有两重性, 存在着优秀和落后之分。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发扬各民族的优良传统, 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内蒙古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文化, 则不利于民族的进步, 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 必须选择那些先进的优秀文化, 着重展示内蒙古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欣欣向荣的发展现状, 特别是展示各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 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通过这种开发与展示让世人了解到内蒙古各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 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世界。特别是通过对草原牧业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放性的开发展示, 使人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中所呈现的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现实, 加深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各族民俗与历史文化, 从而增进各族人民的互相了解, 加强民族团结,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次, 所要开发的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各民族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 从开发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必须考虑到各民族的思想感情, 不能想当然或把民族文化庸俗化。内蒙古的民族文化是内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创造的, 反映着本民族的特点, 是民族心理特征和心理感情的集中体现, 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 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必须充分尊重内蒙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思想感情, 从开发形式到开发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内蒙古民俗与历史文化的深刻精神文化内涵, 得到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认同, 不能想当然, 凭空杜撰或把民族文化庸俗化。否则, 就有可能伤害民族感情, 从而影响民族团结。

2.4要开发的产品必须具有知识性、审美性、独特性和可参与性

开发历史文化产品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要有历史根据, 不能捕风捉影或凭空杜撰, 必须能给游客提供正确的知识。开发民俗文化要符合现代审美观念, 重视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挖掘, 坚持文化性、民间性和参与性原则, 不能一味求“俗”求“异”。在表现手法上要现代, 特别是要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 制造氛围, 调动起游人参与的兴趣, 让游客产生真实感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 还要引导游人用现代审美观审视内蒙古民俗与历史文化, 让现代人在今天仍能感受到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2.5要开发的民族文化产品必须具有旅游价值

一些具有重大考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一定具有重大的旅游价值。不能用学术价值来衡量或代替旅游价值。有些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历史遗迹, 可以开发成为专项旅游产品, 但却很难开发成大众旅游产品。开发时必须审慎对待。

2.6要突出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内蒙古民族众多,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但最具特色和最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则有蒙古族民俗、达斡尔族民俗、鄂温克族民俗、鄂伦春族民俗。在蒙古族民俗中, 按地域特点又可分为鄂尔多斯民俗、科尔沁民俗、察哈尔民俗等。在内容选择上, 应重点开发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经济民俗(如牧业习俗、狩猎习俗、居住习俗、服饰餐饮习俗等) 、社会民俗(如婚俗、岁时节庆、人际交往习俗等) 、信仰民俗(如宗教文化、禁忌习俗等) 、游艺民俗(如口承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民俗) 等; 在历史文化方面, 重点应该选择远古人类遗存、匈奴文化、鲜卑北魏文化、契丹辽文化、西夏和金文化、蒙元文化。第六, 所要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可转化性, 必须能够转化成为旅游产品。不能贪大求全, 不切实际, 或想当然。

2.7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原则

要本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原则。不能只重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也不能只讲社会效益, 而不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三者兼顾, 高度统一, 从而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和社会回报。

2.8要坚持点面结合, 重点突出的原则

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既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又要给人一个整体文化环境印象。从纵的方面从古到今, 从匈奴、东胡、鲜卑开始, 一直到蒙古族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都要有脉络清晰的体现, 使游人在游览、参与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感, 从而对内蒙古现在各民族的族源、发展、演变有个清晰的了解; 在横向方面, 除了重点展示蒙古族文化外, 还要兼及内蒙古其他民族的文化, 特别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文化, 让游人从对各相关民族文

化的对比中, 体会到各族文化中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实际状况。

2.9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流播过程是一个对外开放, 对外运动的发展过程。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各民族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传承和流播过程中, 总会引起一些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关键是看这种变化是否已被本民族的大多数人所认可。过分拘泥, 会使一些民族文化退回到初始形态。

总之, 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立足现实, 尊重历史, 对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树立正确的开发理念, 处理好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时, 还必须注重对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和选择, 注重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以确保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可持续发展。

3内蒙古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层次

3.1文化内涵提升层次结构的构建

结构层次提升的适宜性分析草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和流动性,正因为这个特点所以现遗存下来的地表遗迹很少或因体量规模过小而彻底残破,已经缺少了旅游吸引物所要求的必要的价值要素。如何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在旅游中体现出来,就需要我们在开发时,既要充分重视到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又要正视现实,立足于可开发的资源,特别要注重节庆、事件和创造性。遵循坚持弘扬民族文化,保持独创性、原始性,市场性,可持续性原则,内蒙古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构建了结构层次。该层次结构可以达到如下目的:(1)使内蒙古草原具有文化价值,形成的独特卖点;(2)吸引大量旅游者来内蒙古旅游,切身感受草原文化:(3)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4)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事业的进步,使草原旅游成为内蒙古文化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各层次间的内在关系分析文化氛围营造、大众文化产品建设、专项文化产品挖掘、精髓文化突显和文化形象树立,这五个层次内在互相关联,发挥整体优势。第一层次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助于第二三层次文化产品的建设,第一层次文化氛围的形成和第二三层次文化产品的发掘同时也在进行文化积累。第二层次的大众产品的建设有助于第三层次专项文化产品的祭奠,专项旅游产品也可以逐渐发展为大众产品。第一二三层次在第四层次的指导下进行。下面几个层次都有助于文化形象的形成,同时也在文化形象的统领之下。这种结构的建设,不仅可以全方位的挖掘和提升草原文化内涵,同时可以较好的展现草原文化。

3.2各个层次开发内容

第一层次:营造整体文化氛围营造草原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是内蒙古草

原旅游景观塑造最基础的工作。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仅可以提升内蒙古草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成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本,吸引其它商业活动的进行。第一层次面向大众市场,市场面宽。除了完善标识解说系统,注重旅游教育外,重点要展示以下几种内蒙古草原的文化形式:(1)饮食文化。手扒肉、烤全羊、羊背子、风干牛肉等各种肉食品和奶豆腐、奶皮、奶酒、奶油、黄油、白油等各种奶食品反映了草原上畜牧业为主的生活。这些特色饮食具有驱寒、活血、强身、壮骨等多方面的食疗效果,品尝当地特色餐饮成为旅游者旅游经历中的重要形式。(2)民俗风情。独特的剃发礼、骑马仪式、婚姻仪式、人生礼仪以及渗透在草原人行为心理中各种文化,成为最直接最广泛感染旅游者并愿意体验的内容。(3)服饰文化。适合游牧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蒙古族衣冠服饰,寓审美和实用于一身又具有独特性。蒙古袍、腰带、帽子、答忽、蒙古靴、褡裢、鼻烟壶、蒙古刀等都可进行展示或体验。(4)节庆活动。那达慕大会、兴畜节、打鬃节、狩猎节、马奶节、避暑节、吉祥节等都可以反映内蒙古草原特色,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第五层次面向大众市场,市场面宽。同时,完善标识解说系统,注重旅游教育。

第二层次:建设大众文化旅游产品结合现有的旅游产品开发一般大众性文化旅游产品,这类产品的市场范围较广,是文化宣传的主体部分,主要开发的产品有:(1)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蒙古族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具有鲜明的特色,并且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蒙古族民歌和马头琴、火不思、头管、四胡、乌力格尔、好来宝等都应该开发出来,让游客感受草原歌舞音乐,学习和体验当地文化精品。文化形象的树立、精髓文化的突显、专项文化旅游产品的挖掘、大众文化旅游产品的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形象引导、精品指导产品开发整体氛围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2)游艺竞技文化旅游。由于蒙古族长期在自然环境中与恶劣的天气和各种凶猛野兽的斗争,使他们重视力气,形成独特的竞技文化。竞技文化也生动地展示出草原文化重视人的活性元素,崇尚力量。草原上的博克比赛、摔跤、赛马、射箭、赛骆驼、掷布鲁、踢乌兰红、鹿棋、布木格、蒙古象棋、马术等,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3)文化观光旅游。草原上民俗博物馆、石刻、石像、建筑、岩画等都可以进行观光。牛马等五畜及其他动物造型的雕塑、刺绣、帐毡艺术、手工制蒙古袍等也都可以让游客欣赏观光。

第三层次:开发专项文化产品专项文化旅游产品市场覆盖面小,形式也存在一定局限,但品质较高,文化体验的“真实性”高,收益较高,对提升地区形象有重要影响,是文化内涵提升的持续发展支撑。根据内蒙古草原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本文建议开发如下文化旅游专项产品:(1)宗教旅游。宗教在内蒙古草原景

观及居民生活中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从早期的萨满教到后来的藏传佛教,都深刻地渗透在牧民的思想意识和物质景观中。另一方面,从内蒙古现存的地面文化遗存主要是塔、召庙等宗教景观。因此,宗教建筑、宗教仪式、宗教器物、景观的宗教影响可开发成专项旅游产品。内蒙古的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汇宗寺、贝子庙、五当召、百灵庙等都可以开展宗教旅游。(2)祭祀旅游。旅游者到先人事迹的发生地、墓地或后来修建的纪念地和特殊事件发生地进行旅游,并开展相应的祭祀活动。内蒙古草原旅游具有开展祭祀旅游的丰富资源。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阿巴嘎旗的成吉思宝格都山、乌兰浩特的成吉思汗庙、正蓝旗的元上都、众多的成吉思汗栓马桩、敖包等都可开展祭祀旅游,尤其针对热爱蒙古文化的文化旅游者。(3)科考旅游。在一些较有典型意义的草原区域,可以设计开发专业科学考察旅游,如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及退化草场的考察。在一些历史遗迹地、人类活动和事件发生地可开展历史考察旅游,如包头的阿善遗址、赤峰的红山遗址、呼和浩特市的大窑文化遗址、阴山岩画等地。这种旅游项目需要较为成熟的前期科学研究基础,较为齐全的研究资料,旅游者的科学素质较高。

(4)怀旧旅游。前往与本人的人生经历具有某种特殊联系的地点参观探访。曾有大批知识青年在此下乡和孕育出大批人才,并以草原博大的胸怀感染过很多人的内蒙古草原有发展怀旧旅游的广阔前景,目前经有少量旅游者出现,但还需进一步发展和引导。

第四层次:提炼精髓文化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自然地孕育了一套人、畜、草关系的生态哲学,此种哲学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维护与自然的平衡。这种生态文化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精髓应该重点体现,并可以渗透到大众旅游产品中,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体现:(1)祭祀文化。自古“长生天”就是蒙古族崇拜的最高对象和一切权力的来源。蒙古可汗们的诏书里,开头就用“长生天底气力”一语,因此人人敬天畏天,而不敢做背天之事。此外蒙古族认为经常带来灾害的山川、河流、日、月、风、雨、雷等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意志,从而产生对它的崇拜,同时也对先祖的魂灵进行崇拜。因此出现了祭敖包、祭祖先、祭祀自然界独特的山石等,并且有狼、鹿、天鹅等图腾崇拜。祭祀文化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祭祀文化的开发可以有助于自然保护和深入认识草原。(2)马文化。马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不同于羊、牛等已经超越了物质的层面,成为牧民精神上不可或缺的部分。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的美誉,马增加了人的高度,也提高了人的速度,马形成了蒙古人动态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态势。蒙古人喜马、爱马,生活中贯穿着大量与马有关的事物:不吃马肉,屠宰马时要举行特别的仪式:将马的口、鼻、天门涂抹黄油,剪掉马的部分鬃和尾包在哈达里保存,同时念咒语等,剪马鬃时的马鬃节,游艺中的赛

马、跑马、走马,人生礼仪中一个重要的礼仪——骑马礼,成人后受到尊重的套马、驯马能手,工艺美术中以马为主题的雕刻艺术在蒙古族民间十分盛行,传说故事中各种与马有关的传说,《小黄马》等传唱广泛的与马有关的曲目,“浑善达克”、“马鬃山”等很多和马有关的地名„。(3)酒文化。酒在内蒙古草原的重要性可以归结为“酒以祛病,酒以成礼,酒以忘忧,酒以增信”。酒可以在草原上驱寒祛病;婚丧嫁娶、祭祀天地、结盟宣誓、结交朋友都以酒为礼;酒可以使人消除在茫茫草原上的孤独感和渺小感,暂时忘记现实中的忧愁;酒可以增加自信、集体的智慧和凝聚力。内蒙古草原号称“无歌不成席,无酒不成宴”,酒在内蒙古草原中占有重要地位, 酒是蒙古族表达自己深情厚意的工具。献哈达、敬酒的风俗和习惯、酒的喝法、酒歌都体现了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的热情豪放的天性,对自然的敬畏,对客人的尊重和集体凝聚力。

第五层次:凝练文化形象通过精心设计使文化形象反映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精髓,树立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形象,并通过形象的引导使游客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笔者初步设计为“人地和谐天堂,蒙古文化圣地”,其的理念有“内蒙古草原——人地和谐之地”、“内蒙古草原——成吉思汗的故乡”、“内蒙古草原——蒙古文化起源发展之地”。提升结构指导下的地域文化开发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不仅要在纵向层次上全面整合开发,而且要在区域层面上挖掘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具体的文化开发内容,从而才能实现区域与产品的差异化开发,避免低水平重复,吸引旅游者,实现文化内涵的真正提升。

主要旅游资源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蒙古族民俗文化、阴山岩画、葛根塔拉、敕勒川巴拉根河草原(游牧部落)、元上都与金莲川草原、辉腾锡勒草原呼和诺尔、巴彦胡硕草原、辉特扎哈淖尔草原。

主要文化产品:荒漠草原科考旅游、鄂尔多斯、乌拉特婚礼表演、成吉思汗陵观光宗教旅游、博克表演游艺旅游、民族服装表演、草原知青怀旧旅游、蒙古民俗体验旅游、科考探秘旅游、太庙观光祭祀旅游、科尔沁蒙古族风情、安代舞表演、敖包相会体验游。

主要民间演艺蛮汉调、地方长调等呼麦、地方长调等萨满舞、地方长调等重要节庆活动、成陵祭奠、鄂尔多斯那达慕、昭君文化节、锡林郭勒那达慕、博克大赛、祭湖活动、阿尔山圣水节、地方那达慕、服饰展示鄂尔多斯服装展示等察哈尔服装展示等巴尔虎服装展示等,名人文化成吉思汗、俺答汗、王昭君等,成吉思汗、别里古台、忽必烈等,成吉思汗、嘎达梅林等,人地和谐天堂古文蒙化地圣祀文祭化马文化酒文化宗教旅游、祭祀旅游、科考旅游、怀旧旅游、音乐舞蹈艺术表演、游艺竞技文化旅游、文化观光旅游、节庆活动、风俗风情、服饰文化、标识解说、人居环境、饮食文化、文化及相关文化旅游产品形象精髓文化专

项产品大众产品营造气氛。

4蒙古族文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的最大“卖点”

当海内外旅游者把目光从喧嚣的都市转移到辽阔的内蒙古时,蒙古族文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的最大“卖点”,文化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可挖掘性。 旅游者通过旅游,最想了解的是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真正体会蒙古民族的民俗和风土人情。越是土的,越有生命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就如同陕西有兵马俑,湖南有湘西,海南有大海一样,蒙古族文化是内蒙古最具特色的品牌。蒙古民族的草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蒙古高原一年140天左右的青草期,决定了草原是一种稀缺的垄断资源,也决定了蒙古族文化的独树一帜。

蒙古族文化在内蒙古旅游文化氛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相互融合,构成了今天中国各民族共同的文明洪流。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游牧文明,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著名数学家明安图,著名作家尹扎纳希,元世祖忽必烈,著名地理学家李四光,这些民族英杰对中国和全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过重要作用。而现在,那达慕和蒙古族歌舞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众所周知,那达慕是蒙古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项目,那达慕本身就是草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那达慕除了保留赛马、摔跤、射箭外,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形式也越来越开放, 已逐渐增加了经贸、信息、招商、文艺演出等活动。蒙古族歌舞是蒙古族文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风靡全世界,多次在国内、国际舞台上获奖。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无力、苍白的,内蒙古幅员辽阔,在这片少数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的土地上有无数未解之谜。内蒙古文化犹如一块大磁石,吸引着游客来品味、探险、解密。当人们看多了江南旖旎的风光后,他们更期待一种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视觉和心理审美,内蒙古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要。

一些海内外游客都普遍认为,是成吉思汗陵、昭君墓、马头琴、呼麦„„这些“文化特产”吸引他们到内蒙古一游。喝奶茶、吃手扒肉、听蒙古歌、看文化历史遗址成为游客对内蒙古一游的最大期待。

5结语

本文立足于内蒙古草原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营造整体文化氛围、建设大众文化产品、开发专项文化产品、提炼精髓文化、凝练文化形象五个层次的开发结构。本文不仅是对于草原旅游文化内涵内容与层次的系统构建, 不仅是草原旅游研究的深入与系统构建, 而且对草原旅游开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雪.坝上草地旅游业的效益及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大滩地区为例[J].中国沙漠,1994,14(4):86-91.

[2]卫智军,杨静,韩国栋.草原旅游对草地影响与管理[J].内蒙古草业,1999,3:24-27.

[3]任志远,宋保平,张红.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中国沙漠,2000,20(1):86-71.

[5]钟林生,牛亚菲,刘家明,等.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2):105-120.

[6][郝晓兰.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4:90-93.

[9] 甄芳洁,袁学文,陈建成.西乌珠穆沁旗草原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初探[J].河北林果研究,2004,19(2):144-148.

[10] 郝晓兰.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J].前沿,2002,10:145-147.

[11]董笑梅,徐静.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42-44.

[12]陈佐忠.略论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四川草原,2004,2:42-45.

[13]马林.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4):65-71.

[14]郝晓兰.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6):112-117.

[15]刘敏,石学勇.体验经济与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5):128-131.

[16]周宇.内蒙古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财金学院学报,2004,1:103-104.

[17]王玉海.关于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6(2):3-7.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

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姓名:林富平班级:森资汉(

学号:2)班

日期:[1**********]34 年11月17日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林富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8)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但长期以来, 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原因固然很多, 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开发理念, 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在开发内容和模式选择上思路单一, 通过对草原旅游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发现产品开发低级, 景点雷同性强,文化内涵不足是目前草原旅游开发中主要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最主要的草原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草原旅游开发文化内涵提升的纵向结构层次和地域文化凸显的空间差异化开发策略,以更全面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蒙古文化内涵 内蒙古旅游 文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回归自然旅游的出现与升温,草原旅游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学者对草原旅游的环境影响、资源条件分析、开发方向进行分析,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关注较多,有的研究还试图引入新理论拓宽草原旅游研究视角。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新疆、河北,也涉及南方草山。随着草原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不断增多,景点雷同性增强,旅游者需求转变,提升和挖掘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草原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虽有学者提及文化内涵的凸现,也有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学者关注草原文化研究,但缺乏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开发中需要的文化内涵具体开发内容、开发结构的研究。但以上研究及其旅游文化涵突现的呼吁、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和其他相关探索对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研究提供了相关借鉴。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古以来, 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 就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人先后以主角的身分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 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文明, 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是内蒙古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内蒙古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认识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 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这一现象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到今天, 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必须从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入手, 发掘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品位的旅游项目, 并以此塑造内蒙古的人文形象, 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品

位。但是如何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 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本文愿就此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 引起更大的关注。 1内蒙古草原旅游发展现存问题

1.1产品开发初级,景点雷同性高

目前内蒙古草原旅游内容较为单一,大多数为草原观光、吃蒙餐、骑马和欣赏民族歌舞,主要集中在观光层次。再加之草原景观在小的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草原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和景观建设内容相对少,使得大量景点在接待设施建设、旅游活动内容组织等方面具有高度雷同性,甚至有人曾戏称内蒙古草原旅游到哪都是“一片草原,一座包;一条哈达,一碗酒;一首民歌,一块肉;一匹马,外加一堆石头(敖包) 。”这使得内蒙古草原吸引力降低,景点之间低水平恶性竞争。改变现有草原旅游的单调性,增加现有产品经济价值需要文化内涵的挖掘。

1.2景点小散弱差情况严重

由于草原旅游经营成本低和政府加强草原生态利用方式的政策引导,是的近年来草原旅游景点不断增多,但是目前草原旅游点多且分散,景点规模小。据2003年内蒙古主要草原旅游景区的不完全统计,仅辉腾锡勒(包含多个草原旅游点)达到56万,其他的草原旅游点都在20万以下,其中,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下的景点占到50%。这种规模小,分布散的局面使得内蒙古至今没有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和品牌形象的草原旅游区,而且基础设施和管理成本高,管理困难,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隐患。此外,这样局面使得单个景点不具备宣传促销的实力,扩展市场和提高知名度较困难。

1.3主要客源市场被分流

内蒙古草原旅游面临周边市场激烈竞争,河北、北京、吉林、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地的草原旅游地对内蒙古草原旅游构成有效竞争,同时近年来相邻的蒙古国草原旅游也异军突起,分流内蒙古主要的海外客源市场。在这种激烈竞争中,内蒙古草原旅游地想生存与求胜就必须挖掘自己的文化内涵,进行差异化开发,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1.4现有旅游活动不能满足游客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和整个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旅游者开始注重旅游的文化含量。据内蒙古旅游局2003年游客调查显示[29],到内蒙古之前游客最想看到的是草原风光,其人数约占调查总数的58.26%,但旅游者游完后最感兴趣的是民族风情,其比重占43.23%,还有部分游客认为文化表现不足,反映出单纯的草原观光和简单的民俗表演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全面文化内涵的提升是市场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草原和草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草原的环境创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只有依附于草原才有生命力。旅游者在观

光之后必然想进一步的感受草原文化。

1.5担负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重任

草原生态系统本来较脆弱,由于草原景观的均一性,游览区与生活服务区常合为一体并占据草原核心区,使得旅游开发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草原旅游作为草原资源消耗利用的有效替代方式,同时也是有效宣传地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窗口。内蒙古草原文化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和地区都不可替代的,其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雕塑绘画、民族工艺、节庆游乐、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仪式、集市贸易、建筑形式,乃至服饰饮食、待客礼仪等都各有特色。这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也呼吁着在草原旅游开发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并通过旅游重新认识和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综上所述,改变草原旅游现存问题,迫切需要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此塑造内蒙古草原旅游的独特卖点,提升草原旅游的品质

2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开发

2.1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草原牧业文化, 蒙古族文化是典型代表。同时, 内蒙古民族文化又具有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草原牧业文化。以蒙古族为代表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虽然各具特色, 但从基本形态上来说属于草原牧业文化, 其精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兼容并蓄的人文观和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 表现特征是开放性和流动性, 这与中原地区稳定的、保守的农业文化构成鲜明对比。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 是草原牧业文化的主要创造者, 蒙古族文化是草原牧业文化的典型代表, 理应成为开发的重点和核心。内蒙古是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地域辽阔, 不仅各民族间有一定的文化差异, 就是同一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 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所以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时, 既要突出重点, 又要重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2.2内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的局限性

作为旅游资源, 内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先天的局限性。游牧文化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决定了草原游牧民族很少像汉族那样留下很多地面建筑和遗存。虽然在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都在内蒙古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 但如果按照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打分, 就会发现现今所存的大多数遗迹或因体量规模过小, 或因已彻底残破, 已经缺少了旅游吸引物所要求的必要的价值要素, 大多数资源属于不可利用资源, 或者说是没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所剩下的很少一部分虽可利用, 但也因点小线长, 而使旅游价值大打折扣。在所有的遗存中既没有像秦陵兵马俑那样的遗存, 也没有像敦煌莫高窟

那样的遗迹, 更没有像北京故宫那样的建筑遗留。大多数历史文化遗址如果作为学术研究或考古研究尚可, 而作为旅游景观则无多大吸引力。这种情况就使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陷入了尴尬境地, 一方面是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 一方面是缺少应有的载体, 精神的东西多, 物化的东西少, 精神文化难以物化成旅游产品。这种状况, 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时, 既要充分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又要正视现实, 立足可开发的资源。

2.3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注意

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有所选择, 处理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内蒙古历史悠久, 民族众多, 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别具特色的民俗。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 为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提。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都能或都可以开发成为旅游产品, 必须有所选择。首先, 要开发的产品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 符合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原则。在内容的取舍上, 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待民族历史文化的正确态度, 去粗取精, 存优汰劣, 着力弘扬各族的优秀文化。内蒙古民族文化从总体上来说, 是草原文明的优秀文化。但是, 由于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 就不能不具有两重性, 存在着优秀和落后之分。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发扬各民族的优良传统, 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内蒙古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文化, 则不利于民族的进步, 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 必须选择那些先进的优秀文化, 着重展示内蒙古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欣欣向荣的发展现状, 特别是展示各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 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通过这种开发与展示让世人了解到内蒙古各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 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世界。特别是通过对草原牧业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放性的开发展示, 使人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中所呈现的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现实, 加深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各族民俗与历史文化, 从而增进各族人民的互相了解, 加强民族团结,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其次, 所要开发的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各民族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 从开发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必须考虑到各民族的思想感情, 不能想当然或把民族文化庸俗化。内蒙古的民族文化是内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创造的, 反映着本民族的特点, 是民族心理特征和心理感情的集中体现, 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 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必须充分尊重内蒙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思想感情, 从开发形式到开发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内蒙古民俗与历史文化的深刻精神文化内涵, 得到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认同, 不能想当然, 凭空杜撰或把民族文化庸俗化。否则, 就有可能伤害民族感情, 从而影响民族团结。

2.4要开发的产品必须具有知识性、审美性、独特性和可参与性

开发历史文化产品必须尊重历史事实, 要有历史根据, 不能捕风捉影或凭空杜撰, 必须能给游客提供正确的知识。开发民俗文化要符合现代审美观念, 重视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挖掘, 坚持文化性、民间性和参与性原则, 不能一味求“俗”求“异”。在表现手法上要现代, 特别是要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 制造氛围, 调动起游人参与的兴趣, 让游客产生真实感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 还要引导游人用现代审美观审视内蒙古民俗与历史文化, 让现代人在今天仍能感受到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

2.5要开发的民族文化产品必须具有旅游价值

一些具有重大考古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一定具有重大的旅游价值。不能用学术价值来衡量或代替旅游价值。有些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历史遗迹, 可以开发成为专项旅游产品, 但却很难开发成大众旅游产品。开发时必须审慎对待。

2.6要突出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内蒙古民族众多,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但最具特色和最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则有蒙古族民俗、达斡尔族民俗、鄂温克族民俗、鄂伦春族民俗。在蒙古族民俗中, 按地域特点又可分为鄂尔多斯民俗、科尔沁民俗、察哈尔民俗等。在内容选择上, 应重点开发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经济民俗(如牧业习俗、狩猎习俗、居住习俗、服饰餐饮习俗等) 、社会民俗(如婚俗、岁时节庆、人际交往习俗等) 、信仰民俗(如宗教文化、禁忌习俗等) 、游艺民俗(如口承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民俗) 等; 在历史文化方面, 重点应该选择远古人类遗存、匈奴文化、鲜卑北魏文化、契丹辽文化、西夏和金文化、蒙元文化。第六, 所要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可转化性, 必须能够转化成为旅游产品。不能贪大求全, 不切实际, 或想当然。

2.7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原则

要本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原则。不能只重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也不能只讲社会效益, 而不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三者兼顾, 高度统一, 从而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和社会回报。

2.8要坚持点面结合, 重点突出的原则

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既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又要给人一个整体文化环境印象。从纵的方面从古到今, 从匈奴、东胡、鲜卑开始, 一直到蒙古族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都要有脉络清晰的体现, 使游人在游览、参与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感, 从而对内蒙古现在各民族的族源、发展、演变有个清晰的了解; 在横向方面, 除了重点展示蒙古族文化外, 还要兼及内蒙古其他民族的文化, 特别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文化, 让游人从对各相关民族文

化的对比中, 体会到各族文化中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实际状况。

2.9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流播过程是一个对外开放, 对外运动的发展过程。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各民族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传承和流播过程中, 总会引起一些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关键是看这种变化是否已被本民族的大多数人所认可。过分拘泥, 会使一些民族文化退回到初始形态。

总之, 开发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立足现实, 尊重历史, 对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树立正确的开发理念, 处理好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时, 还必须注重对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和选择, 注重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以确保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可持续发展。

3内蒙古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层次

3.1文化内涵提升层次结构的构建

结构层次提升的适宜性分析草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和流动性,正因为这个特点所以现遗存下来的地表遗迹很少或因体量规模过小而彻底残破,已经缺少了旅游吸引物所要求的必要的价值要素。如何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在旅游中体现出来,就需要我们在开发时,既要充分重视到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又要正视现实,立足于可开发的资源,特别要注重节庆、事件和创造性。遵循坚持弘扬民族文化,保持独创性、原始性,市场性,可持续性原则,内蒙古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构建了结构层次。该层次结构可以达到如下目的:(1)使内蒙古草原具有文化价值,形成的独特卖点;(2)吸引大量旅游者来内蒙古旅游,切身感受草原文化:(3)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4)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事业的进步,使草原旅游成为内蒙古文化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各层次间的内在关系分析文化氛围营造、大众文化产品建设、专项文化产品挖掘、精髓文化突显和文化形象树立,这五个层次内在互相关联,发挥整体优势。第一层次文化氛围的营造有助于第二三层次文化产品的建设,第一层次文化氛围的形成和第二三层次文化产品的发掘同时也在进行文化积累。第二层次的大众产品的建设有助于第三层次专项文化产品的祭奠,专项旅游产品也可以逐渐发展为大众产品。第一二三层次在第四层次的指导下进行。下面几个层次都有助于文化形象的形成,同时也在文化形象的统领之下。这种结构的建设,不仅可以全方位的挖掘和提升草原文化内涵,同时可以较好的展现草原文化。

3.2各个层次开发内容

第一层次:营造整体文化氛围营造草原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是内蒙古草

原旅游景观塑造最基础的工作。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仅可以提升内蒙古草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成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本,吸引其它商业活动的进行。第一层次面向大众市场,市场面宽。除了完善标识解说系统,注重旅游教育外,重点要展示以下几种内蒙古草原的文化形式:(1)饮食文化。手扒肉、烤全羊、羊背子、风干牛肉等各种肉食品和奶豆腐、奶皮、奶酒、奶油、黄油、白油等各种奶食品反映了草原上畜牧业为主的生活。这些特色饮食具有驱寒、活血、强身、壮骨等多方面的食疗效果,品尝当地特色餐饮成为旅游者旅游经历中的重要形式。(2)民俗风情。独特的剃发礼、骑马仪式、婚姻仪式、人生礼仪以及渗透在草原人行为心理中各种文化,成为最直接最广泛感染旅游者并愿意体验的内容。(3)服饰文化。适合游牧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蒙古族衣冠服饰,寓审美和实用于一身又具有独特性。蒙古袍、腰带、帽子、答忽、蒙古靴、褡裢、鼻烟壶、蒙古刀等都可进行展示或体验。(4)节庆活动。那达慕大会、兴畜节、打鬃节、狩猎节、马奶节、避暑节、吉祥节等都可以反映内蒙古草原特色,并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第五层次面向大众市场,市场面宽。同时,完善标识解说系统,注重旅游教育。

第二层次:建设大众文化旅游产品结合现有的旅游产品开发一般大众性文化旅游产品,这类产品的市场范围较广,是文化宣传的主体部分,主要开发的产品有:(1)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蒙古族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具有鲜明的特色,并且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蒙古族民歌和马头琴、火不思、头管、四胡、乌力格尔、好来宝等都应该开发出来,让游客感受草原歌舞音乐,学习和体验当地文化精品。文化形象的树立、精髓文化的突显、专项文化旅游产品的挖掘、大众文化旅游产品的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形象引导、精品指导产品开发整体氛围草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2)游艺竞技文化旅游。由于蒙古族长期在自然环境中与恶劣的天气和各种凶猛野兽的斗争,使他们重视力气,形成独特的竞技文化。竞技文化也生动地展示出草原文化重视人的活性元素,崇尚力量。草原上的博克比赛、摔跤、赛马、射箭、赛骆驼、掷布鲁、踢乌兰红、鹿棋、布木格、蒙古象棋、马术等,可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并具有很强的参与性。(3)文化观光旅游。草原上民俗博物馆、石刻、石像、建筑、岩画等都可以进行观光。牛马等五畜及其他动物造型的雕塑、刺绣、帐毡艺术、手工制蒙古袍等也都可以让游客欣赏观光。

第三层次:开发专项文化产品专项文化旅游产品市场覆盖面小,形式也存在一定局限,但品质较高,文化体验的“真实性”高,收益较高,对提升地区形象有重要影响,是文化内涵提升的持续发展支撑。根据内蒙古草原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本文建议开发如下文化旅游专项产品:(1)宗教旅游。宗教在内蒙古草原景

观及居民生活中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从早期的萨满教到后来的藏传佛教,都深刻地渗透在牧民的思想意识和物质景观中。另一方面,从内蒙古现存的地面文化遗存主要是塔、召庙等宗教景观。因此,宗教建筑、宗教仪式、宗教器物、景观的宗教影响可开发成专项旅游产品。内蒙古的大召、小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汇宗寺、贝子庙、五当召、百灵庙等都可以开展宗教旅游。(2)祭祀旅游。旅游者到先人事迹的发生地、墓地或后来修建的纪念地和特殊事件发生地进行旅游,并开展相应的祭祀活动。内蒙古草原旅游具有开展祭祀旅游的丰富资源。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阿巴嘎旗的成吉思宝格都山、乌兰浩特的成吉思汗庙、正蓝旗的元上都、众多的成吉思汗栓马桩、敖包等都可开展祭祀旅游,尤其针对热爱蒙古文化的文化旅游者。(3)科考旅游。在一些较有典型意义的草原区域,可以设计开发专业科学考察旅游,如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及退化草场的考察。在一些历史遗迹地、人类活动和事件发生地可开展历史考察旅游,如包头的阿善遗址、赤峰的红山遗址、呼和浩特市的大窑文化遗址、阴山岩画等地。这种旅游项目需要较为成熟的前期科学研究基础,较为齐全的研究资料,旅游者的科学素质较高。

(4)怀旧旅游。前往与本人的人生经历具有某种特殊联系的地点参观探访。曾有大批知识青年在此下乡和孕育出大批人才,并以草原博大的胸怀感染过很多人的内蒙古草原有发展怀旧旅游的广阔前景,目前经有少量旅游者出现,但还需进一步发展和引导。

第四层次:提炼精髓文化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自然地孕育了一套人、畜、草关系的生态哲学,此种哲学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维护与自然的平衡。这种生态文化作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精髓应该重点体现,并可以渗透到大众旅游产品中,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体现:(1)祭祀文化。自古“长生天”就是蒙古族崇拜的最高对象和一切权力的来源。蒙古可汗们的诏书里,开头就用“长生天底气力”一语,因此人人敬天畏天,而不敢做背天之事。此外蒙古族认为经常带来灾害的山川、河流、日、月、风、雨、雷等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意志,从而产生对它的崇拜,同时也对先祖的魂灵进行崇拜。因此出现了祭敖包、祭祖先、祭祀自然界独特的山石等,并且有狼、鹿、天鹅等图腾崇拜。祭祀文化对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祭祀文化的开发可以有助于自然保护和深入认识草原。(2)马文化。马在蒙古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不同于羊、牛等已经超越了物质的层面,成为牧民精神上不可或缺的部分。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的美誉,马增加了人的高度,也提高了人的速度,马形成了蒙古人动态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态势。蒙古人喜马、爱马,生活中贯穿着大量与马有关的事物:不吃马肉,屠宰马时要举行特别的仪式:将马的口、鼻、天门涂抹黄油,剪掉马的部分鬃和尾包在哈达里保存,同时念咒语等,剪马鬃时的马鬃节,游艺中的赛

马、跑马、走马,人生礼仪中一个重要的礼仪——骑马礼,成人后受到尊重的套马、驯马能手,工艺美术中以马为主题的雕刻艺术在蒙古族民间十分盛行,传说故事中各种与马有关的传说,《小黄马》等传唱广泛的与马有关的曲目,“浑善达克”、“马鬃山”等很多和马有关的地名„。(3)酒文化。酒在内蒙古草原的重要性可以归结为“酒以祛病,酒以成礼,酒以忘忧,酒以增信”。酒可以在草原上驱寒祛病;婚丧嫁娶、祭祀天地、结盟宣誓、结交朋友都以酒为礼;酒可以使人消除在茫茫草原上的孤独感和渺小感,暂时忘记现实中的忧愁;酒可以增加自信、集体的智慧和凝聚力。内蒙古草原号称“无歌不成席,无酒不成宴”,酒在内蒙古草原中占有重要地位, 酒是蒙古族表达自己深情厚意的工具。献哈达、敬酒的风俗和习惯、酒的喝法、酒歌都体现了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的热情豪放的天性,对自然的敬畏,对客人的尊重和集体凝聚力。

第五层次:凝练文化形象通过精心设计使文化形象反映内蒙古草原文化的精髓,树立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形象,并通过形象的引导使游客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笔者初步设计为“人地和谐天堂,蒙古文化圣地”,其的理念有“内蒙古草原——人地和谐之地”、“内蒙古草原——成吉思汗的故乡”、“内蒙古草原——蒙古文化起源发展之地”。提升结构指导下的地域文化开发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不仅要在纵向层次上全面整合开发,而且要在区域层面上挖掘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具体的文化开发内容,从而才能实现区域与产品的差异化开发,避免低水平重复,吸引旅游者,实现文化内涵的真正提升。

主要旅游资源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蒙古族民俗文化、阴山岩画、葛根塔拉、敕勒川巴拉根河草原(游牧部落)、元上都与金莲川草原、辉腾锡勒草原呼和诺尔、巴彦胡硕草原、辉特扎哈淖尔草原。

主要文化产品:荒漠草原科考旅游、鄂尔多斯、乌拉特婚礼表演、成吉思汗陵观光宗教旅游、博克表演游艺旅游、民族服装表演、草原知青怀旧旅游、蒙古民俗体验旅游、科考探秘旅游、太庙观光祭祀旅游、科尔沁蒙古族风情、安代舞表演、敖包相会体验游。

主要民间演艺蛮汉调、地方长调等呼麦、地方长调等萨满舞、地方长调等重要节庆活动、成陵祭奠、鄂尔多斯那达慕、昭君文化节、锡林郭勒那达慕、博克大赛、祭湖活动、阿尔山圣水节、地方那达慕、服饰展示鄂尔多斯服装展示等察哈尔服装展示等巴尔虎服装展示等,名人文化成吉思汗、俺答汗、王昭君等,成吉思汗、别里古台、忽必烈等,成吉思汗、嘎达梅林等,人地和谐天堂古文蒙化地圣祀文祭化马文化酒文化宗教旅游、祭祀旅游、科考旅游、怀旧旅游、音乐舞蹈艺术表演、游艺竞技文化旅游、文化观光旅游、节庆活动、风俗风情、服饰文化、标识解说、人居环境、饮食文化、文化及相关文化旅游产品形象精髓文化专

项产品大众产品营造气氛。

4蒙古族文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的最大“卖点”

当海内外旅游者把目光从喧嚣的都市转移到辽阔的内蒙古时,蒙古族文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的最大“卖点”,文化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可挖掘性。 旅游者通过旅游,最想了解的是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真正体会蒙古民族的民俗和风土人情。越是土的,越有生命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就如同陕西有兵马俑,湖南有湘西,海南有大海一样,蒙古族文化是内蒙古最具特色的品牌。蒙古民族的草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蒙古高原一年140天左右的青草期,决定了草原是一种稀缺的垄断资源,也决定了蒙古族文化的独树一帜。

蒙古族文化在内蒙古旅游文化氛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相互融合,构成了今天中国各民族共同的文明洪流。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游牧文明,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著名数学家明安图,著名作家尹扎纳希,元世祖忽必烈,著名地理学家李四光,这些民族英杰对中国和全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过重要作用。而现在,那达慕和蒙古族歌舞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众所周知,那达慕是蒙古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项目,那达慕本身就是草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那达慕除了保留赛马、摔跤、射箭外,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形式也越来越开放, 已逐渐增加了经贸、信息、招商、文艺演出等活动。蒙古族歌舞是蒙古族文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风靡全世界,多次在国内、国际舞台上获奖。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无力、苍白的,内蒙古幅员辽阔,在这片少数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的土地上有无数未解之谜。内蒙古文化犹如一块大磁石,吸引着游客来品味、探险、解密。当人们看多了江南旖旎的风光后,他们更期待一种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视觉和心理审美,内蒙古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要。

一些海内外游客都普遍认为,是成吉思汗陵、昭君墓、马头琴、呼麦„„这些“文化特产”吸引他们到内蒙古一游。喝奶茶、吃手扒肉、听蒙古歌、看文化历史遗址成为游客对内蒙古一游的最大期待。

5结语

本文立足于内蒙古草原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营造整体文化氛围、建设大众文化产品、开发专项文化产品、提炼精髓文化、凝练文化形象五个层次的开发结构。本文不仅是对于草原旅游文化内涵内容与层次的系统构建, 不仅是草原旅游研究的深入与系统构建, 而且对草原旅游开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雪.坝上草地旅游业的效益及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大滩地区为例[J].中国沙漠,1994,14(4):86-91.

[2]卫智军,杨静,韩国栋.草原旅游对草地影响与管理[J].内蒙古草业,1999,3:24-27.

[3]任志远,宋保平,张红.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中国沙漠,2000,20(1):86-71.

[5]钟林生,牛亚菲,刘家明,等.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2):105-120.

[6][郝晓兰.锡林郭勒草原旅游开发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4:90-93.

[9] 甄芳洁,袁学文,陈建成.西乌珠穆沁旗草原生态旅游发展思路初探[J].河北林果研究,2004,19(2):144-148.

[10] 郝晓兰.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J].前沿,2002,10:145-147.

[11]董笑梅,徐静.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42-44.

[12]陈佐忠.略论我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四川草原,2004,2:42-45.

[13]马林.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4):65-71.

[14]郝晓兰.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6):112-117.

[15]刘敏,石学勇.体验经济与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5):128-131.

[16]周宇.内蒙古生态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财金学院学报,2004,1:103-104.

[17]王玉海.关于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6(2):3-7.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

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姓名:林富平班级:森资汉(

学号:2)班

日期:[1**********]34 年11月17日


相关内容

  • 探究旅游业对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内蒙古区域旅游形象优化与旅游经济发展 于相贤 (河套学院 经济管理系 内蒙古 巴彦淖尔市 015000) 作者简介:姓名:于相贤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1.7 民族:汉族 籍贯:内蒙古巴彦淖尔 学历职称:硕士研究生 讲师 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发展与战略.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20 ...

  • 内蒙古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 内蒙古考察学习心得体会(县委书记) 近日,考察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等几个城市.内蒙古的发展在全国排名在前十位,所以这次考察抱着一种认真学习的心态,侧重于了解.挖掘其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发展措施及发展速度.作为大兴安岭东部地区一名县级党委的主要领导,自己一直在思索全县的发展问题 ...

  • 内蒙古第9次党代会-胡春华报告
  •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富民强区 努力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 --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1月10日) 胡春华 胡春华同志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本报首席摄影记者 马建斌 摄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 ...

  • 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 学习时间 :2011年11月17日 2011年11月24日 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富民强区 努力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 --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1月10日) 胡春华同志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 ...

  • 胡春华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共产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富民强区 努力把内蒙古建 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 胡春华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年11月10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

  • 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会议提纲
  •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传达提纲 (2011年11月17日) 同志们: 2011年11月10日-13日,自治区召开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胡春华同志代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努力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工作报告,这次会议精神主要 ...

  • 内蒙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
  • <中国商贸> CHINA BUSINESS&TRADE Regional Economy 区域经济论坛 内蒙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文龙 摘 要:内蒙古是我国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增速最快的地区.但是,目前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而带来的诸多 ...

  • 蒙古族饮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策略
  •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第11卷第9期 蒙古族饮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策略探讨 □谢 楠 [摘 要]本文立足于内蒙古饮食文化的现状,系统论述了蒙古族饮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并通过建立饮食文化生态旅 游开发纵向结构层次图与完善各层次内容两个方面提出了开发对策. [关键词]旅游经济: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

  • 内蒙古旅游营销STP战略分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内蒙古旅游营销STP战略分析 作者:丁珂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3期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全国其他同类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须基于STP战略对内蒙古旅游市场进行分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