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说课稿

12课《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08级历史教育2班的梁霄,我是否荣幸在此献课。我献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秦王扫六合”。我从说课和授课两个环节接受大家的考察。接下来就是我的说课。我主要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秦王扫六合”位于新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和初一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成历史时空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探索、想象表演,在体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感悟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按照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本课的重难点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

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朝的统一是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开发南疆,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焚书坑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由于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初一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为了把历史事件和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深刻的印象,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把“焚书”、“坑儒”的场面用动画演示出来,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调动起来,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四、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采取的教法是

(1)教学方法:本课采用的是引导探究教学法。

(2)教学用具的运用: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历史,播放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和“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的影象资料。然后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思考历史,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探讨解决问题。

五、 学法指导

《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 习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根据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按照讲解——接受教学模式,依照导入——讲授——巩固——练习等环节,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安排

六、 教学程序

我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学习探究——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50页李白的诗歌,创设学习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学习探究。教师依次探讨下列问题:逐渐深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学生探究

1、秦的统一。首先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战国七雄,提问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然后引出秦国。再简单介绍一下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2、秦朝的建立。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老师一起梳理秦建立的基本情况。然后老师提问秦为什么能够统一,让同学们分组思考回答,老师最后总结。然后在提出问题秦朝建立的意义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讲解。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然学生看书归纳,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讲解。

第三环节:总结评价。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通过《秦王扫六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取的措施,也知道了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一直被“统一”问题困扰着,台湾这个游子至今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想象空间。

第四环节:知识延伸。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12课《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08级历史教育2班的梁霄,我是否荣幸在此献课。我献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秦王扫六合”。我从说课和授课两个环节接受大家的考察。接下来就是我的说课。我主要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秦王扫六合”位于新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和初一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成历史时空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探索、想象表演,在体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感悟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按照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本课的重难点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

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朝的统一是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开发南疆,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焚书坑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由于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初一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为了把历史事件和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深刻的印象,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把“焚书”、“坑儒”的场面用动画演示出来,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调动起来,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四、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我采取的教法是

(1)教学方法:本课采用的是引导探究教学法。

(2)教学用具的运用: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历史,播放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和“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的影象资料。然后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思考历史,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探讨解决问题。

五、 学法指导

《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 习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根据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按照讲解——接受教学模式,依照导入——讲授——巩固——练习等环节,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安排

六、 教学程序

我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学习探究——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50页李白的诗歌,创设学习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学习探究。教师依次探讨下列问题:逐渐深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学生探究

1、秦的统一。首先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战国七雄,提问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然后引出秦国。再简单介绍一下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2、秦朝的建立。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老师一起梳理秦建立的基本情况。然后老师提问秦为什么能够统一,让同学们分组思考回答,老师最后总结。然后在提出问题秦朝建立的意义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讲解。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然学生看书归纳,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讲解。

第三环节:总结评价。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通过《秦王扫六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取的措施,也知道了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一直被“统一”问题困扰着,台湾这个游子至今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想象空间。

第四环节:知识延伸。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相关内容

  • 将相和剧本
  • <将相和>剧本 第一幕 秦王送信 人物:秦王.秦国大臣 布景:舞台正中是秦王的宝座,大臣站在两侧 (赵王得了一件宝贝,叫和氏璧.这可是一件无价之宝啊,不料,这件事情马上被秦王 知道了.) 秦王:(撑着下巴,眼睛眯缝着)听说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我一定得弄过来!嗯······爱 卿,你去给 ...

  • "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附翻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 ...

  • 唐雎不辱使命全解
  • 唐雎不辱使命全解 [阅读要点] [语言卡片] 1.生字 雎(jū) 跣(xiǎn) 祲(jì 缟(gǎo) 傀(guī] n) 2.雅词 辱:辱没.辜负. 谕:明白. 加惠:给予恩惠. 错意:置意. 布衣:平民. 怫然:盛怒的样子.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士. 秦王色挠:秦王 ...

  • 关于"士"的材料 10下
  • 毛遂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 ...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
  •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2 主备人:王璐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3.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4.熟悉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 ...

  •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0
  •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知识点: 一.导入新课 ...

  •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
  • 2008年.2009年<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汇编 2008徐州市 (一)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 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 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 唐且不辱使命
  • 唐且不辱使命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配乐朗读课文. 二.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洁地复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4.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 ...

  • 荆轲刺秦王译文
  • 荆轲刺秦王译文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来同您讲了.现在假如空手 ...

  • 将相和课本剧
  • 将相和 课本剧 旁白: 蔺相如: 秦王: 廉颇: 赵王: 第一幕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人物:赵王.众大臣.蔺相如 [旁白: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大.一次,赵王得到一样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信给他,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王知道了急得不得了,立刻召集大臣来商量. ] 赵王(坐在自己的王座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