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所有制结构的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一句话表示出来:消灭私有制。”(《马恩全集》4卷480页)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都多次明确表述了社会主义通过国家政权对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进行剥夺,变为公有财产,由此把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把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自己的奋斗经济制度的目标,并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是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公有制作为我国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片面追求所有制结构上的单一模式,以为所有制“越大越公越好”。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都表明取消商品经济乃至彻底消灭非公有制经济,并没有使社会公正、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得到很好地实现。相反,长期以来实行的公有制的弊端逐渐地暴露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当时的条件下提出的一些设想的含义,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与各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将党的工作重心坚决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而调整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则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首要任务。综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的探索可以看出有三次大的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必要补充 1、调整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首先必须重新确立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⑴ 1981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必须实行适合于各种经济成分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⑵ 这些表述,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社会主义所有制方面的坚冰,不能不说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不能不说是所有制结构的一次重大变化,也是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在使经济战线拨乱反正中迈出的难能可贵的第一步。

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还从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高度,为今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调整,做出了科学的理论阐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必须实行适合于各种经济成分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1980年前后在农村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新型农村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是在农村社会主义所有制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同样,在国营企业中进行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也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的大胆尝试。

2、十二大报告把所有制改革作为发展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的说来还比较低,又很不平衡,在很长时期还需要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并存。” “在农村,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是主要经济形式。” “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⑶ 应该说,十二大的这一论述, 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五年来我国调整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丰富经验,提出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有益补充的调整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总体构想,对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专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中对有关所有制方面的决策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决不应以限制和排斥其他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为条件。” “当前要注意为城市和乡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条件,并给予法律保护。特别是在以劳务为主和适宜分散经营的经济活动中,个体经济应该大力发展。同时,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广泛发展全民、集体、个体经济相互之间灵活多样的合作经营和经济联合,有些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还可以租给或包给集体或劳动者个人经营。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前进的需要,决不是退回到建国初期那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尚未在城乡占绝对优势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决不会动摇而只会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⑷ 《决定》提出了“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的观点,认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经济之间可以实现合作经营,也是公有经济实现形式的有效方法,奠定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雏形,在原有所有制调整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同时对原来“国营经济”的表述改为“全民所有制经济”,表明中国共产党适应当时我国经济建设的新形势和经济领域的新变化,不失时机的加以政策上的引导和鼓励。1984年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农村经济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极大活跃了农村经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领域的生产建设事业都可以放手依靠集体来兴办。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不同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⑸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几年的实践,党的十三大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决定,我国的所有制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份,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它们发展。” “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不同的地区,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应当允许有所不同。” 报告还说,“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份。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必然同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受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影响。实践证明,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必须尽快制订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它们的合法利益,加强对它们的引导、监督和管理。” “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⑹ 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出发,哪种所有制形式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就当然应该采用哪种形式。这样以来,我们就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来面目:不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而是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

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人们可以通过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这种变革还必须在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下才能变成亿万群众参加的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

二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有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的标志是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在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我国市场化改革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党的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觉定,完成了更为辉煌的重大转变。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束缚,邓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方面也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党的十四大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基础上,阐明了所有制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政治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

的联合经营。”⑺ 十四大将国营经济改称为国有经济,更准确地反映了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性质。非公有制经济是当时人们常说的体制外经济,而十四大以后则开始被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所容纳。“十四大”确立了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只有不断调整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不断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再造一个良好的微观基础,才能顺利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探索创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提供了体制保证。

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针对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进一步指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就全国来说,公有制应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等方面。”⑻ 1995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会议还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终于冲破层层迷雾,沿着“抓大放小”的总体构想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出坚实的步子。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民营经济已不能满足在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的小打小闹,一批民营企业已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集团公司。

三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载入史册。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高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正如十五大报告中

所说:“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报告接着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出现了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⑼ 对此, 我们党郑重宣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 “基本经济制度”,这六个字的分量可以说是字字千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指导思想,就已从政策的范畴升华到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这样从基本经济制度上,保证了邓小平同志说的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许诺,就以基本经济制度的形式把这一调整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成果和经验载入史册,其必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和完善, 也必然决定和影响我国其它的一些具体经济制度和具体的管理体制。

比如说,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就决定着我们现阶段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既然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那么,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就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又比如说,既然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那么政府管理部门就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公”与“私”的界限,要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而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也面临着一个转轨任务,从计划经济下为国营经济服务而转变成为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服务。我们要逐步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的差异,运用多种经济手段,通过产业政策和资产重组,建一批跨地域跨所有制的集团公司。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宏观管理,保证各种经济成分在平等竞争中健康发展。

再比如说,既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对“抓大放小”这一搞活国有企业的战略措施就应该有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思想解放。只要有利于搞活整个国民经济,有利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我们就应该通过改组、改制、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样就不会因为姓“公”或姓“私”的争论延误我们改革的时机。才能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

2、十五大召开前时,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阶段,从某中意义上说,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与否,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十五大后,我国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战略性结构重组的步伐,克服了种种困难,基本上如期完成了“九五”计划的既定发展目标,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上,十六大报告开始吹响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号角:“根据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⑽

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首要任务。至此,我..

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深入到了制度层面,而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则又是重中之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任何国度、任何时候,基本经济制度始终是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的基础,而且它的状况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国经济中其他制度和机制的确立和完善。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只是确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无论在布局上还是在结构上还远未完善,具体表现在: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战线过长、布点过多、运行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包括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置权等)尚未真正建立;国有企业改革在某些方面还只是改了表面,改了形式,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有许多屏障,其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尚未理顺,价值和作用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等等。不难想像,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能是初步的、不成熟的,而欲使这种体制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初步到完善的转......变,改善基本经济制度就成为首要问题。但又不能急于求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应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求“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股份制的确是现代企业一种好的资本组织形式,利用它来“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⑾

继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其发展的环境,使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真正做到平等竞争,相互融合。为此必须:一方面,“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另一方面,完善产权制度,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产权制度是和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相联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把产权提到这样的高度,在过去党的正式文件中也是未曾有过的。完善产权制度,无论是对公有制经济还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利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协作,互相融合,取得双赢。

【参考资料】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5页, 人民出版社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页,人民

出版社1981年7月第一版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20-21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第579-580页,580页,人民出版社

(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31页

(7)(8)(9)(10)《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第157页,第286页,第426页,第670-67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11)《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

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所有制结构的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一句话表示出来:消灭私有制。”(《马恩全集》4卷480页)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都多次明确表述了社会主义通过国家政权对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进行剥夺,变为公有财产,由此把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把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自己的奋斗经济制度的目标,并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是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公有制作为我国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片面追求所有制结构上的单一模式,以为所有制“越大越公越好”。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都表明取消商品经济乃至彻底消灭非公有制经济,并没有使社会公正、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得到很好地实现。相反,长期以来实行的公有制的弊端逐渐地暴露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当时的条件下提出的一些设想的含义,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与各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将党的工作重心坚决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而调整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则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首要任务。综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的探索可以看出有三次大的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必要补充 1、调整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首先必须重新确立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⑴ 1981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必须实行适合于各种经济成分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⑵ 这些表述,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社会主义所有制方面的坚冰,不能不说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不能不说是所有制结构的一次重大变化,也是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在使经济战线拨乱反正中迈出的难能可贵的第一步。

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还从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高度,为今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调整,做出了科学的理论阐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必须实行适合于各种经济成分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在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1980年前后在农村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新型农村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是在农村社会主义所有制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同样,在国营企业中进行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也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的大胆尝试。

2、十二大报告把所有制改革作为发展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的说来还比较低,又很不平衡,在很长时期还需要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并存。” “在农村,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是主要经济形式。” “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⑶ 应该说,十二大的这一论述, 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五年来我国调整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丰富经验,提出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有益补充的调整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总体构想,对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专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中对有关所有制方面的决策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决不应以限制和排斥其他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为条件。” “当前要注意为城市和乡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条件,并给予法律保护。特别是在以劳务为主和适宜分散经营的经济活动中,个体经济应该大力发展。同时,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广泛发展全民、集体、个体经济相互之间灵活多样的合作经营和经济联合,有些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还可以租给或包给集体或劳动者个人经营。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前进的需要,决不是退回到建国初期那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尚未在城乡占绝对优势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决不会动摇而只会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⑷ 《决定》提出了“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的观点,认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经济之间可以实现合作经营,也是公有经济实现形式的有效方法,奠定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雏形,在原有所有制调整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同时对原来“国营经济”的表述改为“全民所有制经济”,表明中国共产党适应当时我国经济建设的新形势和经济领域的新变化,不失时机的加以政策上的引导和鼓励。1984年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农村经济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极大活跃了农村经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领域的生产建设事业都可以放手依靠集体来兴办。我国现在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不同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⑸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几年的实践,党的十三大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决定,我国的所有制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份,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它们发展。” “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不同的地区,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应当允许有所不同。” 报告还说,“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份。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必然同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受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影响。实践证明,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必须尽快制订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它们的合法利益,加强对它们的引导、监督和管理。” “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⑹ 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出发,哪种所有制形式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就当然应该采用哪种形式。这样以来,我们就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来面目:不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而是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

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人们可以通过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这种变革还必须在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下才能变成亿万群众参加的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

二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有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的标志是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在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我国市场化改革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党的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觉定,完成了更为辉煌的重大转变。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束缚,邓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方面也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党的十四大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基础上,阐明了所有制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政治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

的联合经营。”⑺ 十四大将国营经济改称为国有经济,更准确地反映了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性质。非公有制经济是当时人们常说的体制外经济,而十四大以后则开始被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所容纳。“十四大”确立了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只有不断调整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不断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再造一个良好的微观基础,才能顺利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探索创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提供了体制保证。

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针对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进一步指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就全国来说,公有制应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等方面。”⑻ 1995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会议还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终于冲破层层迷雾,沿着“抓大放小”的总体构想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出坚实的步子。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民营经济已不能满足在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的小打小闹,一批民营企业已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集团公司。

三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载入史册。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高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正如十五大报告中

所说:“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报告接着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出现了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⑼ 对此, 我们党郑重宣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 “基本经济制度”,这六个字的分量可以说是字字千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指导思想,就已从政策的范畴升华到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这样从基本经济制度上,保证了邓小平同志说的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许诺,就以基本经济制度的形式把这一调整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成果和经验载入史册,其必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和完善, 也必然决定和影响我国其它的一些具体经济制度和具体的管理体制。

比如说,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就决定着我们现阶段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既然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那么,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就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又比如说,既然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那么政府管理部门就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公”与“私”的界限,要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而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也面临着一个转轨任务,从计划经济下为国营经济服务而转变成为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服务。我们要逐步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的差异,运用多种经济手段,通过产业政策和资产重组,建一批跨地域跨所有制的集团公司。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宏观管理,保证各种经济成分在平等竞争中健康发展。

再比如说,既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对“抓大放小”这一搞活国有企业的战略措施就应该有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思想解放。只要有利于搞活整个国民经济,有利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我们就应该通过改组、改制、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样就不会因为姓“公”或姓“私”的争论延误我们改革的时机。才能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

2、十五大召开前时,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阶段,从某中意义上说,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与否,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十五大后,我国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战略性结构重组的步伐,克服了种种困难,基本上如期完成了“九五”计划的既定发展目标,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上,十六大报告开始吹响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号角:“根据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⑽

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首要任务。至此,我..

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深入到了制度层面,而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则又是重中之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任何国度、任何时候,基本经济制度始终是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的基础,而且它的状况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国经济中其他制度和机制的确立和完善。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只是确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无论在布局上还是在结构上还远未完善,具体表现在: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战线过长、布点过多、运行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包括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置权等)尚未真正建立;国有企业改革在某些方面还只是改了表面,改了形式,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有许多屏障,其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尚未理顺,价值和作用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等等。不难想像,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能是初步的、不成熟的,而欲使这种体制由不成熟到成熟、由初步到完善的转......变,改善基本经济制度就成为首要问题。但又不能急于求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应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求“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股份制的确是现代企业一种好的资本组织形式,利用它来“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⑾

继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其发展的环境,使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真正做到平等竞争,相互融合。为此必须:一方面,“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另一方面,完善产权制度,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产权制度是和基本经济制度紧密相联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把产权提到这样的高度,在过去党的正式文件中也是未曾有过的。完善产权制度,无论是对公有制经济还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利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协作,互相融合,取得双赢。

【参考资料】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5页, 人民出版社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页,人民

出版社1981年7月第一版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20-21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第579-580页,580页,人民出版社

(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第31页

(7)(8)(9)(10)《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第157页,第286页,第426页,第670-67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11)《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


相关内容

  • 公有制的建立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基石
  • [内容提要]对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地位的正确评价,不能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变化而加以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公有制和改革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国家发展优势形成进而取得发展奇迹的基石.公有制企业不辱使命,担当起实施国家发展战略载体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 ...

  • 高三历史必修2第一轮复习资料
  • 高三历史必修2第一轮复习资料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课标要求:] 1.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 义. 2. 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标解读:] 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 ...

  •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思想观念方面的新的变化及其意义
  •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思想观念方面的新的变化及其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进行和发展,在物质.经 济.文化都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使我明白了 在事物的两面性面前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充分地利用改革开 放为我们带来的机遇,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

  • 改革开放三十年庆城县党建工作巡礼
  • 改革开放三十年庆城县党建工作巡礼 田治江 王勇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三十年来,整个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庆城县同全国一样,各方面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十年前的那场改革,是从什么地方什么领域突破并逐步 ...

  • 再论现阶段我国的私营经济
  • 作者:卢嘉瑞 河北学刊 1999年07期 12年前,我曾在<江海学刊>(1986年第3 期)上发表了<试论现阶段我国的私营经济>一文.我在这篇论文中指出,私营经济是从小私有经济中羽化出来的一个新色层,其性质是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它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它的某种 ...

  • 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及特点
  • 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及特点[1]张神根 2011年06月03日11:15 摘要:80年代,农村改革率先突破,但也走过曲折的历程."文革"结束以后,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群策群力,从恢复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抓生产经营管理开始,迅速医治"文革&qu ...

  • 第18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 第18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课标要求]课标无要求 [学习方法]归纳法.联系实际法 [预习提纲]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1."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1976年10月粉碎_____________后,文革结束,中国在政治局面上出现了两年的_______________局面,_____ ...

  • 试论十八届三中全会若干重大理论和制度创新
  •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政府与市场关系.基本经济制度.城乡一体化发展.协商民主.反腐制度保障等重大理论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我国经 ...

  • 新中国经济
  •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背景:新中国建国初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 ②原因:A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B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C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③表现: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