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即信息"与庄子的技术观

  麦克卢汉的命题“媒介即信息”意味着一种为电子媒介所标志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它教导我们,其一,媒介的本质就是其后果;其二,此后果的发生方式是通过人的感觉;其三,如果说文学以感觉为务,那么媒介研究就应该成为文学研究。麦克卢汉读到了庄子“抱瓮出灌”的故事,但这则故事主要是支持他媒介研究的“后果范式”,而对于媒介后果的发生特点即整体性和感性的支持,虽不能说绝无,然毕竟十分稀薄,需要拐弯抹角的阐释。其实,庄子对于技术的整体性和感性有大量的直接的论述,惜麦克卢汉未能寓日。麦克卢汉后来遇到了老子,但仍然是飘忽的“神遇”,而未能彻底坐实于文本层面。麦克卢汉与道家,或扩大而言与中国文化的对话,需要我们的重新建构,在此建构中庶祈开拓出中国媒介生态学的未来。  [关键词]麦克卢汉;庄子;老子;媒介;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014-05  金惠敏(1961-),男,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化理论、文学理论和美学。(陕西西安 710062)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常生活理论与当代审美意识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0BZW010)阶段性成果。  初看本文命题,对麦克卢汉了解不多的人一定会感到穿越和搞笑:一个是电子媒介时代的西方理论家,一个是拒绝进入社会和交往的中国古代隐士,两人不仅时空上暌隔遥远,而且其理论似乎也南辕北辙。  但是,麦克卢汉对庄子确实情有独钟,在其两部最重要的著作《古登堡星汉》和《理解媒介》中,他都引用和评论了庄子“抱瓮出灌”的寓言。细读之下,这绝非偶然为之,不足为训;情况恰恰相反,在麦克卢汉以其命题“媒介即信息”所总领的媒介理论与庄子的技术观——“抱瓮出灌”所透露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之间存在着过去学界少有触及的深层的关联。此中有真意,只是需要耐心的发掘和磨洗。可以毫不虚妄地说,庄子文本所体现的道家哲学与文学精神构成了麦克卢汉思想的内核。麦克卢汉即使不承认这一点,他也会欣欣然引庄子以为同道的。本文意图揭开麦克卢汉与庄子的思想关联,期以丰富和更新对于麦克卢汉、庄子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于当今媒介技术及其文化后果的研究。  一、何谓“媒介即信息”?  我们首先需要厘清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真实意味,而后才能谈论它是否与庄子的技术观关联。但对于“何谓媒介即信息”的问题以及我们以为较简单的“何谓庄子的技术观”问题,既有研究都未能提供清晰、可信的论述和界说,我们仍需要自己的考察和探究。  作为麦克卢汉思想遗产的主要承继人,尼尔·波兹曼对于“媒介即信息”的解读或许可视为能够引导我们自由出入麦克卢汉迷宫的线团。波兹曼是这样说的:  每种工具都暗藏有意识形态偏向,就像是癖性,偏嗜于将世界建构成这样而非那样,将一物在价值上凌驾于另一物之上,放大某一感官、技能或态度而抑制其他。  这就是马歇尔·麦克卢汉那一著名格言“媒介即信息”的意思。……在手握榔头的人看来,任什么都像是钉子。……在端着相机的人看来,任什么都像是图像。在拥有计算机的人看来,任什么都像是数据。  不错,麦克卢汉不是将技术仅仅作为技术,而是认定作为技术的媒介就是一种认识论,一种“视角”(透视角度),即每一种技术或媒介都规定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认识方式。媒介本身即代表了一种世界观。但是,波兹曼的阐释未能讲清楚:“媒介即信息”究竟代表了怎样的“认识论”?怎样的“世界观”?而且一旦将媒介作为一种认识方式,我们便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麦克卢汉的理论世界,这最终将反过来修正甚至颠覆波兹曼的认识论阐释,即“媒介即信息”所属意和推荐的根本不是什么“视角主义”,恰恰相反,是“反视角主义”。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可以认为,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是对媒介技术的“整体性”思维,准确地说,一种“反视角主义”整体思维。区分开来,应包含如下内容:  第一,媒介即其后果。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可以用“后果范式”来概括。他并不忽视对各种媒介特征的研究,如他有“冷”媒介和“热”媒介之分,但其目的则是试图说明这种或那种媒介因其不同的特点而对社会构成不同的影响。他对媒介类型的最基本区分是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而具体到技术说,则有机械化与自动化或电子化的区分。如《古登堡星汉》研究了印刷媒介对于现代西方社会各个方面如民主进程、个性主义、民族主义、私人权利、行为方式、心理特征、时空意识、诗与音乐之分离的形成性作用,而电子媒介则是对印刷媒介及其后果的反拨,并在某种意义上恢复到口传媒介时代人的存在状态。  第二,置对媒介后果的观察于“统一场”论。麦克卢汉主要借自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的“统一场”概念,进一步从性质和方式上规定了其后果研究范式。统一场论的核心意思是:其一,在一个统一场中,各种要素的作用不是呈线性的、先后序列的,而是“即时的”和“同时的”;其二,这种相互作用的方式是有机的、神经性的;因而,其三,这种有机性和神经性可以用“感性”来表示。麦克卢汉对媒介技术的整体性思维,因而不是理性主义如黑格尔的“概念”的对世界的抽象和概括,而是感性整体性。理性主义永远不会像太阳那样“遍照”无遗,它终归是一种限制“视角”,外于事物本身。  麦克卢汉常以“听觉空间”来解释海森伯的“统一场”思想:“如果说视觉空间是一个有组织的连续体,属于统一和相互关联的那一类,那么耳朵的世界(正式的说法应为‘听觉空间’——引注)则是一个同时性关系的世界。”声音没有聚焦点,它能从四面八方向我们整个的身体涌来,耳朵的世界或日“听觉空间”于是就呈现为一个“球体的、断续的、非同质的、共鸣的和动态的”世界,即各种感觉在其中相互激荡的“统一场”。  第三,引入统一场论并突出媒介影响的感性特征,这实际上就是将“文学研究范式”引入媒介研究,或可以说,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就是一种文学研究。这不仅仅是说他乃文学中人,对世界文学库藏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而是说文学研究之奉感性为圭臬也成了他媒介研究的刻意追求。有学者指出:“文学是麦克卢汉的家园……他关于媒介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他所研究过的例如马拉美、兰波和其他法国象征主义者,以及詹姆斯·乔伊斯,当然还有艾略特、庞德等人的著作里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的。”而如果能够说,像麦克卢汉自己所断言的,这些作家,乔伊斯尤甚,“倾其毕生都在研究我们的感觉”,那么在这一意义上,人们也完全可以认为,“他将美学带给了传播研究”——“美学”(aesthetics),按其本意来说,就是“感性学”。麦克卢汉曾多次表示,其媒介研究基本上就是“实用乔伊斯”。

  麦克卢汉的命题“媒介即信息”意味着一种为电子媒介所标志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它教导我们,其一,媒介的本质就是其后果;其二,此后果的发生方式是通过人的感觉;其三,如果说文学以感觉为务,那么媒介研究就应该成为文学研究。麦克卢汉读到了庄子“抱瓮出灌”的故事,但这则故事主要是支持他媒介研究的“后果范式”,而对于媒介后果的发生特点即整体性和感性的支持,虽不能说绝无,然毕竟十分稀薄,需要拐弯抹角的阐释。其实,庄子对于技术的整体性和感性有大量的直接的论述,惜麦克卢汉未能寓日。麦克卢汉后来遇到了老子,但仍然是飘忽的“神遇”,而未能彻底坐实于文本层面。麦克卢汉与道家,或扩大而言与中国文化的对话,需要我们的重新建构,在此建构中庶祈开拓出中国媒介生态学的未来。  [关键词]麦克卢汉;庄子;老子;媒介;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014-05  金惠敏(1961-),男,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化理论、文学理论和美学。(陕西西安 710062)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常生活理论与当代审美意识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0BZW010)阶段性成果。  初看本文命题,对麦克卢汉了解不多的人一定会感到穿越和搞笑:一个是电子媒介时代的西方理论家,一个是拒绝进入社会和交往的中国古代隐士,两人不仅时空上暌隔遥远,而且其理论似乎也南辕北辙。  但是,麦克卢汉对庄子确实情有独钟,在其两部最重要的著作《古登堡星汉》和《理解媒介》中,他都引用和评论了庄子“抱瓮出灌”的寓言。细读之下,这绝非偶然为之,不足为训;情况恰恰相反,在麦克卢汉以其命题“媒介即信息”所总领的媒介理论与庄子的技术观——“抱瓮出灌”所透露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之间存在着过去学界少有触及的深层的关联。此中有真意,只是需要耐心的发掘和磨洗。可以毫不虚妄地说,庄子文本所体现的道家哲学与文学精神构成了麦克卢汉思想的内核。麦克卢汉即使不承认这一点,他也会欣欣然引庄子以为同道的。本文意图揭开麦克卢汉与庄子的思想关联,期以丰富和更新对于麦克卢汉、庄子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于当今媒介技术及其文化后果的研究。  一、何谓“媒介即信息”?  我们首先需要厘清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真实意味,而后才能谈论它是否与庄子的技术观关联。但对于“何谓媒介即信息”的问题以及我们以为较简单的“何谓庄子的技术观”问题,既有研究都未能提供清晰、可信的论述和界说,我们仍需要自己的考察和探究。  作为麦克卢汉思想遗产的主要承继人,尼尔·波兹曼对于“媒介即信息”的解读或许可视为能够引导我们自由出入麦克卢汉迷宫的线团。波兹曼是这样说的:  每种工具都暗藏有意识形态偏向,就像是癖性,偏嗜于将世界建构成这样而非那样,将一物在价值上凌驾于另一物之上,放大某一感官、技能或态度而抑制其他。  这就是马歇尔·麦克卢汉那一著名格言“媒介即信息”的意思。……在手握榔头的人看来,任什么都像是钉子。……在端着相机的人看来,任什么都像是图像。在拥有计算机的人看来,任什么都像是数据。  不错,麦克卢汉不是将技术仅仅作为技术,而是认定作为技术的媒介就是一种认识论,一种“视角”(透视角度),即每一种技术或媒介都规定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认识方式。媒介本身即代表了一种世界观。但是,波兹曼的阐释未能讲清楚:“媒介即信息”究竟代表了怎样的“认识论”?怎样的“世界观”?而且一旦将媒介作为一种认识方式,我们便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麦克卢汉的理论世界,这最终将反过来修正甚至颠覆波兹曼的认识论阐释,即“媒介即信息”所属意和推荐的根本不是什么“视角主义”,恰恰相反,是“反视角主义”。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可以认为,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是对媒介技术的“整体性”思维,准确地说,一种“反视角主义”整体思维。区分开来,应包含如下内容:  第一,媒介即其后果。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可以用“后果范式”来概括。他并不忽视对各种媒介特征的研究,如他有“冷”媒介和“热”媒介之分,但其目的则是试图说明这种或那种媒介因其不同的特点而对社会构成不同的影响。他对媒介类型的最基本区分是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而具体到技术说,则有机械化与自动化或电子化的区分。如《古登堡星汉》研究了印刷媒介对于现代西方社会各个方面如民主进程、个性主义、民族主义、私人权利、行为方式、心理特征、时空意识、诗与音乐之分离的形成性作用,而电子媒介则是对印刷媒介及其后果的反拨,并在某种意义上恢复到口传媒介时代人的存在状态。  第二,置对媒介后果的观察于“统一场”论。麦克卢汉主要借自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的“统一场”概念,进一步从性质和方式上规定了其后果研究范式。统一场论的核心意思是:其一,在一个统一场中,各种要素的作用不是呈线性的、先后序列的,而是“即时的”和“同时的”;其二,这种相互作用的方式是有机的、神经性的;因而,其三,这种有机性和神经性可以用“感性”来表示。麦克卢汉对媒介技术的整体性思维,因而不是理性主义如黑格尔的“概念”的对世界的抽象和概括,而是感性整体性。理性主义永远不会像太阳那样“遍照”无遗,它终归是一种限制“视角”,外于事物本身。  麦克卢汉常以“听觉空间”来解释海森伯的“统一场”思想:“如果说视觉空间是一个有组织的连续体,属于统一和相互关联的那一类,那么耳朵的世界(正式的说法应为‘听觉空间’——引注)则是一个同时性关系的世界。”声音没有聚焦点,它能从四面八方向我们整个的身体涌来,耳朵的世界或日“听觉空间”于是就呈现为一个“球体的、断续的、非同质的、共鸣的和动态的”世界,即各种感觉在其中相互激荡的“统一场”。  第三,引入统一场论并突出媒介影响的感性特征,这实际上就是将“文学研究范式”引入媒介研究,或可以说,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就是一种文学研究。这不仅仅是说他乃文学中人,对世界文学库藏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而是说文学研究之奉感性为圭臬也成了他媒介研究的刻意追求。有学者指出:“文学是麦克卢汉的家园……他关于媒介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他所研究过的例如马拉美、兰波和其他法国象征主义者,以及詹姆斯·乔伊斯,当然还有艾略特、庞德等人的著作里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的。”而如果能够说,像麦克卢汉自己所断言的,这些作家,乔伊斯尤甚,“倾其毕生都在研究我们的感觉”,那么在这一意义上,人们也完全可以认为,“他将美学带给了传播研究”——“美学”(aesthetics),按其本意来说,就是“感性学”。麦克卢汉曾多次表示,其媒介研究基本上就是“实用乔伊斯”。


相关内容

  • 尔雅通识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2015(下)
  •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一)已完成 1 以下()不属于清华大学四大导师. ∙ ∙ ∙ ∙ A.梁启超 B.赵元任 C.陈寅恪 D.陈独秀 我的答案:D 2 知识分子自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下()不具备这一文化意义. ∙ ∙ ∙ ∙ A.王国维 B.傅雷 C.老舍 D.梁漱溟 我的答案:D 3 ...

  • 中国艺术美学与新媒体艺术全息性审美的关系_于瑶
  • 本文摘自投稿吧http://www.tougao8.com 中国艺术美学与新媒体艺术全息性审美的关系 于 瑶 龙岩364012) (龙岩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摘 要]新媒体艺术在建立的过程中具有审美体验的综合性.交互性.审美情景的虚拟性等全息性 审美特征,这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的"天 ...

  • 庄子散文的形象体系
  • 欢迎您来到老庄文化书院! 让我们一起携手学习古今经典文化 弘扬诸域灿烂精神! 请加公众微信号:laozhuangwenhua (或老庄文化书院) 或加个人微信号:zhuangyoutianxia("壮游天下"缩写) 庄子散文所包含的深邃的哲学思想,不是以直接的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 ...

  • 庄子心得(1)
  • <庄子心得>读后感 俗话说,拿得起还要放得下,庄子是教我们"放得下"的学问,教我们放下心灵的包袱,教我们有一个平衡的心态,教我们快乐的学问,教我们享受"精神生活富足"的快乐.教我们方法论的学问,教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办事游刃有余.教我们与自然和谐,走 ...

  • 新!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中文系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1.这些题目只是选题参考,最终的论文题目有待同学们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2.希望同学们在选题时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同学选题雷同,如果出现雷同情况,选题结果公布后,涉及雷同选题的同学要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及时变更选题;3.各班由学习委员负责,在选题公布的一周 ...

  • 先秦名学研究
  • 内容简介 本书共七章,包括导论."正名"与"制名"."综核名实"."无名"."以名举实"."近代先秦名学研究的反思"等内容. 目录 目录 逻辑与文化(代序言) 崔清田 第一章 导论 ...

  • 议语文教学与多媒体
  • 摘 要: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影响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实践操作,以及和其他老师的相互交流中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并针对这些误区,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 多媒体:误区:改进 在新课 ...

  • 道论之下_庄子的自然观与语言观
  • 第25卷第8期2009年8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 Q I U TE ACHERS COLLEGE Vol . 25 No . 8 August . 2009 道论之下:庄子的自然观与语言观 靳 瑞 (河南省社科院, 河南) 摘 要:, .在发掘道性的过 程中, , .走 ...

  • 意境_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_薛富兴
  • 意境: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 薛富兴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将意境明确地界定为关于中华民族古典艺术审美理想的范畴,并以此为核心具体考察了意境的历史演变.哲学内涵和空间结构.本文力图将范畴研究与具体的门类艺术研究结合起来,深入分析存在于诗歌.绘画和书法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古典艺术中的意境的共有结构原型及其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