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共七章,包括导论、“正名”与“制名”、“综核名实”、“无名”、“以名举实”、“近代先秦名学研究的反思”等内容。

目录

目录

逻辑与文化(代序言) 崔清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先秦名学的研究对象

一、“名学”的基本含义

二、“名”的基本含义

三、先秦诸子对“名”的界说

四、先秦名学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先秦名学产生的背景

一、“诸侯异政”的社会政治背景

二、作为社会剧变表现的“名实相怨”的直接刺激

三、“正名百物”思想传统的扩展

四、言谈辩说的现实需要

第三节 先秦名学研究的方法

一、文化背景分析的方法

二、文化形态分析的方法

三、参验比较的方法

四、文本问题与解释的方法

第二章 “正名”与“制名”――孔子、孟子与荀子的名学思想

第一节 孔子“正名”的名学思想

一、孔子“正名”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正名”以“正政”

三、孔子“正名”论的名学意义及其影响

第二节 孟子的名学思想

一、孟子名学思想产生的社会与政治背景

二、孟子对孔子“正名”学说的修正与补充

第三节 荀子论“制名以指实”

一、“法礼”、“足礼”并为之“制名”的荀子

二、“制名以指实”――“制名”的目的

三、“所缘以同异”――“制名”的基础

四、“制名之枢要”――“制名”的原则

五、表于“礼法”的“正名”法则

六、对“名实相乱”的“三惑”的批判

七、对诸子名学思想的“解蔽”

第三章 “综核名实”――韩非的名学思想

第一节 韩非名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综核名实”的名实观

一、“名”与“实”的多重意义

二、“君操其名,臣效其形”

第三节 “综核名实”的检验原则

第四节 对“名不称实”的分析

一、“有名无实”

二、“不合参验”

三、“不当名”

四、“名不称实”

五、“流行之辞”

第四章 “无名”――《老子》、庄子的名学思想

第一节 《老子》“无名”的名学思想

一、《老子》其书

二、《老子》论名

三、《老子》论“无名”

第二节 庄子的“无名”论

一、主“无为”、“无名”的庄子

二、庄子论“名”

三、庄子论“无名”

四、老庄“无名”论的名学意义和影响

第五章 “形名相应”、“历物之意”与“夫名实谓”――宋?、尹文、惠施、公孙龙的名学思想

第一节 宋?、尹文“形名相应”的名学思想

一、宋?、尹文与稷下学派

二、宋尹形名关系论的思想基础

三、形名相应的名实观

四、宋尹“正形名”、“定名分”的正名思想

五、宋尹“形名相应”思想的名学意义和影响

第二节 惠施“历物”的名学思想

一、惠施的思想特征

二、惠施“历物十事”的名学意义

三、惠施名学思想的影响

一、公孙龙名学主张的思想根源

第三节 公孙龙“唯谓”的名学思想

二、公孙龙“唯谓”的名实关系论

三、公孙龙“唯谓”之论的具体说明

四、“正举”与“狂举”

第六章 “以名举实”――墨子及其后学的名学思想

第一节 墨子“察实”“分物”而后“有名”的名实关系论

一、“背周道”而“非儒”的墨子

二、“察实”“分物”而“有名”的名实观

三、墨子名实观的名学意义及其影响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以名举实”论

一、“察名实之理”的后期墨家

二、“以名举实”的名实观

三、“谓”的原则与“合”的要求

四、后期墨家论“名”的类型

五、“正名”与“狂举”

第七章 近代先秦名学研究的反思

一、近代先秦名学研究:中西文化直接对接的开始

二、近代先秦名学研究的媒介作用――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重要工具

三、近代先秦名学研究的文化意义

四、方法与体系的重建: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直接结果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简介

本书共七章,包括导论、“正名”与“制名”、“综核名实”、“无名”、“以名举实”、“近代先秦名学研究的反思”等内容。

目录

目录

逻辑与文化(代序言) 崔清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先秦名学的研究对象

一、“名学”的基本含义

二、“名”的基本含义

三、先秦诸子对“名”的界说

四、先秦名学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先秦名学产生的背景

一、“诸侯异政”的社会政治背景

二、作为社会剧变表现的“名实相怨”的直接刺激

三、“正名百物”思想传统的扩展

四、言谈辩说的现实需要

第三节 先秦名学研究的方法

一、文化背景分析的方法

二、文化形态分析的方法

三、参验比较的方法

四、文本问题与解释的方法

第二章 “正名”与“制名”――孔子、孟子与荀子的名学思想

第一节 孔子“正名”的名学思想

一、孔子“正名”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正名”以“正政”

三、孔子“正名”论的名学意义及其影响

第二节 孟子的名学思想

一、孟子名学思想产生的社会与政治背景

二、孟子对孔子“正名”学说的修正与补充

第三节 荀子论“制名以指实”

一、“法礼”、“足礼”并为之“制名”的荀子

二、“制名以指实”――“制名”的目的

三、“所缘以同异”――“制名”的基础

四、“制名之枢要”――“制名”的原则

五、表于“礼法”的“正名”法则

六、对“名实相乱”的“三惑”的批判

七、对诸子名学思想的“解蔽”

第三章 “综核名实”――韩非的名学思想

第一节 韩非名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综核名实”的名实观

一、“名”与“实”的多重意义

二、“君操其名,臣效其形”

第三节 “综核名实”的检验原则

第四节 对“名不称实”的分析

一、“有名无实”

二、“不合参验”

三、“不当名”

四、“名不称实”

五、“流行之辞”

第四章 “无名”――《老子》、庄子的名学思想

第一节 《老子》“无名”的名学思想

一、《老子》其书

二、《老子》论名

三、《老子》论“无名”

第二节 庄子的“无名”论

一、主“无为”、“无名”的庄子

二、庄子论“名”

三、庄子论“无名”

四、老庄“无名”论的名学意义和影响

第五章 “形名相应”、“历物之意”与“夫名实谓”――宋?、尹文、惠施、公孙龙的名学思想

第一节 宋?、尹文“形名相应”的名学思想

一、宋?、尹文与稷下学派

二、宋尹形名关系论的思想基础

三、形名相应的名实观

四、宋尹“正形名”、“定名分”的正名思想

五、宋尹“形名相应”思想的名学意义和影响

第二节 惠施“历物”的名学思想

一、惠施的思想特征

二、惠施“历物十事”的名学意义

三、惠施名学思想的影响

一、公孙龙名学主张的思想根源

第三节 公孙龙“唯谓”的名学思想

二、公孙龙“唯谓”的名实关系论

三、公孙龙“唯谓”之论的具体说明

四、“正举”与“狂举”

第六章 “以名举实”――墨子及其后学的名学思想

第一节 墨子“察实”“分物”而后“有名”的名实关系论

一、“背周道”而“非儒”的墨子

二、“察实”“分物”而“有名”的名实观

三、墨子名实观的名学意义及其影响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以名举实”论

一、“察名实之理”的后期墨家

二、“以名举实”的名实观

三、“谓”的原则与“合”的要求

四、后期墨家论“名”的类型

五、“正名”与“狂举”

第七章 近代先秦名学研究的反思

一、近代先秦名学研究:中西文化直接对接的开始

二、近代先秦名学研究的媒介作用――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重要工具

三、近代先秦名学研究的文化意义

四、方法与体系的重建: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直接结果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相关内容

  • 逻辑与文化
  • 作者:郭桥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03期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15)01-0120-10 中国逻辑研究中文化范式的明确提出,开始于崔清田教授,发展于鞠实儿教授.这一范式,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逻辑研究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种研究思路和 ...

  • 童大焕 :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基因缺陷
  • 陈文茜说对大陆知识分子总体的见识和视野蛮失望的.李方建议她多接触大陆的企业家,知识分子缺乏实操的历练,更多只能以姿态示人. 吾深有同感,当代中国大陆知识分子,以真知悬壶济世者少,以姿态高调示人者众.先天的基因有缺陷,后天的给养更不足. 中国知识分子以及由此奠定的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先天基因缺陷,从先秦诸 ...

  •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全五卷)
  • [资源类别] 转贴 [书籍名]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全五卷) [残缺情况]全五卷無缺頁 [清晰度]:清晰 [作者]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共220MB [下载链接] 文件名 考古卷.pdf 下载地址 httpww ...

  • 先秦儒家与法家的功利思想比较
  • 2011年06月02日 22:07 来源:中国学术研究 作者:孔凡洪 字号:T|T 273人参与22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儒家与法家的功利思想,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通过详尽的对比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签意义. 本文摘自<中国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 ...

  • [劝学]公开课教案
  • <劝学>公开课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 ...

  • 以符号学析公孙龙子的[指物论]
  • 作者:朱前鸿 学术研究 1997年02期 "公孙龙子对于先秦名辩,颇多贡献",[①]"他终竟建立了纯逻辑的正名实理论",[②]但长时间来,人们对<公孙龙子>的发掘不够深刻,尤其对<指物论>的演绎显得更为突出.<指物论>&qu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 欣赏辉煌,激园林之"爱"--课文2-4自然段片断实录 师: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去看一看,来欣赏它那往日的风采.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至4自然段.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交流内心的感受 师:请各小组的"小导游"来给大家介绍圆明园昔日的 ...

  • [关于中国姓氏文化渊源的研究]
  • <关于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的研究> 研究报告 选题的理由: 姓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是打通古今文化的最好载体,他是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赵钱孙 ...

  • 儒家之"名"的三重内涵
  • 作者:苟东锋 哲学研究 2013年11期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之所以成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开山之作,从他后来所作的概述中可以找到原因:"我这本书的特别立场是要抓住每一位哲人或每一个学派的'名学方法'(逻辑方法,即知识思考的方法),认为这是哲学史的中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