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言文阅读测试

小古文阅读测试

班级 姓名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

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 ), “诣”的意思是 ;为设果( ),是 为 设果;儿应( )声答曰( )。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 ”是说杨氏子 从文中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 是 的知音,

从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 惟: 援: 俱: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 通国

之善弈者也意思是 ,惟弈秋之为听是指 :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 ;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 及日中 孰 为汝 多知 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 )孰为读( )。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 射大地中午太阳 射

大地

五、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

它是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 的精神。

六、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 原因是(文中原话)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七、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 邓林是指

2、夸父追日象征着

八、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

“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 度: 遂: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 故事,告诫我们做事

九、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

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

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

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短: 更读音( ): 不肖读音( ):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修辞手法,我知道

成语( )的意思是

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2、这两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的人。

十、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

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

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 ): 誉: 其矛:

其人:

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十一、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

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往——去,到„„去。

6.槁(gǎ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

十二、《为学》 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

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

鄙之僧哉?

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使用了 、 修辞手法。“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句子的意思是

2、作者讲述了 的故事,告诉人

们做事、求学问只要 就 的道理。

十三、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

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读故事我知道女娲以 补天,我觉得女娲是

的人。

十四、陶侃惜谷《晋书》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

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家给人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 ②执而鞭之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一狼洞其中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 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

十五、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

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

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

杨子之竖追之 之: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六、鲁人织屦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

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

指穿鞋。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或谓之曰 (2)以

子之长

2、翻译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七、

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

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

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③诸官。医人曰: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①媒:介绍,夸耀。②屣(xǐ):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

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延吾治 (2)一人信焉 (3)乃索板二片

2、翻译下列句子。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十八、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

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

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

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

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十九、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

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hé何)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你)所知

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我垣(yuán城墙)

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里子》)

1.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①“其子患之”的“之”是指 ②“有鼠之祸”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二十、颜回好学

回①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②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③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 ②

鲁哀公:鲁国国君。 ③迁:转移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

⑴发尽白,蚤死。 ⑵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孔子哭之恸 ⑵门人益亲

⑶弟子孰为好学 ⑷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4、 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二十一、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

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

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

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请于关尹子( ) 退而习之( )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

二、解释下列句子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三、想想你从课文中领悟出了什么道理,结合你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有条理

地写下来。

二十二、掩耳盗钟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

也,遽掩其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欲负而走( ) (2)有得钟者( ) (3)以椎毁之( )

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当“钟况然有音”时,得钟者的心里一定会想:

4、这篇文章中塑造的得钟人具有 的特点。

二十三、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①,乃复进。其母知其言宣也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③,以此戒

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言宣矣。

注释:①辍(chuò)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 ②喧(xuān):遗忘。

③裂:割断。

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其母方织(正在) B、孟子辍然中止(„„的样子) C、其母引刀裂其织

(拿来) D、以此戒之(戒备)

2、下面“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3分 A、呼而问之 B、以此

戒之 C、自是之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如何评价“孟母戒

子”这件事?4分

小古文阅读测试

班级 姓名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

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 ), “诣”的意思是 ;为设果( ),是 为 设果;儿应( )声答曰( )。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 ”是说杨氏子 从文中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

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

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 是 的知音,

从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 惟: 援: 俱: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 通国

之善弈者也意思是 ,惟弈秋之为听是指 :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 ;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 及日中 孰 为汝 多知 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 )孰为读( )。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 射大地中午太阳 射

大地

五、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

它是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 的精神。

六、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 原因是(文中原话)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七、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 邓林是指

2、夸父追日象征着

八、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

“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 度: 遂: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 故事,告诫我们做事

九、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

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

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

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短: 更读音( ): 不肖读音( ):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修辞手法,我知道

成语( )的意思是

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2、这两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的人。

十、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

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

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 ): 誉: 其矛:

其人:

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十一、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

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往——去,到„„去。

6.槁(gǎ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

十二、《为学》 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

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

鄙之僧哉?

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使用了 、 修辞手法。“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句子的意思是

2、作者讲述了 的故事,告诉人

们做事、求学问只要 就 的道理。

十三、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

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读故事我知道女娲以 补天,我觉得女娲是

的人。

十四、陶侃惜谷《晋书》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

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家给人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 ②执而鞭之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一狼洞其中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 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

十五、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

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

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

杨子之竖追之 之: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六、鲁人织屦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

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

指穿鞋。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或谓之曰 (2)以

子之长

2、翻译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十七、

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

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

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③诸官。医人曰: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①媒:介绍,夸耀。②屣(xǐ):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

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延吾治 (2)一人信焉 (3)乃索板二片

2、翻译下列句子。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十八、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

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

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

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

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十九、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

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hé何)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你)所知

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我垣(yuán城墙)

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里子》)

1.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①“其子患之”的“之”是指 ②“有鼠之祸”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二十、颜回好学

回①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②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③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 ②

鲁哀公:鲁国国君。 ③迁:转移

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

⑴发尽白,蚤死。 ⑵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孔子哭之恸 ⑵门人益亲

⑶弟子孰为好学 ⑷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4、 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二十一、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

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

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

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请于关尹子( ) 退而习之( )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

二、解释下列句子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三、想想你从课文中领悟出了什么道理,结合你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有条理

地写下来。

二十二、掩耳盗钟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

也,遽掩其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欲负而走( ) (2)有得钟者( ) (3)以椎毁之( )

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当“钟况然有音”时,得钟者的心里一定会想:

4、这篇文章中塑造的得钟人具有 的特点。

二十三、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①,乃复进。其母知其言宣也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③,以此戒

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言宣矣。

注释:①辍(chuò)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 ②喧(xuān):遗忘。

③裂:割断。

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其母方织(正在) B、孟子辍然中止(„„的样子) C、其母引刀裂其织

(拿来) D、以此戒之(戒备)

2、下面“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3分 A、呼而问之 B、以此

戒之 C、自是之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如何评价“孟母戒

子”这件事?4分


相关内容

  • 2013北京中考考试说明
  • 今年中考<考试说明>本周发布,物理试卷结构略有调整,语文文言文阅读篇目增加<祖逖>,各科目统一将"题型示例"调整为"参考样题". 今年的<考试说明>总体稳定,局部有调整. 化学:<考试说明>依据新颁布的<义 ...

  • 2013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2013 3) 学校:双桥中学 教师:张燕 许洪丽 学生现状分析 升入初三后,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但还有小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初三中考任务的加重,原来基础差的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明显跟不上,再加之学习能力本来有限,整体上感觉复习会很吃力.好在,他们现在有明 ...

  •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活动计划
  • 一、本期教学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不断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习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夯实“双基”,强化写作指导,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 ...

  • 小学生期末复习寄语
  • 一、全面阅读、系统归纳语文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每当期末统考来临之际,如何做好语文复习,使学生考出最佳成绩,是老师、学生,乃至家长忧虑的话题。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复习好语文课呢? 我认为:做好语文复习指导必须突出以下五个环节。 就要让他们进行广泛地阅读,并有条理 ...

  • 八年级语文三峡测试题4
  • 26 三峡·同步训练 1.填空题 ①本文出自________时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________写的<________> ②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略无 襄陵 素湍 良多趣味 沿溯 属引 自非 ...

  • 对口高职语文考试大纲(2014)
  • 四川省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大纲 语文 (2014年版) 一.考试性质 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是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四川省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学科考试大纲,是按照教育部2009年1月颁发的< ...

  •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
  • <赤壁赋>是传统篇目,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名作,也是中国古代文赋的集大成之作,以此文为主构成的赤壁系列是苏轼人生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转折点.2000年修订的高中语文教材把它安排在第三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要求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散文,鉴赏要求落在诵读.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课文景 ...

  • 高二语文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
  • 高二语文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 ...

  • 2012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 2012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更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现将复习计划拟定如下: 一.新课结束和开始复习时间 三月中旬结束新课开始复习. 二.指导 ...

  • 2014年中考语文备考计划
  • 2014年中考语文备考计划 为切实做好2014年中考备考工作,使我校中考备考工作更有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我们经过集体备课,根据我校实际,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考纲为导向,在深入研究命题的思路.原则.内容.题型以及学生实际的基础上,从内容到方法,体现正确的复习方向,并在复习的内容.学习的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