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课后习题答案2015年修订版本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1)科学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重要意义: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枝柱;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是: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一是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二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准备。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1)其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其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3)其历史地位:一是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是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是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1)其科学内涵: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其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3)其历史地位: 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其次,它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理论意义)。社会主义需要 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来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再次,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实践意义)。实现中国梦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邓小平理论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经济支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发展观能使中国持续富强、人民持续

幸福和中华民族持续复兴。

5.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因为: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一是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二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一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二是做到实事求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取得胜利,反之,就遭到失败。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答:〔1〕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一是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二是革命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三是革命领导阶级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四是革命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前途是实现社会主义。 〔2〕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首先,其地位: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其次,其原因:一是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二是由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彻底、分布集中和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三大特点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再次,实现途径是:一是率领被领导者与共同敌人作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给被领导者以物质利益;三是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四是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五是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六是加强党的建设。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其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其政体是采用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2〕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答:〔1〕必然性: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一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外无独立;不能以合法形式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必须长期坚持的主要形式;二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绝大多数,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积极性,完 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此,革命必须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三是敌人长期盘踞大城市,农村是其薄弱环节。

〔2〕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一是它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二是它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三是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1〕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3〕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4〕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1)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通过共产党)、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这个政权既不同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也不同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由于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因素。

(3)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1)其含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其实质:是逐渐改变生产关系,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3)其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三改”之间的关系。 (4)其特点是:一是它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二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三是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5)其理论依据: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列宁的过渡时期的理论;三是毛泽东的过渡时期的理论。

3.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进行和平改造。 4.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1)历史意义:第一,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六个转变〕:一是社会上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转变〕;二是主权上由半殖民地国家转变为独立主权国家〔主权状况转变〕;三是政治上由四分五裂转变为大陆统一〔统一状况转变〕;四是权利上由人民无权转变为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转变〕;五是经济上由经济文化落后转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答:(1)概念的提出:十八大以后不久,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形成。“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3)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4)提出的现实依据:一是制度基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是物质基

础: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三是主观条件:更自信、更有能力。 (5)“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首先,其思想内涵:一是国家富强:综合国力增强、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二是民族振兴: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民族文化影响、改变世界,中华民族领先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是人民幸福:人民权利更加保障,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共享梦想成真、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其次,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二是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6)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一是“中国梦” 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威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二是“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三能推动中国发展,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7)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一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二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三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2〕改革的客观必然性:a. 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解决社会主义 基本矛盾的方式;b.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c.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题中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唯一方式;d. 改革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文革后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的;e. 改革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其主要矛盾不具有对抗性质,因此,只能用改革,不能用革命的方法解决。

〔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一是二者都能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其功能相同;二是二者都会引起社会变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其结果相同;三是它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是第二次革命。

〔5〕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是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具体的体制,通过改革和完善具体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二是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振兴中华民族等。 2.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答:〔1〕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一是 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二是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三是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2〕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 首先,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智力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其任务:一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五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六是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

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 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答:〔1〕原因是方向问题至关重要。一是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其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2〕实践证明,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十分重要。

〔3〕有效措施:首先,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一是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是要全面改革。

4.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1〕三者的关系: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三者不可分。

〔2〕正确处理的方法: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 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答:(1)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际形势来看:一是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家之间的依存度加大;二是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新变化;

从国内形势来看:一是我国更加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2)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一是秉持互利共赢的时代理念;二是实行多元平衡的战略;三是坚持安全高效的原则。 (3)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优势。

(4)按照十八大的新要求,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1)理论意义:一是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二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们由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三是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理论。

(2)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 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是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坚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着我们不断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伟大力量。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的深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科学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认识的深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四是176-177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1〕理论上的创新:它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公有制经济)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多种经济成分)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实践上的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3〕结论: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4)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1)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 会主义荣辱观。

(2)相互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三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它们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答:(1)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一是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既是我们认识到社会总是在和谐――不和谐――再和谐――再不和谐的链条中发展的,又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使我们由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建设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

设,又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一是使我们由过去的注重发展巩固执政地位转变为现在的既注重发展、又注重协调矛盾巩固执政地位;二是由执政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发展为执政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扩大了执政为民中人民的范围,升华了执政为民的理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 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7、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答:(1)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条件(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的全过程:一要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二要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三要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四要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是环保部门要在生 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为此,政治领域: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经济领域: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社会领域: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1)科学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重要意义: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枝柱;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是: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一是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二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准备。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1)其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其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3)其历史地位:一是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是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是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1)其科学内涵: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其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3)其历史地位: 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其次,它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理论意义)。社会主义需要 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来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再次,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实践意义)。实现中国梦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邓小平理论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经济支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发展观能使中国持续富强、人民持续

幸福和中华民族持续复兴。

5.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因为: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一是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二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一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二是做到实事求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取得胜利,反之,就遭到失败。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答:〔1〕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一是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二是革命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三是革命领导阶级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四是革命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前途是实现社会主义。 〔2〕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首先,其地位: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其次,其原因:一是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二是由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彻底、分布集中和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三大特点决定的。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再次,实现途径是:一是率领被领导者与共同敌人作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给被领导者以物质利益;三是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四是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五是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六是加强党的建设。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其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其政体是采用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2〕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答:〔1〕必然性: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一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外无独立;不能以合法形式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必须长期坚持的主要形式;二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绝大多数,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积极性,完 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此,革命必须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三是敌人长期盘踞大城市,农村是其薄弱环节。

〔2〕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一是它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二是它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三是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1〕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3〕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4〕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1)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通过共产党)、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这个政权既不同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也不同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由于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因素。

(3)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1)其含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其实质:是逐渐改变生产关系,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3)其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其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三改”之间的关系。 (4)其特点是:一是它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二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三是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5)其理论依据: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列宁的过渡时期的理论;三是毛泽东的过渡时期的理论。

3.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进行和平改造。 4.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1)历史意义:第一,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六个转变〕:一是社会上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转变〕;二是主权上由半殖民地国家转变为独立主权国家〔主权状况转变〕;三是政治上由四分五裂转变为大陆统一〔统一状况转变〕;四是权利上由人民无权转变为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转变〕;五是经济上由经济文化落后转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答:(1)概念的提出:十八大以后不久,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形成。“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3)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4)提出的现实依据:一是制度基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是物质基

础: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三是主观条件:更自信、更有能力。 (5)“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首先,其思想内涵:一是国家富强:综合国力增强、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二是民族振兴: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民族文化影响、改变世界,中华民族领先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是人民幸福:人民权利更加保障,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共享梦想成真、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其次,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二是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6)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一是“中国梦” 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威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二是“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三能推动中国发展,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7)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一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二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三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2〕改革的客观必然性:a. 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解决社会主义 基本矛盾的方式;b.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c.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题中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唯一方式;d. 改革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文革后面临的严峻形势决定的;e. 改革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其主要矛盾不具有对抗性质,因此,只能用改革,不能用革命的方法解决。

〔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一是二者都能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其功能相同;二是二者都会引起社会变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其结果相同;三是它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是第二次革命。

〔5〕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是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具体的体制,通过改革和完善具体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二是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振兴中华民族等。 2.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答:〔1〕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一是 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二是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三是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2〕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 首先,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智力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其任务:一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五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六是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

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 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答:〔1〕原因是方向问题至关重要。一是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其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2〕实践证明,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十分重要。

〔3〕有效措施:首先,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一是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三是要全面改革。

4.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1〕三者的关系: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三者不可分。

〔2〕正确处理的方法: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 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答:(1)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际形势来看:一是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家之间的依存度加大;二是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新变化;

从国内形势来看:一是我国更加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二是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2)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一是秉持互利共赢的时代理念;二是实行多元平衡的战略;三是坚持安全高效的原则。 (3)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优势。

(4)按照十八大的新要求,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1)理论意义:一是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二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们由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三是丰富和发展了执政党建设理论。

(2)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 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是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坚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着我们不断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伟大力量。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的深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科学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认识的深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四是176-177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1〕理论上的创新:它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公有制经济)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多种经济成分)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实践上的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3〕结论: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4)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1)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 会主义荣辱观。

(2)相互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三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它们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答:(1)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

一是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既是我们认识到社会总是在和谐――不和谐――再和谐――再不和谐的链条中发展的,又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使我们由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建设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

设,又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一是使我们由过去的注重发展巩固执政地位转变为现在的既注重发展、又注重协调矛盾巩固执政地位;二是由执政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发展为执政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扩大了执政为民中人民的范围,升华了执政为民的理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 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7、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答:(1)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条件(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的全过程:一要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二要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三要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四要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是环保部门要在生 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为此,政治领域: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经济领域: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社会领域: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相关内容

  • 2015年英语类3D电子书(题库)
  • 2015年英语类3D电子书(题库)共428种 英语类考试 大学英语考试 大学英语四级               1.[圣才视频]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解析班(网授)[免费下载] 8.[3D题库]2015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

  • 2015年五道口金融硕士考研经验
  • 2015年五道口金融硕士考研经验 本科:西部某农学类大学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姓名:万兽归宗(凯程学员李shaohua) 内容:五道口金融学院考研经验 凯程教育是五道口金融学院和清华经管考研黄埔军校,在2014年,凯程学员考入五道口金融学院28人,清华经管11人,五道口状元武xy出自凯程, 在201 ...

  • GBT24001-2015标准转换复习题及答案-3
  • GBT24001-2015标准转换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 管理体系标准的框架结构( HLS )包括几个部分?(D ) a5 b7 c 9 d10 2. 管理体系标准的框架结构( HLS )包括几个部分的要求?(B ) a5 b7 c 9 d10 3. 2015版 GB/T24001标准增加了 ...

  • 国际贸易实务第3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第三章 合同的标的课后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BACC 6-10BA BC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 3.ABCD 4.AB 5.ABCD 6.ABCDE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品质条款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品名.规格.等级.品牌.标准以及交付货物的品质依据等.在凭样品买 ...

  • 高二化学选修5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全)
  • 人教化学选修5课后习题部分答案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习题参考答案 一 1 A.D2 D3 (1)烯烃(2)炔烃(3)酚类(4)醛类(5)酯类(6)卤代烃 二 1.4 4 共价 单键 双键 三键 2.3 3.B 4.C(CH3)4 5.CH3CH=CH2 三 1.B 2.(1)3,3,4-三甲基己烷 ...

  • 大学课后习题答案
  • [大学四年100万份资料大集合] http://www.3ch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83&fromuid=582866 新视野大学英语课后习题答案1-4册全集 http://www.3che.com/forum.php?mod=vi ...

  •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习题 第三单元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doc
  • 一.选择题 1. 观察右图 , 画家将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 摆在整幅画的最后面, 且占据很小的空间, 而将议会放在前面.这寓意着在当时的英国( ) 伊丽莎白一世 主持召开议会 A . 国王要服从议会的意志 B. 国王要受到议会的限制 C. 议会享有国家最高权力 D. 国王地位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课后思考题答案-360文档中心
  • 马原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 ...

  • 2015初二学习计划书范文
  • 2015初二学习计划书范文 初二学习计划书范文一: 1.每天早上6:20起床,用10分钟将头天要背的课文温习1-2遍,6:40从家出发. 2.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好笔记. 3.认真仔细写作业,不对答案,认真对待每一门课. 4.写完作业后,复习当天的内容并预习第二天上课的内容. 5.对于副课及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