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看受众的接受

  【摘要】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信息时代,媒体应注重读者意识、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注重受众的能动性和批判性,从而在媒体和受众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关键词】接受美学 受众 接受张力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主张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康士坦茨学派的五位学者作为接受美学的杰出代表,他们认为必须重视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提出从读者的角度重新撰写文学史理论与文学史。很多人无视文学进程中的第三因素――读者,文学的历史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决定文学作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是读者的接受意识,因此必须用文学的接受史去取代文学的创作史和美学的表现史,用接受过程的描述去取代文学事实的罗列。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读者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谓张力,可以理解为任何事物都是相通的,即使是处于对立面的事物之间也会存在必然的联系。从广义上讲,新闻传播学属于文学的范畴,而他们之间也具有互通互融的张力关系。新闻传播学研究从过去到现在,虽然也有受众中心论之说,但是受众作为研究对象并不全面,要么将受众作为商品经济社会的消费群体,要么将其当作各种意识形态争取和塑造的对象,而缺乏运用接受美学的视角,来探讨读者意识、期待视野、审美心理和读者反应。   二、受众意识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在接受时需要一定的过程,即加深、巩固、发展或修正、推翻的过程,而在这种接受过程中,读者意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读者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能够影响甚至决定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评价和地位,而且还表现在它能够间接地影响文学的生产,读者的接受过程不是对作品的简单复制和还原,而是一种积极地建设性的反作用。姚斯曾提出读者本身便是一种历史的能动的创造力量。读者在阅读和其后的反思过程中会提出道德和美学上的新问题、新要求,作家在再创作中必须对此作出反应和回答,而这又会逐渐引起旧的题材、形式和表现技巧的死亡和淘汰,新的题材形式和技巧的产生和运用。文学正是在这种生产和接受的复杂交错中、无限延续的过程中不断进化的。   读者意识的张力化表现是,读者在解码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即秉着一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解读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接受,使得媒体信息生产的工业化成为可能。当下,媒体的信息肩负着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此时信息编码的过程中所传递的主流意识,具有构建和强化受众意识一致性的作用。当主流意识符合受众立场、观点和趣味时,信息传播便具有再生产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与受众意识反应不一致,则意味着信息可能会被边缘化,甚至引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   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与暴力、性等相关的信息泛滥,传播者和受众意识在立场和价值观上出现了相悖现象,受众也因为泛娱乐出现了浮躁、倦怠的心理。其实,与注意力经济伴随着的是影响力经济,需要的是有思想、有立场的受众,小丑似的表演虽能博得一笑,可给受众的心理反应是嘲讽和讥笑,以至于受众在接触任何娱乐幽默信息时,都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幽默就是自我贬低,自我讽刺,使对方产生心里优越感的一种表达技巧。这也警示当今媒体在制作娱乐节目时,幽默元素的选择和应用应更具有内涵。   三、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   在接受美学中,所谓读者期待视野是指艺术观赏之前及观赏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基于个人和社会等各方面复杂的原因,心理上存在一种既定图式,这种图式就是观众的期待视野。①每个时代的读者都有一定的期待水平,每个读者都在一定的期待视野下,实现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并不断拓展和延伸,进而建立新的审美标准。此时的期待视野表现为判断媒体信息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如果与期待视野一致,表现为缺乏新意;如果不一致,则是我们常说的审美距离。即对熟悉经验的否定或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野的变化。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不加强我们的既成认识,反而侵犯或僭越这些规范的认识方式,从而教给我们新的理解密码。正如姚斯所说:“作品的期待视野允许由推测的听众对作品的接收方式与程度来决定他的艺术风格。如果有人把给定的期待视野和新作品出现的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进行了很不一致的描绘,他的接受通过否认他熟悉的经验或结合新的经验提供意识水平的方法,可能出现一种 ‘视野的文化’,这样,这种审美距离可能在听众的反应和批评的判断的范围内历史得具体化。”②这一新的美学标准在当今新闻传播上表现为“陌生化”,在实现受众期待视野陌生化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审美距离,这对于培养受众新的审美品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陌生化也就是反常化、奇特化,表现为把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把文化和思想中熟悉的变得陌生,把以前文学艺术中出现过的人变得陌生等等。   当下,娱乐节目的形式多样,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该类节目在内容上没有新的突破,只有靠模仿和引进才能生存,即使取得一时的收视高峰,很快又会陷入僵局。同时,观众的审美期待也不断提升,对于新节目,如果与大部分人的期待一致,就意味着被淘汰,如果新鲜,具有陌生感,则意味着有生存的可能。   目前火爆的婚恋交友节目就采用了 “陌生化”的手法,表现为“三怪”:一是主持人风格的转变;二是节目形态的日常生活化;三是其节目所邀请的嘉宾多种多样。这“三怪”形成审美距离,吸引了受众的目光,但是这种“陌生化”的营造不能肆意妄为,媒体在制造审美距离时,更应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   四、受众反应   读者反应带有主观色彩,文学作品的特性――叙述、情节、人物性格,文本的含义其实是读者个人的创造,不可能存在某种唯一正确的含义。商业化社会的媒体信息生产,大都带有功利色彩,往往打上了受众反应的烙印。因此,信息时代,既需要理性的受众,也需要理性的媒体。例如“闫德利事件”,因为网民的反应,将这一事件扩大化,引起主流媒体的跟踪报道,而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以网民不理性的话语表达作为行为参照,在调查中带有主观色彩,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群的关注和指责,严重影响了受害者本人的声誉和生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应积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对信息的筛选秉持理性的态度,受众在使用话语权时也应注重客观、理性和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①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370页   ②姚斯:《试论接受美学》,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页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新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摘要】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信息时代,媒体应注重读者意识、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注重受众的能动性和批判性,从而在媒体和受众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关键词】接受美学 受众 接受张力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主张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康士坦茨学派的五位学者作为接受美学的杰出代表,他们认为必须重视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提出从读者的角度重新撰写文学史理论与文学史。很多人无视文学进程中的第三因素――读者,文学的历史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决定文学作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是读者的接受意识,因此必须用文学的接受史去取代文学的创作史和美学的表现史,用接受过程的描述去取代文学事实的罗列。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读者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谓张力,可以理解为任何事物都是相通的,即使是处于对立面的事物之间也会存在必然的联系。从广义上讲,新闻传播学属于文学的范畴,而他们之间也具有互通互融的张力关系。新闻传播学研究从过去到现在,虽然也有受众中心论之说,但是受众作为研究对象并不全面,要么将受众作为商品经济社会的消费群体,要么将其当作各种意识形态争取和塑造的对象,而缺乏运用接受美学的视角,来探讨读者意识、期待视野、审美心理和读者反应。   二、受众意识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在接受时需要一定的过程,即加深、巩固、发展或修正、推翻的过程,而在这种接受过程中,读者意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读者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能够影响甚至决定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评价和地位,而且还表现在它能够间接地影响文学的生产,读者的接受过程不是对作品的简单复制和还原,而是一种积极地建设性的反作用。姚斯曾提出读者本身便是一种历史的能动的创造力量。读者在阅读和其后的反思过程中会提出道德和美学上的新问题、新要求,作家在再创作中必须对此作出反应和回答,而这又会逐渐引起旧的题材、形式和表现技巧的死亡和淘汰,新的题材形式和技巧的产生和运用。文学正是在这种生产和接受的复杂交错中、无限延续的过程中不断进化的。   读者意识的张力化表现是,读者在解码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即秉着一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解读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接受,使得媒体信息生产的工业化成为可能。当下,媒体的信息肩负着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此时信息编码的过程中所传递的主流意识,具有构建和强化受众意识一致性的作用。当主流意识符合受众立场、观点和趣味时,信息传播便具有再生产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与受众意识反应不一致,则意味着信息可能会被边缘化,甚至引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   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与暴力、性等相关的信息泛滥,传播者和受众意识在立场和价值观上出现了相悖现象,受众也因为泛娱乐出现了浮躁、倦怠的心理。其实,与注意力经济伴随着的是影响力经济,需要的是有思想、有立场的受众,小丑似的表演虽能博得一笑,可给受众的心理反应是嘲讽和讥笑,以至于受众在接触任何娱乐幽默信息时,都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幽默就是自我贬低,自我讽刺,使对方产生心里优越感的一种表达技巧。这也警示当今媒体在制作娱乐节目时,幽默元素的选择和应用应更具有内涵。   三、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   在接受美学中,所谓读者期待视野是指艺术观赏之前及观赏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基于个人和社会等各方面复杂的原因,心理上存在一种既定图式,这种图式就是观众的期待视野。①每个时代的读者都有一定的期待水平,每个读者都在一定的期待视野下,实现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并不断拓展和延伸,进而建立新的审美标准。此时的期待视野表现为判断媒体信息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如果与期待视野一致,表现为缺乏新意;如果不一致,则是我们常说的审美距离。即对熟悉经验的否定或把新经验提高到意识层次,造成视野的变化。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不加强我们的既成认识,反而侵犯或僭越这些规范的认识方式,从而教给我们新的理解密码。正如姚斯所说:“作品的期待视野允许由推测的听众对作品的接收方式与程度来决定他的艺术风格。如果有人把给定的期待视野和新作品出现的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进行了很不一致的描绘,他的接受通过否认他熟悉的经验或结合新的经验提供意识水平的方法,可能出现一种 ‘视野的文化’,这样,这种审美距离可能在听众的反应和批评的判断的范围内历史得具体化。”②这一新的美学标准在当今新闻传播上表现为“陌生化”,在实现受众期待视野陌生化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审美距离,这对于培养受众新的审美品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陌生化也就是反常化、奇特化,表现为把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把文化和思想中熟悉的变得陌生,把以前文学艺术中出现过的人变得陌生等等。   当下,娱乐节目的形式多样,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该类节目在内容上没有新的突破,只有靠模仿和引进才能生存,即使取得一时的收视高峰,很快又会陷入僵局。同时,观众的审美期待也不断提升,对于新节目,如果与大部分人的期待一致,就意味着被淘汰,如果新鲜,具有陌生感,则意味着有生存的可能。   目前火爆的婚恋交友节目就采用了 “陌生化”的手法,表现为“三怪”:一是主持人风格的转变;二是节目形态的日常生活化;三是其节目所邀请的嘉宾多种多样。这“三怪”形成审美距离,吸引了受众的目光,但是这种“陌生化”的营造不能肆意妄为,媒体在制造审美距离时,更应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   四、受众反应   读者反应带有主观色彩,文学作品的特性――叙述、情节、人物性格,文本的含义其实是读者个人的创造,不可能存在某种唯一正确的含义。商业化社会的媒体信息生产,大都带有功利色彩,往往打上了受众反应的烙印。因此,信息时代,既需要理性的受众,也需要理性的媒体。例如“闫德利事件”,因为网民的反应,将这一事件扩大化,引起主流媒体的跟踪报道,而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以网民不理性的话语表达作为行为参照,在调查中带有主观色彩,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群的关注和指责,严重影响了受害者本人的声誉和生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应积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对信息的筛选秉持理性的态度,受众在使用话语权时也应注重客观、理性和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①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第370页   ②姚斯:《试论接受美学》,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页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新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内容

  • 格式塔意象重构:话剧翻译美学之维
  • 格式塔意象重构:话剧翻译美学之维 作者:陈 刚 黎根红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1期 [摘要]话剧翻译领域长期存在所译剧本不适合演出.受众无法接受译剧审美意趣等问题.格式塔心理学与翻译美学相互融合,为话剧翻泽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解决话剧译本的上述问题具有 ...

  • 影响隐性广告效果的因素
  • 隐性广告又称为"植入式广告"或"嵌入式广告",它是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性符号甚至服务性内容策略性地融入电影.电视剧或其他电视节目及其他传播内容中隐藏于载体并与载体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受众所真实感受到或通过幻想所感知到的信息内容的一部分,使观众在接受传播 ...

  • 顺应论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 摘 要: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内容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外宣中存在一些问题.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旨在探讨以钧瓷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译者应在该策略指导下,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直译.意译.归化.异化.音译等方法形成良好的外宣翻译,提高外 ...

  • 论电视文艺批评的四个范畴
  • 摘要:电视文艺批评作为电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蓬勃发展的电视文艺实践.日益多元的文化思潮以及错综复杂的大众艺术格局,亟须强化功能价值,建构与当下大众文化特别是电视文化生态相适应的批评理论体系.我国的电视文艺批评理论主要围绕电视文艺文本批评.主体批评.受众批评.文化批评这四个范畴展开,它们既相 ...

  • 新媒体时代受众生态的变迁
  • 受众的媒介素养和自我意识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对媒体的态度逐渐由敬畏转变为怀疑,开始监督媒体.对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真伪鉴定和价值评判. 媒体的生态环境,一般分为受众生态环境.媒体制度与政策环境.媒体行业生态环境和广告资源环境等四个方面.如果将媒体的生存与发展纳入"生态"的视阈下,那 ...

  • 试论广告语的情感美
  • 2008年9月第37卷专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Shaanx i N ormal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 Sep. , 2008Vol. 37Sup. 试论广告语的情感美 郭荣春 ...

  • 微电影的广告美学特性
  • 第28卷第4期 温 州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7月 Vol 28, No 4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Jul, 2015 微电影的广告美学特性 蔡贻象,邱小平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

  • 形式美法则中的对比与调和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 形式美法则中的对比与调和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 版式设计是一种艺术性和实用性并重的创造性活动,是 建立在准确功能诉求与市场定位基础之上,以有效传播为导向的视 觉传达艺术,版式设计应遵循形式美法则将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 达到传播信息目的的同时,又可以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本文将重点 阐述形式美法则当中 ...

  • 第五章 设计的批评
  • 第五章 设计的批评 设计批评又称为设计评论,是设计学和设计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含义是指合理地安排视觉元素.从历史看,可以说有设计就有设计批评,就单个设计活动来说,从创意到生产,消费的整个活动中,始终存在着设计批评. 设计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设计作品的各个层面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