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读后感

刚从地铁站出来,在这个初夏天气偏热的日子,四周围都充满了浮躁,越发不想在人多拥挤、忙乱无方向的人群里多呆,管那些人是要赶着上班、赶着谈合作,还是赶飞机、赶动车,赶着去接孩子。我只想赶紧出地铁站透透气。

很多机会吧,我们会“浪费”一些时间在候车室等汽车、等火车、等飞机,而很少有人会把这部分时间当成享受的时光。所以当我看到作者被邀请要在希思罗机场的第五航站楼待一个星期,并写出一本书,我想他疯了吗?虽然这座航站楼是最新的旅客集散中心,位于伦敦头号机场的两条跑道之间,虽然能住在五星级酒店,但天天听着飞机起飞、降落,我想这也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吧。还暗暗担心这一周能写出怎么的文字来呢?倒是十分佩服邀请作者进驻的这家跨国公司,在忙碌嘈杂的年代,还愿意投注资金从事一项艺术抱负如此崇高的活动。然而,我们成天的忙碌似乎就忽视了这里面的某些东西,因此,我很感激通过阿兰·德波顿的文字去感受另一种思路。因为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恋爱、旅行、身份焦虑、美与丑以及分离与死亡的经验等等。

整本书分为四个部分:进场—出境大厅—机场限制区—入境大厅,按照乘飞机的先后顺序。这个看似枯燥的过程却也有那么多故事。

一对情侣在热情的拥吻。在远处看似激情的行为,一旦走进却发现是伤心欲绝的事情。非凡美貌的女生哭完,和男生对望,再看看时间,于是绕机场走了一圈,继而走出了机场,却买了点东西又回来了,互相喂着吃,看似永无止境的道别在时间面前毫无力量,女孩拿起背包,故作镇定的跑下了走廊,冲进了安全检查区。然而在登机前又再一次奔溃落泪。这时,相信很多人在同情这个美丽姑娘的同时也不紧想起了她或者他吧,反正我想起了;

在安检处,第一次感觉安检人员是多么苦逼的一个职业:他们得像惊悚小说家一样,职责就是把人生想象得比实际上刺激一点,必须把所有人都当成歹徒看待。越是没有危险的人,比如孕妇、儿童,越要怀疑,也不能对搜查的对象产生太多的好奇,哪怕多看一眼,少了多少美好;

还让读者认识了一位在机场做清洁工的安娜·玛丽,她当初在音乐学校表现杰出,远在家乡的亲友都以为她早已在英国成了知名的声乐家……

再来看看那些行李们。我们的经历中,行李提取处是一个很不令人开心的地方。曾经有个朋友说:地勤人员一般都习惯性的“扔”行李,多少发泄下工作的烦闷情绪。而在第五航站楼,对待行李的细心程度少有人能及,行李等待转机,机器会轻柔的把它们带到一间宿舍,放在黄色的床垫上,一个行李一个床垫,一点儿也不拥挤,任由它们懒洋洋的等待候机。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在机场有一个忏悔室。

作者问牧师:“一般人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来找你?”

“找不到路。”

“他们通常是在哪方面找不到路?”

“噢,都是因为找不到厕所。”

“旅客应该以什么比较有收获的方式让自己度过登机前的最后这段时间?”

牧师态度坚定,“应该把心思集中在上帝身上。”

“可如果不信上帝呢?”这样的问题非常不礼貌。

“死亡的念头会把我们推向对我们而言最为重要的事情,这种念头会赋予我们勇气,促使我们追求内心所重视的生活方式。”

难道不是吗?乘上飞机后,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和在家看电视相比,登机之前的这段时间可说是灾难的前奏曲。是否愿意在购物袋环绕下面对永生的世界呢?这样说不免悲观,但往往人这么开始想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摘录:

从一开始写作,我就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位。在明确知道我想成为哪一类作家之前我只知道我不可能成为哪一类作家。

所谓随笔作家,就是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作家。

抱定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的目的去写书。

恋爱和阅读之间或许真的有某种重要的关联,两者提供的乐趣差堪比拟,我们感到的某种关联感或许就是基于这个根源。有些书跟我们交流的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东西。”不过,书的价值还不止于描绘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习见的哪些情感和人物,好书对我们各种感情的描绘远胜过我们自己的体会,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我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的理由:为了帮我更好地生活而读书。

不过,我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羞于见人的秘密,所以并没有资格批判别人。

他并不期待对方循规蹈矩,他知道自己喜爱的这头狒狒一定会砸毁他的陶器,而且还对这样的结果乐在其中,因为这样的宽容恰恰证明了他的权势。

在他们的表情和话语中,完全想象不到其中一人才刚从地球的另一端飞越了1.1万公里的距离来到这里。……大概也还是只会和船上人员这么淡淡地打声招呼。

望着这些屏幕,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在一时的冲动下走到售票柜台前,然后不到几个小时,即可出发前往某个遥远的国家。

管理就是通过利诱而不是威逼的方式,导引员工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

从而把快速有效的服务提升到贴心的境界。工作能力虽然能够通过训与教导而灌输给员工,人性的态度却无法借由硬性要求而产生。

父母其实是全球资本注意真正的人力资源部门,却从来没有人肯定父母在这方面的功劳。(他们培养孩子,生命最早的老师)

人类之所以愤怒,原因是我们过于乐观,所以才会无法接受人生中必然的各种挫折。

要真正了解其它国家,最好的方法就是到那里工作。

灵感就像胆小的动物。有时候我们必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也许转头望向繁忙的街道或者航站楼——灵感才会从地洞里窜出来。

一般人会想要擦鞋,通常是因为想和过去划清界限,或是希望外在的改变能够激发内心的变化。

优秀的作家都会突显出经验中值得注意的方面。若不是经由他们的文笔论述,这些细节恐怕不免淹没在充斥于我们四周的感官信息里。通过作家的描写,我们才懂得注意与品尝身旁的这些经验。

专业人士面对比较热衷艺术的人,总是采取这种态度。在他面前,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站在父亲面前的小孩,不确定父亲对自己是否疼爱。

我看着他那双平稳而厚实的手,心里想着他距离童年已有多么遥远。

这些监管人员就像放不下孩子的父母,只有看到每一架飞机安全降落之后才会感到安心。

一站在行李输送带前面,就不禁又想起了人生中的物质方面与各种压力负担。行李提取大厅与飞机代表了某些基本的二元性——物质与心灵、沉重与轻盈、肉体与灵魂。

任何人,不论多么孤独寂寞,不论对人类多么悲观,不论多么看重金钱,终究都不免盼望自己重视的人会在入境大厅迎接自己。

就算你心爱的人已经表明自己当天必须忙于工作,就算对方说他不喜欢你出远门,就算对方已经在去年6月份和你分手,或是早在xx年半以前就已经去世,你还是不禁觉得他们可能会来接机,就只为了给你个惊喜,让你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每个人小时候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否则我们绝对活不到现在)。

无论是什么,我们都不免忘记:读过的书、日本的庙宇、卢克索的陵墓、航空公司柜台前排队的队伍,我们自己的愚蠢。于是,我们又会逐渐把快乐寄托于家乡以外的异地。不久之后,我们又会再次想要收拾行李,想要盼望,想要尖叫。再过不久,我们就又必须重新学习机场带给我们的重要教训。

xx-6-2

刚从地铁站出来,在这个初夏天气偏热的日子,四周围都充满了浮躁,越发不想在人多拥挤、忙乱无方向的人群里多呆,管那些人是要赶着上班、赶着谈合作,还是赶飞机、赶动车,赶着去接孩子。我只想赶紧出地铁站透透气。

很多机会吧,我们会“浪费”一些时间在候车室等汽车、等火车、等飞机,而很少有人会把这部分时间当成享受的时光。所以当我看到作者被邀请要在希思罗机场的第五航站楼待一个星期,并写出一本书,我想他疯了吗?虽然这座航站楼是最新的旅客集散中心,位于伦敦头号机场的两条跑道之间,虽然能住在五星级酒店,但天天听着飞机起飞、降落,我想这也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吧。还暗暗担心这一周能写出怎么的文字来呢?倒是十分佩服邀请作者进驻的这家跨国公司,在忙碌嘈杂的年代,还愿意投注资金从事一项艺术抱负如此崇高的活动。然而,我们成天的忙碌似乎就忽视了这里面的某些东西,因此,我很感激通过阿兰·德波顿的文字去感受另一种思路。因为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恋爱、旅行、身份焦虑、美与丑以及分离与死亡的经验等等。

整本书分为四个部分:进场—出境大厅—机场限制区—入境大厅,按照乘飞机的先后顺序。这个看似枯燥的过程却也有那么多故事。

一对情侣在热情的拥吻。在远处看似激情的行为,一旦走进却发现是伤心欲绝的事情。非凡美貌的女生哭完,和男生对望,再看看时间,于是绕机场走了一圈,继而走出了机场,却买了点东西又回来了,互相喂着吃,看似永无止境的道别在时间面前毫无力量,女孩拿起背包,故作镇定的跑下了走廊,冲进了安全检查区。然而在登机前又再一次奔溃落泪。这时,相信很多人在同情这个美丽姑娘的同时也不紧想起了她或者他吧,反正我想起了;

在安检处,第一次感觉安检人员是多么苦逼的一个职业:他们得像惊悚小说家一样,职责就是把人生想象得比实际上刺激一点,必须把所有人都当成歹徒看待。越是没有危险的人,比如孕妇、儿童,越要怀疑,也不能对搜查的对象产生太多的好奇,哪怕多看一眼,少了多少美好;

还让读者认识了一位在机场做清洁工的安娜·玛丽,她当初在音乐学校表现杰出,远在家乡的亲友都以为她早已在英国成了知名的声乐家……

再来看看那些行李们。我们的经历中,行李提取处是一个很不令人开心的地方。曾经有个朋友说:地勤人员一般都习惯性的“扔”行李,多少发泄下工作的烦闷情绪。而在第五航站楼,对待行李的细心程度少有人能及,行李等待转机,机器会轻柔的把它们带到一间宿舍,放在黄色的床垫上,一个行李一个床垫,一点儿也不拥挤,任由它们懒洋洋的等待候机。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在机场有一个忏悔室。

作者问牧师:“一般人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来找你?”

“找不到路。”

“他们通常是在哪方面找不到路?”

“噢,都是因为找不到厕所。”

“旅客应该以什么比较有收获的方式让自己度过登机前的最后这段时间?”

牧师态度坚定,“应该把心思集中在上帝身上。”

“可如果不信上帝呢?”这样的问题非常不礼貌。

“死亡的念头会把我们推向对我们而言最为重要的事情,这种念头会赋予我们勇气,促使我们追求内心所重视的生活方式。”

难道不是吗?乘上飞机后,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和在家看电视相比,登机之前的这段时间可说是灾难的前奏曲。是否愿意在购物袋环绕下面对永生的世界呢?这样说不免悲观,但往往人这么开始想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摘录:

从一开始写作,我就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位。在明确知道我想成为哪一类作家之前我只知道我不可能成为哪一类作家。

所谓随笔作家,就是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作家。

抱定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的目的去写书。

恋爱和阅读之间或许真的有某种重要的关联,两者提供的乐趣差堪比拟,我们感到的某种关联感或许就是基于这个根源。有些书跟我们交流的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东西。”不过,书的价值还不止于描绘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习见的哪些情感和人物,好书对我们各种感情的描绘远胜过我们自己的体会,它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我读书时总抱着非常个人的理由:为了帮我更好地生活而读书。

不过,我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羞于见人的秘密,所以并没有资格批判别人。

他并不期待对方循规蹈矩,他知道自己喜爱的这头狒狒一定会砸毁他的陶器,而且还对这样的结果乐在其中,因为这样的宽容恰恰证明了他的权势。

在他们的表情和话语中,完全想象不到其中一人才刚从地球的另一端飞越了1.1万公里的距离来到这里。……大概也还是只会和船上人员这么淡淡地打声招呼。

望着这些屏幕,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在一时的冲动下走到售票柜台前,然后不到几个小时,即可出发前往某个遥远的国家。

管理就是通过利诱而不是威逼的方式,导引员工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

从而把快速有效的服务提升到贴心的境界。工作能力虽然能够通过训与教导而灌输给员工,人性的态度却无法借由硬性要求而产生。

父母其实是全球资本注意真正的人力资源部门,却从来没有人肯定父母在这方面的功劳。(他们培养孩子,生命最早的老师)

人类之所以愤怒,原因是我们过于乐观,所以才会无法接受人生中必然的各种挫折。

要真正了解其它国家,最好的方法就是到那里工作。

灵感就像胆小的动物。有时候我们必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也许转头望向繁忙的街道或者航站楼——灵感才会从地洞里窜出来。

一般人会想要擦鞋,通常是因为想和过去划清界限,或是希望外在的改变能够激发内心的变化。

优秀的作家都会突显出经验中值得注意的方面。若不是经由他们的文笔论述,这些细节恐怕不免淹没在充斥于我们四周的感官信息里。通过作家的描写,我们才懂得注意与品尝身旁的这些经验。

专业人士面对比较热衷艺术的人,总是采取这种态度。在他面前,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站在父亲面前的小孩,不确定父亲对自己是否疼爱。

我看着他那双平稳而厚实的手,心里想着他距离童年已有多么遥远。

这些监管人员就像放不下孩子的父母,只有看到每一架飞机安全降落之后才会感到安心。

一站在行李输送带前面,就不禁又想起了人生中的物质方面与各种压力负担。行李提取大厅与飞机代表了某些基本的二元性——物质与心灵、沉重与轻盈、肉体与灵魂。

任何人,不论多么孤独寂寞,不论对人类多么悲观,不论多么看重金钱,终究都不免盼望自己重视的人会在入境大厅迎接自己。

就算你心爱的人已经表明自己当天必须忙于工作,就算对方说他不喜欢你出远门,就算对方已经在去年6月份和你分手,或是早在xx年半以前就已经去世,你还是不禁觉得他们可能会来接机,就只为了给你个惊喜,让你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每个人小时候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否则我们绝对活不到现在)。

无论是什么,我们都不免忘记:读过的书、日本的庙宇、卢克索的陵墓、航空公司柜台前排队的队伍,我们自己的愚蠢。于是,我们又会逐渐把快乐寄托于家乡以外的异地。不久之后,我们又会再次想要收拾行李,想要盼望,想要尖叫。再过不久,我们就又必须重新学习机场带给我们的重要教训。

xx-6-2


相关内容

  • [机场里的小旅行]--阿兰·德波顿读后感
  • <机场里的小旅行>--阿兰·德波顿读后感 刚从地铁站出来,在这个初夏天气偏热的日子,四周围都充满了浮躁,越发不想在人多拥挤.忙乱无方向的人群里多呆,管那些人是要赶着上班.赶着谈合作,还是赶飞机.赶动车,赶着去接孩子.我只想赶紧出地铁站透透气. 很多机会吧,我们会"浪费" ...

  • 温和的成功哲学
  • 要小心评价一个人.以社会地位评价人是一种罪, 看一个人的名片来决定你是否要和他交谈也是一种罪 .人的价值不在他的社会地位,只有上帝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阿兰·德波顿 阿兰·德波顿检视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质疑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成功都是配得的吗?失败呢?听他机智地解答我们对成功的迷思,帮助我们摆 ...

  • 英语专业课外阅读书目之一
  •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建议 文学类: 基本文化背景与童年主题 1. Stories from the Bible and Greek and Roman mythology (Any versions will do.) 2. Tales from Shakespeare by Charles Lam ...

  • 读书节活动策划书
  • 会计1402班级计划 --读书节活动策划书 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经典是滋养人生德性与才情的源头活水,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经典能深入到人心灵的最深处,培养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为继续响应"学风建设"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校园的文化品味和格 ...

  • 哲学的智慧
  • 编辑点评:德波顿以其特有的英国式的笔调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典雅风趣,帮助我们走近哲学家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了解,人生的悲苦. 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在他们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 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 ...

  • 从早茶文化看新一代广州人文化身份的演变
  • 摘 要 盛极一时的广州传统早茶市场近年已出现萎缩迹象,经营早茶的酒楼与鼎盛时期相比已减少约三成,早茶的"味道"和价钱有脱离大众化的趋势,早起喝茶的市民特别是年轻人也日渐减少.面对这些现象,本文将对新生代广州人进行调查,并且试图对他们意识中早茶文化进行窥探.对窥探结果做出解释,并且 ...

  • 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跟书本身无关的准备工作
  • 收到的一些提问,做一次性的回答: 1.买了书想不起来读怎么办? 给自己一个读书的环境很重要 之前提到的150进20的书里,提到了阿兰德波顿的<幸福的建筑>.说到这本书,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就是这一点了. 想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怎么提醒自己来读书,如果靠自控力,靠别人来提醒,都只是暂时的办法 ...

  • 浅谈人民日报社新大楼
  • [摘 要]近来,与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遥遥相望的人民日报社新大楼走红网络,其独特的外型设计引来诸多非议.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人民日报社新大楼的设计理念.规划思路等,指出在对一个建筑进行评价时,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尤其应就大楼投入使用后的实用性再行评判,而不该以一孔之见而妄下评论. [关键词]人民日报社 ...

  • 2016考研[哲学的慰藉]考研启示录
  • [哲学的慰藉]如果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泰然自若,如果我们听了几句对我们的性格或业绩的严厉批评就忍不住掉眼泪,那可能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正确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赞许构成的.我们对于不受世人喜爱很在意,不仅是出于实用的理由--例如生存或升迁,更重要的是世人的嘲弄似乎是一种信号,毫不含糊地表明我们已误入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