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小蚂蚁回家(反思)

《送小蚂蚁回家》教学反思

《送小蚂蚁回家》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讲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在危险时刻,睡莲救他上来,蜻蜓、萤火虫帮助他回到了家。表现了动物们相互帮助的心灵美。课文通过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展示故事,生动,吸引人。而且动物们的心灵美和夏夜的景色美交织融合在一起,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课文内容的学习,主要让学生抓住课题,解决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大致掌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再朗读课文,达到积累语言文字的目的。

一、 字词教学

二年级学生已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并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因此,本课的识字教学,我采用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第二小节时,将四个生字拿出来学掉,其他几个随文识字。本课的生字有8个,如果面面俱到,全部教学,那么将占去许多阅读课文的时间。因此在课堂上,我只选择重点生字进行教学,并各有侧重点。词语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难点,所以对于一些关键词语,如“惊醒”、“感激”、“连声”的理解,或结合语境、或创设情境,让词语的理解变得多样性,不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易于接受。

二、朗读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就能有很好的阅读的效果。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先找出睡莲和小蚂蚁的话,再想想应该怎么读,交流时说说自己的理由,而老师适时指点。学生所说的理由是自己感悟,在交流时,对别的没有悟出的学生是一个促进的过程,而老师的指点,也能弥补不足的地方。课文的8-12节形式与1-7节形式基本相同,因此我让大家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自学的方法,能够有组织的学习。但朗读时有一个小朋友太紧张了,所以没有读出蜻蜓热情的语气,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请另外一个小组补充朗读。

三、积累与运用

了解课文内容,这是本阶段教学的重点目标。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中,我请学生边读边思考:小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这是在自读的基础上去感知课文内容。而后,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虽然我也关注学生表达语句的规范,但我并不苛求回答的完整。因为这里只是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达对课文内容浅显的了解。

在仔细读文,深入理解之后,我又请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扮演小蚂蚁,告诉妈妈回来的经过。我这样的设计,不单纯是为了落实课后练习,而是借课后的练习创设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机会。而且,这一要求与自学课文时,要学生说说“小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的要求不同。前面并不

强求完整地回答,只是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达对课文内容浅显的了解。而这里的目标显然提高了。也就是说,在一堂课中,同样是说的训练,要求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四、不足之处

1、学生的课堂常规存在严重问题,学生听课效率低下,师生的配合度不够。

2、指导朗读的形式有点单一,可以更多样化一点,第一可以调动课堂气氛,第二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揭题花的时间太长,以致于后面的说话练习来不及完成。

《送小蚂蚁回家》教学反思

《送小蚂蚁回家》是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讲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在危险时刻,睡莲救他上来,蜻蜓、萤火虫帮助他回到了家。表现了动物们相互帮助的心灵美。课文通过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展示故事,生动,吸引人。而且动物们的心灵美和夏夜的景色美交织融合在一起,给孩子一种美的享受。课文内容的学习,主要让学生抓住课题,解决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大致掌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再朗读课文,达到积累语言文字的目的。

一、 字词教学

二年级学生已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并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因此,本课的识字教学,我采用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第二小节时,将四个生字拿出来学掉,其他几个随文识字。本课的生字有8个,如果面面俱到,全部教学,那么将占去许多阅读课文的时间。因此在课堂上,我只选择重点生字进行教学,并各有侧重点。词语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难点,所以对于一些关键词语,如“惊醒”、“感激”、“连声”的理解,或结合语境、或创设情境,让词语的理解变得多样性,不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易于接受。

二、朗读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就能有很好的阅读的效果。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先找出睡莲和小蚂蚁的话,再想想应该怎么读,交流时说说自己的理由,而老师适时指点。学生所说的理由是自己感悟,在交流时,对别的没有悟出的学生是一个促进的过程,而老师的指点,也能弥补不足的地方。课文的8-12节形式与1-7节形式基本相同,因此我让大家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自学的方法,能够有组织的学习。但朗读时有一个小朋友太紧张了,所以没有读出蜻蜓热情的语气,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请另外一个小组补充朗读。

三、积累与运用

了解课文内容,这是本阶段教学的重点目标。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中,我请学生边读边思考:小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这是在自读的基础上去感知课文内容。而后,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虽然我也关注学生表达语句的规范,但我并不苛求回答的完整。因为这里只是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达对课文内容浅显的了解。

在仔细读文,深入理解之后,我又请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扮演小蚂蚁,告诉妈妈回来的经过。我这样的设计,不单纯是为了落实课后练习,而是借课后的练习创设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机会。而且,这一要求与自学课文时,要学生说说“小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的要求不同。前面并不

强求完整地回答,只是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达对课文内容浅显的了解。而这里的目标显然提高了。也就是说,在一堂课中,同样是说的训练,要求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四、不足之处

1、学生的课堂常规存在严重问题,学生听课效率低下,师生的配合度不够。

2、指导朗读的形式有点单一,可以更多样化一点,第一可以调动课堂气氛,第二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揭题花的时间太长,以致于后面的说话练习来不及完成。


相关内容

  • 幼儿园中班[蚂蚁搬豆]教学反思
  • 篇一 在教学活动中,我是由蚂蚁搬豆的故事引出了这个音乐活动.通过故事引出歌曲内容,显然孩子们对这个音乐活动更加的感兴趣了,在教学活动中歌词的理解也容易的多了.由于歌曲的教学简单了许多,很多小朋友都非常想表演. 在教学活动中,你有什么好办法帮蚂蚁把豆子搬回洞中?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孩子们都讨论的非 ...

  • 第八课 蚂蚁
  • 班级:七年级1.2.3班 课程:汉语(双语班) 授课人: 授课时间: 第八课 蚂蚁 第一课时:讲解词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常用词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讲解本课题,让学生对大自然有更多的了解,认识蚂蚁的各种习性. 能力目标: 了解词语的意义和使用特点. 教学重 ...

  • 阅读与运用教学计划
  • 阅读与运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深化"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味,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开展"和书交朋友,与好书共成长"系列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读书.爱 ...

  • 大班第1周备课
  • 2017年2月13日 周一 张芙蓉 主题:盖房子 上午活动 一.晨间接待: 1. 热情接待幼儿,教育幼儿使用礼貌用语. 2. 指导幼儿将衣物放整齐. 3. 指导幼儿观察自然动植物生长情况. 二.桌面游戏: 开设:阅读.插塑玩具等 三.锻炼: 1. 礼仪操:谢谢,你好 2. 集体活动:投篮 3. 分散 ...

  • 主题活动:可爱的小动物
  • 主题名称:学本领 一.主题背景分析: 对于动物幼儿都非常的熟悉和好奇.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非常的喜欢小动物,因为动物们可爱又天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如何让幼儿真正地了解动物,走近动物世界?小班孩子对动物的认知水平比较浅显,他们对动物的外形特征.皮毛颜色等方面比较感兴趣.我们预设了& ...

  • 三年级上册科学反思
  •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我看到了什么>是三年级科学的第一课,这一节课为了给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简单的介绍了任务和注意事项后,我把课堂安在了校园里. 一听说要到校园里上课,学生们都非常的兴奋,带着我早已经给他们准备好的资料,他们飞一般的跑出教室.对于三 ...

  • 幼儿园小班教案设计--小小气象员
  •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成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作业 教案设计 教案主题 小小气象员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学前教育 年 级 2010 秋 学 校 台州电大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小小气象员> 一.设计意图 大自然是孩子们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好场所.自然界里的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等天气变化.各种气 ...

  • 苏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苏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卷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诋毁 抵挡 刨根问底 砥柱中流 B .藩篱 蕃息 幡然醒悟 翻江倒海 ........ C .蓓蕾 礌石 雷霆万钧 擂鼓助威 D .奴婢 裨益 稗官野史 髀肉复生 . ...

  • 6.珍惜生命
  • "珍惜生命"作文导学案 学校:王楼二中 使用年级:七年级 课型:写作指导课 课时:两课时 目标点点清: 1. 学习本组教材内容后对人生和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写写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2. 培养提高学生选材.组材和写作的能力. 思维小培育: 一. 导入 生活中只要细心的观察,把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