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与中国

水 土 流 失 与 中 国

山东省泗水县第一中学 刘凯 邮编 273200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在全球屈指可数。

一:水土流失的概况

我国的农业耕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低,有些地区不足2%,水蚀、风蚀都很强。据20世纪50年代初期统计,水蚀面积15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30万平方公里,合计占国土面积的29.1%,年均土壤流失总量50余亿吨,其中约17亿吨流入海洋。根据2002年1月水利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占46%),风力侵蚀(简称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占54%)。在上述面积中,水蚀与风蚀交错地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

从流失的程度来看,轻度流失面积为186万平方公里,中度流失面积77.7万平方公里,强度流失面积为47.63万平方公里,极强度流失面积为25.76万平方公里,剧烈流失面积为29.95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50%。目前全国农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486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8%,而西南和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两个地区,其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4.85%和22.39%。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

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区60万平方公里面积中,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可以说黄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东北三省和内蒙部分旗盟的水土流失达18.5万平方公里;内蒙、新疆与东北西部的风蚀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沙漠与戈壁东西绵延近万里,气候干旱。因风沙危害,土壤沙化、碱化,危及西北、东北及华北各省;南方红壤丘陵区,同样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其水土流失面积达67.48万平方公里。

二:水土流失的种类

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

的沟壑和陡坡上;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

根据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起主导作用的原则,目前,将我国水土流失类型区分为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和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不同,影响到水土流失的特点也不同。为了根据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有区别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把全国粗略地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等七个大的水土流失类型

三:水土流失的形成: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 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因此,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1: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地形),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地面组成物质),高强度暴雨(降雨),地面没有植被覆盖(植被)等四项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坡陡、暴雨、土松、无植被),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

(1)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2)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3)地面组成物质。主要有三类:一是土壤(及其成土母质),二是明沙,三是裸露的岩石。在同样的暴雨下,这三类物质的水土流失情况有所不同:一般山区、丘陵区地面的土壤(及其成土母质)入渗强度小于暴雨强度,本身质地又松软易蚀,暴雨中极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风沙区的明沙,颗粒较粗,空隙较大,暴雨中入渗强度很大,一般不产生“地表径流”,所以没有水和土的流失,只有刮风时才产生风力侵蚀;一般山区裸露的岩石,在没有严重风化解体的情况下,暴雨中入渗量很小,虽然“地表径流”较大,但由于岩石坚硬,不会像土壤那样容易被水冲走。

(4)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

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2: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使四种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

从水土流失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现状两方面,可以看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从历史上看,在远古时候(五六千年以前),人们主要在平地上种粮维持生活,山区、丘陵区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草原,到处青山绿水,基本上没有水土流失。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平地种粮不够吃,就到山区、丘陵区去,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于是就产生了水土流失。陡坡开荒种粮前一二年产量还可以,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加上人口增多,为维持生存又进一步毁林毁草,扩大陡坡开荒种粮,致使水土流失就进一步加剧。这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典型的例证。从当前的现状看,有些地方仍旧继续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有些由于开矿采石、修路及城市开发等基本建设,大量开挖土地,破坏原生地面,并随意倾倒弃土弃渣,形成虚土陡坡,暴雨一来,就产生水土流失。这种现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严重。例如:南方红壤丘陵区,由于人多耕地少,山大坡陡,雨量充沛,特别是暴雨多,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在高雨量的冲击下,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大幅度减产。给小河的防洪和水库灌溉、供水、发电带来很大危害。

当然,人类合理的经济活动可以使四种自然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处于有利状态,从而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

四: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给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同时也严重威胁着江河下游地区的安全。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肥力,土地生产力下降

土地与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耕地面积的减少将给子孙后代带来极大隐患。

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础。肥沃的土壤,能够不断供应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如腐殖质、氮、磷、钾等)、空气和热量。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据实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土层1厘米,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质200吨,同时带走6吨-15吨氮、10吨-15吨磷、200吨-300吨钾。我国属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国

家之一,据统计,建国40多年来,全国因沟壑侵蚀、表土冲刷、水冲沙压等原因损失耕地达260万公顷,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被刮去1厘米厚的土层,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约等于我国二十世纪80年代初化肥全年产量。

暴雨中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据科学观测,15~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流失水量400~600立方米,流失土壤30~150吨;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都同时流掉,造成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不耐旱,又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作物产量很低,群众生活贫困。计算表明,仅仅黄河每年所携带的泥沙中含氮、磷、钾等养分就达数亿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该地区坡耕地每生产1公斤粮食,流失的土壤一般达到40至60公斤。其水土流失治理前一般每年人均粮食只有250~300公斤,灾年甚至颗粒无收,靠国家从外地调进粮食救济。

2:破坏地面完整

水土流失轻则降低土壤肥力,重则整个耕层土壤流失殆尽,并在地表形成支离破碎的大小冲沟,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越来越差。水土流失中的沟蚀是破坏地面完整的“元凶”,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深,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例如,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平方公里一般有支、干沟50条以上;沟道长度可达5公里-6公里,个别地区达10公里以上;沟谷约占流域面积的10%,个别可达40%-50%。许多地方沟头每年平均前进3米左右,把地面切割得支离破碎,从飞机上向下看,许多地方一半左右的地面都变成了沟壑。这样,就使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耕种不便,以至弃耕荒废。我国南方的广东、江西、湖南等省境内风化花岗岩地区的崩岗,也有类似的情况。破坏地面完整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3:淤积水库,阻塞江河,破坏交通,水旱灾害逐年加剧

水土流失不仅影响我国农业生产,也关系到我国众多的河流、水库、塘坝等工程的使用寿命和交通运输。

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积,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建国以来,全国兴建的8.6万座水库,总库容为4000多亿立方米。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积山塘、水库,全国水库、塘坝淤积库容达200亿立方米,淤废重点水库22座。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蓄水功能,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至于因减少灌溉面积和发电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应是损失库容造价的2~3倍。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各地在沟道中兴建的近3000座小水库,大部淤满失效,被迫改作坝地使用。

由于泥沙淤积及围湖造田等,已使湖水减少了数万平方公里的湖面。这种消亡在近

50年,特别是近20年还在加速。1949年长江中下游共有湖泊面积25828平方公里,至1977年仅余14074平方公里,减少近50%。长江原有的22个较大通江湖泊,因大量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已损失容积567亿立方米。50年代初,湖北有332个面积在333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现仅剩125个,总面积2520平方公里,不足50年代初期的1/3。由于上述原因,国内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也急剧减少,湖床平均每年增高3厘米。

此外,因河道淤塞而缩短通航里程,全国河道通航里程由60年代的17.2万公里降至10.8万公里,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还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有些河流因河床不断抬高而成为“地上河”,这些“地上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每当洪水季节,容易溃堤泛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量3700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黄河上中游地区,高达5~6万吨/平方公里·年,每年从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三门峡以下的泥沙达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造成黄河下游河床每年淤高10厘米。目前,下游河床高出地面3~10米,最高达12米,成为有名的地上悬河。每年虽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加高河堤,但河堤越加越险,后患无穷。水少沙多是黄河最典型的水文特征之一。又如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近年来洪水水位高出地面12-14米,对荆江平原造成极大威胁,洞庭湖和鄱阳湖水面分别减少了37%和20%,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中,仅江西省就损失384.6亿元。

4: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加剧区域贫困

泥沙是加剧河流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对水利设施和航运造成严重威胁,加剧洪涝灾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区域贫困。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由于乱砍伐,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直接影响了农林牧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几乎都分布的水土流失地区。水土流失也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环境恶化是加剧水土流失的无凶,而水土流失又是造成山穷水恶、水旱交替的根源。

由此可见,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水土流失的防治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未来十几年内,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水土资源面临巨大压力,水土流失防治

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当前突出的问题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全国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有近200万平方公里,最为突出的是坡耕地和山丘区侵蚀沟问题,全国现有18亿亩耕地中,坡耕地为3.2亿亩,每年产生的土壤流失量约为15亿吨,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三分之一。按现在的治理速度,还需约半个世纪才能实现初步治理一遍。二是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近几年,我国每年因人为因素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1.5万平方公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超过了3亿吨。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掠夺式地利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仍然屡见不鲜。三是《水土保持法》的规定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四是保障水土保持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机制未完全建立。当然,水土流失的治理要针对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水土保持所应采取措施。

(一):生物和工程措施

1.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3.改善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4.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

5.小流域的综合治理。(1)坚持以小流域(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为单元,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农业技术)措施治理水土流失。(2)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走综合治理的路子。(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5)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二):加强法制,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制止人为破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土保持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水土保持法》实施十五年以来成效显著,到去年年底,全国已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万平方公里,每年可保持土壤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80亿公斤,累计有1300多万水土流失区群众通过水土保持解决了温饱。但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治理与整体恶化的趋势并存,特别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加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进一步认识到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近年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水土保持法》明令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但这项规定目前还未真正得到落实。在黄河中游地区,禁止开垦的具体陡坡地范围的划定工作尚未开展,

陡坡垦种现象仍很严重。因此,加强法制建设,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制止人为破坏。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坚决制止毁坏林地、草地以及污染水资源的行为。

另外,《水土保持法》还明确规定,“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把预防保护工作摆到了首位。当然在加强预警机制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

(三):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政策扶持

(四):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灾害的防治工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水土流失的防治依然是长期而又紧迫的工作。水土保持任重道远,一定要长抓不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水 土 流 失 与 中 国

山东省泗水县第一中学 刘凯 邮编 273200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在全球屈指可数。

一:水土流失的概况

我国的农业耕垦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低,有些地区不足2%,水蚀、风蚀都很强。据20世纪50年代初期统计,水蚀面积15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30万平方公里,合计占国土面积的29.1%,年均土壤流失总量50余亿吨,其中约17亿吨流入海洋。根据2002年1月水利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占46%),风力侵蚀(简称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占54%)。在上述面积中,水蚀与风蚀交错地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

从流失的程度来看,轻度流失面积为186万平方公里,中度流失面积77.7万平方公里,强度流失面积为47.63万平方公里,极强度流失面积为25.76万平方公里,剧烈流失面积为29.95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50%。目前全国农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486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8%,而西南和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两个地区,其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4.85%和22.39%。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

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区60万平方公里面积中,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可以说黄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东北三省和内蒙部分旗盟的水土流失达18.5万平方公里;内蒙、新疆与东北西部的风蚀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沙漠与戈壁东西绵延近万里,气候干旱。因风沙危害,土壤沙化、碱化,危及西北、东北及华北各省;南方红壤丘陵区,同样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其水土流失面积达67.48万平方公里。

二:水土流失的种类

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

的沟壑和陡坡上;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

根据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起主导作用的原则,目前,将我国水土流失类型区分为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和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不同,影响到水土流失的特点也不同。为了根据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有区别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把全国粗略地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等七个大的水土流失类型

三:水土流失的形成: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 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因此,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1: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地形),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地面组成物质),高强度暴雨(降雨),地面没有植被覆盖(植被)等四项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坡陡、暴雨、土松、无植被),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

(1)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2)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3)地面组成物质。主要有三类:一是土壤(及其成土母质),二是明沙,三是裸露的岩石。在同样的暴雨下,这三类物质的水土流失情况有所不同:一般山区、丘陵区地面的土壤(及其成土母质)入渗强度小于暴雨强度,本身质地又松软易蚀,暴雨中极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风沙区的明沙,颗粒较粗,空隙较大,暴雨中入渗强度很大,一般不产生“地表径流”,所以没有水和土的流失,只有刮风时才产生风力侵蚀;一般山区裸露的岩石,在没有严重风化解体的情况下,暴雨中入渗量很小,虽然“地表径流”较大,但由于岩石坚硬,不会像土壤那样容易被水冲走。

(4)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

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2: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使四种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

从水土流失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现状两方面,可以看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从历史上看,在远古时候(五六千年以前),人们主要在平地上种粮维持生活,山区、丘陵区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草原,到处青山绿水,基本上没有水土流失。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平地种粮不够吃,就到山区、丘陵区去,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于是就产生了水土流失。陡坡开荒种粮前一二年产量还可以,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加上人口增多,为维持生存又进一步毁林毁草,扩大陡坡开荒种粮,致使水土流失就进一步加剧。这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典型的例证。从当前的现状看,有些地方仍旧继续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有些由于开矿采石、修路及城市开发等基本建设,大量开挖土地,破坏原生地面,并随意倾倒弃土弃渣,形成虚土陡坡,暴雨一来,就产生水土流失。这种现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严重。例如:南方红壤丘陵区,由于人多耕地少,山大坡陡,雨量充沛,特别是暴雨多,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在高雨量的冲击下,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大幅度减产。给小河的防洪和水库灌溉、供水、发电带来很大危害。

当然,人类合理的经济活动可以使四种自然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处于有利状态,从而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

四: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给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危害,同时也严重威胁着江河下游地区的安全。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肥力,土地生产力下降

土地与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耕地面积的减少将给子孙后代带来极大隐患。

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础。肥沃的土壤,能够不断供应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如腐殖质、氮、磷、钾等)、空气和热量。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据实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土层1厘米,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质200吨,同时带走6吨-15吨氮、10吨-15吨磷、200吨-300吨钾。我国属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国

家之一,据统计,建国40多年来,全国因沟壑侵蚀、表土冲刷、水冲沙压等原因损失耕地达260万公顷,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被刮去1厘米厚的土层,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约等于我国二十世纪80年代初化肥全年产量。

暴雨中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据科学观测,15~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流失水量400~600立方米,流失土壤30~150吨;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都同时流掉,造成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不耐旱,又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作物产量很低,群众生活贫困。计算表明,仅仅黄河每年所携带的泥沙中含氮、磷、钾等养分就达数亿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该地区坡耕地每生产1公斤粮食,流失的土壤一般达到40至60公斤。其水土流失治理前一般每年人均粮食只有250~300公斤,灾年甚至颗粒无收,靠国家从外地调进粮食救济。

2:破坏地面完整

水土流失轻则降低土壤肥力,重则整个耕层土壤流失殆尽,并在地表形成支离破碎的大小冲沟,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越来越差。水土流失中的沟蚀是破坏地面完整的“元凶”,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深,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例如,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每平方公里一般有支、干沟50条以上;沟道长度可达5公里-6公里,个别地区达10公里以上;沟谷约占流域面积的10%,个别可达40%-50%。许多地方沟头每年平均前进3米左右,把地面切割得支离破碎,从飞机上向下看,许多地方一半左右的地面都变成了沟壑。这样,就使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耕种不便,以至弃耕荒废。我国南方的广东、江西、湖南等省境内风化花岗岩地区的崩岗,也有类似的情况。破坏地面完整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3:淤积水库,阻塞江河,破坏交通,水旱灾害逐年加剧

水土流失不仅影响我国农业生产,也关系到我国众多的河流、水库、塘坝等工程的使用寿命和交通运输。

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积,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建国以来,全国兴建的8.6万座水库,总库容为4000多亿立方米。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积山塘、水库,全国水库、塘坝淤积库容达200亿立方米,淤废重点水库22座。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蓄水功能,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至于因减少灌溉面积和发电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应是损失库容造价的2~3倍。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各地在沟道中兴建的近3000座小水库,大部淤满失效,被迫改作坝地使用。

由于泥沙淤积及围湖造田等,已使湖水减少了数万平方公里的湖面。这种消亡在近

50年,特别是近20年还在加速。1949年长江中下游共有湖泊面积25828平方公里,至1977年仅余14074平方公里,减少近50%。长江原有的22个较大通江湖泊,因大量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已损失容积567亿立方米。50年代初,湖北有332个面积在333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现仅剩125个,总面积2520平方公里,不足50年代初期的1/3。由于上述原因,国内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也急剧减少,湖床平均每年增高3厘米。

此外,因河道淤塞而缩短通航里程,全国河道通航里程由60年代的17.2万公里降至10.8万公里,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还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有些河流因河床不断抬高而成为“地上河”,这些“地上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每当洪水季节,容易溃堤泛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量3700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黄河上中游地区,高达5~6万吨/平方公里·年,每年从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三门峡以下的泥沙达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造成黄河下游河床每年淤高10厘米。目前,下游河床高出地面3~10米,最高达12米,成为有名的地上悬河。每年虽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加高河堤,但河堤越加越险,后患无穷。水少沙多是黄河最典型的水文特征之一。又如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近年来洪水水位高出地面12-14米,对荆江平原造成极大威胁,洞庭湖和鄱阳湖水面分别减少了37%和20%,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中,仅江西省就损失384.6亿元。

4: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加剧区域贫困

泥沙是加剧河流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对水利设施和航运造成严重威胁,加剧洪涝灾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区域贫困。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由于乱砍伐,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直接影响了农林牧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几乎都分布的水土流失地区。水土流失也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环境恶化是加剧水土流失的无凶,而水土流失又是造成山穷水恶、水旱交替的根源。

由此可见,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水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水土流失的防治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未来十几年内,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水土资源面临巨大压力,水土流失防治

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当前突出的问题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全国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有近200万平方公里,最为突出的是坡耕地和山丘区侵蚀沟问题,全国现有18亿亩耕地中,坡耕地为3.2亿亩,每年产生的土壤流失量约为15亿吨,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三分之一。按现在的治理速度,还需约半个世纪才能实现初步治理一遍。二是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近几年,我国每年因人为因素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1.5万平方公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超过了3亿吨。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掠夺式地利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生产方式仍然屡见不鲜。三是《水土保持法》的规定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四是保障水土保持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机制未完全建立。当然,水土流失的治理要针对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水土保持所应采取措施。

(一):生物和工程措施

1.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3.改善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4.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

5.小流域的综合治理。(1)坚持以小流域(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为单元,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农业技术)措施治理水土流失。(2)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走综合治理的路子。(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5)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二):加强法制,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制止人为破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土保持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水土保持法》实施十五年以来成效显著,到去年年底,全国已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万平方公里,每年可保持土壤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80亿公斤,累计有1300多万水土流失区群众通过水土保持解决了温饱。但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治理与整体恶化的趋势并存,特别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加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进一步认识到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近年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水土保持法》明令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但这项规定目前还未真正得到落实。在黄河中游地区,禁止开垦的具体陡坡地范围的划定工作尚未开展,

陡坡垦种现象仍很严重。因此,加强法制建设,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制止人为破坏。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坚决制止毁坏林地、草地以及污染水资源的行为。

另外,《水土保持法》还明确规定,“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把预防保护工作摆到了首位。当然在加强预警机制的同时,还应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

(三):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政策扶持

(四):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灾害的防治工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水土流失的防治依然是长期而又紧迫的工作。水土保持任重道远,一定要长抓不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相关内容

  •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 关于印发"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2008)中水会字第 0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处,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各流域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各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 根据水利部<关于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 ...

  • 我国水土保持现状及措施
  • 我国水土保持现状及展望 (刁英琦20103147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 摘要 水土流失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该文主要介绍了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保持的现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引言 水土流失是指 ...

  • 中国水土保持事业
  • 中国水土保持事业 1 中国水土流失现状 中国水利部部长陈雷指出:"水土流失是中国头号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类型 土壤侵蚀类型,根据侵蚀主要外营力种类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冻融侵蚀等类型,其中每种类型又有多种形式. 水土流失面积 蚀并存: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 ...

  • 中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定量研究进展
  • 第1卷第5期水土保持通报 .18No.5Vol 中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定量研究进展 杨勤科 李 锐 (3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水 利 部 摘 要 近代中国土壤流失定量评价始于本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开始土壤评价统计模型的研究开发,80年代末开展了土壤侵蚀预报物理模型的探 ...

  •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
  • 第40卷第5期 2008年9月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UNIVERSITY(ENGINEERINGSCIENCEEDITION) Vol.40No.5Sept.2008 文章编号:100923087(2008)0520032206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 第宝 ...

  • 自然侵蚀量和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水土流失治理标准
  • 2008年8月6(4):77-84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Scienc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Vol.6 No.4Aug.2008 自然侵蚀量和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水土流失治理标准 焦菊英1,贾燕锋1,景可2,王万忠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712 ...

  •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系. 3.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

  • 人才流失-中石化
  • 浅析国营企业人才流失及防范策略 ---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摘 要:人才是当今社会企业竞争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人才流动,从社会角度来看,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市场竞争需要人才流动,只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才能实现队伍的整体优化,但是如何留住人才对各企业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课题.导致人才流动的因素 ...

  • 水土保持监测基本方法述评
  • 第15卷第5期水土保持研究 Vol.15,No.5 水土保持监测基本方法述评刘咏梅1,杨勤科1,王 略2 3 (1.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7100691;2.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7100212) 摘 要:水土保持监测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是水土保持事业的根本性工作.针对 ...

  •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简介
  • 第22卷第6期水土保持通报 Vol.22,No.6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简介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中心内设综合处.监测处.咨询评估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