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个研究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22014年第1期(41期)

61

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

,贾绪计1,林崇德1

(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1.00875;

)潍坊医学院 心理学系,潍坊 22.61053

摘要]而这一意义的实现要以人们对  [ 创造力研究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有重要意义,

创造力的认知心理学取向,关创造力本身的深刻认识为前提。当前创造力研究有四种研究取向:

注无意识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为创造力的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之争提供了综合性的理论阐释;创造力的发展心理学取向,关注创造力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强调早期家庭、学校等因素对发展的影响;创造力的差异心理学取向,关注认知和人格因素在个体差经验、

异中的作用,并提出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要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要同时考虑创造力领域、创造力的程度等;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取向,从重视个体创造力逐渐转向重视合作创造力。关键词]认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差异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84 [0020209201401006107  [ B A [ 1---

是国家软实  创造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力的核心所在。一个国家是否有活力,是在上升,还是在衰退,创造力的勃兴或衰退是关键。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以期在日新月异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国家》也把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未来的主要党的十八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

》规划纲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2010-2020年)神”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目标。可见,开展创造力研究,探索如何发挥、培养、提高创造力,既是我国的重大需求,也是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而这一切要落到实处,要以人们对创造力本身的深刻认识为前提。

创造力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有争议的概念。1950年吉尔福特在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讲中指出:创造力是一个长期被忽视但却十分重要的品质,应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他提出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此后的六十多年里,研究者

收稿日期]013-10-28  [ 2

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研究者从产品、过程、人格、环境等角度界定创造力,这导致创造力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创造力的定义已多达百余种。但是,多数研究者都认同,创造力与新颖产品、思想或有价值的问题解决方法有新颖性和适用性是两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关,Hen-,)。而我们提出nesse&Amabile2010y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

、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这一定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林崇德,2009义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

创造力的研究横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在众多学科中,没有比心理学所作的贡献更大。心理学的不同分支学科都从不同角度对创造力展开研究,我们将其归纳为四种研究取向,分别是认知心理学取向、发展心理学取向、个体差异心理学取向和社会心理学取向。它们的关

[()基金项目]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11JZD04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通讯作者]Emaillinchonde63.net. 林崇德,@2g

6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22014年第1期(41期)

,不体现在适用性维度。同时也有研究者提出,无意识加工对随后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具有但这种促进效应只有在解决高难度的创促进作用,

造性问题时才会出现(陈群林,罗俊龙,蒋军,位东)。涛,张庆林,2012

创造是领域一般性的还是领域特殊性的认知过程?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而且都得到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Kaufman&Sternber g

)。创造力研究专家S指出,这2010imonton(2012)种争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域特殊性支持者没有看到抽象水平上的创造力现象,他认为盲目变化和选择性保留理论(BlindVariationandSelective   ,能将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RetentionBVSR)问题整合在一起,消除这一争议。该理论认为,创选择、保留三个一般性造性过程要经历盲目变化、

盲目变化过程是不断产生新颖、独特想法的过程,

过程,而不管这一想法是否有价值;选择过程是对盲目变化环节产生的各种新想法作比较并选择;保留过程是将经过选择留下的解决办法保存起来(,)。这三个过程具有跨领域的性Simonton2011质,但是创造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领域或任务需求,对B尤其是选择过程)做出必要的VSR过程(这里的调整就是领域特殊性问题。另外,创调整,

造力层次模型将创造力分成四个不同水平的层次(,,(分别是:先决条件,Baer&Kaufman2005)1) 

这是影响创造性表现的领域一般性因素,如智力、()动机等;一般主题层面,这是创造活动的基石,2有视觉艺术、言语艺术、人际、问题解决、数学/科()表演、企业7大主题;领域,存在于每个一般学、3主题层面内,如言语艺术这一主题层面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创作等;微领域,是指领域内具体的4)任务,同一领域内各任务有共性也有差异,正如深入研究果蝇五年有助于Kaufman和Baer所言“

提出一个生物学微领域的创造性理论,但对其他微领域毫无用处;练习12弦吉他有助于在音乐微领。模型中的而不是其他微领域)有创造性表现”域(

先决条件是领域一般性的,下面几个水平,越来越具有领域特殊性,最后的微领域,其领域特殊性更。可见加明显(刘桂荣,张景焕,王晓玲,2010)。

注点分别是创造力的认知过程、创造力毕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不同创造者的个体差异特征以及影响创造力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创造力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

创造力是少数人具有的一种固有特质,还是一种基本的认知加工过程?创造力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认为知加工过程,它关注个体在创造性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机制。研究者最初关注造要经历的不同认知加工阶段,如华莱士提出创造性思维要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四个阶段;也有研究者信息搜集、信息认为创造性思维要经历问题界定、

组织、观念联合、观念产生、观念评价、计划执行、解研究者由决方案的监控等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或过程)的划分转向考察关注认知加工不同阶段(

每个加工阶段的影响因素,如问题表征在问题发现和问题界定中的作用、不同认知策略在观念产生和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作为认知内容的知识在创造性认知过程中的作用等。

创造的过程,离不开意识活动的参与,那么无意识活动在创造中起什么作用?有研究表明识思维在很多认知领域要优于有意识思维。Dik-j()要求被试列出以字母“sterhuis和Meurs2006A”

或字母“开头的地名,结果发现有意识思维组会H”报告更多大城镇的名字,无意识思维组会报告更多不常见的小村庄的名字。这说明有助于获取不同寻常的、以前储存的信息(re-p,从而促进创造力。另外,storedinformation) 

,发现,与有ZhonDiksterhuis和Galinsk2008)gjy(短时间的无意识思维会增加被试对意识思维相比,

困难的远距离联想项目的正确反应速度,这也表明无意识思维会更容易获取个体以前储存的信息。那么无意识思维优于有意识思维,是否存在边界条,,(件?YanChattoadhaZhanahl2012)gpyyg和D

对这一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通过实验发现无意识思考时间的持久性与创造性表现之间呈倒当被试思考时间太短(或太曲线的关系:1分钟)

长(时,无意识思考对创造性的益处并不优5分钟)思考时间是中等长度(时,于有意识思考,3分钟)无意识思考的创造性结果要优于有意识思维。而且无意识思考的优越性只体现在创造力的新颖性

贾绪计 林崇德 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

二、创造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取向

儿童是否具有创造力?创造力在不同年龄个体身上的发展变化有何特点?这是创造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取向主要关心的问题。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有必要先了解创造力的不同类型。Kaufman(和B的创造力4创造力ehetto2009)C模型认为,g)、)

分为迷你创造力(日常创造力(专

minicli

tlec--)。迷你创业创造

(和杰出创造力(ProcBiC)--g内部的解释,聚焦于对经验、行造力是个体主观的、

动和事件给出新颖且有个人意义的诠释;日常创造力指日常生活中提出的新颖、有效的问题解决方专业创造力是超越了日常创造力但尚未达到杰法;

出创造力的状态;杰出创造力指在一个领域作出重大贡献或者发明创造。由于儿童没有足够的时间思维也不够成熟,不能掌握一个领域必须的知识,

做出复杂的转化或升华,因此,儿童创造力主要集中在迷你创造力和日常创造力方面(Kaufman& ,)。Sternber2010g

变化的特点。已有创造力的发展研究表明,创造力发展存在发展高峰和低谷,但整体趋势是逐步上升当具体到不同年龄段,不同创造力类型、不同测的,

量工具或实验任务时,创造力的发展模式可能有所四年级、六年级、差异。如言语发散思维随着年级(

初二、高一、高三)的升高呈现曲线上升的趋势,视觉发散思维呈现随年级升高先上升后下降(王福;兴,沃建中,林崇德,视觉和言语问题的顿2009)言语发散思维的原创性维度会一直发展到青少悟、

年晚期;言语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维度在青视觉—空间发散思维呈少年早期就达到成人水平;

非线性发展,在15-16岁达到最高水平(Kleibeu-,,。同时,研究者还关kerDeDreu,&Crone2013) 

心成年期和老年期个体创造力的发展问题,关注创造性产品是如何随艺术家或科学家的年龄发生变化的。以前研究发现,科学家在40到45岁之后,()创造力会逐渐衰退。但是S并不认同troebe2010这种观点。他指出这一衰退现象有四个可能的影响因素:一是从事高水平研究必需的认知能力的变二是研究动机的变化,三是可获得的科研资源化,

的变化,四是由于强制退休制度的存在,导致研究者科研生涯缩短,进而影响到研究动机和可获得的

63

科研资源。而且他通过数据进一步证实,研究动机的下降和可获得科研资源数量的减少是该衰退现而与个体认知资源的衰退关系不象的主要原因,

大。事实上,根据科学家过去取得的成绩预测未来的科学成就,要比依据年龄作预测更有说服力(,)。Stroebe2010

第三个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儿童创造力的早期发展。首先(如、多元文化经验)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如发散思维、顿悟)有显著正相关。例如,纵向研究表明,一二年级学生的假装游戏能力能显著预测五六年级的发,,,,学散思维能力(RussRobins&Christino1999)前儿童的角色扮演行为能显著预测青少年早期的,。另发散思维能力(Mullineaux&Dialla2009) 

多元文化学习经验,由于能够提高个体观念的外,

灵活性、增强不同观念间的联想意识、克服功能固着,对创造力有重要促进作用,这预示着儿童的双语学习、出国经历等早期经验会提高儿童的认知灵,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活性和开放性,Leung,,。其次,儿童所MadduxGalinsk&Chiu,2008)y发散思维水平高一般来说,

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有较高的发散思维能力,二者发散思维测验得分相关系数在0.40到0.50,。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之间(教养Runco2007)方式和其他变量(如人格)共同对儿童创造力产生影响谷传华,范翠英,张冬静,杨森,宋娟)。其次娟,,尤其是教师对学生创2012,造力发展有很大影响。如YiHu,Plucker和Mc-

(研究了教师感知的创造性组织氛illiams2013)认为二者10-16岁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关系,,且创造性组织氛围可显著预测。另外,我们对科学创造者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父母和老在科学创造者早期成长中,父母师因素的重要性,

和小学教师起作用的方式主要是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探索环境,使得他们能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在

6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22014年第1期(41期)

志、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特征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构架、自主牵引、

、开放深刻的思维以及较高的智力水;人文社科和艺术领域高创造者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在人格方面,尤其是创造者的创新动机,它不,而且还包括)。(林崇德,胡卫平,2012

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也一直受到关注,并得到实证支持:创造力与异常心理(尤其是精神分裂人格特质)有一定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存在认为精神分裂人格有特定的条件。Nettle(2006)特质促进创造力还是阻碍创造力,这受到变异量(如基因)和神经发展条件的影响。Acar和Runco()对精神质与创造力的元分析表明:当采用艾2012森克人格问卷测量精神质和采用独特性作为创造力指标时,创造力和精神质关系的效应值可达如采用症状自评量表0.50。其他多数情况下(

用流畅性、适用性作为创造力SCL90测量精神质,,指标)平均效应值在0.10到0.20之间。由此推测,创造力和精神质之间可能是一种偶然或特定条而不是普遍存在的。S件下存在的关系,imonton()也指出,创造力与心理健康是否相关,需要2012

第一个是创造力的领域是首先考虑两个基本问题:

什么?心理异常者在艺术领域比科学领域更普遍。即使在特定的艺术或科学领域,心理异常症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也是不同的。第二个是创造力的程度如何?由于心理异常在杰出创造力者身上更加突出,而日常创造力者身上不太明显,因为做出明确对比还是很有必要的。

活动中发现成功的乐趣;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或鼓励探索,激发好奇心。这些都林崇德,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准备()。2009

三、创造力的个体差异心理学研究取向

创造力的个体差异心理取向关注高创造力者和低创造力者之间存在什么差异,以及哪些因素能()解释这些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认知的因素,如1潜在抑制的降低与创造力关一般智力。研究发现,

系密切。个体由于潜在抑制的降低,更容易注意到,他人忽视的无关信息,通过利用这些“无关信息”,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创造性思考(CarsonPeter-,。但这种关系受到一般智son,&Hiins2003)gg

智力水平高的人通常有足够的元认力因素的调节,

可以掌控各种未过滤的无关信息并知技能和能力,

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进行创造性思考;而智力水平低的人则容易被无数的感觉、联想等无关信息困扰

,导致自我迷失,最终陷入疯狂的幻想中(Car-)。(人格因素。富有创造力者有区别son,20112)

于他人的人格特质,开放性对不同领域(如艺术、科学)如创造性思维风格、创造性成就)创造力分析水平(

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而其他人格维度对创造力的预,。随着比研究结果不太一致(测作用,Feist1998)大五更高层次的元特质的提出,研究者开始思考元特质与大五人格在预测创造力上有何差异?元特质包括可塑性和稳定性两个维度,可塑性反映个体在认知和行为方面探索和参与新异事物的灵活性,由经验开放性和外向性构成;稳定性反映个体在情社会和动机方面保持稳定的倾向,由宜人性、责绪、

“任心和神经质构成。研究显示,可塑性”与经验开放性相似,能正向预测创造力的各个方面(如发散;“思维、日常创造性行为、创造性成就)稳定性”能对某些创造力(如日常创造性行为)有负向显著预而宜人性、责任心和神经质对其预测作用不显测;

著。有趣的是,可塑性和稳定性对日常创造性行为有相反的预测效应,但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Sil-,,,,)。viaNusbaum,BerMartin&O Connor2009g

同时,不同领域的创造者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我们对该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崇德,2009)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具有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

四、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

作为心理现象的创造力,其发展和发挥离不开社会环境这个大背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关注创造力与哪些社会因素有关。创造力的认知心理学取向、发展心理学取向和个体差异心理取向把创造力视为纯粹的个体现象,社会心理学取向是对它们的有效矫正或有益补充。此时研究者已不再局限于从孤立的个体视角看待和解释创造而是拓展到个体以外的、复杂的外部因素。力,

()认为,社会心理学家主要从三个Simonton2012

贾绪计 林崇德 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

()层面关注创造力:人际层面,1模仿对创造性的影响,认为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被有助于激发聚合思维,而行为不被同伴同伴模仿,

模仿则会激发发散思维,促进个体创造性(Ashton-,;也有研究考察人际心James&Chartrand2009) 

理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认为与为自己做决策相比,个体为他人做决策时,更富有创造性(Polman)。(团队层面。考察团队规范、20112)&Emich,

团队性质等对创造性的影响。如研究发现,与启动团队成员启动个体主义规范集体主义规范相比,

时,更容易产生原创性想法(Goncalo&Staw, 

);团队成员的表层多样性(如性别、年龄)和深2006如认知、价值观)有助于团队创造力的提层多样性(

。(高(李树祥,梁巧转,杨柳青,2012)3如更广范围的时代精神或时代思想。虽然这层面,

但随着研究者对三个层面的研究仍在蓬勃发展,

“很多创造行为是发生在合作情境中”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合作创造力开始占据重要的研究地位(,)。Sawer2006y

合作创造力,并不是不同合作者的创造力的简单累加,而是合作者之间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合作创造力也不能等同于团队创造力:团队创造力关团体氛围、团体特征等对创造结果的注团体规范、

影响,而合作创造力更关注创造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除研究传统意义上的团体外,间彼此互动的过程;

合作创造力还涉及不同的合作形式(如夫妻合作创、,造力)不同的合作领域(如写作、服装设计)这是团)。体创造所不能囊括的内容(王亚南,张景焕,2010

当前合作创造力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围绕与合作创造相关的心理变量展开探讨。如有研究者考察在合作创造的过程中与其他因素结合影响合作效果的。他们认为,与低求知动机相比,团队成员有高求知动机时,合作创造的效果会更好;但这种促进效应只有当团队成员,有高亲社会动机(与高亲自我动机相对)而且团队氛围是积极的和心理安全感高时才会存在(De,,,,。另外,也DreuNistadBechtoldt&Baas2011)j

,提出在合作创造中会产生任动机或联合动机(Cooer& p,),责任动机能督促合作者之间自Jaatilaka2006y

觉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提高了合作者的内部动机;联合动机促使不同合作者彼此共享资源,加强情感

65

联系,在为共同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展现创造力。另一方面,围绕合作创造过程中的支持性技术展开研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合作究。,

创造。沟通是信息、传递信息方式、对信息的理解三者的综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沟通过程产生的结果,就是合作创造的产品。因此研究者非常重视合作创造中沟通问题。S认为合作onnenbur2004)g(创造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沟通类型:面对面相互作用、以工具为中介的相互作用、以工具为中介的沟同时他还分析了不同沟通类型在参与者是否在通,

场、时间的同步性、沟通地点、沟通形式、沟通媒介五个方面的特点,虽然每种沟通类型都有自己的优但就其效率而言,面对面相互作用的沟势和不足,

通方式对合作创造的效果最好。另外,也有研究者分析网络技术关注网络沟通这一新颖的沟通形式,

并提出没有单一的工在各个不同创造阶段的作用,

,。具可支持合作的全部过程(Laat&Lall2004) y

总之,对合作创造力的重视,是创造力研究的重要转向,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于合作的重视,是未来社会发展和未来研究的必然趋势。

五、研究展望

六十多年来,研究者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个体差异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不同研究取向加深了人们对创造力的对创造力开展了大量研究,

认识。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需要以后继续探索。

从创造力的认知心理研究取向看其作用机制是什,

,还有待回答。虽然实验证明了无意识思维对创但是这种促进效应仅集中于创造造力的促进作用,

过程中的观念产生阶段,而忽视了对无意识在其他认知阶段(如信息搜集、观念评价等)中作用的考察。通过对意识和无意识在整个创造过程不同阶段的作用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意识和无意识的不以及它们在创造过程中的相对贡献。同特征,

从创造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取向看,已有创造力的发展研究中,测量工具或实验任务多数都是抽,(如多用途任务、图形任务等)脱离了日而真实情境下个体解决的问题可能与常生活情境,

抽象的刺激不同,;同时,随着老年心理学的

6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22014年第1期(41期)

两个子成分是否对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从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看,基于对“创造力不仅是个体的产物,更是个体间互动的结果”这一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研究者对合作创造力的关注会越来越多。现有合作创造力研究,仅关注产品,而忽视了合作过程的研究(王亚南,张景)。未来研究应该立足于合作过程,焕,研究合2010,而不仅仅是合作中个人的创造表现或者对产品的研究。

兴起,探索老年人在创造力的程度、创造力的领域以及创造力的类别上的特点,对于了解老年人的认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力干预有重要意义。知特点,

从创造力的个体差异心理学研究取向看与创造力的关系仍有待深入探讨。如研究已证实人格中的经验开放性对创造力有显著预测作用,而经验开放又被分成两个子成分:开放性(一种想象的、创造的和艺术的成分)和理解性(一种思维和推,,理成分)并开发了区分二者的量表(DeYoung,,。那么,经验开放性的Quilt&Peterson2007)y

[参考文献]

(罗俊龙,蒋军,位东涛,张庆林.无意识2012).  陈群林,

心理发展与教育,加工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促进效应.28,569-575.

(谷传华,范翠英,张冬静,杨森,宋娟娟.父母养2012).育方式、人格对儿童社会创造性和社会喜好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1178-83.

()李树祥,梁巧转,杨柳青.团队认知多样性和团2012.队沟通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3,153-159.

(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201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养模式.136-42.

()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北京:经济2009.科学出版社.

()刘桂荣,张景焕,王晓玲.创造力游乐场理论及2010.其实践涵义.心理科学进展,18,679-684.

(王福兴,沃建中,林崇德.言语、图形任务条件2009).下青少年发散性思维的差异研究.心理科学,32,29-33.

()王亚南,张景焕.创造力研究的新领域:合作创2010.造力.心理科学进展,18,84-90.

,,()AcarS.&RuncoM.2012.Pschoticismandcrea   -y:A tivitmetaanalticreview.PscholooAesthetics,- yyygyf  

creasedcreativeachievementinhihfunctioninindividu    --gg als.JournaloPersonalitand SocialPscholo85,  f yygy, 499-506.

,,,CooerR.&JaatilakaB.(2006).Groucreativi-pyp :,,tTheeffectsofextrinsicintrinsicandobliationmotiva     -yg

tions.CreativitResearchJournal,18,153-172. y 

,,,,,,DeDreuC.K.W.NistadB.A.BechtoldtM.N. j,():&BaasM.2011.GroucreativitandinnovationA mo -py  tivatedinformationPscholoorocessinersective.  pgppygyf  

CreativitandtheArts,5,81-89.Aesthetics,  y,

,,,,,DeYounC.G.QuiltL.C.&PetersonJ.B.gy():2007.Betweenfacetsanddomains10asectsoftheBi      pg

JournaloPersonalitand SocialPscholo93,Five.  f yygy, 880-896.

,,,)DiksterhuisA.&MeursT.(2006.Wherecreativ -j

:Titresidesheofunconsciousthouht.enerativeower     yggp ,ConsciousnessandConition15,135-146.  g

,(FeistG.J.1998).A metaanalsisofersonalitin-  ypy scientificandartisticcreativit.Personalitand SocialPs    yyy- 

choloReview,2,290-309.gy 

,,J.A.&Staw,B.M.(2006).IndividualGoncalo-rouismcollectivismandcreativit.OranizationalBe--   gpyg 

CreativitandtheArts,6,341-350.  y,

,,,(AshtonJamesC.E.&ChartrandT.L.2009).Social-:Tcuesforcreativitheimactofbehavioralmimicron      ypy converentanddiverentthinkin.JournaloExerimen-    gggf p

havior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00,96-109. 

(HennesseB.A,&AmabileT.M.2010).Creativit. yy 

AnnualReview oPscholo61,569-598. f ygy,

,,KaufmanJ.C.,&BehettoR.A.(2009).Beondgy:TbiandlittlehefourCmodelofcreativit.Review o      ygf 

GeneralPscholo13,1-12. ygy,

,,,(KaufmanJ.C.&SternberR.J.2010).TheCam- g,E:bride HandbookoCreativitambridenland gggf y.CCambrideUniversitPress. gy 

,,,,,KleibeukerS.W.DeDreuC.K.W.&CroneE.A.()2013.Thedevelomentofcreativeconitionacrossado      -pg:dlescenceistincttraectoriesforinsihtanddiverent     jgg

talSocialPscholo45,1036-1040.  ygy,

,,,BaerJ.&KaufmanJ.C.(2005).Bridineneral-ggg :Titandsecificitheusementarkheoretical  A m P Typy

(APT)modelofcreativit.RoeerReview,27,158-163.  yp

,CarsonschoatholoS.H.(2011).Creativitand -ypyp :Asharedvulnerabilitmodel.CanadianJournalo    gyyf Pschiatr56,144-153.yy,

,,P,,&H,D.M.CarsonS.etersonJ.B.iinsgg()2003.Decreasedlatentinhibitionisassociatedwithin      -

贾绪计 林崇德 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

thinkin.DevelomentalScience,16,2-12. gp

,,,LaatM.D.&LallV.(2004).Creativitandthe yy :HowdoresearcherscollaboratecreativelusintheNet    yg  ,,MiellD.&LittletonK,CollaborativeCrea-internet.In  :tivitContemorarPersectives.LondonFreeAssocia -y:py ptionBooks. 

,,,,,,LeunA.K.MadduxW.W.GalinskA.D.&gy)Chiu,C.(2008.Multiculturalexerienceenhancescreativ   -p

:Tithehenndow.American Pscholoist,63, w a hyyg169-181.

,,,(P.Y.&DilallaL.F.2009).PreschoolMullineauxretendlabehaviorsandearladolescentcreativit.    ppyyy  JournaloCreativeBehavior,43,41-57.  f 

,(D.2006).ReconcilinthemutationselectionNettle -g balancemodelwiththeschizotcreativitconnection.Be-    -ypyy 

67

:,,andcreativitExlorinlowerorderhihorderandinter -- -ypgg activeeffects.JournaloResearchin Personalit43,   f y,1087-1090.

,D.K.(2011).CreativitanddiscoverasSimonton yy  :Cblindvariationambell s(1960)BVSR modelafterthe   phalfcenturmark.Review oGeneralPscholo15,- yf ygy, 158-174.

,:SimontonD.K.(2012).TeachincreativitCurrentgy 

,,scholofindinstrendsandcontroversiesintheofcrea     -pygyg tivit.TeachinoPscholo39,217-222.ygf ygy, 

,:S.(2004).CreativitincommunicationSonnenbur yg roductAtheoreticalframeworkforcollaborativecreation.      p

CollaborativeProductCreativitandInnovation Manae   -yg 

ment,13,254-262.

,):WStroebeW.(2010.Theofacademiaillitrain   gyg ?Amroductivitreducescientificerican Pscholoist,65,  pyyg660-673.

,,,,,H.ChattoadhaA.ZhanK.&DahlD.Yan pyygg ():WhW.2012.Unconsciouscreativitencanunconscious   y?JthouhtouterformconsciousthouhtournaloCon-    gpgf sumer Pscholo22,573-581.ygy,

,,H,W.,,,&M,YiX.uPluckerJ.A.cwilliamsJ.()2013.IsthereadevelomentalslumincreativitinChi      -ppy  na?Therelationshibetweenoranizationalclimateandcre     -pg ativitdevelomentinChineseadolescents.TheJournalo     ypf 

havioraland BrainSciences,29,418.  

,,,(E.&EmichK.J.2011).DecisionsforothPolman  -ersaremorecreativethandecisionsfortheself.Personalit        y

and SocialPscholoBulletin,37,492-501. ygy ,RuncoM.A.(2007).Creativittheoriesandthemes:  y ,:Research,develomentand ractice.BostonAcademicPress. pp,,,,,(RussS.RobinsD.&ChristianoB.1999).Pretend:laLonitudinalredictionofcreativitandaffectinfantas      pygpyy 

,inchildren.CreativitResearchJournal,12129-139.  y 

,SawerR.K.(2006).Exlainincreativitheypgy:T :OoHumanInnovation.New YorkxfordUniverScience   -f sitPress.y 

,,,,,,,SilviaP.J.Nusbaum,E.C.BerC.MartinC.&g,(,,O ConnorA.2009).Oennesstoexeriencelasticit  pppy

CreativeBehavior,47,22-40. 

,,,,&G,ZhonC.B.DiksterhuisA.alinskA.D.gjy

(2008).Themeritsofunconsciousthouhtincreativit.      gyPscholoicalScience,19,912-918. yg

(责任编辑 侯珂 责任校对 侯珂 宋媛)

:TheResearchofCreativitFourAroachesinDomainofPscholo        yppygy

121

iJIA XuLINChonde- , -jg

(,1.InstituteofDevelomentalPscholoBNU,Beiin100875;   pygyjg ,)2.DeartmentofPscholoWMU,Weifan261053,China  pygyg 

:AbstractCreativithasimortantsinificanceforsocialadvancesandersonaldeveloment.Itdemandsacomrehen           -ypgppp recondition.Therescholo.siveunderstandinofcreativititselfasaarefourresearcharoachesinthedomainof              ppygygypp  ,Conitivearoachincreativitfocusesonunconsciousrocessintheroleofcreativethinkinandrovidesacomrehensive               gppypgpp eneralastheoreticalinterretationindomainanddomainsecificcreativit.Develomentalaroachincreativitatten   -  -     -gpyppypppy ,,tiontothedevelomentalcharacteristicsofcreativitindifferentaeeriodsandstressesontherolesofearlexeriences               pygpyp  ,,ersonalitrofamilschool.Individualdifferencesaroachincreativitfocusesontheroleofconitiveandfactorsand            -pypyppyg  

,osesthattherelationshibetweencreativitandmentalhealthissubecttocertainconditionssuchasthedomainofcreativ                -ppyj  ,scholoitlevelsofcreativit.Socialaroachincreativitchanesthefocusofresearchfromindividualcreativitto            pygyyyppygy   creativit.collaborative y

:;;;;scholoKewordscreativitconitivearoachdevelomentalaroachindividnaldifferencesaroachsocial     pygyygpppppppy aroachpp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22014年第1期(41期)

61

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

,贾绪计1,林崇德1

(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1.00875;

)潍坊医学院 心理学系,潍坊 22.61053

摘要]而这一意义的实现要以人们对  [ 创造力研究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有重要意义,

创造力的认知心理学取向,关创造力本身的深刻认识为前提。当前创造力研究有四种研究取向:

注无意识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为创造力的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之争提供了综合性的理论阐释;创造力的发展心理学取向,关注创造力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强调早期家庭、学校等因素对发展的影响;创造力的差异心理学取向,关注认知和人格因素在个体差经验、

异中的作用,并提出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要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要同时考虑创造力领域、创造力的程度等;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取向,从重视个体创造力逐渐转向重视合作创造力。关键词]认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差异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84 [0020209201401006107  [ B A [ 1---

是国家软实  创造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力的核心所在。一个国家是否有活力,是在上升,还是在衰退,创造力的勃兴或衰退是关键。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以期在日新月异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国家》也把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未来的主要党的十八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

》规划纲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2010-2020年)神”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目标。可见,开展创造力研究,探索如何发挥、培养、提高创造力,既是我国的重大需求,也是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而这一切要落到实处,要以人们对创造力本身的深刻认识为前提。

创造力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有争议的概念。1950年吉尔福特在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讲中指出:创造力是一个长期被忽视但却十分重要的品质,应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他提出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此后的六十多年里,研究者

收稿日期]013-10-28  [ 2

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研究者从产品、过程、人格、环境等角度界定创造力,这导致创造力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创造力的定义已多达百余种。但是,多数研究者都认同,创造力与新颖产品、思想或有价值的问题解决方法有新颖性和适用性是两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关,Hen-,)。而我们提出nesse&Amabile2010y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

、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这一定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林崇德,2009义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同。

创造力的研究横跨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在众多学科中,没有比心理学所作的贡献更大。心理学的不同分支学科都从不同角度对创造力展开研究,我们将其归纳为四种研究取向,分别是认知心理学取向、发展心理学取向、个体差异心理学取向和社会心理学取向。它们的关

[()基金项目]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11JZD04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通讯作者]Emaillinchonde63.net. 林崇德,@2g

6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22014年第1期(41期)

,不体现在适用性维度。同时也有研究者提出,无意识加工对随后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具有但这种促进效应只有在解决高难度的创促进作用,

造性问题时才会出现(陈群林,罗俊龙,蒋军,位东)。涛,张庆林,2012

创造是领域一般性的还是领域特殊性的认知过程?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而且都得到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Kaufman&Sternber g

)。创造力研究专家S指出,这2010imonton(2012)种争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域特殊性支持者没有看到抽象水平上的创造力现象,他认为盲目变化和选择性保留理论(BlindVariationandSelective   ,能将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RetentionBVSR)问题整合在一起,消除这一争议。该理论认为,创选择、保留三个一般性造性过程要经历盲目变化、

盲目变化过程是不断产生新颖、独特想法的过程,

过程,而不管这一想法是否有价值;选择过程是对盲目变化环节产生的各种新想法作比较并选择;保留过程是将经过选择留下的解决办法保存起来(,)。这三个过程具有跨领域的性Simonton2011质,但是创造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领域或任务需求,对B尤其是选择过程)做出必要的VSR过程(这里的调整就是领域特殊性问题。另外,创调整,

造力层次模型将创造力分成四个不同水平的层次(,,(分别是:先决条件,Baer&Kaufman2005)1) 

这是影响创造性表现的领域一般性因素,如智力、()动机等;一般主题层面,这是创造活动的基石,2有视觉艺术、言语艺术、人际、问题解决、数学/科()表演、企业7大主题;领域,存在于每个一般学、3主题层面内,如言语艺术这一主题层面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创作等;微领域,是指领域内具体的4)任务,同一领域内各任务有共性也有差异,正如深入研究果蝇五年有助于Kaufman和Baer所言“

提出一个生物学微领域的创造性理论,但对其他微领域毫无用处;练习12弦吉他有助于在音乐微领。模型中的而不是其他微领域)有创造性表现”域(

先决条件是领域一般性的,下面几个水平,越来越具有领域特殊性,最后的微领域,其领域特殊性更。可见加明显(刘桂荣,张景焕,王晓玲,2010)。

注点分别是创造力的认知过程、创造力毕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不同创造者的个体差异特征以及影响创造力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创造力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

创造力是少数人具有的一种固有特质,还是一种基本的认知加工过程?创造力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认为知加工过程,它关注个体在创造性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机制。研究者最初关注造要经历的不同认知加工阶段,如华莱士提出创造性思维要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四个阶段;也有研究者信息搜集、信息认为创造性思维要经历问题界定、

组织、观念联合、观念产生、观念评价、计划执行、解研究者由决方案的监控等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或过程)的划分转向考察关注认知加工不同阶段(

每个加工阶段的影响因素,如问题表征在问题发现和问题界定中的作用、不同认知策略在观念产生和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作为认知内容的知识在创造性认知过程中的作用等。

创造的过程,离不开意识活动的参与,那么无意识活动在创造中起什么作用?有研究表明识思维在很多认知领域要优于有意识思维。Dik-j()要求被试列出以字母“sterhuis和Meurs2006A”

或字母“开头的地名,结果发现有意识思维组会H”报告更多大城镇的名字,无意识思维组会报告更多不常见的小村庄的名字。这说明有助于获取不同寻常的、以前储存的信息(re-p,从而促进创造力。另外,storedinformation) 

,发现,与有ZhonDiksterhuis和Galinsk2008)gjy(短时间的无意识思维会增加被试对意识思维相比,

困难的远距离联想项目的正确反应速度,这也表明无意识思维会更容易获取个体以前储存的信息。那么无意识思维优于有意识思维,是否存在边界条,,(件?YanChattoadhaZhanahl2012)gpyyg和D

对这一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他们通过实验发现无意识思考时间的持久性与创造性表现之间呈倒当被试思考时间太短(或太曲线的关系:1分钟)

长(时,无意识思考对创造性的益处并不优5分钟)思考时间是中等长度(时,于有意识思考,3分钟)无意识思考的创造性结果要优于有意识思维。而且无意识思考的优越性只体现在创造力的新颖性

贾绪计 林崇德 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

二、创造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取向

儿童是否具有创造力?创造力在不同年龄个体身上的发展变化有何特点?这是创造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取向主要关心的问题。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有必要先了解创造力的不同类型。Kaufman(和B的创造力4创造力ehetto2009)C模型认为,g)、)

分为迷你创造力(日常创造力(专

minicli

tlec--)。迷你创业创造

(和杰出创造力(ProcBiC)--g内部的解释,聚焦于对经验、行造力是个体主观的、

动和事件给出新颖且有个人意义的诠释;日常创造力指日常生活中提出的新颖、有效的问题解决方专业创造力是超越了日常创造力但尚未达到杰法;

出创造力的状态;杰出创造力指在一个领域作出重大贡献或者发明创造。由于儿童没有足够的时间思维也不够成熟,不能掌握一个领域必须的知识,

做出复杂的转化或升华,因此,儿童创造力主要集中在迷你创造力和日常创造力方面(Kaufman& ,)。Sternber2010g

变化的特点。已有创造力的发展研究表明,创造力发展存在发展高峰和低谷,但整体趋势是逐步上升当具体到不同年龄段,不同创造力类型、不同测的,

量工具或实验任务时,创造力的发展模式可能有所四年级、六年级、差异。如言语发散思维随着年级(

初二、高一、高三)的升高呈现曲线上升的趋势,视觉发散思维呈现随年级升高先上升后下降(王福;兴,沃建中,林崇德,视觉和言语问题的顿2009)言语发散思维的原创性维度会一直发展到青少悟、

年晚期;言语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维度在青视觉—空间发散思维呈少年早期就达到成人水平;

非线性发展,在15-16岁达到最高水平(Kleibeu-,,。同时,研究者还关kerDeDreu,&Crone2013) 

心成年期和老年期个体创造力的发展问题,关注创造性产品是如何随艺术家或科学家的年龄发生变化的。以前研究发现,科学家在40到45岁之后,()创造力会逐渐衰退。但是S并不认同troebe2010这种观点。他指出这一衰退现象有四个可能的影响因素:一是从事高水平研究必需的认知能力的变二是研究动机的变化,三是可获得的科研资源化,

的变化,四是由于强制退休制度的存在,导致研究者科研生涯缩短,进而影响到研究动机和可获得的

63

科研资源。而且他通过数据进一步证实,研究动机的下降和可获得科研资源数量的减少是该衰退现而与个体认知资源的衰退关系不象的主要原因,

大。事实上,根据科学家过去取得的成绩预测未来的科学成就,要比依据年龄作预测更有说服力(,)。Stroebe2010

第三个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儿童创造力的早期发展。首先(如、多元文化经验)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如发散思维、顿悟)有显著正相关。例如,纵向研究表明,一二年级学生的假装游戏能力能显著预测五六年级的发,,,,学散思维能力(RussRobins&Christino1999)前儿童的角色扮演行为能显著预测青少年早期的,。另发散思维能力(Mullineaux&Dialla2009) 

多元文化学习经验,由于能够提高个体观念的外,

灵活性、增强不同观念间的联想意识、克服功能固着,对创造力有重要促进作用,这预示着儿童的双语学习、出国经历等早期经验会提高儿童的认知灵,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活性和开放性,Leung,,。其次,儿童所MadduxGalinsk&Chiu,2008)y发散思维水平高一般来说,

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有较高的发散思维能力,二者发散思维测验得分相关系数在0.40到0.50,。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之间(教养Runco2007)方式和其他变量(如人格)共同对儿童创造力产生影响谷传华,范翠英,张冬静,杨森,宋娟)。其次娟,,尤其是教师对学生创2012,造力发展有很大影响。如YiHu,Plucker和Mc-

(研究了教师感知的创造性组织氛illiams2013)认为二者10-16岁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关系,,且创造性组织氛围可显著预测。另外,我们对科学创造者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父母和老在科学创造者早期成长中,父母师因素的重要性,

和小学教师起作用的方式主要是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探索环境,使得他们能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在

6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22014年第1期(41期)

志、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特征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构架、自主牵引、

、开放深刻的思维以及较高的智力水;人文社科和艺术领域高创造者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在人格方面,尤其是创造者的创新动机,它不,而且还包括)。(林崇德,胡卫平,2012

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也一直受到关注,并得到实证支持:创造力与异常心理(尤其是精神分裂人格特质)有一定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存在认为精神分裂人格有特定的条件。Nettle(2006)特质促进创造力还是阻碍创造力,这受到变异量(如基因)和神经发展条件的影响。Acar和Runco()对精神质与创造力的元分析表明:当采用艾2012森克人格问卷测量精神质和采用独特性作为创造力指标时,创造力和精神质关系的效应值可达如采用症状自评量表0.50。其他多数情况下(

用流畅性、适用性作为创造力SCL90测量精神质,,指标)平均效应值在0.10到0.20之间。由此推测,创造力和精神质之间可能是一种偶然或特定条而不是普遍存在的。S件下存在的关系,imonton()也指出,创造力与心理健康是否相关,需要2012

第一个是创造力的领域是首先考虑两个基本问题:

什么?心理异常者在艺术领域比科学领域更普遍。即使在特定的艺术或科学领域,心理异常症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也是不同的。第二个是创造力的程度如何?由于心理异常在杰出创造力者身上更加突出,而日常创造力者身上不太明显,因为做出明确对比还是很有必要的。

活动中发现成功的乐趣;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或鼓励探索,激发好奇心。这些都林崇德,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准备()。2009

三、创造力的个体差异心理学研究取向

创造力的个体差异心理取向关注高创造力者和低创造力者之间存在什么差异,以及哪些因素能()解释这些差异。这些差异包括:认知的因素,如1潜在抑制的降低与创造力关一般智力。研究发现,

系密切。个体由于潜在抑制的降低,更容易注意到,他人忽视的无关信息,通过利用这些“无关信息”,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创造性思考(CarsonPeter-,。但这种关系受到一般智son,&Hiins2003)gg

智力水平高的人通常有足够的元认力因素的调节,

可以掌控各种未过滤的无关信息并知技能和能力,

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进行创造性思考;而智力水平低的人则容易被无数的感觉、联想等无关信息困扰

,导致自我迷失,最终陷入疯狂的幻想中(Car-)。(人格因素。富有创造力者有区别son,20112)

于他人的人格特质,开放性对不同领域(如艺术、科学)如创造性思维风格、创造性成就)创造力分析水平(

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而其他人格维度对创造力的预,。随着比研究结果不太一致(测作用,Feist1998)大五更高层次的元特质的提出,研究者开始思考元特质与大五人格在预测创造力上有何差异?元特质包括可塑性和稳定性两个维度,可塑性反映个体在认知和行为方面探索和参与新异事物的灵活性,由经验开放性和外向性构成;稳定性反映个体在情社会和动机方面保持稳定的倾向,由宜人性、责绪、

“任心和神经质构成。研究显示,可塑性”与经验开放性相似,能正向预测创造力的各个方面(如发散;“思维、日常创造性行为、创造性成就)稳定性”能对某些创造力(如日常创造性行为)有负向显著预而宜人性、责任心和神经质对其预测作用不显测;

著。有趣的是,可塑性和稳定性对日常创造性行为有相反的预测效应,但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Sil-,,,,)。viaNusbaum,BerMartin&O Connor2009g

同时,不同领域的创造者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我们对该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崇德,2009)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具有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

四、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

作为心理现象的创造力,其发展和发挥离不开社会环境这个大背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关注创造力与哪些社会因素有关。创造力的认知心理学取向、发展心理学取向和个体差异心理取向把创造力视为纯粹的个体现象,社会心理学取向是对它们的有效矫正或有益补充。此时研究者已不再局限于从孤立的个体视角看待和解释创造而是拓展到个体以外的、复杂的外部因素。力,

()认为,社会心理学家主要从三个Simonton2012

贾绪计 林崇德 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

()层面关注创造力:人际层面,1模仿对创造性的影响,认为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被有助于激发聚合思维,而行为不被同伴同伴模仿,

模仿则会激发发散思维,促进个体创造性(Ashton-,;也有研究考察人际心James&Chartrand2009) 

理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认为与为自己做决策相比,个体为他人做决策时,更富有创造性(Polman)。(团队层面。考察团队规范、20112)&Emich,

团队性质等对创造性的影响。如研究发现,与启动团队成员启动个体主义规范集体主义规范相比,

时,更容易产生原创性想法(Goncalo&Staw, 

);团队成员的表层多样性(如性别、年龄)和深2006如认知、价值观)有助于团队创造力的提层多样性(

。(高(李树祥,梁巧转,杨柳青,2012)3如更广范围的时代精神或时代思想。虽然这层面,

但随着研究者对三个层面的研究仍在蓬勃发展,

“很多创造行为是发生在合作情境中”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合作创造力开始占据重要的研究地位(,)。Sawer2006y

合作创造力,并不是不同合作者的创造力的简单累加,而是合作者之间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合作创造力也不能等同于团队创造力:团队创造力关团体氛围、团体特征等对创造结果的注团体规范、

影响,而合作创造力更关注创造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除研究传统意义上的团体外,间彼此互动的过程;

合作创造力还涉及不同的合作形式(如夫妻合作创、,造力)不同的合作领域(如写作、服装设计)这是团)。体创造所不能囊括的内容(王亚南,张景焕,2010

当前合作创造力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围绕与合作创造相关的心理变量展开探讨。如有研究者考察在合作创造的过程中与其他因素结合影响合作效果的。他们认为,与低求知动机相比,团队成员有高求知动机时,合作创造的效果会更好;但这种促进效应只有当团队成员,有高亲社会动机(与高亲自我动机相对)而且团队氛围是积极的和心理安全感高时才会存在(De,,,,。另外,也DreuNistadBechtoldt&Baas2011)j

,提出在合作创造中会产生任动机或联合动机(Cooer& p,),责任动机能督促合作者之间自Jaatilaka2006y

觉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提高了合作者的内部动机;联合动机促使不同合作者彼此共享资源,加强情感

65

联系,在为共同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展现创造力。另一方面,围绕合作创造过程中的支持性技术展开研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合作究。,

创造。沟通是信息、传递信息方式、对信息的理解三者的综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沟通过程产生的结果,就是合作创造的产品。因此研究者非常重视合作创造中沟通问题。S认为合作onnenbur2004)g(创造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沟通类型:面对面相互作用、以工具为中介的相互作用、以工具为中介的沟同时他还分析了不同沟通类型在参与者是否在通,

场、时间的同步性、沟通地点、沟通形式、沟通媒介五个方面的特点,虽然每种沟通类型都有自己的优但就其效率而言,面对面相互作用的沟势和不足,

通方式对合作创造的效果最好。另外,也有研究者分析网络技术关注网络沟通这一新颖的沟通形式,

并提出没有单一的工在各个不同创造阶段的作用,

,。具可支持合作的全部过程(Laat&Lall2004) y

总之,对合作创造力的重视,是创造力研究的重要转向,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于合作的重视,是未来社会发展和未来研究的必然趋势。

五、研究展望

六十多年来,研究者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个体差异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不同研究取向加深了人们对创造力的对创造力开展了大量研究,

认识。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需要以后继续探索。

从创造力的认知心理研究取向看其作用机制是什,

,还有待回答。虽然实验证明了无意识思维对创但是这种促进效应仅集中于创造造力的促进作用,

过程中的观念产生阶段,而忽视了对无意识在其他认知阶段(如信息搜集、观念评价等)中作用的考察。通过对意识和无意识在整个创造过程不同阶段的作用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意识和无意识的不以及它们在创造过程中的相对贡献。同特征,

从创造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取向看,已有创造力的发展研究中,测量工具或实验任务多数都是抽,(如多用途任务、图形任务等)脱离了日而真实情境下个体解决的问题可能与常生活情境,

抽象的刺激不同,;同时,随着老年心理学的

6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22014年第1期(41期)

两个子成分是否对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从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看,基于对“创造力不仅是个体的产物,更是个体间互动的结果”这一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研究者对合作创造力的关注会越来越多。现有合作创造力研究,仅关注产品,而忽视了合作过程的研究(王亚南,张景)。未来研究应该立足于合作过程,焕,研究合2010,而不仅仅是合作中个人的创造表现或者对产品的研究。

兴起,探索老年人在创造力的程度、创造力的领域以及创造力的类别上的特点,对于了解老年人的认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力干预有重要意义。知特点,

从创造力的个体差异心理学研究取向看与创造力的关系仍有待深入探讨。如研究已证实人格中的经验开放性对创造力有显著预测作用,而经验开放又被分成两个子成分:开放性(一种想象的、创造的和艺术的成分)和理解性(一种思维和推,,理成分)并开发了区分二者的量表(DeYoung,,。那么,经验开放性的Quilt&Peterson2007)y

[参考文献]

(罗俊龙,蒋军,位东涛,张庆林.无意识2012).  陈群林,

心理发展与教育,加工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促进效应.28,569-575.

(谷传华,范翠英,张冬静,杨森,宋娟娟.父母养2012).育方式、人格对儿童社会创造性和社会喜好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1178-83.

()李树祥,梁巧转,杨柳青.团队认知多样性和团2012.队沟通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3,153-159.

(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201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养模式.136-42.

()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北京:经济2009.科学出版社.

()刘桂荣,张景焕,王晓玲.创造力游乐场理论及2010.其实践涵义.心理科学进展,18,679-684.

(王福兴,沃建中,林崇德.言语、图形任务条件2009).下青少年发散性思维的差异研究.心理科学,32,29-33.

()王亚南,张景焕.创造力研究的新领域:合作创2010.造力.心理科学进展,18,84-90.

,,()AcarS.&RuncoM.2012.Pschoticismandcrea   -y:A tivitmetaanalticreview.PscholooAesthetics,- yyygyf  

creasedcreativeachievementinhihfunctioninindividu    --gg als.JournaloPersonalitand SocialPscholo85,  f yygy, 499-506.

,,,CooerR.&JaatilakaB.(2006).Groucreativi-pyp :,,tTheeffectsofextrinsicintrinsicandobliationmotiva     -yg

tions.CreativitResearchJournal,18,153-172. y 

,,,,,,DeDreuC.K.W.NistadB.A.BechtoldtM.N. j,():&BaasM.2011.GroucreativitandinnovationA mo -py  tivatedinformationPscholoorocessinersective.  pgppygyf  

CreativitandtheArts,5,81-89.Aesthetics,  y,

,,,,,DeYounC.G.QuiltL.C.&PetersonJ.B.gy():2007.Betweenfacetsanddomains10asectsoftheBi      pg

JournaloPersonalitand SocialPscholo93,Five.  f yygy, 880-896.

,,,)DiksterhuisA.&MeursT.(2006.Wherecreativ -j

:Titresidesheofunconsciousthouht.enerativeower     yggp ,ConsciousnessandConition15,135-146.  g

,(FeistG.J.1998).A metaanalsisofersonalitin-  ypy scientificandartisticcreativit.Personalitand SocialPs    yyy- 

choloReview,2,290-309.gy 

,,J.A.&Staw,B.M.(2006).IndividualGoncalo-rouismcollectivismandcreativit.OranizationalBe--   gpyg 

CreativitandtheArts,6,341-350.  y,

,,,(AshtonJamesC.E.&ChartrandT.L.2009).Social-:Tcuesforcreativitheimactofbehavioralmimicron      ypy converentanddiverentthinkin.JournaloExerimen-    gggf p

havior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00,96-109. 

(HennesseB.A,&AmabileT.M.2010).Creativit. yy 

AnnualReview oPscholo61,569-598. f ygy,

,,KaufmanJ.C.,&BehettoR.A.(2009).Beondgy:TbiandlittlehefourCmodelofcreativit.Review o      ygf 

GeneralPscholo13,1-12. ygy,

,,,(KaufmanJ.C.&SternberR.J.2010).TheCam- g,E:bride HandbookoCreativitambridenland gggf y.CCambrideUniversitPress. gy 

,,,,,KleibeukerS.W.DeDreuC.K.W.&CroneE.A.()2013.Thedevelomentofcreativeconitionacrossado      -pg:dlescenceistincttraectoriesforinsihtanddiverent     jgg

talSocialPscholo45,1036-1040.  ygy,

,,,BaerJ.&KaufmanJ.C.(2005).Bridineneral-ggg :Titandsecificitheusementarkheoretical  A m P Typy

(APT)modelofcreativit.RoeerReview,27,158-163.  yp

,CarsonschoatholoS.H.(2011).Creativitand -ypyp :Asharedvulnerabilitmodel.CanadianJournalo    gyyf Pschiatr56,144-153.yy,

,,P,,&H,D.M.CarsonS.etersonJ.B.iinsgg()2003.Decreasedlatentinhibitionisassociatedwithin      -

贾绪计 林崇德 创造力研究:心理学领域的四种取向

thinkin.DevelomentalScience,16,2-12. gp

,,,LaatM.D.&LallV.(2004).Creativitandthe yy :HowdoresearcherscollaboratecreativelusintheNet    yg  ,,MiellD.&LittletonK,CollaborativeCrea-internet.In  :tivitContemorarPersectives.LondonFreeAssocia -y:py ptionBooks. 

,,,,,,LeunA.K.MadduxW.W.GalinskA.D.&gy)Chiu,C.(2008.Multiculturalexerienceenhancescreativ   -p

:Tithehenndow.American Pscholoist,63, w a hyyg169-181.

,,,(P.Y.&DilallaL.F.2009).PreschoolMullineauxretendlabehaviorsandearladolescentcreativit.    ppyyy  JournaloCreativeBehavior,43,41-57.  f 

,(D.2006).ReconcilinthemutationselectionNettle -g balancemodelwiththeschizotcreativitconnection.Be-    -ypyy 

67

:,,andcreativitExlorinlowerorderhihorderandinter -- -ypgg activeeffects.JournaloResearchin Personalit43,   f y,1087-1090.

,D.K.(2011).CreativitanddiscoverasSimonton yy  :Cblindvariationambell s(1960)BVSR modelafterthe   phalfcenturmark.Review oGeneralPscholo15,- yf ygy, 158-174.

,:SimontonD.K.(2012).TeachincreativitCurrentgy 

,,scholofindinstrendsandcontroversiesintheofcrea     -pygyg tivit.TeachinoPscholo39,217-222.ygf ygy, 

,:S.(2004).CreativitincommunicationSonnenbur yg roductAtheoreticalframeworkforcollaborativecreation.      p

CollaborativeProductCreativitandInnovation Manae   -yg 

ment,13,254-262.

,):WStroebeW.(2010.Theofacademiaillitrain   gyg ?Amroductivitreducescientificerican Pscholoist,65,  pyyg660-673.

,,,,,H.ChattoadhaA.ZhanK.&DahlD.Yan pyygg ():WhW.2012.Unconsciouscreativitencanunconscious   y?JthouhtouterformconsciousthouhtournaloCon-    gpgf sumer Pscholo22,573-581.ygy,

,,H,W.,,,&M,YiX.uPluckerJ.A.cwilliamsJ.()2013.IsthereadevelomentalslumincreativitinChi      -ppy  na?Therelationshibetweenoranizationalclimateandcre     -pg ativitdevelomentinChineseadolescents.TheJournalo     ypf 

havioraland BrainSciences,29,418.  

,,,(E.&EmichK.J.2011).DecisionsforothPolman  -ersaremorecreativethandecisionsfortheself.Personalit        y

and SocialPscholoBulletin,37,492-501. ygy ,RuncoM.A.(2007).Creativittheoriesandthemes:  y ,:Research,develomentand ractice.BostonAcademicPress. pp,,,,,(RussS.RobinsD.&ChristianoB.1999).Pretend:laLonitudinalredictionofcreativitandaffectinfantas      pygpyy 

,inchildren.CreativitResearchJournal,12129-139.  y 

,SawerR.K.(2006).Exlainincreativitheypgy:T :OoHumanInnovation.New YorkxfordUniverScience   -f sitPress.y 

,,,,,,,SilviaP.J.Nusbaum,E.C.BerC.MartinC.&g,(,,O ConnorA.2009).Oennesstoexeriencelasticit  pppy

CreativeBehavior,47,22-40. 

,,,,&G,ZhonC.B.DiksterhuisA.alinskA.D.gjy

(2008).Themeritsofunconsciousthouhtincreativit.      gyPscholoicalScience,19,912-918. yg

(责任编辑 侯珂 责任校对 侯珂 宋媛)

:TheResearchofCreativitFourAroachesinDomainofPscholo        yppygy

121

iJIA XuLINChonde- , -jg

(,1.InstituteofDevelomentalPscholoBNU,Beiin100875;   pygyjg ,)2.DeartmentofPscholoWMU,Weifan261053,China  pygyg 

:AbstractCreativithasimortantsinificanceforsocialadvancesandersonaldeveloment.Itdemandsacomrehen           -ypgppp recondition.Therescholo.siveunderstandinofcreativititselfasaarefourresearcharoachesinthedomainof              ppygygypp  ,Conitivearoachincreativitfocusesonunconsciousrocessintheroleofcreativethinkinandrovidesacomrehensive               gppypgpp eneralastheoreticalinterretationindomainanddomainsecificcreativit.Develomentalaroachincreativitatten   -  -     -gpyppypppy ,,tiontothedevelomentalcharacteristicsofcreativitindifferentaeeriodsandstressesontherolesofearlexeriences               pygpyp  ,,ersonalitrofamilschool.Individualdifferencesaroachincreativitfocusesontheroleofconitiveandfactorsand            -pypyppyg  

,osesthattherelationshibetweencreativitandmentalhealthissubecttocertainconditionssuchasthedomainofcreativ                -ppyj  ,scholoitlevelsofcreativit.Socialaroachincreativitchanesthefocusofresearchfromindividualcreativitto            pygyyyppygy   creativit.collaborative y

:;;;;scholoKewordscreativitconitivearoachdevelomentalaroachindividnaldifferencesaroachsocial     pygyygpppppppy aroachpp


相关内容

  • 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
  • 摘 要:采用中文创造性人格特质形容词表,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人才进行问卷调查,建立了由神经质.勤勉坚毅.真诚友善.淡泊沉稳.激情敏感.逻辑性.孩子气等7个因素组成的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对该模型进行的相关心理测量学指标检验表明,该模型性能良好. 关键词: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 ...

  •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
  • 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1. 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 .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 ...

  • 20年来的西方创造性心理测量研究:方法与问题
  • 对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起源于心理测量技术的应用,其源头可以追溯到Galton1883出版的<人类能力调查>,但是真正对创造性开展测量学的研究通常是以Guilford 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会上所作的主席演说为标志的.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创造性的测量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20年来, ...

  • 积极心理学
  • 姓名:陶甜美 年级:一年级 学号:2011019 课程:应用心理学 得分 积极心理学:一场幸福的革命 摘要:积极心理学目前在西方心理学界引起了普遍的兴趣和关注,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 ...

  • 教育技术心理学论文
  • 教育技术创新心理研究述评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教育技术学 陈致君 [摘要]:本文从教育技术的服务对象出发,阐述了教育技术及其创新心理的内容,表述了教育技术创新对教师.学习者等的影响.反过来,教育要发展,教育技术及其创新是有力保障. [关键词]:教育技术 创新心理 教学设计 教育界中几乎 ...

  • 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
  •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问世以来,国外不少心理学家特别是智力心理学家对其科学性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就连加德纳本人也承认多元智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和框架,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加以证明.补充.修改和完善,甚至还有可能被推翻(Gardner,1993).尽管心理 ...

  • 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的关系新探
  • 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能力关系新探 薄建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00875 [摘要] 传授知识,提高智力,培养个性是学校教育的三个主要任务.它们三者既相对稳定的,又变化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构成了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明确它们与创造的关系则 ...

  • 2016陕西专业技术人员:潜力激活与创造力开发
  • 2016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潜力激活与创造力开发>考试试题与答案 选择题每题括号后打√的,都是验证答案了的. 1 . 人的潜力是( ). 有限× 无限× 有限和无限的结合 以上都不对 2 . 心理学潜力技术开发不包括( ). 超我想象√ 正面暗示 光明思维 暗示教育 3 ...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