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仪礼](校办严跃森)

《仪礼》

——摘自《读点经典》

又名《礼经》《士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一。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古代贵族非常注重礼仪的演习,习礼成为贵族教育的重要部分。商、周时已有名目繁多的典礼,儒生掌握的各种仪节,经不断的排练补充,厘订成册,便成《仪礼》。《仪礼》相传为孔子厘定,近人根据其中的丧葬制度和出土器物结合研究,认为成书在战国时期,是战国儒生的著述,经汉儒编订而成。

《仪礼》传至汉代存17篇,主要包括冠礼、婚礼、丧祭礼、朝聘礼、乡射礼等五项典礼仪节。此书作为一部礼仪汇编,讲述具体的礼节形式,专供士大夫阶层施行,但不解释礼的含义。被称为《礼经》,为五经之一。汉宣帝时,以戴德、戴圣、庆普三家所传习的《礼经》立于学官,属今文经学。后在鲁地发现古文《礼古经》,除前述17篇外,尚多出39篇,共56篇。唐以后《礼古经》渐次失传。今文经传至西汉末,有戴德、戴圣、刘向等篇目次第有异的本子。东汉末,郑玄为刘向本作注,并记明今古文之异同,该书至晋代始称《仪礼》流传至今。《仪礼》可供了解与研究上古社会的民俗民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伦理道德、语言状况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唐贾公彦有《仪礼疏》,南宋时与郑玄注合刊为《仪礼注疏》。宋、元、明、清有不少研究《礼仪》的著作,以清代学者胡培翬的《仪礼正义》为集大成之作。

《礼记》

——摘自《读点经典》

又名《小戴礼记》,“三礼”之一。先秦至汉的学者在传习《仪礼》时,都附有一些参考资料。随着资料数量的增多,他们就从中选辑一些成书,篇目因个人兴趣而有损益,也绝非一人一时之作。东汉中期,以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及戴圣选编的选编的49篇本最为流行,即所谓《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因郑玄为《小戴礼记》所作的出色注解,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至唐代被列为大经,此后影响越来越远。而《礼记》不仅记载了合于实用的礼仪细节,更详论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精神,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说,加之传习者多,以至于被推上经典地位。《礼记》的内容丰富庞杂,包括专解《仪礼》制礼意义的《冠义》《昏义》《乡饮酒义》等,论述“修齐治平”理论的《大学》,阐发伦理思想的《中庸》,专讲教育理论的《学记》,专说音乐理论的《乐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特点及宗法制度的《檀弓》《曾子问》等,体现国家、社会制度设想的《王制》《礼器》等,记贵族日常礼和守则的《曲礼》《内则》等,记孔子言论的《坊记》《表记》等,不少篇章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礼记》版本以《唐石经》本为始祖。清人校勘名作有阮元的《礼记注疏校勘记》和张敦仁的《抚本礼记考异》。近人黄侃曾批注《礼记》,而以王文锦据其所撰《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较为通行。

《仪礼》

——摘自《读点经典》

又名《礼经》《士礼》,“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之一。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古代贵族非常注重礼仪的演习,习礼成为贵族教育的重要部分。商、周时已有名目繁多的典礼,儒生掌握的各种仪节,经不断的排练补充,厘订成册,便成《仪礼》。《仪礼》相传为孔子厘定,近人根据其中的丧葬制度和出土器物结合研究,认为成书在战国时期,是战国儒生的著述,经汉儒编订而成。

《仪礼》传至汉代存17篇,主要包括冠礼、婚礼、丧祭礼、朝聘礼、乡射礼等五项典礼仪节。此书作为一部礼仪汇编,讲述具体的礼节形式,专供士大夫阶层施行,但不解释礼的含义。被称为《礼经》,为五经之一。汉宣帝时,以戴德、戴圣、庆普三家所传习的《礼经》立于学官,属今文经学。后在鲁地发现古文《礼古经》,除前述17篇外,尚多出39篇,共56篇。唐以后《礼古经》渐次失传。今文经传至西汉末,有戴德、戴圣、刘向等篇目次第有异的本子。东汉末,郑玄为刘向本作注,并记明今古文之异同,该书至晋代始称《仪礼》流传至今。《仪礼》可供了解与研究上古社会的民俗民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伦理道德、语言状况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唐贾公彦有《仪礼疏》,南宋时与郑玄注合刊为《仪礼注疏》。宋、元、明、清有不少研究《礼仪》的著作,以清代学者胡培翬的《仪礼正义》为集大成之作。

《礼记》

——摘自《读点经典》

又名《小戴礼记》,“三礼”之一。先秦至汉的学者在传习《仪礼》时,都附有一些参考资料。随着资料数量的增多,他们就从中选辑一些成书,篇目因个人兴趣而有损益,也绝非一人一时之作。东汉中期,以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及戴圣选编的选编的49篇本最为流行,即所谓《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因郑玄为《小戴礼记》所作的出色注解,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至唐代被列为大经,此后影响越来越远。而《礼记》不仅记载了合于实用的礼仪细节,更详论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精神,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说,加之传习者多,以至于被推上经典地位。《礼记》的内容丰富庞杂,包括专解《仪礼》制礼意义的《冠义》《昏义》《乡饮酒义》等,论述“修齐治平”理论的《大学》,阐发伦理思想的《中庸》,专讲教育理论的《学记》,专说音乐理论的《乐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特点及宗法制度的《檀弓》《曾子问》等,体现国家、社会制度设想的《王制》《礼器》等,记贵族日常礼和守则的《曲礼》《内则》等,记孔子言论的《坊记》《表记》等,不少篇章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礼记》版本以《唐石经》本为始祖。清人校勘名作有阮元的《礼记注疏校勘记》和张敦仁的《抚本礼记考异》。近人黄侃曾批注《礼记》,而以王文锦据其所撰《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较为通行。


相关内容

  • 透过[礼记]-[仪礼]看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
  • 透过<礼记>\<仪礼>看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 摘要:本文通过<礼记>.<仪礼>等文献,考证古代妇女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地位,以期对了解古代社会,特别是古代社会中的女性地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礼记;士昏礼 近代女权主义曾经耿耿于怀自己 ...

  • [礼记]简介_[礼记]解读
  • <礼记>简介_<礼记>解读 <礼记>是什么? <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 ...

  • 十三经注疏
  • 基本信息 ·页码:2784 页 ·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套装数量:2 十三经简介 "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 ...

  •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 1.<尚书> "尚"即"上",<尚书>即是上古之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其 ...

  • 浅论秦汉时期"六礼"的历史沿革
  • 摘 要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中国较早地进入了对偶婚的状态,也是较早将自己的婚俗文化记录在案的国度.早在先秦时期,婚仪"六礼"便基本确立并被后代所延续.所谓"六礼",即<仪礼>和<礼记>中所记载的"纳采& ...

  • 从[仪礼]看性别的社会化
  • 转:从<仪礼>看性别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生活的一切都可以归诸于此,而性别社会化作为主线,贯穿于人类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由此决定了性别角色不是指两性固有的个人特性,而是指由社会规定了的各自的性别特性.[1]任何一个文化模式都离不开对性别的社会化,中国 ...

  • [国学精神]
  • <国学精神> 主讲人: 李里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学工作室主任 时间:2011年12月9日 15:00-17:00 地点:川师美术学院A109 <易经>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 ...

  • 儒学由旧的汉学系统开始转向新的宋学系统(130)
  • 儒学由旧的汉学系统开始转向新的宋学系统 唐朝是汉族文化的发皇时期,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充沛的活力,创造新境界.佛教方面,以慧能为首的禅学南宗,推翻天竺式佛教的各宗派,自创汉化(玄学化)佛教,倡导杀佛杀祖,足以解脱处于奴仆地位的无数佛教徒.儒学方面,在墨守师说,拘泥训诂的束缚下,开创空言说经,缘词生训的新 ...

  • _神道设教_和_中庸_整合下的孔子天道观
  • 2009/2 神道设教 和 中庸 整合下的孔子天道观 张海英 张松辉 摘 要:长期以来, 学术界都认为孔子的天道思想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把天理解成自然的天, 另一方面又把天看成具有人格意识的天; 一方面并不肯定鬼神的存在, 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祭祀.事实上, 孔子这种矛盾的天道思想并不奇怪, 这一思想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