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空间布局.载体建设上取得突破 落子皖江一年间

皖江城市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空间布局、载体建设上取得突破

落子皖江一年间

本报记者 刘 杰 何 聪

《 人民日报 》( 2011年01月17日   01 版)

2010年12月26日,安徽马鞍山嘉宾云集,在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的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签署《关于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等八个方面的合作,积极引导和推进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开展产业转移,努力构建泛长三角地区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

“国家战略推动,周边地区良性互动,安徽更要自身主动,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平台,抢抓黄金发展机遇期,实现中部崛起、兴皖富民宏伟蓝图。”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说。

在示范区建设一周年之际,省长王三运豪迈地介绍:“一年来,示范区不仅在承接产业上硕果累累,更是健全完善了组织体系、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在空间布局、载体建设取得突破,实现了‘一年打基础’的预期目标。”

先谋于局  后谋于略

叫响国家战略,同创金字招牌

滚滚长江,流经安徽八百里,被世人亲切地称为皖江。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担当起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历史使命的皖江地区风生水起,“皖江示范区”迅即成为安徽向外递出的最靓丽名片,无论是在合肥举办的徽商大会、全国500强企业峰会、安徽与央企对接会、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会议上,还是在世博会、中博会上,“皖江示范区”频频亮相,成为这些经贸盛会上的焦点、亮点,吸引了海内外企业家广泛关注。2010年前11个月,皖江示范区落户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逾1.2万个,亿元以上项目逾2800个,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11.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1亿美元,分别增长57.5%、23.3%,占全省的73.5%和76.3%。

“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已经有了‘明星效应’,尤其体现在招商上,很多企业就是冲着这个品牌才来和我们协商洽谈。”在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姜绪陆高兴地介绍,以前曾与一个出口空调器的企业多次洽谈都没谈成, “去年,这个品牌终于把出口空调器的生产放在了我们这里。”

“落子皖江,布局中西部。”皖江被中央赋予了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内涵。国家发改委地区产业司司长范恒山说:“示范区建设是我国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中西联动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的重大平台,示范区建设规划是国家战略。” 短短一年时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7个国家部委先后与安徽签署17项合作共建示范区协议,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对示范区的建设给以指导和支持。

“携手产业转移、创新共赢发展”,涌动的“皖江机遇”终被“国家战略”深度激活,皖江崛起的豪情空前勃发。安徽高密度出台了9个专项规划,出台了13个专项政策措施。不但如此,安徽省积极构建面向长三角、实现无缝对接的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提升皖江地区综合运输能力,全面加强皖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精心布局  合作共建

建设承接平台,探索转移模式

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大片。

在马鞍山对面的和县沈巷镇、在铜陵和池州中间的梅龙镇,安徽边规划、边招商、边建设,高标准启动江北、江南两大省级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布局中落下两枚战略性棋子。两个集中区目前签约合同项目就超过1000亿元。“不仅是产业的集聚地,未来更是滨江新城区,是完善皖江城镇体系的伏笔,实现跨江联动发展的关键一着。”江北集中区管委会主任毕小彬期望皖江城市最终跨江组团成为“继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之后的长江岸边第五城”。

一年来,安徽对皖江区域的80多个开发园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根据产业的错位发展以及现有的饱和程度,进行了功能划分和定位。“升级”更是成为皖江地区载体建设“热词”,沿皖江10市全面提升园区的硬件、软件。去年,马鞍山经开区等5个省级园区升级“国家级”,省政府批准芜湖孙村、宁国港口等10多个省级开发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从招企业进园区,到招产业共建园区,皖江创新招商方式,掀起一轮轮大招商热潮。去年6月,滁州与上海复旦科技园等战略投资者签订了6个合作共建园区项目;11月,六安与苏商投资集团等签约共建“六安光电产业园”和“永能六安电动车产业园”;去年11月19日,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0多家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在合肥签署《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合作框架协议》,以期联手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辐射和产业布局优化。

“我们正在探索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园区,强化园区在创新创业和产业化中的载体作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介绍。

为适应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皖江各地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和“共同建设”等方式,目前已经形成了“园中园”、“托管园”、“共建园”等有效合作方式。宣城还专门召开“飞地经济”发展座谈会,让所辖县区编制“飞地经济”发展规划。如今宣城开发区内,玉环工业园已经建设,上海淀山湖工业城、温州瑞安工业园已经签订协议;泾县浙江机械制造工业园已签约13个项目,涉及汽摩配、洁具及机械制造等多个产业和领域。

在吸收皖江各地实践的基础上,安徽省政府提出《关于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的初步设想》,积极推进与上海、江苏、浙江省级层面的合作,共同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进总部经济转移生产基地、外向型企业转移生产订单、关联产业在园区集群发展。

设定“棋规”  严守门槛

转移谋提升,创新促示范

共建园区激发“雁阵效应”,集群转移在皖江各地上演。在宣城郎溪的“无锡工业园”, 整体转移来了无锡压力容器产业,目前有600余家企业签约,176家企业在建,全部建成后总产值可达500亿元以上。转移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伴随技术升级的过程。在正在建设中的安徽美亚针纺有限公司施工现场,浙江投资方副总经理刘铸金告诉记者,总投资5亿元的针纺项目已完成投资3.5亿元,设备和技术比过去均有了很大的进步。

作为国家战略,皖江示范区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设定工业集中度、投资强度、产业集聚度、容积率、节能降耗等考核指标体系,严把环境准入门槛,严禁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转入。从严执行产业准入标准,成为皖江各地的“棋规”。

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皖江地区加快建设成为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撑起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介绍,围绕“产业实力雄厚、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的要求,皖江各地编制了产业目录,积极推进产业链整体转移,促进产业承接和自主创新相融合,以创新吸引转移;把产业承接与结构升级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积极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新途径。

在已有的钢铁、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产业基础上,革命老区六安产业发展取向从以往的“市场—成本”转向“环境—科技”,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电子信息新能源、现代服务等产业。滁州编制了家电信息、硅能、盐化工3个千亿元产业规划,把资源和产业变成抢先承接的本钱;池州围绕打造能源装备制造等4个千亿产业群,编制了近400个产业链项目。

溯皖江而望,马鞍山钢铁、芜湖奇瑞、铜陵有色、安庆石化等大型企业闻名遐迩,更有机械设备、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分布各地的主导产业,在提升原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合肥、芜湖、巢湖、安庆、铜陵、马鞍山等市将目光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瞄准电子信息、公共安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前沿,合肥引进了京东方等一批龙头项目,去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产业、新增工业投资都过千亿,高新技术产业为GDP增速超过17%做出1/3的贡献。

皖江两岸,豪情激荡,“转移、提升、创新、示范”,正成为安徽追求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最强音。

皖江城市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空间布局、载体建设上取得突破

落子皖江一年间

本报记者 刘 杰 何 聪

《 人民日报 》( 2011年01月17日   01 版)

2010年12月26日,安徽马鞍山嘉宾云集,在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的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签署《关于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等八个方面的合作,积极引导和推进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开展产业转移,努力构建泛长三角地区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

“国家战略推动,周边地区良性互动,安徽更要自身主动,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平台,抢抓黄金发展机遇期,实现中部崛起、兴皖富民宏伟蓝图。”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说。

在示范区建设一周年之际,省长王三运豪迈地介绍:“一年来,示范区不仅在承接产业上硕果累累,更是健全完善了组织体系、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在空间布局、载体建设取得突破,实现了‘一年打基础’的预期目标。”

先谋于局  后谋于略

叫响国家战略,同创金字招牌

滚滚长江,流经安徽八百里,被世人亲切地称为皖江。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担当起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历史使命的皖江地区风生水起,“皖江示范区”迅即成为安徽向外递出的最靓丽名片,无论是在合肥举办的徽商大会、全国500强企业峰会、安徽与央企对接会、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会议上,还是在世博会、中博会上,“皖江示范区”频频亮相,成为这些经贸盛会上的焦点、亮点,吸引了海内外企业家广泛关注。2010年前11个月,皖江示范区落户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逾1.2万个,亿元以上项目逾2800个,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11.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1亿美元,分别增长57.5%、23.3%,占全省的73.5%和76.3%。

“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已经有了‘明星效应’,尤其体现在招商上,很多企业就是冲着这个品牌才来和我们协商洽谈。”在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姜绪陆高兴地介绍,以前曾与一个出口空调器的企业多次洽谈都没谈成, “去年,这个品牌终于把出口空调器的生产放在了我们这里。”

“落子皖江,布局中西部。”皖江被中央赋予了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内涵。国家发改委地区产业司司长范恒山说:“示范区建设是我国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中西联动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的重大平台,示范区建设规划是国家战略。” 短短一年时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7个国家部委先后与安徽签署17项合作共建示范区协议,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对示范区的建设给以指导和支持。

“携手产业转移、创新共赢发展”,涌动的“皖江机遇”终被“国家战略”深度激活,皖江崛起的豪情空前勃发。安徽高密度出台了9个专项规划,出台了13个专项政策措施。不但如此,安徽省积极构建面向长三角、实现无缝对接的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提升皖江地区综合运输能力,全面加强皖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精心布局  合作共建

建设承接平台,探索转移模式

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大片。

在马鞍山对面的和县沈巷镇、在铜陵和池州中间的梅龙镇,安徽边规划、边招商、边建设,高标准启动江北、江南两大省级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布局中落下两枚战略性棋子。两个集中区目前签约合同项目就超过1000亿元。“不仅是产业的集聚地,未来更是滨江新城区,是完善皖江城镇体系的伏笔,实现跨江联动发展的关键一着。”江北集中区管委会主任毕小彬期望皖江城市最终跨江组团成为“继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之后的长江岸边第五城”。

一年来,安徽对皖江区域的80多个开发园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根据产业的错位发展以及现有的饱和程度,进行了功能划分和定位。“升级”更是成为皖江地区载体建设“热词”,沿皖江10市全面提升园区的硬件、软件。去年,马鞍山经开区等5个省级园区升级“国家级”,省政府批准芜湖孙村、宁国港口等10多个省级开发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从招企业进园区,到招产业共建园区,皖江创新招商方式,掀起一轮轮大招商热潮。去年6月,滁州与上海复旦科技园等战略投资者签订了6个合作共建园区项目;11月,六安与苏商投资集团等签约共建“六安光电产业园”和“永能六安电动车产业园”;去年11月19日,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0多家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在合肥签署《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合作框架协议》,以期联手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辐射和产业布局优化。

“我们正在探索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园区,强化园区在创新创业和产业化中的载体作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介绍。

为适应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皖江各地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和“共同建设”等方式,目前已经形成了“园中园”、“托管园”、“共建园”等有效合作方式。宣城还专门召开“飞地经济”发展座谈会,让所辖县区编制“飞地经济”发展规划。如今宣城开发区内,玉环工业园已经建设,上海淀山湖工业城、温州瑞安工业园已经签订协议;泾县浙江机械制造工业园已签约13个项目,涉及汽摩配、洁具及机械制造等多个产业和领域。

在吸收皖江各地实践的基础上,安徽省政府提出《关于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的初步设想》,积极推进与上海、江苏、浙江省级层面的合作,共同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进总部经济转移生产基地、外向型企业转移生产订单、关联产业在园区集群发展。

设定“棋规”  严守门槛

转移谋提升,创新促示范

共建园区激发“雁阵效应”,集群转移在皖江各地上演。在宣城郎溪的“无锡工业园”, 整体转移来了无锡压力容器产业,目前有600余家企业签约,176家企业在建,全部建成后总产值可达500亿元以上。转移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伴随技术升级的过程。在正在建设中的安徽美亚针纺有限公司施工现场,浙江投资方副总经理刘铸金告诉记者,总投资5亿元的针纺项目已完成投资3.5亿元,设备和技术比过去均有了很大的进步。

作为国家战略,皖江示范区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设定工业集中度、投资强度、产业集聚度、容积率、节能降耗等考核指标体系,严把环境准入门槛,严禁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转入。从严执行产业准入标准,成为皖江各地的“棋规”。

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皖江地区加快建设成为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撑起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介绍,围绕“产业实力雄厚、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的要求,皖江各地编制了产业目录,积极推进产业链整体转移,促进产业承接和自主创新相融合,以创新吸引转移;把产业承接与结构升级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积极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新途径。

在已有的钢铁、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产业基础上,革命老区六安产业发展取向从以往的“市场—成本”转向“环境—科技”,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电子信息新能源、现代服务等产业。滁州编制了家电信息、硅能、盐化工3个千亿元产业规划,把资源和产业变成抢先承接的本钱;池州围绕打造能源装备制造等4个千亿产业群,编制了近400个产业链项目。

溯皖江而望,马鞍山钢铁、芜湖奇瑞、铜陵有色、安庆石化等大型企业闻名遐迩,更有机械设备、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分布各地的主导产业,在提升原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合肥、芜湖、巢湖、安庆、铜陵、马鞍山等市将目光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瞄准电子信息、公共安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前沿,合肥引进了京东方等一批龙头项目,去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产业、新增工业投资都过千亿,高新技术产业为GDP增速超过17%做出1/3的贡献。

皖江两岸,豪情激荡,“转移、提升、创新、示范”,正成为安徽追求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最强音。


相关内容

  •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
  •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 ...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 从最早的西部大开发,到东北振兴,天津滨海.广西北部湾.重庆两江.福建海西.山东黄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海南国际旅游岛,以及刚刚被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该说,这几年来,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陆陆续续拥有了自己的概念.或许那些没有被上述概念圈进的地区,也会早晚出台相应的振兴规划.从以往的规 ...

  • 开发区:关于我市开发区调研报告
  • 一.宣城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 宣城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国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核准面积14.22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分别为郎溪经济开发区.泾县经济开发区.绩溪生态工业园区.旌德 ...

  • 皖江城市带转移
  • 引 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在安徽工业大学.其中"一轴" ...

  • 在全市商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满怀信心迈入"十二五".凝心聚力谋发展的重要时刻,市政府召开全市商务工作会议,对于深入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商务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商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上,两家企业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徐德美同志总结回顾了xx年商务经济发展情况,对今年商务 ...

  • 2010高考热点之皖江城市带
  • 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东部加速 中部崛起 西部开发 东北振兴 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福建:<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广东:<横琴总体发展规划>陕西:<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

  • 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 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http://www.ah.gov.cn 2011年12月12日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有关规划精神,结合安徽工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环境 (一 ...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 浅谈合肥市产业转移下的物流新局面 姓名:张应应 学号:[1**********]61 专业:物流管理 [内容提要] 构建合肥物流新格局对于加快沿海产业向合肥地区转移,促进合肥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合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文章介绍了合肥物流格局的现状和产业转移背景,提 ...

  • 区域,又见区域
  • "五穷六绝七翻身"成泡影后,踏入8月份股指更是在外围股市(尤其是美股)的影响下大摔跟头,2600点和2500点大关相继失守.另一方面,区域扶持政策的出炉却是此起彼伏,新疆天山.珠海横琴与河南中原等一浪赛过一浪.在经济缺乏亮点.市场没有趋势性上涨的投资环境下,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将会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