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非农产业(1)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关于兴隆县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收入水平既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对于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发布了十一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长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纵观兴隆县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收入确实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局限以及历史原因,相比较我省南部发达地区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逐步拉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的供求关系、非农产业的就业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原因,农民收入一直在低速增长,全县还有部分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究其原因,依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收入难度较大,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了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因此,研究兴隆县农民收入的变化、特征,剖析农民增收难的原因,跳出农业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探讨非农产业的发展,对解决兴隆县的“三农”问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兴隆县农民的收入状况及特征

农民收入包括农业收入、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其中非农产业收入是指户口在农村的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离开本地的农业生产领域,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就业活动而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工资性收入和非农家庭经营收入。

(一)2000年——2009年兴隆县农民收入状况

(二)兴隆县农民收入的主要特征:

1、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放缓。

2000年到2006年,兴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除了2002年出现了负增长外,其余年均增长为15.27%,2007年以后增速逐步放缓,只为10%左右。2009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

2、第一产业收入略有增长。

2009年第一产业人均收入为617.6元,较2000年只增长了

112.8元。期间,分别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出现了负增长。随着2006年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农业收入有所增加,但

是,2009年农业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5.28%。

3、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加。

2009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690元,同比增加247元,增长10%,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对农民人均总收入的贡献率为55.51%,是农民人均总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成为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

4、二、三产业收入快速增长

2009年农民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中得到的人均收入为546元,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259元。其中,2007年和2008年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40%和30%,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30.5%和26.1%。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收益增速。

(三)主要原因

(1)土地面积有限,且呈减少之势

农业的生产立足于土地,我国耕地面积在长期的开发耕种下已不能再增加了。我国也曾采取填湖为地、开耕林地、开耕草地等方式增加耕地,虽然增加了一些耕地,但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得不偿失。所以从2002年开始我国开始全面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另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必将占用较多的耕地。

兴隆县因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可耕地的面积本来就很少,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行,耕地面积更是呈现大幅度减少的态势。2009年兴隆县耕地总面积为9849公顷,比2000年减少了4435公顷。因此,耕地面积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想通过土地来增加农产量可能性不大。

(2)没有重大的科技突破,单产增加有限

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要增加农产量只得靠增加单产,然而,这种办法也较难实现。因为科技的应用还须遵循客观规律,单位面积产量并不能因效率的提高而无限增产。再看我国现有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个体户为单位,承包土地进行生产,尤其是兴隆县的特殊地理形势造成其生产规模狭窄,零星散落,机械应用成本远远高于提高效率所带来的增收。因此,如果没有重大的科技突破,则很难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3)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农产品价格难有较大涨幅

从全球市场上看,中国国内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已经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在加入WTO ,进一步加入国际市场的前提下,维持这种高价已经成问题,更不要说进一步提价了。但是近年来的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高,却并没有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业属于弱质产业,随着气候和地质灾害的频发,势必对农业造成巨大影响,使得粮食蔬菜减产,从而导致农产品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二是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政策,使得农产品价格较低,农民增收困难,许多农民选择进城务工而放弃粮食蔬菜的种植,由此造成的减产必将抬高农产品价格;三是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丰产不丰收时有发生。所以,想通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也不现实。

(4)优势产业链条短,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经过近几年努力,我县“果、药、菌、畜”四大绿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均建成了龙头

企业,但多数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导致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与农户之间产业联系不紧密,产业化发展步伐慢。再加上农村产业比较分散,“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尚未真正形成,总体上看,农业产业化水平很低。

(5)非农产业发展慢,农民增收渠道少。2009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88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690元、家庭经营纯收入967元、财产性纯收入58元、转移性纯收入339元。在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第一产业纯收入421元,非农产业收入546元,非农产业收入仅占家庭经营收入的56.4%。据资料显示,农民收入高的浙江等地区,农民增收主要靠非农产业收入,二、三产业收入占到家庭经营收入的70%以上。相对而言,我县农民非农产业纯收入是比较低的。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仍是工资性收入占大头,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一产纯收入的比重比较大。

二、增加非农产业收入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据农业部调查资料分析,农民收入水平越高,非农收入比重越大,收入增长越快,三者呈高度正相关。数据有典型意义的2000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户,非农收入占近90%,收入增长10%以上;人均纯收入3000~5000元间的农户,非农收入占60%以上,增长5%左右;人均纯收入1500~3000元的农户,非农收入占40%以下,为负增长。因此,从农村的长期发展上看,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将是当前和今后保证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也是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的重点。

(1)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理想,阻碍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摆脱改革以前以第一产业,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态,进入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随着农村三次产业共同发展局面的形成,尤其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在向更为合理的方向变化。

但是,我们在肯定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农村三次产业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存在。2009年,兴隆县GDP 三次产业比例为:第一产业占19.7%,第二产业占51.6%,第三产业占28.7%。在三次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次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一,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相比较而言,第二产业、特别是农村工业发展速度最快,但是第三产业发展过缓,第三产业在产值、吸纳劳动力等方面则落后于第二产业,因此并没有形成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

(2)城镇化进程慢,辐射带动能力弱。2009年我县城镇化率为31.0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7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5.56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慢,农业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均占有资源少,农村经济增长难与大量农村人口成为农民增收的双重制约。如果达到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我县农业人口将比现在少近4万人,据此推算,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比现在要高出698元。

(3)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稳定就业难度大。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自身素质如何,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国家对农民的培训工作高度重视,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人才智力支撑,强调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目前据农业部统计显示,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系统培训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低下,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素质低。目前,世界上不足10个文盲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中国现有文盲1.016亿,其中90%分布在农村,而且由于辍学现象依然存在,中国每年新增文盲大约50万。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二是科技素质低。受文化水平所限,农村劳动力的接受能力比较低,缺乏及时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本领,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时间价值的实现和成果转化率的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大多数农民缺乏“一技之长”,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三是相当一部分农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温饱问题解决后,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满足于吃穿不愁,严重缺乏市场意识、投资意识和开拓意识,对政府采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被动应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隆县的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且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技术培训,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缺乏务工技能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就与劳动力市场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的转变不相适应,也导致了农民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在劳务经济上,务工人员缺技术,全县约有3万人从事的行业主要是采矿、建筑等体力型产业,劳动时间长、安全隐患大、工作环境差、劳务收入低。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体力的下降,这个务工群体将无法保证长期稳定的收入。

(4)支农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不到位。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几经改革,目前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金融支农体系不健全。随着农业银行从农村市场的逐步退出和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支农作用的弱化,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中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三驾马车”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要。

2、农村金融政策不到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由于缺乏明确有效的货币、信贷等金融政策引导,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城市化的倾向严重,农村资金外流十分严重。尤其是邮政储蓄的超常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存款,并且只存不贷,使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此外,

由于扶贫贷款的扶弱性与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经营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使商业银行扶贫功能受到限制,支农力度大大减弱。

3、农村信用社尚无法独立承担信贷支农任务。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纽带和桥梁。农村信用社的机构网络基本覆盖了所有农村区域,但因其产权不清、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良贷款比率偏高、历史包袱沉重等原因,使得其支农乏力。此外,在商业化改革导向的影响下,农村信用社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性贷款的特征日益明显,贷款结构同样表现出了日趋严重的“非农化”和“城市化”倾向,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削弱了其为农民有效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从而影响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4、忽视了对非正规金融的引导和监督。由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资金的投入逐年减少,“贷款难”的问题在农村极为普遍。据估计,约有70%以上的资金都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国家法律保护和监管约束,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处于法律边缘状态,民间借贷良莠不齐,且有很大部分为高利贷,大大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难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非农产业发挥营造良好环境。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力推进道路交通建设。

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兴隆县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消除贫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兴隆县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444.4公里,较“十五”末增加20.4%。但是大部分的行政村的硬化路只修到村委会或学校,且修路欠债过多。进入“十二五”之后,要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为契机,加快境内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升级,提升县级公路质量,加快村组之间水泥路的建设。同时,积极推进高速公路与铁路建设,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与京津唐承公路一小时交通圈,与京承铁路半小时交通圈,实现兴隆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化,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深刻阐述了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水利建设将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从总体上看,我国水利建设仍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局面。兴隆县的地理环境是“九山半水半分田”,水资源一直处于短缺状态,目前全县还有195个行政村人畜饮水还非常困难,涉及人口11.47万人,另外,全县80%以上的耕地、果园无水利配套设施。农业基本上处于“望天收”的状态。今后应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功能,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要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与此同时,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要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首先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至少应在县域内打破和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单纯产业转移向身份转变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目前,户籍和土地制度是阻碍农村劳动力实现真正意义转移的最大障碍。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城市化进程,必须要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的限制,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应当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实行按实际居住地落户的原则。同时对就业、企业注册登记、子女入学等等阻碍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其他歧视性政策也必须逐步改革和废除,以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其次要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新的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村非农产业在县城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此作为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手段。

三是改革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体制,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兴隆县应突出半壁山、蓝旗营、挂兰峪、平安堡、六道河等中心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作用,加大政府疏导性投入,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专业市场建设,积极扩大人口容量,增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能力。实践证明,以县城为基础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不仅可以促进农村非农产业集中布局,从而增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还有利于加快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三)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权利。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也迫切需要完善土地的流转机制。首先,土地流转应在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发挥市场配臵农村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其次,要确保农户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在承包期内,不能采取强制手段,直接收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重新进行土地发包。第三,要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度,使流转管理工作正常化、规范化。第四,要坚持多样化的土地流转形式,因地制宜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和入股等多种形式。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事业占地,缩小征地规模和范围;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切实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安臵工作,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四)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兴隆县坚持“林果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城镇化带县”的发展战略,探索出“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围绕林果主导产业,培育山楂、板栗、优质核桃、优质梨等八大林果基地,总面积80万亩,果树4000万株,其中,尤其以闻名海内外的“京东板栗”和产量居全国县级首位的铁山楂最为著名。兴隆县也被誉为“全国山

楂之乡”和“全国板栗之乡”。2009年兴隆县干鲜果品产量达41万吨,其中山楂现有12万亩,产量18万吨,板栗产量达8万吨。目前,县内有各类果品加工企业187家,建成果品加工等现代化生产线14条,发展北区果品加工集团、韩氏集团、长城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等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年果品加工量达到30万吨,还有约10万吨基本上外流或储存。另外,现有的企业加工水平也不太高,基本上是手工作业,生产的山楂卷、山楂片等产品附加值还较低,产业链条不是很长。为此,兴隆县对口招商,总投资6亿多元的山楂寡聚原花青素提取项目、万吨山楂干红系列饮品项目和山楂麦胺冲剂药品项目将落户兴隆。这3大山楂深加工项目均为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建成投产后,加上已有的加工企业,一年可“吃掉”兴隆鲜山楂15万吨,这样80%的兴隆山楂可以就地加工转化,全县山楂产业将实现年产值15亿元,利税3亿多元。

2008年兴隆县被省政府认定为河北省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今后,更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鼓励现有优势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新设备、利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真正形成产业优势,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产业园区建设。

2010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兴隆县正式列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十四个县(市)之一。为加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省政府对

环首都14个县(市)实行“三零一优”政策,即“零审批、零成本、零收益、最优环境”,使之成为了河北的“经济特区”。园区是项目的平台和载体,十二五期间,兴隆县应以此为契机,按照“对接北京”的思路和要求,进行园区建设。抓住京津地区产业升级、企业外迁的机遇,特别是要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积极推进物流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依托建龙钢铁有限公司率先发展钢延产业园区;以北区食品加工园区为核心,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加快福成、承大等5个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建设,培育新型建材产业园区;依托兴安工业炸药、天利海食品添加剂、希力药业和凯兴化工等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园区。以园区为平台,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原则,积极吸引京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支撑作用大的龙头企业,逐步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六)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兴隆县位于京、津、唐、承四城市结合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76%,山楂、板栗产量居全国县级第一位。兴隆县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六里坪国家森林公园,有华北最大的人工油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灵山,被称为“京东第一峰”,被专家誉为“华北物种基因库”;兴隆境内的海底“黑烟囱”是研究古地质演化的活化石;兴隆山区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被誉为“京畿凉岛”和“天然氧吧”,是

全省19个休闲产业重点县之一;拥有亚太地区直径最大的2.16米天文望远境和新建的亚洲最大直径4米的拉莫斯特射电望远镜的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位于县城东南部山顶。同时,随着京承高速公路的开通,该县进入了北京1小时经济圈内,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但是,2010年兴隆县旅游接待人数仅为52万人次,不及平谷区的十分之一。

兴隆县多年来坚持“林果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十二五期间更是把“环京津休闲旅游强县”作为目标。首先要科学规划,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实现集约经营,规模发展;其次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品牌,加快推进京沈客专、承平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三要对接京津,加大宣传。树立兴隆旅游品牌,积极与京津等地政府及媒体、旅行社、商务中心、旅游协会开展对接,推动区域合作。四要以休闲旅游重点,加快建设一批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会议会展、餐饮娱乐、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项目。五要着力解决交通、购物、娱乐、食宿等硬件制约,提高游客对兴隆旅游资源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七)找准支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劳务输出是减少农产业人口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而且,劳务输出可以增加农民的见识、提升农民的技能、积累农民的资本,为家乡发展非农产业创造各种条件。因此,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的农村地区,要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方面,加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以农村新增劳动力为重点,围绕县域支柱产业,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和不同层次,建立短期和长期培训结合,初级、中级、高级相配套的技能型人才培训体系,形成良性的农村后备人才梯队,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劳务经济优势品牌。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现有劳动力培训,特别要加强对从事高危险重务工人员的培训,促使其从体力型劳务向技能型务工转变,帮助他们逐步从一些危险行业转到安全可靠、收入稳定的行业中去。继续深入实施兴隆县“5511”农民培训计划,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采取“绿证培训”、“阳光工程”培训、赶科技大集等形式,对全县农民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

最后,要靠就业带动,促劳动力有序转移。通过人才服务中心、职介所、劳务输出代办处等多种形式,形成协调联动的信息传递工作网络。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库和外出人员档案,坚持输出前认真考察、输出后全程跟踪服务的模式,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

(八)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增强其服务、支持的力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越加明显。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三者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其中依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拓宽政策性银行支农功能,重点是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

范围。在继续做好粮棉油收购融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政策性支农功能。加大对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使其真正成为支农建设的主力银行之一。

2、强化商业银行支农社会责任,重点是稳定县域机构和业务。农业银行应处理好“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优势,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成为商业金融服务“三农”的支柱和骨干。

3、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按照股份制导向,明晰产权,优化股权结构,坚持农村信用社“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的终极定位,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4、理顺邮政储蓄运行体系,建立良性农村资金循环机制。政府鼓励、引导和支持邮政储蓄向农村地区居民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解决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导致的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问题。

5、规范和引导农村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形成农村合作金融的有益补充。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借贷提供一个合法的平台,充分发展其拾遗补缺的作用;根据民间资本的特点,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引导民间金融进入正式金融。

(九)充分发挥县、乡政府的服务职能,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乡镇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基层政府职能。随着农村各项税费的取消,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完善,乡镇的主要职能要将彻底由“要粮、要钱、要命、跑项目”向“服务三农、营造环境、推广科技、对接市场”转变, 工作重点主要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和维护农村稳定。

合理调整乡镇机构设臵,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整合和改革现有事业站所,妥善安臵分流人员,变养人为养事,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关于兴隆县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收入水平既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对于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发布了十一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长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纵观兴隆县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收入确实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局限以及历史原因,相比较我省南部发达地区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逐步拉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的供求关系、非农产业的就业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原因,农民收入一直在低速增长,全县还有部分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究其原因,依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收入难度较大,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了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因此,研究兴隆县农民收入的变化、特征,剖析农民增收难的原因,跳出农业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探讨非农产业的发展,对解决兴隆县的“三农”问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兴隆县农民的收入状况及特征

农民收入包括农业收入、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其中非农产业收入是指户口在农村的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离开本地的农业生产领域,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就业活动而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工资性收入和非农家庭经营收入。

(一)2000年——2009年兴隆县农民收入状况

(二)兴隆县农民收入的主要特征:

1、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放缓。

2000年到2006年,兴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除了2002年出现了负增长外,其余年均增长为15.27%,2007年以后增速逐步放缓,只为10%左右。2009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

2、第一产业收入略有增长。

2009年第一产业人均收入为617.6元,较2000年只增长了

112.8元。期间,分别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出现了负增长。随着2006年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农业收入有所增加,但

是,2009年农业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5.28%。

3、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加。

2009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690元,同比增加247元,增长10%,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对农民人均总收入的贡献率为55.51%,是农民人均总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成为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

4、二、三产业收入快速增长

2009年农民从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中得到的人均收入为546元,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259元。其中,2007年和2008年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40%和30%,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30.5%和26.1%。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收益增速。

(三)主要原因

(1)土地面积有限,且呈减少之势

农业的生产立足于土地,我国耕地面积在长期的开发耕种下已不能再增加了。我国也曾采取填湖为地、开耕林地、开耕草地等方式增加耕地,虽然增加了一些耕地,但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得不偿失。所以从2002年开始我国开始全面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另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必将占用较多的耕地。

兴隆县因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条件,可耕地的面积本来就很少,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行,耕地面积更是呈现大幅度减少的态势。2009年兴隆县耕地总面积为9849公顷,比2000年减少了4435公顷。因此,耕地面积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想通过土地来增加农产量可能性不大。

(2)没有重大的科技突破,单产增加有限

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要增加农产量只得靠增加单产,然而,这种办法也较难实现。因为科技的应用还须遵循客观规律,单位面积产量并不能因效率的提高而无限增产。再看我国现有土地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个体户为单位,承包土地进行生产,尤其是兴隆县的特殊地理形势造成其生产规模狭窄,零星散落,机械应用成本远远高于提高效率所带来的增收。因此,如果没有重大的科技突破,则很难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3)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农产品价格难有较大涨幅

从全球市场上看,中国国内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已经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在加入WTO ,进一步加入国际市场的前提下,维持这种高价已经成问题,更不要说进一步提价了。但是近年来的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高,却并没有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业属于弱质产业,随着气候和地质灾害的频发,势必对农业造成巨大影响,使得粮食蔬菜减产,从而导致农产品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二是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政策,使得农产品价格较低,农民增收困难,许多农民选择进城务工而放弃粮食蔬菜的种植,由此造成的减产必将抬高农产品价格;三是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丰产不丰收时有发生。所以,想通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也不现实。

(4)优势产业链条短,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经过近几年努力,我县“果、药、菌、畜”四大绿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均建成了龙头

企业,但多数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导致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与农户之间产业联系不紧密,产业化发展步伐慢。再加上农村产业比较分散,“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尚未真正形成,总体上看,农业产业化水平很低。

(5)非农产业发展慢,农民增收渠道少。2009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88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690元、家庭经营纯收入967元、财产性纯收入58元、转移性纯收入339元。在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第一产业纯收入421元,非农产业收入546元,非农产业收入仅占家庭经营收入的56.4%。据资料显示,农民收入高的浙江等地区,农民增收主要靠非农产业收入,二、三产业收入占到家庭经营收入的70%以上。相对而言,我县农民非农产业纯收入是比较低的。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仍是工资性收入占大头,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一产纯收入的比重比较大。

二、增加非农产业收入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据农业部调查资料分析,农民收入水平越高,非农收入比重越大,收入增长越快,三者呈高度正相关。数据有典型意义的2000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户,非农收入占近90%,收入增长10%以上;人均纯收入3000~5000元间的农户,非农收入占60%以上,增长5%左右;人均纯收入1500~3000元的农户,非农收入占40%以下,为负增长。因此,从农村的长期发展上看,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将是当前和今后保证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也是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的重点。

(1)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理想,阻碍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摆脱改革以前以第一产业,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态,进入三次产业共同发展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随着农村三次产业共同发展局面的形成,尤其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在向更为合理的方向变化。

但是,我们在肯定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农村三次产业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存在。2009年,兴隆县GDP 三次产业比例为:第一产业占19.7%,第二产业占51.6%,第三产业占28.7%。在三次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次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一,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相比较而言,第二产业、特别是农村工业发展速度最快,但是第三产业发展过缓,第三产业在产值、吸纳劳动力等方面则落后于第二产业,因此并没有形成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合理产业结构。

(2)城镇化进程慢,辐射带动能力弱。2009年我县城镇化率为31.0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7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5.56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慢,农业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均占有资源少,农村经济增长难与大量农村人口成为农民增收的双重制约。如果达到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我县农业人口将比现在少近4万人,据此推算,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比现在要高出698元。

(3)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稳定就业难度大。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自身素质如何,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国家对农民的培训工作高度重视,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人才智力支撑,强调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目前据农业部统计显示,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系统培训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低下,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素质低。目前,世界上不足10个文盲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中国现有文盲1.016亿,其中90%分布在农村,而且由于辍学现象依然存在,中国每年新增文盲大约50万。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二是科技素质低。受文化水平所限,农村劳动力的接受能力比较低,缺乏及时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本领,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时间价值的实现和成果转化率的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大多数农民缺乏“一技之长”,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三是相当一部分农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温饱问题解决后,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满足于吃穿不愁,严重缺乏市场意识、投资意识和开拓意识,对政府采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被动应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隆县的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且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技术培训,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缺乏务工技能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就与劳动力市场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的转变不相适应,也导致了农民对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在劳务经济上,务工人员缺技术,全县约有3万人从事的行业主要是采矿、建筑等体力型产业,劳动时间长、安全隐患大、工作环境差、劳务收入低。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体力的下降,这个务工群体将无法保证长期稳定的收入。

(4)支农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不到位。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几经改革,目前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金融支农体系不健全。随着农业银行从农村市场的逐步退出和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支农作用的弱化,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中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三驾马车”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要。

2、农村金融政策不到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由于缺乏明确有效的货币、信贷等金融政策引导,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城市化的倾向严重,农村资金外流十分严重。尤其是邮政储蓄的超常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存款,并且只存不贷,使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此外,

由于扶贫贷款的扶弱性与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经营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使商业银行扶贫功能受到限制,支农力度大大减弱。

3、农村信用社尚无法独立承担信贷支农任务。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纽带和桥梁。农村信用社的机构网络基本覆盖了所有农村区域,但因其产权不清、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不良贷款比率偏高、历史包袱沉重等原因,使得其支农乏力。此外,在商业化改革导向的影响下,农村信用社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性贷款的特征日益明显,贷款结构同样表现出了日趋严重的“非农化”和“城市化”倾向,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削弱了其为农民有效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从而影响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4、忽视了对非正规金融的引导和监督。由于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资金的投入逐年减少,“贷款难”的问题在农村极为普遍。据估计,约有70%以上的资金都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国家法律保护和监管约束,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处于法律边缘状态,民间借贷良莠不齐,且有很大部分为高利贷,大大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难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非农产业发挥营造良好环境。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力推进道路交通建设。

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兴隆县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消除贫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兴隆县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2444.4公里,较“十五”末增加20.4%。但是大部分的行政村的硬化路只修到村委会或学校,且修路欠债过多。进入“十二五”之后,要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为契机,加快境内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升级,提升县级公路质量,加快村组之间水泥路的建设。同时,积极推进高速公路与铁路建设,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与京津唐承公路一小时交通圈,与京承铁路半小时交通圈,实现兴隆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化,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深刻阐述了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水利建设将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从总体上看,我国水利建设仍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局面。兴隆县的地理环境是“九山半水半分田”,水资源一直处于短缺状态,目前全县还有195个行政村人畜饮水还非常困难,涉及人口11.47万人,另外,全县80%以上的耕地、果园无水利配套设施。农业基本上处于“望天收”的状态。今后应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功能,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要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与此同时,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要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首先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至少应在县域内打破和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单纯产业转移向身份转变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目前,户籍和土地制度是阻碍农村劳动力实现真正意义转移的最大障碍。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城市化进程,必须要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的限制,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应当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实行按实际居住地落户的原则。同时对就业、企业注册登记、子女入学等等阻碍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其他歧视性政策也必须逐步改革和废除,以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其次要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新的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村非农产业在县城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此作为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手段。

三是改革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体制,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兴隆县应突出半壁山、蓝旗营、挂兰峪、平安堡、六道河等中心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作用,加大政府疏导性投入,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专业市场建设,积极扩大人口容量,增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能力。实践证明,以县城为基础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不仅可以促进农村非农产业集中布局,从而增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还有利于加快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三)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权利。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也迫切需要完善土地的流转机制。首先,土地流转应在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发挥市场配臵农村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其次,要确保农户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在承包期内,不能采取强制手段,直接收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重新进行土地发包。第三,要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度,使流转管理工作正常化、规范化。第四,要坚持多样化的土地流转形式,因地制宜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和入股等多种形式。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事业占地,缩小征地规模和范围;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切实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安臵工作,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四)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兴隆县坚持“林果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城镇化带县”的发展战略,探索出“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围绕林果主导产业,培育山楂、板栗、优质核桃、优质梨等八大林果基地,总面积80万亩,果树4000万株,其中,尤其以闻名海内外的“京东板栗”和产量居全国县级首位的铁山楂最为著名。兴隆县也被誉为“全国山

楂之乡”和“全国板栗之乡”。2009年兴隆县干鲜果品产量达41万吨,其中山楂现有12万亩,产量18万吨,板栗产量达8万吨。目前,县内有各类果品加工企业187家,建成果品加工等现代化生产线14条,发展北区果品加工集团、韩氏集团、长城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等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年果品加工量达到30万吨,还有约10万吨基本上外流或储存。另外,现有的企业加工水平也不太高,基本上是手工作业,生产的山楂卷、山楂片等产品附加值还较低,产业链条不是很长。为此,兴隆县对口招商,总投资6亿多元的山楂寡聚原花青素提取项目、万吨山楂干红系列饮品项目和山楂麦胺冲剂药品项目将落户兴隆。这3大山楂深加工项目均为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建成投产后,加上已有的加工企业,一年可“吃掉”兴隆鲜山楂15万吨,这样80%的兴隆山楂可以就地加工转化,全县山楂产业将实现年产值15亿元,利税3亿多元。

2008年兴隆县被省政府认定为河北省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今后,更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鼓励现有优势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新设备、利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真正形成产业优势,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产业园区建设。

2010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兴隆县正式列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十四个县(市)之一。为加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省政府对

环首都14个县(市)实行“三零一优”政策,即“零审批、零成本、零收益、最优环境”,使之成为了河北的“经济特区”。园区是项目的平台和载体,十二五期间,兴隆县应以此为契机,按照“对接北京”的思路和要求,进行园区建设。抓住京津地区产业升级、企业外迁的机遇,特别是要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积极推进物流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依托建龙钢铁有限公司率先发展钢延产业园区;以北区食品加工园区为核心,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加快福成、承大等5个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建设,培育新型建材产业园区;依托兴安工业炸药、天利海食品添加剂、希力药业和凯兴化工等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园区。以园区为平台,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原则,积极吸引京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支撑作用大的龙头企业,逐步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六)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兴隆县位于京、津、唐、承四城市结合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76%,山楂、板栗产量居全国县级第一位。兴隆县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六里坪国家森林公园,有华北最大的人工油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雾灵山,被称为“京东第一峰”,被专家誉为“华北物种基因库”;兴隆境内的海底“黑烟囱”是研究古地质演化的活化石;兴隆山区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被誉为“京畿凉岛”和“天然氧吧”,是

全省19个休闲产业重点县之一;拥有亚太地区直径最大的2.16米天文望远境和新建的亚洲最大直径4米的拉莫斯特射电望远镜的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位于县城东南部山顶。同时,随着京承高速公路的开通,该县进入了北京1小时经济圈内,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但是,2010年兴隆县旅游接待人数仅为52万人次,不及平谷区的十分之一。

兴隆县多年来坚持“林果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十二五期间更是把“环京津休闲旅游强县”作为目标。首先要科学规划,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实现集约经营,规模发展;其次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品牌,加快推进京沈客专、承平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三要对接京津,加大宣传。树立兴隆旅游品牌,积极与京津等地政府及媒体、旅行社、商务中心、旅游协会开展对接,推动区域合作。四要以休闲旅游重点,加快建设一批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会议会展、餐饮娱乐、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项目。五要着力解决交通、购物、娱乐、食宿等硬件制约,提高游客对兴隆旅游资源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七)找准支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劳务输出是减少农产业人口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而且,劳务输出可以增加农民的见识、提升农民的技能、积累农民的资本,为家乡发展非农产业创造各种条件。因此,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的农村地区,要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方面,加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以农村新增劳动力为重点,围绕县域支柱产业,根据不同市场需求和不同层次,建立短期和长期培训结合,初级、中级、高级相配套的技能型人才培训体系,形成良性的农村后备人才梯队,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劳务经济优势品牌。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现有劳动力培训,特别要加强对从事高危险重务工人员的培训,促使其从体力型劳务向技能型务工转变,帮助他们逐步从一些危险行业转到安全可靠、收入稳定的行业中去。继续深入实施兴隆县“5511”农民培训计划,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采取“绿证培训”、“阳光工程”培训、赶科技大集等形式,对全县农民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

最后,要靠就业带动,促劳动力有序转移。通过人才服务中心、职介所、劳务输出代办处等多种形式,形成协调联动的信息传递工作网络。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库和外出人员档案,坚持输出前认真考察、输出后全程跟踪服务的模式,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

(八)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增强其服务、支持的力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越加明显。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三者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其中依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拓宽政策性银行支农功能,重点是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

范围。在继续做好粮棉油收购融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政策性支农功能。加大对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使其真正成为支农建设的主力银行之一。

2、强化商业银行支农社会责任,重点是稳定县域机构和业务。农业银行应处理好“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优势,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成为商业金融服务“三农”的支柱和骨干。

3、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按照股份制导向,明晰产权,优化股权结构,坚持农村信用社“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的终极定位,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4、理顺邮政储蓄运行体系,建立良性农村资金循环机制。政府鼓励、引导和支持邮政储蓄向农村地区居民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解决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导致的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问题。

5、规范和引导农村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形成农村合作金融的有益补充。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借贷提供一个合法的平台,充分发展其拾遗补缺的作用;根据民间资本的特点,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引导民间金融进入正式金融。

(九)充分发挥县、乡政府的服务职能,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乡镇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基层政府职能。随着农村各项税费的取消,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完善,乡镇的主要职能要将彻底由“要粮、要钱、要命、跑项目”向“服务三农、营造环境、推广科技、对接市场”转变, 工作重点主要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和维护农村稳定。

合理调整乡镇机构设臵,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整合和改革现有事业站所,妥善安臵分流人员,变养人为养事,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


相关内容

  •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罗湖镇农业产业化典型经验材料 罗湖镇是个农业大镇,面积84平方公里,现辖30个村委会.3个农林场所.总人口近5.5万,其中农业人口4万多.近年来,我们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积极引导和鼓励全 ...

  • 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和思考
  •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并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重点就如何加 ...

  • 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 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2010年3月) 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基本情况及主要精神 2010年1月17日,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 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全省"三农"工作,分析研究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1 ...

  • 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意见
  •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宽裕型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现就全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 ...

  •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贵州实际,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就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 ...

  • 2014年全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意见
  •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宽裕型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现就~年全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so100 一、指导思想 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以工业理念抓农业, ...

  • 2005年全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意见
  • 2005年全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宽裕型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现就2005年全县项目农业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

  • 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八五"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部署,采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结构调整步伐.省政府先后成立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两个领导小组,开展了百名专家调研,制定 ...

  • 晋冀豫三省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 晋冀豫三省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2001-09-11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八五"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部署,采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结构调整步伐.省政府先后成立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 ...

  •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
  •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2011-2015年)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一月九日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