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第一课时

《秦兵马俑》第一课时说课稿

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今天的3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14秦兵马俑》。

2.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的拟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板书的呈现向各位评委老师汇报。

3.《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世界”,从秦兵马俑到金字塔再到维也纳,是学生开阔眼界,接受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熏陶的良好教材。课文从地理位置、规模、种类、历史意义四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本单元中的《秦兵马俑》和《埃及金字塔》都是说明文,都有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但本课最大的特点是摹状貌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具有独特的教学意义,也将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4.众所周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把准教学起点。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恐龙》《神奇的克隆》等说明文,初步掌握了说明方法。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们更关注说明文的内容,在理清说明顺序、结合具体句子说出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秦兵马俑是中华民族强大力量的展示上还需要老师的指导。

5.基于以上分析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篇课文拟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我拟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写生字“擎”、“戈”;

2. 理请说明顺序,结合具体句子说出说明方法;3. 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从学情出发,我将目标2作为我的教学重点,目标三作为教学难点。

6.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在教法上,我采用朗读指导法、多媒体直观法。在学法上,采用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在读中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的对话,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7.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谈话导入,初始兵马俑。二、初读课文,感知兵马俑等五个教学环节。

8.一、谈话导入 ,初识秦兵马俑

上课伊始,我将播放兵马俑的视频,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并提问“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刚刚看到的景象吗?”通过预习,学生不难说出“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相机板书,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认识秦兵马俑,也为理清文脉打下基础。

9.二、初读课文 感知秦兵马俑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理清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

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课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写秦兵马俑

的呢?”。在自主检查后引导学生回答初读问题,学生不难通过抓住过渡段,说出是从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介绍兵马俑的,因此本环节花时并不长。随后,根据顺序概括内容。

10.三、品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

“秦始皇自即位开始修筑皇陵,历时38年才完成。作者是如何介绍其规模的呢?”在大致感知兵马俑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聚焦第二自然段,品读“规模宏大”。这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本自然段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着重关注说明方法和本自然的说明方法,因此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首先,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概括出是从面积大、数量多、气势强来写规模宏大的。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让更多学生有了在课堂上表达交流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把握篇章结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圈划,抓住关键词句说出说明方法,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的作用。知道,用大量数字来说明的方法是列数字;用熟悉的事物来说不熟悉的事物,比如:总面积达19120平方民,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是作比较。

第三,除了关注正面写兵马俑的宏伟,也从参观者的赞叹中体现了侧面描写,引导积累写作方法。“这是怎样的奇迹啊?这就是秦始皇当年所向披靡的大军,这样气势满满的军队就是中华民族的力量。”引导学生带着感佩的心情再读第二自然段,升华感情。

11.四、指导书写 ,夯实语文基础

新课标特别强调对学生识字、写字的指导和练习。考虑到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我将重点指导“擎”的书写,擎是一个形声字,提醒学生注意间架结构、和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戈”的指导,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演变,用汉字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经历读贴、描红、临帖、书写全过程,对学生的写字,我坚持当堂点评,把学生的作品当作教学资源,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通过生生互评、教师评,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兴趣 。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12、五、总结提升 ,布置课后作业

“同学们,中国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一个缩影,秦兵马俑,这令世界震惊的奇迹、艺术瑰宝,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感到骄傲的。难怪作者说,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引导学生带着敬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把情感表达出来。

13.“其实,中华民族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发现。”顺势布置课后作业,去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同时布置基础性作业积累成语,按课文顺序把秦兵马俑介绍给别人,进一步夯实语文能力。充分体现作业的层次性。

《秦兵马俑》第一课时说课稿

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今天的3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14秦兵马俑》。

2.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的拟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板书的呈现向各位评委老师汇报。

3.《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世界”,从秦兵马俑到金字塔再到维也纳,是学生开阔眼界,接受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熏陶的良好教材。课文从地理位置、规模、种类、历史意义四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本单元中的《秦兵马俑》和《埃及金字塔》都是说明文,都有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但本课最大的特点是摹状貌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具有独特的教学意义,也将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4.众所周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把准教学起点。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恐龙》《神奇的克隆》等说明文,初步掌握了说明方法。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们更关注说明文的内容,在理清说明顺序、结合具体句子说出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秦兵马俑是中华民族强大力量的展示上还需要老师的指导。

5.基于以上分析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篇课文拟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我拟定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写生字“擎”、“戈”;

2. 理请说明顺序,结合具体句子说出说明方法;3. 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从学情出发,我将目标2作为我的教学重点,目标三作为教学难点。

6.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在教法上,我采用朗读指导法、多媒体直观法。在学法上,采用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在读中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的对话,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7.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谈话导入,初始兵马俑。二、初读课文,感知兵马俑等五个教学环节。

8.一、谈话导入 ,初识秦兵马俑

上课伊始,我将播放兵马俑的视频,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并提问“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刚刚看到的景象吗?”通过预习,学生不难说出“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相机板书,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认识秦兵马俑,也为理清文脉打下基础。

9.二、初读课文 感知秦兵马俑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理清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

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课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写秦兵马俑

的呢?”。在自主检查后引导学生回答初读问题,学生不难通过抓住过渡段,说出是从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介绍兵马俑的,因此本环节花时并不长。随后,根据顺序概括内容。

10.三、品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

“秦始皇自即位开始修筑皇陵,历时38年才完成。作者是如何介绍其规模的呢?”在大致感知兵马俑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聚焦第二自然段,品读“规模宏大”。这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本自然段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着重关注说明方法和本自然的说明方法,因此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首先,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概括出是从面积大、数量多、气势强来写规模宏大的。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让更多学生有了在课堂上表达交流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把握篇章结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圈划,抓住关键词句说出说明方法,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的作用。知道,用大量数字来说明的方法是列数字;用熟悉的事物来说不熟悉的事物,比如:总面积达19120平方民,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是作比较。

第三,除了关注正面写兵马俑的宏伟,也从参观者的赞叹中体现了侧面描写,引导积累写作方法。“这是怎样的奇迹啊?这就是秦始皇当年所向披靡的大军,这样气势满满的军队就是中华民族的力量。”引导学生带着感佩的心情再读第二自然段,升华感情。

11.四、指导书写 ,夯实语文基础

新课标特别强调对学生识字、写字的指导和练习。考虑到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我将重点指导“擎”的书写,擎是一个形声字,提醒学生注意间架结构、和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戈”的指导,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演变,用汉字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经历读贴、描红、临帖、书写全过程,对学生的写字,我坚持当堂点评,把学生的作品当作教学资源,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通过生生互评、教师评,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兴趣 。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12、五、总结提升 ,布置课后作业

“同学们,中国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一个缩影,秦兵马俑,这令世界震惊的奇迹、艺术瑰宝,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感到骄傲的。难怪作者说,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引导学生带着敬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把情感表达出来。

13.“其实,中华民族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发现。”顺势布置课后作业,去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同时布置基础性作业积累成语,按课文顺序把秦兵马俑介绍给别人,进一步夯实语文能力。充分体现作业的层次性。


相关内容

  • 14 秦兵马俑第一课时教案
  • 14 秦兵马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 4.学习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联 ...

  •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
  • CETE环境构建 10.3969/j.issn.1671-489X.2013.17.057 电子白板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匡莉莉 1教材分析 4.2精读感知规模宏大 这是一篇状物散文,生动地描绘了1)走进秦兵马俑展览馆,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请同学 ...

  •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 [教材简说]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散文.课文详尽地介绍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和他们各异的神态.特有的气势,发现了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 ...

  • 17.长城教案
  • <长 城>教案 (陈 颖) 教学目标: 1.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及观察中展开联想. 2.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

  •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第1课 聚聚散散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 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 ...

  • 五年级语文下册秦兵马俑2第二课时教案苏教版
  • <秦兵马俑>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挖掘语文的审美因素,把学生带入意境,批文如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2.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抓紧语言文字,感悟形象,体会感情,学习表达,塑造心灵,陶冶情操. 3.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 ...

  • 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印)
  • 第五单元 我国的世界遗产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我国的世界遗产"选取了三篇文章.在<长城>中, 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长城的样貌, 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颐和园> 的作者以自己的游览顺序为线索, 带我们领略了这个 ...

  •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教案
  • 17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2单元 遗迹
  •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遗迹"为主题来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热爱.绵延万里的长城,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的智慧,历经风雨的索桥,给300年后的人们传递着温暖,惊险的铁索桥,表达了战士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白鹤梁的悠悠往事,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