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社会--我看中法教育的差异

教育与社会——我看中法教育的差异

作者为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四大)在读硕士,其推荐导师马淑琴,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并表示感谢。

社会发展的脚步似乎已经快过了人们的想象。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历来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如今,更加被串联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而这张网的核心,从物质至上的衣食住行,到科学为主的工业革命,再到今天知识经济时代,正在以飞快地速度向教育转移。

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的教学与培育。然而教育的意义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教学或培育。它甚至从我们未出生时的胎教就起始,穿插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学校、家庭、单位、社交等场合有形或无形的进行着。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这点上,往往看似最为单一的结合却能产生最为不同凡响的化学作用。如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如何做到在良莠不齐的受教育者中权衡协调,使教学工作得以统一?这个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的情形下教育者们所面临的首要难题。下面将针对中国和法国在高等教育上存在的差异谈几点看法。

高等教育的门槛问题

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社会,学生从初级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过程是轻松愉悦的。在法留学的短短两年中,我曾结交从高中到博士阶段不等的青年学生。这些学生都热衷于中国文化和语言,对中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些法国青年对于中国“高考”的概念以及考前长期的紧张压抑表示完全无法理解,因为在法国,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是相对简单的。

以公立大学本科阶段的申请为例,学生首先要在高中毕业时通过“BAC ”考试,即为法国的高考。然后选择自己想就读的专业、大学和城市。一般提前半年左右,各个公立大学就会在官方网站发布下一学年的招生信息,学生此时需要密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上网下载申请表,根据申请表上的信息准备相关材料。这些材料并不复杂,基本包括个人简历、申请动机信、BAC 成绩以及高中毕业证书等等。待一切要求的材料准备齐全,就可以根据官网显示的地址寄给自己申请的学校。

接下来就是二至三个月的等待过程。一般情况下,无论学校是否录取,学生都会收到一封由评审委员会签字的回执,注明你的材料审核结果。一名学生可以选择申请多个大学的同一专业,也可以申请同一大学的多个专业,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以及清晰条理的申请动机说服委员会予以接纳。与中国的高考相较,法国的BAC 成绩在若干材料中就略显无足轻重了。

一些来法留学的中国学生甚至会同时申请20多所学校,以数量取胜,求得较高的录取概率。有人对这样的入学形式提出质疑,单纯靠一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就决定是否录取?难道这不是一种投机行为吗?事实上,委员会对所有申请表上列出的材料都是非常重视的。以外国留学生为例,如果他的语言考试成绩和他的申请动机信与其体现的法语书写水平不相符,那么他就会被拒之门外;如果学生的申请动机写的很泛泛,或者申请专业与简历上的个人经历毫无关系,那么在他们看来这份申请就是毫无逻辑的。部分较为职业化的专业会在材料审核后再进行一次面试,投机取巧者在面试过程中就无疑会被淘汰。

与此同时,即便学生没能如愿进入理想的公立大学,尚有很多与公立大学并驾齐驱,甚至拥有更好声誉的高等商业学校、专科院校以及职业学院可供选择。这些选择的多样性缓解了原本紧张的竞争局面。不同性质的学府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不同的文凭应征不同的岗位。没有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社会的认可度得以平衡,某种程度上反而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性。

那么,难道每个法国的学生毕业后都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吗?实则不然。与低门槛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高淘汰率和低毕业率,这点在中国似乎非常罕见。但凡通过了高考的独木桥顺利入读大学的中国学生只要按时上课,参加考试,不出现重大违规行为,往往都能顺利的拿到毕业证书。法国的学生则需要完成大量的小组作业、论文笔记、实习报告等等。这些都不是走个过场就可以了事的。检验的是入读高等教育的学生的真实能力。能力不佳者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种“宽进严出”的教育基本法则更是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如此一来,教育问题就成了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教育的形式,教育的形式又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者对课程的准备、对学生的期许之差异

中国在漫长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传统应试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固然有其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教学者正逐步的向着一种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发展。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创

新教学法,比如抽象变具象的思维模式转化,比如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甚至是贯穿古今的课堂教学演示„„提到这些,我们总想当然的认为是向西方丰富创新的课堂教育形式的取经。

与我们想象中不同的是,法国的教学氛围似乎并没有那么“生动活泼”。与中国不同,教学者的备课教案不会是厚厚一沓,而是罗列出大量的参考书籍,按照不同级别进行分类,并在课堂上向学生简介每本书籍的参考价值,接下来的工作就由学生自己完成了。学生需要自行分辨老师授课内容的重点并迅速的记下笔记,最后在课堂结束前对课程提出自己的疑问。由于中国的教学者在课堂上准备之充分、形容之具体,学生往往难以自己思考,产生疑问,而是照本宣科,把老师的教案搬到考卷上。即使课堂气氛再热烈,上课形式再生动,得到的结果仅仅是巩固了基础,而没有真正的创新。法国的课堂上,即使教学者再严肃,学生们仍孜孜不倦的当场提出各种疑问、假设,根据老师提供的书籍发散思考,甚至对老师、书籍作者的观点提出反驳。

举例来说,我曾参加过一门专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的论文写作法的课程。在课堂上,老师总是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积极地要求学生们与她互动。我们看到所有与老师的这些互动都局限在两三位欧美学生之间,而占学生总数一半以上的中国留学生却总是低头沉默。偶尔有几位“胆大”者,也是先举手求得老师同意再发言。这位法国老师表示十分不解,她半开玩笑地问中国学生,你们难道要靠手来说话?此后慢慢便有中国学生开始直接和老师对话。早期在中国接受的教育,一向是以“尊师重道”为核心,在课堂上只有老师可以随意说话,而学生不能擅自发言。这便是中国留学生往往被认为是“timide ”(很害羞)的原因。有时候,也许他们很开朗,只是他们没有这个习惯。

这样的习惯是好是坏?其实我认为从学前教育开始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是必要的,课堂纪律帮助我们在社会生活上也形成文明礼貌,严于自律的习惯。问题是中国的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纪律要求在高中升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巨大的反差。让学生认为到高中为止都是被约束,被管教,甚至是炼狱式生活。而大学就是放松、没人管,甚至放纵。然而事实上,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也在日渐成熟,会主观上自我产生约束力。如果能够随着教育阶段的提高逐步放松课堂气氛,给学生更多的信任,增加其自主发言的机会和自我创造的空间,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形成一个慢慢过渡的过程,相信会产生积极地效果。

两国教育的考试制度

中国的应试自古以来就声名远扬,常常被形容为“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其实我认为西方的应试体制也是非常“八股”的。比如学生被要求完成大量发散思维的论文、小组作业、报告等。这些看似笼统,给人以发挥空间的考试题目,其实都被要求以规定的形式来完成。这在欧洲被称为“方法论”,是一种和中国古代八股相似的固有模式。这个模式在中国已经有不少学生勇于打破,也有老师尝试欣赏、鼓励。

然而在法国,似乎仍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传统。不管是本地学生还是留学生,都有专门的老师对写作论文、读书报告、实习报告的不同要求进行授课。告诉学生如何分段,如何分点,大家都要按照某一个既定的逻辑完成作业。而考试的成绩就取决于这一份文案,那么我想,一个成年学生的能力是否理应在高等教育中得到更多的体现呢?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学生的总评成绩包含学科成绩、思想考核和体育,以及社会活动、实践创新等等。只要教学者在这一过程中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相信这样的体制会逐步发展完善,也是值得欧洲各国的教育研究者所借鉴的。

综上所述,教育开创了连结世界的一个崭新的平台。教育使世界各国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都有了更深刻的交流。教育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在多元文化、多学科发展的平台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因此,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更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应该作为新时代教育研究的主题。我很庆幸自己能够体验中法两国不同的教育体制,吸取东西方迥异的社会文化。作为留法学子,我们不仅应该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更要积极体会教育和文化的差异,学以致用,为祖国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与社会——我看中法教育的差异

作者为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四大)在读硕士,其推荐导师马淑琴,为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并表示感谢。

社会发展的脚步似乎已经快过了人们的想象。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历来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如今,更加被串联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而这张网的核心,从物质至上的衣食住行,到科学为主的工业革命,再到今天知识经济时代,正在以飞快地速度向教育转移。

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的教学与培育。然而教育的意义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教学或培育。它甚至从我们未出生时的胎教就起始,穿插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学校、家庭、单位、社交等场合有形或无形的进行着。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这点上,往往看似最为单一的结合却能产生最为不同凡响的化学作用。如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如何做到在良莠不齐的受教育者中权衡协调,使教学工作得以统一?这个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的情形下教育者们所面临的首要难题。下面将针对中国和法国在高等教育上存在的差异谈几点看法。

高等教育的门槛问题

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社会,学生从初级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过程是轻松愉悦的。在法留学的短短两年中,我曾结交从高中到博士阶段不等的青年学生。这些学生都热衷于中国文化和语言,对中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些法国青年对于中国“高考”的概念以及考前长期的紧张压抑表示完全无法理解,因为在法国,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是相对简单的。

以公立大学本科阶段的申请为例,学生首先要在高中毕业时通过“BAC ”考试,即为法国的高考。然后选择自己想就读的专业、大学和城市。一般提前半年左右,各个公立大学就会在官方网站发布下一学年的招生信息,学生此时需要密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上网下载申请表,根据申请表上的信息准备相关材料。这些材料并不复杂,基本包括个人简历、申请动机信、BAC 成绩以及高中毕业证书等等。待一切要求的材料准备齐全,就可以根据官网显示的地址寄给自己申请的学校。

接下来就是二至三个月的等待过程。一般情况下,无论学校是否录取,学生都会收到一封由评审委员会签字的回执,注明你的材料审核结果。一名学生可以选择申请多个大学的同一专业,也可以申请同一大学的多个专业,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以及清晰条理的申请动机说服委员会予以接纳。与中国的高考相较,法国的BAC 成绩在若干材料中就略显无足轻重了。

一些来法留学的中国学生甚至会同时申请20多所学校,以数量取胜,求得较高的录取概率。有人对这样的入学形式提出质疑,单纯靠一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就决定是否录取?难道这不是一种投机行为吗?事实上,委员会对所有申请表上列出的材料都是非常重视的。以外国留学生为例,如果他的语言考试成绩和他的申请动机信与其体现的法语书写水平不相符,那么他就会被拒之门外;如果学生的申请动机写的很泛泛,或者申请专业与简历上的个人经历毫无关系,那么在他们看来这份申请就是毫无逻辑的。部分较为职业化的专业会在材料审核后再进行一次面试,投机取巧者在面试过程中就无疑会被淘汰。

与此同时,即便学生没能如愿进入理想的公立大学,尚有很多与公立大学并驾齐驱,甚至拥有更好声誉的高等商业学校、专科院校以及职业学院可供选择。这些选择的多样性缓解了原本紧张的竞争局面。不同性质的学府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不同的文凭应征不同的岗位。没有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社会的认可度得以平衡,某种程度上反而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性。

那么,难道每个法国的学生毕业后都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吗?实则不然。与低门槛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高淘汰率和低毕业率,这点在中国似乎非常罕见。但凡通过了高考的独木桥顺利入读大学的中国学生只要按时上课,参加考试,不出现重大违规行为,往往都能顺利的拿到毕业证书。法国的学生则需要完成大量的小组作业、论文笔记、实习报告等等。这些都不是走个过场就可以了事的。检验的是入读高等教育的学生的真实能力。能力不佳者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种“宽进严出”的教育基本法则更是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如此一来,教育问题就成了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教育的形式,教育的形式又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者对课程的准备、对学生的期许之差异

中国在漫长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传统应试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固然有其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教学者正逐步的向着一种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发展。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创

新教学法,比如抽象变具象的思维模式转化,比如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甚至是贯穿古今的课堂教学演示„„提到这些,我们总想当然的认为是向西方丰富创新的课堂教育形式的取经。

与我们想象中不同的是,法国的教学氛围似乎并没有那么“生动活泼”。与中国不同,教学者的备课教案不会是厚厚一沓,而是罗列出大量的参考书籍,按照不同级别进行分类,并在课堂上向学生简介每本书籍的参考价值,接下来的工作就由学生自己完成了。学生需要自行分辨老师授课内容的重点并迅速的记下笔记,最后在课堂结束前对课程提出自己的疑问。由于中国的教学者在课堂上准备之充分、形容之具体,学生往往难以自己思考,产生疑问,而是照本宣科,把老师的教案搬到考卷上。即使课堂气氛再热烈,上课形式再生动,得到的结果仅仅是巩固了基础,而没有真正的创新。法国的课堂上,即使教学者再严肃,学生们仍孜孜不倦的当场提出各种疑问、假设,根据老师提供的书籍发散思考,甚至对老师、书籍作者的观点提出反驳。

举例来说,我曾参加过一门专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的论文写作法的课程。在课堂上,老师总是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积极地要求学生们与她互动。我们看到所有与老师的这些互动都局限在两三位欧美学生之间,而占学生总数一半以上的中国留学生却总是低头沉默。偶尔有几位“胆大”者,也是先举手求得老师同意再发言。这位法国老师表示十分不解,她半开玩笑地问中国学生,你们难道要靠手来说话?此后慢慢便有中国学生开始直接和老师对话。早期在中国接受的教育,一向是以“尊师重道”为核心,在课堂上只有老师可以随意说话,而学生不能擅自发言。这便是中国留学生往往被认为是“timide ”(很害羞)的原因。有时候,也许他们很开朗,只是他们没有这个习惯。

这样的习惯是好是坏?其实我认为从学前教育开始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是必要的,课堂纪律帮助我们在社会生活上也形成文明礼貌,严于自律的习惯。问题是中国的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纪律要求在高中升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巨大的反差。让学生认为到高中为止都是被约束,被管教,甚至是炼狱式生活。而大学就是放松、没人管,甚至放纵。然而事实上,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也在日渐成熟,会主观上自我产生约束力。如果能够随着教育阶段的提高逐步放松课堂气氛,给学生更多的信任,增加其自主发言的机会和自我创造的空间,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形成一个慢慢过渡的过程,相信会产生积极地效果。

两国教育的考试制度

中国的应试自古以来就声名远扬,常常被形容为“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其实我认为西方的应试体制也是非常“八股”的。比如学生被要求完成大量发散思维的论文、小组作业、报告等。这些看似笼统,给人以发挥空间的考试题目,其实都被要求以规定的形式来完成。这在欧洲被称为“方法论”,是一种和中国古代八股相似的固有模式。这个模式在中国已经有不少学生勇于打破,也有老师尝试欣赏、鼓励。

然而在法国,似乎仍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传统。不管是本地学生还是留学生,都有专门的老师对写作论文、读书报告、实习报告的不同要求进行授课。告诉学生如何分段,如何分点,大家都要按照某一个既定的逻辑完成作业。而考试的成绩就取决于这一份文案,那么我想,一个成年学生的能力是否理应在高等教育中得到更多的体现呢?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学生的总评成绩包含学科成绩、思想考核和体育,以及社会活动、实践创新等等。只要教学者在这一过程中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相信这样的体制会逐步发展完善,也是值得欧洲各国的教育研究者所借鉴的。

综上所述,教育开创了连结世界的一个崭新的平台。教育使世界各国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都有了更深刻的交流。教育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在多元文化、多学科发展的平台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因此,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更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应该作为新时代教育研究的主题。我很庆幸自己能够体验中法两国不同的教育体制,吸取东西方迥异的社会文化。作为留法学子,我们不仅应该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更要积极体会教育和文化的差异,学以致用,为祖国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内容

  •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西高等教育差异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西高等教育差异 作者:周高宪 王凯华 季铁成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第09期 [摘 要]高等教育是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社会人才最重要的方式.因为文化的差异,中国高等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 ...

  • 从语言禁忌现象看中韩文化差异
  • [专题研讨] 从语言禁忌现象看中韩文化差异 (大连外国语学院 康君 研究生部,辽宁 大连 116002) 摘要:中韩文化同为儒家文化圈的同源文化,却因为近现代以来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质.而韩国综合国力的崛起也引发了韩国语言文化热.伴随着韩语学习的热潮,韩国文化 ...

  •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餐桌礼仪 文 ...

  •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alysis of Tony's Tragedy in A Handful of Dust 2 从文学伦理阐释<榆树下的欲望>母杀子的悲剧 3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4 A Comparison of t ...

  •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简爱>中 ...

  • 开题报告-从神话传说故事看中西文化差异
  • 开题报告 从神话传说故事看中西文化差异 一.研究背景 现代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作为西方文化与文明宝库的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民族文化发展的起源,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进步,西方神话渗透着文明的个性,可以说希腊神话充满了乐天的欢喜气氛:华夏民族和炎黄子孙创作的中国神话表现出来的确是沉重庄严的 ...

  • 差异看中国旅游餐饮文化资源的开发
  • 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看中国旅游餐饮文化资源的开发 摘要:文章通过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国餐饮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为中国旅游餐饮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进而提出了中国旅游餐饮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 TheDevelopmentofTravelCulinaryCultureRes ...

  • 从汉字看中国人及思维方式_张敏
  • DOI:10.14045/j.cnki.nmsx.1999.04.014 总第80期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 1999年第4期从汉字看中国人及思维方式 张 敏 (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内蒙古通辽028043) * [摘 要]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字是语言的表记符号.本文以汉字为线索,展示 ...

  • 读[理想国]看中西教育差别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读<理想国>看中西教育差别 作者:曹怡骅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20期 摘要:中国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国家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体制不能固步自封,要在保留传统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