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课堂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柳林联盛中学 王明远

案例背景:全国教改的浪潮冲击着我校,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化学是一门 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目前我校的教学普遍存在问题是: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一直停留在口号阶段,为了形成一个良好教改氛围,针对学校实际,我

特设计这堂课,作为参考案例。 教材分析: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

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

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

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

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学情分析:

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

有任何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难于应用。初中生主要通过

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如何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概念,

掌握好知识,运用好知识,教学中可通过录像、实物投影、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

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

去认知,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 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3.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

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 通过了解分子的基本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教

学重点:

1. 了解分子的基本特点。

2. 学会应用分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形成对分子微观行为的想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设计思路:

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演示实验、补充实验、展示图片、播放录像、设计三维动画等。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

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

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

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 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 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1、做好实验,为学习分子建立感性认识 通过实验、观察,建立感性知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分子的知识奠定事实基础。 2、图片

引导,抽象变形象,微观变宏观,展示微观世界,展示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在生物和物理上已听说过,但并没建立这些概念。对这些

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感到抽象,感到难于理解甚至怀疑。现在人们借助高科技,通过扫描

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片以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

国”。通进对图片、动画的讲解,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

实存在,打消怀疑的思想。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分析、去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情

况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过图片、动画就可使这些微观的东西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变得直观,变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3、回归生活,体会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力量。 学了分子、原子的知识不只停留在解释几个实验现象和事例上。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现

象和问题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来解释。例如:走到加油站附近可闻到汽油味,走到花店附

近可闻到花香味,打开香水瓶会闻到香水味,走到面包店、麦当劳、肯得基会闻到相关的气

味??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再如:气体加压时体积缩小,减压时体积增大;

物体受时体积彭胀,遇冷时体积收缩;不同液体混合时体积不能相加??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

子间有间隔。不惜时间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给予启发式地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去

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知识的力量。 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素质得到提高,思维得到更高发展,使学习更具有探索和研究价值,讲授时

尽可能具有形象性,并充分利用实验来丰富感性认识,进行逻辑推论。本节课采用了“激趣

——探究——讨论——应用”的教学手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学法是边看、边思考、边讨论。实验引导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了解生活常

识和观察实验现象,以及通过思考、分析、演绎、推理来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用具:

香水、浓氨水、浓盐酸、酚酞、玻璃棒、手绢、小烧杯、试管、小烧杯、大烧杯、注射

器、量筒、容量瓶,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1、教学中通过录像、实物投影、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

综合起来,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效果较好。

2、让学生学以致用,去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知识的力量。增强了学习化学的

兴趣。

3、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的重点,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时,规范学生的回答。注重教师的示范

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修改建议: 1、 2、 3、 演示实验看的不是很清楚,条件允许的话改为学生实验。 给出每个实验的观察重点。 对学生的回答给与适当的评价,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时,注重教师的 示范作用,规范学生的回答。 篇二:分子教案

《分子》教案 三十四中 张雯漪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二章分子和原子”中的第一节。本章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

——微观角度来学习化学。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不但可以把绪言和第一章教学内容从微

观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是继续学习以后其他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

工具。而“分子”这一节又是把学生引入微观世界的第一步,上好这一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接受,教学从人们所熟悉的物质变化入手。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物质的

微结构之中。道出了物质由肉眼所看不见的分子等微粒构成的结构。并从分子的观点,对物

质变化和化学变化,混合物与纯净等概念进行了更深入本质的讨论。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进一步理解分子的概念。 b. 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c. 了解混合物、纯净物。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课件展示,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德育目标

通过物质纯与纯的相对性,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等问题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

思考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能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

教学方法:

本节课基本方法以演示实验、多媒体演示为先导,综合启发式的教学法。整体思想为教

师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多媒体演示→师生归纳→教师讲解→小结→习题训练。

本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 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关键是教学生学法。本课时教给学生善于观察、善于

思考、善于想象,推理。启 发学生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宏观的现象,引导到对物质微观构成的抽象思维中。鼓

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通过对物质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互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

抽象思维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知识不断渗透具体的学习方法。 四、 教学用

电脑、投影仪、放像机、烧杯、试剂瓶、碘的受热和冷却仪、酒精灯、量筒、试管、直

玻璃管、磁铁、火柴、硬纸、酚酞、品红、氨水、硫楼、铁粉、石灰水、蒸馏水、酒精。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略 篇三: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

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

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

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

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

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

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

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第 1 页,共 7页 第 2 页,共 7页 第 3 页,共 7页

四、教学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

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

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

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

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1.板书设计

2.《分子和原子》学案

第 4 页,共 7页 附1:板书设计 第 5 页,共 7页篇四:《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者:刘伟 工作单位:十堰市第七中学 教学内容 教学分析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教学 环节

一.教师提问:1、我们问题1:由学生思考后回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一.创设的,那么能否用肉眼看情境 导入 新课 教 师 活 动 预 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 计 意 图

创设问题情

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答:分子的体积与质量景:导入新课。 极其微小,因此用肉眼 学生感受:很快闻到香水味。

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东西跑到鼻子里了? 学

生观察后大致描述现象,同时让学生列举类似的扩散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能解释原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到分子运动?为什么? 无法知道分子是运动还2、组成物质的分子是运静止的。 动还

是静止呢?假如运动,分子的运动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探究 获得 新知

教师释疑:通常分子体积与质量极其微小,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的话,1cm的空气分子

假如以每秒100亿次数数,也需要八十多年的时间,可见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极小的微尘颗

粒也是由无数的分子组成的。 究:

1、 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甲:打开一瓶香水,让学生说出感受。 提问: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什么?类似的现象,能否从中举一例? 乙:教师做二氧化氮

扩散现象。

引导:(1)教师指出上述现象是一种扩散现象; 板书:扩散现象是两种 3

二.实验二.合作交流,解读探

三.师生 以上的不同物质相互接互动 触后,彼此渗透,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观察:两天、四天、六天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

间扩散的实验样本。 介绍:铅片与金片的扩散现象。 提问:扩散现象能否发演示:用课件模拟扩散现象以及扩散与温度的关系,加深学生对

扩散现象的理解。 点拨: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研究物理问题的

常见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之为“转换法”。 提问:上述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板书: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因素是什么? 点拨:扩散现

象与温度有关,说明分子的运动跟 温度有关,所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三.分子间作用力 教师提问: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固体、液体中的分子

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聚合在一起,保持一 因:

讨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 学生经过思考后举出生活中常见现象,比如:白糖溶于水中,樟脑丸变小甚至 学生讨论:经过思考后 小组选出代表说出扩散 现象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课件演示:具有动态效果,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强烈求知欲。 生不同状态物质之间。

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 论,并与同学交流(每 四人1组进行)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 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演

示,观察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演

三.课堂思考

五.课堂

定的体积呢? (1)点拨:分子不会合散开,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的缘故。 (2)教师

演示:分子间有引力的两个铅块,介绍演示方法

四.思考:同学们做作业时,常用透明胶带把写错处揭掉,在操作时往往把胶带用力抹

一下使之与纸紧贴,才能将错处的纸揭掉一层为什么? 可以缩小胶带与纸之间的距离,使分子间引力增大。

(3)进一步提出,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教师点拨:物体很难压 示,观察现象

每组根据器材看一看能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亲身体验,具有极强说服力。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教师点拨:

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否把一根铁棒或者水的 体积变小,让学生得到 缩,是由于分子

间有斥感受。 力的缘故。 (4)教师演示:弹簧接的小球间作用力让学生理解引力和斥力与分子间距

离的关系。 (5)演示:用课件模拟分子引力与斥力和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线一拉就断,细铁

丝不易拉断,这是因为( )

a、棉线分子间没有引b、棉线分子之间有斥 和斥力的关系 学生甲回答:选择d 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a、b选项认为分子的说法

是错误的。c项不 应用迁移,巩固

学生在观看中理解引力提高

五.课堂练习:1、细棉

原因:分子间同时存着 练习

力,铁丝分子间有斥力 间只在存在引力或斥力 力,铁丝分子间有引力 能解释棉线比铁丝易 c、棉线铁丝分子软的缘断。d中指出分子间既存故 d、棉线、铁丝分子都有引力和斥力,但棉线分子间的引力小于铁丝间的引力

(2)某钢铁公司在制造钢铁零件时,为了增加零件表面的硬度,常把零件放入含碳的渗

碳剂中,并适当加热,这样碳分子就可以较快渗入到零件的表面层,试用所学知识说明其中

的道理。

教师点拨:(1)分子间的引力的斥力同时存在,当分子间距离很小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

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2)碳分子能渗入零件的表面层,就是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间的扩散现

象,加热升高了温度,分子的运动更加剧烈,扩散过程更快。 六.布置作业:根据今天 在引力也存在斥力,当把棉线和铁丝拉长时分 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 引力起主作用。棉线易 断,铁丝不易拉断是因为棉线分子间的

引力小故d正确。 于铁丝分子间的引力, 学生乙回答:由于分子总结反思,延伸 在不停的运动,且相互拓展 接触时,就会发生扩散 现象,碳分子渗入零件 的表面层,就是在两种不同物质间的扩散,通 过加热升高了温度,分 子无规则的运动

越激 烈,扩散过程越快,碳分子渗入零件表面也就 加快了。

分子和原子课堂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柳林联盛中学 王明远

案例背景:全国教改的浪潮冲击着我校,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化学是一门 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目前我校的教学普遍存在问题是: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一直停留在口号阶段,为了形成一个良好教改氛围,针对学校实际,我

特设计这堂课,作为参考案例。 教材分析: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

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

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

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

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学情分析:

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

有任何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难于应用。初中生主要通过

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如何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概念,

掌握好知识,运用好知识,教学中可通过录像、实物投影、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

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

去认知,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 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3.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

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 通过了解分子的基本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教

学重点:

1. 了解分子的基本特点。

2. 学会应用分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形成对分子微观行为的想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设计思路:

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演示实验、补充实验、展示图片、播放录像、设计三维动画等。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

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

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

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 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 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1、做好实验,为学习分子建立感性认识 通过实验、观察,建立感性知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分子的知识奠定事实基础。 2、图片

引导,抽象变形象,微观变宏观,展示微观世界,展示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在生物和物理上已听说过,但并没建立这些概念。对这些

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感到抽象,感到难于理解甚至怀疑。现在人们借助高科技,通过扫描

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片以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

国”。通进对图片、动画的讲解,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

实存在,打消怀疑的思想。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分析、去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情

况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过图片、动画就可使这些微观的东西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变得直观,变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3、回归生活,体会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力量。 学了分子、原子的知识不只停留在解释几个实验现象和事例上。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现

象和问题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来解释。例如:走到加油站附近可闻到汽油味,走到花店附

近可闻到花香味,打开香水瓶会闻到香水味,走到面包店、麦当劳、肯得基会闻到相关的气

味??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再如:气体加压时体积缩小,减压时体积增大;

物体受时体积彭胀,遇冷时体积收缩;不同液体混合时体积不能相加??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

子间有间隔。不惜时间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给予启发式地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去

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知识的力量。 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素质得到提高,思维得到更高发展,使学习更具有探索和研究价值,讲授时

尽可能具有形象性,并充分利用实验来丰富感性认识,进行逻辑推论。本节课采用了“激趣

——探究——讨论——应用”的教学手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学法是边看、边思考、边讨论。实验引导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了解生活常

识和观察实验现象,以及通过思考、分析、演绎、推理来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用具:

香水、浓氨水、浓盐酸、酚酞、玻璃棒、手绢、小烧杯、试管、小烧杯、大烧杯、注射

器、量筒、容量瓶,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1、教学中通过录像、实物投影、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

综合起来,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效果较好。

2、让学生学以致用,去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知识的力量。增强了学习化学的

兴趣。

3、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的重点,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时,规范学生的回答。注重教师的示范

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修改建议: 1、 2、 3、 演示实验看的不是很清楚,条件允许的话改为学生实验。 给出每个实验的观察重点。 对学生的回答给与适当的评价,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时,注重教师的 示范作用,规范学生的回答。 篇二:分子教案

《分子》教案 三十四中 张雯漪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二章分子和原子”中的第一节。本章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

——微观角度来学习化学。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不但可以把绪言和第一章教学内容从微

观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是继续学习以后其他章节内容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

工具。而“分子”这一节又是把学生引入微观世界的第一步,上好这一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接受,教学从人们所熟悉的物质变化入手。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物质的

微结构之中。道出了物质由肉眼所看不见的分子等微粒构成的结构。并从分子的观点,对物

质变化和化学变化,混合物与纯净等概念进行了更深入本质的讨论。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进一步理解分子的概念。 b. 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c. 了解混合物、纯净物。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课件展示,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德育目标

通过物质纯与纯的相对性,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等问题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

思考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能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

教学方法:

本节课基本方法以演示实验、多媒体演示为先导,综合启发式的教学法。整体思想为教

师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多媒体演示→师生归纳→教师讲解→小结→习题训练。

本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 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关键是教学生学法。本课时教给学生善于观察、善于

思考、善于想象,推理。启 发学生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宏观的现象,引导到对物质微观构成的抽象思维中。鼓

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通过对物质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互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

抽象思维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知识不断渗透具体的学习方法。 四、 教学用

电脑、投影仪、放像机、烧杯、试剂瓶、碘的受热和冷却仪、酒精灯、量筒、试管、直

玻璃管、磁铁、火柴、硬纸、酚酞、品红、氨水、硫楼、铁粉、石灰水、蒸馏水、酒精。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略 篇三: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 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

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

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

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

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

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

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

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第 1 页,共 7页 第 2 页,共 7页 第 3 页,共 7页

四、教学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

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

两个突出: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

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

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附:1.板书设计

2.《分子和原子》学案

第 4 页,共 7页 附1:板书设计 第 5 页,共 7页篇四:《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者:刘伟 工作单位:十堰市第七中学 教学内容 教学分析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教学 环节

一.教师提问:1、我们问题1:由学生思考后回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一.创设的,那么能否用肉眼看情境 导入 新课 教 师 活 动 预 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 计 意 图

创设问题情

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答:分子的体积与质量景:导入新课。 极其微小,因此用肉眼 学生感受:很快闻到香水味。

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东西跑到鼻子里了? 学

生观察后大致描述现象,同时让学生列举类似的扩散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能解释原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到分子运动?为什么? 无法知道分子是运动还2、组成物质的分子是运静止的。 动还

是静止呢?假如运动,分子的运动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探究 获得 新知

教师释疑:通常分子体积与质量极其微小,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的话,1cm的空气分子

假如以每秒100亿次数数,也需要八十多年的时间,可见我们能用肉眼看到的极小的微尘颗

粒也是由无数的分子组成的。 究:

1、 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甲:打开一瓶香水,让学生说出感受。 提问: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什么?类似的现象,能否从中举一例? 乙:教师做二氧化氮

扩散现象。

引导:(1)教师指出上述现象是一种扩散现象; 板书:扩散现象是两种 3

二.实验二.合作交流,解读探

三.师生 以上的不同物质相互接互动 触后,彼此渗透,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观察:两天、四天、六天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

间扩散的实验样本。 介绍:铅片与金片的扩散现象。 提问:扩散现象能否发演示:用课件模拟扩散现象以及扩散与温度的关系,加深学生对

扩散现象的理解。 点拨: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研究物理问题的

常见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之为“转换法”。 提问:上述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板书: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因素是什么? 点拨:扩散现

象与温度有关,说明分子的运动跟 温度有关,所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三.分子间作用力 教师提问: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固体、液体中的分子

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聚合在一起,保持一 因:

讨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 学生经过思考后举出生活中常见现象,比如:白糖溶于水中,樟脑丸变小甚至 学生讨论:经过思考后 小组选出代表说出扩散 现象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课件演示:具有动态效果,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强烈求知欲。 生不同状态物质之间。

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 论,并与同学交流(每 四人1组进行)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 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演

示,观察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演

三.课堂思考

五.课堂

定的体积呢? (1)点拨:分子不会合散开,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的缘故。 (2)教师

演示:分子间有引力的两个铅块,介绍演示方法

四.思考:同学们做作业时,常用透明胶带把写错处揭掉,在操作时往往把胶带用力抹

一下使之与纸紧贴,才能将错处的纸揭掉一层为什么? 可以缩小胶带与纸之间的距离,使分子间引力增大。

(3)进一步提出,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教师点拨:物体很难压 示,观察现象

每组根据器材看一看能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亲身体验,具有极强说服力。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教师点拨:

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否把一根铁棒或者水的 体积变小,让学生得到 缩,是由于分子

间有斥感受。 力的缘故。 (4)教师演示:弹簧接的小球间作用力让学生理解引力和斥力与分子间距

离的关系。 (5)演示:用课件模拟分子引力与斥力和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线一拉就断,细铁

丝不易拉断,这是因为( )

a、棉线分子间没有引b、棉线分子之间有斥 和斥力的关系 学生甲回答:选择d 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a、b选项认为分子的说法

是错误的。c项不 应用迁移,巩固

学生在观看中理解引力提高

五.课堂练习:1、细棉

原因:分子间同时存着 练习

力,铁丝分子间有斥力 间只在存在引力或斥力 力,铁丝分子间有引力 能解释棉线比铁丝易 c、棉线铁丝分子软的缘断。d中指出分子间既存故 d、棉线、铁丝分子都有引力和斥力,但棉线分子间的引力小于铁丝间的引力

(2)某钢铁公司在制造钢铁零件时,为了增加零件表面的硬度,常把零件放入含碳的渗

碳剂中,并适当加热,这样碳分子就可以较快渗入到零件的表面层,试用所学知识说明其中

的道理。

教师点拨:(1)分子间的引力的斥力同时存在,当分子间距离很小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

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2)碳分子能渗入零件的表面层,就是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间的扩散现

象,加热升高了温度,分子的运动更加剧烈,扩散过程更快。 六.布置作业:根据今天 在引力也存在斥力,当把棉线和铁丝拉长时分 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 引力起主作用。棉线易 断,铁丝不易拉断是因为棉线分子间的

引力小故d正确。 于铁丝分子间的引力, 学生乙回答:由于分子总结反思,延伸 在不停的运动,且相互拓展 接触时,就会发生扩散 现象,碳分子渗入零件 的表面层,就是在两种不同物质间的扩散,通 过加热升高了温度,分 子无规则的运动

越激 烈,扩散过程越快,碳分子渗入零件表面也就 加快了。


相关内容

  •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 本教学设计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的课题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 ...

  • 分子生药学教学调研分析及展望
  • [摘要] 该文以问卷的形式对我国28所机构的分子生药学教学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开课时间.专业.学时.课程性质.授课方式方法.理论和实践课内容.考核方式.教材选用.教学成果以及师资状况等,并用SPSS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调研结果显示,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至少已有20所院校 ...

  •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书
  • 第十六章 第1课时 分子热运动 教学设计 --史军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理解,并且化学课中已经知道了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较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对扩散现象的理解较为容易.扩散现象是"一切物质 ...

  • [分子的性质]教学设计1
  •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课前预习: 1.共价键有两种: 和 .其中极性 ...

  •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者: 工作单位: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教学 环节 教 师 活 动 预 设 一.教师提问:1.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一.创设 的,那么能否用肉眼看情境 导入 新课 2.组成物质的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呢?假如运动,分子的运动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探究 获得 新知 ...

  • 分子和原子说课教案
  • <分子和原子>说课教案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 ...

  •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教案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扩散现象和分子热运动: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教学用具 ...

  •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
  •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教学目的] 1.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了解分子虽小但是可认识的,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 2. 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 3. 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通过测量分子的直径和质量,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运用理想化方法, ...

  • 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 1.夏日荷塘里荷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说明分子在 :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台成一滴.表明分子间有 力. 2.如图所示,有两个瓶子,其中一个空瓶子,另一个瓶子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使这两个瓶子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后,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两个瓶子内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