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走进课堂

  针对当前课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我个人认为,能否把课前十分钟的时间有效的地利用起来?能否让语文教学不再停留在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的枯燥、单一的机械的学习状态?能否根据现在的教学体制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能否使课前十分钟的学习形成一个系统化的长期教学?能否把中国最古老、最有价值的“书籍”带进课堂上来?根据这几个问题,我一直在研究也真正的把它付诸于实践,实践后效果明显。下面我就具体谈一下我的“让古典四大名著走进课堂”的实施方案及其利弊,供大家参考和一同研究。

  1. 循序渐进式的“梯度”安排 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构思等诸多方面考虑,我以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等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趋势为基础,我对初中三年制的课前十分钟的具体安排,是由浅入深、呈现梯度的,四部书先后顺序安排尤为重要。不知道这样安排是否合理:初一课前欣赏的是《西游记》一部充满幻想的神魔小说;初二开设的是正面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水浒传》;初三研读学生感兴趣的魏、蜀、吴历史故事《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四大家族中贾府的兴衰史。

  古典《四大名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的宝贵人文财富。每一部书可以说都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历史背景、道德文化、军事外交都活灵活现的显现于眼前。可以使我们轻易追溯到历史长河的源头,回到现今生活的原始状态,任意浮游于文学的海洋之中 。

  2. 初三年级课前十分钟设计读《三国演义》实践 初三年级必读书《三国演义》,主要采用指导的读书方式: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通读即将开设的古典名著,开学后由《三国演义》第一回开始,逐一推进,主要以以下几种方法来学习:以评书的形式讲《三国演义》;精彩段子评说;任务形象辨析;网络链接;诗词鉴赏;名著小结活动周。一年的时间学生主要以这几种方式去读书,上课时利用十分钟时间把自己的看法、观点讲授给学习伙伴。

  例如:同学a指出:《三国演义》的第二十回写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计,仓皇败逃,“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日:'曹操何在? '操反指日:'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于是得以脱险。后负伤逃出,众将拜伏问安,他却仰面大笑道:“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这种处变不惊、在险境中镇定自若的表现,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多次,形成一种个性特征。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人物就是反面角色的曹操。同学b指出书中对战争的描写成就最为突出,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大规模的战争,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写出战争的巨大声势,处处扣人心弦。特别是赤壁之战,作为三方同时卷入、决定三国鼎立之势的关键性战争,从《三国志》中简略的记载,经过铺排和虚构,成为小说中整整八回的篇幅,写得高潮迭起,始终充满戏剧性的变化,从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广阔的视野和宏伟的构思。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把自己置身于这惊心动魄的战争之中。学生从书中描绘的魏、蜀、吴三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里体验出当时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历史现实。

  3. 课前十分钟创新设计的利与弊 班级现有状况分析:现在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下他们的学习状态。就成绩来说班级里呈现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换言之就是说:在课堂上能有多大限度消化和接受的知识、问题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我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所以说我力争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就学习语文的热情来讲可以说是“兴趣高涨”。我始终认为班级里没有什么优等生和差生(不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我发现对此学生深表赞同。力求在平等、互爱的前提下共同学习。

  就学生的现有心理、听课状况来说,课前开设读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这个概念尤为广泛,不管是什么样的书籍,只要有文字就有文学的“蕴涵”。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热衷于读书。课下有看《读者》的,自习课时间有的啃《青年文摘》,晚自习看见学生手里有捧着《小说选刊》的,总之从前不愿意从书中汲取知识的同学,现在经过一年的训练,已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而我所说的“弊”,不知道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十分爱读书,一有时间他们就充分的利用起来。但考试成绩一直不高,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也分析过:有可能是课内基础知识没抓牢;也可能是课内课外知识没有紧密的联系起来等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究竟那一个更为重要;或者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必须从初一开始实施方案。

  以上是我个人的设想,同时也在实践中尝到了创新的甜头,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也有发现失利之处。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修正、改进。诚心邀请广大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针对当前课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我个人认为,能否把课前十分钟的时间有效的地利用起来?能否让语文教学不再停留在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的枯燥、单一的机械的学习状态?能否根据现在的教学体制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能否使课前十分钟的学习形成一个系统化的长期教学?能否把中国最古老、最有价值的“书籍”带进课堂上来?根据这几个问题,我一直在研究也真正的把它付诸于实践,实践后效果明显。下面我就具体谈一下我的“让古典四大名著走进课堂”的实施方案及其利弊,供大家参考和一同研究。

  1. 循序渐进式的“梯度”安排 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构思等诸多方面考虑,我以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等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趋势为基础,我对初中三年制的课前十分钟的具体安排,是由浅入深、呈现梯度的,四部书先后顺序安排尤为重要。不知道这样安排是否合理:初一课前欣赏的是《西游记》一部充满幻想的神魔小说;初二开设的是正面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水浒传》;初三研读学生感兴趣的魏、蜀、吴历史故事《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四大家族中贾府的兴衰史。

  古典《四大名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的宝贵人文财富。每一部书可以说都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历史背景、道德文化、军事外交都活灵活现的显现于眼前。可以使我们轻易追溯到历史长河的源头,回到现今生活的原始状态,任意浮游于文学的海洋之中 。

  2. 初三年级课前十分钟设计读《三国演义》实践 初三年级必读书《三国演义》,主要采用指导的读书方式: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通读即将开设的古典名著,开学后由《三国演义》第一回开始,逐一推进,主要以以下几种方法来学习:以评书的形式讲《三国演义》;精彩段子评说;任务形象辨析;网络链接;诗词鉴赏;名著小结活动周。一年的时间学生主要以这几种方式去读书,上课时利用十分钟时间把自己的看法、观点讲授给学习伙伴。

  例如:同学a指出:《三国演义》的第二十回写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计,仓皇败逃,“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日:'曹操何在? '操反指日:'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于是得以脱险。后负伤逃出,众将拜伏问安,他却仰面大笑道:“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这种处变不惊、在险境中镇定自若的表现,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多次,形成一种个性特征。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人物就是反面角色的曹操。同学b指出书中对战争的描写成就最为突出,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大规模的战争,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写出战争的巨大声势,处处扣人心弦。特别是赤壁之战,作为三方同时卷入、决定三国鼎立之势的关键性战争,从《三国志》中简略的记载,经过铺排和虚构,成为小说中整整八回的篇幅,写得高潮迭起,始终充满戏剧性的变化,从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广阔的视野和宏伟的构思。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把自己置身于这惊心动魄的战争之中。学生从书中描绘的魏、蜀、吴三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里体验出当时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历史现实。

  3. 课前十分钟创新设计的利与弊 班级现有状况分析:现在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下他们的学习状态。就成绩来说班级里呈现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换言之就是说:在课堂上能有多大限度消化和接受的知识、问题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我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所以说我力争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就学习语文的热情来讲可以说是“兴趣高涨”。我始终认为班级里没有什么优等生和差生(不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我发现对此学生深表赞同。力求在平等、互爱的前提下共同学习。

  就学生的现有心理、听课状况来说,课前开设读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这个概念尤为广泛,不管是什么样的书籍,只要有文字就有文学的“蕴涵”。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热衷于读书。课下有看《读者》的,自习课时间有的啃《青年文摘》,晚自习看见学生手里有捧着《小说选刊》的,总之从前不愿意从书中汲取知识的同学,现在经过一年的训练,已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而我所说的“弊”,不知道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十分爱读书,一有时间他们就充分的利用起来。但考试成绩一直不高,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也分析过:有可能是课内基础知识没抓牢;也可能是课内课外知识没有紧密的联系起来等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究竟那一个更为重要;或者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必须从初一开始实施方案。

  以上是我个人的设想,同时也在实践中尝到了创新的甜头,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也有发现失利之处。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修正、改进。诚心邀请广大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相关内容

  • 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 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1.结合中考要求解读<红楼梦>. 1.作者介绍,回目识记展示. 2.课堂展示同学们研究的成果. 2.六加一法展示 3.人物在小说中的经历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3.精彩内容概括. 4.理解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4.人 ...

  • "初中语文课内拓展阅读课型应用模式"课题研究教案汇编
  • 上>等.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 ...

  • 二(7)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说课稿
  •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说教材 1.教学地位:<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二第三课的内容.本单元阐述了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三课内容是文化的不同分支,各有各的发展历程,这也是本专题的特殊性.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 ...

  • 三打白骨精109
  • 9.三打白骨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准确认读绿线内的3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体会白骨精的狡猾.贪婪.诡计多端: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4.借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引领学生走进<西 ...

  • 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 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崔爽 [摘要]:本文论述中学生阅读名著的问题.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 目前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仍存在许多困难.作者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分析学生冷落名著阅读的原因, 提出培养学生阅读方法的措施, 应由课堂教学引导课外名著阅读, 培养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 [ ...

  • 美国高中生的课外阅读书单
  • 美国高中生的课外阅读书单 美国作为联邦国家,白宫与各州政府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央和地方,而是在各自规定的权限内都享有最高权力,相互不得干涉.关于学校教育,比如教科书.教学大纲都是各州.各学区自行决定.学生课外的阅读书目自然更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国务院下属的教育部颁布的必读书目,有的只是各个学校自 ...

  • 五年级阅读教案
  • <昆虫记> [教学目标] 1.对<昆虫记>作者法布尔作初步的了解,推荐作品 <昆虫记>. 2.激发学生对<昆虫记>的阅读兴趣,指导大家用浏 览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封面.内容提要和作者简介. 3.指导学生欣赏<昆虫记>精彩片段.体会语言文字 的特 ...

  •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担任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与磨合,我已适应了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并能做到得心应手。两个班级成绩差异不大,但班级风格、学生个体差异明显,一班比较活跃,二班比较稳重,用同样的授课方式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也恰恰给予了我个人一个极其宝贵的锻炼机会 ...

  • 主题阅读课题实验计划
  • 主题阅读课题实验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 发表时间:2011-5-6 13:19:19 "在主题阅读中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