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论文

E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价值及路径探析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 道德教育 价值 路径  

  论文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坚持农民主体,村委主导,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应正确定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整体道德面貌有了很大提高,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新时期,面临着国内外急剧变化的复杂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这一决定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是主要建设者,又是最终受益者,其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新农村建设毫无疑问将是中国农村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必然进一步推动农民整体思想的解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而农民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民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其行为取向和建设新农村的意愿与积极程度。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现实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1)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道德支撑。道德教育对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文明乡风的培养以及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十分重要。新时期,特别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关键性的政策被提出,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为全面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新农村建设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道德支撑,二者都不可缺少,都不应有所偏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是三位一体的,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单方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重视农业、农村问题的解决,认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其道德素质自然会得到提高,就可能陷入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道德困境。

  (2)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

民观念的树立。新世纪,在全球化、民主化浪潮影响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具备公民意识、公民观念是一个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使农民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观念显得越发重要。我国9亿农民生活在农村,没有农民之现代化、农民之公民意识觉醒和公民观念树立,公民社会的真正建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要特别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思想道德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是全体民众的共同意愿和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发展阶段的现实诉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强大的思想道德保障。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其建设主体9亿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道德层次如何,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质量。道德和信仰的力量,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对人的行为选择,对人的社会实践导向,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整体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必然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保障。

  2.促进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必然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的道德素质,使农民具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品质,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需要法律规范,也需要道德约束。现在中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农村的城镇化过程,同样是农村的市场化过程,农民的道德素质水准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程度。同时,从儒家学说及道家学说中寻求仍适用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并转化为一种现代意识,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和规范化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又可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极其深远ll1。由此可知,对加强农民道

德教育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3.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时代所需,体现时代特色,起着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就必须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提升Ih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选择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符合农民群体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必须大力宣传和提倡。而现在还有许多农村群众对之闻所未闻,知之甚少,又何言践行呢?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要内容,使农民懂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并积极主动、自知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农村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进。与经济发展相比较,我国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长期落后,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习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农民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在传统道德的影响下,农民既有勤劳、淳朴、诚信、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一面,也有宗族观念、裙带观念、封建迷信的一面。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各地区对传统道德的认知程度又良莠不齐,对农民道德教育提出了现实的、迫切的要求。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特别重视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展,重新提升农村优秀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对于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改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4.推动新农村建设和谐开展

  新时期,“和谐”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为普通民众所认可和接受。对于农民群体加强道德教育,能够进一步使“和谐”理念根植于农民心中和农村社会发展之中,从而进一步加快和谐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试想,如果农民的道德素质不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又何言“和谐”,何言发展?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村的最大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发展经济,也需要改变思想观念和提升道德素质。《淮南子·汜论训》中指出,“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道德力量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农民加强道德教育,使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去为人行事,去建设和谐新农村。

  二、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将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个体与社会相结合;必须从多维视角出发,对现有的农村道德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促进社会多重角色作用的发挥,注重正确的路径设计和选择。

  1.农民主体——道德认同与内化的重要性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有针对农民目前道德期望心态的调查显示,当问到农民:“您认为目前农村的道德教育应该怎样?”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应下大力加强”的高达75.6,认为应当“适当加强”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9.2,认为“任其自然”和“无所谓”的都只占1.9。可见,农民自身也认为加强道德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通过正规的道德教育,使农民看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对自身影响的直接性,自觉树立优秀传统道德和现代公民道德。农民自身对于各种道德观念更加敏感,处于不断地比较与选择之中。毛泽东同志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道德教育,实现农民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达到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与内化。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2.村委主导——农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村民委员会在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对农民加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引领农村道德风尚的重要平台。现在农村社会正处于特殊的转型期,部分农民价值观念模糊,善恶标准迷失,是非观混乱,在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从而导致部分农村社会道德失范,道德水准下降。农村社会原有的道德自律机制正在失效。村级党员干部要自觉承担起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将以德治国的理念贯穿于农村治理当中,灵活、妥善地解决好农村出现的道德纠纷问题。同时,积极依托“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实现农民道德教育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形成新时期具有农村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

  3.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道德教育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尊重农民、教育农民是当前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分清权责,根据各地区具体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道德教

育任务。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指导思想,把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规范作为农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加道德教育投入,增强道德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将务虚与务实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过去说得多,做得少的问题,解决“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乏力现象。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实质上是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同思想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大力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而且也要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5]。

  4.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宣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宣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有研究得出,农民对农村以外世界的了解,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刊物次之。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这些大众传媒在反映社会发展进步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为农民树立道德楷模,宣传和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一些反映新型农村道德建设的影视作品、地方戏曲等,为农民所喜闻乐见,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拓宽了农民道德教育的空间。

  第三部门,即非政府组织(NGO),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同样十分重大。改革开放以来,第三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发展壮大起来,为社会提供了很多政府无法或无力提供的服务,承担了很多政府和企业无法、无力承担的工作。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方面,第三部门作为重要参与者,同样大显身手,大有可为。第三部门直接走进农村,步人农户,了解农民的道德疑惑和道德需求,有效地宣传先进道德观念,帮助农民解决道德纠纷,受到农民的良好评价。

  5.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推动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推动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是各类高校和相关研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根据地区特点,利用自身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三下乡”活动这一重要载体,组织教师与学生到农村去,既宣传社会主义先进道德,又虚心向农民学习,实现双方受益,促进双方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关注农村发展和农民道德教育的研究学者,既要加强理论研究,探讨符合农村社会和农民需求的道德教育形式,又要注重理论研究的现实意

义,注重理论对农民道德实践的指导意义,使农民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价值选择。作为真正的研究学者,不应该为研究而研究,应该主动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切实了解农民群众的道德需求,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提供有价值的咨询,使自己理论研究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此,党和国家(尤其是基层党委、政府部门)应当更加重视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根据地区具体实际,不断增加农村道德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使农民道德教育切实取得实效,使农民能够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必须明确的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并不能代表精神生活水平同等层次的提升,也不能代表自身道德素质同等层次的提升。农民只有具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德素质,才能真正称其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才能为农村的和谐稳定提供良好的软环境。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F 关于当代社会道德信仰及其重建

  论文关键词:道德信仰 道德信仰危机 道德教育 道德信仰重建

  论文摘要: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基本模式,与人类的发展密不可分,应当引起人们 的关注。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信仰条件论证了信仰的内涵和当前的形势,分析了信仰丢失的复杂原因,从道德信仰哲学特点开始,集中道德信仰主体,实践三个角度,讨论了道德信仰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道德信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道德信仰的涵义

  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人类存在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历来为人类所关注。道德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重要形式,指人们基于道德对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以及对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的认识而产生的对道德价值、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的笃信和崇敬,以此设定人生目标,并付诸以道德行为,以此张显其道德信仰。

  (二)道德信仰的必要性

  首先,道德信仰不但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而且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道德的存在是一种信念的存在,只有出自内心自愿即出于道德信念的行为才是真正的 “善”。其次,道德信仰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最后,道德信仰不但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而且是人生路上的 “指向灯”。道德信仰是道德行为的可靠的动力之源,为人生指

明了奋斗目标和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道德信仰的可能性

  道德信仰是必要的,同时受到人类自身的结构特征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人类社会的特征以及社会历史性 的影响。

  1.人生的有限性、未完成性、可创造性使道德信仰成为可能

  首先,道德信仰是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恩格斯曾指出:“即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这是说包括迷信在内的各种信仰都是基于人类永恒的本性,人类力图通过对某种高于客观现实的无限性的追求,以弥补由存在本身的有限性带来的不满足感和不安全感,从而实现其独有的生存价值。其次,道德信仰是对人的未完成性的现实规定。人类在各种可能性中发展使自己日渐成熟与完善,这正是人生未完成性的逻辑发展。人生的未完成性又一次呼唤人必须有一种道德的生活与信仰来塑造 自己。最后,道德信仰是人生创造性的实现。创造性为人类信仰创造了条件,而合理的创造性使信仰成为必需。道德信仰沟通着有限与无限,自然与必然,使道德最终成为人的行为规则,有了其终极的价值功能,这正是道德信仰生成的人生根据。

  2.道德信仰可能生成的社会基础

  首先,社会的未完成性使道德信仰生成成为可能。社会的发展需根据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正是在社会的未完成性中,才给信仰留出了地盘,使人可能面临未完成性的社会建立起美好的信仰,从而不断地完善它,形成相应的道德信仰。其次,社会生活的外在性为道德信仰生成提供了现实条件。社会对人而言具有先在性,任何具体的个人都只能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社会的外在性使道德成为人现实存在的历史前提。最后,社会的可塑性使道德信仰的生成成为必然。社会跟道德与人的活动具有互动性,同时个人离不开社会,从而使社会具有可塑性,为社会和道德的生成创造了可能性,这是道德信仰生成的社会逻辑基础。

  3.历史与道德信仰的共时性决定了道德信仰是可能的

  从道德的发生可以看出,它随着人类的生成而生成,信仰在历史长河中赋予不同的历史内涵。道德信仰的孕育、发展和成熟,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独立且单独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不同阶级的道德从不同角度为道德信仰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这一过程是道德信仰展开的历史生成过程。

  二、道德信仰的作用

  道德信仰作为已被主体内化的一种道德认识实践活动,一形成就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其作用体现在:

  (一)道德信仰的凝聚功能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某一道德体系的极度信服和尊重,是人 的各种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的整合。由于个体的经济状况、人生遭遇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对其生存方式都会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而这种差异若不产生认同,则势必形成巨大的离心力危及社会的存在和个体的生存,所以需要人们用已有道德认识去接收各种不同的道德现象,在主观上趋向于他所信仰的道德模式,使人的精神世界凝聚为一体形成共同的信仰。

  (二)道德境界的提升功能

  个体道德发展一般包括三个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他律与 自律统一的阶段。个体道德信仰的形成就是经过这三个阶段,实现道德上的自我超越并最终确立这一信念,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它和道德境界是密切联系的,其中介是道德理想目标,道德信仰确信某道德理想目标,通过调动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敦促、激发人们去追求和达到它所确信的道德理想目标,从而使道德真正转化为个体的内在要求,使个体的道德境界得以逐步提升。

  (三)道德人格塑造功能

  “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人们通过道德生活意识到 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 自觉地选择 自己做人的范式。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内在规定性。道德人格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的集结 。也可以说道德人格是人的位格、性格、品格的统一”。它的形成与道德信仰的人格塑造功能分不开。道德信仰使道德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的同时,使人越来越远离动物界,塑造更为高尚的道德人格。

  (四)道德信仰的激励功能

  道德目标对道德信仰者来说是一种使命与责任,它对个体信仰者具有巨大的激发力,拉动着个体不断地向道德目标迈进。而在每一道德信仰体系中都有一些德行的典范人物,德行通过行为者的活动被信仰者实体化附着于一定的个体身上,对信仰者的榜样力、感召力和激励力将大为增强,从而发挥道德信仰的激励功能。

  三、当代社会吁求构建道德信仰体系

  (一)当代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及其危害

  当代中国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今天,“德”与 “得”的矛盾尤为突出,道德信仰呈危机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道德理想目标的丧失和道德规范的缺失。道德理想目标的丧失和道德失范密切相关,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原有的作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系统及其

规范要求怀疑、动摇乃至否定,但又没有新的道德价值系统及其规范要求来取代原有的,因此出现了道德价值系统及其规范要求的 “真空”。

  其次,道德情感的麻木、缺失与道德人格分裂。从构成道德信仰的基本要素看,道德情感是对道德理想目标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敬重、忠诚、虔诚、向往等强烈的情感。而在道德信仰危机的发生过程中,人们的这些情感逐渐淡化、消失甚至走向反面。人的精神世界在道德危机中分崩离析,使人生丧失追求的价值目标。

  最后,道德选择无序化,道德评价功能弱化。由于任何一种价值选择似乎都可以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持,从而使道德主体在多元化情境中无法恒久的作出相对稳定的道德选择。道德观念上的冲突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最终表现为道德选择的无序化。由于社会的客观因素以及道德主体的主观原因,有些人对道德失去了信心,以至于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

  (二)当代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道德教育在防止道德信仰危机方面发挥效力但在全面转型的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道德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方式上。

  首先,道德教育存在对主体的偏离。在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对政治信仰的依附使道德信仰获得了社会政治的强权保护,决定了我们整体价值取向重社会而轻个人。一直以来我们道德教育的课堂上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使道德行为主体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自觉,扭曲了道德教育的真正使命,摧毁了人们追求道德信仰的信念,消解了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

  其次,道德教育存在对本体认识的扭曲。道德教育包含三方面内容,道德理想目标、道德理想目标的论证和义理上的说明及在可操作层面上的道德信仰具体化的道德行为规范。今天的道德教育危机之一就在于我们仅仅着眼于生活日常行为规范的确立,反复的道德行为训练成为我们的主要工作,强调道德规范的灌输却从不思索道德规范依赖的信仰是什么?这些最终导致德育实效性的一低再低。

  最后,道德教育在方法上存在道德灌输,导致道德权威的失落。目前道德教育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 “不信”造成的。针对当前问题,我们应以改革开放现实背景为立足点,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 ,坚持以人为本 ,以对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反思为基础,以具体的道德实践为手段,培养自觉的道德行为,使道德教育实现教育的目的。

  四、重建道德信仰的途径

  道德信仰的重建 “不是简单的回复既有的道德信仰,而是如何建立起一种新的与现

代性社会存在方式相适应的具有现实必然性的道德信仰内容。这是研究转型期道德信仰危机的最要紧之处”。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培养自觉的道德主体为目标,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所以,我们应该从社会和主体出发,坚持 “内外结合”的方针并通过实践的校正和检验 ,全方位、多层次地塑造适应当前社会的道德信仰。

  (一)从道德信仰的社会性出发重建道德信仰

  首先,促进经济发展,为重建道德信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性的存在。从伦理学的视域看,人们能否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要深入改革、完善和创新经济体制,使市场经济向更为有序地发展,为重建道德信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其次,建设是重建道德信仰的有力法律保障。斯宾诺莎认为 “如果某一个国家比别的国家邪风更猖撅,犯罪更普遍,那一定是由于这个国家谋求和睦不足,法制不够昌明,而且未能建立起完全的国家权利之故”。法律是协调社会关系中的有力保障。当今社会大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将它同道德信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道德他律引导人们的道德价值选择,提高道德自律意识。

  再次,健全道德制度是重建道德信仰的制度保障。道德制度是社会道德的规范化、法规化,即把社会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选择、价值判断标准和道德约束通过道义和法规上的程序进行确定的制度。它在现实生活中指导和评价人们的行为,为人们的行为设立了合理的价值标准。只有营造一个良好、公正的社会环境,道德信仰的危机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克服。

  最后,为道德信仰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现代社会由于多元文化的冲撞与压挤使现代人对道德的信仰充满了矛盾和冲撞。因此从道德文化角度来说 ,要为道德信仰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中符合现代化社会的道德观念;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华;剔除西方及中国传统文化及宗教中的消极因素。为道德信仰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从主体性出发实现道德信仰的重塑

  1.加强主体性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一个社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社会成员实现道德影响培养德性的过程,是道德信仰重建的核心途径。它是一种理想教育,以提升和培养塑造人为

目的,使人具有德性和良心。道德教育的方式上要充分突出主体性,反对灌输,使道德主体自觉地履行道德规范并为道德行为承担责任;采取开放的姿态,抛弃旧的道德观点接受新的道德观点,促进和发展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激发人们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愿望。

  2.强化内心信念

  道德信仰是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而形成的个体化的理念,强化人们内心信念是重建道德信仰的内在支撑,它包括 “扬善”和 “去恶”两大内涵 。扬善是从正面人手,弘扬善良的道德信念 ,按照道德的 “绝对命令”行事,坚定人们遵守道德信念的决心;去恶是从约束的角度看,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言行举动,克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的冲动,主动放弃单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强化内心信念应当立足于吸收继承传统道德中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良心的理念,从人本身出发,构建反映人性的道德,才能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道德信仰。

  3.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抓住道德信仰危机所带来的重塑道德信仰的机遇,确立一个符合历史必然性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从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它是重建道德信仰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建构真正合乎人性完善和发展需要的道德信仰,实现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

  4.注重道德示范作用在道德行为上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作为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高级动物,能够以自己的好恶取舍本能的推想出他人的好恶取舍。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尊重对方的利益,把他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形成一种源于由自身的需要和感受出发,产生的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的精神自律。同时教育者的道德善恶很大程度影响着民众,所以要发挥积极向上的道德示范,树立民众对社会道德的信心。

  (三)在实践中检验和校正道德信仰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道德信仰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是由道德所追求和达到的目的和社会条件来决定的。然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旦信奉某种道德,往往就直接根据这种道德的规范或要求来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而不管这些道德规范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所以,如果这种道德本身不合理或随着社会的发展已丧失了其合理性,人们就应该根据道德实践的效果对道德信仰本身

加以审视。

  综上所述,重塑道德信仰乃是拯救道德危机的良药,重塑道德信仰的实现,应建立在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基础的深刻认识和信仰上。道德建设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政策的导向和制度的保障,但更离不开发自人们内心的道德自愿和道德自觉,只有建立在道德信仰基础上的道德行为才能克服虚伪的道德行为,才能克服个人利益因素和外在因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才能克服道德行为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目前普遍存在的道德信仰危机问题。道德信仰问题既是哲学问题,又是心理学问题;既是理论性问题,又是实践性问题;它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都要求我们不能忽视、轻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还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 京:人 民出版社,l96O:651.

  [3][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3,16.

  [4]唐凯麟 .伦理学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2:217.

  [5]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3:494.

  [6]章海山.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28,

  [7]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伦理学2001,(10):45—52.

  [8]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185.

  [9]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 ,2001,(2):15—17.

  [10]斯宾诺莎.政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2.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E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价值及路径探析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 道德教育 价值 路径  

  论文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坚持农民主体,村委主导,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应正确定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整体道德面貌有了很大提高,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新时期,面临着国内外急剧变化的复杂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这一决定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是主要建设者,又是最终受益者,其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新农村建设毫无疑问将是中国农村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必然进一步推动农民整体思想的解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而农民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民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其行为取向和建设新农村的意愿与积极程度。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现实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1)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道德支撑。道德教育对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文明乡风的培养以及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十分重要。新时期,特别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关键性的政策被提出,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为全面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新农村建设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道德支撑,二者都不可缺少,都不应有所偏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是三位一体的,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单方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重视农业、农村问题的解决,认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其道德素质自然会得到提高,就可能陷入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道德困境。

  (2)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

民观念的树立。新世纪,在全球化、民主化浪潮影响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具备公民意识、公民观念是一个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使农民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观念显得越发重要。我国9亿农民生活在农村,没有农民之现代化、农民之公民意识觉醒和公民观念树立,公民社会的真正建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要特别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思想道德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是全体民众的共同意愿和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发展阶段的现实诉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强大的思想道德保障。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其建设主体9亿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道德层次如何,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质量。道德和信仰的力量,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对人的行为选择,对人的社会实践导向,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整体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必然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保障。

  2.促进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必然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的道德素质,使农民具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品质,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需要法律规范,也需要道德约束。现在中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农村的城镇化过程,同样是农村的市场化过程,农民的道德素质水准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程度。同时,从儒家学说及道家学说中寻求仍适用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并转化为一种现代意识,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和规范化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又可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极其深远ll1。由此可知,对加强农民道

德教育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3.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时代所需,体现时代特色,起着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就必须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提升Ih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选择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符合农民群体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必须大力宣传和提倡。而现在还有许多农村群众对之闻所未闻,知之甚少,又何言践行呢?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要内容,使农民懂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并积极主动、自知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农村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进。与经济发展相比较,我国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长期落后,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习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农民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在传统道德的影响下,农民既有勤劳、淳朴、诚信、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一面,也有宗族观念、裙带观念、封建迷信的一面。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各地区对传统道德的认知程度又良莠不齐,对农民道德教育提出了现实的、迫切的要求。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特别重视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展,重新提升农村优秀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对于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改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4.推动新农村建设和谐开展

  新时期,“和谐”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为普通民众所认可和接受。对于农民群体加强道德教育,能够进一步使“和谐”理念根植于农民心中和农村社会发展之中,从而进一步加快和谐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试想,如果农民的道德素质不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又何言“和谐”,何言发展?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村的最大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发展经济,也需要改变思想观念和提升道德素质。《淮南子·汜论训》中指出,“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道德力量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农民加强道德教育,使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去为人行事,去建设和谐新农村。

  二、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将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个体与社会相结合;必须从多维视角出发,对现有的农村道德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促进社会多重角色作用的发挥,注重正确的路径设计和选择。

  1.农民主体——道德认同与内化的重要性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有针对农民目前道德期望心态的调查显示,当问到农民:“您认为目前农村的道德教育应该怎样?”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应下大力加强”的高达75.6,认为应当“适当加强”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9.2,认为“任其自然”和“无所谓”的都只占1.9。可见,农民自身也认为加强道德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通过正规的道德教育,使农民看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对自身影响的直接性,自觉树立优秀传统道德和现代公民道德。农民自身对于各种道德观念更加敏感,处于不断地比较与选择之中。毛泽东同志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道德教育,实现农民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达到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与内化。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2.村委主导——农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村民委员会在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对农民加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引领农村道德风尚的重要平台。现在农村社会正处于特殊的转型期,部分农民价值观念模糊,善恶标准迷失,是非观混乱,在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从而导致部分农村社会道德失范,道德水准下降。农村社会原有的道德自律机制正在失效。村级党员干部要自觉承担起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将以德治国的理念贯穿于农村治理当中,灵活、妥善地解决好农村出现的道德纠纷问题。同时,积极依托“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实现农民道德教育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形成新时期具有农村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

  3.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道德教育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尊重农民、教育农民是当前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分清权责,根据各地区具体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道德教

育任务。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指导思想,把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规范作为农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加道德教育投入,增强道德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将务虚与务实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过去说得多,做得少的问题,解决“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乏力现象。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实质上是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同思想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大力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而且也要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5]。

  4.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宣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宣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有研究得出,农民对农村以外世界的了解,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刊物次之。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这些大众传媒在反映社会发展进步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为农民树立道德楷模,宣传和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一些反映新型农村道德建设的影视作品、地方戏曲等,为农民所喜闻乐见,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拓宽了农民道德教育的空间。

  第三部门,即非政府组织(NGO),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同样十分重大。改革开放以来,第三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发展壮大起来,为社会提供了很多政府无法或无力提供的服务,承担了很多政府和企业无法、无力承担的工作。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方面,第三部门作为重要参与者,同样大显身手,大有可为。第三部门直接走进农村,步人农户,了解农民的道德疑惑和道德需求,有效地宣传先进道德观念,帮助农民解决道德纠纷,受到农民的良好评价。

  5.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推动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推动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是各类高校和相关研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根据地区特点,利用自身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三下乡”活动这一重要载体,组织教师与学生到农村去,既宣传社会主义先进道德,又虚心向农民学习,实现双方受益,促进双方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关注农村发展和农民道德教育的研究学者,既要加强理论研究,探讨符合农村社会和农民需求的道德教育形式,又要注重理论研究的现实意

义,注重理论对农民道德实践的指导意义,使农民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价值选择。作为真正的研究学者,不应该为研究而研究,应该主动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切实了解农民群众的道德需求,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提供有价值的咨询,使自己理论研究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此,党和国家(尤其是基层党委、政府部门)应当更加重视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根据地区具体实际,不断增加农村道德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使农民道德教育切实取得实效,使农民能够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必须明确的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并不能代表精神生活水平同等层次的提升,也不能代表自身道德素质同等层次的提升。农民只有具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德素质,才能真正称其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才能为农村的和谐稳定提供良好的软环境。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F 关于当代社会道德信仰及其重建

  论文关键词:道德信仰 道德信仰危机 道德教育 道德信仰重建

  论文摘要:道德信仰是信仰的一种基本模式,与人类的发展密不可分,应当引起人们 的关注。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信仰条件论证了信仰的内涵和当前的形势,分析了信仰丢失的复杂原因,从道德信仰哲学特点开始,集中道德信仰主体,实践三个角度,讨论了道德信仰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道德信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道德信仰的涵义

  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人类存在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历来为人类所关注。道德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重要形式,指人们基于道德对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以及对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的认识而产生的对道德价值、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的笃信和崇敬,以此设定人生目标,并付诸以道德行为,以此张显其道德信仰。

  (二)道德信仰的必要性

  首先,道德信仰不但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而且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道德的存在是一种信念的存在,只有出自内心自愿即出于道德信念的行为才是真正的 “善”。其次,道德信仰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最后,道德信仰不但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而且是人生路上的 “指向灯”。道德信仰是道德行为的可靠的动力之源,为人生指

明了奋斗目标和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道德信仰的可能性

  道德信仰是必要的,同时受到人类自身的结构特征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人类社会的特征以及社会历史性 的影响。

  1.人生的有限性、未完成性、可创造性使道德信仰成为可能

  首先,道德信仰是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恩格斯曾指出:“即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这是说包括迷信在内的各种信仰都是基于人类永恒的本性,人类力图通过对某种高于客观现实的无限性的追求,以弥补由存在本身的有限性带来的不满足感和不安全感,从而实现其独有的生存价值。其次,道德信仰是对人的未完成性的现实规定。人类在各种可能性中发展使自己日渐成熟与完善,这正是人生未完成性的逻辑发展。人生的未完成性又一次呼唤人必须有一种道德的生活与信仰来塑造 自己。最后,道德信仰是人生创造性的实现。创造性为人类信仰创造了条件,而合理的创造性使信仰成为必需。道德信仰沟通着有限与无限,自然与必然,使道德最终成为人的行为规则,有了其终极的价值功能,这正是道德信仰生成的人生根据。

  2.道德信仰可能生成的社会基础

  首先,社会的未完成性使道德信仰生成成为可能。社会的发展需根据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正是在社会的未完成性中,才给信仰留出了地盘,使人可能面临未完成性的社会建立起美好的信仰,从而不断地完善它,形成相应的道德信仰。其次,社会生活的外在性为道德信仰生成提供了现实条件。社会对人而言具有先在性,任何具体的个人都只能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社会的外在性使道德成为人现实存在的历史前提。最后,社会的可塑性使道德信仰的生成成为必然。社会跟道德与人的活动具有互动性,同时个人离不开社会,从而使社会具有可塑性,为社会和道德的生成创造了可能性,这是道德信仰生成的社会逻辑基础。

  3.历史与道德信仰的共时性决定了道德信仰是可能的

  从道德的发生可以看出,它随着人类的生成而生成,信仰在历史长河中赋予不同的历史内涵。道德信仰的孕育、发展和成熟,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独立且单独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不同阶级的道德从不同角度为道德信仰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这一过程是道德信仰展开的历史生成过程。

  二、道德信仰的作用

  道德信仰作为已被主体内化的一种道德认识实践活动,一形成就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其作用体现在:

  (一)道德信仰的凝聚功能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某一道德体系的极度信服和尊重,是人 的各种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的整合。由于个体的经济状况、人生遭遇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对其生存方式都会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而这种差异若不产生认同,则势必形成巨大的离心力危及社会的存在和个体的生存,所以需要人们用已有道德认识去接收各种不同的道德现象,在主观上趋向于他所信仰的道德模式,使人的精神世界凝聚为一体形成共同的信仰。

  (二)道德境界的提升功能

  个体道德发展一般包括三个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他律与 自律统一的阶段。个体道德信仰的形成就是经过这三个阶段,实现道德上的自我超越并最终确立这一信念,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它和道德境界是密切联系的,其中介是道德理想目标,道德信仰确信某道德理想目标,通过调动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敦促、激发人们去追求和达到它所确信的道德理想目标,从而使道德真正转化为个体的内在要求,使个体的道德境界得以逐步提升。

  (三)道德人格塑造功能

  “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人们通过道德生活意识到 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 自觉地选择 自己做人的范式。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内在规定性。道德人格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的集结 。也可以说道德人格是人的位格、性格、品格的统一”。它的形成与道德信仰的人格塑造功能分不开。道德信仰使道德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的同时,使人越来越远离动物界,塑造更为高尚的道德人格。

  (四)道德信仰的激励功能

  道德目标对道德信仰者来说是一种使命与责任,它对个体信仰者具有巨大的激发力,拉动着个体不断地向道德目标迈进。而在每一道德信仰体系中都有一些德行的典范人物,德行通过行为者的活动被信仰者实体化附着于一定的个体身上,对信仰者的榜样力、感召力和激励力将大为增强,从而发挥道德信仰的激励功能。

  三、当代社会吁求构建道德信仰体系

  (一)当代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及其危害

  当代中国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今天,“德”与 “得”的矛盾尤为突出,道德信仰呈危机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道德理想目标的丧失和道德规范的缺失。道德理想目标的丧失和道德失范密切相关,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原有的作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系统及其

规范要求怀疑、动摇乃至否定,但又没有新的道德价值系统及其规范要求来取代原有的,因此出现了道德价值系统及其规范要求的 “真空”。

  其次,道德情感的麻木、缺失与道德人格分裂。从构成道德信仰的基本要素看,道德情感是对道德理想目标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敬重、忠诚、虔诚、向往等强烈的情感。而在道德信仰危机的发生过程中,人们的这些情感逐渐淡化、消失甚至走向反面。人的精神世界在道德危机中分崩离析,使人生丧失追求的价值目标。

  最后,道德选择无序化,道德评价功能弱化。由于任何一种价值选择似乎都可以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持,从而使道德主体在多元化情境中无法恒久的作出相对稳定的道德选择。道德观念上的冲突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最终表现为道德选择的无序化。由于社会的客观因素以及道德主体的主观原因,有些人对道德失去了信心,以至于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

  (二)当代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道德教育在防止道德信仰危机方面发挥效力但在全面转型的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道德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方式上。

  首先,道德教育存在对主体的偏离。在传统文化中,道德信仰对政治信仰的依附使道德信仰获得了社会政治的强权保护,决定了我们整体价值取向重社会而轻个人。一直以来我们道德教育的课堂上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使道德行为主体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自觉,扭曲了道德教育的真正使命,摧毁了人们追求道德信仰的信念,消解了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

  其次,道德教育存在对本体认识的扭曲。道德教育包含三方面内容,道德理想目标、道德理想目标的论证和义理上的说明及在可操作层面上的道德信仰具体化的道德行为规范。今天的道德教育危机之一就在于我们仅仅着眼于生活日常行为规范的确立,反复的道德行为训练成为我们的主要工作,强调道德规范的灌输却从不思索道德规范依赖的信仰是什么?这些最终导致德育实效性的一低再低。

  最后,道德教育在方法上存在道德灌输,导致道德权威的失落。目前道德教育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 “不信”造成的。针对当前问题,我们应以改革开放现实背景为立足点,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 ,坚持以人为本 ,以对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反思为基础,以具体的道德实践为手段,培养自觉的道德行为,使道德教育实现教育的目的。

  四、重建道德信仰的途径

  道德信仰的重建 “不是简单的回复既有的道德信仰,而是如何建立起一种新的与现

代性社会存在方式相适应的具有现实必然性的道德信仰内容。这是研究转型期道德信仰危机的最要紧之处”。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培养自觉的道德主体为目标,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所以,我们应该从社会和主体出发,坚持 “内外结合”的方针并通过实践的校正和检验 ,全方位、多层次地塑造适应当前社会的道德信仰。

  (一)从道德信仰的社会性出发重建道德信仰

  首先,促进经济发展,为重建道德信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性的存在。从伦理学的视域看,人们能否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要深入改革、完善和创新经济体制,使市场经济向更为有序地发展,为重建道德信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其次,建设是重建道德信仰的有力法律保障。斯宾诺莎认为 “如果某一个国家比别的国家邪风更猖撅,犯罪更普遍,那一定是由于这个国家谋求和睦不足,法制不够昌明,而且未能建立起完全的国家权利之故”。法律是协调社会关系中的有力保障。当今社会大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将它同道德信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道德他律引导人们的道德价值选择,提高道德自律意识。

  再次,健全道德制度是重建道德信仰的制度保障。道德制度是社会道德的规范化、法规化,即把社会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选择、价值判断标准和道德约束通过道义和法规上的程序进行确定的制度。它在现实生活中指导和评价人们的行为,为人们的行为设立了合理的价值标准。只有营造一个良好、公正的社会环境,道德信仰的危机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克服。

  最后,为道德信仰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现代社会由于多元文化的冲撞与压挤使现代人对道德的信仰充满了矛盾和冲撞。因此从道德文化角度来说 ,要为道德信仰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吸收借鉴西方文化中符合现代化社会的道德观念;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华;剔除西方及中国传统文化及宗教中的消极因素。为道德信仰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从主体性出发实现道德信仰的重塑

  1.加强主体性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一个社会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社会成员实现道德影响培养德性的过程,是道德信仰重建的核心途径。它是一种理想教育,以提升和培养塑造人为

目的,使人具有德性和良心。道德教育的方式上要充分突出主体性,反对灌输,使道德主体自觉地履行道德规范并为道德行为承担责任;采取开放的姿态,抛弃旧的道德观点接受新的道德观点,促进和发展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激发人们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愿望。

  2.强化内心信念

  道德信仰是人们通过接受道德教育而形成的个体化的理念,强化人们内心信念是重建道德信仰的内在支撑,它包括 “扬善”和 “去恶”两大内涵 。扬善是从正面人手,弘扬善良的道德信念 ,按照道德的 “绝对命令”行事,坚定人们遵守道德信念的决心;去恶是从约束的角度看,要求人们约束自己的言行举动,克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的冲动,主动放弃单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强化内心信念应当立足于吸收继承传统道德中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良心的理念,从人本身出发,构建反映人性的道德,才能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道德信仰。

  3.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抓住道德信仰危机所带来的重塑道德信仰的机遇,确立一个符合历史必然性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从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它是重建道德信仰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建构真正合乎人性完善和发展需要的道德信仰,实现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

  4.注重道德示范作用在道德行为上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作为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高级动物,能够以自己的好恶取舍本能的推想出他人的好恶取舍。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尊重对方的利益,把他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形成一种源于由自身的需要和感受出发,产生的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的精神自律。同时教育者的道德善恶很大程度影响着民众,所以要发挥积极向上的道德示范,树立民众对社会道德的信心。

  (三)在实践中检验和校正道德信仰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道德信仰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是由道德所追求和达到的目的和社会条件来决定的。然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旦信奉某种道德,往往就直接根据这种道德的规范或要求来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而不管这些道德规范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所以,如果这种道德本身不合理或随着社会的发展已丧失了其合理性,人们就应该根据道德实践的效果对道德信仰本身

加以审视。

  综上所述,重塑道德信仰乃是拯救道德危机的良药,重塑道德信仰的实现,应建立在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基础的深刻认识和信仰上。道德建设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政策的导向和制度的保障,但更离不开发自人们内心的道德自愿和道德自觉,只有建立在道德信仰基础上的道德行为才能克服虚伪的道德行为,才能克服个人利益因素和外在因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才能克服道德行为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目前普遍存在的道德信仰危机问题。道德信仰问题既是哲学问题,又是心理学问题;既是理论性问题,又是实践性问题;它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都要求我们不能忽视、轻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还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 京:人 民出版社,l96O:651.

  [3][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3,16.

  [4]唐凯麟 .伦理学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2:217.

  [5]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3:494.

  [6]章海山.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28,

  [7]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伦理学2001,(10):45—52.

  [8]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185.

  [9]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 ,2001,(2):15—17.

  [10]斯宾诺莎.政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2.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相关内容

  • 函授论文格式
  •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理想气体椭圆形可逆循环 题 目 院(系专业年级姓 学 2009年 月 日 Thesis: To the analysis of several problems down on the abduction of women and children S ...

  • 中国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卷第3期2006年6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No. 3Vol. 27J une 12006 中国物理学各分支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邵伟文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北京, 100080) 摘 要:对<中国物理文摘&g ...

  • 近五年西方心理学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简评
  • 作者:靳宇倡秦启文 心理科学 2011年11期 1 引言 心理学历经130年发展到现在,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从这些变化中吸取宝贵经验,从而更好地发展这门学科.据此,本文分析了近五年(2005-2009年)西方心理学重要期刊论文的特点,以期对我国的心理学研究有所借鉴. 为了更好地把握 ...

  • 护理论文的创新性探讨
  • 关键词: 护理   一 、理论上的创新性   的事实表明:学科发展只有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其学术水平才能相应得到提高。护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其学术水平的提高,理论上的创新性是强调护理论文的学术性或学术价值。当前,护士偏重于研究各种具体的护理技术及其操作规程。这些研究当然重要,但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 ...

  • 怎样撰写论文
  • 怎样撰写护理学论文(提纲) 护理学论文是护理学科学研究的书面总结,是反映护理学科学水平和研究动态的重要标志,时促进护理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工具,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时衡量护理学工作者知名度大小.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护师晋升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熟悉并掌握护理学论文的写作技巧,已成为广大护理工作 ...

  • 第四届海峡两岸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会议--迈向人文的心理学通知
  • 第四届海峡两岸"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学术研讨会邀请通知(第一轮) 女士/先生: 第四届海峡两岸"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15年6月28日-7月1日(其中28日-29日为质性研究方法工作坊,29日会议报到)在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召开.本届会议由 ...

  • 细胞生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三 年 三月 二十 日 细胞生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本团队专业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仿真编程.数据统计.图表绘制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等. 细胞生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STS 诱导心肌细 ...

  • 比较管理学课程论文要求及格式
  • <比较管理学>课程论文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成 绩: 论文要求 1.根据课堂授课内容及个人兴趣,选择比较管理学相关问题撰写课程论文.选题必须与本课程密切相关,必须有足够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反对粗制滥造和敷衍塞责.附有关参考题目如文末. 2.在论文写作中,要求学生能综合 ...

  •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周岩
  • 吉林化工学院理学院毕业论文外文翻译超市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permarket management system学生学号: 11810224 学生姓名: 周 岩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1102 指导教师: 王威娜 职 称: 讲 师起 ...

  • 延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核表
  • 延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核表 学 院 理学院 指导教师 姓名 XXX 专 业 XXX 职称 XXX 题目名称 XXXXXXXXXX □ 论文 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类 □应用基础研究类 □应用研究类 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类 □应用研究类 □综合研究类 □ 设计 □工程类 □装备装置类 □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