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_正数与负数_说课稿

《正数与负数》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组 何平

一、 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 正数与负数 》是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自然数与分数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 打下基础,在学生学习数的只是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 正数与负数 》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 正数与负数 》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负数的概念,且了解负数是如何产生的

(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一个数的正负性,并能进行负数的运算

(3)德育目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负数是从生活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负数概念的理解

(2)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及零的内涵

二.说教学方法

结合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我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成熟以及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我决定采取如下的教法:

1. 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从而学生在抽象思考能力上的不足。

2.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很小,喜爱热闹,教师讲解引导与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在学法上: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对学生的回答与提问给出肯定,表扬。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向着更高的思维层次发展,注意引导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教学过程

在上面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引领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4)总结反思,发展情意;(5)布置作业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通过设置问题串,为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自然数和分数,让学生了解到数是因为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增加一个新的问题:某人有100元钱,另一人欠别人100元钱。现在我们要用数表示着两个人所拥有的钱,如果都用100来表示的话,、就不能把这两种显然不一样的情况区别开来。所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用以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相关知识

前学过的数不能简洁清楚地表示这两个数,由此需要产生一种新数,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的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疑问,从而引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接着,我根据学生已经产生的认知冲突及时地给出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环节,给出4个例子: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例1:气温有零上3℃和零下3℃;

例2:高于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

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

例4:汽车向东行驶4千米和向西行驶3千米;

学生对以上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进行讨论,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容易就发现: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一对反义词。于是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然后我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学生在阅读课本后很容易就会回答:足球比赛中的净赢球和净输球;花生产量的增长和减少;体重的增加和减少等这些例子。这样的举例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为新知识的展开铺平了道路。

帮助学生理解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后,我带领学生回到创设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拥有100元与欠100元该如何表示?我将一边引导学生一边归纳总结: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通常地,我们规定盈利、存入、增加、上升为正。如零上3℃和零下3℃可以表示成+3℃和—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可以表示成+50元和—32元。这里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时,我会特别强调,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同时指出,0不仅仅是表示“没有”的意义,比如0℃就是一个确定的温度。

3. 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为了使学生实现由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教师将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让美好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如课本上的练习:判断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判断正、负数的时候,我将再一次强调学生的易错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其中一道练习:如果水位升高3m 时水位变化记作+3m,那么水位下降3m 时水位变化就可以记作—3m ,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可以记作0m 。这里也要特别强调0表示的意义。由此让学生加深对正、负数概念以及零的意义的理解,同时这种课内及时练习,反馈调整,又符合心理学特征,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同时这么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这是知识巩固的过程,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来说,这是第二次学习负数知识的机会,对于我的教学来说,这也是尽量保证全体学生学习进度一致的一个方法。

4. 总结反思,发展情意的环节

在结束本次教学过程之前,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快速地回顾一下这节课的所学,在这个过程中,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为主,必要时可以请个别学生回答,从心理学上来说,在主动去回顾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是有很大的加深的,同时,这种回顾可以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与长久。

在回顾的过程,我们会点出重点,梳理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坚固的知识体系。还有,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5.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的过程要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作业太简单,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题目很

没意思,从而挫伤其学习的兴趣;而作业难度过高,则会挫伤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我会布置作业时不是死板的,而是考虑各个层次,有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能够得着的题目。这样来,适应了学生的不同要求,减轻作业负担,关键这样的作业,学生更加愿意去做,作业所带来的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也会更好。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 正数与负数》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自然数以及分数相关的知识,通过提问,引入新的知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正数与负数》说课稿

七年级数学组 何平

一、 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 正数与负数 》是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自然数与分数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 打下基础,在学生学习数的只是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所以《 正数与负数 》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 正数与负数 》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负数的概念,且了解负数是如何产生的

(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一个数的正负性,并能进行负数的运算

(3)德育目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负数是从生活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负数概念的理解

(2)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及零的内涵

二.说教学方法

结合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我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成熟以及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我决定采取如下的教法:

1. 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从而学生在抽象思考能力上的不足。

2.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很小,喜爱热闹,教师讲解引导与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在学法上: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对学生的回答与提问给出肯定,表扬。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向着更高的思维层次发展,注意引导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教学过程

在上面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引领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五个部分:(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巩固练习,熟练技能;(4)总结反思,发展情意;(5)布置作业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通过设置问题串,为学生复习小学学过的自然数和分数,让学生了解到数是因为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增加一个新的问题:某人有100元钱,另一人欠别人100元钱。现在我们要用数表示着两个人所拥有的钱,如果都用100来表示的话,、就不能把这两种显然不一样的情况区别开来。所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用以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相关知识

前学过的数不能简洁清楚地表示这两个数,由此需要产生一种新数,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的引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疑问,从而引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接着,我根据学生已经产生的认知冲突及时地给出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环节,给出4个例子: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例1:气温有零上3℃和零下3℃;

例2:高于海平面8848米和低于海平面155米;

例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

例4:汽车向东行驶4千米和向西行驶3千米;

学生对以上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进行讨论,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很容易就发现: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一对反义词。于是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零上和零下,高于和低于,收入和支出,向东和向西,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然后我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学生在阅读课本后很容易就会回答:足球比赛中的净赢球和净输球;花生产量的增长和减少;体重的增加和减少等这些例子。这样的举例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为新知识的展开铺平了道路。

帮助学生理解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后,我带领学生回到创设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拥有100元与欠100元该如何表示?我将一边引导学生一边归纳总结: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通常地,我们规定盈利、存入、增加、上升为正。如零上3℃和零下3℃可以表示成+3℃和—3℃;收入50元和支出32元可以表示成+50元和—32元。这里建立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时,我会特别强调,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同时指出,0不仅仅是表示“没有”的意义,比如0℃就是一个确定的温度。

3. 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为了使学生实现由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教师将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让美好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如课本上的练习:判断正、负数以及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判断正、负数的时候,我将再一次强调学生的易错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其中一道练习:如果水位升高3m 时水位变化记作+3m,那么水位下降3m 时水位变化就可以记作—3m ,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可以记作0m 。这里也要特别强调0表示的意义。由此让学生加深对正、负数概念以及零的意义的理解,同时这种课内及时练习,反馈调整,又符合心理学特征,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同时这么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这是知识巩固的过程,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来说,这是第二次学习负数知识的机会,对于我的教学来说,这也是尽量保证全体学生学习进度一致的一个方法。

4. 总结反思,发展情意的环节

在结束本次教学过程之前,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快速地回顾一下这节课的所学,在这个过程中,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为主,必要时可以请个别学生回答,从心理学上来说,在主动去回顾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是有很大的加深的,同时,这种回顾可以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与长久。

在回顾的过程,我们会点出重点,梳理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坚固的知识体系。还有,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5.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的过程要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作业太简单,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题目很

没意思,从而挫伤其学习的兴趣;而作业难度过高,则会挫伤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我会布置作业时不是死板的,而是考虑各个层次,有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能够得着的题目。这样来,适应了学生的不同要求,减轻作业负担,关键这样的作业,学生更加愿意去做,作业所带来的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也会更好。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 正数与负数》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自然数以及分数相关的知识,通过提问,引入新的知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关内容

  • 初一数学有理数总结
  • 1.1正数和负数 ①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②负数:比0小的数 正数:比0大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2有理数 1.2.1有理数 ①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②所有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 ...

  • 初一数学正数和负数练习题(已整理)
  • 1.1 正数和负数(1) 1. 462-1, 0, 2. 5, +, -1. 732, -3. 14, 106, -, -1中,正数有____, 负375 数有_____. 2. 如果水位升高5m 时水位变化记作+5m,那么水位下降3m 时水位变化记作___m , 水位不升不降时水位变化记作___m ...

  • 初一数学正数和负数练习题
  • 初一数学正数和负数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式子中结果为负数的是( ) A .|-2| B .-(-2) C .-2-1 D .(-2)2 2. 下列是正数的是( ) A .-2 B .-1 C .0 D .2 3. 检测4袋食盐,其中超过标准质量的克数记为正数,不足标准质量的克数记为负数,下列 ...

  • 初一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一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有理数 知识网络: 概念.定义: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负数小于0.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0还可以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 ...

  • 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四则运算练习
  • 小升初数学第一次摸底考试 一.选择题20分 1.在–1,–2,1,2四个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是( ) (A )–1 (B )–2 (C )1 (D )2 1的相反数是( ) 3 11(A ) (B )- (C )3 (D ) –3 332.有理数 3.计算|-2|的值是( ) (A )–2 (D )- ...

  •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 初一(七年级) 上册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 2013-07-08 17:14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 ∙ ∙ ∙ ∙ [ 标签: 知识点 初一上册数学 ]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 ...

  • 初一国庆假期作业一
  • 初一国庆假期作业一 (第二章<有理数>相关概念)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a表示一 ...

  • 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易错题整理
  • 初一数学有理数易错题整理 1.填空: (1)当a________时,a 与-a 必有一个是负数: (2)在数轴上,与原点0相距5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 (3)在数轴上,A 点表示+1,与A 点距离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 (4)在数轴的原点左侧且到原点的距 ...

  • 初一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有理数知识点归纳
  • 第一章有理数 第一课时:有理数的认识 (1)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_______;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______.注意:______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判断正误:-a 一定是负数,一定是正数; [ ] 2. 数轴:数轴是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