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诗词看钗.黛形象的塑造([长城]发表

从《红楼梦》诗词看钗、黛形象的塑造

摘要:诗词的是《红楼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曹雪芹通过诗词的创作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丰富小说情节、营造作品意境、预示人物命运。在小说中150多首诗词中,有关林黛玉的诗词数量最多,而由于薛宝钗与黛玉形象的矛盾对比,其相关诗词的作用也举足轻重。本文试将小说中与二人有关的诗词举例分析,进而说明诗词对钗、黛形象的塑造作用。

关键词: 《红楼梦》 诗词 钗、黛形象

0.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中所呈现诗词曲赋,更是锦上添花,集古典诗艺之大成,素为人们所称道。《红楼梦》的诗词韵文本身既是完整的作品,同时又是小说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对人物塑造、情节推进、环境渲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诸多资深红楼学者对红诗词的评价“《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同时又‘文备众体’,韵文之多是其他小说中所未曾见的”,是一部“诗化的小说”。本文将立足红楼梦诗词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这些诗词有的是人物命运的谶语,有的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有的是人物性格的塑造。红楼梦的诗词创作符合人物的身份、教养、性情和气质,展现了人物的作诗境界,抒发了人物的情感,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继而在品评人物和塑造人物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钗黛命运的谶语

所谓谶语,就是一种神秘的预示吉凶的预言。“频频出现在《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曹雪芹笔下,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书中人物的气质与才华、生活与情趣,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反跌后文---借诗为伏线,为暗示。”“在曹雪芹为小说人物安排的诗词、灯谜、酒令中,无不如此”。《红楼梦》诗词暗示人物命运的作用,集中表现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的金陵十二钗判词,听的《红楼梦》曲词。作者首先通过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上的画面和判词暗示出书中主要人物的人生遭遇和命运结局,同时暗示出人物的主导性格特征,为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定下基调。

试看钗、黛两人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第一句“停机德”指的是薛宝钗,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具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作者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金钗”即指宝钗,“雪”就是谐音“薛”,这一句是预示贾家破败后,宝钗一心想当贾家二少奶奶的梦想也随之破灭。“堪怜咏絮才”说的是林黛玉的才华过人,是大观园群芳之冠,在小说中作者为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也安排了数量最多的诗词,足见作者对她才华的突显作用。后半句同样用了谐音,“带”即“黛”,“带”和“林”即指林黛玉。“玉”指宝玉,这一句是说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是说虽然宝钗具备封建阶级女性的一切“美德”,比黛玉更符合荣府少奶奶的标准,然而宝玉一心只在从小一起长大的林妹妹身上,宝钗梦寐以求的“金玉良缘”最终化为乌有,落得一场婚姻的悲剧,在婚后不久就独守空房,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2.对黛玉形象的塑造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之一,作者在其所作诗上也甚是花费了一番心思,可以说是以“充满爱抚、充满诗意的笔触来展开描写的”。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在大观园十二钗群像中,她的诗才独领风骚。小说中林黛玉具有西子那样的病

态美;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同时,这也是其自卑的体现;她经常表现为小心眼,耍小性儿,但却为人坦诚,这一点在她对待她的仆人的态度上可见一斑,她没有主子的架子,视紫鹃如同姐妹,情同骨肉;她能够耐心地指导身份低微的香菱学诗,与宝钗的嘲讽态度形成对比。总的来说,曹雪芹所要塑造的黛玉形象是敏感纯真,率直任性,孤标傲世,不仅仅是一个美女,而且是一个完全具备新的社会理想的新型的女性。

《葬花吟》当是黛玉诗词中最脍炙人口的诗作,是最能体现黛玉身世遭遇和悲苦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借这一诗词精雕细刻了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每一句每一词反映了黛玉的痛苦和悲愤,抗议与叛逆。字字充满血泪,句句渗透悲情的《葬花吟》记录了黛玉对自己孤零无依身世的感叹,是心头的泣诉,揭示了主人公压抑悲愤的内心世界,并预示了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结局。“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花儿谢了,风儿吹得它漫天纷飞,褪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是说自己像凋零的花瓣一样,无依无靠,寄人篱下,在悲伤和失意中度过了青春,等待自己心爱的人来疼惜自己,却发现自己已容颜憔悴,终没有人来爱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柳丝和榆荚在树上蓬勃生长,芳香宜人;但却从不理会桃花和李花飘落树下,凋零惨败。是将他人的得意与欢快与自己的失意与落寞形成对照,控诉了残酷无情的社会和自私冷漠的人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明年春天百花盛开时虽可啄取,却怎么能预料人已死去梁上空空燕巢也将倾倒。是曹雪芹对黛玉命运的谶语,预言了黛玉终将是带着遗憾而结束其短暂的生命。“—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比喻主人公所处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以及她所受到的折磨、摧残和权威的威胁,是作者哀怜自己的无助和脆弱与悲凉的际遇。“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整首诗的核心和宗旨所在,意为洁净地生来还洁净地死去,不让自己沾染上一丝污秽,表明不愿与渠沟一样污浊的现实社会同流合污,蔑视权贵,向往理想世界而厌弃罪恶的现实世界,要保持自己的“洁来”“洁去”,是她顽强的抗争力与叛逆精神、孤傲不逊与坚强不屈的个性、对爱情的纯洁向往与追求的有力宣言。

《柳絮词》之《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遥队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母亲早早就离开了人世,进了贾府后,父亲也不久辞世,只剩下自己孑然一身。柳絮的飘游无定,没有固定的归宿,正是黛玉无所依靠、孤独飘零身世的形象隐喻。“空缱绻”是白白的徘徊、缠绵不断却没有结果,没有人珍惜;“叹今生,谁拾谁收”,柳絮漂泊的一生,有谁会珍视它,理会他?有谁会将它拾起帮它找到寄身之处?“嫁与东风春不管”,柳絮将自己寄托给了东风,却得不到东风的关怀和体贴。“凭尔去,忍淹留”,任凭你漂泊,也没有人珍重、爱惜你,你怎么忍心还停留在世界上?你最好还是早点消失吧。黛玉“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尤其是最后一句,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青春将逝而知己无法来过问,寓意自己生命将尽时,对知己的内心独白,柳絮任东风摆布,也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抒发了她身世的飘零与爱情无望的愁苦。

3.对宝钗形象的塑造

薛宝钗受到封建教育所灌输的一套封建的社会理想的严重影响,包括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和封建的全部社会道德、人际关系,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与林黛玉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完全具备新的社会理想的新型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的比照,因此黛钗同样都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二人的诗和才情经常被拿来作对比,也是作者从另一个侧面表达其对这两个人物矛盾的暗示。

《柳絮词》之《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

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同样是以柳絮为主题,宝钗的《柳絮词》却与黛玉的迥然不同。“白玉堂前”是华贵的地方,柳絮“解舞”,它懂得在白玉堂前舞弄出美丽的姿态。“东风卷得均匀”,是说柳絮在风中舞姿柔美,缓急有度。“蜂围蝶阵乱纷纷”,许多昆虫都来追求柳絮:蜜蜂围着它绕转.蝴蝶围着它摆成阵。“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难道柳絮的命运真的是随流水消失了吗?为什么一定要落在泥土当中呢。这里泥土暗喻处于卑贱的地位。“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柳絮的万缕千丝,任凭东风怎么样把它吹来吹去,他的本性始终不改,它随风可以聚,也可以分。“韶华休笑本无根”,你不要笑春天的韶华,你不要笑柳絮之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就要借一阵好风的风力,把我吹上天去。

柳絮本是一种软弱无力的东西,随风漂泊,在黛玉眼中,柳絮是值得怜悯的,宝钗却将柳絮写得自由、从容,仿佛不是风在吹柳絮,掌控柳絮,而是柳絮在巧妙地在风中起舞。宝钗诗中的柳絮游刃有余、春风得意,与黛玉《柳絮词》幽怨的基调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黛玉、宝钗的性格差异:一个是感伤忧郁、愁绪满怀;一个是温柔敦厚、豁达乐观。但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宝钗谙熟人际关系、圆滑世故、工于心计,不甘处于低位,追逐功名的性格特征。她的诗恰恰与她追名逐利的人生追求相一致。

《海棠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珍重芳姿昼掩门”是说薛宝钗总是以传统的礼教妇德规范着自己的言语行为,品格端方,即使在白天也“掩门”以保持自爱。“冰雪招来露砌魂”表面是形容白海棠的精神,其实是渗透了薛宝钗冷漠寡情、理性自持。“淡极始知花更艳”,是说宝钗衣着打扮素净,但并不是不求艳丽,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愁多”是作者巧妙与林黛玉的忧郁性格形成鲜明对照,即宝钗的理性和黛玉的感性。“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写出她欲报皇恩,候选才人而故作淡雅、含蓄深厚的心理,默默地日日等待,没有任何怨言。全诗借对白海棠的歌颂,映射了对自身冰清玉洁、敦厚温柔、端庄稳重的欣赏和肯定。事实上淡薄的掩盖下隐藏着极大的野心。

结语:

红诗绝不是小说文本可有可无的点缀性元素。可以说,如果不能很好地解读《红楼梦》诗词,便无法很好地解读《红楼梦》小说。本文只针对著作中几个代表性强的诗词对两个核心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上做了范例分析,所以只是窥豹一斑。对于《红楼梦》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百科全书,要对它的诗歌成就所具有的更高价值做出研究尚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87.

[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 北京:中华书局,2001。

[3]周思源.红楼梦创作方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4]莫砺锋.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5]吕启祥.红楼寻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 周汝昌.《红楼梦》与诗文化[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32 (6)

作者信息:

郜媛: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助教

齐茜: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助教

地址: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基础教学部(1)邮编066004 联系方式 郜媛:[1**********] [1**********]

从《红楼梦》诗词看钗、黛形象的塑造

摘要:诗词的是《红楼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曹雪芹通过诗词的创作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丰富小说情节、营造作品意境、预示人物命运。在小说中150多首诗词中,有关林黛玉的诗词数量最多,而由于薛宝钗与黛玉形象的矛盾对比,其相关诗词的作用也举足轻重。本文试将小说中与二人有关的诗词举例分析,进而说明诗词对钗、黛形象的塑造作用。

关键词: 《红楼梦》 诗词 钗、黛形象

0.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中所呈现诗词曲赋,更是锦上添花,集古典诗艺之大成,素为人们所称道。《红楼梦》的诗词韵文本身既是完整的作品,同时又是小说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对人物塑造、情节推进、环境渲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诸多资深红楼学者对红诗词的评价“《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同时又‘文备众体’,韵文之多是其他小说中所未曾见的”,是一部“诗化的小说”。本文将立足红楼梦诗词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这些诗词有的是人物命运的谶语,有的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有的是人物性格的塑造。红楼梦的诗词创作符合人物的身份、教养、性情和气质,展现了人物的作诗境界,抒发了人物的情感,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继而在品评人物和塑造人物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钗黛命运的谶语

所谓谶语,就是一种神秘的预示吉凶的预言。“频频出现在《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曹雪芹笔下,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书中人物的气质与才华、生活与情趣,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反跌后文---借诗为伏线,为暗示。”“在曹雪芹为小说人物安排的诗词、灯谜、酒令中,无不如此”。《红楼梦》诗词暗示人物命运的作用,集中表现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的金陵十二钗判词,听的《红楼梦》曲词。作者首先通过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上的画面和判词暗示出书中主要人物的人生遭遇和命运结局,同时暗示出人物的主导性格特征,为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定下基调。

试看钗、黛两人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第一句“停机德”指的是薛宝钗,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具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作者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金钗”即指宝钗,“雪”就是谐音“薛”,这一句是预示贾家破败后,宝钗一心想当贾家二少奶奶的梦想也随之破灭。“堪怜咏絮才”说的是林黛玉的才华过人,是大观园群芳之冠,在小说中作者为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也安排了数量最多的诗词,足见作者对她才华的突显作用。后半句同样用了谐音,“带”即“黛”,“带”和“林”即指林黛玉。“玉”指宝玉,这一句是说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是说虽然宝钗具备封建阶级女性的一切“美德”,比黛玉更符合荣府少奶奶的标准,然而宝玉一心只在从小一起长大的林妹妹身上,宝钗梦寐以求的“金玉良缘”最终化为乌有,落得一场婚姻的悲剧,在婚后不久就独守空房,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2.对黛玉形象的塑造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之一,作者在其所作诗上也甚是花费了一番心思,可以说是以“充满爱抚、充满诗意的笔触来展开描写的”。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在大观园十二钗群像中,她的诗才独领风骚。小说中林黛玉具有西子那样的病

态美;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同时,这也是其自卑的体现;她经常表现为小心眼,耍小性儿,但却为人坦诚,这一点在她对待她的仆人的态度上可见一斑,她没有主子的架子,视紫鹃如同姐妹,情同骨肉;她能够耐心地指导身份低微的香菱学诗,与宝钗的嘲讽态度形成对比。总的来说,曹雪芹所要塑造的黛玉形象是敏感纯真,率直任性,孤标傲世,不仅仅是一个美女,而且是一个完全具备新的社会理想的新型的女性。

《葬花吟》当是黛玉诗词中最脍炙人口的诗作,是最能体现黛玉身世遭遇和悲苦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借这一诗词精雕细刻了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每一句每一词反映了黛玉的痛苦和悲愤,抗议与叛逆。字字充满血泪,句句渗透悲情的《葬花吟》记录了黛玉对自己孤零无依身世的感叹,是心头的泣诉,揭示了主人公压抑悲愤的内心世界,并预示了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结局。“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花儿谢了,风儿吹得它漫天纷飞,褪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是说自己像凋零的花瓣一样,无依无靠,寄人篱下,在悲伤和失意中度过了青春,等待自己心爱的人来疼惜自己,却发现自己已容颜憔悴,终没有人来爱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柳丝和榆荚在树上蓬勃生长,芳香宜人;但却从不理会桃花和李花飘落树下,凋零惨败。是将他人的得意与欢快与自己的失意与落寞形成对照,控诉了残酷无情的社会和自私冷漠的人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明年春天百花盛开时虽可啄取,却怎么能预料人已死去梁上空空燕巢也将倾倒。是曹雪芹对黛玉命运的谶语,预言了黛玉终将是带着遗憾而结束其短暂的生命。“—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比喻主人公所处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以及她所受到的折磨、摧残和权威的威胁,是作者哀怜自己的无助和脆弱与悲凉的际遇。“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整首诗的核心和宗旨所在,意为洁净地生来还洁净地死去,不让自己沾染上一丝污秽,表明不愿与渠沟一样污浊的现实社会同流合污,蔑视权贵,向往理想世界而厌弃罪恶的现实世界,要保持自己的“洁来”“洁去”,是她顽强的抗争力与叛逆精神、孤傲不逊与坚强不屈的个性、对爱情的纯洁向往与追求的有力宣言。

《柳絮词》之《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遥队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的母亲早早就离开了人世,进了贾府后,父亲也不久辞世,只剩下自己孑然一身。柳絮的飘游无定,没有固定的归宿,正是黛玉无所依靠、孤独飘零身世的形象隐喻。“空缱绻”是白白的徘徊、缠绵不断却没有结果,没有人珍惜;“叹今生,谁拾谁收”,柳絮漂泊的一生,有谁会珍视它,理会他?有谁会将它拾起帮它找到寄身之处?“嫁与东风春不管”,柳絮将自己寄托给了东风,却得不到东风的关怀和体贴。“凭尔去,忍淹留”,任凭你漂泊,也没有人珍重、爱惜你,你怎么忍心还停留在世界上?你最好还是早点消失吧。黛玉“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尤其是最后一句,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青春将逝而知己无法来过问,寓意自己生命将尽时,对知己的内心独白,柳絮任东风摆布,也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抒发了她身世的飘零与爱情无望的愁苦。

3.对宝钗形象的塑造

薛宝钗受到封建教育所灌输的一套封建的社会理想的严重影响,包括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和封建的全部社会道德、人际关系,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与林黛玉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完全具备新的社会理想的新型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的比照,因此黛钗同样都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二人的诗和才情经常被拿来作对比,也是作者从另一个侧面表达其对这两个人物矛盾的暗示。

《柳絮词》之《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

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同样是以柳絮为主题,宝钗的《柳絮词》却与黛玉的迥然不同。“白玉堂前”是华贵的地方,柳絮“解舞”,它懂得在白玉堂前舞弄出美丽的姿态。“东风卷得均匀”,是说柳絮在风中舞姿柔美,缓急有度。“蜂围蝶阵乱纷纷”,许多昆虫都来追求柳絮:蜜蜂围着它绕转.蝴蝶围着它摆成阵。“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难道柳絮的命运真的是随流水消失了吗?为什么一定要落在泥土当中呢。这里泥土暗喻处于卑贱的地位。“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柳絮的万缕千丝,任凭东风怎么样把它吹来吹去,他的本性始终不改,它随风可以聚,也可以分。“韶华休笑本无根”,你不要笑春天的韶华,你不要笑柳絮之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就要借一阵好风的风力,把我吹上天去。

柳絮本是一种软弱无力的东西,随风漂泊,在黛玉眼中,柳絮是值得怜悯的,宝钗却将柳絮写得自由、从容,仿佛不是风在吹柳絮,掌控柳絮,而是柳絮在巧妙地在风中起舞。宝钗诗中的柳絮游刃有余、春风得意,与黛玉《柳絮词》幽怨的基调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黛玉、宝钗的性格差异:一个是感伤忧郁、愁绪满怀;一个是温柔敦厚、豁达乐观。但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宝钗谙熟人际关系、圆滑世故、工于心计,不甘处于低位,追逐功名的性格特征。她的诗恰恰与她追名逐利的人生追求相一致。

《海棠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珍重芳姿昼掩门”是说薛宝钗总是以传统的礼教妇德规范着自己的言语行为,品格端方,即使在白天也“掩门”以保持自爱。“冰雪招来露砌魂”表面是形容白海棠的精神,其实是渗透了薛宝钗冷漠寡情、理性自持。“淡极始知花更艳”,是说宝钗衣着打扮素净,但并不是不求艳丽,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愁多”是作者巧妙与林黛玉的忧郁性格形成鲜明对照,即宝钗的理性和黛玉的感性。“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写出她欲报皇恩,候选才人而故作淡雅、含蓄深厚的心理,默默地日日等待,没有任何怨言。全诗借对白海棠的歌颂,映射了对自身冰清玉洁、敦厚温柔、端庄稳重的欣赏和肯定。事实上淡薄的掩盖下隐藏着极大的野心。

结语:

红诗绝不是小说文本可有可无的点缀性元素。可以说,如果不能很好地解读《红楼梦》诗词,便无法很好地解读《红楼梦》小说。本文只针对著作中几个代表性强的诗词对两个核心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上做了范例分析,所以只是窥豹一斑。对于《红楼梦》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百科全书,要对它的诗歌成就所具有的更高价值做出研究尚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87.

[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 北京:中华书局,2001。

[3]周思源.红楼梦创作方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4]莫砺锋.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5]吕启祥.红楼寻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 周汝昌.《红楼梦》与诗文化[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32 (6)

作者信息:

郜媛: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助教

齐茜: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助教

地址: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基础教学部(1)邮编066004 联系方式 郜媛:[1**********] [1**********]


相关内容

  • 红楼梦人物诗歌
  • 從人物詩詞看其性格特徵--林黛玉篇 姓名:師雨夕 學號:S0394293 由判詞解讀林黛玉 "金陵十二钗"是指贾府或与贾家有联系的十二位女子,她们生于钟鸣鼎食的官宦或富贵之家,身世不同,际遇不同,在人们眼中的地位不同,但却同样生逢末世,有着家族走向没落之际的不幸与悲哀. 画:两株 ...

  • [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遇合分析
  • 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最重要的古典名著之一,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打破了正面人物皆善.反面人物皆恶的传统化模式,并且将诗词运用到人物描写艺术中,突显其独特的艺术形象.作品<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些诗词已经融入到人物的形象中,如果略 ...

  • 浅析[红楼梦]如何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
  • 浅 析 红楼 梦 如 何 用 诗 词 塑 造入 物 形 象 以林黛 玉 和 薛 宝钗 为例 .方 铁 桥 摘 要:曹雪芹在借助诗词等文体样式塑造人物时,充分发挥 了我国古典诗词 的抒情作 用,( < 梦> 中的大多 红楼 数诗词都是为小说 中的人物所作的,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

  • 红楼梦诗歌中阐述的佛教思想
  • 红楼梦诗歌中阐述的佛教思想 目录 摘要 .................................................................................................................................. ...

  • 出神入化_个性鲜明_红楼梦_人物形象塑造浅谈_曹万春
  • 2007年第1期(总第4期)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Baoding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2007年6月 Jun.2007 出神入化,个性鲜明 ---<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浅谈 曹万春,刘建芳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 河北 保定 071051) 摘 ...

  • 末世才女贾探春
  • 题目:末世才女---贾探春 5专业班级: 法学2010-03班 姓 名: 王 雷 学 号: [1**********] 题目:末世才女---贾探春 摘要:<红楼梦>中的贾探春,别号蕉下客,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因在姐妹中排行第三,人称"三姑娘",诨名"玫瑰花& ...

  •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摘要 "红楼梦"自清朝中期问世以来,已有200多年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底蕴,一方面,以其无穷的魔力吸引一代又一代表文学爱好者对红学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同时,<红楼梦>也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著作.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文化:时代价 ...

  • 红楼梦读书心得
  • (一)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一共刻画了327个人物形象,从封建高层到社会底层,无不包含涉及,并且一个个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真实形象,让人觉得活灵活现,喜爱不已.并且关系错综复杂,情节量庞大,读起来令人反复咀嚼.而这样的一部精华佳作不是一蹴而就,其中蕴藏这作家曹雪芹的多少社会功底. ...

  • 高一必修三.四说课稿
  • <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仙游县钟山中学黄丽珊 一.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必修3中外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阅读和鉴赏部分小说和戏剧环节的基础序列.因此这一单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7-9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说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