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元璋的谏诤思想_王伟

第5卷第1期Vol.5No.1吕梁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üliangUniversity 2015年2月Feb.2015

·历史学研究·

浅谈朱元璋的谏诤思想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谏诤是古代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古代的谏诤主要是指在君主专制的制度下臣子对君王提出自

己的批评建议,从而帮助君王做出合理的决策。谏诤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核心,历代比较开明的君王不仅十分重视谏诤,而且也采取了包括建立完善监察机构,慎重选用谏官,奖励谏诤有功者等诸多措施保障谏诤活动的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谏诤思想。利进行。明太祖朱元璋在历代君主的基础上,

关键词:朱元璋;谏诤;监察;思想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 (2015)01-0066-04

在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时期,政

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君权的不断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是个人的独断专权和排斥民主性,这就使得君主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由于君主昏庸而导致政治危机甚至王朝覆灭的残酷事实成为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能够抑制君权的恶性膨胀,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谏诤制度应运而生。中国的谏诤制度起源很早,可以说出现国家之时便存在臣子对君主的谏诤活动。历代君主又会根据时代情况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提出自己

不断完善发展谏诤制度。随着时代的的谏诤思想,

发展,社会各阶级对于谏诤的重要性也逐渐认可。

勇于进谏成为谏臣甚至所有臣子的基本职责,善于纳谏也成为每个君主的基本要求。

元朝末期,随着统治阶级内部权势斗争和政治腐化的日益加重,贪污受贿、奢侈挥霍的现象大规模泛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进一步深化,终于激发了农民大起义。贫农出身的红巾军士兵朱元璋审时度势,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立吴国割据政权。在随后的激烈角逐中,朱元璋礼贤下士,善于听取采纳各方人士的意见,先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割据势力,最后挥师北上,击溃元王朝残余势力,建立起新政权大明王朝。在征讨天下的过程中,

11-03收稿日期:2014-作者简介:王

朱元璋深知谏诤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谏诤

思想。

一、强调谏诤的重要性

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盛赞朱元璋为“千万

。孟森先生也认为自三代以来,古一帝”唯有汉朝因为刘邦与朱元璋皆出身贫寒,有和明朝得国最正,

平定天下、安境保民之功,起事之初也并没有称帝野心。历代帝王登基之后大都得意忘形,多方掩盖自己的出身。但是朱元璋与此截然相反,他在《明太,“予本布衣“、“吾自中经常如此评价自己祖实录》

”、“朕与尔等起布衣”、“朕本寒微”、“朕起于田间

本淮右布衣”等,告诫自己和统治集团要居安思危,

治理国家要做到防微杜渐。如何做到防微杜渐?朱元璋认为必须首先大兴谏诤之风,方能维护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早在建国之前便对左右臣子强调谏诤的

[1]2022

,“治国之道,”重要性必先通言路。他认为言路堵塞就好比河水堵塞,若是不及时疏导,难免会酿成大祸。自己一个人总揽诸多事物,如果不能广开言路,如何知道自己的得失?所以朱元璋不仅嘱咐众人言必务尽,而且每到一地都会召集当地的名望之士询问政务得失。成为红巾军将领之后,由于军事政治上的需要,朱元璋遍览历代史籍。明代徐祯卿

伟(1991-),男,山西沁水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

66

《剪胜野闻》在中记载朱元璋在军队时“甚喜闻经。建立政权之后,史”朱元璋命人整理所有君主相、《汉书》、《唐书》、《资治通关史料,在阅读《史记》》、《元史》等史料后,开始进一步探讨历代王朝兴鉴

衰存亡的教训。当他看到历代开明君主因虚心纳谏而创造太平盛世,历代昏庸之主却因拒谏饰非而国,“兴亡之道在从谏咈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灭身死,

[1]1448。谏”为什么朱元璋认为谏诤对于天下的存亡,“凡人所为,不能无安危有这么大的作用呢?首先[1]3663

。人毕竟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仙,君主日过举”

理万机,处理政务难免有所偏差。只有广泛听取各

方面的意见,才能不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让自尽量减少甚至消灭失己的决策能够适应客观现实,误。其次,君主身居大内,位高权重,很容易被左右蒙骗,从而导致“隔绝聪明,过而不闻其过,阙二不

[1]1698

。这就更加需要忠良之士长居左右,知其阙”

及时进谏。最后,皇帝执掌神器,一言一行皆可决定

臣子百姓的命运,进言之人难免战战兢兢,唯恐惹祸上身。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因为善于纳谏而被誉

。《旧唐书·魏征传》为明君载,他曾经如此哀悼谏,“魏征殁,。不久之后怀朕失一镜矣”臣魏征去世

疑魏征曾参与谋反,虽然查无实据,但是取消了魏征长子与公主的婚约,而且砸毁了魏征的墓碑。李世民与魏征在史上以善于纳谏和进谏而闻名尚且如

可想而知,要在朝野兴起谏诤风气是历代君主所此,

面临的普遍性难题。

[1]506朱元璋深知“明良难逢,古今所难”的道

但是它体现了传统士人的精神独立性原则,反映权,

了儒家传统道德对皇权政治的制约,社会各个阶层对于能够直言进谏的御史言官也给予高度评价。有明一代,无论是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宦官专权还是严嵩等奸臣当政时期,都有一批言官不畏时期,

直言进谏。明清史专家孟森也曾在《明史讲强权,

,“风气养成,义》中如此感慨明代的谏诤之风明一代虽有极黯之君,忠臣义士极惨之祸,然效忠者无世。无之,气节高于清世远甚”

[2]65

二、重视谏诤制度的建设

“废除丞相,朱元璋通过权分六部”等一系列的方法措施,终于将行政、军事、立法、司法等权力集于确保了专制皇权对于其他权力阶级的压皇帝一身,

倒性优势,形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独具一格的皇权政

治现象。为了确保朱家皇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设计了一系列制度确保谏诤之路畅通无阻。

第一,建立了历史上最周密严谨的言官制度。这一点首先可以从明代言官空前绝后的数量上看《明史》出。据相关资料记载,明代中央言官系统分为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两大部分。其中都察院十三定额一百一十人,六科给事中定额五十八道御史,

人。如果加上迁都以后留守南京的言官,还有加都

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以及加各类御史衔的地方经略、督抚、总理、巡视等大员,言官人数常年保持在

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互相独立、两百人以上。其次,

互相监督。言官们只需要对皇帝负责,不受其他部

门管辖干涉。都察院都御史和六科都给事中也就是,在名义上负责管理事务,相当于后世的“领班”并

无权干涉言官的监察谏诤事务。为了鼓励言官大胆上书,减少中间环节,避免行政干涉,朱元璋甚至给予了每个言官独立弹劾权。所有言官无论地位高低和权力大小,均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谏。再次,严格遴

朱元璋就告诫选言官。早在明初设立御史台之时,

,“台省之任尤清要,言官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

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

[3]1767

理。尽管自己屡次下诏求谏,但是文武百官仍旧在

自己面前唯唯诺诺,进谏之人凤毛麟角。为了打破这种死气沉沉的朝局,朱元璋一方面多次下诏训诫,

[1]25“为国者,”遇事必言,言而不直者,亦非忠也。另

,“至于一方面又向臣民表示自己虚心纳谏的态度言而无实者亦略而不究”

[1]529

。尽管朱元璋并没有

“略而不究”,做到他所说的其求谏之心过切又容易

但是在朱元璋的反复鼓励和导致诬告成风的局面,

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下,当时亦有不少臣民在“致君

为尧舜”的传统儒家精神的感召下积极上书进谏,甚至斧钺加身亦不改其志。明代王鳌撰写的《守溪

记载了朱元璋诛杀御史之事。洪武十八年,笔记》

监察御史王朴因为朝事数次与朱元璋争辩。朱元璋下令斩首,后又以赦免为由命令王朴认错,王朴直言“臣今愿速死”。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即处死王朴。王朴路过史馆时告诉学士刘三吾如实记载自己无罪被诛一事,朝野为之震惊。明代谏官虽然受制于皇

纵观洪武时期御史,朱元璋对于言官的道

德素养和政治能力的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如韩宜

可、周观政、欧阳韶等,都是品行端正、清廉自守、严谨耿直的年轻士子。最后,扩大言官监察谏诤的职权范围。明代言官官小权重,民间官府、皇帝百官都几乎可以说是无人不可察,无事不可是其监察范围,纠,无论政务、军事、司法、经济、教育、科举考试以及规章礼制,都是其监察谏诤的职权范围,甚至有权干涉皇帝私生活、民间风俗和思想学术等领域,连万历

67

。朱元璋所设计的言官制皇帝都自称“朕畏御史”

度,体系之严密、职权之广泛、权力之独立、设计之科学、法规之完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在

数量众多的言官群体甚至形成了十分明代中后期,

强烈的独立群体价值观。这些言官忠实地行使明太

祖朱元璋给予自己的权力,切实履行着谏诤纠察的规范制约着政治活动中的各种势力,确实在一职责,

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泛滥带来的弊端和随着政治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种种官僚集团腐败因素。

第二,首创通政使司,掌管各类奏疏。封建王朝等级森严,一些品级低微的臣民没有权力与皇帝直必须写成奏接会面。如果要向皇帝反映一些事情,

经常出现上书被相关官员无故扣押甚疏层层转达,

至打击报复的情况。洪武三年,朱元璋设立察言司,

所有奏章皆由察言司接收后转中书省奏闻,但是很架构重叠等原因罢设。洪武十快便因为掣肘过重、

,“政朱元璋思虑再三,下诏设立通政使司,诏曰年,

”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

[3]1775

,“今后大小官员并百工技艺之人,应有可言之规定

事,许直至御前奏闻。其言当理,即付所司施行,诸”衙门毋得阻滞,违者即同奸论。为了保障百姓的申诉权,他采取了三大措施:首先,百姓有权监察官员,如果发现有贪赃枉法行径,甚至可以立即捉拿官员

中说百姓的这种行进京问罪。他甚至在《明大诰》

“助我为此也”,为是其言词相当恳切。其次,不限

定进京人数,进京人数无论是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是无论是举报不法还是议论朝政,朱元璋都准千余人,

“岁终议京师面奏”(《明大诰》)。最后,许其为了在《明大诰》中特地规定百防止各级官吏恶意阻挠,

,“敢有邀截阻拦者,枭姓进京途中任何人不得阻拦

。在随后编撰的《大诰三编》令”中对于干扰百姓进,“敢有阻拦者,。京的官吏惩罚更是严苛其家族诛”

三、对于朱元璋谏诤思想的思考

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皇权曾经与相权长期共存。这两大权力中枢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谏诤制度也就可以比较好地发挥作用。谏臣对君王的进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皇权不会被为

从所欲为地滥用;对文武百官也具有一定的威慑力,而保持一个较为清廉的官僚体系。历朝历代之所以

其根本目的便在于此。朱元璋登基设置言官制度,

皇权成为唯一的权力中枢,谏诤在政之后废除相权,

治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强,这也就是朱元璋如此重视谏诤的目的所在。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曾经对于明

。《明史》有传的循吏共一朝的循吏做过相关统计

其中洪武朝时期的循吏占三分之二。司百二十人,

《循吏列传》,马迁在中给其下的定义是“奉职循理”意思就是遵守法律、公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官吏。

[6]3099

为了解

,“天下臣民,除所有谏诤者的顾虑,又专门下令凡

[1]113”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不久之后,因为丞相胡惟庸通过中书省私拆截留各方奏章,同时也是为了

削弱中书省权力,朱元璋将通政使司从中书省的管,“命奏事毋关白中书成为独立机构辖下剥离出来,。省”

[3]1781

从此所有内外奏疏,无论各级臣民陈情建

言或是举报不法,均由通政使司统一接收保管,与任何机构再无行文隶属关系。胡惟庸谋反被杀后,朱,“有径行本司者,元璋又严厉警告通政使司以违制”论。

[4]212

洪武年间,通政使司对于奏疏只有接收保

管传递的权力,唯独朱元璋一人有拆封之权。对于一些不通文墨的百姓,通政使司官员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写成奏疏或者亲自向皇帝反映相关情况,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国家信访局。这项制度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如此

,“洪武、评价永乐年间,实封皆自御前拆开,故奸臣。无幸免者”有事即露,

[5]182

朱元璋在位时间约是明朝立国时间的九分

之一,循吏数量却占到三分之二。可见朱元璋的谏

诤思想对于澄清明初政治还是起到很大作用。朱元璋的谏诤思想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一

但是从本质上而言还是处于人治而非法定的效果,

治的范围。朱元璋建立了如此严密的谏诤监察体

、“郭桓案”、辅以严刑峻法,先后兴起“空印案”系,

“胡蓝之狱”等四大案,株连残杀官员无数,也没有

感完全根除腐败现象。连朱元璋自己也无可奈何,,“我欲除贪官赃慨贪官杀不甚杀,甚至无奈说到

”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虽然注重律法的建在位时期参照历代律法和社会实际情况先后颁设,

《大明律》、《明大诰》、《皇明祖训》、《问刑条布了

》、《诸司职掌》》、《军政条例》例等数十部法律典籍,但是他自恃开国之君,在法律的具体运行过程中

“直诉”。虽然第三,建立制度,鼓励“民告官”

拦舆和登闻鼓等允许百姓陈情历朝历代都有诣阙、

建言的举措,但大都流于形式。例如《唐律疏议》就

”,“诸越诉规定百姓不得越级控诉,否则就是“越诉”各笞四十。朱元璋出身贫寒,亲身经历了及受者,

元末治下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建立明朝之后唯恐重蹈元朝破灭的覆辙,特地允许臣民皆可直达御前

,《皇明祖训》奏事。洪武二十八年编撰完毕颁布天《皇明祖训·慎国政》下时,还特地在中为后世子孙68

横加干涉,又视官吏如自家奴仆,下属官员依律而行也难免身死族灭,部堂高官封疆大吏尚且朝不保夕,对于品级低微谏官更是随意处置,法治根本无从谈起。这种形式的谏诤和以往朝代一样只是功能性其运行效果往往只取决于君主是否贤明,所以很的,

容易出现“人息政亡”的现象。古代谏诤有着自己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谏诤本来是君主专制体系的一部分,但是谏诤又起着挑战君主权威的作用;如果谏诤内容被君主承认,那就意味着自己的“逆鳞”大白于天下,在客观上维护了君权却又在主观上损坏了君主的神圣性。到了明代中叶,政治环境开始恶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奢靡之风的盛行,官僚集团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了。曾经自诩为“清流”并

考核等且身负谏诤监察重任的御史都开始以巡察、甚至沦为各个政治势力互相斗诸多理由受贿索贿,

争的工具,这对官僚集团的腐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嘉靖时期左都御史王廷相便痛心疾首地指出,建国之时,送礼馈赠哪怕只有一百两银子对方也,“犹恐人知”;而到了现在,“动称千数或战战兢兢

[7]184

”,“纳贿受赂,。及万数矣公行无忌”可见,在人治大于法治的封建社会想要单纯依靠谏诤来根除腐

败是不可能的。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巨大,如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也就越来越迫切。朱元璋的谏诤思想虽然是以维护朱家皇朝的统治秩序作为最终目的,但是留给后世诸多思考,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也有很大启发。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完善各项监督体系的建设,坚持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管理,才能做到防范于未然。在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家不仅注重公检法等机构的建设,也要建立各种途径来加强人民监督和新闻监督,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M ].北京:中华书局,1962.杨天明.明太祖实录[[2]孟

M ].北京:中华书局,2009.森.明史讲义[

[3]M ].北京:中华书局,1974.张廷玉.明史[[4]M ].北京:中华书局,1989.申时行.万历会典[[5]陆

M ].北京:.中华书局,1997.容.菽园杂记[

[6]M ].北京:中华书局,1963.司马迁.史记[

[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M ]

1996.

On Zhu Yuanzhang ’s Thought of Expostulation

WANG Wei

(Institute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Xi ’an Shaanxi 710069,China )Abstract :Expostulating is one major ancient political activity.It means that officials criticize or suggest the king in the autocratic monarchy system to make reasonable decisions.Expostulation system is the core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 in ancient China.Ancient enlightened kings not onl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dvice ,but also build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to select remonstration officials and guarantee smooth remonstrant activity.Ming Taizu Zhu Yuanzhang ,based on ancient monarchy ,formed its own criticism thought.Key words :Zhu Yuanzhang ;advice ;supervision ;thought

69

第5卷第1期Vol.5No.1吕梁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üliangUniversity 2015年2月Feb.2015

·历史学研究·

浅谈朱元璋的谏诤思想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谏诤是古代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古代的谏诤主要是指在君主专制的制度下臣子对君王提出自

己的批评建议,从而帮助君王做出合理的决策。谏诤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核心,历代比较开明的君王不仅十分重视谏诤,而且也采取了包括建立完善监察机构,慎重选用谏官,奖励谏诤有功者等诸多措施保障谏诤活动的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谏诤思想。利进行。明太祖朱元璋在历代君主的基础上,

关键词:朱元璋;谏诤;监察;思想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 (2015)01-0066-04

在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时期,政

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君权的不断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是个人的独断专权和排斥民主性,这就使得君主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由于君主昏庸而导致政治危机甚至王朝覆灭的残酷事实成为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能够抑制君权的恶性膨胀,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谏诤制度应运而生。中国的谏诤制度起源很早,可以说出现国家之时便存在臣子对君主的谏诤活动。历代君主又会根据时代情况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提出自己

不断完善发展谏诤制度。随着时代的的谏诤思想,

发展,社会各阶级对于谏诤的重要性也逐渐认可。

勇于进谏成为谏臣甚至所有臣子的基本职责,善于纳谏也成为每个君主的基本要求。

元朝末期,随着统治阶级内部权势斗争和政治腐化的日益加重,贪污受贿、奢侈挥霍的现象大规模泛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进一步深化,终于激发了农民大起义。贫农出身的红巾军士兵朱元璋审时度势,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立吴国割据政权。在随后的激烈角逐中,朱元璋礼贤下士,善于听取采纳各方人士的意见,先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割据势力,最后挥师北上,击溃元王朝残余势力,建立起新政权大明王朝。在征讨天下的过程中,

11-03收稿日期:2014-作者简介:王

朱元璋深知谏诤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谏诤

思想。

一、强调谏诤的重要性

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盛赞朱元璋为“千万

。孟森先生也认为自三代以来,古一帝”唯有汉朝因为刘邦与朱元璋皆出身贫寒,有和明朝得国最正,

平定天下、安境保民之功,起事之初也并没有称帝野心。历代帝王登基之后大都得意忘形,多方掩盖自己的出身。但是朱元璋与此截然相反,他在《明太,“予本布衣“、“吾自中经常如此评价自己祖实录》

”、“朕与尔等起布衣”、“朕本寒微”、“朕起于田间

本淮右布衣”等,告诫自己和统治集团要居安思危,

治理国家要做到防微杜渐。如何做到防微杜渐?朱元璋认为必须首先大兴谏诤之风,方能维护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早在建国之前便对左右臣子强调谏诤的

[1]2022

,“治国之道,”重要性必先通言路。他认为言路堵塞就好比河水堵塞,若是不及时疏导,难免会酿成大祸。自己一个人总揽诸多事物,如果不能广开言路,如何知道自己的得失?所以朱元璋不仅嘱咐众人言必务尽,而且每到一地都会召集当地的名望之士询问政务得失。成为红巾军将领之后,由于军事政治上的需要,朱元璋遍览历代史籍。明代徐祯卿

伟(1991-),男,山西沁水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

66

《剪胜野闻》在中记载朱元璋在军队时“甚喜闻经。建立政权之后,史”朱元璋命人整理所有君主相、《汉书》、《唐书》、《资治通关史料,在阅读《史记》》、《元史》等史料后,开始进一步探讨历代王朝兴鉴

衰存亡的教训。当他看到历代开明君主因虚心纳谏而创造太平盛世,历代昏庸之主却因拒谏饰非而国,“兴亡之道在从谏咈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灭身死,

[1]1448。谏”为什么朱元璋认为谏诤对于天下的存亡,“凡人所为,不能无安危有这么大的作用呢?首先[1]3663

。人毕竟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仙,君主日过举”

理万机,处理政务难免有所偏差。只有广泛听取各

方面的意见,才能不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让自尽量减少甚至消灭失己的决策能够适应客观现实,误。其次,君主身居大内,位高权重,很容易被左右蒙骗,从而导致“隔绝聪明,过而不闻其过,阙二不

[1]1698

。这就更加需要忠良之士长居左右,知其阙”

及时进谏。最后,皇帝执掌神器,一言一行皆可决定

臣子百姓的命运,进言之人难免战战兢兢,唯恐惹祸上身。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因为善于纳谏而被誉

。《旧唐书·魏征传》为明君载,他曾经如此哀悼谏,“魏征殁,。不久之后怀朕失一镜矣”臣魏征去世

疑魏征曾参与谋反,虽然查无实据,但是取消了魏征长子与公主的婚约,而且砸毁了魏征的墓碑。李世民与魏征在史上以善于纳谏和进谏而闻名尚且如

可想而知,要在朝野兴起谏诤风气是历代君主所此,

面临的普遍性难题。

[1]506朱元璋深知“明良难逢,古今所难”的道

但是它体现了传统士人的精神独立性原则,反映权,

了儒家传统道德对皇权政治的制约,社会各个阶层对于能够直言进谏的御史言官也给予高度评价。有明一代,无论是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宦官专权还是严嵩等奸臣当政时期,都有一批言官不畏时期,

直言进谏。明清史专家孟森也曾在《明史讲强权,

,“风气养成,义》中如此感慨明代的谏诤之风明一代虽有极黯之君,忠臣义士极惨之祸,然效忠者无世。无之,气节高于清世远甚”

[2]65

二、重视谏诤制度的建设

“废除丞相,朱元璋通过权分六部”等一系列的方法措施,终于将行政、军事、立法、司法等权力集于确保了专制皇权对于其他权力阶级的压皇帝一身,

倒性优势,形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独具一格的皇权政

治现象。为了确保朱家皇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设计了一系列制度确保谏诤之路畅通无阻。

第一,建立了历史上最周密严谨的言官制度。这一点首先可以从明代言官空前绝后的数量上看《明史》出。据相关资料记载,明代中央言官系统分为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两大部分。其中都察院十三定额一百一十人,六科给事中定额五十八道御史,

人。如果加上迁都以后留守南京的言官,还有加都

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以及加各类御史衔的地方经略、督抚、总理、巡视等大员,言官人数常年保持在

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互相独立、两百人以上。其次,

互相监督。言官们只需要对皇帝负责,不受其他部

门管辖干涉。都察院都御史和六科都给事中也就是,在名义上负责管理事务,相当于后世的“领班”并

无权干涉言官的监察谏诤事务。为了鼓励言官大胆上书,减少中间环节,避免行政干涉,朱元璋甚至给予了每个言官独立弹劾权。所有言官无论地位高低和权力大小,均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谏。再次,严格遴

朱元璋就告诫选言官。早在明初设立御史台之时,

,“台省之任尤清要,言官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

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

[3]1767

理。尽管自己屡次下诏求谏,但是文武百官仍旧在

自己面前唯唯诺诺,进谏之人凤毛麟角。为了打破这种死气沉沉的朝局,朱元璋一方面多次下诏训诫,

[1]25“为国者,”遇事必言,言而不直者,亦非忠也。另

,“至于一方面又向臣民表示自己虚心纳谏的态度言而无实者亦略而不究”

[1]529

。尽管朱元璋并没有

“略而不究”,做到他所说的其求谏之心过切又容易

但是在朱元璋的反复鼓励和导致诬告成风的局面,

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下,当时亦有不少臣民在“致君

为尧舜”的传统儒家精神的感召下积极上书进谏,甚至斧钺加身亦不改其志。明代王鳌撰写的《守溪

记载了朱元璋诛杀御史之事。洪武十八年,笔记》

监察御史王朴因为朝事数次与朱元璋争辩。朱元璋下令斩首,后又以赦免为由命令王朴认错,王朴直言“臣今愿速死”。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即处死王朴。王朴路过史馆时告诉学士刘三吾如实记载自己无罪被诛一事,朝野为之震惊。明代谏官虽然受制于皇

纵观洪武时期御史,朱元璋对于言官的道

德素养和政治能力的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如韩宜

可、周观政、欧阳韶等,都是品行端正、清廉自守、严谨耿直的年轻士子。最后,扩大言官监察谏诤的职权范围。明代言官官小权重,民间官府、皇帝百官都几乎可以说是无人不可察,无事不可是其监察范围,纠,无论政务、军事、司法、经济、教育、科举考试以及规章礼制,都是其监察谏诤的职权范围,甚至有权干涉皇帝私生活、民间风俗和思想学术等领域,连万历

67

。朱元璋所设计的言官制皇帝都自称“朕畏御史”

度,体系之严密、职权之广泛、权力之独立、设计之科学、法规之完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在

数量众多的言官群体甚至形成了十分明代中后期,

强烈的独立群体价值观。这些言官忠实地行使明太

祖朱元璋给予自己的权力,切实履行着谏诤纠察的规范制约着政治活动中的各种势力,确实在一职责,

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泛滥带来的弊端和随着政治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种种官僚集团腐败因素。

第二,首创通政使司,掌管各类奏疏。封建王朝等级森严,一些品级低微的臣民没有权力与皇帝直必须写成奏接会面。如果要向皇帝反映一些事情,

经常出现上书被相关官员无故扣押甚疏层层转达,

至打击报复的情况。洪武三年,朱元璋设立察言司,

所有奏章皆由察言司接收后转中书省奏闻,但是很架构重叠等原因罢设。洪武十快便因为掣肘过重、

,“政朱元璋思虑再三,下诏设立通政使司,诏曰年,

”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名官。

[3]1775

,“今后大小官员并百工技艺之人,应有可言之规定

事,许直至御前奏闻。其言当理,即付所司施行,诸”衙门毋得阻滞,违者即同奸论。为了保障百姓的申诉权,他采取了三大措施:首先,百姓有权监察官员,如果发现有贪赃枉法行径,甚至可以立即捉拿官员

中说百姓的这种行进京问罪。他甚至在《明大诰》

“助我为此也”,为是其言词相当恳切。其次,不限

定进京人数,进京人数无论是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是无论是举报不法还是议论朝政,朱元璋都准千余人,

“岁终议京师面奏”(《明大诰》)。最后,许其为了在《明大诰》中特地规定百防止各级官吏恶意阻挠,

,“敢有邀截阻拦者,枭姓进京途中任何人不得阻拦

。在随后编撰的《大诰三编》令”中对于干扰百姓进,“敢有阻拦者,。京的官吏惩罚更是严苛其家族诛”

三、对于朱元璋谏诤思想的思考

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皇权曾经与相权长期共存。这两大权力中枢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谏诤制度也就可以比较好地发挥作用。谏臣对君王的进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皇权不会被为

从所欲为地滥用;对文武百官也具有一定的威慑力,而保持一个较为清廉的官僚体系。历朝历代之所以

其根本目的便在于此。朱元璋登基设置言官制度,

皇权成为唯一的权力中枢,谏诤在政之后废除相权,

治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强,这也就是朱元璋如此重视谏诤的目的所在。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曾经对于明

。《明史》有传的循吏共一朝的循吏做过相关统计

其中洪武朝时期的循吏占三分之二。司百二十人,

《循吏列传》,马迁在中给其下的定义是“奉职循理”意思就是遵守法律、公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官吏。

[6]3099

为了解

,“天下臣民,除所有谏诤者的顾虑,又专门下令凡

[1]113”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不久之后,因为丞相胡惟庸通过中书省私拆截留各方奏章,同时也是为了

削弱中书省权力,朱元璋将通政使司从中书省的管,“命奏事毋关白中书成为独立机构辖下剥离出来,。省”

[3]1781

从此所有内外奏疏,无论各级臣民陈情建

言或是举报不法,均由通政使司统一接收保管,与任何机构再无行文隶属关系。胡惟庸谋反被杀后,朱,“有径行本司者,元璋又严厉警告通政使司以违制”论。

[4]212

洪武年间,通政使司对于奏疏只有接收保

管传递的权力,唯独朱元璋一人有拆封之权。对于一些不通文墨的百姓,通政使司官员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写成奏疏或者亲自向皇帝反映相关情况,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国家信访局。这项制度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如此

,“洪武、评价永乐年间,实封皆自御前拆开,故奸臣。无幸免者”有事即露,

[5]182

朱元璋在位时间约是明朝立国时间的九分

之一,循吏数量却占到三分之二。可见朱元璋的谏

诤思想对于澄清明初政治还是起到很大作用。朱元璋的谏诤思想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一

但是从本质上而言还是处于人治而非法定的效果,

治的范围。朱元璋建立了如此严密的谏诤监察体

、“郭桓案”、辅以严刑峻法,先后兴起“空印案”系,

“胡蓝之狱”等四大案,株连残杀官员无数,也没有

感完全根除腐败现象。连朱元璋自己也无可奈何,,“我欲除贪官赃慨贪官杀不甚杀,甚至无奈说到

”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虽然注重律法的建在位时期参照历代律法和社会实际情况先后颁设,

《大明律》、《明大诰》、《皇明祖训》、《问刑条布了

》、《诸司职掌》》、《军政条例》例等数十部法律典籍,但是他自恃开国之君,在法律的具体运行过程中

“直诉”。虽然第三,建立制度,鼓励“民告官”

拦舆和登闻鼓等允许百姓陈情历朝历代都有诣阙、

建言的举措,但大都流于形式。例如《唐律疏议》就

”,“诸越诉规定百姓不得越级控诉,否则就是“越诉”各笞四十。朱元璋出身贫寒,亲身经历了及受者,

元末治下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建立明朝之后唯恐重蹈元朝破灭的覆辙,特地允许臣民皆可直达御前

,《皇明祖训》奏事。洪武二十八年编撰完毕颁布天《皇明祖训·慎国政》下时,还特地在中为后世子孙68

横加干涉,又视官吏如自家奴仆,下属官员依律而行也难免身死族灭,部堂高官封疆大吏尚且朝不保夕,对于品级低微谏官更是随意处置,法治根本无从谈起。这种形式的谏诤和以往朝代一样只是功能性其运行效果往往只取决于君主是否贤明,所以很的,

容易出现“人息政亡”的现象。古代谏诤有着自己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谏诤本来是君主专制体系的一部分,但是谏诤又起着挑战君主权威的作用;如果谏诤内容被君主承认,那就意味着自己的“逆鳞”大白于天下,在客观上维护了君权却又在主观上损坏了君主的神圣性。到了明代中叶,政治环境开始恶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奢靡之风的盛行,官僚集团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了。曾经自诩为“清流”并

考核等且身负谏诤监察重任的御史都开始以巡察、甚至沦为各个政治势力互相斗诸多理由受贿索贿,

争的工具,这对官僚集团的腐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嘉靖时期左都御史王廷相便痛心疾首地指出,建国之时,送礼馈赠哪怕只有一百两银子对方也,“犹恐人知”;而到了现在,“动称千数或战战兢兢

[7]184

”,“纳贿受赂,。及万数矣公行无忌”可见,在人治大于法治的封建社会想要单纯依靠谏诤来根除腐

败是不可能的。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巨大,如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也就越来越迫切。朱元璋的谏诤思想虽然是以维护朱家皇朝的统治秩序作为最终目的,但是留给后世诸多思考,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也有很大启发。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完善各项监督体系的建设,坚持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管理,才能做到防范于未然。在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家不仅注重公检法等机构的建设,也要建立各种途径来加强人民监督和新闻监督,才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M ].北京:中华书局,1962.杨天明.明太祖实录[[2]孟

M ].北京:中华书局,2009.森.明史讲义[

[3]M ].北京:中华书局,1974.张廷玉.明史[[4]M ].北京:中华书局,1989.申时行.万历会典[[5]陆

M ].北京:.中华书局,1997.容.菽园杂记[

[6]M ].北京:中华书局,1963.司马迁.史记[

[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M ]

1996.

On Zhu Yuanzhang ’s Thought of Expostulation

WANG Wei

(Institute of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Xi ’an Shaanxi 710069,China )Abstract :Expostulating is one major ancient political activity.It means that officials criticize or suggest the king in the autocratic monarchy system to make reasonable decisions.Expostulation system is the core of the supervision system in ancient China.Ancient enlightened kings not onl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dvice ,but also build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to select remonstration officials and guarantee smooth remonstrant activity.Ming Taizu Zhu Yuanzhang ,based on ancient monarchy ,formed its own criticism thought.Key words :Zhu Yuanzhang ;advice ;supervision ;thought

69


相关内容

  • 廉政监察制度造就盛世唐朝
  • 廉政监察制度造就盛世唐朝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陈智斌 唐朝创设的台院监察制度.言谏监督制度和官员考核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广泛影响.它对于我们今天反腐倡廉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唐朝从公元618年到907年,二十一帝历十四世共289年,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长河中,是&quo ...

  • 浅谈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的用人
  • 浅谈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的用人 朱粤波 唐朝是一个充满传奇梦幻般的朝代,其功绩达到我国封建主义的顶峰时期.尤其在李世民统治下的贞观之治,实现天下大治,这离不开相关的政策法规,更应该归功于李世民他本人的人格魅力.那么李世民有什么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通过一些历史事迹对其进行分析,并借鉴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 ...

  • 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
  • 浅析明朝的内阁制度及其作用 徐德亮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 赤峰 内容摘要: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明朝的内阁制度,首先通过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来阐述明朝内阁的前世与今生.然后再探讨出内阁它对皇权及对有明一代的两大辅政之一的阉党的制约及影响.再次通过对内阁权力的探析最终得出它依然是皇权的御用工具 ...

  • [求谏]节选与翻译
  • <求谏>节选与翻译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篇目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 ...

  • 初中文言文专题知识大全
  • 阅 初中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归类(七年级上册) 词 义项 例句(标明出处) 期 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有期>) 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期限 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时常 余忆童稚时(<童趣>) 希望 期在必醉(<五柳先生 ...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圣人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圣人--傅说(图) 时间:2008-10-28 01:41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我要评论 傅说画像 9月26日至27日,平陆县迎来了全国第二届傅圣文化研讨会的召开. 商朝武丁时期的大臣傅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具有"圣人"称号的杰出人物.& ...

  • 理解感恩孝道
  • <理解 感恩 孝道> 环节一.情景剧表演 环节二.自由发言.讨论 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但绝对不是我们不听父母教育,冒犯父母的理由和挡箭牌. 环节三.展示你所了解到的父母给子女无私的爱的故事和感恩父母的故事. 环节四.配乐朗诵:<妈妈的唠叨彻底改变了我>.<妈妈,是您彻底改 ...

  • 人性化教育,一位农村小学校长的执着追寻
  • --与沙河小学王伟校长的网上对话 (2012年5月5日) 王伟,滨州市经济开发区沙河小学校长,一位儒雅帅气.双目灼灼有神的小伙子.开发区筹建沙河小学,荣膺重任,两年来苦苦追寻教育真谛,探索实施"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人性化教育",构建"快乐课堂&q ...

  • [清稗类钞]-阅读及全文检索
  • 徐珂·清稗类钞简介序凡例时令类1时令类2 时令类3时令类4时令类5气候类地理类1 地理类2地理类3地理类4地理类5地理类6 地理类7地理类8地理类9名胜类1名胜类2 名胜类3宫苑类1宫苑类2宫苑类3宫苑类4 第宅类园林类祠庙类1祠庙类2祠庙类3 帝德类1帝德类2帝德类3帝德类4恩遇类1 恩遇类2恩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