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案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访问诸葛亮。

4.培养学生字词句篇积累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字词句篇积累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访问诸葛亮,初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疑,揭示课题

1. 说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这些词,你首先会想到谁?(诸葛亮)在中国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为何偏偏选择了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呢?这里要引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三顾茅庐”

2. 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文中的第一主角无疑是刘备,而开头偏偏从诸葛亮身上展开话题谁都知道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这样的稀世之才又怎会被刘备所用的呢?由此设置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分组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再齐读

第一组:刘备 关羽 张飞 诸葛亮

第二组: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三分天下

第三组: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你有什么发现?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说说写了哪些景物?仅仅是写景物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段景物描写,有一定的独立性率先品读这段,为后文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铺垫,也避免影响品读刘备言行的整体效果

2. “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快速浏览课文,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

三、 三顾茅庐表“诚意”

1. 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文因篇幅限制,只详细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但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让学生对前两次的拜访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读中,既要关注到教材的节选片段,也要对一些情节的来龙去脉有所知晓,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 读了本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

3. 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诚心”?(两次前往,都没见着,但刘备并不灰心,还准备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还没见着,会怎样?——也许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见到为止)

【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内容简短,光从“两次”“诚心诚意”还不足以感知刘备的诚意这时,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补充文本以外的资源,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

四、 察言观行话“尊重”

1.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屋,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下面,我们来读第24自然段

2. 小组学习,思考:A.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画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B.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

3. 重点品读张飞、刘备的话

(1) 指名读张飞的话,一个“嚷”字让你读出了什么?(表现出了张飞的性格粗鲁,对诸葛亮不屑一顾)

(2) 再读刘备的话,你又从中读出什么?(责怪、生气,也表现出自己不可动摇的决心)

(3) 分角色朗读,对比两人的不同态度,感受刘备对人才的渴求、尊重

4. 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1) “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文中两次用了“轻轻”这个词,给你什么感觉?(刘备举手投足都很小心,生怕惊醒了诸葛亮)

(2) 指导练读这段话,读出动作的“轻”,读出刘备的小心翼翼、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读出刘备对人才的敬重与爱惜

(3) 刘备等了多长时间?(半晌——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好久;“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

(4) 这样算来,刘备至少在台阶下站了两、三个小时,依然不急不

躁,恭恭敬敬地等候这样的态度让我们感觉刘备在恭候一位长辈或上级,事实怎样呢?从年龄上看,刘备那时47岁,诸葛亮才27岁,刘备比诸葛亮年长20岁;从身份来看,刘备出身贵族,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人称“刘皇叔”;而诸葛亮只是平民百姓一个,隐居山野,以种田为生两人身份地位、年龄相差如此悬殊,而刘备竟表现得如此虔诚,怎能不让诸葛亮感动呢?

(5) 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你从“快步走进”读出了什么?

5.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的虔诚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两人见面、交谈,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设计意图】通过算时间账、算年龄账,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刘备的一颗赤诚之心、敬贤之心。

五、作业布置

1、描红课后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课后词语。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访问诸葛亮。

4.培养学生字词句篇积累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字词句篇积累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访问诸葛亮,初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疑,揭示课题

1. 说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这些词,你首先会想到谁?(诸葛亮)在中国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为何偏偏选择了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呢?这里要引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三顾茅庐”

2. 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文中的第一主角无疑是刘备,而开头偏偏从诸葛亮身上展开话题谁都知道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这样的稀世之才又怎会被刘备所用的呢?由此设置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分组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再齐读

第一组:刘备 关羽 张飞 诸葛亮

第二组: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三分天下

第三组: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你有什么发现?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说说写了哪些景物?仅仅是写景物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段景物描写,有一定的独立性率先品读这段,为后文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铺垫,也避免影响品读刘备言行的整体效果

2. “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快速浏览课文,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

三、 三顾茅庐表“诚意”

1. 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文因篇幅限制,只详细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但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让学生对前两次的拜访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读中,既要关注到教材的节选片段,也要对一些情节的来龙去脉有所知晓,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 读了本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

3. 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诚心”?(两次前往,都没见着,但刘备并不灰心,还准备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还没见着,会怎样?——也许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见到为止)

【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内容简短,光从“两次”“诚心诚意”还不足以感知刘备的诚意这时,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补充文本以外的资源,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

四、 察言观行话“尊重”

1.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屋,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下面,我们来读第24自然段

2. 小组学习,思考:A.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画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B.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

3. 重点品读张飞、刘备的话

(1) 指名读张飞的话,一个“嚷”字让你读出了什么?(表现出了张飞的性格粗鲁,对诸葛亮不屑一顾)

(2) 再读刘备的话,你又从中读出什么?(责怪、生气,也表现出自己不可动摇的决心)

(3) 分角色朗读,对比两人的不同态度,感受刘备对人才的渴求、尊重

4. 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1) “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文中两次用了“轻轻”这个词,给你什么感觉?(刘备举手投足都很小心,生怕惊醒了诸葛亮)

(2) 指导练读这段话,读出动作的“轻”,读出刘备的小心翼翼、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读出刘备对人才的敬重与爱惜

(3) 刘备等了多长时间?(半晌——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好久;“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

(4) 这样算来,刘备至少在台阶下站了两、三个小时,依然不急不

躁,恭恭敬敬地等候这样的态度让我们感觉刘备在恭候一位长辈或上级,事实怎样呢?从年龄上看,刘备那时47岁,诸葛亮才27岁,刘备比诸葛亮年长20岁;从身份来看,刘备出身贵族,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人称“刘皇叔”;而诸葛亮只是平民百姓一个,隐居山野,以种田为生两人身份地位、年龄相差如此悬殊,而刘备竟表现得如此虔诚,怎能不让诸葛亮感动呢?

(5) 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你从“快步走进”读出了什么?

5.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的虔诚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两人见面、交谈,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设计意图】通过算时间账、算年龄账,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刘备的一颗赤诚之心、敬贤之心。

五、作业布置

1、描红课后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课后词语。


相关内容

  • 国标本苏教版语文四下第三单元教案
  • 第三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三篇<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精读课文和一个习作训练.一个 . . 练习训练组成.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 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 ...

  • [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 :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 ...

  •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8.三顾茅庐苏教版
  • 年 级 设计时间 学习内容 四 学科 语文 课型 总课时 新授 20 授课 教师 授课 时间 8.三顾茅庐(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19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准备 ...

  • [诫子书]教案
  •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掌握下列字的读音:澹泊(d àn bó ) 淫慢(y ín ) 险躁(z ào ) 3.理解下列掌握词语:君子.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志.淫慢.险躁 治性.驰.穷庐.将复何及 4.翻译全文. 5. ...

  • 隆中对教案
  • 隆中对教案 周龙华中学 魏纪成 本教案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必是巧合 一.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 ...

  • 六年级语文乐园(初级班)活动课教案
  • 六年级<语文乐园>(初级班)活动课教案 一. 活动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是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它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倡导的一种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习方式.语文新课程 ...

  • 三打白骨精教案设计意图
  •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三打白骨精>是一篇由名著改编的课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好生字新词,读好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掌握借助课题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在学习白骨精的三变.悟空的三打.唐僧的三责中,引进原著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原著的 ...

  • 祁黄羊第二课时教案
  • 篇一:<祁黄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祁黄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试马镇中心小学熊晓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的意思. 3.体会祁黄羊的品质. ...

  • 阅读课教案
  • 阅读课教案 保护环境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文的意思,要爱护地球妈妈,不破坏环境. 2.能流利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生自由放声朗读这三首诗文,读准确.读流利. 二.在熟读的基础上再次默读诗文,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 三.师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地球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