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家]--强迫型人格特征及心理治疗

(2011-06-01 19:09:38)

强迫型人格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伯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作出决定。他们的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满意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易招怨恨。

一、表现特征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人格障碍,这类型人格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

症状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将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描述为:

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揭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5.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患者状况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行为表现

强迫型人格具体行为表现有三个方面:

(1)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如门锁上后还要反复检查,担心门是否锁好,写完信后反复检查邮票是否已贴好,地址是否写对了等等。

(2)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总以为没达到要求,别人一怀疑,自己就感到不安。

(3)行为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自己爱好不多,清规戒律倒不少。处理事情有秩序、整洁,严守时刻,但对节奏明快,突然来的事情显得不知所措,很难适应,对新事物接受慢。总之,强迫型人格总是给人以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的印象。

形成原因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决不准自行其是,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伯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如医生家庭,由于过分爱清洁,对孩子的卫生特别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另外,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有研究还表明,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家庭成员中有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其亲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正常家庭要高。

一般来说,强迫型人格障碍受强烈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

二、治疗方法

1.听其自然法。

由于强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比如担心门没有关好,就让它没关好;课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干净,就让它不干净;字写得别扭,也由它去,与自己无任何关系。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的情绪反应,但由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的无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是会消除的。

2、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模式

强迫症患者存在两种主要的认知模式,即对危险的过高评价;

认知障碍

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注意,记忆,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具体来说:

(1) 过高的不适当的责任感

对责任的错误理解这一模式是强迫症特有的表现形式。他们具有对事件的过高的责任感,惟恐失职与过高的使命感、内疚与罪恶感。

(2) 对威胁的评估

强迫症患者对危险及伤害性后果估计过高及对个人应对能力的估计过低。

(3)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控制和减少伤害的一种方式,也是强迫症状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此认知模式会增加对危险的过高评价。强迫症完美主义的形式包括:对事情的了解必须十分完美;什么都必须作到恰到好处;绝对对称,确定并在思想上能控制。

(4) 思维的至关重要性

强迫症患者因为害怕对不良后果负责,过分关注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与行为的界限不清,认为有某种思维将导致产生某种行为。

(5) 过分要求控制

强迫症的核心是他们的生活需要外部的控制,需要绝对地控制他们的环境,通过一切都做的十分完美来减少危险和避免批评的一种方法,强迫症患者还要求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危险和伤害,强迫观念是过分控制不容许的思维的正常的精神系统的崩溃。

(6) 万事要求确定

强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对完美和危险知觉的不确定,对自我效能的怀疑是强迫症的认知方式之一。

专家认为, 精神分析疗法与认知行为治疗(CBT)技术相结合,效果会更好一些!但疗程长,起效慢,中间易反复,来访者和治疗师均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尤其是治疗师更应重视移情和反移情的变化,界限清晰,既抱持又有力量!

(2011-06-01 19:09:38)

强迫型人格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伯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作出决定。他们的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满意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易招怨恨。

一、表现特征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人格障碍,这类型人格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

症状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一R)中将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描述为:

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揭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5.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患者状况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行为表现

强迫型人格具体行为表现有三个方面:

(1)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如门锁上后还要反复检查,担心门是否锁好,写完信后反复检查邮票是否已贴好,地址是否写对了等等。

(2)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总以为没达到要求,别人一怀疑,自己就感到不安。

(3)行为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自己爱好不多,清规戒律倒不少。处理事情有秩序、整洁,严守时刻,但对节奏明快,突然来的事情显得不知所措,很难适应,对新事物接受慢。总之,强迫型人格总是给人以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的印象。

形成原因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决不准自行其是,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伯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如医生家庭,由于过分爱清洁,对孩子的卫生特别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另外,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有研究还表明,强迫型人格与遗传也有关系,家庭成员中有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其亲属患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概率比普通正常家庭要高。

一般来说,强迫型人格障碍受强烈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

二、治疗方法

1.听其自然法。

由于强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听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比如担心门没有关好,就让它没关好;课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干净,就让它不干净;字写得别扭,也由它去,与自己无任何关系。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的情绪反应,但由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的无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是会消除的。

2、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模式

强迫症患者存在两种主要的认知模式,即对危险的过高评价;

认知障碍

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注意,记忆,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具体来说:

(1) 过高的不适当的责任感

对责任的错误理解这一模式是强迫症特有的表现形式。他们具有对事件的过高的责任感,惟恐失职与过高的使命感、内疚与罪恶感。

(2) 对威胁的评估

强迫症患者对危险及伤害性后果估计过高及对个人应对能力的估计过低。

(3)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控制和减少伤害的一种方式,也是强迫症状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此认知模式会增加对危险的过高评价。强迫症完美主义的形式包括:对事情的了解必须十分完美;什么都必须作到恰到好处;绝对对称,确定并在思想上能控制。

(4) 思维的至关重要性

强迫症患者因为害怕对不良后果负责,过分关注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与行为的界限不清,认为有某种思维将导致产生某种行为。

(5) 过分要求控制

强迫症的核心是他们的生活需要外部的控制,需要绝对地控制他们的环境,通过一切都做的十分完美来减少危险和避免批评的一种方法,强迫症患者还要求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危险和伤害,强迫观念是过分控制不容许的思维的正常的精神系统的崩溃。

(6) 万事要求确定

强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对完美和危险知觉的不确定,对自我效能的怀疑是强迫症的认知方式之一。

专家认为, 精神分析疗法与认知行为治疗(CBT)技术相结合,效果会更好一些!但疗程长,起效慢,中间易反复,来访者和治疗师均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尤其是治疗师更应重视移情和反移情的变化,界限清晰,既抱持又有力量!


相关内容

  • 心理测试--画树
  • 历代心理学权威均认为简单的图画是可以表露人的性格特征及事业.家庭.人际关係的取向等:甚至有专家说:图画是一幅幅公开的私隐!而"屋.树.人"心理测试恰恰是心理学上最著名的图画测试之一! 它起源于佛洛伊德派心理学,最早是用于对精神科患者和其他有语言表达障碍的患者设计的精神心理测量,因 ...

  • 问答题_2
  • 1.论述情感障碍的临床类型及各型的主要临床表现. ⑴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 ⑵抑郁发作: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⑶双相障碍:反复(至少2次)出现的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主要表现为躁狂发作,有时为抑郁发作. ⑷环形心境障碍:指情感高 ...

  • 精神病学复习重点
  • 第一章 1.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3.精神障碍的病因学 (一)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遗传. ...

  •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 变态心理学:也称病理心理,是心理学科中研究行为异常的一个分支.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它致力于研究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智力,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研究行为异常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 ...

  • 案例问答题的答题技巧1
  • 案例问答答题技巧 基本思路:理资料.找症状.下诊断.究原因.选测验.定目标. 评效果.提转介. 一.理资料 ● 一般资料.成长史资料.目前状态资料.主诉及心理测量结果. ● 根据临床资料整理内容,缺什么就收集什么,什么不齐补什么. (一)一般状况资料 人口学.生活状况.婚姻家庭.工作记录.社会交往. ...

  • [精神障碍护理学]自考重点
  • 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及家属间交流信息和感锻炼,保持与周围人的人际交往,促进恢复社会程突然中断.表现说话时突然停止,片该后又重注意狭窄:注意范围缩小,注意于某事物时,不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过程.与医患沟通意适应能力. 新说话,但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 义,呼唤沟通需要 ...

  • 精神病学重点
  • 第一章 绪论 1.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是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包括:重性精神病和轻性精神障碍. 3.精神障碍的病 ...

  • 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 常见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性障碍,在全世界范围人群中至少1%的人有可能在其一生中发生此心理障碍.在我国90年代北京地区的统计患病率为0.97%.精神分裂症大多起病于青壮年,所以中学生和大学生正是在此病的高发年龄阶段,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或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发病率 ...

  • 8精神病学22
  • 精神病学 精神疾病 1总论 1精神障碍:---- 一个临床诊断概念 正常:人的正常精神活动按分为:----认知 情感 意志行为. 障碍:精神活动的异常: 解释: 1认知----感知觉.思维.理解概括推理判断,注意.记忆.计算等等: 2情感----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3意志行为(六欲)----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