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新解道德经二十三道之希言自然

道之希言自然

一易堂 风萧萧

听得老师关于“曲全枉直”的一番介绍,关尹子不住点头,并对老师说道,这不就是老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嘛---委曲求全,还真是很有“道”理的呀。委曲求全-------曲则全,妙,实在是妙。这句话既非三皇五帝的语录,也非当今王公天子的铭言,却能在布衣百姓之中口口相传,看来,你以前说,那真正的圣人就在民间,此言也是不虚啊。

老聃听了弟子的感慨,赞许的点了点头,但又转而说道,不过,如果不懂得随顺大道、审时度势,“委曲”可非一定就能“求全”,能否“求全”的关键,还在于是否明白它背后的“道”理所在,或曲或伸,或枉或直,都要看事物的发展变化,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或者力量能够持久不变,更何况那些违背大道、妄图制约自然本性的力量,更不会长久。

因此,真正的圣人,治国理政会善于顺应大道的要求,按照自然的规律,尊重百姓的本性和意愿,尽可能抛弃那些违背大道、约束百姓自然本性的政令说教。因为他们深知,那些政令说教既然违背大道,就难以长久维持下去。作为国家的治理者,如果非要反其“道”而行之,老百姓往往就会利用“委曲求全”的大道规律,最终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统治者。

我曾经给你说过,远古的圣人治理国家都是“行不言之教”,因为他们深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只要掌握了事物运行的“中轴”,顺应天“道”民心,根本不需要繁多的政令和无穷的说教,否则,只会干扰老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使百姓更加困惑而无所适从,甚至会引起百姓的怨声载道、奋起抗争。

我也曾给你说过,那些真正能够践行天道的帝王,总是“悠兮其贵言”,十分珍贵自己的一言一行,从不轻易多说一句话,一切都听凭百姓自由自在的生产生活,而自己却混迹于百姓之间,一衣一饭与百姓相同,悠闲自在,清静无为,却在不知不觉之间,解决了治国理政的大事,成就了民富国强的大功。但是,在老百姓自己看来,却都会认为这些都是自然而然。这正是我前面所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今天我还是要强调这一点:希言自然。作为国家的治理者,对于老百姓还是要尽量少开尊口、简化政令,把那些繁杂的政令说教统统抛弃,这样做才是最符合自然的要求。

不要动不动就对百姓吆五喝六、说三道四,拿些什么主义、思想、路线的幌子,去号召、诱骗甚至强迫百姓去做他们本来不愿意做的事情,这种作为的结果也许会取得一时之功,但决非长治久安之策,反过来还会加速统治者的衰亡。

我一开始与你讨论时就谈到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话一出口,说出来往往就会走样,甚至完全背离客观自然的真实状况。话,还是少说为佳。俗话说的好,书不尽言,言不达意,正是体现了人的口舌言辞在大道面前的无奈。这可不是老师我一个人的心得体会,你就看那孔家二小子,他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经常对他的学生讲,“我不想讲话了”,他的学生说,如果你不把话讲出来说出来,我们怎么来记述你的思想呢?那孔丘是这么说的:“你看那春夏秋冬照常运行,万物也都自然生长,可是你见那天地说过什么话吗?”。

还有,那《易经》里面也说: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意思是说,默默的去成就一件事情,不用过多言辞,只要用你的德性和行为就足以得到最终信验的成果。

为什么我反复强调“希言”才是附合自然大道?因为“希言”就是象是“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它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会伤害万物,它符合万物天性的需要却不会强加于万物,使万物自然而然的接受,却不会引起抗拒。

反过来,“多言妄言”、“狂言滥言”的结果又会是什么?这种行为不是“和风细雨”,而是“狂风暴雨”。然而,我们都见识过,狂风之猛不可谓不强,骤雨之暴也不可谓不烈。然而“飙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不管那怒吼的狂风,还是那看那倾盆的暴雨,你何曾见过它能整天整天的刮个不停,整天整天的下个不止?恐怕是没有过的吧。

我们试问一下:孰为此者?答案不言而喻:天地。除了天地,谁还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够制造这肆虐于人间的狂风骤雨呢?然而,“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掀起的暴风骤雨这样的极端行为,尚且不能长时间的维持下去,更何况是人呢?任何过分的行为、不合大道的暴力行径,都不会长久,如果滥施苛政、虐害百姓,又怎么可能会持久下去呢?

你放眼看看这古往今来,远至夏商大周的历代帝王,近至雄霸一方的诸候国君,哪一个施行暴戾苛政的统治者不是短命而亡呢?既便有些自以为圣明的君主,为平息百姓的怨恨,推行一些所谓的仁政,企图以小恩小惠来换取长久凌驾于百姓之上的威福,也难以长久维持他们的统治。大周朝立国至今几百年来,虽出了几个象厉幽之类的暴虐昏馈之主,却也不乏成康之类的勤政爱民之君,然而时至今日,什么武王的丹书受戒,什么成康的教化大行,什么周召共和,什么宣王中兴,其实早就被百姓看穿,这些都是欺骗百姓的谎言而已,早已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和支持,周朝天子在百姓心中的威信已经荡然无存。说什么礼崩乐坏、教化不行,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各国战乱纷争、弑君逐主,又有什么好奇怪呢?可以预见,这大周朝的江山,也会如夏商一样,不可能长久的存在下去,早晚一天会被觉醒的人民所彻底抛弃呀。

自古以来,国家社会的治理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境界:至高境界就是以道治国,其次是以德治国,最差则是道德缺失。

人与宇宙大道、社会道德、道德缺失这三种境界,是一种玄妙的协同共振的关系,你自己选择哪扇门,哪扇门就会向你打开。

有道之君以符合宇宙大道的方式去处理政事,终能融合于宇宙大道之中;

有德之君以符合社会道德的方式去处理政事,也终能融入到社会道德之中。我们前面讲过,德是大道在万事万物身上体现出来的自然本性,有德者纵然不能完全合道,只要依照本性行事,也算具备接近大道的品德了。

道德缺失之君以背道逆德的方式处理政事,最终也会堕落到无道失德的境界。

能够融和于宇宙大道之中的人,自然能得到宇宙大道的帮助;能够融入于社会道德之中的人,也必然有得到社会道德的支持;而甘愿堕落到道德缺失的地步,自然就会得到失道缺德恶果

的青睐。

总而言之: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整个自然宇宙如此,整个人类社会如此,一国一家一人,皆是如此。自古及今,此宇宙纲纪从未更改,只要相信大道,顺着道的要求去做,就自然会得到大道;只要相信道德,依着道德的方式去做,就自然会得到德;反之,宁愿相信失道缺德的好处,按着失道缺德的方式去做,就一定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你一定还记得我说过的一句话: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做君王的不以诚信待万民,自然就会失去百姓的信任和拥戴。

今天我依然要强调一下为政者对百姓恪守诚信的重要性。因为不论为君为王,还是为臣为人,“信”是 “道德“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得道”的自然结果之一,凡有“信”者必因其行事符合大“道”,凡依“道”行事则必有“信”果。如果一个为政者,非要做一个“失者”,甘愿走进失道缺德、背信弃义的邪恶之门,又怎么会懂得恪守“希言自然”信条的重要性呢?相反,此类为政者只会一味的背天道违人心,以“狂言滥言”来钳制、压迫百姓。可是“飙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样的情况又怎么可能长久下去呢,深知“委曲求全”之道的老百姓,可能会暂时“畏之”如虎,然而一旦形势有变,就会奋起“侮之”,革他们的命。正所谓“失亦乐得之”,道德俱失之君败亡的命运早晚都难以避免啊。

听到此处,关尹子已被老师深深折服。原来,多少年来,自己一度认为大道只在深山中,远离政治,不闻世事, 便可“得道”,却不知,真正的大道,无时无处不在,千百年来多少朝代更迭,兴亡盛衰,都藏在这一个“道”字之中啊。

附《老子》原文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之希言自然

一易堂 风萧萧

听得老师关于“曲全枉直”的一番介绍,关尹子不住点头,并对老师说道,这不就是老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嘛---委曲求全,还真是很有“道”理的呀。委曲求全-------曲则全,妙,实在是妙。这句话既非三皇五帝的语录,也非当今王公天子的铭言,却能在布衣百姓之中口口相传,看来,你以前说,那真正的圣人就在民间,此言也是不虚啊。

老聃听了弟子的感慨,赞许的点了点头,但又转而说道,不过,如果不懂得随顺大道、审时度势,“委曲”可非一定就能“求全”,能否“求全”的关键,还在于是否明白它背后的“道”理所在,或曲或伸,或枉或直,都要看事物的发展变化,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或者力量能够持久不变,更何况那些违背大道、妄图制约自然本性的力量,更不会长久。

因此,真正的圣人,治国理政会善于顺应大道的要求,按照自然的规律,尊重百姓的本性和意愿,尽可能抛弃那些违背大道、约束百姓自然本性的政令说教。因为他们深知,那些政令说教既然违背大道,就难以长久维持下去。作为国家的治理者,如果非要反其“道”而行之,老百姓往往就会利用“委曲求全”的大道规律,最终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统治者。

我曾经给你说过,远古的圣人治理国家都是“行不言之教”,因为他们深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只要掌握了事物运行的“中轴”,顺应天“道”民心,根本不需要繁多的政令和无穷的说教,否则,只会干扰老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使百姓更加困惑而无所适从,甚至会引起百姓的怨声载道、奋起抗争。

我也曾给你说过,那些真正能够践行天道的帝王,总是“悠兮其贵言”,十分珍贵自己的一言一行,从不轻易多说一句话,一切都听凭百姓自由自在的生产生活,而自己却混迹于百姓之间,一衣一饭与百姓相同,悠闲自在,清静无为,却在不知不觉之间,解决了治国理政的大事,成就了民富国强的大功。但是,在老百姓自己看来,却都会认为这些都是自然而然。这正是我前面所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今天我还是要强调这一点:希言自然。作为国家的治理者,对于老百姓还是要尽量少开尊口、简化政令,把那些繁杂的政令说教统统抛弃,这样做才是最符合自然的要求。

不要动不动就对百姓吆五喝六、说三道四,拿些什么主义、思想、路线的幌子,去号召、诱骗甚至强迫百姓去做他们本来不愿意做的事情,这种作为的结果也许会取得一时之功,但决非长治久安之策,反过来还会加速统治者的衰亡。

我一开始与你讨论时就谈到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话一出口,说出来往往就会走样,甚至完全背离客观自然的真实状况。话,还是少说为佳。俗话说的好,书不尽言,言不达意,正是体现了人的口舌言辞在大道面前的无奈。这可不是老师我一个人的心得体会,你就看那孔家二小子,他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经常对他的学生讲,“我不想讲话了”,他的学生说,如果你不把话讲出来说出来,我们怎么来记述你的思想呢?那孔丘是这么说的:“你看那春夏秋冬照常运行,万物也都自然生长,可是你见那天地说过什么话吗?”。

还有,那《易经》里面也说: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意思是说,默默的去成就一件事情,不用过多言辞,只要用你的德性和行为就足以得到最终信验的成果。

为什么我反复强调“希言”才是附合自然大道?因为“希言”就是象是“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它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会伤害万物,它符合万物天性的需要却不会强加于万物,使万物自然而然的接受,却不会引起抗拒。

反过来,“多言妄言”、“狂言滥言”的结果又会是什么?这种行为不是“和风细雨”,而是“狂风暴雨”。然而,我们都见识过,狂风之猛不可谓不强,骤雨之暴也不可谓不烈。然而“飙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不管那怒吼的狂风,还是那看那倾盆的暴雨,你何曾见过它能整天整天的刮个不停,整天整天的下个不止?恐怕是没有过的吧。

我们试问一下:孰为此者?答案不言而喻:天地。除了天地,谁还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够制造这肆虐于人间的狂风骤雨呢?然而,“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掀起的暴风骤雨这样的极端行为,尚且不能长时间的维持下去,更何况是人呢?任何过分的行为、不合大道的暴力行径,都不会长久,如果滥施苛政、虐害百姓,又怎么可能会持久下去呢?

你放眼看看这古往今来,远至夏商大周的历代帝王,近至雄霸一方的诸候国君,哪一个施行暴戾苛政的统治者不是短命而亡呢?既便有些自以为圣明的君主,为平息百姓的怨恨,推行一些所谓的仁政,企图以小恩小惠来换取长久凌驾于百姓之上的威福,也难以长久维持他们的统治。大周朝立国至今几百年来,虽出了几个象厉幽之类的暴虐昏馈之主,却也不乏成康之类的勤政爱民之君,然而时至今日,什么武王的丹书受戒,什么成康的教化大行,什么周召共和,什么宣王中兴,其实早就被百姓看穿,这些都是欺骗百姓的谎言而已,早已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和支持,周朝天子在百姓心中的威信已经荡然无存。说什么礼崩乐坏、教化不行,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各国战乱纷争、弑君逐主,又有什么好奇怪呢?可以预见,这大周朝的江山,也会如夏商一样,不可能长久的存在下去,早晚一天会被觉醒的人民所彻底抛弃呀。

自古以来,国家社会的治理者,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境界:至高境界就是以道治国,其次是以德治国,最差则是道德缺失。

人与宇宙大道、社会道德、道德缺失这三种境界,是一种玄妙的协同共振的关系,你自己选择哪扇门,哪扇门就会向你打开。

有道之君以符合宇宙大道的方式去处理政事,终能融合于宇宙大道之中;

有德之君以符合社会道德的方式去处理政事,也终能融入到社会道德之中。我们前面讲过,德是大道在万事万物身上体现出来的自然本性,有德者纵然不能完全合道,只要依照本性行事,也算具备接近大道的品德了。

道德缺失之君以背道逆德的方式处理政事,最终也会堕落到无道失德的境界。

能够融和于宇宙大道之中的人,自然能得到宇宙大道的帮助;能够融入于社会道德之中的人,也必然有得到社会道德的支持;而甘愿堕落到道德缺失的地步,自然就会得到失道缺德恶果

的青睐。

总而言之: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整个自然宇宙如此,整个人类社会如此,一国一家一人,皆是如此。自古及今,此宇宙纲纪从未更改,只要相信大道,顺着道的要求去做,就自然会得到大道;只要相信道德,依着道德的方式去做,就自然会得到德;反之,宁愿相信失道缺德的好处,按着失道缺德的方式去做,就一定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你一定还记得我说过的一句话: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做君王的不以诚信待万民,自然就会失去百姓的信任和拥戴。

今天我依然要强调一下为政者对百姓恪守诚信的重要性。因为不论为君为王,还是为臣为人,“信”是 “道德“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得道”的自然结果之一,凡有“信”者必因其行事符合大“道”,凡依“道”行事则必有“信”果。如果一个为政者,非要做一个“失者”,甘愿走进失道缺德、背信弃义的邪恶之门,又怎么会懂得恪守“希言自然”信条的重要性呢?相反,此类为政者只会一味的背天道违人心,以“狂言滥言”来钳制、压迫百姓。可是“飙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样的情况又怎么可能长久下去呢,深知“委曲求全”之道的老百姓,可能会暂时“畏之”如虎,然而一旦形势有变,就会奋起“侮之”,革他们的命。正所谓“失亦乐得之”,道德俱失之君败亡的命运早晚都难以避免啊。

听到此处,关尹子已被老师深深折服。原来,多少年来,自己一度认为大道只在深山中,远离政治,不闻世事, 便可“得道”,却不知,真正的大道,无时无处不在,千百年来多少朝代更迭,兴亡盛衰,都藏在这一个“道”字之中啊。

附《老子》原文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相关内容

  • 文海新解道德经第五十一集德之常以自然
  • 德之常以自然 风萧萧 上回说到,老聃为弟子阐述了自己所参悟的生死之道.老聃告诉关尹子,真正能够善摄生死之道者,皆是从道而生.含德而养.融入万物之形.随顺自然之势者,既非流俗之徒,也非避世之人. 关尹子听罢,怯怯的说道,老师所言善摄生者"从道而生",有何深意?弟子认为,既然道为万物 ...

  • 文海新解道德经第五十二集德之守母袭常
  • 德之守母袭常 风萧萧 上回说到,老聃告诉关尹子,真正的圣人,深体道尊德贵之要妙,常守自然之德,随顺自然之道,故能品物流形,因势成事.不但善摄己生,更能善摄天下苍生. 关尹子听罢,对老聃说道.怎耐弟子在这名利场中浸润日久,虽然常抱修道畜德之心.绝名弃利之志,却始终到不得老师所言的至道玄德之境界.还望老 ...

  • 文海新解道德经三十一道之恬淡为上
  • 道之恬淡为上 一易堂 风萧萧 上回说到,关尹子向师父请教以道佐君之要义,老聃告知,以道佐君,最重要的就是让国君掌握三去法门,免受欲望所驱,放弃先军思想.其因有三,一则兵事好还,二则兵凶战危,三则强兵非道. 关尹子听后,进而说道,但是老师也说到,圣人治理天下,虽不可穷兵黩武,但有时也不得已而用兵,以便 ...

  • 道德经丁口论 第二十三章之四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 本章以希言自然开头,反面的意思就是多言不符合自然.接着讲了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事实,说明类似暴风骤雨式的急言重言多言都是不能长久的,都是不合道法自然的.然后用了三个排比句,说明了道德失都喜欢都乐于从事道德失的人,都喜欢给从事道的人从事德的人从事失的人,以相应的结果.让人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让急 ...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英译问题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英译问题 作者:顾钧 来源:<读书>2013年第02期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的<论语>译本(Confucian Analects)自一八六一年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汉学的经典之作.理雅各无疑是十九世纪儒学造诣最深的 ...

  • 跟老子学口才!古老的真理今天依然多么有用
  • 老子出关 ?作者:樊荣强???? 老子是道家的鼻祖,其唯一传世的著作只有<老子>,又称为<道德经>.全书五千言,既是自然哲学著作,又是一本政治伦理哲学著作,当然也包含了养身处世的智慧.本文从人际沟通讲话的角度,寻章摘句,简要评述,以飨读者.???? 01  道可道,非常道.名 ...

  •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新解
  •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新解 摘要:本文从爱情婚姻本身探讨的艺术价值.认识作用.现实意义,因为这是作者写作的初衷.当然.在阶级社会里,个人的思想.道德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曹雪芹在爱情婚姻的具体描写上.尽情地发泄真情.虽然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 ...

  • 福娃公益广告词
  • 爱心公益广告词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节省一分零钱,献出一份爱心,温暖世间真情. 涓滴之水成海洋,颗颗爱心变希望. 你帮,我帮,大家帮:同一首歌,大家唱. 尚善若水,厚德载物. 时代在变,时间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关怀. 送出一份爱心,收获明媚阳光.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献出一份爱, ...

  • 复原老子之"道"
  • 作者:李景强 学术研究 2003年12期 一.研究老子"道"论的迷失 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论"道"的文章和专著足以车载,但"道"是什么仍然没有说清楚.也即是说研究者解说的"道"与老子说的"道"有明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