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随想

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随想作者:灵魂downloading 提交日期:2004-4-16 19:56:00 《倾城之恋》出自小说集《传奇》。当小说集出版时,扉页上有作者的题词:“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我觉得张爱玲的小说和她的人生与作品的经历都颇符合“传奇”二字。   “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淖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这是傅雷的概括。   从这篇小说中,完全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小说特点,她擅长于描写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封建旧习犹存、资本主义气息吹遍的都市,她的主题永远是那些男男女女的事,其实这也无可非议,西方文学的传统不也总是以生死和爱恨为主题吗。   在中国,文学史的作者往往都自觉不自觉地在文学艺术中过分强调了政治因素,甚至是文学史的分期也沿用政治历史的分期,我认为文学固然离不开经济、政治等等因素,但文学总是功利的与政治作用联系起来或是以政治某些标准衡量文学,文学艺术就好像西方以前“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一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傅雷说得好,五四以来,消耗了无数笔墨的是关于主义的论战。其实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不管主题是什么,总是有一些永恒的、相同的因素在里面起作用,人性就是其中之一。像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林语堂、梁实秋等等作家以前在文学史上的空白现在真是无法想象,当时的文学史有多么的空洞,现在正有一个“重估一切价值”的必要,因为时间的洗刷已充分证明了正是这些“不入流”的作家的作品,才真正体现了新文学的最高成就。我想,作为非专业的读者而言,最常读的也是这些作品。去年,无名氏(卜乃夫)老先生来华师大开了个讲座,读了他早期的《塔里的女人》、《北极风情画》后觉得其作品热情程度绝不亚于巴金,只不过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他的注意力也是囿于男女,但与在港台、海外畅销数十年,印行五百版的情况比,大陆长期以来是否近视眼度数太高了点。   在商业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由于几十年来的对意识形态改造的失败,我发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如今仿佛春风吹又生般的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到处,加上资本主义商业意识与之的碰撞,融合,出现了许多怪异的现象,真正的文学艺术似乎永远是在主流之外,就像又一个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而张爱玲的小说正是描写这类文化变异的极品,很多小说中的6、70年前的现象和人物,不过是现在身边或眼前的夸张与变形。   《倾城之恋》如同其其他作品一样,在语言技巧,文学想象,心理刻画上都独树一帜,丰富的意象,巧妙的隐喻令人称绝,尤其是开头与结尾互为呼应的胡琴声的淡入淡出的结构,正是张爱玲对最喜欢的电影手法的自觉运用。另一点,由于张爱玲自幼喜欢《红楼梦》,在这篇或是其他小说如《金锁记》中,对于大家庭各成员之间种种微妙的、明争暗斗的关系与对话的描写特别生动传神,特别见功力,不能不令人在想到《红楼梦》的同时又承认张的独特风格。我甚至偏激的认为,张爱玲小说之于《红楼梦》,就好像明治维新的日本兰学之于西学,是在偌大的时空中仅留的一个窗口。因为新文学以来的散文成就最大,周作人,梁实秋等等的散文无不以各种姿态显示出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功底,甚至是将传统中的东西融入创作,而在小说上,大多数的作品是效仿西方,作家对传统非但没有散文中的“扬弃”、“点化”,连影子都没有,传统只能依存于类似张恨水的作品中。   而在师法西方上,《倾城之恋》也有端倪,小说中许多描写既有现代派的氛围,又好像有西方美术和古典音乐中印象派的因素:强调感官和印象,比如流苏从上海到香港在船上的感觉,就把浓郁的香港风情传达给读者,在色彩上十分显眼,又带着朦胧,给人感觉是在聆听德彪西的音乐。文学与音乐,美术有很多共同的,相通的地方,但不知为什么好像运用文学阐释音乐美术或运用音乐美术阐释文学的见到的很少,我所知道的李欧梵和陈子善教授,作家中远的如巴金,无名氏,近的如余华都是古典音乐的乐迷,我最喜欢的傅雷就是融各种艺术于一身的大翻译家,还有其子钢琴大师傅聪,在阐释莫扎特,肖邦,德彪西时每每提到唐诗宋词的意境。比如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说张的几部作品是variations upon a theme(同一主题上的几个变奏)。显然,这样精妙的比喻,如果对音乐一无所知的话是难以领略其贴切的。   张爱玲在描绘都市众生相的同时,还是一贯的写出她怅惘失落的情绪,虽然《倾城之恋》是《传奇》中唯一以大团圆结局收场的小说,“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惆怅”,小说虽然以很大的篇幅描绘两人精神游戏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真真假假的捉迷藏,处处体现着范柳原与白流苏两个人的机关算尽的小聪明。恋爱与婚姻,早已经异化为满足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求的手段和对厌倦了玩世不恭生活的调剂,承担了没落家庭的琐碎的计较和交际场的虚伪的浪漫后,恋爱与婚姻的价值,竟然与《围城》有点相似,所不同的是《围城》中更多的是作者对人生,对主人公的嘲笑揶揄,体现了某种超脱,而《倾城之恋》中,作者借主人公之口感慨着命运的不可知:“生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大胆揣测,作者是怀着同样的情绪,与流苏同样的感觉来看待恋爱与婚姻的,因为有其自身的与胡兰成的遭遇为证。因此在经历了种种互相猜忌而由于战争这种不可预知的外界力量的促成下造成的大团圆结局,觉得有点含蓄处理,也就是说,作者在叙述结尾时有点急,重心偏在了调情阶段,我认为傅雷的批评固然很有道理,但这也不失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可能,首先是给予了回味想象的空间,与《围城》结尾异曲同工。其次也恰好突出了流苏在获得了苦苦追求的婚姻后那种怅然若失而又说不出来的感觉。这种怅然若失,有点类似勃拉姆斯第四交响乐第一乐章,寂寞、憧憬、叹息、抚慰都交织在一起,最后似乎摆脱了,但还是怅然若失,以另一种孤寂告终。   在人物上基本同意傅雷的看法,但是我对范柳原很有好感,他并不如多数评论中的那样讨厌,还是不失为一个风雅的人,只是结尾处作者写道:“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傅雷由此推论他只是暂时收了心的唐璜。这句话和作者之前的竭力使人对其产生好感的印象不符,对范柳原有点失望。而白流苏,觉得非常讨厌,虽然她的经历决定了很多,但那种算计的功底实在不让人恭维,相比之下,更喜欢浪子回头后的范柳原,听说李欧梵教授写了《范柳原忏情录》作为续集,不知结果怎样。      1/13/2002   按,很多旧稿都显出幼稚的观点,这篇最厉害。无名氏的小说其实很烂。

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随想作者:灵魂downloading 提交日期:2004-4-16 19:56:00 《倾城之恋》出自小说集《传奇》。当小说集出版时,扉页上有作者的题词:“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我觉得张爱玲的小说和她的人生与作品的经历都颇符合“传奇”二字。   “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淖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这是傅雷的概括。   从这篇小说中,完全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小说特点,她擅长于描写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封建旧习犹存、资本主义气息吹遍的都市,她的主题永远是那些男男女女的事,其实这也无可非议,西方文学的传统不也总是以生死和爱恨为主题吗。   在中国,文学史的作者往往都自觉不自觉地在文学艺术中过分强调了政治因素,甚至是文学史的分期也沿用政治历史的分期,我认为文学固然离不开经济、政治等等因素,但文学总是功利的与政治作用联系起来或是以政治某些标准衡量文学,文学艺术就好像西方以前“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一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傅雷说得好,五四以来,消耗了无数笔墨的是关于主义的论战。其实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不管主题是什么,总是有一些永恒的、相同的因素在里面起作用,人性就是其中之一。像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林语堂、梁实秋等等作家以前在文学史上的空白现在真是无法想象,当时的文学史有多么的空洞,现在正有一个“重估一切价值”的必要,因为时间的洗刷已充分证明了正是这些“不入流”的作家的作品,才真正体现了新文学的最高成就。我想,作为非专业的读者而言,最常读的也是这些作品。去年,无名氏(卜乃夫)老先生来华师大开了个讲座,读了他早期的《塔里的女人》、《北极风情画》后觉得其作品热情程度绝不亚于巴金,只不过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他的注意力也是囿于男女,但与在港台、海外畅销数十年,印行五百版的情况比,大陆长期以来是否近视眼度数太高了点。   在商业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由于几十年来的对意识形态改造的失败,我发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如今仿佛春风吹又生般的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到处,加上资本主义商业意识与之的碰撞,融合,出现了许多怪异的现象,真正的文学艺术似乎永远是在主流之外,就像又一个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而张爱玲的小说正是描写这类文化变异的极品,很多小说中的6、70年前的现象和人物,不过是现在身边或眼前的夸张与变形。   《倾城之恋》如同其其他作品一样,在语言技巧,文学想象,心理刻画上都独树一帜,丰富的意象,巧妙的隐喻令人称绝,尤其是开头与结尾互为呼应的胡琴声的淡入淡出的结构,正是张爱玲对最喜欢的电影手法的自觉运用。另一点,由于张爱玲自幼喜欢《红楼梦》,在这篇或是其他小说如《金锁记》中,对于大家庭各成员之间种种微妙的、明争暗斗的关系与对话的描写特别生动传神,特别见功力,不能不令人在想到《红楼梦》的同时又承认张的独特风格。我甚至偏激的认为,张爱玲小说之于《红楼梦》,就好像明治维新的日本兰学之于西学,是在偌大的时空中仅留的一个窗口。因为新文学以来的散文成就最大,周作人,梁实秋等等的散文无不以各种姿态显示出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功底,甚至是将传统中的东西融入创作,而在小说上,大多数的作品是效仿西方,作家对传统非但没有散文中的“扬弃”、“点化”,连影子都没有,传统只能依存于类似张恨水的作品中。   而在师法西方上,《倾城之恋》也有端倪,小说中许多描写既有现代派的氛围,又好像有西方美术和古典音乐中印象派的因素:强调感官和印象,比如流苏从上海到香港在船上的感觉,就把浓郁的香港风情传达给读者,在色彩上十分显眼,又带着朦胧,给人感觉是在聆听德彪西的音乐。文学与音乐,美术有很多共同的,相通的地方,但不知为什么好像运用文学阐释音乐美术或运用音乐美术阐释文学的见到的很少,我所知道的李欧梵和陈子善教授,作家中远的如巴金,无名氏,近的如余华都是古典音乐的乐迷,我最喜欢的傅雷就是融各种艺术于一身的大翻译家,还有其子钢琴大师傅聪,在阐释莫扎特,肖邦,德彪西时每每提到唐诗宋词的意境。比如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说张的几部作品是variations upon a theme(同一主题上的几个变奏)。显然,这样精妙的比喻,如果对音乐一无所知的话是难以领略其贴切的。   张爱玲在描绘都市众生相的同时,还是一贯的写出她怅惘失落的情绪,虽然《倾城之恋》是《传奇》中唯一以大团圆结局收场的小说,“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惆怅”,小说虽然以很大的篇幅描绘两人精神游戏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真真假假的捉迷藏,处处体现着范柳原与白流苏两个人的机关算尽的小聪明。恋爱与婚姻,早已经异化为满足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求的手段和对厌倦了玩世不恭生活的调剂,承担了没落家庭的琐碎的计较和交际场的虚伪的浪漫后,恋爱与婚姻的价值,竟然与《围城》有点相似,所不同的是《围城》中更多的是作者对人生,对主人公的嘲笑揶揄,体现了某种超脱,而《倾城之恋》中,作者借主人公之口感慨着命运的不可知:“生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大胆揣测,作者是怀着同样的情绪,与流苏同样的感觉来看待恋爱与婚姻的,因为有其自身的与胡兰成的遭遇为证。因此在经历了种种互相猜忌而由于战争这种不可预知的外界力量的促成下造成的大团圆结局,觉得有点含蓄处理,也就是说,作者在叙述结尾时有点急,重心偏在了调情阶段,我认为傅雷的批评固然很有道理,但这也不失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可能,首先是给予了回味想象的空间,与《围城》结尾异曲同工。其次也恰好突出了流苏在获得了苦苦追求的婚姻后那种怅然若失而又说不出来的感觉。这种怅然若失,有点类似勃拉姆斯第四交响乐第一乐章,寂寞、憧憬、叹息、抚慰都交织在一起,最后似乎摆脱了,但还是怅然若失,以另一种孤寂告终。   在人物上基本同意傅雷的看法,但是我对范柳原很有好感,他并不如多数评论中的那样讨厌,还是不失为一个风雅的人,只是结尾处作者写道:“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傅雷由此推论他只是暂时收了心的唐璜。这句话和作者之前的竭力使人对其产生好感的印象不符,对范柳原有点失望。而白流苏,觉得非常讨厌,虽然她的经历决定了很多,但那种算计的功底实在不让人恭维,相比之下,更喜欢浪子回头后的范柳原,听说李欧梵教授写了《范柳原忏情录》作为续集,不知结果怎样。      1/13/2002   按,很多旧稿都显出幼稚的观点,这篇最厉害。无名氏的小说其实很烂。


相关内容

  • 推荐高中生阅读的图书(Z)
  • 推荐给高中生阅读的书 1.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龙应台评小说>.<野火集>(前三本被称为"人生三书") 2.莫言<红高粱>.<丰乳肥臀>.<蛙>(诺贝尔 ...

  • 写作推荐书目
  • <写作>部分推荐书目(现.当代,中.短篇为主) 散文部分: 朱自清.梁实秋.张爱玲.周作人.周涛.杨绛.王小波.毕淑敏.余光中(台).张晓风(台).张曼娟(台)等的散文作品:泰戈尔(印)散文诗作品 巴金<随想录>.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诗歌部 ...

  • 2014山东教师招聘考试语文文学常识知识问答四
  • 2014山东教师招聘考试语文文学常识知识问答四 76. 鲁迅作品集中属于历史小说集的是哪一部? 答:<故事新编>. 77. <写在人生边上>是哪位作家的散文集? 答:钱钟书. 78. 抒情长诗<放声歌唱>和<雷锋之歌>的作者是谁? 答:贺敬之. 79. ...

  • 高中生阅读书目
  • 高中生阅读参考书目 一.报刊杂志类 对阅读不太感兴趣的同学,可从阅读报刊杂志入手,自行选择相对感兴趣的内容板块,锻炼读书思维,培养读书兴趣.当代报刊林林总总,我们身边常见的对高中生阅读写作有一定帮助的大致如下: <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读书文摘& ...

  • 现代文学名家名作
  • 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    A.胡适 B.鲁迅 C.巴金 D.老舍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2 [单选题]< ...

  • 现代名家描写秋天的散文选编
  • 四季之秋 <在赣江上>冯至 <伊犁河谷>刘白羽 <巷>柯灵 <乡情绵绵游名园>周沙尘 <西望翠微>焦菊隐 <苏州漫步>陆文夫 <神游中南海>周沙尘 <外滩公园之夜>万迪鹤 <陕北八月天>史小溪 ...

  • 世界文学常识
  • 世界文学常识 1 莎士比亚 (英国) 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 2 列夫•托尔斯泰 (苏联) <战争与 ...

  • 小学生文学常识
  • 文学常识100题 1.在先秦作品中,"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哪部作品的艺术特点? <诗经> 2.<诗经>收录的是什么年代的作品,共多少篇?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 3.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 ...

  • 公务员考试行测文学常识
  • . . 在先秦作品中,"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哪部作品的艺术特点? <诗经> 2. <诗经>收录的是什么年代的作品,共多少篇?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 3.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哪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