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_王建军

第25卷 第3期2006年5月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Vol 25,No 3May,2006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

王建军

1,2

,李朝阳

1,3

,田明中

1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00101;

3 石家庄学院,石家庄050035)

摘要:生态旅游是不同于大众化旅游的一种保护环境的持续发展模式。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旅游的新视角去认识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类型。在生态旅游资源构成中,生态环境不再只作为旅游资源的背景,甚至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吸引因素。本文通过对构成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生态旅游环境资源进行分析界定,尝试性地提出了景观和环境并重的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思想,初步创立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 环境分类方案;探索性地采用AHP方法构建了生态旅游景观资源与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相结合的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基本框架。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文章编号:1000 0585(2006)03 0507 10

1 引言

1 1 常规的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方法及其问题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1],学者们对旅游资源的分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目前的分类方法主要可归纳为5种:按照旅游资源基础的属性分为,分为自然、人文、综合(复合),或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或有形的(显性)和无形的(隐性),再按照成因分级分为二级、三级等;按照旅游市场导向的需求分类,观赏型、运动康乐型、特殊型,或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等类型;按照旅游资源动态分类,原生性、萌生性,或稳定型、可变型,或潜在供给型、现实供给型、技术资源型等;按照资源赋存的空间层位和组合结构分类法;陈安泽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旅游地学分类[3]。为了突出普适性和实用性技术和方法,2003年发布了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分为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

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识别资源类型特征、分析资源组织结构、确定资源价值、评估资源影响[5,6]。长期以来,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各学派在研究旅游资源评价规律及指导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都各有长处和不足。风景园林界经过规划的实践和景观研究的积累,对景观质量评价形成了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经验学派等主要流派[7]。旅游学者们对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单体或者单要素评价、旅游资源组合评价、旅游容量评价(旅游承载力评价)、

[8]

旅游资源区域评价、旅游资源地域旅游吸引力评价、地域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综合评价等。

收稿日期:2005 10 24;修订日期:2006 03 2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 的子课题 宝天曼保护区生态旅游与退化生

态系统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2004BA510B1001) 作者简介:王建军(1967 )男,内蒙古包头市人,副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资

源开发规划与旅游资源信息系统。Email:oldjeepw@sohu com

[4]

[2]

无论是旅游资源的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供给评价和需求评价),都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两类方法。卢云亭采用三大价值(历史文化、艺术观赏、科学考察)、三大效益(社会、经济、环境)、六大条件(区位、组合、容量、市场、投资、施工)进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多采取数量经济学方法如模糊数学评价、回归模型、菲什拜因 罗森伯格模型、层次分析法(楚义芳,保继刚)[9~11]等,不同的学者采用上述各种方法都进行过实例研究,所借助的数学方法或模型原理基本相同,但是归纳起来大都偏重于景观的视觉分类与评价。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突出了普适性和实用性,制订了 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 赋分的标准,试图建立全国或者区域可以比较的五级旅游资源分级体系。该标准中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和观赏游憩使用价值这两项主要评价因子部分内涵相互重叠,而且旅游生态环境指标仅仅作为附加值考虑。

正是由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不同资源之间所存在的不可比性,决定了任何分类都将无法穷尽、覆盖或涵盖全部资源类型;此外,更由于分类原则的非惟一性,决定了不同分类结果之间的交叉和不能兼容。常规的旅游资源评价理论方法,过于注重评价的物理技术,注重资源整体价值评价、数量统计表达,缺乏组合与开发条件评价,为评价而评价,缺乏评价结果的实用性;由于没有长期研究计划以及相应的研究基地和科研基金的支持,资源评价因素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的建立,缺乏持续可信的数据支持与实际验证分析;而且,并非生态旅游资源的专门评价;都没有进行景观与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价值评价。1 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

生态旅游是不同于大众化旅游的一种保护环境的持续发展模式,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质量,注重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突出生态系统及各环境要素的原生型和脆弱性、稀缺性、多样性、健康性。在生态旅游中,生态景观与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分割性。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生命线。近年来,特别是那些大城市周边的市场驱动的客源型生态旅游地、非景观型旅游地、休闲度假旅游地,以及环境质量优越且敏感的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地,生态环境不再只作为旅游资源的背景,旅游环境质量被放到生态旅游资源的核心地位,生态环境甚至成为生态旅游的绝对吸引因素,毫无疑问应该将其纳入旅游资源范畴。

生态旅游资源是从生态旅游的新视角去认识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类型。旅游人类学强调以人为本,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资源是客体,旅游业以市场为核心,为人(旅游者)服务。生态旅游学强调以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为本,资源(环境)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成为客体,生态旅游者和开发商都应该对资源和环境负起责任,构建起新的主客关系。所以,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不能简单地采用常规的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方法,生态旅游资源应具有其独特的分类、评价研究方法。我们认为只有对旅游资源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进行重新认识,对景观与环境要素实行综合分类与整体评价,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我们尽可能地搜集查阅了国内外文献近1000篇,迄今没有发现相关的景观与环境要素综合分类与整体评价的生态旅游资源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创新地提出了景观和环境并重的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思想,探索性地构建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抛砖引玉,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2 相关概念辨析

2 1 资源、环境、环境资源2 1

义的资源通常是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具有自然属性;二是能为人类提供效益,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具有社会属性[12]。总之,自然资源为自然界一切天然存在的对人类有用的自然物,反映自然资源的天然性和有用性。在法学中,自然资源属于财产范畴,其所有权和使用权作为财产权利被认为并属于实体性财产权[13]。2 1 2 环境 环境,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艾定增,199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和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然、人工改造的各种自然因素之和。2 1 3 环境资源 自然环境是人类汲取基本生产物质(即自然资源)的场所,是为人类提供财富、商品、原材料等,如土地、水、森林、空气、阳光等有形的物质实体的基地。环境具有质量的属性,表现为在具体环境内的环境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环境以其美学功能和生态功能为人类服务,具有实用功能(使用价值)并能产生价值,应被承认为资源或财产。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学者使用环境资源这一概念,环境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及通过其物质实体所反映的环境整体的自然优美性与舒适性、环境容量(或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自身的调节能力(或调蓄能力),明确了环境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强调环境与资源的统一性[18~22]。

2 2 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

卢云亭、王建军2003年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杨桂华等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23]。这里给出生态旅游资源新的诠释:在自然场合或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场所中,可供生态旅游者审美、感知、享受、体验自然功能与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环境和景观,即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资源。

2 2 1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 景观的美学界定:景观(landscape)Webster s英语大词典(1996)定义为: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全览的景物尤其是自然景物。风景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强调自然景物在气候和阳光变化下对人形成的视觉反映。俞孔坚2003年指出: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景观的地理学界定则侧重于 自然地域综合体 (A vonHumboldt)。景观的景观生态学界定是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24]。这些对景观的不同理解,都根植于景观的视觉空间。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是由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突出生物景观和谐的生态美,能对旅游者产生审美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空间景物综合体(实体)。2 2 2 生态旅游环境资源 环境既可以实体形式存在,也可以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则只由实体部分构成(Bourassa,1988)。景观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生态旅游环境作为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的依存基础,与生态旅游景观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的稀缺性、美学性等是环境资源特殊性的产物。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4]:[14~17]

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因此生态旅游环境和生态旅游景观可以同样作为旅游吸引因素,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为旅游业开发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符合旅游资源的定义,因而生态旅游环境也是旅游资源。

3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我们在此采用了与其他人研究成果不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 环境属性分类方法,分类方案见表1。分类原则:大类,按照人们的审美和感知,或有形的(显性)或无形的(隐性)[25],分为景观与环境两个大类;主类,旅游资源的基础属性分类,分为自然、人文两个主类;亚类,按照资源赋存和主导要素结合分类;基本类型,按照景观单元及成因分级分类,突出普适性和实用性。其中亚类、基本类型参考了国家标准[4]。

表1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Tab 1 Theclassificationschemeofecotourismresource

大类

主类

亚类地质地貌景观

态旅游景观资源

生态旅游自然景观

地域生物景观气候气象景观

生态旅游人文景观生态

生态旅游环境资源

旅游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人文景观

宗教活动场所景观历史遗址遗迹景观经济文化场所景观地方建筑与街区景观地域非生物类环境生态系统物种环境生态旅游气候环境地域区位要素环境生态旅游聚落环境地域化要素环境社区经济综合环境地域设施物质环境地域水体景观

基本类型

山体、谷地、洼地、平原、峡谷、峭壁、洞穴、矿石、化石、沙丘、小岛、珊瑚礁、地质遗迹、石(土)林、奇特山石、丹霞、雅丹、岸滩、峡湾海域、河川、溪流、地下河、冰川、湖泊、池塘、水库、河口、潮(浪)、温(冷)泉、瀑布、沼泽与湿地

植物-特殊个体、优势物种、珍稀物种,林地、花卉地、草原与草地、苗木与花卉繁育地

动物-水生动物栖息地、陆地动物栖息地、鸟类栖息地、蝶类栖息地日出、日落、云雾、霞光、佛光、海市蜃楼、雾凇、树挂、极昼寺庙、法器、经文、坛塔、法会、庙会、图腾、壁画考古现址、文物、古建筑、古遗址遗迹、历史纪念地标工厂、矿山、农场、文化馆、体育馆、展览馆、博物馆乡土建筑、街景、故居、会馆、庭院、园林大气环境、噪声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环境容量栖息环境、有益植物精气、空气负离子、生态容量康疗气候、小气候、避暑避寒气候、冰雪气候地域区位、客源地距离、交通可及性、地域关系社区人居环境、民族、信仰、传承、社会容量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节庆集会

安全友善、文化教育、就业福利、投资环境、经济容量生态设施,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设施容量

4 生态旅游资源景观与环境综合评价

4 1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技术路线

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旅游的新视角去认识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类型。生态旅游学强调以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为本,资源(环境)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是客体,生态旅游者和开发商都应该对资源和环境负起责任,构建了新的主客关系。所以,生态旅游资源应具有其独特的分类、评价研究方法,要综合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经过不断实践验证,逐步完善。评价选取的指标体系尽可能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数据易获得,,,

评价技术路线如图1

所示。

图1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技术路线框图

Fig 1 Thetechnicalprocessofevaluationsystemonecotourismresource

4 2 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这里采用在风景质量评估研究中占主要地位的专家学派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

生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作为评价内容条件,得出各个亚类即评价因子的权重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根据层次分析法将指标层次结构分成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权重层。目标层为层次分析的总目标,准则层一般由准则和子准则层构成,最底层为指标权重层。

[26,27]

图2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Fig 2 Theevaluationsystemofecotourismresource

4 3 判断矩阵权向量计算

2005年通过专家征询、问卷调查、主观意愿等建立了判断矩阵。92份调查问卷的数

据处理中,专家打分权重0 65,其他人员权重0 35,对准则层B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的权重分别定为0 5,子准则层C自然景观和环境资源的权重要高于人文景观和环境资源的权重。分别计算各指标层的权重,最后得出各指标对目标层的组合权重,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定量化标度选用萨蒂1-9标度法[26]如下(表2): 对于因子a1、a2两两比较得出判断矩阵,解特征根问题:AW= maxW,所得W经正a,

512地 理 研 究表2 准则及指标层定量化标度

Tab 2 Themeaningofmarkdegreefrom1to9

25卷

标度含义

1

因子两两相比a与b同等重要

3因子两两相比a比b稍微重要

5

因子两两相比a比b明显重要

7

因子两两相比a比b强烈重要

9

因子两两相比a比b极端重要

2,4,6,7,8介于上述数值之间

4 4 一致性检验

AHP要求判断矩阵具有大体的一致性,能够使计算的结果基本上合理,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RC=IC/IR 式中,RC为一致性比率,当RC

式中, max为一致性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为成对比较的因子的个数;IR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值由表3确定。

表3 随机一致性指标IR值

Tab 3 ValuesoftherandomconsistencyindexIR

nIR

10

20

30 58

40 90

51 12

61 24

71 32

81 41

91 45

101 49

111 51

4 5 权重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将第一层和第二层矩阵所得各因子权重进行二次加权,与第三层权重进行均值运算,确定权重及因子排序。各要素层分为四级评分体系,赋分量化便于评价。各层次因子的权重也由此相应计算得出。指标体系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尽量选择已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以及评价区域的背景值或本底值标准;也可参照同类型的生态旅游区相应指标进行类比评价确定等级。

最后确定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系统各项指标权重(表4);对生态旅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各要素评价等级标准见表5~表8。

表4 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系统

Tab 4 Thegeneralevaluationsystemofecotourismresource

3期王建军等: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表5 生态旅游自然景观质量评价标准JZ(34)

Tab 5 Theevaluationstandardofnaturallandscapequalityofecotourismresource

513

评价指标

各要素的评价等级标准

地质、地貌景观罕见,

山石造型、色彩奇异,险峻、雄伟,视线开阔,相对高度>800m(8~7)

面积广阔>10km2,或落差>100m,水景造型奇特,类型齐全,水质清澈,流量充沛,色彩绚烂,声音雄壮,岸线曲折(10~8)植物群落结构很复杂,以大面积的天然林、原始次生林为主,>4层次,林相丰富,四季色彩绚丽缤纷;珍稀动物栖息地(12~9)罕见天象,气景类型多,与自然山水相融合,知名度很高(4)

地质、地貌景观少见,山石造型、色彩较奇异,陡峻,视线好,相对高度800~500m(6~5)

面积10~1km2,或落差100~50m,水景优美,类型丰富,水质清纯,流量较充沛,色彩变化,声音动听,岸线流畅(7~5)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有部分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多为混交林,3~4层次,季相色彩较丰富;野生动物栖息地(8~5)

少见天象景观,与自然山水相结合,有一定的知名度(3)

地质遗迹、地貌景观常见,山石有造型、色彩,地形有起伏,视线尚可,相对高度500~200m(4~3)面积

植物群落结构较复杂,多为人工混交林,2~3层次,季相色彩有一定变化;水生、陆地、鸟类、昆虫栖息地(4~3)

天象景观,有观赏性,当地有知名度(2)

山石造型色彩一般,坡度较小,地形舒缓,相对高度

地质地貌景观JZ1(8)

地域水体景观JZ2(10)

面积很小,或落差很小,水景造型一般,类型单一,水质一般,流量不能保证(2~1)

地域生物景观JZ3(12)

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少,色彩树种少,林相、季相色调单一;常见动物栖息地(2~1)

气候气象景观JZ4(4)天象景观,有一定特色(1)

表6 生态旅游人文景观质量评价标准JR(16)

Tab 6 Theevaluationstandardofhumanlandscapequalityofecotourismresource

评价指标

各要素的评价等级标准

宗教宗派发源地或著

名道场,国家级文物保护,宗教艺术及活动影响全国乃至世界(4)

全国报道的考古现址,国家级文物保护(4)全国性的经济文化中心,设施全国少有(4)

曾有著名宗教人物或活动,省级文物保护,宗教艺术、仪式活动影响区域大部分地区乃至全国(3)

地方性报道的考古现址,省市级文物保护(3)

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设施区域少有(3)

某种类型地方宗教中心,地市级文物保护,宗教艺术、仪式活动影响范围为本地市乃至全省(2)

有考古现址,地市级文物保护(2)省市的经济文化中心,设施省内少有(2)

某种宗教类型当地活动场所,县级文物保护,宗教艺术、仪式活动影响范围为本地乃至邻近县区(1)县级文物保护(1)地方性的经济文化中心,设施地方少有(1)

宗教场所景观JR1(4)

历史遗址景观(非宗教场所)JR2(4)经济文化景观JR3(4)地方建筑及街区景观JR4(4)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省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地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市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街区(4)镇、街区(3)镇、街区(2)镇、街区(1)

5 结论与讨论

表4~表8给出了一个简明的生态旅游资源赋分评价体系。评价目标层设定总分定为

100,准则层中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资源各占50分,再按项目层的重要性进行分配,评价要素层分别根据其性质、程度差别依次分为4个档次,按评价体系中的评价要素规定的评分值进行赋分,赋值分数之和构成评价总分。该评价方法中,生态旅游环境

514地 理 研 究

表7 生态旅游自然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Z[28~31](33)

Tab 7 Theevaluationstandardofnaturalenvironmentalqualityofecotourismresource

各要素的评价等级标准

空气、地表水国家一

级,土壤无污染,无放射性辐射,空气细菌总数

植被覆盖率 90,负

空气、地表水国家二级,土壤污染轻,放射性辐射轻,空气细菌总数1000~10000个/m3,废物处理率99~96,地面清洁指数99~96,声环境35~30/dB(8~7)植被覆盖率80~70,负离子含量50000~10000个/cm3,高等植物1000~1500或高等动物200~300,生物种类较丰富,个别珍稀物种(9~7)气候舒适期249~200天/年(4~3)

景观组合好,旅游容量条件好,距客源城市100~249km,处于区域旅游节点,交通可进入性很强(4~3)

空气、地表水国家三级,土壤中度污染,局部放射性辐射,空气细菌总数10000~50000个/m3,废物处理率95~90,地面清洁指数95~90,声环境40~35/dB(6~3)植被覆盖率70~60,负离子含量10000~3000个/cm3,高等植物1000~500,或高等动物100~200,为常见野生动物,生物种类丰富(6~3)气候舒适期199~150天/年(2)

景观组合一般,旅游容量条件一般,距客源城市250~499km,处于区域旅游线路上,交通可进入性一般(2)

25卷

评价指标

地域非生物类环境HZ1(10)

空气、地表水、土壤污染严重,放射性辐射超标,空气细菌总数 50000个/m3,废物处理率40/dB(2~1)植被覆盖率

景观组合不好,旅游容量条件差,距客源城市 500km,处于区域旅游线路之外,交通可进入性较差(

1)

生态系统物种环境HZ2(12)

离子 50000个/cm,高等植物 1500或高等动物 300,生物种类极为丰富,有珍稀物种(12~10)气候舒适期 250天/年(6~5)

景观组合极佳,旅游容量条件极好,距离客源城市

3

生态旅游气候环境HZ3(6)地域区位要素环境HZ4(5)

表8 生态旅游人文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R(17)

Tab 8 Theevaluationstandardofhumanenvironmentalqualityofecotourismresource

施物质环境等指标,其中已经包含了交通条件、知名度、旅游容量、景观组合关系等开发环境评价内容,是一个较全面的综合评价方法。

迅猛发展的生态旅游实践中所产生的现实矛盾,促使我们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研究成果进行再认识,从而提出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 环境分类思想。通过对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生态旅游环境资源进行分析界定,采用AHP方法构建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 环境分类与评价体系的方案框架,可以使生态旅游资源研究的基础理论及到充实。本评价系统侧重生态旅游的特点,将生态、环境、气候、区位要素等作为生态旅游自然环境资源类型,聚落、文化、社会、经济、设施作为生态旅游的人文环境资源类型纳入评价体系;将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结合起来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价值评价。 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践中,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评价系统对于识别生态资源类型特征,分析生态旅游资源组织结构,明确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定位与开发的目标,评估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影响,以及制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具有理论指导与现实应用意义。本项研究由于获得了长期研究计划与科研基地的支持,可以得到持续可信的数据支持,采用专家征询、问卷调查、典型样区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将进一步验证与完善该分类与评价系统,使之今后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参考文献:

[1] 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卢云亭 现代旅游地理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3] 陈安泽,卢云亭,等 旅游地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

检疫总局 2003 02 24

[5] 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6]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 旅游规划原理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7] 傅伯杰,陈利顶,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 卢云亭,王建军 生态旅游学(第二版)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9] 王国霞,佟连军,马延吉 吉林省通榆县旅游资源模糊评价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2) [10]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1] 李新运,郑新奇,范纯增,等 山东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 地理科学,1997,17(4) [12] 袁明鹏 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及其评价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13] 蔡守秋 环境资源法学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4] 张帆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5] 厉以宁,章铮 环境经济学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16] 黄润华,贾振帮 环境学基础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7] 关伯仁主编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杜,1995

[18] LeeCK,LeeJL,HanSY Measuringtheeconomicvalueofecotourismresources:thecaseofSouthKorea

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8,36(4):40~46

[19] MenkhausS,LoberDJ InternationalEcotourismandtheValuationofTropicalRainforestsinCostaRica Journal

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96,47(1):1~10

[20] TisdellC,WenJ Totaleconomicevaluationofprotectedareas 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4):992~994 [21] TobiasD,MendelsohnR Valuingecotourisminatropicalrainforestreserve Ambio,1991,20(2):91~93 [22] WallaceGeorgeN,PierceSusanM AnevaluationofecotourisminAmazonas,Brazil AnnalsofTourismRe

search,1996,23(4):843~873

[,, :;

[24] 徐化成 景观生态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5] 翟辅东,肖曾艳 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概念和应用 旅游学刊,2004,(6):60~63

[26] [美]T L 萨蒂 层次分析法 在资源分配管理和冲突中的应用 许树柏,等译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8 [27] 徐强 试用AHP方法选择封龙山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案 地域开发与研究,1994,13(4) [28] 吴志强,蔚芳,等 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9] 中国环境总站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

[30] 程胜高,张聪辰,李国斌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31] 毛文永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修订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Theestablishmentoftheclassificationand

evaluationsystemofecotourismresource

WANGJian jun

1,2

,LIZhao yang

1,3

,TIANMing zhong

1

(1 SchoolofEarthScienceandResource,ChinaUniversityofGeology,Beijing100083,China;

2 BeijingInstituteofTourism,Beijing100101,China;

3 ShijiazhuangTeacher sCollege,Shijiazhuang,Hebei050035,China)

Abstract:Ecotourism,whichdiffersfrompopulartourism,isakindofsustainabledevel opmentmodetoprotectenvironment Asanewconceptecotourismresourcewasorigina tedfromfreshrecognitionoftourismresource Owingtotheinseparabilityofecotourismlandscapefromenvironment,ecologicalenvironmentisnottreatedasthebackgroundoftourismresourceanylonger,andthequalityofecotourismenvironmenthastobeadvancedtothecoreofecotourismresource,eventheabsoluteattractivefactor Sowethinktheclassifiedandappraisedmethodsofecotourismshouldbecharacteristicwithitself,insteadoftheordinaryclass appraisalmethodstotheecotourismresearch Wegiveaproperanal ysisanddefinitiononthetwoimportantpartsofecotourism:theresourceofecotourismlandscapeandecotourismenvironment,andtryputtingforwardaclass appraisalapproachthatlaysequalstressonthelandscapeandtheenvironmentresource,elementarilyestab lishinganewecotourismschemeoflandscape&environmentandbasedonAHPmethods,exploringlycreatingatheoreticalframeof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class&appraisalmethodsonecotourismresource,inwhichtheecotourism landscaperesourceandecotour ism environmentresourcearecorrelativewitheachother Hopefully,theremarkscanstimulatediscussionandfilluptheblankoftheresearch,moreovermakethebasictheoryofecotourismresourceresearchmoreperfect Ascientificclass appraisalsystemofeco tourismresourcehasaguidingsignificancetoidentifyfeatureofecotourismresourcetype,toanalyzeitsstructureexactly,toexplicititspresentandfuturestatuswhenitwillbeex ploited,toevaluateitsvalueandinfluenceandtodrawupaplanofecotourismresourceexploitationandprotection

Keyresource;nn

第25卷 第3期2006年5月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Vol 25,No 3May,2006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

王建军

1,2

,李朝阳

1,3

,田明中

1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北京100101;

3 石家庄学院,石家庄050035)

摘要:生态旅游是不同于大众化旅游的一种保护环境的持续发展模式。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旅游的新视角去认识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类型。在生态旅游资源构成中,生态环境不再只作为旅游资源的背景,甚至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吸引因素。本文通过对构成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生态旅游环境资源进行分析界定,尝试性地提出了景观和环境并重的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思想,初步创立了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 环境分类方案;探索性地采用AHP方法构建了生态旅游景观资源与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相结合的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基本框架。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文章编号:1000 0585(2006)03 0507 10

1 引言

1 1 常规的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方法及其问题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1],学者们对旅游资源的分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目前的分类方法主要可归纳为5种:按照旅游资源基础的属性分为,分为自然、人文、综合(复合),或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或有形的(显性)和无形的(隐性),再按照成因分级分为二级、三级等;按照旅游市场导向的需求分类,观赏型、运动康乐型、特殊型,或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等类型;按照旅游资源动态分类,原生性、萌生性,或稳定型、可变型,或潜在供给型、现实供给型、技术资源型等;按照资源赋存的空间层位和组合结构分类法;陈安泽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旅游地学分类[3]。为了突出普适性和实用性技术和方法,2003年发布了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分为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

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识别资源类型特征、分析资源组织结构、确定资源价值、评估资源影响[5,6]。长期以来,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各学派在研究旅游资源评价规律及指导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都各有长处和不足。风景园林界经过规划的实践和景观研究的积累,对景观质量评价形成了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经验学派等主要流派[7]。旅游学者们对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单体或者单要素评价、旅游资源组合评价、旅游容量评价(旅游承载力评价)、

[8]

旅游资源区域评价、旅游资源地域旅游吸引力评价、地域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综合评价等。

收稿日期:2005 10 24;修订日期:2006 03 2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 的子课题 宝天曼保护区生态旅游与退化生

态系统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2004BA510B1001) 作者简介:王建军(1967 )男,内蒙古包头市人,副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资

源开发规划与旅游资源信息系统。Email:oldjeepw@sohu com

[4]

[2]

无论是旅游资源的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供给评价和需求评价),都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两类方法。卢云亭采用三大价值(历史文化、艺术观赏、科学考察)、三大效益(社会、经济、环境)、六大条件(区位、组合、容量、市场、投资、施工)进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多采取数量经济学方法如模糊数学评价、回归模型、菲什拜因 罗森伯格模型、层次分析法(楚义芳,保继刚)[9~11]等,不同的学者采用上述各种方法都进行过实例研究,所借助的数学方法或模型原理基本相同,但是归纳起来大都偏重于景观的视觉分类与评价。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突出了普适性和实用性,制订了 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 赋分的标准,试图建立全国或者区域可以比较的五级旅游资源分级体系。该标准中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和观赏游憩使用价值这两项主要评价因子部分内涵相互重叠,而且旅游生态环境指标仅仅作为附加值考虑。

正是由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不同资源之间所存在的不可比性,决定了任何分类都将无法穷尽、覆盖或涵盖全部资源类型;此外,更由于分类原则的非惟一性,决定了不同分类结果之间的交叉和不能兼容。常规的旅游资源评价理论方法,过于注重评价的物理技术,注重资源整体价值评价、数量统计表达,缺乏组合与开发条件评价,为评价而评价,缺乏评价结果的实用性;由于没有长期研究计划以及相应的研究基地和科研基金的支持,资源评价因素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的建立,缺乏持续可信的数据支持与实际验证分析;而且,并非生态旅游资源的专门评价;都没有进行景观与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价值评价。1 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法

生态旅游是不同于大众化旅游的一种保护环境的持续发展模式,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质量,注重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突出生态系统及各环境要素的原生型和脆弱性、稀缺性、多样性、健康性。在生态旅游中,生态景观与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分割性。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生命线。近年来,特别是那些大城市周边的市场驱动的客源型生态旅游地、非景观型旅游地、休闲度假旅游地,以及环境质量优越且敏感的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地,生态环境不再只作为旅游资源的背景,旅游环境质量被放到生态旅游资源的核心地位,生态环境甚至成为生态旅游的绝对吸引因素,毫无疑问应该将其纳入旅游资源范畴。

生态旅游资源是从生态旅游的新视角去认识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类型。旅游人类学强调以人为本,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资源是客体,旅游业以市场为核心,为人(旅游者)服务。生态旅游学强调以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为本,资源(环境)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成为客体,生态旅游者和开发商都应该对资源和环境负起责任,构建起新的主客关系。所以,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不能简单地采用常规的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方法,生态旅游资源应具有其独特的分类、评价研究方法。我们认为只有对旅游资源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进行重新认识,对景观与环境要素实行综合分类与整体评价,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我们尽可能地搜集查阅了国内外文献近1000篇,迄今没有发现相关的景观与环境要素综合分类与整体评价的生态旅游资源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创新地提出了景观和环境并重的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思想,探索性地构建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抛砖引玉,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2 相关概念辨析

2 1 资源、环境、环境资源2 1

义的资源通常是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具有自然属性;二是能为人类提供效益,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具有社会属性[12]。总之,自然资源为自然界一切天然存在的对人类有用的自然物,反映自然资源的天然性和有用性。在法学中,自然资源属于财产范畴,其所有权和使用权作为财产权利被认为并属于实体性财产权[13]。2 1 2 环境 环境,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艾定增,199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和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然、人工改造的各种自然因素之和。2 1 3 环境资源 自然环境是人类汲取基本生产物质(即自然资源)的场所,是为人类提供财富、商品、原材料等,如土地、水、森林、空气、阳光等有形的物质实体的基地。环境具有质量的属性,表现为在具体环境内的环境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环境以其美学功能和生态功能为人类服务,具有实用功能(使用价值)并能产生价值,应被承认为资源或财产。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学者使用环境资源这一概念,环境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及通过其物质实体所反映的环境整体的自然优美性与舒适性、环境容量(或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自身的调节能力(或调蓄能力),明确了环境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强调环境与资源的统一性[18~22]。

2 2 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

卢云亭、王建军2003年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杨桂华等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23]。这里给出生态旅游资源新的诠释:在自然场合或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场所中,可供生态旅游者审美、感知、享受、体验自然功能与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环境和景观,即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资源。

2 2 1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 景观的美学界定:景观(landscape)Webster s英语大词典(1996)定义为: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全览的景物尤其是自然景物。风景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强调自然景物在气候和阳光变化下对人形成的视觉反映。俞孔坚2003年指出: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景观的地理学界定则侧重于 自然地域综合体 (A vonHumboldt)。景观的景观生态学界定是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24]。这些对景观的不同理解,都根植于景观的视觉空间。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是由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突出生物景观和谐的生态美,能对旅游者产生审美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空间景物综合体(实体)。2 2 2 生态旅游环境资源 环境既可以实体形式存在,也可以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则只由实体部分构成(Bourassa,1988)。景观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生态旅游环境作为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的依存基础,与生态旅游景观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的稀缺性、美学性等是环境资源特殊性的产物。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4]:[14~17]

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因此生态旅游环境和生态旅游景观可以同样作为旅游吸引因素,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为旅游业开发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符合旅游资源的定义,因而生态旅游环境也是旅游资源。

3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我们在此采用了与其他人研究成果不同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 环境属性分类方法,分类方案见表1。分类原则:大类,按照人们的审美和感知,或有形的(显性)或无形的(隐性)[25],分为景观与环境两个大类;主类,旅游资源的基础属性分类,分为自然、人文两个主类;亚类,按照资源赋存和主导要素结合分类;基本类型,按照景观单元及成因分级分类,突出普适性和实用性。其中亚类、基本类型参考了国家标准[4]。

表1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Tab 1 Theclassificationschemeofecotourismresource

大类

主类

亚类地质地貌景观

态旅游景观资源

生态旅游自然景观

地域生物景观气候气象景观

生态旅游人文景观生态

生态旅游环境资源

旅游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人文景观

宗教活动场所景观历史遗址遗迹景观经济文化场所景观地方建筑与街区景观地域非生物类环境生态系统物种环境生态旅游气候环境地域区位要素环境生态旅游聚落环境地域化要素环境社区经济综合环境地域设施物质环境地域水体景观

基本类型

山体、谷地、洼地、平原、峡谷、峭壁、洞穴、矿石、化石、沙丘、小岛、珊瑚礁、地质遗迹、石(土)林、奇特山石、丹霞、雅丹、岸滩、峡湾海域、河川、溪流、地下河、冰川、湖泊、池塘、水库、河口、潮(浪)、温(冷)泉、瀑布、沼泽与湿地

植物-特殊个体、优势物种、珍稀物种,林地、花卉地、草原与草地、苗木与花卉繁育地

动物-水生动物栖息地、陆地动物栖息地、鸟类栖息地、蝶类栖息地日出、日落、云雾、霞光、佛光、海市蜃楼、雾凇、树挂、极昼寺庙、法器、经文、坛塔、法会、庙会、图腾、壁画考古现址、文物、古建筑、古遗址遗迹、历史纪念地标工厂、矿山、农场、文化馆、体育馆、展览馆、博物馆乡土建筑、街景、故居、会馆、庭院、园林大气环境、噪声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环境容量栖息环境、有益植物精气、空气负离子、生态容量康疗气候、小气候、避暑避寒气候、冰雪气候地域区位、客源地距离、交通可及性、地域关系社区人居环境、民族、信仰、传承、社会容量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民间习俗、节庆集会

安全友善、文化教育、就业福利、投资环境、经济容量生态设施,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设施容量

4 生态旅游资源景观与环境综合评价

4 1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技术路线

生态旅游资源是以生态旅游的新视角去认识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类型。生态旅游学强调以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为本,资源(环境)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是客体,生态旅游者和开发商都应该对资源和环境负起责任,构建了新的主客关系。所以,生态旅游资源应具有其独特的分类、评价研究方法,要综合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经过不断实践验证,逐步完善。评价选取的指标体系尽可能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数据易获得,,,

评价技术路线如图1

所示。

图1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技术路线框图

Fig 1 Thetechnicalprocessofevaluationsystemonecotourismresource

4 2 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这里采用在风景质量评估研究中占主要地位的专家学派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

生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作为评价内容条件,得出各个亚类即评价因子的权重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根据层次分析法将指标层次结构分成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权重层。目标层为层次分析的总目标,准则层一般由准则和子准则层构成,最底层为指标权重层。

[26,27]

图2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Fig 2 Theevaluationsystemofecotourismresource

4 3 判断矩阵权向量计算

2005年通过专家征询、问卷调查、主观意愿等建立了判断矩阵。92份调查问卷的数

据处理中,专家打分权重0 65,其他人员权重0 35,对准则层B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的权重分别定为0 5,子准则层C自然景观和环境资源的权重要高于人文景观和环境资源的权重。分别计算各指标层的权重,最后得出各指标对目标层的组合权重,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定量化标度选用萨蒂1-9标度法[26]如下(表2): 对于因子a1、a2两两比较得出判断矩阵,解特征根问题:AW= maxW,所得W经正a,

512地 理 研 究表2 准则及指标层定量化标度

Tab 2 Themeaningofmarkdegreefrom1to9

25卷

标度含义

1

因子两两相比a与b同等重要

3因子两两相比a比b稍微重要

5

因子两两相比a比b明显重要

7

因子两两相比a比b强烈重要

9

因子两两相比a比b极端重要

2,4,6,7,8介于上述数值之间

4 4 一致性检验

AHP要求判断矩阵具有大体的一致性,能够使计算的结果基本上合理,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RC=IC/IR 式中,RC为一致性比率,当RC

式中, max为一致性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为成对比较的因子的个数;IR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值由表3确定。

表3 随机一致性指标IR值

Tab 3 ValuesoftherandomconsistencyindexIR

nIR

10

20

30 58

40 90

51 12

61 24

71 32

81 41

91 45

101 49

111 51

4 5 权重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将第一层和第二层矩阵所得各因子权重进行二次加权,与第三层权重进行均值运算,确定权重及因子排序。各要素层分为四级评分体系,赋分量化便于评价。各层次因子的权重也由此相应计算得出。指标体系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尽量选择已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以及评价区域的背景值或本底值标准;也可参照同类型的生态旅游区相应指标进行类比评价确定等级。

最后确定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系统各项指标权重(表4);对生态旅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各要素评价等级标准见表5~表8。

表4 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系统

Tab 4 Thegeneralevaluationsystemofecotourismresource

3期王建军等: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表5 生态旅游自然景观质量评价标准JZ(34)

Tab 5 Theevaluationstandardofnaturallandscapequalityofecotourismresource

513

评价指标

各要素的评价等级标准

地质、地貌景观罕见,

山石造型、色彩奇异,险峻、雄伟,视线开阔,相对高度>800m(8~7)

面积广阔>10km2,或落差>100m,水景造型奇特,类型齐全,水质清澈,流量充沛,色彩绚烂,声音雄壮,岸线曲折(10~8)植物群落结构很复杂,以大面积的天然林、原始次生林为主,>4层次,林相丰富,四季色彩绚丽缤纷;珍稀动物栖息地(12~9)罕见天象,气景类型多,与自然山水相融合,知名度很高(4)

地质、地貌景观少见,山石造型、色彩较奇异,陡峻,视线好,相对高度800~500m(6~5)

面积10~1km2,或落差100~50m,水景优美,类型丰富,水质清纯,流量较充沛,色彩变化,声音动听,岸线流畅(7~5)植物群落结构复杂,有部分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多为混交林,3~4层次,季相色彩较丰富;野生动物栖息地(8~5)

少见天象景观,与自然山水相结合,有一定的知名度(3)

地质遗迹、地貌景观常见,山石有造型、色彩,地形有起伏,视线尚可,相对高度500~200m(4~3)面积

植物群落结构较复杂,多为人工混交林,2~3层次,季相色彩有一定变化;水生、陆地、鸟类、昆虫栖息地(4~3)

天象景观,有观赏性,当地有知名度(2)

山石造型色彩一般,坡度较小,地形舒缓,相对高度

地质地貌景观JZ1(8)

地域水体景观JZ2(10)

面积很小,或落差很小,水景造型一般,类型单一,水质一般,流量不能保证(2~1)

地域生物景观JZ3(12)

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少,色彩树种少,林相、季相色调单一;常见动物栖息地(2~1)

气候气象景观JZ4(4)天象景观,有一定特色(1)

表6 生态旅游人文景观质量评价标准JR(16)

Tab 6 Theevaluationstandardofhumanlandscapequalityofecotourismresource

评价指标

各要素的评价等级标准

宗教宗派发源地或著

名道场,国家级文物保护,宗教艺术及活动影响全国乃至世界(4)

全国报道的考古现址,国家级文物保护(4)全国性的经济文化中心,设施全国少有(4)

曾有著名宗教人物或活动,省级文物保护,宗教艺术、仪式活动影响区域大部分地区乃至全国(3)

地方性报道的考古现址,省市级文物保护(3)

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设施区域少有(3)

某种类型地方宗教中心,地市级文物保护,宗教艺术、仪式活动影响范围为本地市乃至全省(2)

有考古现址,地市级文物保护(2)省市的经济文化中心,设施省内少有(2)

某种宗教类型当地活动场所,县级文物保护,宗教艺术、仪式活动影响范围为本地乃至邻近县区(1)县级文物保护(1)地方性的经济文化中心,设施地方少有(1)

宗教场所景观JR1(4)

历史遗址景观(非宗教场所)JR2(4)经济文化景观JR3(4)地方建筑及街区景观JR4(4)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省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地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市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街区(4)镇、街区(3)镇、街区(2)镇、街区(1)

5 结论与讨论

表4~表8给出了一个简明的生态旅游资源赋分评价体系。评价目标层设定总分定为

100,准则层中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资源各占50分,再按项目层的重要性进行分配,评价要素层分别根据其性质、程度差别依次分为4个档次,按评价体系中的评价要素规定的评分值进行赋分,赋值分数之和构成评价总分。该评价方法中,生态旅游环境

514地 理 研 究

表7 生态旅游自然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Z[28~31](33)

Tab 7 Theevaluationstandardofnaturalenvironmentalqualityofecotourismresource

各要素的评价等级标准

空气、地表水国家一

级,土壤无污染,无放射性辐射,空气细菌总数

植被覆盖率 90,负

空气、地表水国家二级,土壤污染轻,放射性辐射轻,空气细菌总数1000~10000个/m3,废物处理率99~96,地面清洁指数99~96,声环境35~30/dB(8~7)植被覆盖率80~70,负离子含量50000~10000个/cm3,高等植物1000~1500或高等动物200~300,生物种类较丰富,个别珍稀物种(9~7)气候舒适期249~200天/年(4~3)

景观组合好,旅游容量条件好,距客源城市100~249km,处于区域旅游节点,交通可进入性很强(4~3)

空气、地表水国家三级,土壤中度污染,局部放射性辐射,空气细菌总数10000~50000个/m3,废物处理率95~90,地面清洁指数95~90,声环境40~35/dB(6~3)植被覆盖率70~60,负离子含量10000~3000个/cm3,高等植物1000~500,或高等动物100~200,为常见野生动物,生物种类丰富(6~3)气候舒适期199~150天/年(2)

景观组合一般,旅游容量条件一般,距客源城市250~499km,处于区域旅游线路上,交通可进入性一般(2)

25卷

评价指标

地域非生物类环境HZ1(10)

空气、地表水、土壤污染严重,放射性辐射超标,空气细菌总数 50000个/m3,废物处理率40/dB(2~1)植被覆盖率

景观组合不好,旅游容量条件差,距客源城市 500km,处于区域旅游线路之外,交通可进入性较差(

1)

生态系统物种环境HZ2(12)

离子 50000个/cm,高等植物 1500或高等动物 300,生物种类极为丰富,有珍稀物种(12~10)气候舒适期 250天/年(6~5)

景观组合极佳,旅游容量条件极好,距离客源城市

3

生态旅游气候环境HZ3(6)地域区位要素环境HZ4(5)

表8 生态旅游人文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R(17)

Tab 8 Theevaluationstandardofhumanenvironmentalqualityofecotourismresource

施物质环境等指标,其中已经包含了交通条件、知名度、旅游容量、景观组合关系等开发环境评价内容,是一个较全面的综合评价方法。

迅猛发展的生态旅游实践中所产生的现实矛盾,促使我们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研究成果进行再认识,从而提出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 环境分类思想。通过对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生态旅游环境资源进行分析界定,采用AHP方法构建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 环境分类与评价体系的方案框架,可以使生态旅游资源研究的基础理论及到充实。本评价系统侧重生态旅游的特点,将生态、环境、气候、区位要素等作为生态旅游自然环境资源类型,聚落、文化、社会、经济、设施作为生态旅游的人文环境资源类型纳入评价体系;将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结合起来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价值评价。 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践中,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评价系统对于识别生态资源类型特征,分析生态旅游资源组织结构,明确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定位与开发的目标,评估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影响,以及制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具有理论指导与现实应用意义。本项研究由于获得了长期研究计划与科研基地的支持,可以得到持续可信的数据支持,采用专家征询、问卷调查、典型样区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将进一步验证与完善该分类与评价系统,使之今后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参考文献:

[1] 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卢云亭 现代旅游地理学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3] 陈安泽,卢云亭,等 旅游地学概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

检疫总局 2003 02 24

[5] 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6]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 旅游规划原理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 [7] 傅伯杰,陈利顶,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 卢云亭,王建军 生态旅游学(第二版)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9] 王国霞,佟连军,马延吉 吉林省通榆县旅游资源模糊评价研究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2) [10]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1] 李新运,郑新奇,范纯增,等 山东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 地理科学,1997,17(4) [12] 袁明鹏 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及其评价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13] 蔡守秋 环境资源法学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4] 张帆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5] 厉以宁,章铮 环境经济学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16] 黄润华,贾振帮 环境学基础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7] 关伯仁主编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杜,1995

[18] LeeCK,LeeJL,HanSY Measuringtheeconomicvalueofecotourismresources:thecaseofSouthKorea

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98,36(4):40~46

[19] MenkhausS,LoberDJ InternationalEcotourismandtheValuationofTropicalRainforestsinCostaRica Journal

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96,47(1):1~10

[20] TisdellC,WenJ Totaleconomicevaluationofprotectedareas 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4):992~994 [21] TobiasD,MendelsohnR Valuingecotourisminatropicalrainforestreserve Ambio,1991,20(2):91~93 [22] WallaceGeorgeN,PierceSusanM AnevaluationofecotourisminAmazonas,Brazil AnnalsofTourismRe

search,1996,23(4):843~873

[,, :;

[24] 徐化成 景观生态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5] 翟辅东,肖曾艳 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概念和应用 旅游学刊,2004,(6):60~63

[26] [美]T L 萨蒂 层次分析法 在资源分配管理和冲突中的应用 许树柏,等译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8 [27] 徐强 试用AHP方法选择封龙山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案 地域开发与研究,1994,13(4) [28] 吴志强,蔚芳,等 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9] 中国环境总站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

[30] 程胜高,张聪辰,李国斌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31] 毛文永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修订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Theestablishmentoftheclassificationand

evaluationsystemofecotourismresource

WANGJian jun

1,2

,LIZhao yang

1,3

,TIANMing zhong

1

(1 SchoolofEarthScienceandResource,ChinaUniversityofGeology,Beijing100083,China;

2 BeijingInstituteofTourism,Beijing100101,China;

3 ShijiazhuangTeacher sCollege,Shijiazhuang,Hebei050035,China)

Abstract:Ecotourism,whichdiffersfrompopulartourism,isakindofsustainabledevel opmentmodetoprotectenvironment Asanewconceptecotourismresourcewasorigina tedfromfreshrecognitionoftourismresource Owingtotheinseparabilityofecotourismlandscapefromenvironment,ecologicalenvironmentisnottreatedasthebackgroundoftourismresourceanylonger,andthequalityofecotourismenvironmenthastobeadvancedtothecoreofecotourismresource,eventheabsoluteattractivefactor Sowethinktheclassifiedandappraisedmethodsofecotourismshouldbecharacteristicwithitself,insteadoftheordinaryclass appraisalmethodstotheecotourismresearch Wegiveaproperanal ysisanddefinitiononthetwoimportantpartsofecotourism:theresourceofecotourismlandscapeandecotourismenvironment,andtryputtingforwardaclass appraisalapproachthatlaysequalstressonthelandscapeandtheenvironmentresource,elementarilyestab lishinganewecotourismschemeoflandscape&environmentandbasedonAHPmethods,exploringlycreatingatheoreticalframeof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class&appraisalmethodsonecotourismresource,inwhichtheecotourism landscaperesourceandecotour ism environmentresourcearecorrelativewitheachother Hopefully,theremarkscanstimulatediscussionandfilluptheblankoftheresearch,moreovermakethebasictheoryofecotourismresourceresearchmoreperfect Ascientificclass appraisalsystemofeco tourismresourcehasaguidingsignificancetoidentifyfeatureofecotourismresourcetype,toanalyzeitsstructureexactly,toexplicititspresentandfuturestatuswhenitwillbeex ploited,toevaluateitsvalueandinfluenceandtodrawupaplanofecotourismresourceexploitationandprotection

Keyresource;nn


相关内容

  • 生态旅游资源概念及分类体系研究
  •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4):162-166 JournalofNorthwestForestryUniversity 生态旅游资源概念及分类体系研究 周文丽 (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本文规避了生态旅游资源概念在主体.范畴两方面存在的争议,从资源组合形成区域的角度对其进行 ...

  •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_周建军
  •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RemediationofHeavyMetalPollutioninSoil 文/周建军周桔冯仁国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北京100864 [摘要]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根据我国土壤污染现实状况,开展土 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和修复工作,保障生态环境与食物安全,已成为国家重大现实 ...

  • 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_于秀琴
  • 2013年6月第27卷第3期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dongInstituteofBusinessandTechnologyJun.2013Vol.27No.3 欍欍欍欍欍欍氥理论经济研究 欍氥 doi:10.3969/j.issn.1672-5956.2013.03.004 ( ...

  • 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第25卷第3期 2005年3月生态学报V01.25,No.3ACTAECOLOGICASINICAMar..2005 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蒋卫国1,李京H,李加洪2,谢志仁3,王文杰4 100875:2.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北京100862:(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3. ...

  • 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闻中心
  • 首页︱省委领导︱省政府领导︱专题︱博客青海︱青新论坛︱数字家庭︱理财︱软件︱寻医问药社区︱E时尚 新闻︱政务︱理论︱三江源︱旅游︱可可西里︱青海湖︱青海书画︱购物︱游戏︱手机 ︱数码︱汽车︱青海通 青海国防教育网 青海民族文化网 三江源国际摄影节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 海北旅游网 青海国防教育网 青海民 ...

  •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Anhui agri.Sci.2009,37(34):17106-17109责任编辑常俊香责任校对傅真治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肖忠海 (四川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学院工业工程系,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针对循环经济理论已受到政 ...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 第15卷第5期现代农业科学Vol . 15No . 5 2008年5月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s May . 200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白明华, 宋 戈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哈尔滨150030) 摘 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

  • 对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关系的分析
  • 第23卷第2期2005年4月 科学管理研究 SCIENTIFIC V01.23No.2 MANAGEMENTRESEARCH Apr.2005 对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关系的分析 张小兰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走循环经济之路是我国现实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技术创新是实现循 ...

  • 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26卷第2期干旱区地理 V0126No2 2003年6月 ARID 1,AND GEOGRAPHY ]un 2003 文章编号:1000-6060(2003)02-0166-07 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徐燕 周华荣 (中国科学院新葺匠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生态 ...